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女朋友一起去电影院。
刚好错过上一场的冰河世纪4。
20分钟后是这个《太空一号》。
女朋友只看外文片,于是在毫无了解的情况下选择了这部太空一号(电影院没有任何的宣传海报)。
电影很暴力。
非常之暴力。
印象中除了暴力,好像就没有别的东西了。
特工对男猪脚的暴力殴打,太空一号上的重犯对人质的残酷虐杀,男猪脚对重刑犯的偷袭。
不停的追逐,逃跑,追逐……最终的结果是,男猪脚和女主角没能救出因女主角的白痴保镖带了枪而被犯人越狱劫持了的监狱看守医生;也没有按女猪脚的理想,带给犯人更人道的对待。
他们全部可怜滴死掉鸟。
最后剩下男女猪脚,卿卿我我的走掉了。
我草。
这什么电影啊。
明显的美国总统黑啊。
为了救总统的女儿,把其他人全都牺牲掉都可以。
一群2B的傻傻分不清杀人凶手的特工。
一群因为总统女儿热心人道莫名死掉的可怜的狱警医生和工程师。
干你妹。
1、那么NB的监狱,真的是一把手枪就搞定了:一把手枪就占领了个太空监狱啊。
真的NB。
2、这么NB的密封仓,外面找了两个负责安全的工程师在生死相逼之下,半天没打开的密封仓,那个外来的英雄竟然真的在3分钟内进去了,而且真的在30秒内把一个没脉搏体征的人救活了。
3、从天空中穿那个什么服装出来,一开始不是说只会飘浮,等人来救么。
可最后两人竟然直接落到地球上了,而且还是本土。
我靠,这也太神奇了。
4、那个破箱箱里究竟装了什么东西啊,为什么突然“伯乐”就成了卧底。
唉,太奇怪的电影,处处是高潮,处处都是分分钟搞定。
幕后制作 外太空的双重营救 影片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外太空的一个被当作监狱来使用的空间站里,这里关满了危险的犯人。
而当总统女儿被犯人劫持,一个有着污点的前特工被派往那里实施营救行动之后,事件变得愈发地复杂了起来。
对于这个故事,导演詹姆斯·马瑟说:“很棒,我觉得这个故事有着双重的意义。
第一层意思是,特工去营救总统的女儿,因为她在哪里遇到了危险,生命不保,所以美国军方就派出了最有战斗力的精兵强将前去营救;第二层意思是,这个特工本人并不想前往那里去执行这个危险的任务,他是没有办法,硬着头皮前去的。
因为他要把总统的女儿带回来,然后换取自己的自由。
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因为这不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而是一个有污点的人为了获得自由而前往卖命的故事。
除此之外,影片里的情节、科幻的设定以及动作场面的安排,都是很主流的。
” 担任影片监制和制片人的吕克·贝松说:“影片很有意思,讲述了一个营救的故事。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部动作电影,带有科幻的元素。
当然,科幻并不是电影着力要表现的内容,那些传统的、快速剪辑的动作场面才是。
我很是喜欢这样的电影,因为类似的影片非常直接、能提供给观众最直接、最准确、最清晰的娱乐元素。
好比说,我只想着这场戏里有打斗和枪战,然后就把这场戏拍出来,就万事大吉了。
其他的东西,不需要去考虑太多。
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电影。
”其实,这部电影在拍摄之初就被人称为“太空版的《飓风营救》”,足以见得这两部都是由吕克·贝松监制的电影有多么相似了。
不过,和《飓风营救》相比,《反锁》的商业味显然更为浓厚一些。
詹姆斯·马瑟说:“相比较于《飓风营救》,《反锁》的故事更为宏大,制作也更为精良。
除了有一些科幻元素和CG动画外。
主角所面临的困境也是《飓风营救》的主角所难以企及的。
即使还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独闯龙潭,但是在特效场面、动作戏的规制和大小上,《反锁》还是要高出一大截。
所以,这部电影,会更加刺激、也会更加好看。
” 吕克·贝松式的动作片 出生在英国、成长在澳洲的著名男演员盖·皮尔斯在这部电影独挑大梁,扮演了那个有着污点的特工。
