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音乐会

Le Concert,非常爱乐乐团(港),交响人生(台),音乐厅,The Concert

主演:梅拉尼·罗兰,阿列克塞·古斯科夫,Dimitry Nazarov,Valeri Barinov,弗朗索瓦·贝莱昂,缪缪,利昂尔·阿贝兰斯基,朗齐·贝迪亚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比利时语言:法语,俄语年份:2009

《音乐会》剧照

音乐会 剧照 NO.1音乐会 剧照 NO.2音乐会 剧照 NO.3音乐会 剧照 NO.4音乐会 剧照 NO.5音乐会 剧照 NO.6音乐会 剧照 NO.13音乐会 剧照 NO.14音乐会 剧照 NO.15音乐会 剧照 NO.16音乐会 剧照 NO.17音乐会 剧照 NO.18音乐会 剧照 NO.19音乐会 剧照 NO.20

《音乐会》剧情介绍

音乐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烈(阿列克塞·古斯科夫 Aleksei Guskov 饰)被盛赞为音乐天才,曾经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著名的乐队指挥。但因拒绝驱逐乐团里的犹太乐手,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沙查(迪米特里·纳扎罗夫 Dmitri Nazarov 饰)而被解雇,染上了酗酒的毛病。“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安德烈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份传真,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邀请“波修瓦”去演出,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被乐团流放之后,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群混杂在莫斯科街头的最普通的人,从出租车司机、搬运工、跳蚤市场的地摊摊主到色情电影的配音演员,做的都是勉强维持生活的底层工作。他们决定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开复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鸟类学家人生典当行之三世乾坤约定的梦幻岛第二季德里三人行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第七季猎魂罪途1之死亡列车人生滑下坡平静的日子吊带袜天使足球大师江湖往事厄勒克特拉妙警贼探第五季爱情攻略奥德赛深夜的奇葩恋爱图鉴掌心英雄不死有泪尽情流唐人街探案温暖的一句话混沌武士心之静寂龙珠改魔人布欧篇异变狼人横跨西班牙秘密花园潜伏4:锁命亡灵红粉舵爷

《音乐会》长篇影评

 1 ) 梦想如何实现

1991年,苏联在一夜之间变了色,飘荡在克里姆林宫近达70年的红旗黯然褪下。

那个世界过去了,新的世界开始了。

有些人爆发了,更多的人落魄了。

安德烈,曾经Bolchoï音乐团的指挥,因不愿解除同小提琴手——犹太人的合作演出,在一次柴可夫斯基的演奏会上,被当局当众掰断指挥棒,从此告别乐坛,沦为清洁工。

同样下场的还有乐团的其他人:有人当上了救护车司机、有人做起小贩、卖水果的、搬运工、博物馆看门人、出租车司机、流浪者……人真是奇妙的动物,世界变了,人就能也跟着变了。

只是人的惯性有所差异,有人变的快,有人变不过来。

安德烈每天都在回想着那个没有继续下去的柴可夫斯基,于是常常借机蹭听音乐排练;伊万一直怀抱着心中cent pour cent的共产主义梦想,并在现实中不惜花费金钱一次次地组织活动。

巴黎有了一次演出的机会,安德烈召集大家,他就像病毒一样,一时间感染了几乎所有人,参加到前往巴黎的行列。

称之为“病毒”,是因为这样的疯狂,只有病毒才有如此强大的感染能力——他们都是被“去巴黎”而感染了,各自心怀鬼胎。

在苏联,有激情,催生了一批批纯粹的艺术家;在巴黎,有金钱,培养了一批批懂艺术的听众。

两者的结合,却诞生出了异型。

当安德烈向安娜讲述自己的过去时,安娜说他疯了,如果参加这样必然失败的演出,那她是在和他一起发疯。

他们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成功靠的是运气。

是靠安娜,凭借自己的实力,才重新唤起了那些昔日乐团们的灵魂。

也正是在安娜的影响下,貌合神离的乐团才真正被“感染”,演出才能取得成功。

她的确是那个把乐团带入云霄的精灵。

影片带着浓重的怀旧情感,间或对共产理想和真诚表现得又爱又恨,对资本主义现实同样表现得又恨又爱。

但电影还有一点最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成功离不开所有人的真才实学。

虽然他们此事只是落魄的救护车司机,还是流浪人,或是犹太老滑头,其貌不扬,贪图蝇头小利,但他们骨子里却是莫斯科大乐团的队员,演出最后成功,靠的不是运气和感动,而是实力。

