全片有很多问题。
首先,它夹杂在现实与不现实(其不现实不是指剧情的超现实,而是指剧情的不合理)之间,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其次,这可能是我看过最让人感到尴尬的电影了。
片子绝大部分故事发生在罗马尼亚境内,但从角色(导演的秘书、同事,和同在罗国的德国老板,等等)到环境(洗浴中心、购物中心等),片中整个在罗马尼亚的一切都是被物化的,被用来当做导演抒发自己关于职场女性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之论点的工具。
它让这个片子看起来不真诚,像是一个书生在给课堂上学到的正确知识背书。
物化的人物设定导致僵硬的故事情节,最终导致我作为一个观者的无所适从。
我感到这个片子里发生的一切对导演和女主人公可能特别重要,但对我则可有可无,于是只有镜头前的尴尬剩了下来,我也就只能感到尴尬。
即使我偶尔也看到了突兀的冷幽默,也只能加深,而不是缓和这种难堪。
这种只顾着自己表达观点并自我陶醉的做法其实是一种小资的惟我主义。
小资者自己并不处于苦难的中心,但出于对苦难的关切或恐惧,渴望通过放大自己在苦难中的存在感使得苦难就有如自己的责任一样。
片中女儿的焦虑或许可以代表导演,或导演看到的焦虑,但它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职场焦虑。
它只是一种被臆想的、似真的,被刻意包装(且包装得很尴尬)的情节烘托出来的,也许“可以反映真实”的焦虑。
由于它被以一种曲解的,自恋的方式表达,它——尽管可能让同样属于小资的电影节评委和部分“艺术电影粉丝”感到不明觉厉——却无法让一个真正现实中的平常人感到共鸣,更别说看到曙光。
那请问这个电影的意义又是什么?
自娱自乐吗?
(巾城)
by 麻赢心导演前些天来了马德里,其中一篇访谈,有几处回答很可爱,顺手翻了出来。
ps, 一边生孩子一边拍电影的导演都是棒棒哒!
[鼓掌][鼓掌]1,完全没有想过电影会在戛纳获得热烈的反应,“因为不合逻辑: 这是一部讨论悲伤之事的喜剧,此外几乎有三个小时。
我试过剪短一点,但是之后我意识到,如果这样做了,会失去它的复杂性。
此外还有节奏的问题:少一些时间,片子看上去更长。
当然也许这只是一个借口,我就是没有能力剪短它。
我喜欢长电影。
2,“故事始于父亲的角色,这个角色有一部分是来自我自己的父亲。
他有一种很疯的幽默感,正如片中的父亲。
此外,他口袋里总是有假牙,是我多年前送他的,之后当我出席Austin Powers在柏林的首映时,他又回送给了我。
”3,“我非常可以设身片中女儿的处境。
一方面,我就是在一个男性统治的领域工作,此外更重要的是,她不得不成为女儿、上司和雇员的状况。
她不得不扮演许多角色,最后不知道自己是谁。
在真实生活中很难逃开那些社会强加于你的角色,尤其是来自家庭方面的。
因此电影想问:如果一个父亲和一个女儿可以重新认识,能否重头开始?
”4,“我们的父母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使我们感到羞辱的能力,哪怕是他们最天真的行为,完全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此外,他们有一种希望我们幸福的执念。
幸福这件事其实完全被高估了。
我们可能会更幸福,如果他们不一直如此担心。
”5,“我本来想拍一部喜剧,但是拍着拍着就知道喜剧不成了。
我和我的制片道歉了好几次,说,我骗了你,说好了要搞一部有娱乐性的电影,现在只剩悲伤和消沉。
片子最好笑的时刻都是来自羞辱和绝望。
不过这就是人生,不是么?
幽默来自痛苦。
”6,“我拍电影很慢。
这个故事想了五年,又拍了一年,之后又剪了一年半,这中间生了俩孩子。
我估摸我有生之年也就再拍个四五部电影。
”
被迫地看了那么多无聊的、吵闹的、宣教的春晚节目后,大年初一看了这么一部好电影《托尼.厄德曼》。
这才是有生活、有思想、有技巧的真正的艺术作品!
