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个人录音整理主持人:(前面没录到,关于电影高老师的沐浴情节)在拍摄这个沐浴的场景的时候,导演是怎么调度的?
跟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导演:拍这个片子时候,高老师是 79 周岁。
她看过本子,因为我剧本写得没有那么具体,但是在跟我沟通了解剧本的时候,我就说你要裸露上身,她当时就很久没说话。
后来接了戏,我们拍摄的时候,她跟我讲了三点。
他说,张导,我跟你讲,我这辈子拍了一辈子电影、电视剧,有三个底线从来没突破过:第一个:锁骨以下没漏过;第二个,我没抽过烟,我烟尘过敏,我只要有一口烟,我浑身会起皮疹;但是我们这个片子里充斥着她吸烟的镜头,而且她说我还觉得不够狠,还让把过滤嘴切掉拍。
第三个就是我一辈子没打过人,我儿子女儿我都没动过手,但你这个片子让我上来就打一个服务员。
所以她为这个牺做了很大的牺牲。
观众一:感觉对于这个儿子的塑造有点简单,会觉得他好像就是一个非常无脑的啃老族,他完全感知不到父母,尤其是父亲的这个困顿。
我觉得这个角色如果说可以有更多的复杂性在里面,就会觉得至少把90后甚至可能更略微更年轻的这一代塑造得也许就会没有那么简单化。
导演:我稍微解释一下这问题。
因为剧本也是我写的,这个主体的故事线讲的是一个80岁的老太太要去职工浴池洗澡,他的儿子去帮他实现这个愿望,这样的一个故事线,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他的孙子,赵丽华的孙子,可能就是90初或者85后这样的一个年龄段。
可能你们都会感受到,也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看不清他的脸?
就是这个孙子,他的脸是让我模糊掉的,大家看到的都是他的侧影或背影。
还有很多这样的人物,你们记不住他们的面孔,可能大家能最后记住的就是赵丽华和他的儿子朱红兵,也包括那三个主要的女人,他妻子、他的红颜知己,还有陌陌这三个女人。
所以看过这个电影,我希望大家能记住的是这样的5个人。
因为他们都与这个洗澡有关,其他的人物我觉得他们从我们剧本的这个理论来说是功能性的人物。
我希望他们是一种社会的符号,就是社会上存在着这样的一群人,或者一个阶层,或者一类人,他们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但是我们不一定记住他们的面孔。
他们只是一种社会当下存在过的一种符号,这是我当时的一种思考。
至于您刚才提那个问题,我其实特别希望以后把这个题材做成一部剧。
如果做成一部剧的话,可能人物线更丰富,然后对人物的塑造会更丰满。
不知道解释得好不好。
观众二:电影英文名(The Unfilial Son),不孝顺的儿子。
在电影中,这个儿子其实也是一直在帮助他母亲完成他这么一个洗澡的愿望,以及去在这个家庭中扮演一个比较大的压力的承担者。
这不孝的儿子指的是他的哪一个方面?
以及是否指的是这个朱红兵的儿子是一个不孝的儿子?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时在公路上面,我记得有三个镜头,都是朱红兵的镜头,他的背后分别驶过了卡车,里面有三个动物,先是一头牛,然后是一个猪,第三个是一头羊,最后在那个节日的上面,这三个动物又被作为祭品都被宰杀了,都供奉上去了。
我想知道导演你对这几个镜头是怎么阐述的?
就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导演:英文确实是叫不孝之子。
不孝之子也是我们这个片子真第一次立项的名字,电影局也批了这个名字。
为什么用这个名字呢?
实际朱红兵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我们之所以用不孝之子是实际上是一个反语。
即使是他这样孝顺,即使拼尽全力,他母亲的一点愿望他是实现不了的,或者说他是理解不了的。
因为他母亲要的不是一次洗澡,他母亲要的是存在的、生命的尊严,有尊严地告别,所以这是一个反语。
另外那个猪牛羊大家可能都会看到它最后是祭品,我们把它叫为牺牲,猪牛羊都是牺牲,与冰下的鱼一样,我们包括人都是生命。
至于大家怎么去理解,我其实特别不想把它定型化。
作为一个作者,我是怎么想的,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是否有解读的空间。
这个更重要。
观众三:片中那个男主角的红颜知己,就是那个按摩女,他为什么要哭?
