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迷逐梦热泪盈眶——《重金属囧途》
今天介绍一部芬兰/挪威电影《重金属囧途》。
片名A Band Called Impaled Rektum / Heavy Trip(2018)。
别名重金属之旅/沉重的旅行。
这是一部有关金属乐的喜剧电影。
强烈推荐给喜欢金属乐的同好。
喜爱喜剧电影的人可以看看本片,喜爱金属乐的人一定要看看本片。
影片关于芬兰某个村子里的底下金属乐队,乐队由四名年轻小伙子组成,他们留着长发,曲风走的极端死亡金属路线。
他们窝在地下室排练了12年,一直在翻唱扒带,却没有自己的作品,因为曲风过于极端,村子里的其他人也不理解他们,甚至认为他们留着长发都是同性恋。
四名年轻人玩乐队全凭一腔热血,完全是兴趣使然,平时他们也有正经工作,男主角也是主唱,他是疗养院清洁员,金发吉他手是驯鹿屠夫,贝斯手是图书馆管理员,记忆力超群,听歌过耳不忘,堪称金属活字典,胖胖的鼓手最富有激情,不遗余力地向外推荐乐队。
就是在这么一个略显废柴的设定下,这个芬兰村里的地下小乐队想要跨国演出,他们要以“插爆直肠”作为自己的乐队名,踏上挪威金属演唱会的舞台,向世界金属乐迷证明自己。
在他们往目标前进的途中,爆发出各种各样啼笑皆非的事件。
看完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一部真正懂金属乐迷内心的电影。
金属乐迷绝对不是怪物,也绝对不是小众,喜欢金属就像喜欢古典流行一样,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爱好罢了。
本片通过几名玩金属乐队的年轻人,展现了金属乐迷这个略显神秘的群体,也只有真的喜爱金属乐、真的了解金属乐的人才能拍出一部如此贴近真实的电影。
整部影片完全为金属乐迷量身定做,从剧情的转折到细节的呈现,都是为金属乐迷服务,如果按照一般影片的标准来看,影片是一部完成度非常高的喜剧电影,而如果按照金属乐迷的标准来看,本片就是一部专门为自己打造、为金属乐迷发声的佳作。
金属乐给人的感觉肯定是十分嘈杂、十分喧嚣,不了解的人肯定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同样金属乐迷给人的感觉也是长发烟熏铆钉装,一派招摇嚣张的样子,其实这些就像是一种仪式一样,乐迷在朝圣时的装扮,只有在演唱会现场乐迷们才会跟着发出嘶吼,事后大家都是温顺的不得了。
就像片中的乐队几人一样,他们对重金属绝对是真爱,平日也和我们普通人无异。
主唱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平日里只是一名人畜无害的护工,面对暗恋的女孩子说话都不利索;主音吉他在屠宰厂工作,外表张扬,而在父母面前却十分乖巧;贝斯手记忆力超群,能记住所有听过的歌曲,平时在图书馆工作都不忘导出推荐极端金属乐,当听众向他反馈“像杀猪一样”时,他一本正经地说“是在杀羊”,反差萌,可爱爆了;鼓手因为身体健康问题,死过两次,真的在用生命践行死亡金属,拿起鼓槌他是死亡金属鼓手,放下鼓槌他是一个热心可爱小胖子。
金属乐因为小众而不被了解,本片正好可以为金属乐正名。
并不能因为金属乐的表演形式,就认为从事金属乐、爱好金属乐的人都是异类,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只是喜爱的东西有所不同罢了。
片中还出现了中世纪战争爱好者,一群年纪也不小的老小子们,在大玩特玩中世纪战争。
同样的,这些人穿上cosplay的衣服像是中二宅男,而脱下服饰,大家都是一样的普通人而已。
有一个不是玩笑的段子,就是说在北欧,每个村子都有一个重金属乐队。
北欧算是金属乐、特别是极端金属的天堂,旋律金属、死亡金属、力量金属层出不穷,殿堂级的金属乐队更是数不胜数,像片中提到的Children of Bodom(博得之子)都是在我们国内知名度较高的旋死。
北欧金属发达的根本原因还是社会高度发达,人们有钱有闲,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发展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