如果每个人都像那个大捞国难财的暴发户那样拿艺术做装饰,这场音乐会怎么可能取得成功?

ps:看影片时,总忍不住想起去年一部电影:《钢的琴》

 2 ) 音乐是灵药,是信仰,是纯粹的力量

因为30年前政治斗争而突然谢幕的音乐会,在三十年后的巴黎又拉开了帷幕。

音乐太纯粹,代表苦难的人生,三十年前LIA的空灵绝妙与三十年后她亲生女儿MARIE的如出一辙,虽然此时的Marie还不知道,但是Andra是想用音乐告诉她这一切的精彩与无奈。

因为音乐太纯粹,所以没办法把它和政治纠缠在一起。

这部电影起源是俄罗斯所以不可避免的就与俄罗斯的红色共产党与政治纠纷联系在一起,但是在结尾的时候交响乐又像灵药一般打败了所有世俗,诉说了该来的苦难,带给我的除了感动还有感动。

除此之外,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被政治斗争破坏了音乐事业的各种音乐家在平凡和苦难中仍拥抱着他们的信仰,不管是在废弃的工厂,都是嘈杂的环境,还是在简陋的私人聚会上,他们都好好的拥有着这一份纯粹。

我很羡慕,想起一句话,高手在人间,也许就是这样。

能拥有那一份纯粹的信仰真的很好。

 3 ) 琴盒里的希望

前面有点松散,但最后的部分终于聚集了起来。

为了最后的演出看的这个电影,结尾真的👍。

看到介绍时想起来begin again等一系列,还看到有人说音乐版的少林足球哈哈哈,有点贴切了。

看到喝多了排练迟到什么的那里,真是感同身受的生气😤更别提还这样有演出的场合琴盒里的希望如图

截图了一下集中营里练琴,这里也好感人两个老爷爷亲吻那里🤣法兰西,很可以那个大提琴手萨沙真的是眼神里有光耶

政治立场影响艺术的情况今天也持续在发生 ,希望多些和平吧

 4 ) 大气磅礴,震撼心灵,俄罗斯都能拍出这样揭露过去,讽刺当前,而不失人文精神的电影,我朝情何以堪!

原本我一直对俄罗斯文化都不怎么待见,印象中的他们总是拖沓、酒鬼与混乱,强忍下看这部电影,从半个小时之后,就逐渐进入了状态。

作为一部音乐剧情电影,看完让人刻骨铭心,不为强权的抗争,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不可比拟的爱恋,如此曲折而又凄惨的故事,配合震撼磅礴的音乐,怎能不让人感动?

怎能不让你落泪?

高潮即将落幕的那一刻,我才明白音乐不但能使你平静,而且使你疯狂,而且永远记住,要容忍他人身上的小的瑕疵,这无碍他的美好和意义。

感谢这部电影,在深夜给我感动,启发我从音乐中去追求那欢乐的精神,提醒我永远不要忘记对理想的坚持。

全片非常紧凑,整体上佳,又不失小幽默,十分喜欢,尤其女主角,嘿嘿,太漂亮了哈哈,总之,如果你喜欢音乐电影,不可错过!

(俄罗斯都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我朝你情何以堪)

