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想看一部关于校园生活的电影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这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它的名字叫做:《校合唱团的秘密》。
这部电影讲的是20世纪90年代,索菲来到一所学校,认识了好朋友丽萨,加入了校合唱团。
老师让那个索菲默唱,被丽萨发现校合唱团的秘密,丽萨告诉老师,但老师觉得自己做得对。
于是同学们准备反抗老师…… 我印象最深刻是上课时他们班里的同学传纸条,丽萨还打了一下后面弄她头发的人,还原以前课堂上的样子。
演员的表演生动,特别是最后老师从自信满满开始指挥,但是同学们没唱,于是老师变得有些慌张,又尝试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样,于是老师变得愤怒,还大力地摇了摇,一个男孩,最后生气地走了。
同学们合唱时声音很真实,还是现场录音。
这部片中索菲和丽萨一起听的歌非常优美,体现出她们喜爱音乐,也体现出她们的友谊深厚。
这部电影让我了解20世纪90年代的校园,也让我想到自己的校园生活。
人与人之间不说出来是没用的,只有自己说出来才有用。
电影讲的故事,简直跟我小学有次合唱团比赛一摸一样……某次小学六一儿童节演出,我们老师让四五六年级各出几个人组成了一个合唱团,都是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平时表演机会不多,所以我们都很期待这次演出,每天都会抽出一两节课排练,音乐老师也很认真的指导我们。
一起排练的时候,有些低年级的同学好像总是跟不上伴奏带的节奏,我就特别着急,就使劲儿地唱出声音来,希望他们听到后赶紧唱回来,所以每天下来我嗓子都很累,以至于到比赛前一天,终于哑了……不过勉强能唱,但是演出的兴奋感已经消除了嗓子的疲惫。
到了六一那天,合唱团所有人都穿得整整齐齐,打扮得体,我还偷偷抹了点儿老妈的口红,就连头发也是扎得比以前高。
当天来演出的,不止我们一个小学,好多其他的小学也都来了,所以有很多节目,其中最多的就是合唱,当时我们就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别的合唱团都穿戴得很漂亮,每个人都化了妆,台风也很整齐,而我们只是穿着校服,跟平时并无两样……就这样,大家既紧张又兴奋地上了台,音乐响起,大家露出甜美的笑容,准备开唱。
然而……很不出我意料的事果然还是发生了——有人抢拍!
我当时心里那个着急啊,不由得扯着沙哑的嗓子大声唱着,努力把他们拉回来,整场下来,身心俱疲。
但是除了抢拍,还有更麻烦的事情发生。
演出一下来,我们回到我们的座位区,还没坐下,就听见观众席中不少人窃窃私语我们合唱团假唱!
什么!
“假唱”?!
我当时就怔住了,我才想起刚才合唱时是觉得伴奏带有些不对劲,但是当时只着急抢拍的事没太注意。
等到主持人宣布比赛我们的成绩的时候,大家都很紧张,听到九点几分的时候,合唱团很多人都蛮开心的,因为这个分数在所有节目里也还算不错的了,然而我只感到羞耻和气愤!
为什么,排练了那么久,最后上台演出时,放的却是原声带?!
怪不得那么明显的抢拍最后还给了高分,我再也没有心思待下去了,演出结束后,我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继续哑着嗓子唱《快乐的节日》,但是再也不是比赛之前那种心情了,之后再也没跟那个音乐老师打过招呼,还好那是我最后一个儿童节了。
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成人世界里的规则,原来一开始,我们就只是作为那些老师教学成果的产品。
只可惜大家当时没有意识到这点,没有像电影中的小朋友一样默声抗议,我们还是被迫像模像样地“演”完了整场比赛。
这个短片的剧情很简单,索菲是转校生,加入了学校引以为傲的合唱团。
由于全国合唱比赛的到来,教师考虑到索菲是新来的学生,要求她在以后的合唱中对口型默唱。
在这之后她陷入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这个秘密被索菲的新朋友丽莎发现。
她们捅破了这一秘密,但却被老师进行“思想教育”。
但最终,大家没有被洗脑,用孩子们自己的方式对所谓“公平”进行了无声的抗议。
从学校层面来看,故事一开场,校长表明:任何人都能加入合唱团。
这是来自教育中上层管理者的立场和要求。
他当然知道比赛的重要性,他也知道有新鲜血液要加入合唱团。
也许他真的是出于教育集体公平的愿望立下这一规矩,但对于后续实施并没有体谅老师的工作,也没有考虑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他有没有默认教师的不当行为?
