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在哥伦布

Columbus,心灵筑动(港),构筑心方向(台),哥伦布小镇,在哥伦布城中,哥伦布

主演:约翰·赵,海莉·露·理查森,帕克·波西,艾琳·阿莱格雷蒂,罗瑞·卡尔金,吉姆·多尔蒂,凯特琳·埃瓦尔德,米歇尔·佛贝丝,阿尔菲厄斯·格林,温·赖克特,罗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在哥伦布》剧照

在哥伦布 剧照 NO.1在哥伦布 剧照 NO.2在哥伦布 剧照 NO.3在哥伦布 剧照 NO.4在哥伦布 剧照 NO.5在哥伦布 剧照 NO.6在哥伦布 剧照 NO.13在哥伦布 剧照 NO.14在哥伦布 剧照 NO.15在哥伦布 剧照 NO.16在哥伦布 剧照 NO.17在哥伦布 剧照 NO.18在哥伦布 剧照 NO.19在哥伦布 剧照 NO.20

《在哥伦布》剧情介绍

在哥伦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因父亲昏迷从首尔来到哥伦布的金,巧遇当地少女凯西,两人展开城市建筑巡礼,互相倾吐焦虑与憧憬,渐渐渗透冰冷的建筑体,敞开情感的裂缝。面对居民与游客身份的易位,生死的来去,他们也如空间中的物件般,学会在新的关系中,再次挪动与重新安置自己。影像散文作者(video essayist)Kogonada的首部剧情长片,淋漓展现其镜头语言的敏锐度,如现代主义建筑般对称恒定的画面结构,窜流着低限却潜在的剧情,暗指建筑空间的本质,实为人生活与情感萌发的场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本人之死倾世皇妃离婚不分手女力报到:爱神出任务心跳漏一拍第一季飞驰人生前进天堂诡八楼纸月亮食人狂魔许食堂出头当自强废品飞车八仙后传之国舅探亲1941之春阅后即焚黑猫重案组美女摔角联盟第二季邻人X可疑的她境界战机极钢的装鬼缉毒风暴失踪宝贝爱丽丝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排球少年:特集!赌在春高上的青春俩王四个270年代秀第三季优雅的家陷阱阿拉斯加日报

《在哥伦布》长篇影评

 1 ) 建筑在表演,人物在对话《在哥伦布》

作者:cheriechik《在哥伦布》是一部用镜头细腻展现建筑有心跳、有温度、有性格的电影,导演郭共达个人风格极其明显,虽然这是他的处女作。

对话建筑圣城哥伦布哥伦布是个地名,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印第安纳州境内。

不是那个航海家哥伦布,也不是俄亥俄州和佐治亚州的那两个哥伦布。

它是个面积不足七十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八万人的小镇。

哥伦布市制造业很发达,全市接近30%的民众受雇于制造业。

它以建筑和公共文化艺术而著名,其创新性的建筑设计全美排名第六。

市内的许多建筑均由世界著名设计师设计,这个安静的小城镇承载了过百座闻名世界的建筑。

现代主义沙里宁要理解《在哥伦布》的内涵,不得不提及“现代主义”和“沙里宁”。

哥伦布市的建筑群是现代主义的产物,而其中沙里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十九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受到来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巨大的震动。

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隔阂,冷漠的氛围迅速蔓延。

当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因为无法对抗这种强大的力量,从而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孤独。

与现代主义相对的是我们十分熟悉的现实主义,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建筑理念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

这样,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仿佛超脱了社会、超脱了自然,他们大多数人不会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的场景,但他们的作品却实实在在地影射着社会和人生,而采用的表现手法,在我们看来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

电影的开头,女主角凯西口中默念的沙里宁以及沙里宁式的“非对称”与“平衡”正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真实写照和现实样板。

这种非对称但又能在整体保持一种平衡的意味像极了我们中国文学中的“散文”精神,而这恰恰也概括了本片的气质和论调。

人物为主角,建筑为布景不管是哪一部电影,我们最先接触并且能理解的都是故事层次,《在哥伦布》也不例外。

本片的故事从一个雨天开始,因为父亲住进了重症病房,男主人公金从首尔来到了哥伦布。

女主人公凯西从四岁开始就住在哥伦布,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发觉自己越来越对建筑着迷。

金的父亲是一名著建筑方面的学者,凯西很希望能听到金父的讲座,可惜讲座开始之前,金父已经入院。

由于场地的机缘,凯西巧遇了金,并开始了二人的第一次对话。

在这里,建筑(铁艺红砖围栏)恰到好处地充当了布景,围栏代表了作为陌生人初次见面的隔阂,而镂空的铁艺则暗示了此二人的隔阂并不厚重,空隙就是他们二人关系交流和发展的空间。

全片为数不多的中景和移动镜头几乎都用在了诠释了这一段短短的路程,这是一种讲述故事最常见的手法,然而《在哥伦布》的画面里,却不常出现。

可见导演的主旨并不在于用一个传统的手法去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虽然是传统的手法,但是这个片段的场面调度依然称得上精彩。

随着对话二人迅速认识了对方,走到围栏的最后,二人的关系已经不再定位“陌生人”。

消失的围栏也暗示了这种隔阂的消除,二人很快就成为能沟通的准朋友关系。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意味更重要还是形式更重要?

