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老妈依旧继续欣赏着央视八套的电视连续剧《茶馆》,是大结局,看完之后的老妈,显然有些意兴阑珊。
之前几天,连续看过,但终究没有耐心再看下去了。
没有耐心的原因是,我不喜欢这个改编版。
老舍的原著,我读过,很熟悉,因此改编的版本,哪些情节是添加的,哪些情节是立体重塑的,我能很分辨清楚。
整体上来说,改编的茶馆,情节是蛮丰富,人物也还蛮鲜明的。
但其中最不能让我容忍的,便是强化了王掌柜的儿子二栓子的“革命事迹”,因为我觉得这与老舍的创作初衷是南辕北辙的。
老舍自己出身于北京市井,对于周围生活着的“小市民”是存在着很深的感情的。
但这种感情,又不同于鲁迅那种“怒其不争”,充满批判性的,而是一种“我佛慈悲”式的同情与怜悯。
鲁迅直眉冷对,希望自己用笔来“指出一条道”,然而老舍则是意在描摹,希望其他人来给他笔下活生生的人物“指出一条道”。
所以,老舍笔下的很多人物,都是在活着,是作为一种生命本体本能的在活着。
昔日,看武侠小说,或者帝王小说,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词语“逐鹿”,意即竞争天下的意思,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鹿,性情温顺,善良,对于人往往没有很强的畏惧心,还一身是宝,往往被人们随意宰割,这不就是人民的象征吗,不就是天下的象征吗?
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小市民,很多时候是不会关心国家大事的,什么国耻什么政治他们一概都不想知道,更不愿意明白。
就像先前老舍在《四世同堂》里说得那样,日本鬼子占领了北平,祁老太爷根本不会关心,他只关心“粮店有没有关门?
粮价有没有涨?
”所以类似于,二栓子成为革命党这种改编,实在是不太靠谱的,也实在是太具有意识形态色彩了,当然在央视八套放的电视剧,你不能指望它脱离这个时代的主流色彩。
也许有人会说,老舍在原著里面不是有隐隐约约写康顺子是革命党吗?
看看茶馆的创作时间,就知道了。
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
那一系列对于知识分子的改造什么的(其实我最讨厌这个词了,我觉得是思想统一束缚还差不多),老舍还会不明白吗?
连丝毫不懂政治的张爱玲最初写《半生缘》的时候,还要写有的角色奔延安了呢,何况老舍呢?
再说,老舍在解放后根本没有写出什么值得称赞的小说,只有一部话剧《茶馆》倒还值得研究研究,反正解放后的文艺创作,大家心里都明白,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这部剧还不错。
人物都演的很好。
目前看到大清亡国。
这里头坏人可真多。
也是真的坏。
活着不如死呢。
无数的剧情荒唐无语。
无数的人啊可耻可笑。
就是茶馆子。
菜品有点少。。。
已经看完了。
从学生运动之后都是庞公公跟两个骗子和两个东北逃兵的事。
再之后就是两个骗子的儿子跟庞公公剩下的一家子人的事。
实在是有点跑题了。
后面又要跟茶馆扯上关系。
反正很不合理。
两个骗子强拐强买妇女儿童坑蒙拐骗都没让人给打死,活了这么多年。
还有宋二爷他们两父子,哪是个正常人啊!
一个比一个混。
后面我都是跳着看的,我觉得剧情太牵强了,故意制造悲剧。
没有合理性。
当然,演技都是挺好的。
学生运动之后的剧情跟大历史关系不大了,也就不精彩了。
另外,我觉得这剧情很像余华《活着》。
只不过一个是清末到新中国前夕。
一个是旧民国到改革开放前夕。
从来没有这样认真的看过这样一部剧完全被茶馆的兴衰成败感动着那里有着王利发一样的“顺民”,一心想着茶馆红红火火,不断改良进取,表象懦弱怕事,实则是无力反抗哪个崎岖的社会,善良又颇圆滑的性格成就这样一个令世人慨叹的茶馆掌柜实业救国的民族企业家“秦二爷”,有着颇多的祖业,本可以逍遥过活,怎奈他不是安于世事的纨绔子弟,而是想着民族的兴亡,夹缝中成长的民族企业是脆弱的,支撑脆弱的企业的秦二爷是坚强的,令我这一介小小平民为之感动不已“常四爷”,角儿,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台上是响当当的大武生,台下是除暴安良的好汉,怎奈台上可以除妖斩魔,台下又怎能凭一己之力救己救民,唉“大傻杨”,市井的乞丐,被人嫌弃,却自由率性生存,时代的变迁没有改善那样的生活,而他数来宝唱出了各色人色生活百态,唱出不公的社会,反映民间的疾苦异样的社会形态中有异样的良知和丑恶,无奈无奈...
