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细小而永恒没有伤害 没有背叛做一个勇敢的果戈里因为爸爸妈妈的爱 我们糟糕的生活变得没那么烂``
现在我们要面对一个叫做果戈里的人。
而故事从一次印度的火车事故开始,然后是瓦赛特·潘查米节的准备。
关于印度如果从移民的角度去解析本片,我想意义并不是很大。
倒不如直接从印度出发,来理解我们所看到的一切。
本作是非常贴切地反映印度人的生活现状的影片。
宗教节日、古典音乐修养、包办婚姻、移民问题、各类大小仪式、丧礼的剃度、骨灰入恒河等等等等,都在本片中一一表现了出来。
拍摄导演的拍摄手法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宝莱坞电影。
所以这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对比,在总的意义上来说,本片似乎要比较为虚浮的宝莱坞影片来得踏实,但这更可能是拍摄手法带来的幻觉。
实际上许多本土印度电影都是顶着压力进行拍摄的。
可没禁播那么简单,如果挑动了宗教激进分子的神经可要有小命不保的准备哦。
言归正传,我喜欢导演对于色彩的铺设及沉淀,这样的印象没有给我一种过度绚烂的感觉,反倒让我感到有一种“治疗”的意义存在。
在静谧无声又不断被切分的巨大空间中,我们看到了印度与美国的距离,人物仿佛是生活在幻境中般,只有他们的服饰、肤色、与风貌能提醒我们他们依然未变。
情节我认为故事情节方面确实讲述得非常细致入微。
每个环节都紧扣着另一个,提供给我们多重的视角——我们既可以把他们当作印度人、印度人的生活加以评论,同时又可以看到他们身为普通人的珍贵的那面——而这也是印度的电影往往强调的东西,总是被一股浓厚的情感所包围的世界(有时候也不是,而是道德说教之类的东西)。
名字与书这才是真正与书有关的作品。
果戈里。
看完本作让人不禁想读读看果戈里的书了。
似乎那个时代的印度人阅读俄国作品的颇多,让我不禁回想起奥修的少年时代疯狂买《母亲》和《复活》的经历,觉得非常有趣。
另外,书这条暗线又引出了主人公果戈里的名字,两条线索不断交织,谱写出别样而优美的旋律。
被铭记在心的父亲的自白,以及那句陀氏的名言。
Ashima这是在本作中我最喜欢的主人公。
美丽优雅到不似凡人的Ashima。
我们怎么能忘记她刚到异乡时昏黑的眼圈以及消瘦的面庞呢?
而这个名字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当她说:“我终于知道他为什么要去克里夫兰了,他是在要我独立。
”在片尾,潘查米节再次来到的时候,在加尔各答的顶楼上轻抚西塔琴高歌的Asihma,看上去更加美丽动人了。
音乐我喜欢那个吉他演奏出的颇有治疗风韵的旋律。
而Susheela的歌曲的出现则让人又是一度惊喜。
当然,其实像这样的一部电影我们可以任选一个角度来加以解读。
但本作实在是一部结构精巧、密不透风的作品,所以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如果你想欣赏一部关于印度与人的情感、灵魂、以及美所演绎出的作品,就请一定不要错过本部。
导演确实是一位对印度了如指掌的优秀者(或者是摄影师),在镜头下不断挪移光景的泰姬陵实在是太美太美了。
我看完之后是另一种感觉,我觉得全篇不仅是在描述人在异乡为异客的生活,也是在描述主要人物们早就被名字所“定义”的命运。
gogol从出生开始一被子都在尝试打破自己命运的限制,但是从来都逃不出命运的囚笼。
他一被子都在尝试做一个美国像Maxine一样的美国人,但是生活的种种总会把他拉回现实。
而这一切都如小说标题一样跟名字有关。
他小时候曾经有机会丢弃gogol这个名字,但是因为自己的无知而错失。
当他上高中和大学,他意识到了自己名字给自己带来的与众不同,所以把自己介绍称Nickhil,并且还正式改了名字,但是当他父亲在他生日与他谈话时,他意识到了自己名字的分量,再一次产生了犹豫。
他后来和Maxine Retliffs(我认为作者在这里是故意在玩一个文字游戏,retliffs读起来像reckless,意味着他们家不像gogol一家这样有着这样那样的culture barrier和identity issues)的恋情也是在逃离自己在家庭中受限制的生活,逃离“被定义”的人生,但是由于父亲的突然去世,他又再一次体会到自己对父亲应尽的责任,选择了陪着亡父的空宅而疏远了Maxine,从而再次回到Bengali life-style中。