如果要论第一印象,我会认为形式更重要。

如何判断一部电影里面是更关注人物还是景物——看景别可知。

《在哥伦布》里面最少什么景别的镜头,是特写以及近景。

以下这张是凯西在当地图书馆兼职的一个镜头,是个近景,特写在本片几乎找不到。

加布里埃尔同样在图书馆里面工作,他与高中毕业一年的凯西不同,是一位硕士研究生。

虽然他们在同一个地点工作,他们的距离很近,但是他们的对话没有在同一个画面出面,二人之间也没有眼神上的交流。

对于自己的私隐,凯西绝口不提,而在金的面前则全然是另一种状况。

在近景里面,观众的主要注意力都会聚焦到人物,他们的五官、神态、语言充斥着受众的视听。

在这里,落地玻璃和书架都仅仅是布景。

建筑当主角,人物当布景只要你看过全片,无论你能不能理解导演想表达的意味,都能体会到电影强烈的风格化创作。

在构图上,近于强迫症的对称追求;在景别上,大量使用全景和远景;在摄影上,几乎只使用固定机位;在场面调度上,通常使用长镜头、景深镜头;另外空镜头的置入也随处可见。

看着这样特征的镜头语言,不禁让人想起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台湾的杨德昌、侯孝贤。

本片导演郭共达本身是位影评家,硕士期间主攻电影研究,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片。

导演本人曾经研究亚洲电影,谈到自己很喜欢小津,在电影美学上的追求很受杨侯二人的影响。

讲到“对称狂魔”,另一位导演不得不提,他就是为广大影迷所熟知的韦斯·安德森。

因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而闻名,凭《布达佩斯大饭店》将对称的艺术追求兑现了四座奥斯卡小金人。

都是执着于对称的形式,给受众的观感依然是不同的。

安德森式对称的色彩追求浓烈效果和戏剧般冲突;郭共达式对称对于色彩的追求则归于平淡和谐。

从光线上来看,安德森多使用人工光,打造童话般的效果;郭共达则倾向于使用自然光,力求还原事物本身的面貌。

从线条上来对比,安德森多运用棱角明显的直线去凸显对称的庄严与规整;郭共达除了运用直线之外、也有弧线、波浪线,彰显对称的柔和与共处。

当景别够大的时候,画面中所有物体都会变成构成风景的元素。

在大远景、远景之下,环境成为画面的造型主体,人物成为零星的点缀。

就如下面展示的这个画面,建筑物充满了整个画面,巨大而严整。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空镜头,请仔细观察这两束光,偏右边的那一束润泽的正在两名主人公。

巨大与渺小之下,映射着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失衡的,甚至是扭曲的。

大量使用景深镜头来展示,人物从一个困惑走向另一个未知。

一个由近至远慢慢消失的点,诠释了凯西孤独与独立无援的状态。

豪华旅店里,一层层门暗示了金与父亲难以化解的隔阂。

固定机位向观众冷静地展现这些画面,没有半点移动,没有半点移情。

建筑与人互为布景、角色凯西有一个曾经吸毒的母亲,她为了照顾母亲面临着放弃入学深造的机会。

金有一个只顾工作和学生的父亲,现在昏迷不醒,他甚至希望父亲就此长眠。

在二人的多次对话中,观众从中得知了二人的故事和背景,二人各自的矛盾和纠结像一个摊开的平面与地上的建筑物重叠在一起。

凯西在开头时提到沙里宁设计里面的不均衡,那一种不均衡,有个缺口,人站进去就平衡了。

原来那个空出的位置是留给人去填满的,看看凯西这个站位使得失衡的一边因为她的重量而重新获得了平衡。

金与华丽旅店的摆设融为一体,互为布景。

他与父亲妻子的这段对话,从头到尾只透过房间里面的镜子来表现。

原来继母曾是金年轻时心仪的女孩,罔顾病榻上的父亲,想越过雷池一步。

这是金被拒绝后的一个画面,两人的形象正好显示在两面一大一小的镜子上,宛如两幅能产生对话的画像。

继母的形象更大,金的形象很小,二人这一刻在道德上的缩影。

如果没有镜头中的两个人,整个画面构图的重心都会向右边倾斜。

也许这样就是以“人的缺席”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理念,所以我们会看到外部的失调、失衡、错乱、无秩序。

原来这只是建筑师的留白,等着站在画面的人们去补充这个失衡。

金和凯西各自生活的烦恼与失衡,依然要靠自己去填满从而达到平衡。

虽然他们不能直接依赖对方去拯救自己,但是却能从彼此的经历中看到参照,从而反观自身。

最后凯西终于作了对的选择,带着满眼泪花与不舍离开了哥伦布,去实践一个也许是关于建筑师的梦想。

金离开了豪华的旅社,在哥伦布住了下来,他终于把翻译工作带到了父亲的病房,蜷缩的身影下,伴着病人的心跳。

外来者留下了,原住民离开了,哥伦布又恢复了均衡和平静。

文章首发:公众号【希丰评论】(wordshowu)温馨提示:请勿抄袭及非法转载,约稿请留言

希丰评论

 2 ) 《在哥伦布》,与建筑和灵魂的邂逅

在哥伦布,有很多很多名师设计的建筑物(连同外部的环境装置、内部的装饰物件),让人有点应接不暇。

建筑物本身,就是巨大醒目的存在,兼具了实用性和抽象性。

建筑遮风挡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生活空间;建筑又被设计、被欣赏,被赋予艺术性和时代性,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建筑是人的造物,只有在人的参与之下,它才有意义。