虽然人们对盖·皮尔斯的认知主要来自于诺兰的那部《记忆碎片》,但是这个澳洲演员却演过不少部知名的动作片,譬如《寻求正义》、《别怕黑》和《爱国者》等等。
随意,对于盖·皮尔斯来说,拍摄一部动作戏,并不算是太困难的事情。
盖·皮尔斯说:“这部电影和那些以动作戏为卖点的好莱坞电影极为不同,所以我很乐意于把这样的电影当作是‘吕克·贝松式的动作片’来对待,尤其是其中的打斗、镜头切换和动作设计,都和一般意义上的美国动作片非常不同。
而且,影片的两个导演还是爱尔兰人,他们在片中加入了很多爱尔兰人独有的幽默元素。
这些东西融合在一起,真是令人翘首以待。
因为这是一部在绿幕面前拍的电影,所以,只有等到上映的时候,我才能知道我自己到底演了什么。
不过,你也知道,吕克·贝松式的动作片指的是什么,所以,这部电影不会让人们失望的。
” 在影片中扮演总统女儿的玛姬·格蕾斯,曾经和吕克·贝松合作过《飓风营救》,只是在那部电影里,她没有任何的动作戏。
而在本片中,格蕾斯将有机会一展拳脚。
对于此,格蕾斯说:“我从来没有想象过自己会在一部电影里有什么动作戏的场面要拍摄。
不过,我觉得拍摄动作戏倒是挺好玩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绿幕前,按照导演的意思去做一些脑海中的动作,这的确挺好玩的。
而且,我在这部电影中能和盖·皮尔斯这样的大演员合作,这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和他合作,没有太多的压力,因为在很多场景的拍摄中,他都会告诉我要如何如何才可以不受伤,而且镜头会更好看。
他是个很棒的演员,无论是表演动作场面还是说台词,都是如此。
” 花絮 ·本片由吕克·贝松担纲编剧及监制。
·这部科幻片的投资仅为3000万美元。
·两位导演詹姆斯·马瑟和斯蒂芬·圣·莱杰都是爱尔兰人,这是他们的大银幕长片处女作。
·影片的导演之一詹姆斯·马瑟,同时还是本片的摄影师。
·影片被称做"太空版的《飓风营救》"。
巧合的是,影片的女主角玛姬·格蕾斯也曾出演了《飓风营救》一片。
·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在贝尔格莱德拍摄。
美国硬汉电影。
肌肉男为洗脱罪名,达成与政府的交易,赴处于骚乱中的太空监狱拯救总统女儿,上演孤胆英雄的又一篇狗血章节。
史泰龙和施瓦辛格后,无末日英雄;第一滴血和终结者后,无血泪交加。
弗兰兹·朗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若干黑片尝试教育后人,你完全可以在基本不用去打破好莱坞类型模式的情况下实现对其主流价值的隐蔽性颠覆。
1、刑讯逼供搞出新意思美国人搞刑讯逼供不算新鲜,但本片的颠覆点,首先是画面呈现方式很“醒目”:打手反复自屏幕左方狠击皮尔斯面部,出拳之狠力道之大竟使其头部瞬间出画;其次,在于当时的主审官的身份。
从大结局得知,这位放任审讯暴力的头头,最终就是个从里到外的白道——《冰血暴》里的大块头杀手。
相反,从屋外进来制止打手继续下狠手的却是彻头彻尾的叛徒。
换句话说,滥用暴力者反而才是“好人”!
2、国安人员极不专业。
首先表现在不按规矩办事自作主张。
人家严禁携带枪支入内,黑人护卫却抖机灵没有交出自己袜子里的配枪,并最终导致监狱暴动。
但反过来说,监狱一方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说交了就交了?
你就不能机器扫一下吗?
之后,还是这个黑人护卫,再次鲁莽行事把主仆二人自困于密闭缺氧的狭窄空间内……但之所以是隐蔽颠覆而不是显式痛呈,就在于这个黑人后来为了让第一小姐多省两口氧气而饮弹自绝。
舍己为人的直观震撼,轻易掩盖了之前败事有余的更深罪责。
此外,始终处于非皮尔斯一方的支线情节,也使得此人的负面观感(引发暴动、鲁莽害主)被有效淡化。
3、谁才是搞砸谈判解决危机的罪魁祸首?
影片中死的最冤的就那个戴眼睛的谈判专家。
本来优势在他这一边。
不仅出现的时机刚好,一姐的身份还没有暴露,对方不能依此作为筹码;而且谈判技巧也把握的炉火纯青:“交出一个人质以表诚意,比如女人,或是受了伤的。
总之,你来决定!