其实他从头到尾都是没有看到什么很艰辛的东西。
他的哭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
导演:确实很有含义,我跟你讲这场戏是怎么拍的:这个陌陌她是个素人,没有拍过戏,但她演得非常好。
朱红兵喝多了要趴在桌子上,然后她就显得很尴尬,我一直没有叫停,我的摄影指导也没有叫停,她就不知道怎么演了。
后来我就提醒了她一下,能小声地哭出来。
她眼泪唰就下来了。
后来我问他为什么哭了?
他说,这样一个男人在我身边,我心疼他就哭了。
其实我要的就是这样,人与人是善良的。
人与人之间真正能够是能沟通的,并不是说地位和社会上的角色有差别。
其实人如果真诚的沟通,它是能够触及彼此的内心的。
观众四: 最后包括儿子知道母亲的这个最后的这个抉择后,他出去跑这个情节,你想表达的是一种对生活的这种压力的妥协感,还是一种释放的解脱感?
或者说你想让观众在这个影片的最后体会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导演:我先不直接回答,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这个是个长镜头,大家都看到了,因为我们小成本没有特别豪华的移动设备,都是我们摄影指导肩扛拍摄的。
在拍摄当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他往左边去铁路尽头的指示灯是什么颜色?
(观众:红色的)对,然后他穿过镜头再往画右跑的时候,跑到那个终点又停下了,前面还有个灯也是红色的。
大家可能没有太注意,这两个红灯是我们精心设计的,我们这个片子里有很多这样的意象的符号在里面。
尽管我们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但里面我们放了很多这样的符号。
他其实是无路可走的。
当然我们讲的不是生活的路,是他内心的路。
后来我们又让他面对了镜头,当然我们也拍了客观镜头下他的状态,后来我们没有用。
我让他直接面对了镜头,这个镜头就是交流,与大家的交流——我该怎么办?
这可能就是对刚才你问题的一个回答吧。
大部分中年男人是无处去诉说的,他只能跟自己去诉说。
观众五:我想了解就是您是在什么样的一个契机下产生创作这样一个剧本的想法的?
肯定是会有一个很强烈的一个表达的动机,才想要做这样一个故事。
导演:我从头说。
我38岁进了这个影视圈,38 岁之前不是做影视的。
进影视圈是因为跟我父亲有关。
我从小在电影院,我爸上班,就天堂电影院的前半部分跟我生活是一样的——电影院长大的孩子。
我做了很多行业。
我学中文,当过秘书,做过老师,也做过自己的公司,最后还是选择了电影。
在38岁进这行之后,拍了很多并不是想拍的电影,因为我们要抓住机会,抓住机会也不重视自己羽毛,拍了很多小类型片。
说实话,这部片子是我用心之作。
所谓用心是因为16年就有了萌芽。
因为16年我父亲去世,我就想一定要拍一部献给他的电影。
那一年他去世之后,我陪了他一夜。
在太平间,整个很大的一个太平间,就我一个人活人,然后第二天早上他的脸是朝向我,非常神奇。
我就发誓一定要拍一部献给他的电影,因为我走上电影的路是他的指引。
16年有萌芽,17年我完成一部网剧之后开始策划这个电影。
开始写什么呢?
我就突然想到我母亲也80多岁了,他要去洗澡,谁陪他去?
这一个实际问题。
后来就做了很多社会调查,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尤其东北的老人,他在家是不愿意洗澡,都愿意去搓澡,都愿意去自己工作了一辈子的职工浴池去洗澡。
因为那里有他的情感,有他的爱情,有他的青春,有他所有的记忆,有他的老熟人。
但是作为一个80多岁的人,他已经被剥夺了这种权利,他没有权利去洗。
所以从这儿开始,17年策划,18年底我们去拍摄。
18 年底我们要拍冬捕嘛。
后来19年3月份拍摄完成。
19年10月份我们开始报审,2020年参加了平遥,到中间疫情结束,到现在开始上映,8年时间。
这个是我绝对是我用心制作,用心之作。
观众六: 影片最后里面的那个渔网,它钓起来的不仅仅是一条鱼,而是整个渔网的所有很多条鱼。
所以我就想问导演,您在创作这个剧本的时候,是否也想过不仅仅是从一个家庭出发,而且还是想要通过一个人,或者说是一个小家庭这种很小的切面去给别人看到你想表达的更大的一种议题?