 5 ) 悬崖上开出的花朵

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不,我是纵情犹未已,睡醒已黄昏。

醒来时,还有光弱弱地透过窗帘,睡前关好了门窗,室内如此安宁。

这样的时刻。

我在想,看这一类电影,我的眼泪总是在某些相似的场景里掉落。

譬如《悲惨世界》里,不在最激烈最惨烈的巷战,而在热血流尽后的平静,一地废墟,满目疮痍。

我想我是在为失去名字的人们而落泪。

死去,或者背向转身泯然众人矣,或者被抹去名字……而历史感这种事,非有体验者不可获得。

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最深的情感所系。

只要有一个人记住。

只要有一个人记住。

只要有一个人记住。

每一个音符都会找到它的和弦。

不在此岸,就在彼岸。

所有的眼泪,都是祭奠和致敬,给一切被时代辜负和伤害的灵魂。

又快到那个夏天了。

 6 ) 痴人的电影

高明的作家会把稀松平常的故事主线讲的无比好看比如说,《被侮辱与伤害的》。

私奔被甩这是多么一傻叉的事啊,可陀翁就能讲的催人泪下令人欲罢不能。

又比如说,阿城的《棋王》,把个痴儿棋青写的神情跃然纸上,一盘棋下的惊天地泣鬼神。

还比如说…………/*题外话:从人物塑造上而言,我偶像王小波做的其实并不特别突出。

除了黄金时代的王二龟头血肿和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并没有特别出彩的“人物”。

*/音乐会这部电影之所以好看,不是因为那狗血淋漓的剧情主线,而是因为贯穿全剧的这一股子“痴”气与比较高明的叙事手段。

为共产主义而痴的前克格勃乐团经理,为音乐而痴的指挥菲利普夫与母女二合一小提琴手安娜整部剧的泪点,煽情与唏嘘就是凭借着这充沛的痴子之气成功的感人肺腑令世间万籁俱静唯柴小协独尊。

人物志《1》指挥菲利普夫三十年前,大叔在驶向音乐那全然和谐光辉的过程中被克格勃经理粗暴打断。

克格勃在折了指挥棒,押走犹太裔乐手之后并恶狠狠地对他加了一句,”人民公敌!

”从此,大叔被乐团彻底雪藏身怀绝技无所施展只配在乐团当个清洁工,无奈之下,他三十年来也只能把无法圆梦的苦涩嚼碎了和泪自咽。

唉岂是一个苦字了得。

在巧合之下,他在现任乐团指挥之前看到了巴黎发过来的演出邀请函并私自藏起来企图自组乐团来顶替正牌乐团前往巴黎演出以圆自己三十年前被打断的柴小协之梦。

就是因为这一张演出邀请函,整个喧嚣杂闹滑稽荒唐却催人泪下的故事正式拉开帷幕。

指挥菲利普夫是个很类似与《棋王》中王一生的角色,他迷音乐,一有音乐,就什么都忘了。

音乐是他的魂,他的信仰,他生的意义,他至高的快乐。

在世俗生活里,他软弱可欺不擅见风使舵苟且钻营。

被现任乐团指挥呼来喝去,他清贫无比身居陋室妻子为他张罗一切。

可为了音乐,他却敢于庇护犹太裔音乐家不遵政府机器的政令以致被乐团雪藏三十年郁郁不得志而不后悔。

Guskov将这位菲利普夫大叔的性格与表情演绎的相当到位,那文人的柔弱,痴人的坚韧,清洁工的落魄,正式演出的神采奕奕,还有在与安娜交谈时有秘密不能说的内心挣扎等等等等真是……演的我见犹怜啊。。。

《二》前克格勃乐团经理这位大叔是个热烈的爱国者与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个人认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有两个极端,反差巨大一端是极度的粗暴野蛮,而另一端是无匹的精美绝伦。

若指挥菲利普夫乐手安娜,柴可夫斯基成功的将俄式文化中最精致绝伦的诗性一面表达出来。

而克格勃乐团经理及酗酒粗俗的乐手们把俄式的粗暴野蛮也表现的颇为到位。

从中断演出驱逐乐手的粗暴,从打电话跟巴黎谈判的蛮横,我们都能清楚的感觉到前苏联国家机器部件的冰冷坚硬。

但他对党,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热爱是真挚的,是诚恳的,是纯粹的!

在那一系列为党奔波,为信仰执着的片段中,我忽然觉得此人委实可爱啊。

西方电影一般都倾向于无限的谴责体制,而宽恕个人,为个人解脱。

因为平凡个人所做的恶,很大程度上是被体制化后的产物。

这里也是一样,也许这乐团经理在过去迫害过无数犹太裔乐手但他对工作的认真,但对信仰的坚守与对朋友的负责却是令人感到相当可爱的——尤其是那对信仰的真挚守护。

与乐团所有成员不同,这位前KGB到巴黎的梦想原本与音乐无关——他只想去振兴法共重返政坛可最后他竟为了演出的顺利进行,放弃了去法共的演讲而选择了把正牌乐队指挥关在地下室防止他去砸场。

并且说出了一句无神论者共产党员不应该说的话:如果神真的存在,请保佑他们顺利演出吧。

如果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共产主义者,这个角色也就止于死硬共粉罢了,可最后的转变让他更多了一分可爱变得更为丰满,人性的光辉始终大于了意识形态的争战。

与菲利普夫(顺带安娜和他妈二合一)一起,他们完成了电影的催泪主题,音乐,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才是终极和谐。

没有敌对,只有协同努力,一起驶向光辉的完美和谐!