”虽然骨子里就是在直接点名要一姐,但表面上给对方的印象却是既无特定目的,又符合人质危机中最基本的道德常理。
可就在事态已向乐观方向积极转变的节骨眼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1、不被约束的疯子弟弟,非要阻止一姐上路并开枪打伤(实则毙命)了女助手。
对此,老大却无所应对。
2、美军双线行动却严重协作失调。
那边还在谈判,这边一人行动小组已在登站,登的如此招摇,以致很快被守卫发现,谈判随即彻底破裂,情势朝罪犯人质玉石俱焚的方向急转直下……但所有这些,特别是第2点所指出的问题实质,就像上面的国安人员失误一样,也是隐蔽在“孤胆英雄登场,艰难险阻丛生,好戏即将连台”的类型模式之下的,于是诱导此时的观众不要分心于去思考事件的本来面目。
4、亲情误大事传统的好莱坞大片中,曾经缺失的亲情与家庭责任的完善往往是挽救重大危机灾害的制胜法宝。
本片对此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了相当程度的颠覆。
空间站里,一开始罪犯老大还是很明白事理的。
他曾用力按疯子的头大声告诫,“这里所有的员工,包括这个女的,都是我们的挡箭牌,别把这个筹码搞没了!
”,可当疯子乱按按钮攻击飞船,甚至举枪杀女人时,面对手下兄弟“为什么不先把疯子摆平?
”的强烈质疑,他却无奈回复,“他是我弟弟”。
且为了要凸显就是在护短而非单纯的性格软弱或愚蠢,导演还特别铺垫了一个无情干掉异见手下的小插曲;地球上,同样在为亲情所困的是美国总统。
原本稍微严格点说,没有他宝贝女儿的天真的人道主义心血来潮,就不会有这起监狱暴动事件爆发。
而到了真正面对国家重大危机的当口,总统竟然在是拍出特种部队营救所有人质,还是只救他女儿两种意见之间犹豫不决。
而这种“敌我”双方领导人所共同面对的亲情危局,在接近结尾处以交叉对比的方式达到了最高潮:这边,弟弟的锥子刺进了哥哥的胸膛;那边,总统职权被临时剥夺!
5、救美诚可贵,脱罪价更高!
一姐为什么要被剪发染黑?
因为皮尔斯要和她乔装打扮去找替他藏了皮箱的好友。
可这件事并不是他被派上太空站目的!
他的目的本应只有一个,找到一姐并将其安全带回地球。
当然,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责任似乎并不完全在他。
皮尔斯救下一姐后的最初打算是分道扬镳各走各路,不准备“拖对方下水”。
但即使如此,他的行为也有悖职业伦理。
因为救人是他许诺下的第一顺位任务,更何况对方还是个受了伤的弱女子。
所以无论如何,送她安全离开太空站才是皮尔斯当时的唯一选择。
很显然,皮尔斯那一刻的利己冲动超过了骑士精神!
但之所以揭露地相对温和,就在于导演早早铺陈了一个情有可原的点:他是被冤枉的!
6、一姐选择留下朗的《月中女》也有类似的情节。
但那里传递出的情绪是温馨感人的,而本片中却不仅阻断了男女主人公陷入爱河的情感俗套,甚至还迅速对这种奉献精神予以了反讽:不仅人质一个没救下,两人的位置还被暴露!
应该说,本片导演是在刻意扼杀温馨浪漫。
中段两人掉落后的尴尬体位,结尾处收官台词直取床上技巧。
然后是女孩的爽朗笑声……7、眼见未必为真“我亲眼看见了他杀死了弗兰克”。
亲眼观看到的未必是真,比如美军直升机突袭拉登藏身地点。
……
烂片中的战斗机。
刚出场的几段打斗和飞车追逐用的是拙劣的电脑特技。
接着伪善的女主角登场了,这个傻女人时总统的千金,典型的高唱人道主义的官二代,但其实脑子里什么都不懂。
明明自己吃着奸商的高赞助才衣食无忧却假惺惺的高喊人道主义,没事去监狱里给自己和社会找麻烦,白白牺牲广大警察“廉价”的生命和社会资源。
女主角愚蠢的黑人保镖,自以为小聪明却犯了致命错误导致犯人越狱。
而犯人出了会客室怎么就大摇大摆的去了主监控室,释放了犯人开始囚犯派对。
警察都干嘛吃的,这也太胡编了吧,就好像没人管的美国高中生开派对一样简单。
更逗的是愚蠢的黑人保镖还嫌事情不够乱,继续自以为是的翻着低级错误,定要将混乱进行到底。
真是一个惟恐天下不乱的“终极保镖”后面更多的是低级蹩脚的勾心斗角和悬念设置。
总之烂片中的战斗机
先来嫌弃下名字哈。
我承认这是围绕外太空的一座名为“太空一号”的监狱展开的故事,基本上整个情节都在那里发生,但是有必要这么直愣愣地就把片名定为《太空一号》吗?