导演:确实是想表达一个更普泛的一个议题。
因为刚才我们还聊中国现在有3亿60岁以上的人,35年会有4亿,50年会达到5亿。
5亿是什么概念?
中国一半人是60岁以上的人。
不能说都是老的,因为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结婚、不谈恋爱、不生育,到60年可能我们的人口就会10亿左右。
这是专家推算的。
对我们终将老去的问题的思考,是每一个电影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我特别喜欢《爱》这部电影。
作为你有一丝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导演,一个创作者,他必须去面对这样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电影实际与核心就像你刚才说的,是一个有普世价值的一个探讨。
我们探讨的不仅仅是一次洗澡,而是他通过一次洗澡,他追求的是有尊严的告别,是如何告别这样的一个话题。
观众七:为什么导演会使用超现实的梦境的镜头?
这在很多新导演里面很常见。
导演:我还不算新导演了。
(观众笑)(这里导演可能误以为观众指的是猪牛羊的镜头)我觉得他是我这部电影的语言之一。
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理解的,那个是朱红兵的心理。
三个镜头出现在他独处的时候,他不是在很多人的时候插入的。
后面开过的车,是刘朝红老公的车。
他的心里刘朝红老公对他具有最巨大的压力,所以他独处的时候那种压迫感是存在的。
但是说猪牛羊,是不是我们不如猪牛羊什么的,那是大家的一种解读。
但于我创作来说,那个地方一定要出来,就是他害怕、他恐惧。
然后滤镜,我是想把梦境跟现实有区别,所以也不叫滤镜,那是一种调色、一种色彩,是电影视听的一部分。
在厅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提问互动。
导演是个很真诚、儒雅的人,还热情回答了大家的其他的问题,以下只录了一部分:导演:(前面没录到,探讨在奶奶闺蜜家的细节,家居里的布景都是原来的房子自带的,但是在上楼梯的时候有个木板是设计的)木板放下,才能把轮椅推下来。
闺蜜老伴不是失能嘛,得坐轮椅,所以要有个木板才能推下来。
为什么我们这片子提名了最佳美术、最佳编剧,就是他们觉得整个置景特别生活。
我们成本特别低,就是因为我写剧本的时候把景都写进去,因为我对这个地方熟悉。
所以编剧也好,导演也好,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事情。
我自己批评我自己说,以前拍了很多小片不熟悉,那个时候为了练手。
未来我可能要拍我自己喜欢的、熟悉的题材的。
观众一:提到那个茅台酒,我记得奶奶去过银行。
导演: 对,你看得很细。
其实这段我已经埋了一个点在那,从银行出来他一个人,我用了一个大全景,他在对面走,然后车流从他前面滑着,就在一个城市里,一个渺小的人,但是他做刚做完一件事儿,谁也不知道——这都是我们的表达,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到。
观众二:(没录到,提的大概是关于中年男性是否承受不了,还是想回归孩子的问题)导演:我们中年男人,比如说母亲、父亲可能说很少住一起。
尤其东北男人,儿子跟父亲是非常奇妙的关系,他们没有那么亲近,永远像熟悉的这种陌生人,然后父亲总是感觉是居高临下的,实际上他做梦的时候还是会梦到的,做梦还会梦到父亲,就比如那场芦苇荡的戏。
刚才那个小伙子提这个问题,就是滤镜他不喜欢,实际上我把梦镜都是调的暖色,因为只有梦里他们是特别温暖的。
一个中年人梦见他爸干什么?