而同时,只要这种互动在继续,建筑所承载的意义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超越其客体,成为更隐私更暧昧的情感的载物。

在哥伦布,有一对男女因这些建筑而相遇相识了,他们生活也随之改变。

男的是一个叫金的韩国人。

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建筑师,在哥伦布考察时突然病倒,于是金也来到了这里。

但金和父亲现在已变得很生疏,之前他因父亲只顾工作而忽视了家人忽视了他而离开他。

父亲倒下陷入昏迷也无法唤起他的怜悯与爱,他还无法选择原谅,他的到来只是例行公事般的出席。

他甚至不希望父亲能撑着回到韩国,他等着彼此的解脱,而不是虚伪的演戏。

女的叫凯西,她生活在这里。

她对建筑非常感兴趣,高中毕业后也有机会可以外出继续深造寻梦,但她选择留了下来。

她有个吸毒的母亲要照顾,她无法抛下她一个人离开。

在哥伦布的这些建筑,是她日常中寄情忘忧获得安慰的所在。

她因自己投射的情感而去了解建筑,而因为了解而产生了更多的情感。

她还是有些害怕,离开了,对母亲的爱,对建筑的爱,是否还会依然存在。

两个陷在各自困境中的人,在哥伦布相遇。

凯西对建筑感兴趣,对金的父亲感兴趣,对金也有了兴趣;金对建筑和父亲都不感兴趣,但他被凯西的热情感染,也为这热情背后的苦闷而心有戚戚。

金和凯西的状况并不相同,但金的现在可能就是凯西的未来。

她对母亲的照顾关心能一直持续下去吗,压抑自己逃避问题终非出路,她也会因为被忽略被欺骗而愤怒吧。

金鼓励凯西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鼓励她为将来走出哥伦布。

同时,他自己也有了去了解建筑的机会。

哥伦布的存在,凯西的介绍,父亲的遗留物,了解建筑,也是了解父亲,不一定要原谅,至少可以弥补自己因为愤怒而产生的无知。

后来,凯西发现母亲一直在骗她,她终于下定决心要离开了。

这并不容易。

但她必须面对自己,母亲也需要面对她自己。

除了被寄情而望之外,建筑在电影中还有着更多元化的作用。

建筑本身也是被表现的对象,它在现实中在故事里的存在被呈现给观众。

观众可以自己去体会美与感动。

建筑也被利用,它的线条它的体积,细节和颜色的拼贴与点缀,参与到影片的构图中,形成电影层面的新的美学意义。

建筑营造空间,又分割空间。

它为人提供隐蔽之所,又将这隐私暴露出来。

空间的隔离也是人的隔阂,现实的距离变成情感与时间的想象。

建筑,是她的未来,是他的过去。

现在,建筑让改变发生,她离开了,他留了下来。

《在哥伦布》,情与景的融合与变化,像水一般不动声色,涟漪荡漾余韵悠悠。

这可能和导演是剪辑出身有相当的关系。

配乐的运用也是如此,恰如其分融为一体。

《在哥伦布》,是一场与建筑的邂逅,也是两个灵魂的邂逅。

我们看到了建筑之美,更感受到了人的美好。

首发于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3 ) Columbus | 建筑与情感 平衡与追寻

1 导演导演Kogonada中途从电影学院辍学,影片是他的第一部处女作,在此之前,他为BFI (British Film Insitute)创作了许多Video essays (见导演个人网站) :小津安二郎电影中的楼梯;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眼睛;在列松的手;库布里克的对称一点透视;伯格曼的梦境与镜子;安哲的声音;马丁斯科塞斯电影中的沉默;戈达尔的碎片化;维斯安德森的中心构图;泰伦斯—马利克影片中的火与水;王家卫的景框构图;大卫芬奇的:错误的选择, 提出了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的新解释。

在接受《Slant Magazine》采访时,导演谈到:“我认为小津 [Ozu] 将感情,与对居住在这些空间中人的关怀混合在一起,看完了他的电影,角色让你在他们不在的时候更加想念他们。

他创造了足够的温暖的联系和对人性的关注,让你关心正在变为过去的时间。

http://kogonada.com/2 城市背景哥伦布镇哥伦布镇的现代主义建筑,遗产植根于当地工业。

1957年,康明斯发动机公司CEO J Irwin Cummins向该市提出要约。

将为新建公共建筑支付所有费用,随着该镇人口的增加,康明斯发动机基金会大力推动了家乡的建筑复兴。

导演Kogonada深深地被这座城市的建筑吸引,仅几个街区内就可寻见IM Pei, César Pelli, KevinRoche和SOM等建筑师的作品—— Eliel Saarinen的第一基督教教堂(First Christian Church, by Eliel Saarinen,1942),Eero Saarinen 的欧文联合银行(Irwin Union Bank,by Deborah Berke,2006),IM Pei的巴塞洛缪县公共图书馆Bartholomew County Public Library , Harry Weese设计的学校,SOM设计的报社,Robert Venturi设计的消防站,哥伦布大会堂。

迄今为止,哥伦布的7座建筑成为了国家历史地标,其中60多座对现代主义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哥伦布小镇以建筑和公共文化艺术而著名,其创新性的建筑设计全美排名第六,为现代主义发展打下了烙印 。