这位德国女导演说:“我拍电影很慢。
这个故事想了五年,又拍了一年,之后又剪了一年半,这中间生了俩孩子。
我估摸我有生之年也就再拍个四五部电影。
” 是啊,好的艺术作品是要用生命、用心智来创造的,希望在中国也有这样创作的人和环境。
(23.11.06) 一直一直在笑,willi死了的时候也是,因为不知道。
(笑是一种防御措施,或者你期待着被逗笑,不仅仅我这样)长大一点点之后再看,拼命讨好客户是一种个人选择还是结构中的必须,脱下衣服/脱下面具/戴上假牙,摘掉假牙。
父亲只想看看女儿的生活,他问,你有一点点开心吗?
他问,你还是人吗ines?
(我说是童话因为他做所有努力只是为了让生活更有趣一点— 他说,我想了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太在意到达某个地方,却不知道其实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很珍贵(当然对我来说这并不是ines最大的问题,她忽略了的不仅仅是美好的东西(实际上导演没有展现出她忽略的美好的东西,除了她爸爸。。
)她忽略了所有的性别歧视,所有的不安)很长的却总是会结束的路,最后的告别,你期待着得到什么?
你没有说。
(隔离感受,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直到你自己也被骗了)(小孩子的游戏,你们笑着,在捉弄谁呢,你自己而已)
8.5分。
伪纪录片式的拍摄法,摇摇晃晃的镜头,展现着再真实不过的父女关系,谈论着再日常不过的琐碎生活,有狗的死、问及女儿的平日消遣活动,女主叉子拉拉链的方式也是真实。
为了解女儿而参与的一个个尴尬的社交局,用的最笨拙的方式去爱,虽然此部分稍显莫名其妙。
因为没叫醒女儿而导致错过的电话,老人家的演技炸裂,那种无辜、惶恐、心疼女儿的面部表情,极其到位。
光鲜的人物背后也是一个又一个窝心的故事。
女儿送走父亲时隐忍的眼泪,阳台看着父亲远去背影的时候终于滴了下来。
剧情开头,是一个老头,怪诞的幽默,因为身形肥胖、胡渣凌乱,又是独居,与狗为伴,我以为讲的是孤独。
是我的鲁莽、片面了。
我用1.5倍速看完了全片,原来讲的是人生重要的问题。
光鲜外表下,职业光环下的女儿,你以为会“幸福“.No,高压的工作,对甲方虚与委蛇,委屈陪大头老婆购买礼品,却对自己父亲的礼物并不在意。
一次起晚了错过电话,精神紧绷,向父亲咆哮,甚至可能轻生。
可以对生意伙伴陪笑,却不能父亲聊聊人生。
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父亲指责她不是人。
就像上司给她的称号“猛兽“,雷厉风行外表下,内心是脆弱,随时爆发,失控的。
当她把父亲赶走,父亲坐上出租车前对她双手挥手,她笑了,非人状态下终于露出了一线人性的微笑,但随即是痛苦,下个镜头一时奔溃的哭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抑郁有过接触,她们会无端哭泣,突袭的抑郁感受,让人无助落泪。
以为父亲这“包袱”走了,跟闺蜜抱怨父亲的所作所为,哪知被乔装打扮的父亲偷听。
场面尴尬,我以为会是恼羞成怒的父亲,然后往后的剧情却是父亲拯救女儿之途。
父亲突然闯进自己的工作,被惊吓,被干扰,父亲扮演一个龅牙怪人,与女儿同甲方、同事、石油工头周旋,女儿声情并茂唱歌宣泄,突发奇想地赤诚相待趴,到长毛怪人父亲的相拥。
生活中你忙忙碌碌中,总是丢失了什么,对你重要的事,而故事也将叩问随着开放式静默结局,交待给了观众。
你呢,你觉得什么是重要的事?