说了一句话,说爸我好累。
然后爸爸把他搂在怀里。
实际还是有删掉台词,原来的是:人到中年,我懂。
其实到了一个年龄层才能理解这个年龄。
包括你那个说这个像孩子,因为最后我们处理,我要找一个比他高大的、能把他搂着孩子像孩子一样。
观众三: 您说埋了很多线,那个牛猪羊的车、包括一直出现重复出现的那首歌。
但是我有一个意象没有懂,结尾的时候朱红兵直接进入了他妈妈的房间,敲门之后他是径直走向窗台,然后有几个打打火机的动作吗,其实他妈妈一直抽烟,但是他作为儿子可能根本不知道妈妈抽烟这件事?
导演:我觉得那个我确实没有想到,你要能看到这,我觉得就说明那个地方我们是故意留了一块空间让大家去读的。
为什么演员要调度?
你走到哪停下是有目的的,我给演员的心理建设,打打火机,你是在想我妈在去哪?
他是不是每天都在这打火机?
他这有个打火机嘛?
我妈是不是每天都在这打打火机?
一个人就想的时候看到了那封信。
电影这种蒙太奇的魅力就在这。
创作者也可能他想的是调度,然后他给演员提供一些心理基础,但正因为提供了这个空间,观众可能读的解读的空间很大。
文艺片这就是大家愿意看的原因,不像那个类型片,大家哈哈呼一呼就完事了,出去不会再去想了啊。
因为它确实没有可想了,他都很满。
他的指向非常明确,他要杀他,他就是让你看我怎么杀了他,这个暴力过程。
(还有关于性别女权问题、抑郁症问题等,手机没电没有录上。
我记得一些:针对茅台酒,其实镜头上的茅台是2018年的。
被谁替换了(儿子还是媳妇、还是奶奶自己?
),导演认为则是开放的。
导演不认为电影存在致敬、或者是打破第四面墙等说法。
我也认同,因为这部电影其实是为他父母而拍的。
关于开头镜头其实是实拍(用了线),并非特效制作,拍了八十多遍,剧组当时天天在吃鱼。
以及澡堂等镜头都是实拍,演员都是全裸,都是群演,很有生活气息。
)
一.影片概述:本部影片讲述了:82岁的赵丽华,在丈夫去世后患上了轻度抑郁症,为怀念过去,想要在职工浴池最后洗一次澡,却因年龄过大,没有两个健康女性陪同而多次被置之门外并遭到羞辱;儿子朱红兵为了帮助母亲完成心愿,费尽了心思,承受着各种压力,最后却也未能如愿。
二.影片的理解:在老师的帮助下,有幸听到了影片导演张力对于影片的一些看法与解答。
影片原名《不孝之子》,不禁让人陷入沉思,这个不孝之子指的是谁呢?是朱红兵么,显然不是。
作为儿子,他一直照顾母亲,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拼尽全力,忍受万般磨难,属实不易,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压力重重的负在了朱红兵的身上,他没有办法实现母亲的愿望,但他并没有以贫穷,无权,忙碌等作为借口去放弃,而是尽力去完成,相对于他儿子,以之后的美好生活为借口,光明正大的啃老,朱红兵已经算是一个大孝子了。
这个名字算是一种反义吧。
但影片最后的名字给到了《冰下的鱼》,在影片开头,冰面上挣扎的鱼奋力回到冰面之下的水中。
鱼离开水就会死去,但在水中,却要忍受水的寒冷,苟延残喘。
这不正如朱红兵的遭遇一样么,遭遇中年危机,各种困境,但为了生存,只能在困境之中坚强的活下去。
不只是他,我们也正是如此,在社会残酷的重压下,我们也在艰难的活着。
整部影片的镜头并不复杂,大多都是对人物的跟拍特写,并且配色也都偏暗,让人的感觉更为真实,就想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比如朱红兵为了给儿子买房,将自己的大房子卖掉,和母亲挤在一起的心酸;为了让母亲在职工澡堂洗个澡,和醉酒的郑总发生口角,最后又不得不去求他的卑微无奈。
这些都易于带动我们的情绪,产生更好的观影体验。
细致来讲,朱红兵为了能让母亲去职工浴池洗澡,和主席以及郑总一起吃饭,因为对于浴室归属权的问题发生争执,主席为了缓和,让他不断的喝酒,最后镜头给到了他在路边呕吐,反映出了他对母亲心愿的重视以及对于郑总这般人物不愿交却又不得不交,不得不求的无奈。