后来Gogol认识了moushumi,一个受西方教育的印度女人,这似乎不仅满足了家族的期待也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但是最后结果证明这只是一段错误的婚姻(有一点有趣的是在以moushumi为第一人称做叙述的那一章里,moushumi在提到Gogol的时候用的都是“Nikhil”这个名字,也就是说,但是在她第一次遇见Gogol的时候,她却是以Gogol的身份认识的他。
名称的变化,亲疏的变迁)(还有一点有趣的是,Gogol自己也曾经跟一个已婚人士发生过婚外情,这是上天的安排?
)。
总而言之,Gogol一被子都想跳出Bengali的生活方式,跳出Ganguli的家庭牢笼,让自己成为像Maxine一样的reckless的美国人,但是现实一次次提醒他,你是Gogol,你有一个很有意义的来自于你父亲的名字,你应该以Gogol的生活方式生活,而不是nikhil那样(跟女人一夜情,融入美国家庭的生活,与一个在巴黎学文学的女子的婚姻,这都是他以nikhil的身份出现时的表现)。
你只是一个Bengali,你的命运如此,并且不可逃避。
顺带一提,另一个角色Ashima,也是个被名字“定义”的角色,她的名字Ashima,就想楼主所说,代表“无拘无束,没有疆界”。
尽管Ashima一生都在追寻家庭的意义,把家庭的永远放在第一位。
她想念Bengali的家庭,但是亲人朋友一个个离去,自己也远离生活了19年的地方千里之外;他想在美国建立自己的家庭,可是丈夫的突然死亡让他的家庭不可能完美。
于是最后她也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当她终于离开丈夫呵护,要独自做决定时,她毅然决定一年中半年在美国生活,半年在印度生活。
因为她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家,他只能把自己劈成两半,各分一半,而这样看起来她有两个家,实际上她一个也没有,只是一种“无拘无束,没有疆界”,这是她的名字给她的命运的定义。
首先感谢Tasimina的multi-culture club举办的movie night,我可以一边吃Indian Food 一边看namesake. Ashima跟随读pHD的丈夫远离家乡亲戚朋友来到纽约以后周围的一切都是新奇陌生,最大的障碍自然是孤单. 我从Ashima寂寞而无助的眼神中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四年前刚来纽约时候,那种歇斯底里孤单绝望的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体会到. Ashoke是一个好丈夫,典型的心地善良的知识分子类型. 当Ashima躲在卫生间里偷偷哭泣,Ashoke哄她开门的那一幕很温馨,没有什么甜言蜜语,只是傻傻的轻轻的重复喊着:Ashima,Ashima,Crazy Ashima, my Ashima, My baby,Crazy girl..最后Ashima终于破涕而笑. 伴随着Gogol的出生,Ashima也越来越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一家人搬进了house.Gogol长大以后变成英俊帅气的小伙子,真应了以前邻居说的"ladies-killer".美国出生美国长大的Gogol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跟其他的美国孩子一模一样,除了拥有一张印度裔的面孔.他的妹妹也如其他美国女孩子一样打扮怪异前卫.这与传统保守的Ashima,Ashoke产生了强烈的反差.Gogol在yale的sweetheart是个漂亮的白人女孩, 虽然Ashima和Ashoke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娶一个Bengali做妻子,但是他们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几年前一次全家重归故乡的经历让Gogol看到了Taj-ul-Masajid, 过去一位印度国王为爱妻所建的豪华mosque, Gogol被建筑深深吸引,从此决定major in architecture.Gogol带女朋友回家见父母,然后又去女友的父母家过周末, Ashima叮嘱儿子到了给她电话,但是Gogol只顾与女友享受爱情,早把电话的事抛在脑后.