喜欢哈佛公开课里对铁轨问题的场景变换。
1v4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愿意保全4人。
但当场景变换为主动谋害1人来保全4人,则几乎无人敢挑战良知。
那么,我也来变换下场景,如果对面是40亿人呢。
相信又会动摇一批人了吧。
那么,这是一个数字的问题吗?
什么数字是值得的呢?
喜欢那位教授的小结,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并没有教你新的知识,只是让你重新认识已知的世界。
不过,期间有两个风险。
1当年认知后,就再也回不到innocent的童真状态(很像囚徒困境),2在你成为更好的人之前,或许会变成坏人。
无所谓对错,有的人类愿意活在低光速的黑墓,子子孙孙,如同永远不走出大山的民族。
有的人愿意在火光中回过头来接受刺痛,直面“真特么黑”的宇宙。
回到茶馆。
初读时自然也感慨于底层人民的苦难,感叹于军阀和某些当权者无能,感叹救世主的出现。
不过回头想想,或许这就是另一个铁轨问题吧。
不用丑化了来要粮的军队,也不用可怜忠厚的茶馆老板。
决策者的愿景与现实,决策者的果决或偏执,决策者的牺牲或保全。
真的像刘备拖着几城百姓渡江的负重前行大概最后只是感动了自己,拖垮了全盘。
大多数人放到铁轨问题前,大概只会惊吓地抛掉方向盘,但决策者不能。
茶馆不过是民间众生一隅。
青山枯骨,良帅虎将,还有太多视角。
看看就罢。
第12集:这秀英寡妇确实妨人,要不是大舅妈救了王利发,王利发就完了。
我想起一同学,喜欢她的多了,都没啥好下场。
第16集:儿子成人了。
这剧终于开始有味儿了。
给大傻杨赞一个。
给庞太监赞一个哟第24集:小唐铁嘴对着吸着粉的骗子爹说:“将来我赚了大钱,一准孝敬您。
”这“孝敬”两个字引起了我的深思。
第26集:三爷真是个难得的老实人啊,萌极,萌极!
扮演着《唐吉坷德》里桑丘的角色。
第31集:这集开始苦情了,茶馆里没生意了,没进项了,王利发的脸从蜡黄到黝黑,是一点血色都没有了秦仲义个资本家落得父子断绝,也是杯具。
第32集:秀岑也是惨,他姐也是苦。
逆产也是蛮吓人的。
第35集:老婆死了,王利发也就完了。
第39集:生存艰辛。
反应了我太爷爷那一辈的生活,服装是一样的。
在戏里找到了我爷爷的影子。
我有点像那个崔先生。
明白了为什么无奸不商,无商不奸。
秦仲义:有钱自己花天酒地挥霍去,别想着干好事。
三个道德的捍卫者过着挣扎求生的苦逼生活。
有道无德人上人,有德无道被人欺。
弱势群体硬是守着自封的道德高坡,除此之外别无他物,这样的道德在世道前败亡,《茶馆》就是这样一曲挽歌。
坑蒙拐骗者有,欺善怕恶者有,买卖妇女者有,为虎作伥者有,含冤入狱者有,怀才不遇者有,小小一方茶馆,形形色色各路茶客,一张说尽好话的嘴,如此小心翼翼结局还是无尽唏嘘,常四爷说“我是爱国家,可谁来爱我,吴祥子宋恩子儿子们对着王掌柜的那一脚,也大概疼醒了他对活着和守着茶馆的最后一点感念。
昨天终于在酷六上把电视剧《茶馆》全部看完了。
一般我很少看国产电视剧,一来浪费时间,二来现在的电视剧拍得也实在不敢恭维。
可是《茶馆》是个例外,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了一集,就忍不住想把这部剧看完。
起初被吸引的是这部剧中人物的语言,譬如王利发的那些恭维客人的话,唐铁嘴和刘麻子那些骗人讹人的话,宋恩子吴翔子敲诈的话,让我感叹话原来还能这么说。
许多电视剧的弱智在于,情节和台词太容易被猜到,而看《茶馆》的时候常在我觉得无法应答的时候会有妙语解围。
接着看下去佩服演员们的演技了。
陈宝国的演技没的说,从青年一直演到老年,从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到晚年的心灰意冷,还有对主顾们说拜年话和对刘唐宋吴们说讽刺的话时的表情拿捏得很准。
大部分时候王利发是个本分的生意人的形象,见谁都说拜年的话,但有时逼急了也会冒出“操你八辈祖宗”之类的话。
粗口是这部戏里少不了的元素,例如二德子说话必带“他妈的”,人物的性格就显得很立体了。
这些粗口没被当做“三俗”和谐掉真是幸运啊!