影片将这个不算是刻板印象的事实变得铁板钉钉,就连一家屠宰厂的地下室,都可以走出一支令人痴狂的极端金属乐队。
影片的喜剧戏份中规中矩,将无厘头内容无限扩大,让大家见识到一本正经的芬兰人玩起幽默也丝毫不落下风,不少桥段都能让人哈哈大笑一场。
原本以为芬兰人都不苟言笑,那么本片就给刻板印象正名。
影片最令人感动的其实还是为理想不遗余力,很多地方都让人热泪盈眶。
爱过、付出过,才会感动。
都知道知音难觅,士为知己者死,人生得一知己何其幸哉。
玩金属的人本来就不算多,而在一小小村庄里就能够凑起四人组成乐队,大家志同道合,更是幸运值爆表。
没有场地没有关系,开发自己地下室作为排量场所,没有汽车没有关系,找一辆老掉牙的破卡车一样能够开上路,没有经费没有关系,哪怕穷的叮当响,需要依靠测速摄像头拍摄宣传照,乐队还是坚定团结在一起。
人生得一知己已然不易,一下子得到四个,大家为了同样的目标前进,共同经历共享甘苦,其中点点滴滴令人感动的地方更是不计其数了。
Rock’n’Roll不是仅仅比出一个Love & Peace的手势,更多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兄弟出了意外不能参加演唱会了,剩下的人带着兄弟的棺材前往演唱会演出,完成兄弟的遗愿,同时也奉献了一场最为纯正的死亡金属。
喜欢金属的人自然会带有一种激情,那么想做就去大胆地做,有些事情还是留在事后考虑比较好。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没有疯狂过,就没有年轻过,也没有活过。
乐迷逐梦尽显知己,人生值了,嬉笑之间热泪盈眶,金属永存。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情怀:故事发生的地方在芬兰北方的乡村,在这里,他们反复练习了12年,重金属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粉丝们一时的热情而已。
正是重金属,让他们从周围静悄悄、土兮兮、乡下到不能再乡下的环境里逃脱出来。
致敬:1、电影中的死亡、呕吐是等情节是致敬了前辈《摇滚万万岁》。
当年U2乐队成员在看了《摇滚万万岁》之后哭了,因为通过那部电影他回想起了很多自己过去的岁月。
2、影片其中一段台词:在雾气朦胧的早晨 在时间的边界 我们消失在初生的太阳里 在学会飞翔前 我们就已飞跃天空 我们认为这日子永远没有尽头 我们失去了海的孩子。
来自于英国著名重金属摇滚乐队——黑色安息日的歌曲《Children Of The Sea》3、乐队最终参加的北诅咒音乐节(Northern Damnation)实际上好像来源于诅咒音乐节(Damnation Festival),这个音乐节每年在利兹大学举办,为期一天,音乐节的定位是极端金属、硬核朋克,可能是跟电影中乐队的风格比较贴近,所以选了这个名字。
(如果不对欢迎指正)对立:这部电影不仅仅描述了一群追逐梦想的人,还影射了一些人们对金属乐的看法。
1、保守的居民,总觉得衣着夸张一头长发的他们是瘾君子、流氓。
但实际上他们内心细腻敏感,热忱、无私、乐于分享。
就像影片中的帕西是个怪人,永远只有一副表情,但其实很无私,很有同情心,而且他是重金属的活字典。
片中他宣布自己要改名,把“Pasi”改成“Xytrax”。
这个梗,影射的是重金属走极端和喜欢起“雅名”的倾向——比方说“Impaled Rektum”这个组合的名称。
2、小镇上流行歌手被人警察和镇长尊敬,有自己的保姆车,镇上的漂亮女人他都唾手可得,这种小人得志的形象被乐队成员鄙视,也暗示了流行VS重金属的现实状况。
一说到重金属,自然会想到摇滚。
对于我这个音乐的门外老头来说,分不清楚其中的区别。
只有从外观上来区分,半长不短头发的叫摇滚,长头发的是重金属。
摇滚听国内的多一些,崔健啦,唐朝啦,许巍啦,最喜欢的还是轮回,吴彤主唱的《我的太阳》,现在听来仍然令人无比激动和震撼,和美声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重金属的听的少,有《愤怒》、《磁性的死亡》以及郎朗伴奏的《一个》等等。
