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童年
The Childhood of a Leader,独裁者之诞生(港)
导演:布拉迪·科贝特
主演:罗伯特·帕丁森,斯塔西·马汀,利亚姆·坎宁安,贝热尼丝·贝乔,卡罗琳·博尔顿,丽贝卡·达扬,苏菲·柯蒂斯,卢卡·伯科维奇,汤姆·斯威特,友兰达·梦露,米迦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匈牙利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年份:2015
简介: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勝國展開漫 長的凡爾賽條約談判過程。正值叛逆期的七歲美 國男孩,個性陰晴不定,外貌清秀還時常被誤認成 女生,隨著代表美國的外交官父親及虔誠基督徒母 親,住進法國鄉間的古老莊園。當大人忙於政治大 事,孤獨而騷動的幼小心靈,在高壓管教下跌跌撞 撞、無聲怒吼,邪惡的種子悄悄萌芽⋯⋯。 ..详细 >
独裁者的童年,没看懂
氛围还不错,但终归还是不喜欢这个题材。
开了几次头,完全看不下去。
太闷了,基本看不懂,就见着一个发疯叛逆的小男孩,以及一个漂亮的家教。配乐还不错
神秘肌膚眼鏡小胖執導的首部電影。配樂吸引人,篇章結構幼稚,鏡頭誇飾,要討論原生家庭的話還不夠深刻,只在進入一個狀態與時代而已。
距离神作仅有一步之遥,叙事稍弱,衔接并不流畅,长度需要再加至少半小时。大师级摄影与配乐,电影里的空镜头、运动长镜头和固定长镜头都值得推敲。35mm胶片拍摄配合1.66比例,捕捉到了70年代法国政治电影的色彩,这也是我认为视觉感受最佳的尺寸比例。很难相信这是处女作,布拉迪·科贝特值得期待。
斯塔西和帕丁森演的恐怖片 不过是作者导演那一套,人物被时代潮流推着走,形象被配乐波及,音乐过猛,主题又太大。最后结尾的高潮很波兰斯基《影子写手》。
主题不错
我只想听一个故事看一部电影,而你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在给我灌输少儿教育和法西斯主义。
镜头画面和配乐都蛮赞的 情节稍薄弱了点 所以悲剧都是有始可依 看了下影评才知道最后签订的是凡尔赛公约 其实一层一层递进的故事也蛮好 但对历史知识的缺乏 可能还是少知道了一些铺垫
虚张声势,音乐犹乱。太过于讲究镜头,对光与影的迷恋到了极限,但故事叙述,尚欠火候。所谓极权诞生的寓意,尽管导演有些想法,但应该说从故事的铺陈,到人物的刻画,尚不足以展现。说句题外话,独裁者并非源于童年不幸,而是因为制度与民意环境。只要土壤合适,人人都会成为独裁者。
乍看隐秘,但因为过度隐秘反而显得用力过猛,那种像重力束缚一样的一层层的压力并未在孩童身上渐次展开,以至于能以极小点带宏观面的倾斜。简言之儿童视角的构建并不完全成功,由儿童位于情感与智性之外的“空白”所引起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不及《蜂巢幽灵》。但几处情节点的选择也是有想法的,家教,保姆,饭厅怒吼。可惜每一处情节点并未构成一场更为立体的情态。切片式的结构留下了一摊难以流转起来的碎片,只是接近于定格式的“告知”,而非经验式的“演绎”,后者才超越了结构,更考验经验组织的功力。
一看就有政治隐喻。虽然是大闷片,但导演的镜头语言十分细腻,叙事技法也很娴熟,能让我不用快进或倍速看完的电影我都给高分。
作为一部处女作来说,导演手法非常老道。室内戏摒弃了人工打光而选择烛光,配乐如炼狱般渲染着孩子眼中的罪恶。片头与片尾都出现了旋转的天花板的空镜头,意指这个成长在“独裁者”家庭的普通小男孩,最终果然成为了一个成年的“独裁者”。
4.0 视听也太棒了吧,室内烛光,第一次噩梦,旋转镜头,三次滤镜
阴郁的色调,冷静的画面,诡谲的配乐勾勒出自始至终的不安氛围。论领袖的童年,每个章节都穿插着二战史实资料片,暗示一种呼应。充满了伪善,冷漠,极权的童年与最后一章“新纪元”的独裁者相呼应,虽然最后出现的不是纳粹党旗,也不是苏联军服,但将近两个小时的压抑早已让人不寒而栗
用烛光和少量的自然光源构造的室内空间,在诡谲音乐的加持下,吞噬着男孩的灵魂。高压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以及风云突变的时局,三次愤怒都没能及时化解甚至被无视,一名极权主义拥护者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步萌芽。流畅的运镜以及背跟下楼,看似的冗长实则是情绪的不断积压,最终摄影机不断翻腾,第二次的战争在这样的疯狂中诞生,而孕育它的就是终结上一场战争的人们。
童年经历和性经历决定人的命运,我还以为这两套理论上个世纪就过时了,没想到现在还被拿来论述一个独裁的诞生,实在是站不住脚。而且这种题材的电影很难不让人拿去跟白丝带比,然而又有几部电影比得了白丝带呢?
若說是導演處女作,又實在老練沉著得令人驚歎。從中看到充滿暴虐的童年,更是令人詫異。只是該如何用存在主義來解讀?
没意思,巨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