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1944
Tali-Ihantala 1944,塔里-伊汉塔拉1944,1944: The Final Defence
导演:Åke Lindman
主演:Rauno Ahonen,Mikkomarkus Ahtiainen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语言:芬兰语,瑞典语,德语年份:2007
简介:First of all, I have to say that I had huge expectations about the movie. I went to theater to see some mind-blowing action. I was hoping that Åke Lindman ha..详细 >
同一场战争 会有许多声音 说得有理不难 说得动人很难
剧情一般,道具不错,索米冲锋枪,t34坦克,kv1,kv2坦克,三号突击炮都有。
想看
平铺直叙的战争片,苏联人打仗差的要命。
1941年6月芬兰与德国结盟入侵苏联,在列宁格勒北部转入堑壕战。1944年列宁格勒解围,苏联欲通过一场攻势迫使芬兰退出二战。6月9日突入卡累利阿地峡,突破贝鲁斯托夫防线。14日在萨哈奇拉和库特瑟卡地段突破凡梅尔苏-泰帕VT防线,芬军装甲部队在库特瑟卡发起反击但遭到失败。20日苏军占领维堡,芬军后撤至维堡-库帕萨利-泰帕VKT防线重整。25日苏军试图从塔里突破防线,却在雷提莫加维湖遭到顽强阻击,大量坦克被德援火箭筒摧毁。西岸苏军攻占托林霍尼卡汇合点,却被芬军预备队逼回出发点。27日芬军两翼迂回,在塔林米里村遇阻合围东岸苏军失败。30日苏军突破塔里。7月3日根据监听所获情报,芬军通过大规模炮击和轰炸阻止苏军进攻伊汉塔拉。7日苏军抽调骨干部队前往爱沙尼亚,已无力突破防线。随着芬军在各战线取得防守胜利,迫使苏联坐到谈判桌前
可为什么说情节一塌糊涂呢,战争的场景多么真实,生命就是这么突如其来地丧失掉,人们只有躲在背后,才敢对威权发起挑战
太平了
看1944的时候度娘跳出来这部芬兰战争片的搜索词,看豆瓣倒也有蛮高的评分。实际看完的感觉,不是很成熟的电影。主线模糊,人物刻画模糊,战争场面的表现也比较业余。属于有想法,有史实但芬兰电影水平就这点的感觉。
勉强两分。讲的是1944年的塔里-伊汉塔拉战役,电影基本用了类似战役纪录片的全景视角——有明确的时间点字幕,有动画的战场态势,有历史影像资料,有高层的战略规划和前线的战斗情状,当然本片还是以前线官兵的视角为主。芬兰的几部战争片,总的来说根本达不到战争片这种高精类型片的工业要求,本片有诸多极业余的表现,比如打着发现坦克没燃料了,莫名其妙就剪入了一个坦克乘员事不关己一脸平静的镜头——你是从大街上随便拉个人套上戏服就来表演了吗?芬兰人拿铁拳轰坦克,坦克表面没有破损,入口处就喷火了,剧组是真爱惜道具啊,更不用提全片比比皆是那种芬兰人射击但根本没有表现他们目标是啥这种纯业余的手法。作为主线的前线部分乱七八糟,不知谁是谁,也没有任何抓俘虏、攻坚之类的事件,就是平庸且持续表现森林里的乱轰乱射。群演数量还行
在爱沙尼亚再次被苏联占领的同时,芬兰人血战1944,捍卫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主权,保住了每一位芬兰国民超高的民主权利和社会福利待遇。
流水账,怎么评价这么高。同名爱沙尼亚电影也一样,这还不如那个。
当年芬兰保家卫国,与苏联的血腥战争,被轻描淡写的拍成流水账,毫无感染力,毫无记忆点,说打就打,说休整就休整,说结束就结束。20分钟后1.5倍速飘过。7.4/942 短评201 条 %55/35/10。【IMDb5.7/1900 预算320万欧元,全球票房247.72万美元】
流水线,无起伏
没有人可以奴役自由的人们镰刀就一定高贵吗,他也可以是挥向弱者的武器如果加入那个红色大家庭,那还会有今天世界幸福指数第一的芬兰吗?
弱小国家在战争中的悲哀
在战场上,如果你的亲朋好友穿着敌方的制服向你冲过来,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举枪把他射杀。打仗就是这样,把无数鲜活的生命变成不会思考的杀人机器,再用无数这样的杀人机器成就一个“伟大”的党或国家,至于打的旗号是反万字还是镰刀斧头都不重要,本质是一样的
这是二战一个非常局部的战场,隶属于同盟国的芬兰与苏军的战争。这部片子让我深深体验到啥叫节节败退,就是一段连着一段的各种撤退,扭转战局的竟然是情报,就比较微妙了,可见情报在战争中虽然不起眼但是很重要,芬兰虽然是个小国但是这场战争打的有点现代战争的味道了,空军对陆军的制约,步坦协同作战等等,体现的很明朗。影片并不好看,一旦没有炮兵或坦克火力掩护,步兵们就是开两枪一顿跑。没啥大意思
芬兰人拍起二战电影比英美苏德都带劲。帝国缴获版的kv-2和三号突击车本色出演是最大的亮点。
难得一见的二战芬兰战争电影(苏芬战争是1940年代的,1944年代的不算了吧),难得一见的纪实风格电影。就是网上看的效果不好,这不是老电影啊。
惨烈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