在美国,这种烙印推动人们在城市空间中,在设计和艺术中寻找更深的意义。

社会不断现代化,传统逐渐衰落,人们内心对生活意义中虚无感出现了怀疑的拷问,而艺术家们通常走在质疑的最前列。

建筑师们也由此相信,建筑能够改变人们相互连结的方式、看世界的方式、与一些社会关系。

3 影像《在哥伦布》 (2017)讲述了一个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小镇,金(John Cho)和凯西(Haley Lu Richardson)两人,不同文化身份的人以建筑作为联结展开的情感之旅。

Jin是著名建筑教授的儿子,父亲突然病倒,尽管他们关系疏远,他还是从首尔来到他身边试图找寻和父亲的亲情。

女主是生长在本地的高中学历的图书馆管理员,因需照顾她的母亲,她暂缓了建筑梦想留在了小镇里。

看似成长环境迥异的两人,心中有着相同的压抑与彷徨,受困于家人的牵挂,通过建筑这一外在载体,建立了心灵的连接。

建筑将两个疏远的灵魂聚集在一起,他们的对话在艺术、历史、生活和失落中徘徊。

而在凯西与金的对话中,也能感受到她是如何将她对艺术的热爱,转化为真正生动或有形的东西。

站在Eero Saarinen的Irwin会议中心前, Jin被Casey拘谨、导游式的描述方式惊吓到,批判性地说到: "你这样会陷入迷局,变得只会重复事实,失去探索精神,成为奇闻轶事和琐碎的重复者,提醒她 avoid to stop seeking, become just an arbiter of the tidbit facts." 西听闻后,分享了为何自己最初被建筑所感动的原因。

可能对于被痛苦孤独包围的内向者而言,艺术保护了凯西的幻想完好无损,同时艺术也是一座桥梁,将她内心汹涌的灵魂与现实联系起来,放大了她的敏感性,提高了她洞察周遭的意识。

在对话末尾,她的眼睛亮了起来,用双手描绘和重现着建筑物的线条。

电影的视听美学受小津所启发,通过静穆沉静的画面,引导着观众不受干扰地进入画面中的空间。

在影片中,似乎形式比剧情起伏更为重要。

电影以一系列不紧不慢的静态镜头为框架,观察着角色居住或穿过的空间。

主题同样是,关于不可挽回的时间和告别的寂寥,在小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地拓展。

在构图上有着近于强迫症的对称追求;大量使用全景和远景和固定机位进行拍摄;在场面调度上使用了许多长镜头、景深镜头及以建筑为主体的空镜。

电影的摄影、人物和建筑环境三者互文,建立了亲密的对话,让观众探寻到空间中细腻庄严的美感,讲述着男女主角探寻内心情感的旅程,各自野心、梦想与责任之间的冲突。

对于片中两个角色而言,建筑的外在艺术形式,是承载了凯西深埋心底感情的媒介。

金在和凯西的交往中,是在有意避开医院沉重的氛围,也在寻找自己内心答案住在欧文花园的旅馆里,他发现父亲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对建筑物的模糊笔记,并试图通过破译它们以探寻父亲的内心。

在哥伦布心理健康卫生局Columbus Regional Health Mental Health Unit前,金翻了翻笔记 第一次和凯西分享建筑相关的话语。

在父亲房间找到建筑师 James Stewart,Polshek 所著书(2014年的《建筑,记忆》)Jin回忆道:“Polshek做到了,建筑是一种治愈性艺术。

它有能力恢复人的精神,建筑师应该承担起此责。

它是一座真实的桥梁,也是一座隐喻上的精神桥梁。

”探寻建筑的过程,也是打开心灵的过程。

片中涉及建筑:1 第一基督教教堂 First Christian ChurchEero Saarinen, 1954

埃里尔沙里宁设计的第一基督教堂,是美国境内最早的宗教建筑之一,以其非对称性而闻名。

与哥伦布的其他建筑相同,这座教堂也是根据当地工业家J rwin Miller是案来进行建造的。

教堂由一座立方体大堂和一座塔楼组成,塔楼的上部设有穿孔,目的是为了让教堂里风琴的声音可以传播出来。

2 第一金融银行(原欧文联合银行) First Financial Bank德博拉·伯克 Deborah Berke,2006.

这里是凯西最初喜欢上建筑的地方,是她第三喜欢的建筑。

德博拉·伯克也是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首位女性院长。

欧文会议中心前身为欧文联合银行(lrwin Union Bank)只有一层高;作为对新古典主义风格银行大楼的回应,会议中心回避了使用砖与石头,而选择了玻璃这种具有现代主义气息的材料;屋顶是网格式的穹顶,这曾让当地笑话说建筑看起来像是内衣制造工厂。