听起来傻不拉叽的。
电影原名是叫做《Lockout》,大概也就是“封锁”“反锁”之类的意思。
台湾翻译为《天外封锁线》,这样听起来不是悦耳很多吗?
有时候电影的名字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票房哦。
其实呢,我不是个科幻迷,魔幻还要更能挑起我的兴奋点一些。
所以,科幻场面不够火爆和精彩,我是不会太介意的。
像一些网友吐槽的和2079年完全不能匹配的机车、SD卡,像摄影棚里搭建的飞船,疲软的两方交火,对我来说都无关紧要。
甚至一些剧情的硬伤我都觉得情有可原,又不是剧情片,只图个乐,干嘛像考究党那样只在电影里纠错,而不去关注亮点。
只是稍稍有些怀疑的是,这确定是吕克贝松的编剧?
那个号称只拍十部片的法国著名导演?
那个拍出了从片名到内容都充溢唯美深蓝、充满对大海的浪漫情怀的《碧海蓝天》的吕克贝松?
希望只是个冠名监制吧,保留我心里对导演的爱。
盖-皮尔斯和约瑟夫-吉尔根为电影大加分。
从500暴徒手中救援受困的美国总统女儿的这种烂事,非孤胆英雄式的硬汉人物不能胜任。
话说美国总统的女儿还真是个高危职业呢!
皮尔斯完全hold住了角色,不但手上工夫了得,怎么摔摆都不得死,嘴上也不闲着,满嘴跑火车,blablabla……两手都抓两手都硬。
提审时问他的合作伙伴叫什么名字,他说叫“fuck you”,特工说那还真特别,他说是啊,是一种民族特色……精彩的台词配合他不羁的痞子式嘴脸,笑料不断。
看完这片儿,开始期待他在即将上映的《普罗米修斯》中的表现了。
约瑟夫-吉尔根饰演的兄弟大反派中的弟弟,一如既往地聒噪,偏执、狂躁、神经质、强迫症,他要占完了,但邪恶中其实有一点小小的cute,神经病闯祸是不需要负责的是吧。
所以纠结了又纠结,忍了又忍,手指还是跳跳跳地去按了那个红色的攻击按钮,这好像《冰川时代4》最后,萌货松鼠忍了又忍,终于还是没能做成一只脱离低级趣味的松鼠,拔了松果兰蒂斯的塞子。
两个呆货殊途同归。
具备了一切经典大片的要素,却被堪比山寨连续剧的编剧演绎成超级烂片。
自始自终,波澜不惊,台词和动作,闭着眼睛都能推算出,没有任何心跳的感觉,没有任何笑点,不知目标客户是哪些,情侣,家庭还是新人类?
导演还想掺入些STAR WAR,SPACE JAIL的元素,结果驾驭的一塌糊涂,不知所谓,和同期的“听风者”有得一比,打发时间的无聊片。
吕克·贝松虽然打破了只拍十部片的誓约,但毕竟也不敢太过放肆,为了不让自己闲着,近年来以监制的身份推出了一系列作品,比如前几年的《非常人贩》系列,《飓风营救》和《巴黎谍影》,今年又推出这部《太空一号》,都是成本两三千万欧元的低预算动作片。
拍动作片,钱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最关键因素,落在老吕这样精明制片手里,这些个动作片大都拍出以小搏大的成就,《非常人贩》捧红了杰森·斯坦森,《飓风营救》好评如潮,《巴黎谍影》也算黑的有趣味,但同样的省钱法则放到《太空一号》就难以奏效,因为前几部片都是当代背景的非幻想作品,而《太》又是未来都市又是太空监狱,规模和噱头大的直追《黑衣人》,成本却还是那杯水车薪的一点,当然要捉襟见肘。
所以影片在内景玩的花样百出,枪战搏斗,通道爆破,漩涡蹦极,一场接一场的感官刺激,可一旦到了外景就露出B级片真容,CG之粗糙叫人一眼看穿。
本片花小钱办大事的力不从心主要体现在两场,一是盖·皮尔斯驾驶未来摩托在高速公路疾驰,头顶是类似《银翼杀手》的飞船追逐开火,直追的过路车辆竞相撞击翻车,最后飞船坠毁,摩托摔进地铁,相当紧凑刺激的一场,可惜那高速公路布景一看就是“纯手工”打造,大概比最新一款《极品飞车》的画面稍微逼真些,老盖翻车的身影也绝非真人演绎。
如果说这“游戏过场动画”还有可圈可点之处,那高潮处众飞船围攻太空监狱的战役可真让人欲哭无泪,和同期出品,成本更低的《钢铁苍穹》一比,高下立判。
当然,这也从反面说明,特效这东西,不光花钱,创作者的实力更不可或缺。
没有电脑天才,也没有多余的钱老老实实搭模型,说实话,还是别拍这题材的好。
文/方聿南