再如影片最后,朱红兵看到母亲留下的信条之后,在铁路上飞奔四处寻找无果,给到了朱红兵的脸部特写,他拼上一切帮助母亲实现愿望,虽未完全实现,不过也算是满足了母亲,但尽管如此,还是未能留下母亲的那种疲惫,遗憾令人难以忘记。
除了镜头,影片还穿插了民谣作为背景音乐,也选择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捕鱼节作为故事背景,富有生活气息。
三.感受:影片反应了人到中年,会遭到社会,家庭的危机和困境;中年一代压力与责任并存,无人理解,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当今社会,人们都或多或少的背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无论是年轻人的高考,爱情亦或是中年人的家庭,工作,再或是老年人的疾病,孤独。
其实我们都可算作是冰面下的鱼,在困境中艰难生存,但我们不能自甘堕落,放弃生命,我们应该不断磨砺自己,让自己更坚强,为了更好,更幸福的生活而努力。
冰下的鱼,看完整片,匪夷所思,很多很无奈的情景。
男主角的年迈老母亲,一个80几岁老太太要去职工澡堂洗澡,被职工澡堂前台女拦了下来,说万一老太太因为澡堂洗澡摔倒了,赔得裤衩都没了,死活不给老太太洗还恶语相向,倔强的老太太就是死活要在职工澡堂洗澡而大闹澡堂,闹到警察上门调节纠纷,闹到男主角单位里的同事全知道他们家的丑闻。
男主角的妻子,一直婆媳关系不好,经常家里为了点妻子多用点水,婆婆妻子吵得谁都不让谁。
男主角的儿子要在北京工作,把老家的大房子卖掉,在北京出首付买了一套房,还不够,儿子总是伸手向男主角要钱,还要一笔巨款要装修房子。
男主的压力巨大,一方面在厂里赚着微弱的工资,另一方面要处理各种家庭事件。
为了能让自己的老母亲实现在职工澡堂好好洗个澡,男主和两个陪护百经周折,最后也没实现在职工澡堂洗澡,而是在一个酒店洗了澡,男主觉得自己又没用又无奈又心酸。
老太太知道儿子生活不易,洗完澡后隔天就留下遗书,说到:儿子,我洗干净了,我可以去见你过世的父亲了。
整部片子看得很压抑,很真实反应了当今社会的中年人被社会压的快窒息了。
人生百态,但结局都是走向死亡,但是在死亡之前的衰老,除了让我们失去青春、活力这些表面,内里的失去才是值得关注的。
而这部电影,则通过“一件小事”来展现那些被忽视的“身份认同、尊严”。
洗澡,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在电影中,母亲的洗澡之路坎坷、憋屈、甚至充满了被羞辱,从母亲想洗个澡而贯穿出的职工浴室、医院、家政机构、闺蜜家等地,将“老而无尊”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观影者深刻的体会到“想要有尊严的老去太难了”,很直观的现实表现,其中夹杂着小一辈的“要首付”啃老,中间辈的“职场嫌弃”,让老一辈的“难”除了生理,更加深了心理与精神的难。
有人说养儿防老,电影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儿子在为“母亲洗澡”这件事而努力,喝酒、打架、到处求人甚至是联系上了多年未见的异性,观影中随着他的行动而揪心,但脱离电影后,现场互动时观众的一句话“为什么儿子能这么努力,却没想到要给母亲修淋浴头呢?
”完美的闭环了海报上“The Unfilial Son”。
我们是否真的关注过年迈父母的“精神需求”,那些蹒跚下楼不能打弯的膝盖,那些屡劝不改的恶习,那些执拗坚持的小性子,他们背后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我们老了之后是否也会有这些需求?