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Ashoke在外州授课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死去了.正和女友逍遥在外的Gogol接到妹妹的电话后,后悔不已.跟女朋友分了手,把头发都剔光,从那时候起,Gogol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慢慢的理解了自己的父亲...写到这里,忽然写不下去了.看看周围的朋友,有中国人,韩国人,越南人,缅甸人,印度人,他们大部分出生在美国,有些是小时候跟随父母移民过来, 相信他们在经历着双重文化的生活同时, 都有过对自己identity的困惑.其实他们都是幸运的, 因为真正不容易的是他们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只有第一代移民才能真正才体验到其中辛酸苦辣...看完电影我打了电话给妈妈,告诉她我一切都好.要知道真正关心你的人也许只有你的父母.就像Ashima最后所说的一直想跟Ashoke过的生活"6 months in America, 6 months in India" 希望我的爸爸妈妈可以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大连度过,另外半年在美国帮我看孩子(如果我会有的话...)呵呵.其实看到Ashoke跟Ashima一直不离不弃相依相守到生命最后一刻,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这么多年以后,丈夫还是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当激情褪去的时候,有多少人又能够恪守一生的承诺? 没有风雨躲的过没有坎坷不必走所以安心的牵你的手不去想该不该回头也许牵了手的手前生不一定好走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要更忙碌所以牵了手得手来生还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
2012年4月18日上午8点到10点,我们文化课老师放给我们欣赏这部电影。
真的是不很温情的印度电影,让我想起了土耳其电影《我的父亲我的儿子》和《大鱼》他们都有讲父爱的部分,从儿子对父亲的不理解,到最后儿子彻底理解父亲,这需要漫长的过程,但别担心,男孩终究会长大!
印象最深的还是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爱,也许他们的结合最初不是因为爱情,而只是双方条件适合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爱逐渐加深,是一家人也是恋人,爸爸是爱妈妈的,从最初第一次见面的羞涩,到第一次冲妈妈发火然后哄她笑,到他们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到最后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选择离开,为了妈妈帮家里装保安系统,教会妈妈一个人在他乡生活,自己独自一人在他乡打来电话告别,到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离世身边没有人陪伴,爸爸对妈妈的爱是深沉的,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不是自由恋爱而是相亲结婚,年轻的时候时常吵架,可是风风雨雨已过去24年,现在他们感情很好,相互陪伴。
最大的幸福就是平淡相守一生,你爱我就不要先我而去,留我一人在这世上。
最美的建筑就是印度的泰姬陵。
一个男人该有多爱他的女人,愿意为她修建这么一座美轮美奂的陵墓啊,这样的女人是让世人羡慕的,可是爸爸说的对,平凡人也有那样深沉的爱,只是他没钱,无法实现而已。
是的,我相信,如果有能力,爸爸会给妈妈世上最好的。
是不是儿子和爸爸之间永远无法达到真正的相互理解,知道爸爸过世,或是有一天儿子也成了爸爸。
原来人来到世上就是为了还债的,为了还自己上辈子欠下父母的感情债。
不管文化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但爱是永恒的主题。
先说阿索科和阿什玛让我印象最深的四次互动第一次是相亲的时候 阿索科的父亲问阿什玛:你愿意去一个寒冷blabla的异国吗?