儿子小学时,我们生活的社区年轻人多些。
儿子上中学了,我们转到一个老辈人更多的街道。
儿子曾不经意提到说他更喜欢现在的街道,他原话是这样的:这里没那么卷了,说错话了不用太担心得罪别人或者别人会生气。
如果有人做错了什么,大家可能唠叨几句,怎么这样呢,下次别这样了,这事儿就过去了。
我试着把他讲的翻译一下:年轻人的社区里,大家更有界限有原则,没人会轻易对某人某事做评价,在这儿发表个人观点是件冒险的事,因为你不知道别人会不会误解你的本意,而且你的观点如果不符合某种政治正确,就很容易被上纲上线地批评。
老辈人这儿呢,他们界限不清、原则不明,你时常会觉得被冒犯是不错,但如果不小心犯错了,你也可以借这些界限不清、原则不明让自己糊弄过去,说错话做错事的成本不高,自我表达相对自由。
如果你的美学基础是“追忆旧时光”,就很容易理想化老街道氛围,那时候人与人的关系是松弛不计较的、大家都是会开玩笑的,并且还时不时幽默一把。
如果你的美学基础是“年轻人的朝气”,就很容易美化新社区的文化,年轻人不再接受被定义被教导,我们要树立起边界感,对让自己不舒服的一切勇敢说不。
其实这两种生活方式都挺好,各有特色没有好坏之分,用不着拉踩,只要分寸不过。
很明显,本片导演的美学基础是“追忆旧时光”的。
如果把这份怀旧情怀延展到原生家庭方向,看这部片子还蛮有助于我们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
爸爸希望女儿过得好,他觉得女儿越来越不像个“人”,想要帮助她去除掉身上那些资本主义留下的印记,比如机械冷酷……,于是用自己强制性的“幽默”,试图唤回女儿的人性。
这个点每个孩子都深有体会,它叫做无论你过得好不好,只要父母觉得你不好,他们就会想要入侵你一下,想来管管你。
导演的价值观是比较认同“追忆旧时光”的,所以她认同影片中爸爸对女儿的修正。
我觉得现实中如果你更站“年轻人的朝气”,把这位爸爸的行为当成是他的自恋、当成是他的入侵也完全无可厚非。
但是在对“追忆旧时光”进行美学刻画时,导演做的实在太好了,反正我的情绪是一直被她牢牢拿捏住的,一会儿疯狂大笑(裸体派对那段),一会儿感动大哭(爸爸装扮成长毛怪还有女主唱歌那段),我一度沉醉在这份父爱的表达里,感动于它拯救女主,用爱重新浇灌她,让她重新充盈起来,完全忽略了它自说自话,主观定义女主,入侵女主边界的部分。
所以,艺术创作中,黑白对错、政治正确、观点分明这些都是最次要的,只要导演表现技巧牛X,情感真实充沛,无论哪个观点她都能做出一样的效果,想让我们落泪就落泪。
由此推理,如果一个导演不停附庸某种政治正确,硬舔某类流行观点,一定是技巧情感上没一点真本事。
女儿是一个精英主义,在跨国大公司有着可观的前景。
成长的历程,大概是目睹父母的离异,父母各自性格的不一(这个是推测出来的,母亲非常细致,整洁,和父亲的随性,理想主义),等不及从那个小镇走出来,去感受去征服外面的世界。
她对于情感的思考不想深入,她做到了。
工作的高强度和理智冷酷正是她喜欢的。
正如她说“他开除的越多,我需要解雇的就越少”,然后在车上和她父亲说,“你那无厘头的幽默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Things are pure business to her, the more business the better. 父亲了解女儿,他不依不饶,一定要把她释放出来,让她去面对自我。
换一种方式陪在她身边,缠着她不放也好,给她尴尬也好。
于是她生日那天,终于释放出来,选择裸体面对同事。
感情中的男伴却并不能坦然对待,他更爱自己,走了,只有一个稚嫩的年轻的女助理选择了加入。
女助理送的一个小礼物,让她差点掉眼泪,这个时候情感终于超越了冷冰冰的物质。
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智慧,父亲穿着巨毛怪出现简直太神来之笔了,他真心爱着女儿,不管在服装里还是服装外。
前妻再婚后与他称不上亲密,母亲是个脾气有些怪的老太太,本人没有什么朋友,女儿事业忙碌与他的关系也有些疏远,只有一只都要走不动的老狗常伴左右,但最后连它也去世了,于是他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其实面对这种现状没点幽默感还真不知道怎么过下去,就他本人而言其真实的性格其实是有些耿直木讷的,可一旦画上了妆或者戴上了假牙就变得诙谐善谈起来。
他关心自己的孩子,确因双方沟通甚少不了解女儿的现状。