无论是摇滚还是重金属,它们的特点就是极端的宣泄,用低沉狂乱猛烈的演奏表达反叛一切的情绪,重金属尤为甚之。
那种原始、粗糙的声音,听惯了传统音乐的人在一开始很难接受。
有人这样评价重金属:“为了达到强力,无私,虚无主义般绝对自由的氛围,放弃以个人、社会为中心的事实;金属乐游弋于个人意识观与世界观之间,以个体为主宰。
制造一种集喧闹、暴躁和美丽、合理于一体的卓尔不群的音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结构是干净整齐的。
给金属简单的下个定义,他是一种通过充满跳跃性的、跌踏起伏的美妙节奏所产生的共鸣来获取和谐的音乐。
”我很同意。
还是聊这部电影。
算是一部励志片。
讲的是芬兰的一个小镇上的四个青年,他们的职业是屠夫、清洁员、图书管理员。
因为对音乐的兴趣组成了一支重金属乐队,自娱自乐。
四个人清一色的长发飘逸。
生活中的他们并非是那么愤世嫉俗,对人谦虚有礼,工作敬业,主唱图罗甚至还有些内向羞涩。
只有在音乐中,他们的情绪才能得到发泄。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挪威将举办一个音乐节。
为了获得这次演出机会,他们决定出征上路。
不幸的是正在此时,乐队的鼓手车祸丧生。
他们在悲痛之余几乎放弃了。
之后,他们在小镇居民的鼓励下,劫持了医院里的一个精神病人充当鼓手,偷车上路。
一路上,费尽千辛万苦,闯过边境,和军队对抗,终于到达了音乐节现场。
音乐节主持者本来没有安排他们的演出,却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对他们说:“一个越过边界的芬兰金属乐队,绑架了个病人,带着一个死去司机的棺材,几乎在战斗中被拦下了。
这才是金属的态度。
”终于同意了他们上台演出,并大获成功。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除了养家糊口为稻粱谋的无奈之外,还会有许多的精神追求。
游玩、喝酒、写作、欣赏艺术等等都是。
这几个年轻人,是重金属的机缘使他们聚合在一起的。
这是他们共同的兴趣。
这种兴趣,要比工作中的所谓企业文化团队精神和凝聚力要浓烈的多。
他们可以通过音乐去向别人向社会去展示那种不可名状的情绪,去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在重金属中,他们去破坏人们久已认可的规矩,渴望实现对社会的反叛。
他们的这种情绪是很难对人言说的。
往往在声嘶力竭大汗淋漓之后,他们才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
而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所受到的压抑无处不在,作为一个社会人,没有人是完全自由的。
你留了长发,就要忍受被别人讥讽为“基佬”的屈辱,你想自由的驾车飞驰,也就要做好命丧黄泉的准备。
你想找到心仪的女友,必然就要挨准岳父的呵斥和情敌的敌视。
而只有这种鼓声和贝斯声中的反叛,才是唯一被允许存在的。
才能在嘶叫中吐出胸中的闷气。
如同图罗的主唱,没有歌词没有韵律,只有发自肺腑的张狂。
也如同那个吉他手,任由他在崭新的电吉他上缠裹一层又一层的胶带。
他说:“如果我不做这个,我就感觉不像我了。
”音乐为他们在这个不满的世界中打开了一道缝隙,使他们微小的渺茫的希望成为了一种可能。
影片叙述了他们去参加演出中的囧途。
图罗的性格本来就内向,想到即将参加的演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其实不仅是对音乐,人们在日常中还要做其它的事情。
可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一帆风顺的。
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尤其是当这种阻力不仅来自于外部,还来自于你自己的内心时,你应该怎么办?
