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信息是外网上搜集来的,其余是自己的解读,欢迎交流)圣诞夜的大火,在大家都在忙着灭火之余,有个披着皮毛戴着面具的人,他没有参与救火,导演还给了他将近一分钟在大火中唱歌的镜头。
一刷完电影后我猜想这个人扮演的可能是墨西哥当地的神话或者宗教故事中的人物,但他参与的却是富人的圣诞节,这指明了他非墨西哥裔的身份。
外网上很多拉美裔的观众也对这个角色也表示出同样疑惑,表示这样的形象并不存在他们的宗教神话中。
导演表示,这个形象来自于流传在中欧的一个民间传说。
这个人扮演的是一个叫Krampus “一半山羊,一半恶魔”的怪物。
和Santa Claus(圣诞老人)一样,Krampus也是一个当地人们会在圣诞新年扮演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他出现在白人的派对里,而不是当地土著的庆祝中,因为这是一个欧洲传下来的习俗。
Santa Claus在平安夜给表现好的小朋友送来礼物作为奖励,但Krampus恰恰相反,他的任务是惩罚表现不好的小朋友。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中扮演成Krampus的人在房间里追着小朋友玩,这是一种“惩罚”方式。
这个扮演成Krampus的男士名叫Mr. Ove Larsson,他原本来自挪威,装扮成一个欧洲民间传说里的人物也指明了他非墨西哥裔的身份。
在挪威异教的传统里,人们会在家中的东南西北四个角落传递火把作为一个告别逝去一年的方式。
眼前的大火让他想起了他家乡习俗,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他唱的歌也与他的出身有关,歌曲的名字叫Barndomsminne frå Nordland (childhood memories of the northern lands) ,曾被当作挪威北部地区的圣歌。
歌词的最后一句 " Å eg minnest, eg minnest so vel dette land! " ,意为“家乡的一切还历历在目!
”,再次指明了Mr. Ove Larsson的思乡之情。
大火之后的下一个镜头就是大家一同出门郊游的景象,Cleo看着眼前的风景也表示让这让她想起她的家乡,尽管有些许不同。
一个墨西哥裔女工,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的上层社会人物,身在异乡都触景生情思念起了家乡。
导演通过这样的类比想表示,这种在他乡的孤独感和对故土的思念是所有人类都会经历的,无论来自哪里,出生于什么阶层。
(英文版本)The character in a furry outfit and a mask was dressing up as “Krampus”, a "half-goat, half-demon" figure that existed in Central European folklore. In contrast with Santa Claus, who rewards the well-behaved with gifts during the Christmas season, “Krampus” punishes children who have misbehaved. That is why we see the guy was chasing after kids on Christmas Eve. The “Krampus”, with its European origin, indicated the identity of the character, Mr. Ove Larsson, as a Norwegian. While other guests and locals were busy with putting out the fire, Larsson was counting from 10 to 1 for new year and then took off his mask and began to sing. The reason why Larsson had such as a wired attitude towards fire was that the scene reminded him of his homeland and his tradition. In the ancient Nordic pagan traditions, people pass a torch through the 4 cardinal points of the homes to start a new year. The song Larsson sings is called Barndomsminne frå Nordland (childhood memories of the northern lands) It was used as an anthem of northern Norway. Larsson ended the song with the last line that says: " Å eg minnest, eg minnest so vel dette land! "I remember this country so well!" It showed his strong nostalgia for remembering his country.In the next scene they went out for hiking and we heard Cleo say that those landscapes reminded her homeland even though they are different. This statement shows that both Cleo, the Mixtec-born domestic worker, and Larsson (the upper-class Scandinavian), despite their different origins,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and that's the human experience of loneliness and nostalgia.