阿什玛的回答是:他会在我身边,不是吗?阿索科听完之后就勾起嘴角笑了一下看完电影的时候我觉得 阿什玛赌对了 他活着的时候真的陪在你身边第二次是回了印度 两人在外面散步阿索科问阿什玛:当初为什么会同意嫁给我?
阿什玛说了一个很好玩的理由:因为你是所有候选人里最好的,比拖着四个孩子的鳏夫好,比单臂漫画家强,还有,我喜欢你的鞋子阿索科当然不乐意,但也只能失望的说:哦,好,好阿什玛又很调皮的说:你是想让我说“I love u” 是吧?
阿索科就笑了说:yes阿什玛回答说:“yes” 然后笑着跑走了 阿索科笑着在后面看她第三次是在泰姬陵阿什玛说:当初国王肯定特别爱他的妻子 才会费尽心思建泰姬陵阿索科回答:其他的男人也很爱自己的妻子,阿什玛然后两人第一次在外面牵起了手 虽然很快因为儿子过来就放开了第四次是在医院 阿索科知道自己要死了 他应该是做完了检查才出来和阿什玛打电话的他一个人倚在电话亭里和阿什玛平静的说笑他告诉阿什玛,不,我还没检查,因为很多人,我在排队然后他回头看了一下医院的走廊,空荡荡的让人难过他最终选择欺骗阿什玛 他还陪着阿什玛在电话里笑 那么温柔那么平静的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 我是先看了拉希里的另一部小说 不适之地然后就不自觉的做了对比我觉得同样是第一代移民夫妻 阿索科和阿什玛要比不适之地中Ruma的父母幸运也幸福太多至少他们之间是真的有爱情存在过 尤其是经过时间的沉淀 感情更珍贵就像阿什玛在最后说的:我在这里了解并爱上了我的丈夫然后是阿索科和阿什玛的女儿 忘记叫什么名字了第一次她出场的时候 我就和朋友说 这完全一小太妹啊阿索科去世之后她再露面 发型变的成熟 服饰变得正式 像个上班族再来就是最后 阿什玛要回印度 女儿和白人结婚那个时候的女儿完全就是一个幸福的小女人的感觉 不管是发型服饰还是举止 和第一次出场感觉差的太多了岁月和生活赋予她的不仅仅只是年龄的增长 更多的是心态的变化 以及棱角趋于柔和 言语不再尖锐她的脸上不再有不耐烦或者明显的憎恶 取而代之的是包容与理解至于果戈里 我始终觉得他这个形象不尽如人意当初阿索科在车里和他讲自己遇到的车祸的时候 我一度以为果戈里会有所改变 但是一到家 果戈里还是和女朋友一起去度假 然后把父母抛在脑后我觉得很多父母可能都体会过 在家不停的给子女打电话 但就是没人接听 一边难过一边担心 幸运的话过了很久子女会回一个过来 不幸的话子女连电话也不回 只有你再坚持不懈的打 打到子女接起为止阿索科死的时候他一个人在异地他乡阿索科死的时候阿什玛一个人在家里担心着不在身边的另外三个人阿索科死的时候果戈里和女朋友在一起开心的忘记了一切即使在阿什玛打电话到女朋友家 女朋友的父亲告知果戈里他母亲打过电话过来的时候果戈里的回答是 知道了 明天我再回她然后 果戈里的妹妹刚好打过来 阿索科去世了果戈里和白人女朋友分手 和一个同为移民的孟加拉女孩结婚那个时候他才终于明白 有些东西 他一辈子也摆脱不了或者说他以为他丢弃了 其实他只不过是把它放在自己心里最深处的角落而已 然后它依然会慢慢生根发芽 从最深处开始蔓延他的印度传统婚礼 他的婚后生活他执着于妻子冠以自己的姓氏 虽然最后因为妻子的不妥协而放弃 但他一直因此而觉得不满意果戈里曾经因为妻子在她的朋友面前说起自己名字的事而生气他说,我和你说我名字的事,那是我的私事他老婆则很无所谓的甩手说,没人在乎的好吗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就想,可能这一辈子,果戈里也放不开他的名字他老婆的形象可能偏向于消极的方向最初一言不发又肥又丑还高傲无比 