影片借助那个疯子的口这样去告诫图罗:“孩子,摆脱你的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面对它。
在非洲有个部落从狮子口中偷东西。
他们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轻人。
他们走到狮子面前,就像他们是丛林之王。
当狮子看到有人不怕它时,它震惊了。
勇士们就在狮子面前拿走它的战利品。
我们都有自己的狮子需要面对。
”这个疯子就是这样形象具体的阐述了一个人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这也是重金属音乐人应该具备的特质。
更是每个男人在这个社会上应该具备的特质。
实际上,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并不是这样,稍微碰到点事,彷徨、退缩成了他们的第一选项。
事业上是否成功倒在其次,这种畏缩不前的性格使得他们永远生活在阴暗中,他们的人生永远是失败的,对于他们,世界也永远是阴暗的。
这个世界始终衷情于那些勇往直前的人,碰到困难硬着头皮也要上,哪怕碰的头破血流。
影片中所说的“囧途”也正是指的这个。
即便他们的演出没有那么圆满,他们走过的“囧途”却使得他们成熟。
重金属的特点在于反叛精神。
图罗他们的囧途也印证了这种反叛。
然而他们的这种反叛也是不能脱离社会的。
人们所有的行为、观念、意识都在受着社会的制约。
他们去参加演出,以及之前的不安、恐惧,除了对音乐的热爱之外,不是也来源于一举成名的俗念吗?
观众们在欣赏这部影片时,不是也在为他们的成功欣喜吗?
没有人不在乎他们的举动,也没有人不渴望成名。
那么这还能称做真正的反叛吗?
话说回来,能做到有意识的反叛已经不易,咱们还是不要去追究这反叛是真诚的还是略显虚伪吧。
毕竟能参透生活的人并不多,毕竟我们还要吃饭穿衣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毕竟我们已经欣赏到了一个美妙的故事和美妙的音乐了。
本人评分:7.0。
文 | 姚欣我们已经翻阅过不少欧洲青年图鉴:“伟大的艺术家都得离开这座岛,剩下都抑郁,成了酒鬼”,《初恋这首情歌》中在残酷发芽的少年与音乐;《奥斯陆,8月31日》中的Anders身陷后青春期的迷惘;同样来自芬兰,《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里癫狂而执着,让人忍俊不禁的摇滚青年……欧洲青年们在旖旎风光中酝酿出的性格气质总能让人怦然心动,而他们的处境,似乎也总能让我们惺惺相惜:不愿和大家打成一片,你反而享受待在自己的房间,为了和摇滚明星的精神更加靠近,你留长头发,又或者借年少轻狂组建乐队,沉迷黑白电影,但一路上禹禹独行。
但你看见你的执着与小小的梦想,在时间的吹拂下被风蚀磨平,在黑夜般的成人世界散做一颗颗燃烧殆尽火星,你止不住追问:那些我所追逐的,我所热爱的,于我而言,真的有意义吗?
《重金属囧途》的主角带着这样的疑惑,骑着小单车从北欧风情画中向我们走来。
而片中的第一支听起来如英雄已逝般适合收尾的配乐,就奠定了本片的“非主流”路线。
称之非主流不是说它因重金属乐题材而与主流人群划清界限,而是从剧情到人物,都和观众默识的饱含黑暗与暴力,痛苦与死亡的重金属音乐存在偏差:Turo,高大威武,却撩得一手齐腰秀发,是个暗恋花店女孩却为人腼腆的男护工,工作之余在重金属乐队担任主唱;吉他手,驯鹿屠宰场的继承人,胡须茂密,却有一头“性感”波浪金发;贝斯手,堪比重金属届Sheldon,从形象到艺名,一心履行重金属精神,却只能在图书馆工作的时间里花样安利金属乐;以及渴望登台表演,死亡体验极为丰富的鼓手,听起来到像是个 “身体力行”的极端重金属乐手,可“死因”似乎只是鲁莽贪杯粗心大意。