这一点我们无从得知。
他的理想主义是公平和效率都同时存在,同时得到。
从教师层面来看,短片中的教师实行了校长的要求“所有人都可以加入合唱团”。
然而作为教师,她的做法是区别对待学生。
让音乐能力更高的学生放声歌唱,而对于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给予他们加入的资格,但是断绝他们唱歌的权利。
她自认为让每个人上台演出就是公平了,但这种公平就像她每次课后给同学们的糖果一样——维持表面的公平。
而真正的公平要遵循“差别原则”,对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进行补偿分配。
应用于教育中,这种补偿实则就是老师能为基础一般的同学给予的辅导助力。
而影片中的教师在这方面则表现出懒惰、冷漠、不作为。
看着一个个孩子因自己的音乐能力被否定、被禁止唱歌而陷入自卑,却没有尽应尽的责任。
当然,辨证来看,也许老师的决定也有来自学校层面的压迫。
也许教师的堕落和学校这样的形式主义体制不无关系。
为了达到学校所要求的目标和去瑞典的愿望,她为了成功的效率不择手段,忽视甚至践踏了教育公平。
这也是教师自私的一种体现。
她的原则是为了效率,可以降低甚至牺牲公平。
在观看过程中,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另一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里面教师对于唱歌水平不同的同学的处理办法是让音色更好的同学有一小部分领唱,其他同学合唱。
我想,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处理办法,既能够保证公平,又可以对其他合唱同学起到激励作用。
“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二十多分钟里展现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
这部片子使人想起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时饱受诟病的“替唱”风波。
“人生总有不公。
”是为了“集体荣誉”做一个人型木偶,还是为了公平而在比赛时缄默,成人与孩童的差别,大概就在这一念之间了吧。
而片子最动人的地方,就是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让成年人曾经被现实禁锢、被迫牺牲的童真获得胜利。
小女孩索菲转到了新学校,并在校长的建议下加入了合唱团,对于喜欢音乐爱唱歌的索菲来说,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了,合唱团排练的第一天,老师告诉他们要是今年拿了第一就可以带全团去旅游,孩子们当然很开心,唱的也分外卖力,下课后老师留下了索菲让她唱了几句,然后对她说“为了能赢得比赛,请你以后在唱歌的时候只做嘴型不用发声”,并约定这是彼此的秘密。
新结识的小伙伴丽莎渐渐发现了索菲的异常,在丽莎的关怀下,索菲说出了秘密,最后她们发现在合唱团还有很多孩子拥有这样的秘密,她们决定在比赛中揭开这个丑陋的秘密。
显然,《校合唱团的秘密》属于“反学校教育”的那一类作品,它给我们丢出的问题就是——不震动的声带算不算歌唱、天赋平平是否就该为集体的取胜让步,再往深里说,它向我们抛出的是一个关于什么才是真的公平以及教育是否能够在成绩面前丧失底线的现实问题。
像艾丽卡老师这样手持“集体”尚方宝剑言之凿凿的教育者,我们身边还少吗?
那些高考前劝最后几名退学的是不是?
那些为了所谓的集体利益而让被校暴者闭嘴的算不算?
影片虽短,但抛出的问题个个诛心,庆幸的是,孩子们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向所谓的集体利益说不,勇敢发声,暖燃!