为突出关于革命的隐喻,从主影评中单独摘出,更多彩蛋和完整分析在下面链接。
☞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853761/一、关于社会历史背景导演阿方索·卡隆公开声称:这部影片描述了他生命中的那段历史,深深刻下的社会与时光,如留下的伤疤一般,让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发生转变。
时间和空间包含着我们个体,既定义了我们,也将我们与同一时空下的他人联系起来。
这是一次关于墨西哥社会阶层的探索,其中的等级与种族问题盘根错节;但首先,这是一幅养育我、与我有着亲密关系的女性们的肖像画,它关于了爱的识别,穿越了时间、空间与回忆。
Alfonso Cuarón's statement for the film: "There are periods in history that scar societies and moments in life that transform us as individuals. Time and space constrain us, but they also define who we are, creating inexplicable bonds with others that flow with us at the same time and through the same places. Roma is an attempt to capture the memory of events that I experienced almost fifty years ago. It is an exploration of Mexico's social hierarchy, where class and ethnicity have been perversely interwoven to this date and, above all, it's an intimate portrait of the women who raised me in a recognition of love as a mystery that transcends space, memory and time." 有关社会历史背景,影片中有几个线索:(一)特拉特洛尔科事件影片又名《México '68 》(墨西哥68),即1968年的墨西哥。
这一年的10月,墨西哥申办了第1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就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召开的前几天,墨西哥发生了针对学生运动的残酷镇压,被称为“特拉特洛尔科事件”。
据事件后续调查显示,事件是由为奥运安保筹建的团体奥林匹克营(the Olympia Battalion)挑起,接到命令逮捕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并引发冲突,冲突导致几百名学生丧生。
影片中的费尔明,正是加入了该组织,有组织地训练棍棒,是为镇压清场服务。
也解释了后来发生的手拿棍棒清场的骚乱,以及费尔明一行人在家具商店枪杀了一名学生。
影片中镇压者拿着棍棒清场(二)外来势力参与其中关于1968年墨西哥的那场镇压,史料中有证据分析显示美国CIA参与其中。
这一点在片中有几个细节,费尔明参加训练场地的教练,据费尔明说一个从美国来的,后来又来了韩国的教练,暗示了美国及其盟国秘密训练他们。
另外,注意教练上衣上的字母和图标,字母“WES PONT”与“WEST POINT”(美国西点军校)仅差几个字母,而衣服上的Logo正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校徽。
美国教练的衣服上的字母
美国西点军校校徽(三)幕后者事件的幕后者,是时任墨西哥内政部长,后来的墨西哥前总统路易斯·埃切维里亚 (Luis Echeverría) 。
维基百科显示,埃切维里亚在2006年被控涉及1968年和1971年的屠杀。
In 2006, he was indicted and ordered under house arrest for his role in the 1968 Tlatelolco massacre and the 1971 Corpus Christi massacre这一线索在影片中,街道随处张贴选举海报,正是路易斯·埃切维里亚 (Luis Echeverría)。
(四)阶级种族对立镇压事件更深层次的背景是墨西哥错综复杂的阶级与种族对立。
影片反映了当时的墨西哥,以白人为代表的精英阶级与以印第安土著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之间的冲突。
精英阶级通过政府和军队获取了土地、农庄等产业,可以自由的驱车旅行、打猎;而印第安裔则被强征土地,沦为被雇佣者,在物质生活上不得不依赖于精英阶级。
以影片中的圣诞节为例,庄园主和亲戚朋友们在敞亮温暖的大屋子里歌舞狂欢。
而印第安裔佣人们只能挤在昏暗狭小的地下室里小声说着自己的新年祝愿。
更具讽刺的是,当森林大火发生,冲在最前面的是当地印第安裔土著。
而白人雇主们则在人群后面,把酒言欢。
圣诞夜的大火,寓示着一场革命的即将爆发。
当街被随意枪杀的小孩,只能是土著族裔。
白人们正在打猎娱乐。
庄园主家被杀的狗,是一场土地争夺的报复。
克里奥家里的土地,无一例外,也被政府和利益集团强征。
白人们的圣诞节
墨西哥土著裔的圣诞节
对待森林大火的不同态度墨西哥土著裔们匆忙救火,白人们觥筹交错把酒言欢。
圣诞夜的森林大火,寓意着一场革命即将带来。
二、死胎与革命克里奥腹中的死胎,其实隐喻了革命的流产。
克里奥的怀孕,寓示了一场墨西哥本土革命的孕育。
而这场革命,从一开始就注定要面临白人精英阶级的镇压、瓦解与扼杀。
借由克里奥的视角,影片中有多处暗示:1. 地震中的医院,剥落的建筑石块,砸向婴儿箱;2. 地震后镜头中的十字架,预示死亡与终结;3. 圣诞夜中地下室的庆祝,克里奥被意外摔碎的杯子(在玛雅文明中杯子象征着子宫);4. 大火后的焦土和对幸存者(蜥蜴)的抓捕;5. 克里奥被情人拿枪指着,羊水破了;6. 克里奥被搀扶着离开家具店,镜头中女学生怀抱着被杀同学痛哭;7. 克里奥在医院接生,怀抱着胎死腹中的女儿(与第6个镜头形成呼应)。
隐喻1
隐喻2
隐喻3
隐喻4
隐喻5
隐喻6
隐喻7革命的流产对当代墨西哥的影响是深远的。
如果有人想要寻找这种对当代墨西哥政治漠不关心的类似表达,那么追溯的路径将毫无疑问地带领我们回到1968年10月,那时墨西哥的大多数人对政治都不再天真了。
对他们而言,特拉特洛尔科最重要的意义是大家公认在1968年10月2日之后,墨西哥的一切都改变了。
墨西哥的经济确实在表面上持续了二战后的蓬勃发展,即使在七十年代大多数时间都有接近6%的年增长率。
其结果是——也许不是全部——许多墨西哥人都怀揣希望,认为他们的孩子能比自己拥有更繁荣的物质条件。
然而,1968年之后,政权、政府和革命制度党的合法性,以及人们对于墨西哥革命承诺的信心,通通彻底地被粉碎了。
不奇怪的是,联邦政府和地方的武装力量针对墨西哥贫民,特别是土著贫民所采取的惯用暴行,相较于涉及中产阶级学生的大屠杀,几乎没有受到过关注。
——摘自《民主的浪漫:当代墨西哥民众的无声抗议》
民主的浪漫7.1[美] 顾德民 / 2018 / 江苏人民出版社写到这里, 不禁想起影片开始,一组美好的镜头,克里奥洗着衣服沉吟的歌谣:……当我向你诉说我的贫穷你再也没有微笑过我渴望拥有一切将它们一一放在你的脚边可我生来贫穷你永远不会爱我……以及克里奥与佩佩的对话:我不能说话,我死了恩,我还挺喜欢死了的感觉
除了主旋律“爱”之外,导演要表达的另一层,是“无声的抗争”:一座自由民主之城,建立或许并不那么容易,但尚需对理想抱有希望。
因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摘录自IndieWire1. 导演本人当DP本来导演要用他大学同学,也是三次奥斯卡得主Emmanuel Lubezki作为DP, 但是因为拍摄日期延长到108天,于是学cinematography的导演/编剧Alfonso Cuarón亲自上阵。