他的角色成功,不在于坚守痴,而在于,最终放下了痴。

《三》安娜及他妈二合一For (i=0; i<=10086; i++)printf ("Mélanie Laurent这妞真好看!

")犹太裔音乐家很惨,他妈在西伯利亚雪中拉空气琴的场景令人动容。。。

这妞的表演太强了,太有气场了,文字不足以描述。

那小脾气,那气质,那眼神……《四》萨沙、犹太父子、吉普赛提琴手这几个是配角的极品,笑料的源泉。

萨沙是落魄指挥的挚友,大提琴强人。

在天然气暴发户大提琴手傻逼的在安娜面前以他音准一塌糊涂的功力演奏差点把人气的吐血转身就走时及时的补上了一小段缠绵悱恻温柔忧郁的舒伯特“Arpeggione”奏鸣曲,并且装成乐团中技术最烂的乐手挽救局面/*题外话,怎么最近电影这么喜欢用巴赫的G大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啊。

Hangover2中斯坦福小弟拉的是,这里天然气暴发户也是——虽然他是音准极烂发音刺耳版。。。

*/犹太父子小号手也是笑料点儿子是老爹口中的古典界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哈哈然后两人在巴黎各种卖鱼子酱中国山寨机音乐会周边产品拿麻袋装钱。。。

导演拿犹太人的经商特性精于赚钱开涮,有点racist, 不过。。

的确蛮搞笑的。。。

吉普赛大哥,也就是乐团的第二小提琴手,拉了几次吉普赛民歌小调,非常好听,这估计就是几百年前的夜店歌吧其实安娜一开始不是很待见他因为那哥们长的黑乎乎一副吉普赛流浪汉的粗俗模样但从欢乐吉普赛小调突然转为难度极大的帕格尼尼随想曲时,安娜也被震住了,果然,学院派不能歧视看轻民间野路子嘛,人家可以以你没见过的指法轻松拿下帕格尼尼!

其实这几个人就是乐团众生的缩影,也许粗俗无礼财迷不拘小节,但确承载这精致绝伦的缪斯魂灵最后:这部电影令人感动的是指挥菲利普夫对于音乐三十年如一日执着的痴是前克格勃经理放下了对共产主义的痴,为朋友,为音乐而守在地下室门前是众乐手们在安娜——音乐灵魂的带领下超脱世俗迸发出炫目的能量用手中的乐器带领观众飞向光辉灿烂无国界无种族无意识形态纷争的终极和谐。

在柴小协中,与缪斯共舞。

很长的题外话:最后大约12分钟的柴小协缩减版是原柴小协部分第一乐章与部分第三乐章共同组成的,而非全曲,全第一乐章或者全第三乐章。

豆瓣上几篇影评都搞错了。

其实柴小协的第二乐章也优美无比,有兴趣的可以去把全曲听一听,柴小协个人首推David Oistrakh的版本发音极棒,对老柴的诗意把握极准,虽然不及海飞兹的快强狠,但觉得比他好听的多。

剧中柴小协为Sarah Nemtanu 罗马尼亚女小提琴家演奏我觉得算是优雅的来也光辉灿烂诗意盎然了只是那堆密集的音阶与斯拉夫民歌调冲起来味道略显不够,老柴那种独有的略带神经质闷骚爆发的汹涌诗情未能够拉的畅快淋漓不过要说到汹涌澎湃略带神经质的煽情诗意,首推是老柴的一钢,老霍版,里赫特的都不行,反正当时我是听到最后魂飞九天感觉拽都拽回不来了。

老柴一生都被自己同性恋的身份搞的很尴尬,不敢让世人知道但的确又是喜欢男人,所以几首协奏曲作品都浪漫逼人,闷骚无匹,抓准机会情感就汹涌澎湃的如洪水决堤宣泄出来——钢一,或是如小协那样,像伊卡洛斯用蜡粘翅膀般奋力的像太阳飞去,纵然粉身碎骨也要一飞冲天,突破层云到达光辉灿烂的永恒和谐。