来自小朋友的反抗,最后Lisa开口领唱的瞬间真是小小的感动。
个人感觉校长和合唱队老师都没错,校长希望小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合唱团,完全尊重了小朋友的个人意愿,而不是需要选拨才能加入,就避免许多小朋友可能很喜欢合唱但是可能先天会存在缺陷,而打击到他们的积极性。
而合唱团老师为了避免伤害小朋友自尊心让唱的不尽如人意的孩子默唱,也未尝不是一种保护的方式。
所以可能采取兴趣社团的方式更好呀,平日大家一起训练,但比赛时候可以通过选拔考试的方式,通过测试的孩子可以参加比赛,这样既保护孩子的积极性,锻炼了歌唱能力,也会促使暂时唱的不好的孩子为了能参加比赛而努力练习呀。
但毕竟是电影,需要戏剧冲突,但也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不过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比起我们小时候这一代人,思想确实更成熟和活跃了的,每一代每一代人都在进步。
以孩子的视角来展现这样一个问题,比较新颖有趣。
其中所反映的问题也是值得对于现在学校音乐教育现状思考的。
在短片《校合唱团的秘密》中,导演精心运用多种视听元素,以及贯穿整部电影的平实影像风格,为观众描摹了一场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声音之战,儿童的纯真与成人世界的世俗功利在声音中进行碰撞、对抗,完成了个体权利与平等意识的质朴觉醒,更深层次的或许是导演想借此影射主流社会中的“失语者”,以及他们被强压、被剥夺的生存状况。
凭借着出色的影像风格与深刻的主旨,该片荣获第89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
在这部以合唱团为主体的电影里,音响自然就是影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影片中段,索菲和丽萨戴着耳机听交响曲,此时的索菲早已成为了被老师剥夺歌唱权利的孩童,而此时耳机里气势恢宏的交响曲成了索菲心中的生命之歌。
至此,影片也出现了转折,索菲由原来的“沉默”状态开始走向抗争,而这一切在音响的烘托下,具有了更打动人心的力量。
另外,在影片中,可以窥见导演对音响有另一份解读,在最后的合唱比赛中,孩子们为了报复与抗议老师的不公与压迫,选择默声歌唱,此时无声更胜有声,音响的独特处理将影片推入新的高潮,一个个如索菲一般的孩子在这保持沉默,恰恰象征了更为广阔的失语者的权利与平等意识的觉醒,从而影片也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不单是音响,在色调方面,导演也是将其“平实影像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全片以暖色调定调,需注意的是片中的暖色调却参杂着些许阴暗。
在拍摄人物大多是以测光与逆光为主,人物的侧影占很大比例,在辅以暖光,在视觉上就营造了一种疑虑感,人物的性格里便掺杂了许多虚伪、隐瞒的因素,在这种不确定的氛围下,索菲的活动就显得有些局促和受限,在情感上引起了观众对索菲境地的关注,而逃离、恐惧、躲闪成了索菲的状态,这也是“失语者”惯有的存在形态。
灰暗的天空、逼仄的室内、有限的户外造就了索菲以及其他孩子的活动空间,这些逼仄的环境如同一个密闭的容器,充满了不安全的因素,拥有爆发的可能,而那些被剥夺发声权利的孩子正是这些不稳定的因素。
短片虽不具备长片那样强大的故事容纳能力,但这部电影却真正做到了短小精悍有力,在这部电影中,人物的塑造与活动无疑是成功的一笔。
影片围绕索菲展开,设置了丽萨这个人物作为其好友,并辅以老师作为两人的对立面,矛盾交织,一一展开。
影片采取索菲的视角进行叙事,索菲在电影中是一个闯入者的角色,作为新进入合唱团的角色,她无疑是一个探秘者和揭秘者,完美诠释片名所提及的“秘密”二字,在所知视角内,与观众保持一致,更加吸引观众融入故事,与影片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设置一个与索菲性格截然不同的好闺蜜丽萨,则形成了强烈对比,索菲在被剥夺发声权利后选择沉默与隐忍,而本身极具歌唱天赋的丽萨在得知这类不公平制度后,选择爆发与抗争,如同陈胜吴广的起义“天下云集响应”,于是乎索菲开始了权利觉醒,并且带动了更多的失语者开始反抗与发声,完成了影片的价值立意以及故事高潮。
一部好的电影的主题往往是深刻而多元的,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选取了“校合唱团的秘密”这样一个小切入点,由此发端,讲述的是教育问题,揭示了存在的不公平的“潜规则”,而在这潜规则下,教育的初衷已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化与世俗化。