他想看看女儿究竟现在过得怎么样,确一次次不小心地搞砸了女儿的事情,他与这个社会有些脱节--不甚了解许多新兴的概念,为人不甚“灵光--”不知道如何对女儿的上司阿谀奉承。
而女儿在外永远用一副无懈可击的面容面对着上司、合作人、同事,她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不欣赏父亲一生的成就,对他人冷漠,但无极限的对自己委曲求全地去迎合那些对她来说有用的人最终让父亲问出了:”你还是人吗”。
两代人价值观的不同由此可见。
随着钢琴伴奏而来的一曲高歌是个情绪上的爆发点,接着而来的裸体排队也是内心情绪的一种宣泄,与高大的毛绒怪物的拥抱算得上是父女俩内心上的一种和解。
父亲用一种他所能给予的笨拙爱的方式多少改变了些女儿的生活态度。
爸爸生活在过去,女儿生活在未来,根源所在。
制作层面:1、导演拍摄过程中逐渐开始挖掘故事中悲伤的部分,并认为最终不会是一部喜剧片。
而最终的呈现效果幽默感十足,这也是宣传方需要的卖点。
我觉得这是这个故事的魅力所在,也是一种幸运,它刚好符合人们的预期,同时它也有深刻的部分。
2、看了一些采访,导演对待自己的工作流有一套方式,当然大部分导演都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3、基于当时很多德国企业进入罗马尼亚的事实,导演希望拍摄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德国人的表现。
同时这也是拍摄团队面临的现实问题。
导演也惊喜于罗马尼亚的职场女性数量很多,她们都在为自己奋斗。
感受层面:1、对我来说非常私人化的电影体验。
我喜欢它!
它是一种尴尬幽默与悲伤随时切换的情绪体,一种家庭与社会的扮演与解释,一种私隐和公共的被迫融合。
它充满矛盾,却释放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理性的一切。
它演绎了普遍却少有人在电影中作为主体的情景——父母总是让子女尴尬,你很难想象父母出现在你的工作场合,你的朋友圈子,你的重要会议,这是难以想象的。
是一种恐惧。
喜剧感也顺其自然的出现,一种建立在子女恐惧痛苦基础上的失控快感。
导演精准捕捉并实践了这一主题。
同时,导演也呈现出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新兴城市的一个视角,这个话题其实对中国企业来说也非常普遍,而几乎没有电影涉足这个领域,包括文化解释、交流、矛盾,企业出海或外企引进的发展与改革会遇到的问题,这些“大”事业又如何作用于个人。
所以它也可以算作一部职场背景的电影。
,2、突如其来的父女表演“the greatest love of all”,神来一笔,从尴尬转向愤怒,转向压力,转向委屈,转向自我表达。
这场戏使后面发生的裸体派对变得更有可能性,即使导火索只是那条紧紧束缚着社会人的裙子。
3、不太确定这部电影中关于德国的部分是否是写实的,比如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等。
4、当你选对了主角,也许一切都对。
Sandra Huller的言谈举止个性方方面面都符合角色的设定,那种严肃所产生的尴尬幽默是让我感到惊喜的。
反向使用演员的个性,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同时,在女性主义方面,导演也呈现出敏锐且精英的洞察,性别歧视是作为一个大环境存在的,围绕在主角身边的客户、领导、同事,全方位6、我看有影评觉得电影太长,导演的解释是不想丢失故事的复杂性。
这部分可能会比较主观,我个人是非常享受的,这像是一趟旅行,一段沉浸式体验,2小时40分钟没有让我丢失。
不过前十分钟确实非常普通,在没任何剧透的前提下。
7、保加利亚辟邪毛绒怪登场的瞬间,有莫名的感动!
(好像叫什么库克里?
)幕后相关:1、导演表示,并没有“德式幽默”,她的电影也不具有国家性,德语也没有对应awkward的词语。
大毛怪加一星,想让美国甜心和他们打打交道,互相刺激下比大家都麻木要好.....
无聊尴尬,滥俗鸡汤,哪里幽默?
三星半。我们多么难以展示真实的自我,必须戴着面具才能接近彼此。那些尴尬的幽默,揭示了生活绝望又疯狂的本质。全球化市场似乎让人们之间的距离更遥远,职场中的女性被男性化了,每次被人群包围孤独就更加凸显出来。英雄主义和父亲的青春一起远去,我们该如何在离别来临前抓住爱的瞬间?