反正我当年听的时候,都觉得老柴那时在日内瓦湖畔是不是都想自杀了,写的那么决绝。。。

 7 ) 对音乐的理解

巴拉巴拉的打了几千字,然后就一起删掉了。

奇怪的是,我为啥要写这部电影。

难道是因为发圈了,被一个朋友问到,我一个从小学就学钢琴的人,居然看到你这个市侩的大叔说听到柴小协居然哭了,音乐有这么大的作用嘛。

我居然想了很久,那就是音乐的作用,然后就以第一段结尾。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赋格的感觉。

我能理解的,或者说大多数人能理解的,是《和你在一起》里面,陈凯歌导演对音乐的理解。

是爱、是付出、是忍耐、是荣耀、是掌声、是耳光、是追求,是一切。

而音乐从来就不是一切,因为柴小我听过无数遍,《和你在一起》选的这个曲子让我昏昏欲睡,因为太多的点缀加料让本该饱满的情绪变得庸俗而廉价,就像加满了果仁和糖豆的冰激凌,你不吃就能知道他本身的味道不佳,除了吸引儿童。

而本片用一个情节就深深打动了我,就像我们经常会忘记整部乐章的大多数细节,而一段小节奏或者一个高潮就能让我们萦绕终身。

那就是当被问到选什么曲目的时候,指挥家说了一个名字,柴可夫斯基,然后大家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这种感觉很奇妙,如果有海外留学的朋友可能会理解,就像你去了一个完全没有人懂你的国家,你自己熟知的文化、历史对于他人毫无存在感的时候,有人跟你谈起了曹雪芹、或者北京奥运会,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激动就像是一种恩赐,这个恩赐完全来自于曹雪芹或者北京奥运会本身。

而在全世界,柴可夫斯基就是俄罗斯人的奥运会。

不用谈苦难,不用谈美丽,不用谈激情,不用谈细腻,只要谈到老柴,懂的人都懂。

这种无以伦比的共情能力就是音乐能带给我们最大的意义吧,他能直接抵达人的情绪最深的地方,这里是一千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普希金都做不到的。

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就是理解这个词语的本身。

丹青老师在他的书里曾经事无巨细的描写了木心弥留到去世的全过程,那些在毫无希望的时候去做的事情,成为了一个灵魂永恒的旋律,就像雪中无声的演奏

 8 ) 别具一格的《音乐会》

《音乐会》(Le Concert) 说的是勃捏日列夫时代俄国著名的乐团 Bolchoï 借故政治清洗运动,想把'异己'的犹太艺术家踢出门。

指挥 Andrei Filipov 拒绝合作,不愿把自己钟爱的大小提琴手等艺术家解雇,结果自己反被当作人民的敌人给斯文扫地,罚去当乐团的清洁工,同事朋友小提琴手被发配西伯利亚。

后来苏联变修成俄国,乐团恢复,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Andrei 和其他音乐家的命运并未有太大的改变,成天为油烟柴米奔波,过去的大提琴手改行开救护车,吹小号的电影院当领坐等等,Andrei本性难移,时常把扫帚当指挥棒,重温旧梦。

有一天他在剧院院长的办公室做清洁时无意见传真机受到一份来自巴黎有名的 Chatelet 音乐厅给 Bolchoï 演出的邀请,脑袋一发昏,顺手把传真带走,开始和过去的同事合谋,自组乐队,准备冒名前往巴黎上演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在吉普塞人的帮助下顺利办了假护照签证来到巴黎显身手。

柴可夫斯基借 Andrei把一群貌似乌合之众的落魄的优秀艺术家重新聚集起来,通过音乐,找回失去的尊严。

Radu Mihaileanu 镜头下的音乐家们个个其貌不扬,常常酒醉不醒,犹太音乐家到巴黎演出时还不忘捎私货赚钱,结果发现俄国鱼子酱早已不是奇货可居的奢侈品,直后悔说: "早知还不如带一堆中国产的手机来巴黎卖呢!" 他们蹩脚的法语错误让人笑破肚子,喝醉酒忘了排练时间,最逗的是乐队的经济人,到巴黎后直奔法共的总部找同志。