继续回来谈演员的演技,其实感觉陈宝国还不是演得最好的,个人觉得演得最到位的是唐铁嘴,那走路的姿态,还有往上转的眼珠子,一幅贼眉鼠脸的样子,看了特欠扁。
刘麻子也演得好。
好的剧本往往很反映现实,《茶馆》虽然写的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事情,但很多地方我们看了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
譬如茶馆里写的莫谈国事4个字,放在如今也适用。
在网上谈国事被和谐的还少么?
跨省的都有。
宋恩子吴翔子的敲诈行为多少也能让人联想到今日的城管。
像唐铁嘴刘麻子坑蒙拐骗的也不少。
茶馆就是一部百科全书,什么样的人都有。
电视剧《茶馆》的后半部分不如前半部分,二栓子常喜贵的革命情节总有些突兀,不想同一部戏里的情节,更像是嫁接上去的样板戏。
这也算是一大败笔。
还有这部戏里的年龄不大对,王掌柜一出来就三十多了,到了抗战胜利,还不得八九十啊,还有二秀,前清时就在了,到戏末也该50多了吧。
至于三爷,就更加长寿了。
瑕不掩瑜,这戏剧本写的好,演员演得好,是部不可多得的好戏。
老舍的京味文学从清政府的没落,到中华民国,军阀混战,裕泰茶馆见证了时代变迁,人生百态,一个小小的茶馆,汇聚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见证了底层小人物的辛酸、无奈、挣扎和绝望,无论时代怎么变,百姓的穷苦生活始终没变。
王利发:茶馆掌柜,八面玲珑,油腔滑调,平衡着与各方势力的关系,尽量讨好每一个人,该低头时低头,该“行贿”时行贿,掌柜的身份迫使他不得不做一个圆滑的人,但骨子里却也是个善良正直的人,没做过坏事,头脑活泛,适应时代新变化不断改良茶馆,只是生不逢时,一生的心血都给了茶馆,最后叶落归根,吊s在茶馆,上天辜负了一个努力了一辈子的穷苦人,落得这样悲凉的下场。
常四爷:正直、仗义的北京爷们儿,是不同于松二爷的旗人,自力更生,有着一腔热血和爱国之心,但也只能眼看着民族危亡国家衰败,“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常四爷的这句巅峰台词,讽刺效果拉满,道出了底层百姓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绝望。
秦二爷:主张实业救国,以民族危亡为己任,但与常四爷的爱国相比,或许是站位不同,面对吃不上饭穷的要卖孩子的妇女,常四爷给他们买了两碗面填饱肚子,而秦二爷却不屑于此,认为开顶大的工厂才能从根上救得了穷人,并不能说谁才是对的,常四爷站在底层百姓的立场,深知一碗饱饭对他们而言或许比天还大,国家大事对于他们太遥远,今天吃饱明天就能不s,而秦二爷也并不是置身事外高谈阔论,社会分工本就不同,就好比底层螺丝工固然重要,少一个螺丝机器都无法运转,但平台和大方向也同样重要,从无到有、搭建框架、战略布局终归是需要有人来做。
松二爷:跟常四爷一样都是老北京旗人,但他软弱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逗鸟,宁愿饿s也不会动手打拼,s了的棺材还是常四爷买的。