囿于一个从未正眼看待他们的芬兰小镇,囿于小镇上颇受欢迎的芬兰流行乐之下,囿于地下室,排练12年,翻唱12年,他们从未登上舞台表演,从没有属于自己的作品。
虽继承一身重金属衣钵,却畏畏缩缩,不曾勇敢表达。
导演镜头下的这四位重金属乐手,不像是束之高阁的重金属狂热者,反倒像些热爱重金属音乐却无比小清新的青春期中二少年。
重金属乐之于这四位青年,显然不仅仅只是让他们与众不同,格格不入的因素。
一个阴错阳差的灵感闪现,乐队的第一支单曲诞生,同样降临的还有他们期待许久,可贵的挪威重金属音乐节演出机会。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小镇,居民们的冷眼变成了热捧,嘲笑化成了厚望。
他们将乐队命名「直捣直肠」,借超速违章拍乐队宣传照,更像淘宝卖家通过带搜索量和曝光一般为自己的商品添上标签,夸张地自豪地将乐队的风格矫饰为「交响后启示录碾压驯鹿亵渎基督极端战争异教徒芬诺斯堪迪亚重金属」,备好车准备癫狂无畏上路。
这趟能让乐队爆红,能为自己正名的重金属之旅本该顺利出征,不负众望而归,可事实却不是如此。
镇内首演的严重怯场,队友离散,支持与认可再度回归冷漠与耻笑,那些疑虑又一次涌进脑中,振聋发聩:那些我所追逐的,我所热爱的,于我而言,真的有意义吗?
作为重金属乐队数量排名世界第一的芬兰,不断地向全球进行着重金属文化的输出。
就像片中的主角,重金属之于芬兰的年轻人,不仅是广受欢迎,拥有主导地位的音乐类型,也是他们走出小镇的机会。
在花店女孩的鼓动下,掘墓,航海,宗教信仰,武装冲突在重金属乐的引领之中,以一种戏谑而暴力的方式悉数出现,重金属精神也终于正式登场了。
于此,《重金属囧途》中,重金属音乐的主题不再是对死亡和痛苦的过度沉迷,不再是喧闹、暴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而是生活的出口与对纠葛的宣泄,是放出皮肉下的野兽,是不畏结果的不断试错。
如同我们心中的共识:音乐是全世界的语言,它没有交流障碍,没有文化成本。
在《重金属囧途》里,重金属音乐、态度与精神和少数派的逐梦故事默契融合,以芬兰式的喜剧张力,以嬉笑怒骂的形式,将另类文化流行化呈现,一并消弭了音乐的流派界线。
而正如我们在片中所见,吉他手在面对卡进绞肉机的驯鹿呈现出了所有人理解的手足无措与怒吼,Turo上演动物园版《荒野猎人》的场面,以及“哪怕拉肚子也不要永生便秘”,哪怕搞砸也不憋着,与团名「直捣直肠」相呼应的人生信条,我们与重金属好像更加亲近了:这些原始的,暴力的,似乎过激的反应与行为,这些借释放而收获灵感,或聚拢信念的重金属场景与时刻,怎么与生活这趟旅程也如此相似呢?
很喜欢那个小姐姐包扎的那束花,好像很凌乱,去真的很好看,不过搜不到照片,看来得自己动手去截屏。
留着长发的不一定是不良少年,反而是温顺的小弟弟,无论别人怎么看待他们,或者嘲笑他们,也从不反驳,带上耳机又是沉浸在那个重金属的快乐世界里。
单纯而美好的人,从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和嘲笑,因为这些不同道的人的看法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喜欢的,喜欢的人,喜欢的事,这些才是值得自己花上大把时间和精力的。
一开始是闷骚萌萌的金属乐手,其实很真实,现实中的摇滚乐手很可能是个社恐。
整个电影的节奏也是蔫蔫的……但是没想到这电影后劲十足!
最后的棺材跳水可太棒了!
鹿血,狼獾,超速记录仪,照片,死亡,边境枪战,呕吐,疯子,养老院……这些元素产生的化学反应太有趣了!
男主多洛很帅,乐队的整体感很强,爱情线很甜,这才是青春励志电影啊!