3米勒住宅/ Miller HouseEero Saarinen, 1957

米勒之家和花园,由年轻的沙里宁为J Irwin Miller设计,花园由Dan Kiley设计,室内由Alexander Girard设计。

自2008年米勒的妻子去世以来,这座房了一直作为纪念碑保存下来,只有私人参观才能向公众开放。

4北基督教堂/ North Christian ChurchEero Saarinen, 1964

5 4号消防站/ Fire StationNumioerFourRobert Venturi, 1966

6 克莱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IM Pei, 1969

7 哥伦布市政厅/ Columbus City HallSkidmore, Owings and Merill, 1981

 4 ) 前途将超越李安呀

这才是完美的欧亚文化融合的电影创作。

睿智内敛的东方哲学做底,深沉精微的情感表达为体,小津和韦斯安德森的构图运镜融合得丝滑无缝。

像是在一席丝绸床品中做了个美梦,感官和精神上都得到了抚慰。

非常喜欢这位美籍韩裔的郭共达导演。

他可类比当代的滨口龙介,亦或是"韩国"的李安。

同样极具试听技巧和美学品位,但在现代东西方文化融合表达方面比前两位都更深入。

自然主义的赵婷一直在回避自身的东方视角;《瞬息全宇宙》这样的作品仅仅想依靠港片戏谑武打和元素拼贴打开新天地也是无以为继的。

如郭共达在两部剧情长片的纬度里,就能达到这样的成熟高度来看,他的成就将无可限量。

隆重推荐《Columbus》《After yang》

 5 ) Columbus

關於導演,韓裔美國人,出於隱私考慮,從未公開自己的本名。

曾以研究小津安二郎取得博士學位,其藝名Kogonada,取自經常與小津合作的編劇野田高梧,結合小津墓碑上的“無”,西班牙語為nada(名田),因此藝名取作“名田高梧”。

《Columbus》是Kogonada的首部電影長片,也許是題材上的緣故,我覺得比《After Yang》好,《柏青哥》第二季換導演了,不知道是出於何種考慮。

電影講述發生在哥倫布的兩場美麗邂逅,男主角與女主角邂逅,觀眾與現代建築。

兩個對建築都很感興趣的人在優秀建築薈萃的園區裡晃蕩、聊天、分享,從最後的結果上看各自影響了彼此的人生軌跡。

兩個很喜歡書的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去探索城市裡的獨立書店,應該也是很美好的體驗,又或者,一起去二手書店找一本彼此都喜歡的絕版書。

 6 ) 《Columbus》截图和关于“现代性”的理解

“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作为美学观念还重构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到一本书《现代性的隐忧》什么是“现代性”?

觉得这是比侘寂、超现实主义、极简主义等美学观念更为复杂、更难以诠释的一种美学观念。

看过很多冰冷的解释都不让人满意,影片中给出了一个比较温暖的释义。

以后有空再思考和归纳吧待定…………

 7 ) 这部处女作抛弃人物,却让建筑作主角

本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

我从来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始终让建筑站在舞台的闪光灯下,几乎吸引观众所有的注意,甚至很难会想起原来电影中还有人物存在。

这应该是我在本届西宁FIRST影展看过的最喜欢的一部,不出意外的话。

《在哥伦布城中》讲述了的一个发生在“建筑天堂”哥伦布的故事,女孩卡西遇见了归来探望生病父亲的金,两人因建筑结缘,生活也发生了交织,他们也面对着选择不同的生活轨迹而困惑着。

该片俨然是导演Kogonada写给鹿特丹——这座热爱建筑的城市的一首情歌。

我们以为吸引Kogonada的是建筑,他却说吸引他的其实是电影与建筑的关系,我们也能在该片中发掘很多令人沉浸其中的建筑空间、自然空间。

Kogonada其实以《在哥伦布城中》做出了一种尝试:把建筑作为叙事主角来呈现,不仅是从叙事、主题上建筑是驱动元素与内容,相应在画面构图上导演都从新的美学角度来呈现。

从几乎淹没人物的大景别、凸显建筑的水平线构图、纵深构图等等,既容纳人物,却让建筑、自然环境作为主角来呈现。

他并不把自然森林与钢筋丛林对立起来,而是以插花的形式将两者搭配起来在画面中呈现。

我们能在影像中感受到人与空间所产生的和谐关系,导演也丰富了“建筑作为主角”在调度上的可能性。

在室内的很多画面,导演比较强调纵深感,人物始终掩映在门框、墙壁所连接的竖直线条中,少有面部的特写将观众拉进主角的内心世界,而是东方式的含蓄内敛,将主角包裹并保护在线条之中。

通过直观表达,触及到内在的情感并非东方诗学的要义所在,而导演以这样一种比较冷静的形式制造出距离感,移除太过浓烈的情绪,也将空间审美体验在我们感官上拓展赏味期限。

Kogonada以舞台式的追光灯供奉着哥伦布城中的建筑群,它们始终头戴主角光环,而卡西与金则常站在逆光、灰暗的位置探讨建筑的治愈功能与糟糕的生活,人物正面几乎没有补光;偶有侧面机位所摄的画面加入,卡西与金才拥有些许强调轮廓的侧光。

很多时候他都让两位主角站在建筑面前,建筑既是联系着卡西与金的绑带,也是金喜爱却逃避、卡西热爱却难以触及之物。

Kogonada拥有韩裔背景,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卡西身上体现的便是一种伴随在母亲身边不远行的思维。

她热爱建筑,选择留驻在哥伦布城中,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使用。

导演说这是她自己认为作为女儿所必需承担的责任。

她也或许在自我质疑吧,逃避未来,离她的梦想愈近则愈恐惧自己是否能实现、是否能适应新的空间。

而金却认为父亲是禁锢他的锁链与羁绊,与父亲联系起来的建筑自然成为他不愿面对的事物。

他选择迁徙,逃避过去,离父亲越近却越怕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他激励凯西的过程,同样也是自己释然的过程。

《在哥伦布城中》每一帧画面的构图都干净惬意,精致考究,导演在其中安置了不少事物,但始终拥有秩序的排列;光线轻柔,不饱和不抢眼;形式上的美并没有淹没画面内部、文本的表达力,两者结合起来构筑了一种不费劲不功利的无为之美。