秀发遮乳,毛怪倒地,萌版《趣味游戏》。
亲人间只有在尴尬中才能交流 非常懂的。
很不喜欢,把父女关系用这样难看的方式展现。不论立意如何,看着都像一种亵渎。
标为喜剧太误导人,有些场景ridiculously funny, 但绝对是ridiculous超过funny , 原来想通过这片看看德国人到底有多好笑,结果是sorry 不仅不好笑还让人惊诧父女关系怎么处得像邻里关系,总之家庭剧还得看东亚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喜和悲的混合,是一只怪物闯入了苦苦经营的派对。玛伦阿德洞见了这点,并清晰简明地拍出了绝无仅有的[托尼·厄德曼]。当表演遇见了务实主义,真的变得假模假式起来,假的却显得那么真切。此起彼伏的尴尬之中,生命的喜悦、荒诞以及背后无尽的苦涩、孤独和无从实现的愿望被照得通亮。
一部笑聲不斷的電影,但卻是以喜劇包裝的催淚神作。我認為,這是部非常非常悲傷的電影,但卻是用喜劇賣出這部片…。近三個小時的影片絲毫不覺得冗長。獨特的故事,幽默的人物,點點滴滴滲透的父女之情……影片探討的內容在父女關係之外,還有對生活的理解。非常推薦!
3.5,但老實說我沒get到點。為什麼拿坎城場刊最高分? 是被裸體趴打中了笑穴嗎(誤) 輕喜劇元素,後半也有幾場不錯的戲,例如女兒被迫獻唱開始釋放,神(經)派對,毛怪的擁抱。可是整體沒給我什麼深刻的感受。且女主工作部分描寫的羅馬尼亞,我還以為會有再深入的討論,卻這樣帶過了?
从电影的一开始就一直在期待着闪光点,直至结尾都没出现。以为裸派那里算是个小起点,但是莫名地嘎然而止!老头感染女儿的点,基本上感受不到,他的女儿最后怎么就找到人生方向了?也没看出她的工作哪里不好,也没觉得她有什么不顺。有点莫名其妙~
这题超纲,下一个。
说是德国片但其实颇具北欧奇怪神经质的气质,但又没北欧片这么冷。总觉得不懂剧中人物做出奇怪行为的原因,但细想又觉得可以理解。
The greatest love of all!尽管总是后知后觉,但永远不要lose humor,因为humor就是爱的化身,而爱是终极奥义。
女儿从头至尾一副性冷淡的面孔,爹地一直在逗比,给小秘书一个怀抱,太呆萌了。
一星半,乱入兽与尴尬癌的故事,让人感觉到“沉重”的电影——162分钟,你不累都不行
拖沓得让我受不了。所以不喜欢文艺片
三星半.用多国语言造就某种杂糅风格的《托尼·厄德曼》在"主题呈现"上却颇为德国式地坚持了实际性的解释学立场,在此意义下它无疑是马力克《圣杯骑士》的喜剧版本:日常操劳的用具(集中表现为衣装)和"工作事务"遮蔽我们之是,唯当损坏反常之际作为pragmata的物和作为(总在职场操神之外的)亲属的人方才触目;但一碗鸡汤远远不够,沉沦亦自有其生存论上的积极情状!只有老人和濒死者能依其"空闲"的本质而体验本真的时间(而他们"所剩"的日子恰恰最少),游戏和歌唱根本上无济于事.
戛纳场刊高分名副其实。最令人动容的一点在于,父亲以“托尼·厄德曼”的形象近似荒谬和无厘头地介入到女儿生活中,用着或是让人不解或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方式,倔强挡在女儿身前为她抵抗这个世界形形色色的荒诞和不真诚,帮女儿多争取一丝的自我。最后需要陪伴的父亲和期盼重生的女儿完成了对彼此的治愈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占据,干点儿这个干点儿那个,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有时候我会想起你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情景,我在公交车站找到你的那一天,遗憾的是,我们永远都是后知后觉,而当你身在那个瞬间,却无法察觉。” 一个普通却拒绝乏味的爸爸用自己蹩脚的方式,一点一滴笨拙地唤醒那个冷峻女人心底里热气腾腾的小女孩,她最终明白这份古怪的幽默感是最好的家族遗产,人生的意义在于追寻的过程和点点滴滴。最后她戴上父亲的假牙,但很快就不适应的拿下,她还需要时间去完全的理解父亲对待生活的方式,学会与生活的种种和解,因为我们都这样,总是“后知后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