庞太监: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一种特殊产物,从他的呼风唤雨到没落,告诉我们靠平台和靠山作威作福的人,当他失势的那天没有了平台和靠山,必定会s的很难看刘麻子 唐铁嘴:社会的蛀虫,刘麻子买卖妇女儿童,毫无底线,唐铁嘴靠算卦混饭吃,钻空子干投机倒把的生意。
宋恩子 吴祥子:狗仗人势,狐假虎威,以权谋私的官府走狗,压榨百姓,欺软怕硬,典型贪污腐败社会的产物。
大傻杨:走街串巷的乞丐,其实一点也不傻,反而活的很明白,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困苦都能在他数来宝的台词里听到,也是一名正义人士,关键时刻帮了不少忙,像是游离于当下社会之外的一个人物,平平安安活到了最后。
看电视剧的时候整体觉得很压抑,有一种被黑暗吞噬却无力挣扎的感觉。
把自己代入到王利发的角色,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茶馆生意惨淡,无论怎么改良,越改越凉,全家加上店里伙计,十几口人的支出、电费水费、改良的成本、房东的收租涨租、社会的动乱、烧杀抢夺、政府官员的压榨、给宋恩子吴祥子上供,这样看不到头的日子,在想如果是我,任意拿出一两条,我都觉得是迈不过去的坎,或许这茶馆我早就不开了,转念一想,逃避并没有用,茶馆倒闭这些事就不存在了吗,平民百姓就能安安稳稳过一生了吗,什么都不会变,穷苦的被剥削压榨的生活不会变,变的只是没有了营生,全家人等着饿s,那个年代是没有选择的,忍气吞声的把茶馆开下去,是为了生活,为了父亲留下的基业不至于毁在自己的手上,咬着牙也必须坚持,不是所有的疼痛都可以呐喊,真切的感受到了那个屈辱的社会,最底层小人物声嘶力竭深入骨髓的绝望和彷徨,想到鲁迅先生的那句:“如果动物光吃不胖,那他肚子里一定有寄生虫,如果百姓勤劳却不能致富,那社会一定有吸血鬼。
”茶馆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但无论怎么变,百姓的穷苦生活没有变,官字两个口,先喂饱上面那个口,才能喂下面那个口,穷与富极端的差距,政府官员抽洋烟住洋房,百姓连吃一碗热汤面都是奢望。
小刘麻子 小唐铁嘴 小宋恩子 小吴祥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些败类子承父业并且发扬光大,投机倒把的生意越干越大,无恶不作的坏人在社会上稳稳立足呼风唤雨,善良勤劳靠自己双手打拼的好人连温饱都成问题,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苦,会享福的人享一辈子福,百姓没有话语权,只有被支配的命运,像秦二爷一样也曾尝试过努力过,想改变穷人的命运改变社会现状,但底层小人物终究没有扭转乾坤的力量,最后都是在现实面前妥协。
“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呢”
比较客观的说:大栓子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封建社会的男人形象,和他爸爸王利发一样,都没有反抗压迫的勇气。
当然,这并不怪他们,家国如此,小民奈何?
大栓子孝顺,懂事,体贴,节俭,持家,这都是中华男儿的优点,二姑娘这般传统小家碧玉自然也是看中了他这一点。
但他唯独缺少一点,就是血性。
王利发年老后也骂他不如二栓子。
不正是这样吗?