“文章憎命达,苦难出华章”,好的电影不止是讲难与苦让人去哭一场了事,而是能通过电影,去产生更多的思考与讨论,推荐看看这部电影,看看老年人真实的生存困境,思考一下想有尊严的老去我们应该做什么。
或许是年纪不足,或许是文化差异。
看完电影懵懵的,看到了表象的压抑,中年向老年的转换矛盾是电影的明线,一心只想“洗澡”的八十老母、相处数十年的聒噪妻子、在北京只知啃老拿钱的儿子、有点钱就牛逼哄哄的洗浴场老板、不近人情赶老员工的八零、稍有情愫的女人…最为震撼的一幕是片尾牛头、猪头、羊头,屠宰车三次身后经过将电影划分为三个部份,暗示着主人公分别如同牛一样办事、像猪一样无还手之力、像羊一样有角而反击,可最终的结局都是被宰割。
鱼被封冻许久,见着阳光奋力跳出冰面体会温暖,就如主人公的梦境一般是不现实的,最终还得回到水里,且终逃脱不了被捕捞的结局。
冰下的鱼,冰上的人,冰封之下,牢笼之中,唯有洗净现实之气,才能走向自己的希望。
很喜欢主人公的母亲,抽着削去烟嘴的烟,不顺受他人所谓的帮助,一丝不够的打扮,颇有范的一副墨镜,洗干净身子,坦坦荡荡的走去。
5.14 武汉场点映很棒的观影体验,主办方给每个人发了两张海报,然后导演给每个人的海报签名,并且贴心的将两张海报背面相对,这样刚签的字就不会弄花。
看电影过程中没有人大声喧哗讲话,大家都很安静。
文艺剧情片,故事设定在东北,齐齐哈尔,冬捕前一周。
镜头,场景,光影,音乐,都是非常考究和成熟的。
导演如果拍悬疑片,氛围绝对到位。
音乐,用导演的话说,叫凛冽。
故事展示了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困境。
故事主线,男主的母亲赵丽华,80多了,想去厂里浴池洗澡。
但是别人嫌她年龄大不让进,男主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想让她母亲进去搓澡。
他先是找到浴池的老板,浴池原来是公有,后来卖给这个老板,老板在饭桌上刁难他但还是答应了,要求是他母亲要先做体检并且必须两名成年女性陪同。
他原本是打算让自己老婆和另一个厂里的女同事陪同,但前一天婆媳吵架,老婆不去了,又被女同事老公误会他们俩有一腿,女同事也去不成。
中间穿插一个当年暗恋过他现在事业成功的女性,算是一个喜剧效果。
最后终于找了一个按摩女,但刚进去就被浴池老板发现了,没洗成。
最后到了一个酒店,母亲坐在浴缸里,他给母亲搓澡。
这是老年人的困境,他们被社会歧视,被抛弃,被霸凌。
男主作为中年男人的困境,则通过一系列压抑的关系来表达: 不和谐的夫妻性生活,充满猜疑的夫妻关系,糟糕的婆媳关系,工作中和其他部门同事的矛盾,儿子想要大城市买房的压力... 漫长的季节里,彪子作为中年男人,同样也有困境,但是彪子的困境就处理的更好另外电影的节奏也可以更好,适当的台词留白会更好。
比如中间穿插的当年暗恋过男主现在事业成功的女性,问男主有什么需要帮忙尽管开口男主: 你能陪我妈去洗澡吗事业女: 什么这里是戏谑的,有喜剧效果的,但我还没来得及笑完,就转到下一个严肃的镜头,于是我的笑容尬在那里。
我觉得这里事业女没必要再说“什么”这句台词,把这一秒空下来会更好。
写到这里觉得周星驰简直厉害,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让观众笑。
瑕不掩瑜,这仍然是一部真诚的成熟的有很多亮点的作品,祝福导演越来越好。
临时发现了博宇哥《冰下的鱼》观影在招募!
立刻报名!
[害羞R]一到电影院,就已经有观众在排队啦!
张力导演好有亲和力,特别真诚,为观众们都准备了两张不一样的海报,在电影院门口一张一张海报为大家签名✍️电影目前还没有能够排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呀!