最近这片子网上出资源,看的人也多起来了,才想起来叨咕几句。
当时我在电影院看,上座率在8、9成,观众反响也蛮好,大家基本从头笑到尾。
作为一个盖皮尔斯的粉,我一直是把他看做好莱坞四线演员的,他也悠然自得于现如今的身份和定位。
(关于这些可以说上老长时间,就不废话了)于是,对于一部除了男主角其他演员都不认得,为了省钱在塞尔维亚拍片,打着吕克贝松名号导演是名不见经传的二人组,加之电影中一些捉襟见肘的特效,不用参考本片的3000万美元投资,就知道它是B级片无疑。
而作为一个在剧本上非常挑剔的演员,盖皮尔斯不讳言吕克贝松找他是因为他便宜(囧),但我想另一方面还是这个角色本身吸引了他。
的确,这种80年代复古型动作片里的反英雄角色,有虎胆龙威等片珠玉在前,而美国总统女儿这个高危职业又经常性地遭遇绑架,如何在这等陈腐的剧情中挖掘亮点呢?
吕克贝松一方面祭出了太空监狱这个忽悠法宝,另一方面就是在角色塑造和台词上下功夫了。
所以带着这种心理预期,这片子反而看得我惊喜连连,特别是SNOW这个角色,贯穿始终地贫,让人无比欢乐。
没想到,盖皮尔斯这种纤弱型也能练出一身肌肉满嘴跑火车上天入地英雄救美。
这种电影跟小时候电视上放的港片很像,就是无论从哪里看起,都能津津有味地看下去,可以忽略一些弱智的桥段,粗糙的制作,被里面逗趣的人物,俏皮的台词,紧张的情节所吸引。
我很怕(又几乎不可避免)这片子被引进之后,被发行商挂上“吕克贝松科幻巨制”“太空监狱生死营救”之类可怕的标签,然后让不明真相的群众带着看A级科幻视效大片的憧憬到头来觉得上当受骗,顺带着还以为盖皮尔斯同学饥不择食胡乱接戏(人家最近各种大片打酱油很风骚的,哈哈)。
所以,还是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吼一句,这就是个B级片,真的!!!
这几年,那种小投资制作出惊人特效的影片比比皆是,但是导演和吕克贝松显然不知道这一点,要不然影片的特效怎么会这么渣呢?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故事傻到了一定的地步。
精神病弟弟是唯一能找的出来的亮点了
这片子太惊险恐怖了。美国人真牛B,把监狱建到太空去了;狱犯太残忍了,还很疯癫,杀死了很多无辜的人质;最牛B的是男主角,孤身救美,以一敌众,最后还从太空跳回地球。这片子太惊险,太刺激了,看得我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真是太刺激、太惊险了。
movie sucks, wonderful nite
meiaknwang
噪点多的一笔
盖叔演碎嘴贱男太惹人爱了啊!然后。。。然后就没了。。。。
男主出来时就猜到结局,为贱兮兮的男主加颗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不得不说女猪脚很漂亮,剧情嘛就那样
科幻片里各种狗血俗套的场景大集合。尤其是CJ你在我旁边边看边发表个人评论的行为令我想找个闪光点都不能。
能让人想起施瓦辛格时代的披着科幻外衣的动作电影。情节紧张连贯,但细节部分镜头衔接的过于粗糙。导演最失败的地方在于,为了让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少一个洞,在电影的后半段把女猪脚弄丑了。
烂
空中监狱是《黑衣人3》,涡轮那里是《碟中谍4》...... 看我瞬间觉得美国人的想象力也是有限的、
9块钱一部戏 还是值得的
我喜欢男主的幽默,虽然场面戏都是垃圾,对话不错.
编剧:吕克贝松?砸招牌吗这是?
太空监狱,1对500也竟然毫发未损,总统女儿也真无聊跑去太空审犯人。不过剧情发展太快,吕克贝松这部片有点儿小失望哦。
剧情有点狗血,总体还算不错,部分CG感较强,不过别太挑剔,娱乐片而已。
遇到爆米花過敏的憨厚佬,每次一起觀影都要去廁所吐。。
号称是小成本电影但是我觉得挺大制作的呀。。。。。绝对不正经主角和唐僧般的女主真是。。瞎狗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