二姑娘喜欢他,受到家里的逼婚,约他私奔,他却以孝顺来推辞。
倘个如此烈女,只得落个自尽下场,作为情人,大栓子负主要责任。
大栓子是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但他不是个好情人,也不是个能够拯救家国大业的血性汉子。
王利发年轻的时候喜欢大栓子,因为他孝顺;老年后又喜欢二栓子,因为他为国民尽忠。
自古忠孝难两全,王利发算是懂了。
兄弟俩是鲜明的对照,一个孝顺持家却没有承担的哥哥,和一个冲动蛮干却有大担当的弟弟。
我们无法否定哪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没有做错。
家国忠孝情爱,是人一生中无法回避的抉择。
初中读《茶馆》,觉得满篇都是你来我往的对话,没有情景没有波澜,很是无聊;高中读《茶馆》,老师说要看出王掌柜的圆滑、常四爷的刚直;大学第三次接触《茶馆》,是在家跟爸妈一起看电视剧。
场景切换了,从茶馆到八道弯,从后院到百花深处,编剧的妙心安排,让茶馆浓缩了四九城的每一个角落:茶馆的厅堂是四九城的“官面儿”,你方唱罢我登场——日本人来了又走,美国人来了又走,国民政府来了、西山的英雄来了,可是茶馆却毁了;茶馆的后院是四九城的放抗和挣扎,北大学生租住公寓,暗地里宣传反抗,宣传独立,宣传民主政治,不洋不土的学者崔先生,代表了被夹在时代的夹缝里的读书人,他们背着儒学长大,等到考取功名的时候,清政府没有了,倒塌了,他们被逼得出国、接受新学,学成了、回国了,可是人家不要他们了,年纪大了,学无所专,只好带着满腹的幽怨守着枯灯残卷,以寻佛问道安慰自己,他们吃着酱肘子,说着大道理,谈着国家的不足,却只能守着自己没有未来的未来;公寓改的仓库,是实业救国的缩影,秦二爷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投入了实业,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后路,火柴厂红火了开纱厂,清政府倒了,预想中的红火没有出现,反而是接二连三的难民、伤兵,交捐纳税,你压我榨,火柴厂和纱厂在世界资本大发展的时候,轰然倒塌,仓库被查封,厂房被拆掉,辛辛苦苦一辈子的秦二爷最后只捡到了自己的钢笔头,“它知道啊,我用它签了多少支票,写了多少计划书”。
王掌柜,就像史官,茶馆这部历史书里记载的风风雨雨都在他眼皮底下划过,60年的老裕泰,60年的史歌,60年的见证,光绪年和民国,老裕泰改良了,翻新了,丢脸了,就像风雨飘摇基石不定的旧中国,戊戌维新、军阀混战、建立民国、内战,老裕泰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大米饭变成了白面儿,白面儿变成了杂和面,最后连杂和面都摔到地上,掺上了土。
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三个历经时代变迁,备受折磨的老人围坐在60年的老茶馆的老方桌边,回忆着自己的一生,品评着自己的一生,秦二爷要王掌柜告诉后来人“有钱就要吃喝玩乐、胡作非为,千万别干好事”,常四爷凭着一身的本事锄奸惩恶,却老无所依,王掌柜为茶馆忙碌了一生,累了一辈子,却落得家破人亡。
“四角的边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三个老人,围着茶馆,唱着送葬词,撒着纸钱,说是给自己死后准备点钱花,实则用自己的手将这个不让人活命的世道埋葬。
满天飞舞的纸钱,映照着抬头可见的“生意兴隆”,映照着老掌柜脸上的皱纹和两鬓白发,映照着破烂不堪的茶馆。
满地的纸钱埋葬了茶馆,埋葬了王掌柜一辈子的心血,埋葬了他自己,更是埋葬了无可救药的世道。
风儿吹,纸钱飞,百年老裕泰在掌柜点燃的纸钱里化成了灰。
大傻杨,数来宝,把一朝历史一个时代,唱得透透彻彻。
前半部分相当相当好
陈宝国演的很像张丰毅。
国产剧里难得的精品之作!推荐!!!
有失有得。唐铁嘴完美~
整个一抢钱大赛。剥削的有肉吃,劳动的没饭吃。有些人物简单化了。临了还歌颂一下共什么党,狗尾续貂,改不合理了。康顺子都快改江姐了。
陈宝国演技就是不行
好几次看不下去了,哥哥说这就是人生。
drop on ep10
虚高
感觉是失败者的悲鸣,嚎得很大声,但我不爱听。
相差影版甚远
愣是把2个多小时的话剧抻成39集电视剧,前20集观感尚可,后面真是一言难尽
看的非常入迷,继续关注中,人物塑造的都很饱满,演员演的没话说。看得出确实下不少功夫啊,把话剧改成电视剧,不容易,得到大家的肯定,更是不易,感谢奉献这部好剧的各位。
面对雷死人的雷阵雨,恶心死人的新红楼……这是近两年无论是表演,导演,配乐,造型,对白,剧本,最着调,最成功,最优秀,最能叫一部电视剧的电视剧了!
原剧本和舞台表演都是天花板。连续剧看着难受,瞎编瞎演。
挺棒的。老舍留给我们的财富远不止“抨击旧社会,热爱新社会”那么简单。
陈宝国还是七爷的样。后半部拖沓。不会变,什么都不会变。
一场经典的三幕话剧,变成了同人OOC+夜谭十记+故事会大汇编,已经初见了后来电视剧《老酒馆》的端倪😶
老爸老妈为了它已经放弃晚上遛弯了。。。
这版本真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