其实对于影片,有共情,但因为年纪没到,更多的感受是在看别人的故事。
非常接地气的中国式家庭问题:1⃣️婆媳矛盾2⃣️儿子结婚北京买房啃老3⃣️中年男人卡在中间的压力+工作不顺心4⃣️对独居老人的照顾5⃣️婚内“出轨”……每一个都压得让人喘不过气,真实得让人压抑导演在映后说:|人总是向往更大的自由,但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其实面临了更大的枷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冰面下的一条🐟,挣扎着、痛苦着奋力跃上岸,但突然发现,岸上的世界并非想象中的那般。
我总认为,困难永远不会消失,因为战胜困难的,是更大的困难。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盲目的努力,最终都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冰下的鱼》8.5/10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距离《国风》几千年后的现在,同样一直发生着种种妥协式的献祭。
冰下的鱼,打捞上来堆在岸边,久之渐渐凝固冻结,停止翕合。
老人就是正在被打捞或已经被打捞上来,静静等自己身躯冰冻住的鱼。
新生命停不住地从老鱼的身躯下钻出,冲撞着,不断伸开永远塞不满的手,索取着空间,间接加速收网的速度。
每次被打捞上的鱼,都是冰面以下鱼群的献祭。
儿子打了郑总,出了澡堂,厂里澡堂成了泡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钟点房洗,那是妥协;那瓶酒端上来的时候,就预示了母亲的结局,三番五次被扼杀洗澡的希望,最后接受儿子帮忙搓澡,也是妥协;装猪,牛,羊,献祭的三牲的卡车从儿子身后呼啸而过——被镜头刻意放大凸显的动物首级特写,代表儿子的献祭——儿子的儿子买房却还需要家里出装修费,不悦也不敢表态;婆媳关系不和只能充当斡旋的角色;学生时代受到暧昧纸条因担心受怕主动上交老师。
说明儿子胆小怕事,又有多少儿子像这样,亦或是像儿子的儿子啃老而活。
男女之情也是在讲,或许一些底层人,会为彼此“同命人”的身份互相怜悯,渴望救赎——终点还是我们都在慢慢被时代抛弃,包括片里的妻子、红颜知己、陌陌,收网时奋命挣扎,就像冰面上垂死挣扎的鱼,那种既知道于事无补,又只能通过无用的摆动表明在回击些什么的,透过身影渗露的凄凉总会赋形于色出来一点。
p.s. 对文艺片的诠释有点中规中矩,教科书式演绎。
吐橘核那段我喜欢。
她,曾作为厂里重大演出时的报幕员被万众瞩目;而今,她只是一个想去年轻时候工作过的厂里的职工浴池泡澡而不得的老人。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她年轻时候的辉煌,即便这样的辉煌只是从邻居大爷一厢情愿的爱慕里脱口而出。
年过八旬的她,对这样的仰慕早已心如止水。
那些墙上定格的瞬间,除了证明她也曾拥有过年轻的岁月,余下的光阴,在老伴离世后,也无法再验证什么了。
在导演张力的镜头里,由“泡澡”所引发的矛盾,漂浮于叙事的冰面之上。
为了能让八旬母亲在职工浴池泡澡,作为儿子,朱红兵用尽了一切方法。
作为职工浴池现在的所有者张总,给朱红兵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让他领上他的母亲明天去职工医院做一次体检,以证明没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二是要求有两名成年女性陪同去洗澡。
如果将这两个要求,放在整个故事线中去考察,似乎正暗合了影片的主题:冰下的鱼——在天寒地冻的冬捕节即将开赛之时,朱母就像一尾挣扎在冰面之下的鱼,渔民们已经将冰窟窿砸裂,只等鱼儿跃出水面。
是谁规定朱母在职工浴池泡一次澡,需要有两名成年女性陪同?
这是浴池现在的所有者张总的逻辑,也是“权力”的逻辑。
面对张总的令人感到“有些为难”的“强权”逻辑规则,朱红兵不得不去遵守。
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发展——朱红兵带着母亲由浴池的守门人掩护,趁夜色从职工浴池的后门进入,结果被喝醉酒的张总逮住,朱红兵将张总打落入水。
这次事件,让要强耿直的朱红兵孤注一掷,但是,执着的他,最终换来的却是彻底的绝望。
对于身体的清洁,大概是普通人最平常的一种日常。
何以到了朱母这里,变成了一项令人为难、愤懑、又绝望的一件悲惨之事?