让人看见就觉得不喜欢后来声称因为知道自己找不到爱人所以开始在巴黎放纵结果就是变得开放大胆而又性感无比 极具独立自我意识 最终出轨 二人分手之时 他老婆说:我看到自己停滞不前,也许我还是不满足我们两个都是孟加拉人虽然这个女人为人所不喜 但这个女人从未掩饰自己的恐慌困惑无助移民家庭的第二代可能学业优秀事业有成 但是在心理上的困惑依然让他们茫然不知所措 岔路口上不同的人选的不同的路开篇阿什玛偷偷穿了阿索科的鞋子走了几步 然后又脱掉进屋见阿索科阿什玛在阿索科和各自的父母面前念了一首诗后来阿索科死去 阿什玛决定回到印度 她再一次在风中歌唱我觉得阿什玛始终还是幸福的 她回到故土 找到了自由 就像当初她念的那首诗 阿什玛在得知果戈里的婚姻出现问题时曾经想过留下来但是果戈里说,我知道没有你们陪在身边我可能会崩溃,但是我想说,现在我才终于觉得没有负担了我想对于不管对于果戈里还是阿什玛甚至是果戈里的妹妹来说直到现在 他们都是终于觉得没有负担了果戈里身上承载的 不仅仅是第一代移民父母所给予的种种期望更多的是他自己强加于自己的 有美国式的期望 也有印度式的期望他与孟加拉妻子的结合 也许是有爱 但更多的 可能还是无法摆脱那个有些模糊但依然坚定的存在着的印度之跟他们的分离 可能让果戈里觉得终于可以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了亲人的陪伴可能会让他不孤单 但是何尝不是一种压力呢果戈里终于打开了父亲送的毕业礼物 一本果戈里的书他踏上开往远方的火车 开始了新的旅程他决定披着那件孕育了父亲以及自己的overcoat 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别说移民外国,就拿国内的深圳来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及中期,从内地到深圳的第一代移民,以及他们的在深圳出生,在深圳受教育的孩子们(第二代深圳移民)同样不一样。
比如:前者从不跟别人说是深圳人,而说**人,现居深圳;而后者则曰:我是深圳人。。。。。。。。。。。。。。
导演:米拉·奈尔,喜欢她的《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和《欲望与智慧》,只看过这两部,她的其他作品都将列入清单,没新的印度电影就找出来看~取景地:豪拉大桥、豪拉火车站、加尔各答老城、恒河、泰姬陵……虽然只在加尔各答呆了很短的时间,但是却一直念念不忘~后来又看了不少与加尔各答有关的电影,比如:《雄狮》、《巴菲的奇妙命运》、《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当然,这部《同名人》在此取景的篇幅也不比它们少~演员:伊尔凡·可汗,喜欢他的《起跑线》、《午餐盒》、《穿越大吉岭》和《少年派》,他拍了不少宝莱坞文艺片,深得我心~其实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伊尔凡·可汗生于斋浦尔,却很少拍摄在拉贾斯坦邦取景的电影~剧本:由拉希莉同名小说《同名人》所改编,最近实体书店,和各种线上媒体都在推这本书,果然改编的电影很对胃口,小说自是不必多说~台词:跑这么远结果没照相,要怎么办?
那就记在心里好了。
你会记得今天吗?
要记得多久?