剧本充满惊喜又荒诞,但是放在金属乐上又很顺理成章。
那个一贯愤怒但插上耳机就瞬间回魂的“疯子”,不就是摇滚乐迷的夸张演绎嘛~还有米娅,爱给人希望和勇气!
“有时候先做后想,勇于搞砸,结果更赞哦~”
#重金属囧途[电影]#一部颠覆认知的电影,因为不懂重金属,也有误解,这次才算是略知一二。
北欧芬兰的电影第一次看,但维京人的野蛮、淳朴着实让人觉得可爱。
如果说落后的原因,那也不对、这里不穷,或越是富有越是简单。
音乐表达达到自由的极限,那就是摇滚,只有北欧的土地才可生长,事实也是如此,北欧为摇滚圣地。
切割驯鹿肉卡住时,往复的节奏,即为原味摇滚音调,让我对于摇滚开始尊重和略有理解。
剧情前半段很自我,后半段很玄幻,跳崖那一段画面极美,看得出只有北欧这般极为富有的国家,才可如此想象,并且放飞自我,不摔死当然不可能,不过是剧情嘛。
音乐如是一种梦想,爱人如是一种梦想,那都需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则为主旨,隐喻为狮子,必须去面对,主人公跳进浣熊栏一顿暴打,也算克服,但很无厘头。
末了,一班人戏剧般登台,俗套成功,抱得美人归,收尾,并无新意。
只是北欧电影的表达方式,太简单,太直接,还是出乎意料。
《重金属囧途》观影感!
为金属党量身定制却适合所有人观看的励志电影
刚刚看完《重金属囧途》回来,绝对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之一,没有辜负一名金属党对它的期望!
芬兰+挪威两个重金属国家联合打造的,还能差得了!
我到现在还在激动中!
影片的大致走向跟常规的“小人物的梦想之旅”没什么区别:主人公生活在乡下小镇,做着微不足道的工作,要么忍受着别人的非议,要命就默默无闻毫无存在感。
最终在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偶然契机下,凭借对梦想的热爱,从失落到复出,历尽千难万险,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感动众人。
这样的电影我们从小到达看了不止100部,但为何这部《重金属囧途》仍让我心潮澎湃,甚至在观影过程中被某些场景感动得热泪盈眶,源自于这真是一部懂重金属音乐的、为了重金属乐迷所量身定制的电影,里面的众多细节、搞笑的梗、乃至最后煽情的情节都非常符合金属党的心理。
为了照顾很多还没看过的朋友的感受,我就不过多剧透了,更多的说一些感受吧。
影片里的主人公所在的是芬兰一个小镇,我们的主人公在生活中的真实角色分别是:主唱是疗养院(兼顾养老院和精神病院的功能)的清洁工,吉他手是驯鹿屠夫(子承父业的家族式作坊,他爹是个“狠角色”,看完你就知道了),贝斯手是图书管理员(绝对理论派,并持续不懈地向所有来借书的萌妹子推荐极端金属唱片),鼓手职业不明(信念最为执着的一个,鼓打得真不赖!