这是一部关于空间的电影,即使在闭目的黑暗中仍能感受到那种安宁静谧,超越语言的美。

 8 ) 这部处女作,是我的年度十佳之一

《在哥伦布》2017这部Kogonada编剧并执导的处女作,入围了今年鹿特丹电影节的竞赛单元,电影讲述了两个不同文化的人在城市建筑中展开的情感之旅。

金和凯西作为一组颠倒的镜像,移置了导演对全球化时代阶级与话语的全新思考,并巧妙地通过建筑的非空间化(平面化摄影,瓦解观众空间体验的生成),独到地解决了影像与文本间难以化解的矛盾。

倒置的镜像从首尔来到哥伦布的金与当地少女凯因为建筑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凯西向金讲解哥伦布城的著名建筑,随着两人关系的亲密,聊天话题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

观众从中不断获知两人各自的困惑:金与父亲的关系和凯西与母亲的关系,形成为一组互为颠倒的镜像。

这重镜像关系,不仅表现在家庭成员的组成,也表现在潜在的身份与阶级的定位中。

金与父亲,凯西与母亲:父与子,母与女;一个病危,一个是已经戒毒的瘾君子;一个是建筑师,一个是夜班的清洁工;一个事业有成,一个辍学在家。

外来者与原住民的关系,发生了颠倒,天平倾向前者,而对后者不公。

两人在相互了解后,重新认知了自身,并从各自的人生困惑中走出:凯西同意了去上大学,而金也开始回到病房陪伴父亲。

具体分析两人的身份反差是需要的。

金在韩国出身,但通过他流利的英语和结交到外国女友这两件事,能够判断出他曾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

作为两种文化的混杂者,金一方面无法脱离韩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在父亲病危时必须表现悲伤,当其离世又必须守在身边;另一方面,他已经深受西方文化的洗礼: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结识外国女友,并且怨恨父亲自小未能陪伴自己(这显然是西方个人主义式的思维方式)。

而在凯西这方,母亲是一位现已戒毒的瘾君子,在工厂里做着临时的清洁工,而且还是晚班。

她虽然成绩优异,但为了照顾母亲毅然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

她觉得如果自己离开了母亲,母亲便不能很好地生活。

在她与母亲的关系中,我们发现的是一种东方式的家庭关系:父辈与子辈通过相互牺牲来维系家庭的稳定。

这在两人离别前夜在床上相拥哭泣的镜头可以明显见出。

这种反常的设定是发人深思的。

因为对于惯常的剧本逻辑来说,像金这样的外来者应该身处美国社会的较低下阶级,接受不太好的教育,在美国社会艰苦生存;而像凯西这样的美国家庭,则应该高高在上,衣食无忧,从事着文化或金融的高端产业。

然后,两人因为种族、阶级和文化的这些差异展开一段不被看好的恋爱,如此这般一部正常的电影才能成立。

但现在一切都颠倒了:原来作为凯西的部分现在被金抢占了去,原本金不得不具有的东西现在被凯西拿在了手上;而且两人间虽然彼此有好感,但未曾发生真正的爱情。

这说明,整部电影不该再按惯常的逻辑来思考,而在这种反常中则能发现导演的用意:颠倒中实则交织着权力关系和话语的转换,以及导演对当今全球化的思考。

影像与文本我们应该看看导演如何在影像与文本间形成为一种协调。

整部电影的摄影极为出色,无论是色调构图,还是对空间的运用都相当让人惊讶,这是视觉上的影像层面。

但与此同时,在影像的表层下却通过隐藏的叙述形成为相当复杂的文本。

这份文本我们已经在上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两人的家庭关系,到自身的困惑引发的文化杂糅,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阶级位置的对换。

这份文本的内涵相当丰富,需要我们深入思索才能发现影像之下隐藏的秘符与暗语。

影像与文本之间其实很难形成为一种协调,原因在于两者作用于不同感知器官。

对于影像来说,是眼睛连接着心力的感知,对于文本来说,是耳朵连接着脑力的思维。

化解这一矛盾的方式有两种:1.突出一者弱化另一者:要么突出影像、弱化文本(塔可夫斯基、锡兰),要么突出文本、弱化影像(侯麦、伍迪艾伦);2.割裂影像与文本,也即声画分离:比如杜拉斯的电影将文本凌驾于影像之上。

但在《在哥伦布》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种解决这一困境的方式。

影像与文本两者既没有弱化任何一方,也没有让两者产生分离,而是在加强两者的同时让这种矛盾化解。

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原因或许在于电影对影像的使用更着重在建筑层面,而未发展到空间。