记得一辈子吧,记得你跟我走过这段路,我们一起到了一个地方,下面再也没有路了。
25年来,我一直想念着印度的生活,现在我会想念在这里的生活……
每个人否会经历生老病死有当孩子的时光 也会有当父母的日子看过这部电影 你就会明白 在文化的冲突下亲情的伟大就会显露出来你会有两个最大的感触1 给你的妈妈打电话2 去印度旅游
原名平庸的电影名字《同名同姓》(namesake),翻译过来变成了《浮生若絮》,的确有点浮夸,但,倒也贴切了电影氛围。
作为移民题材的作品,它好在没有在常见的种族歧视,异乡奋斗史,中西文化隔膜上用力过猛,变成一部痛陈革命家史的苦大仇深的电影。
因此,也就可以平心静气地把这个关于成长和再认识的故事铺陈得细腻温婉,舒缓而温和。
移民题材作品是我的死穴,我很容易被这类作品煽到,说来,应当是客家移民人口的乡愁感作祟。
从小到大,随父母辗转数个地方讨生活,虽未走出国门,亦总算离乡背井,颠沛流离。
小时候没有乡愁的概念,既然籍贯意义上的故乡早已被生硬切断,那么便有奶便是娘地一心一意地认了眼前生活的地方做家乡,自以为和一切冠名以传统的东西没有了联系,更论不上感情,对父母辈认真坚持小心呵护的东西都看不上眼。
反倒是慢慢长大后,会发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传统,其实还是早就融入到了血液里头,不管承认与否,了解与否,它们都在举手投足间,默默地引导了我变成今时今日的我,也就是这样,才会开始懂,对曾经狠心说了再见的东西有了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其实,还有敬畏。
浮生并不若絮,一步步走来其实都有脚印在,你我都当记得住这点。
电影的前半部分看得我很激动,整个节奏和故事都很舒服,觉得可以打到四星半了,不过,可惜后半部分这口气没能含住,有点松,太潦草,也有点力不从心,扣点分。
音乐也很出色,难得有一部基本上没有歌舞场面的印度题材的电影,这真好啊。
原文在:http://catsleeping.blog.sohu.com/97580503.html
很美丽的一部电影
港片
Not everything in the US is possible...
塞太多。为未来打拼,又何必?
在无边无尽的孤独当中,或许会有人陪伴走到路的尽头。
中规中矩,年轻演员演技一般。
这类型的片几乎全亚洲都差不多没什么新意。而关于移二代的视角基本拍法跟我国同事发展中国家一样样,特别用力特别站在美国的角度去拍,总之它还是歌舞了这让我气急败坏的减掉一个星!
6/10。父亲作为一个沉重的符号承担起对故土文化的眷念,儿子幼年看到镜中父亲剃发与成年坐在理发师前自省,儿子婚礼上母亲回忆待嫁那时偷穿未婚夫鞋子,家的定义成为文化传承、身份归属的突破口,通过爱情、自由(生日赠言)和寻根等话题支撑家的主题,这种精内核神与李安相似但缺乏后者缓慢渗释的情感。 @2017-08-10 15:01:26
印度人的情感好细腻
一个人和他的背景一起出生,如何逃得掉干系
“Put yourself into his shoes”,送给每一个试图走进别人心里的“异乡客”。
我又看了一遍,家庭是上个世纪的温柔。
alienation and exile
一点也不
The great journeys are the ones that bring you home.
关于移民家庭在文化冲突下的坚持与舍弃。
印裔女导MiraNair的印度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生活~有个细节:上中学的果戈理在餐桌前抱怨自己的名字时,同样的食物,父亲用手抓,而兄妹俩则用勺子。还有,看到“熟人”—教室里的韩国人,《后窗惊魂》里凯尔的死党~
文化和环境的冲突在一个印度移民到美国的家庭中放大剖析,很多习惯和思想都在适应,改变,但有一点是外部环境永远改变不了的,就是父母对子女付出所有的爱。本片格调高远,气质幽靡,于细微处令人感动,导演才气惊人,细腻而成熟,意外之喜。果戈里的《外套》一定要拜读一下。
2016.8.25二刷
色彩和摄影很美 印度和纽约 故事流畅 但是同时又有点流水账的感觉 昨天晚上看的 看完一个人回家 灯光下的雪很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