导演在这部充满生活质感的影片里,刻意强化了一种“衰老”与“清洁”的对立。
他似乎想要通过这一微小的事件,包蕴中国当代社会的一系列疫疾——赡养老人的伦理困境、年轻一族的啃老现象、中年一代的现实压力。
而所有这些在当今社会显而易见的棘手命题,通过几场对话的揭示与几次梦境的隐喻,已经纤毫毕现地袒露于世人面前:朱红兵之妻因为朱母前一晚关掉了淋浴的开关导致自己无法洗澡而与朱母大闹一场,最后摔门而出;朱红兵的儿子以看望奶奶为由回家,实则是想找到爷爷那瓶76年的茅台酒,奢求卖掉这瓶酒换一套北京的房;朱红兵年轻时候的相好,按摩店的女孩答应陪朱母一起泡澡,前提是给她上大学的的弟弟买一台新手机。
因为母亲的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夙愿——泡澡,朱红兵搭上了亲情、赔上了金钱,也葬送了男人的尊严。
以至于到最后,“山穷水尽”的朱红兵不得不亲自上阵。
于是,一个令人感到尴尬、也意外地感到温暖,但同时也感到悲凉的画面在银幕上出现——朱红兵拿起搓澡巾,面对母亲赤裸的背脊,刻意回避着母亲苍老的赤裸身躯,一下下地,卖力的搓着。
在沉默中,他已泣不成声。
《冰下的鱼》运用朴实而细腻的镜头语言,向观众抛出简练却意蕴深远的命题:我们该如何面对至亲的衰老?
如何面对我们自身的无能为力?
如何在与社会的短兵相接中不至于输的一败涂地?
就像一些故事永远不会告诉我们答案,在聒噪沸腾的生活冰面之下挣扎的这尾鱼,最终也难逃自己生命的宿命。
当盛大的冬捕节的大网已然拉开,有一尾鱼,不会是被围捕的其中之一。
朱母留下简短的遗书:她的身体已经清洁,现在可以去找她的爱人了。
冰面上那面旗帜仍在迎风招展,而作为生命承载物的衰老之躯,一步步决绝地走向终结。
晴空万里的湛蓝之下,是冰面上一个巨大的窟窿,一尾小鱼,忽然倔强地跃出冰面。
如今的电影市场,现实主义题材似乎早已成为不入主流的“小众”,但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影人坚守着心中对它的热爱与追求。
《冰下的鱼》,寒彻的片名,却能感触到创作组的一颗烫热的心,讲述了一个时代变迁下中老年人在现实中挣扎迷失、求生觅死的故事。
这种久违的现实感“扎心”却无比动人。
“冰下的鱼”,我以为,既指代着儿子朱红兵,也有着母亲赵丽华的影子,儿子为了圆母亲去职工澡堂洗澡的心愿,求了身边所有人却倍感挫折与自身的无力,母亲为了死前把自己洗干净,苟延残喘地熬了一个又一个难眠的日日夜夜。
母女俩都是“冰下的鱼”,冰岸上下都是现实的深渊,求死不得、却又生不如死,反映了时代快步向前的进程中,步入年迈的中老年群体的力不从心和如履薄冰,有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凉。
导演的电影语言克制却出色,没有大量使用煽情的背景音乐,尽量用了原声,只在情到深处做了画龙点睛的点缀。
同时,看似日常的画面,构图与焦点的虚实变化在无声中不断强化着着故事的母题。
尤其是母女俩的几个特写,给观众留下了无尽回味的情绪张力,令人印象深刻。
不得不承认,这样精彩的电影佳作依然很难获得高票房,因为它过于贴近现实,缺少夺人眼球的饕餮盛宴加持,而如今已被生活折腾到麻木的观众很难愿意再到娱乐影院里重温这种近乎真实的苦涩。
但我相信,它的价值犹在,让我们知道电影也能成为生活的一面“镜像”。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