至于建筑与空间的本质差别,我们将在下面提及。

《在哥伦布》的建筑空间更像是平面的摄影,因而它能够作为视觉的表层将文本刻写其上,而不进入感知的深度中。

一旦对空间的要求加强,势必更加作用于观众的感知,在感知深度的跌落中将影响到观众对文本的分析,尤其对于像《在哥伦布》构建出一份复杂文本的电影来说更是如此。

与此同时,对于如何构筑这份文本,导演巧妙地通过简单对话将隐藏的信息不断揭示出来。

更为在意影像间储存的文本信息,而不是影像或文本本身。

建筑,非空间空间,绝非建筑。

两者有本质差别。

一种误区已经发生,即认为电影中出现建筑便是在表现空间本身。

空间,必然建立在建筑的感知上;而建筑,绝不必然构成空间。

可以说,空间以建筑的抽象化为基础,但不止于此。

建筑,是人活动的空间,承载着人的思想情感,是一种文化的产物。

每一栋建筑,因每位逗留期中的人所具有的文化涵养、认知深度的不同而不同,但空间却作用于人的先验的感知逻辑,对它的感知是一种先天本能。

我们有时感知不到它,原因不再于一部份人没有,而是后天的经验遮蔽了它,将其隐而未现。

影像中的空间用来体验,建筑更在乎观看。

《在哥伦布》中的影像更多建立在建筑上,而不是空间。

不要忘记,金和凯西之所以能相互结识,进而在这层友谊中认识自我,原因正是因建筑之缘。

金的父亲可能是建筑师或建筑研究家,而他自己对此知之甚少;凯西是一位建筑爱好者,将哥伦布城中的建筑按自己喜好排序,但不是专业的,只是从审美角度欣赏它们。

正是凯西对金的“建筑教学”开始,两人建立了紧密的关系。

对金来说,这不仅是认识凯西的方式,也是在重新认识父亲,进而是自己。

对两人而言,既在功能层面使用这些实实在在的建筑,同时也在审美层面将其认知为某位建筑师的作品。

这些建筑交织着情感、认知的价值,因而不再冷冰冰,而是具有慰藉人心的温度,成为任务生活与情感萌发的场域。

正是因为导演在《在哥伦布》这部电影中使用的是“建筑”这个概念与形象,文本与影像的双重加剧可能产生的矛盾得到了化解。

如果建筑被上升为抽象的空间概念,那么影像的自主性将从文本的束缚下挣扎出来,成为独立的表现对象,而无法像我们此刻所看到的那样影像仅仅作为展开文本的平面。

当然,《在哥伦布》中有时也出现了一些用来体验的空间,但是不多,比如那个在走道上移动的镜头。

更多是如平面摄影般用来观看的建筑,仍然与电影中的两位主角相互交织在一起,不可分离。

真正的影像空间出现在贝拉·塔尔、阿彼察邦和弗兰马丁诺等导演的作品中,Kogonada是否“歪打正着”?

——是想表现空间,却因为能力不够只能降格为建筑,但因此解决了影像与文本间的内在矛盾——我们不得而至;但对于一部处女作,我们过于清楚它的杰出程度。

 9 ) 将建筑当做电影主角竟然还那么好看的电影,好像只有它了

说起哥伦布,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历史上那位伟大的发现了新大陆的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在历史上,虽然哥伦布并不是第一个抵达美洲的欧洲探险家,但其却开辟了之后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欧洲探险和殖民海外领地的大时代。

可其实,哥伦布除却是一位伟人外,还是一个被世界称为“全球最智慧的七个城市之一”的著名城市。

在向雪看来,美国印第安那州哥伦布之所以被称为智慧之城,与它的60多幢著名建筑物不无关系。

在美国,哥伦布是继芝加哥、纽约、旧金山、波士顿和华盛顿之后的第六大建筑名城。

而电影《在哥伦布》,就是一部让人给建筑当配角的奇特电影。

影片讲述了不同种族的一对男女,因对建筑的痴迷而相互了解,相互关心,相互爱恋。

女主角凯西与男主角金来自于不同的国度,接受过不同的教育,甚至身处于不同的阶层,但因建筑,他们彼此可以敞开心扉,无所顾忌的聊天倾吐。

在影片《在哥伦布》中,我们在跟随着凯西和金一起畅谈他们心中郁结的同时,还陪同他们一起观看了哥伦布的绝美建筑。

在金的心里,因为建筑师父亲突发意外,他来到哥伦布确实是心存芥蒂的,他认为,父亲的病情羁绊住了他向往自由的内心。

在凯西心里,因为母亲的缘故(其母曾经吸毒),不得不放弃外出深造的机会,她的心里也不无怨言。

或者说,她在怨恨自己的无能和无知,她在害怕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单看男女主角的心理,我们就知道,他们的相遇是偶然,但也是必然。

不仅如此,就如同网友评价说,这样的父与子、母与女之间的关系处理,简直就和建筑美学中的对称相互呼应,“精致考究但不花哨”,将绝美建筑嵌入人物关系中,“构成了新奇,富于美感”。

随着凯西向金介绍哥伦布的建筑,这两个孤独的灵魂终于相互触碰,并且,在建筑与情感中找寻到了自己与家人的和解之法。

《在哥伦布》走上一遭,我们能够看见的绝不仅仅是建筑的空旷和美好,更多的,还有我们自己能够聆听到自己内心里的声音。

似乎,一部电影,就将那一幢幢冰冷的、坚硬的的建筑温暖了。

看此片,你可以说你的心结在建筑美学中被打开,你也可以说你的伤悲在绝美建筑里被治愈。

这部电影的奇特就在于,它既是一部以建筑为主角的影片,还是一首可以融化人们内心的治愈之歌。

如果你非要让向雪说出此片的缺点,那么向雪认为,那就是因为影片以建筑为主体,所以它的叙事节奏和剧情节奏相对较缓慢吧。

但是,缓慢也有缓慢的好处,我们可以透过屏幕,随着电影的每一帧每一个画面,去欣赏哥伦布城市中那些美好的、考究的、精致的建筑群体。

一部向我们展现哥伦布建筑的温馨电影,就如同早晨的阳光般全部向我们倾泻而来,我们不能说它完美卓越,但看此片,我们却能发现,哥伦布真的比我们想象中的,美多了!