俄国艺术家的不拘小节,天赋的音乐才能和巴黎人的拿腔拿调,装模做样对比,整个电影充满滑稽,嘲弄但又是善意的幽默。

这才是观众喜欢Mihaileanu 的最大原因之一,善意而非刻薄的讽刺讥笑是幽默里最不容易掌握的。

Woody Allen 拿别人开心时常先拿自己开涮,省得被误会,而且他的幽默多是读过书,上过学的人,都市人的个人主义的幽默,Mihaileanu 的人物的悲剧,嬉笑哀怒是集体的,大伙一块担着的,和某个时代的悲剧紧密相关,笑完之后不定还有眼泪. Mihaileanu 的电影里常有吉普塞人的影子,《音乐会》也不例外,记叙吉普塞人和犹太人的友谊,共同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集权的藐视。

这使我想到一个犹太朋友的玩笑, 咱们Ashkenazi, 出的是爱因斯坦,托马斯曼,李斯特,塞林格,马克斯,而 Sephardic呢,除了falafel (北非三明治),首饰店,他们有啥?

 9 ) 不要用政治绑架音乐

看到影片的前半部分,认为这是部精彩的作品,但是剧情越是曲折进展,就越是感到疲累,到结尾处感动已经荡然无存。

如果这是一部反映苏俄艺术工作者生活的历史记录片,它的深度有待挖掘。

如果这是一部表现了“生活中处处有音乐”的励志片,那么它被太多不属于作品本身的东西束缚了手脚。

这部电影唯一打动我的台词是:“安德烈,你这个自私的人,只活在一个世界里。

”就是这样。

一场音乐会就是音乐会,不是心理疾病互助小组,更不是寻亲节目。

只献给柴可夫斯基。

也许导演极力想要表现在卑微而残酷的生活中对于艺术最高境界不灭的向往,但是这种向往究竟为何?

音乐,在这部电影里只是一个线索,一件外套,脱下它,安德烈的痴迷和伊凡的执着有什么区别?

他口口声声说的和谐,又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忠贞不渝可以是一种美德也可以是一种疾病。

美的不是这种坚持,而是坚持的理由。

如果它以无比清晰的轮廓出现在你眼前,一千只手的舞蹈,或者流动中的宫殿,或者一双翅膀,将你围得水泄不通,就要喘不过气来,那么这种坚持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如果这种坚持是为了一个救赎,那么,请不要把用音乐的名义来表现你的悲壮。

因为命运扫过所有人,音乐不足以担当起祭奠他们的重任。

最后十二分钟的乐段,完全没有排练就达到完美境界的演出这种不合逻辑的情节实在令人咋舌。

当然奇迹发生灵魂相通这种设计在电影里也无可厚非,但是这毕竟是交响乐团而不是独奏,即使是到达巴黎以后只排练一次演出就已经是奇迹。

最后的演出竟然是临场发挥,对上帝怎能这般苛求。

而那精心的剪辑虽然十分辛苦,也体现了导演的高超技巧,但是却很大程度地破坏了对音乐本身的体验。

安玛丽悲惨身世的剧情和乐团之后的成功虽然在节奏上合拍,但是与音乐表达的情感没有多大关联。

不是画面在表现音乐,而是音乐在陪衬画面,而且还是超市背景音乐的那种廉价的陪衬。

看完电影,我甚至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选柴小协来演奏,难道只是因为柴可夫斯基是俄国人,而剧情需要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总之,不管大师与艺术家们有没有最终带着翅膀达到至高的和谐境界,我肯定是没有。

将音乐淹没的琐碎灰尘在结尾仍然死死纠缠,它化作命运的模样,将那双翅膀拖住了,让它贴在地上。

我多么希望它能够至少在演奏的那十几分钟松绑,但是它拒绝了。

政治迫害从现实一路追杀到电影里,这次不是用意识形态的粗暴方式,而是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掐住了音乐的脖子。

 10 ) 犹太小提琴家 音乐至上

前期拖的节奏比较长,基本是在一小时之后真正的女主才出现,不过这部影片它的定位是在音乐会,基本上都是以音乐为主那里面的配音还是很不错的。

也比较好,重点放在最后的演出上,还是比较成功了,他这个里面穿插了三次迟到导致女主很不太高兴,不过都化解了。

这个影片也展示了从事一个音乐方面的人,因为生活身份犹太人,可能当时的社会环境导致的如此还是有很多看点的。

同时也展现了对这个柴可夫斯基的热爱吧。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管弦乐队小提琴手和弦很好听。

《音乐会》短评

电影某种时候跟那啥一样,想要达到高潮必要经过前戏(文明点可以改为铺垫),就像本片一样,不断或轻或重地挠我痒痒、轻抚我面颊、发丝搔我脖子后,终于在柴可夫斯基那里让我爆出来。呃,我是不是又露出我下流的嘴脸了?