可导演显然不是全讲教育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即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失语者的存在主义哲学,被禁止发声即让步了人生的权利,成就的是看似和谐的集体之声,殊不知却泯灭了人性,如果这种不公允的制度不断复制延续下去,谁都可能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只有个体意识的觉醒、敢于发声与挑战,才有改变的可能。
但或许是因为篇幅较短以及导演奉行“主题先行”的思想,本片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在叙事上,影片的最后反抗存在铺垫不足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导演采取的“隐藏叙事”手法;在人物塑造上,角色的刻画有些单薄,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只是简单的二元对立,缺乏多样化与立体感;在主题上,影片有些过于追求乌托邦的意味,导致缺乏生活逻辑与现实考量。
诚然,有缺陷是在所难免的,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导演是否已经完成了拍摄目的与价值追求,倘若站在更高的立意上来审读这部影片,鉴于它蕴含的社会价值与深刻思想,不妨把它视为一次精彩的尝试与突破。
工作餐时和同事们看了本片,几个人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我认为这部片子让我感受彻骨之寒,也感受白左用爱发电的伟力有多么虚伪。
本片围绕着“出声还是不出声”展开,以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为载体,传达了不争名利,开心就好的主旋律思想。
但细节却处处却让我心生厌恶。
首先,整部片子中,没有哪一段音乐是不美的,从一开始新来的索菲solo,到排练,到最后舞台上的表演。
这部片子中最主要的问题 “要胜利 还是要自由” 其实从来没有被真正讨论过,只是象征性的出现了,作为一个符号完成了用爱发电的使命。
事实上,任何的革命都必然会流血,任何的自由必然需要牺牲,这种大是大非的取舍才体现自由得来不易,才体现人和自己的贪婪作斗争追求本真的赤子之心。
可我们在这部片子中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孩子们的假装服从,看到最后的不留情面,看到女主女二唱歌不发声时候嘴角的嘲笑,看到了最后其乐融融,响起了天籁之音。
哎?
说好的,有人唱的不好才不出声的呢?
为什么大家都唱了,还是这么和谐?
看似是一个小小的剧本处理,其实却失去了整部片子最有力的一次探讨:任何事情都有代价,自由尤其是如此。
真正的勇者在于直面鲜血淋漓的现实,而非做着白日梦期待奇迹。
另外一点让我遍体生寒的是孩子们对于老师的不屑一顾。
同事跟我说,因为他们是孩子,所以他们有资格不留情面,可在我看来,这么一部打着价值观大旗的片子里,身份没有完全做坏的老师,被孩子们在台上狠狠的打脸,无论如何哀求,都铁石心肠,非要老师颜面扫地,才开心的唱出歌声,这完全是快意恩仇的路数,活生生的台上批斗。
我看着老师一次,两次,三次的哀求,看到舞台人员上来问,老师还说一切正常,真的为她觉得无力。
挑战她,激怒她,侮辱她的是她爱心关怀的孩子们。
看到最后,老师都没有彻底疯狂,只是奋而离场,我真觉得,这位老师的涵养功夫是非常到家的。
老师说的难道就错了么?
如果不是老师,绝大多数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到这个合唱团,更不用去瑞典,女主和女二的友谊无从谈起,老师是个“坏人”么?
值得被如此对待,在满场的观众面前批斗?
老师的做法是存在争议的,但无疑,这种做法给了这些孩子们反抗的机会,导演很狡猾的把斗争的大旗交在一个唱歌很好的姑娘手上,体现了舍己为人的大度,但即便是这样一点小心思也没有在最后藏住,让她出来唱了一小段solo,因为她歌声优美。
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是只奖赏了没有后顾之忧的机会主义者么?
为什么不让那些五音不全的孩子出来唱一唱?
同事说,这些都是剧情需要,问我要是我来写本子我会怎么样。
我说,我会在观众开始面面相觑的时候,让孩子们不要继续酷刑折磨老师,由那个唱的不好的索菲开始领唱,糟糕但是真实,直到最后一锅粥。
而老师接受了不能胜利的结果,继续指挥。
当然不可能获奖,唱得再好的人也没有机会去瑞典,但这是大家选择的路。
和我初中的经历一模一样:学习好的学生受到老师重点关注,学习差的在中考前会被劝退,以免影响升学率,差学生都会坐在最后一排,不听讲没关系,干什么都行,只要别影响别人,我想老师当时内心一定想这些学生不来最好;虽然我是学习好的,可还是看不惯;有人说片中的老师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参赛,并拿到冠军,让天份差的学生假唱也没什么错,但是我看到只是她为了个人荣誉这样做,就像我们初中老师为了他的升学率一样!
难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率吗?