)。
这个由从小到大的玩伴们组成的乐队,虽然成立了12年之久,但从未演过一场,所排练的曲目也都是翻弹,没有名字也没有自己的作品,因为主唱不管唱功多么牛逼,到了大家面前就会紧张地张不开口。
主唱虽然长发翩翩、颜值担当,但在生活中却是一个腼腆到不行的人,被镇上几乎所有的人都diss过(娘炮、基佬、长发拖把,瘾君子、怪胎……)见到自己心爱的姑娘也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就连镇上一个酒吧驻场歌手(当地人还视为大明星)当面羞辱自己也不敢回嘴,每天骑个快要散架的二八自行车,过着家、疗养院、屠宰场地下室的三点一线的生活。
其他几位也都如此,只有在地下室排练室,才会在音乐中完全释放自己的激情和能量。
这跟我自己和身边的金属党的现状简直太一致了。
很多人误以为金属党跟他们想象的“地下文化”一样外表张扬、性格狂放,纹身穿环、要么大光头要么披肩发,完全一副“负能量”的样子。
可只有我们自己才会清楚,真实的金属党是什么样子。
绝大部分的金属党是放到人群里压根看不出来的,简单而普通,腼腆而内向。
也只有在金属现场才会将自己的能量随着音乐爆发出来,音乐结束就变回温顺小绵羊了。
甚至前一秒钟冲着台上乐队大喊“牛逼”,下一秒演出结束乐手下台从身边经过,都不敢上前打招呼那种,更别提在场地里相互交流了,彼此偶然间的眼神交流,都急忙躲开。
回到电影中看着主唱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害羞和尴尬的表情,真的太感同身受了。
我觉得金属党才是一群有着严重社交恐惧症的群体,哈哈哈。
所以整部电影前半段,我是在又憋闷、又无奈的心情下看的。
前半段的情节也在平淡中进行。
情节的转折来自于一个金属音乐节主办的偶然造访(当然绝对不可能冲着他们来的),这给了乐队成员们一个美妙的幻想,认为自己可以跻身于邻国挪威的大型金属音乐节演出。
而故事从这个时候也开始有趣起来,成员们开始筹备自己的挪威之旅,在小镇中因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演出,所有人各种美妙的误会也在不断积累,并最终积攒到无法收场,让乐队直接面临解散的崩溃边缘。
后来又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重新点燃了成员们的激情,真正开启了他们激情四溢的挪威之行。
抱歉,为了不剧透,我只能写这么笼统了,因为后半段的情节真的太精彩了,我真的希望你们能自己去感受这里面的每一个笑点和梗,包括几场非常非常非常METAL的热血桥段,真的让我泪奔。
最后当然是圆满的大结局了!
至于里面的音乐,质量真的不错,肯定会出现一些著名乐队的著名片段。
尤其乐队自己原创的那首歌,相当猛啊!
不知道有没有原声带,也不知道这乐队是否真实存在,如果真的存在,绝对可以关注哈!
\m/太吊胃口了是吧,对不住,第一次写影评,真的不知道咋往下写了,剧透就不好玩了。
很多人都问这片子在哪儿上映,大规模上院线估计是没戏了,这是2018欧盟影展巡展带来的一部,北京只排了3场。
全国有七个城市。
济南,杭州,深圳,北京,上海,南京,成都。
场次大家自行搜索吧。
我不是重金属迷,我甚至只听过俩场重金属现场,听重金属确实是得把所有乐种都听一听再来听,好像就能感受到真正的魅力。
但是我对于音乐的理解之一是,音乐是抒发人类情感的方式,是表达艺术,是能够迅速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更笼统更无约束而更自由了。
这部电影很有意思,令人看完就想立马去领会一下金属狂潮,开展一段美好的追梦之旅。
艺术应该是相通的,不相通的不理解其他艺术的艺术一定不能算是艺术,电影也是一样,有歌剧电影,摇滚电影,流行乐电影,民谣电影,金属电影,电影里有无限发展的艺术元素,电影是一种伟大的载体,在原有的艺术形式上再进行改造与创造。
一组年轻的金属乐队,带着他们的处女作,爬山涉水不需要原因地来到另一个国家的音乐节,带着他们死去的鼓手棺材,抢出了在病房中有暴力倾向的新鼓手,躲过警察的追捕,跃入了大海,开始了他们分享艺术的时刻。
面对死亡,勇于谈论死亡,直面死亡,不畏惧死亡,放下死亡。
这是本片主人公的思维模式,而主题更像是一出极其幽默的态度来讲述追求理想的追求独特的意识形态的浪漫主义。
幽默是游戏的态度,浪漫是尝试的勇气,而他们坐着维京的战船来到目的地,来到表达勇气的站台,用独一无二的音乐,震撼世界。
我为人类有金属乐感到荣幸。
我为人类有电影感到满足。
灵魂照片这是一部即使不懂重金属音乐也值得看的电影。