3分钟前
  • 东宝株式会社
  • 推荐

时代阻隔梦想,恍而一去经年,一百分钟铺垫,音乐梦曲中现

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这个玩笑开大了,纠结良久,还是忠实自己的判断。2星。柴科夫斯基不能被作为卖弄煽情的工具!

7分钟前
  • Gustav
  • 较差

不懂音乐的人,感受不到他们的激情,里面搞笑成分非常的多,一个失意的指挥家实现自己的梦想。但这梦想的实现,不是靠脚踏实地,而是机缘巧合。虽然这音乐家是因为不愿违背自己良心而失意,但以这种胡搅蛮缠,荒诞无稽的方式,却是不能认同的。赞同他们灵感来源生活,但不能认同他们如此放荡。

12分钟前
  • 净心禅缘
  • 还行

被豆瓣评分骗来看了, 八月迷情好太多, 这样的题材, 交响情人梦是做到顶峰喇

13分钟前
  • 巨蟒猫神
  • 较差

其实音乐会结束片子就该结束了,结尾神马演出反响巨大神马的真的不必拍出来,除此大BUG,还是挺好的,特别是老柴的小协贯穿全片,很不错~

15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故事怎么暂且不去说,但是交响乐不是独奏,三十年没有经过乐团排练的情况下连彩排都没有直接演出,就算最后十五分钟电影效果再好,我都不能认同这部电影。

16分钟前
  • Y_moon
  • 较差

看不懂背景。

17分钟前
  • 小葡萄
  • 还行

WX-D9《音乐会》 DVD放进机子里,就不想按PLAY了,因为菜单时的电影插曲实在太好挺勒,挺了一个钟头,才开始安Play,,

20分钟前
  • XXL
  • 还行

其实是一部没那么出彩的电影,槽点多,节奏快,人物塑造用力过猛,莫名其妙的吼叫,(并且并不怎么喜欢一些笑点)不过结尾当柴小协奏响,我的不满就变成了屏息凝神的期待。看到旧日飞雪下的黑白影像与大礼堂下的小提琴家重叠在一起,所有言语在激昂的乐音下显得无力。

24分钟前
  • Maiastra
  • 较差

最后的音乐会情节太精彩了,音乐的高潮,情节的高潮以及情绪的高潮。借音乐达到一种心理的交汇。那群被时代阻住梦想的老人,在30年后重新寻找梦想。虽然很多励志片最常用的桥段,不过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只要你也还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就一定会被感动。讽刺与幽默,十足催泪弹。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题材很不错,拍的很垃圾,漏洞百出,滚犊子

26分钟前
  • LeBron
  • 很差

这电影一文不值,唯一的一星献给老柴

29分钟前
  • 炜哥哥
  • 很差

不排练还能演的特别好的剧情太扯了,但结尾的20分钟演奏期间,眼泪又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33分钟前
  • Moviebuff4ever
  • 还行

很一般,贬低音乐

38分钟前
  • 众影之家
  • 较差

3星半。关于时代巨变下一群热爱音乐的人们。任何艺术一旦与时代相纠缠,若拍成故事则必定是讨巧的。绝对无意贬低这部电影,因为它讲的是人类的热爱与执着,而这种情感是不容贬低和质疑的。

42分钟前
  • 眼珠子
  • 推荐

莫斯科的交响版少林足球。但是我无法解释为何我会看到无法自抑的泪流满面

47分钟前
  • 生菇
  • 力荐

不难看也不是很差,但是开始怀疑豆瓣推荐的高分喜剧片单了。。。

52分钟前
  • 马文口Itzan
  • 还行

真的,老柴拯救了这部片子......

57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还行

我很诧异这片竟然也有8.5,这片的故事断断续续不连贯,有很多时候感情没铺垫没积累就迸发了,莫名其妙的。

1小时前
  • 神权在我手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