其实看这部电影时,对于孩子们最终选择揭露真相这一点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孩子们凭借自己的纯真的性格和一点小狡猾,联手戏弄甚至赢过大人的事情并不少见。
我更有感触的,是那个在发现假唱后第一个向老师提出异议,要求退团,也是那个主动去说服他人一同揭露真相的丽萨。
丽萨并不是那个转学生,她是这所学校中非常受欢迎的姑娘,被老师同学喜爱,又很有歌唱的天赋,她甚至可以说是合唱团秘密下的既得利益者:既享受了合唱团第一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并没有为了团体利益而牺牲开口唱歌的机会。
在这部影片前半段,我一直以为这姑娘早就知道这个真相,甚至会是老师的“合作者”,即将以一种成年人的圆滑和世故来劝索菲继续隐瞒这个秘密。
却没想到,她才是那个更加勇敢,更加在乎公正的姑娘。
这个秘密不是由作为局外人的索菲,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揭露的;而是由作为固有成员的丽萨,为了给所有参与合唱团的人唱歌的机会而揭开的。
我们常常希望一个不公正却很有利的固有模式,会由一个莽撞的、不懂利益和默契的外来者,凭着那满腔热血与对正义的追求来打破。
这种想法自然受到了一些文艺作品的固定套路,然而这是否也说明了,我们自己从未想过要从这种固有模式内部来解决,或者说我们潜意识里就认为了,就认定了,停留在这个模式内的人,会为了团体利益,会为了不被孤立,而只能选择顺从这种模式呢?
这不是比“小孩子总是比大人更加在乎对错”更可怕吗?
因为这种思想的背后,潜藏的是“环境参与者无法主动产生改变自己身处环境的想法和行为”的意识。
我们是否曾觉得不公正过?
多少都有吧,和这部影片差不多的情节,有不少人应该都遇到过。
然而为什么当我们出于这种情景时,很少想过要来打破它?
却又暗暗期待会有一个新人来改变着一切。
老话有“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因此当人们置身于这种环境时,成为了这种团体利益的受益者一员时,会不由自主地觉得自己并没有这个资格来反抗。
因为自己得到了这种不公模式带来的好处,所以只能希望由还没有得过好处的外来人士反抗这种不公。
而丽萨为什么没有这种心虚?
因为她本身的实力配得上她曾经作为合唱团一员得到的利益,她知道她是凭着自己的歌声,而不是这种利益模式得到了他人的欢迎和赞美,所以她有这个底气,因为她并没有“欠”这个合唱团什么。
她得到的一切都是她依靠自己的实力换来的。
所以说,即便是勇气,也是需要实力作为基础的啊。
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即便是在这种不公模式中,依然有底气反抗,依然有底气表明“我不靠这种谎言也能过得好”。
然而没有这种实力带来的底气的人,就只能默默等待有什么其他人来帮助自己压倒那种得到不当利益的心虚,去维护公平了。
幼稚打败去痛片,孩子的声音之所以好听是因为无暇呀。
无声的抗议,公平不是默不作声,而是勇敢发声
普通
勇敢的小女孩太可爱啦!
最后那个女孩领唱的部分明显是后期配的,类似林妙可吧。这放电影制作里本来不是事,但放在这个片子里又觉得非常不合适。
故事太老气,这么看的话17年奥斯卡还是时间代码好一点
中间那个操场上的旋转镜头一看就是精心设计过的 孩子们的走位都那么僵硬 所以看着这个片子里在说要给孩子自由发声的机会 但是却连孩子玩闹的镜头也要完全操控【好的无论怎样 我就是想太多
补标
善于发掘题材吧。
预期过高
有种叛逆的快感,但是又觉得故事狗血平庸,应该不少见吧。
最不喜欢这种充斥着成人行为方式的儿童电影
中字:http://mp.weixin.qq.com/s/2kxiwfqgU9KYGqBePCUGcg
有些教育意义,但收尾还是有些简单,人物塑造还欠缺火候,不过移镜非常出色
结尾发人深省。
都没错,立场不同罢了,也许小女孩长大了也会步其后尘,也许还有小孩觉得我没去瑞典很后悔,只能说这种整齐划一的正义感很理想。
你是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还是真的喜欢才看电影?
本来最该真唱的部分在电影制作里却成了“假唱”
有种拧巴的感觉。。。
8.5,孩子对成人的反抗,在这里纯真打败了功利和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