 10 ) In Columbus stories have converged.

The director develops the whole film by storytelling. He also tells a good story with conversations.Cathy's lif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Kim. She struggles in poverty. Her addicted single mother prevents her from chasing the dream, either. Kim was born in a decent family, but he was unsatisfied with his busy father. As a professor in architecture, his father spends very little time with his son. Thus, Kim is unwilling to help his father who is in hospital. Cathy devoted her overall life to her mother, while Kim is too selfish to spare some time to his father. Similar to many irrational romantic stories, an unexpected encounter and a cigarette start their relation. However, the leitmotif of this story is not about love. Cathy and Kim are mirrors for each other. Kim encourages Cathy to realise her dream. Cathy goes a tour in Colombus with Kim. He begins to understand his father by analysing forms and functions of buildings. It seems that they go to opposite directions in the end. But I believe that they have the identical result. They are aware of and are changing previous unhealthy familiar relations. This film is also a good example of psycho-geography for beginners. Buildings are emblems of changing emotions. The bank frees Cathy from life pressure. The big window is an obstacle between her mother and her. Although everything seems transparent between them, they still need more independence from each other. After all the conversations, Kim does not hate architecture anymore. Instead, he reads his father's mind carefully as he gazes at every piece of architecture. It is confusing to see storytellers are in a quasi-romantic relation. However, it is the story that makes a difference in their life.

《在哥伦布》短评

建筑成了主角 导演估计强迫症

7分钟前
  • 江边一只鸟
  • 还行

8/10

11分钟前
  • makehanabi
  • 推荐

规整对称的构图(包括镜像的对称)是亮点,建筑承载情感后的意义升华,并反哺人类。

1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冰毒与现代主义。与其说是空间感,不如讲是在场性。对事实环境的无知无觉,直到情感的刺点时刻,从虚空的嘈杂浸入静谧。我从冰冷的线条与平面里,摸到了水流与风。丨一个类似Bilbao的城市。

16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力荐

城市巡游令人羡慕

18分钟前
  • Shiraz的博物馆
  • 较差

3.5,画面非常赏心悦目

22分钟前
  • 荒林
  • 推荐

镜头、色彩、构图,都很美,其他的是一堆屎

23分钟前
  • 通叔
  • 较差

连着几天看的片子全是视觉盛宴,画面布景讲究极了,columbus算逼近极致,都怀疑导演有强迫症,一些静物镜头简直就是油画级别,太好看了。但也因为这样,显得匠气略重。

24分钟前
  • 名字特别酷的人
  • 还行

只能说是一部过得去的学生之作

25分钟前
  • 至秦
  • 较差

导演本来计划拍一部建筑纪录片,但因为投资人原因,改成了一部跨州跨种族的爱情尬聊片,男女主角主要是给建筑构图配音解说。

29分钟前
  • rockzoo
  • 较差

建筑的美,建筑的治愈

30分钟前
  • Pallas(小P)
  • 还行

这电影有多闷,画面就有多美

32分钟前
  • Kyyper
  • 还行

强迫症+性冷淡风深得我意,然而居然是在一个半野鸡性质的电影节上看的,什么鬼...

33分钟前
  • 猪大腿
  • 推荐

摄影构图课。

34分钟前
  • 蓝毛水怪
  • 推荐

4.5 还是甭往“建筑电影”的那套说辞扯了,空间的建构意识还是得看阿彼察邦。务必区分“把建筑拍得好看的电影”和“空间叙事的电影”的根本差异,老老实实做部很有特点的“在地性”电影不好么,倒还能激发建筑狗到哥伦布市的旅游兴趣

36分钟前
  • 喂饭
  • 还行

建筑是很美。但不是很喜欢。

38分钟前
  • 大心
  • 还行

实在很无聊

43分钟前
  • 飞翔
  • 较差

好有氣質的影像,居然是處女作。有一些聊天的部分讓我想起林克萊特,劇情的部分因為性別階級種族的設置而有更豐富的意味。哥倫布城好美。

45分钟前
  • 阝女
  • 推荐

(现代)建筑如何打动人?或者我们换种问法:一个美国中部极其乏味的小城是如何吸引了如此众多的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印第安纳的哥伦布或许最能体现最原初的殖民航海家带来的那种他异性冲撞 当女主摇着头表示本地人并不理解这些建筑时 所有被“困”于美国小城的压抑都被书写在了她无奈的表情上。是生病母亲的存在阻止了女主前往大城市成为建筑师的梦想?抑或是哥伦布小城本身与现代主义的矛盾构成了女主心中难以化解的结?Quinco Consulting Center的桥式建筑与小河边、第一基督教堂的高塔前、北基督教堂的礼堂内…现代建筑能否给两个处于迷茫状态的主角以普遍性的安慰?美国梦的普世幻象披着现代主义的面纱试图掩盖其外来者的无根本质,正如其所鼓吹的抽象政治-经济理念一般,拒绝着具体大地的不满,啮噬着人的心灵(女主母亲的隐喻)

48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两星给摄影。对话多处直接是尬聊啊,女主好像还没走出自己演电影的兴奋感。。这种拍法拍纪录片岂不是更好?

49分钟前
  • 威廉宋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