首先本人是一个对于音乐剧完全不感兴趣的人,起初看到重金属,音乐剧,芬兰语,我的兴趣度就已经下降到了极点,然后我还是拿起炸鸡,和一罐82年的冰镇可乐,准备用批判的眼睛去看这部电影,才发现这一部非常好看的励志搞笑的电影。
宣传海报首先进入剧情:芬兰乡下金属乐队4人组,一起排练12年,竟然没有一场原创歌曲,长发主唱骑着28小破自行车,被村里人嘲笑成基佬,他是一名疗养院的员工,长发吉他手家里是开屠宰场的,明显是一个富二代,鬼脸贝斯手长发男是一名图书馆管理员,有些博学多才,长发鼓手吃货男,就是混吃混吃。。。
4个人在一起创作终于创作出了第一首原创歌曲,想要参加音乐节,正好一位挪威音乐节主创来到 屠宰场买鹿血,机缘巧合之下终于可以去音乐节的机会,
然而因为一些意外,导致长发鼓手身亡,长发主唱在女友的鼓励下,偷了汽车,拖着长发鼓手的棺材,抢了疗养院的秃子老黑鼓手,带着剩下的2个兄弟飞奔挪威音乐节
在经历了与偷渡边防军对决,跳崖,维京人COS等一系列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后,终于来到了音乐节
5个人同时登场(长发鼓手连人带棺材一起)由于长发主唱的紧张,再次以核弹喷射呕吐作为开场,把场音乐节带向了高潮,最后演唱结束,全员在发烧友们的欢呼声中被警察抓走,脸上露出了开心笑容这是一部非常欢快诙谐幽默的励志音乐电影,片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那就是与其便秘,不如失禁来的痛快,主角们中二,又有理想有梦想,我不懂重金属音乐但是我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到什么是我理解的重金属音乐,没有国界,没有死亡,伟大的友情,疯狂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人生能有几回博,此时不搏何时搏。
希望看过此片的人,能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管是音乐还是任何其他事情,当你决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本片评分8分,强烈推荐观看
一个著名的梗:芬兰的森林公园护林员,有75%的工作都是在茫茫林海中搜救因拍专辑封面而迷路的金属乐队
作为一个爵士粉很难欣赏无脑烂片加噪音。剧情不如暴躁老哥口中的顺溜
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梗太密了,而且和大家一起看好开心啊,最后结束居然全场鼓掌😂 @欧盟影展
哈哈哈哈好有爱
芬兰人表面有多冷,内里就有多骚,掘墓、运棺、跳崖、蹦迪,骚操作不断,rock之魂熊熊燃烧!
北欧人真的适合搞斯堪的纳维亚重金属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狮子”。哲学老爸高举的指头(“生活就像阴蒂”),绞肉机里的驯鹿,失禁比便秘强,超速拍宣传照,维京cos,棺材跳水,难得看到“冷”芬兰出这么精分的片子。虽然没有交代地点,前后改编自芬兰民谣的【Kuusamo】还有驯鹿,想必是库萨莫Kuusamo了,那里有很美的奥兰卡国家公园OULANKA NATIONAL PARK。配乐大部分出自Stratovarius的贝斯Lauri Porra棒棒哒。2019.5.25 8/10
挺好的,不过从跳崖开始,有点过于离谱了……
充其量就是个北欧版的缝纫机乐队…
大便失禁也好过一直便秘,越到后半段越嗨,这种片子都应该拿到电影节来看,掌声超热烈
除了几个笑点,全片我都是WTF这种感觉,这片太神经病了。
够中二orz
两颗星。还不如缝纫机乐队。要是董大鹏拿这种屎尿屁当笑料早就被喷死了。介于评分虚高我给一颗星。
特别
评分偏高了
后半部分好好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简直太棒了好吗!!!!
还想这乐队只有一首歌怎么收场,结果让警察拉闸结束了,哈哈哈。好单纯蠢萌的金属乐队,比国内那些泡妞滥交一夜情做渣男的所谓摇滚电影好一万倍。
重金属情景剧小品,棺材pogo那个笑死
10.21 老爸的手指。棺材跳水。维京 cosplay。屠宰场。怎么写歌。拍合影。插爆直肠。死亡货卡。起艺名。吻。metal first。金属风格贯口。阴di隐喻。狮子隐喻。失禁隐喻。躁狂症鼓手。葬礼突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