2. 黑白真的是非常大胆的选择了。
Cuarón是这样解释的It’s not a vintage black and white. It’s a contemporary black and white. When the idea manifested, it was about the character Cleo [Yalitza Aparicio], the tune was memory, and it was black and white. From there you can change things. 在和The Hollywood Reporter采访里他说 I wanted a digital black-and-white that would embrace digital, not try to hide the digital quality of it, with amazing resolution and amazing dynamic range and amazing definition."个人觉得因为monochrome所以对镜头语言的挑战更高了,可或许也因此更自由。
感觉像在意大利看到的那些石膏像,纯白。
而每一寸肌理、每一块褶皱、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可以细细品味很久。
3. PanningCleo关灯的那个380度panning实在让人印象深刻,blocking的掌控力惊人。
When Cleo is turning off the lights we have 45 different cameras positions, the camera can’t be in one place and panning. It was a floor with lines everywhere. Even before bringing in the actors it was about sorting out the timings.But the actors had to have the flexibility to improvise. 4. Lighting导演解释the theater sceneEL: Inside the movie theater with interactive light, you shoot naturalistically with a lot of depth. That combination is not simple. It requires that you have a deep stop and that means you need a lot of light. In this particular scene you can see what’s being projected, see the lighting on [the characters], there’s a fill light, so you can see who they are. Then there’s a big change of light. This scene, even for a very old tested cinematographer, is a nightmare. How did you do it?AC:I don’t want movie lights. I want the scene to be lighting everything in sync with the projection. Projecting 35 mil is not enough light, 65 we can’t afford, we don’t have a big F stop. Shoot 35 open as much as possible, with the F stop you lose the depth the field. So you need power. The solution of how do it was informed by “Gravity” LEDs. We changed the screen for LED lights that would be projecting, and then replaced later in post-production for 35 mm projection. To reach our characters, on top of the screen there was a smaller LED with lesser intensity that was in sync. And also I rounded a bit on the sides. The challenge was the change of light when the lights come up.5. The drowning scene看Cleo去救两个小孩的时候 那个镜头真的太抓人了It was also luck. For the beach scene, we had to build a jetty, and put a techno-crane to keep the same height. And the day before we shot, tropical storms weakened the jetty. Every time we tried to shoot the scene the cameras would derail. I wanted to have six takes before the sweet spot of the light. We couldn’t get anything, it was derailing 45 seconds after saying action; we would get the beginning. Luck. When the sweet spot came the camera didn’t derail and we have the only good complete shot. I didn’t want to keep on going. I was afraid of safety and also because the light was not worth it. Do a lot of prep so you can be bit luckier!6. No musicThat was part of the design from the get-go. It’s described in the screenplay and one of those things that you follow through.
My favorite scene (is this a real location lol or they built it)最后想说几点- Lubezki说 "The camera becomes almost like a consciousness revisiting the story. The camera knows something the actors do not. " 导演会提前一晚set灯光 然后再执导+拍摄 太厉害- 喜欢爸爸开车到家屡次倒车压过狗屎那里的剪辑节奏 - background foreground的距离感拿捏的太好- 片子里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 妈妈对Cleo说 我们女人siempre estamos solas - 这部片子让我想到了是枝裕和,还有《阿黛尔的生活》,或许是因为是枝裕和导演的片子也是慢慢的没有音乐却很引人入胜,而Cleo的眼神和Adèle的那些ECU有的一拼 太有力量了。
在威尼斯摘得金狮之后,《罗马》可谓年末最受期待的一部电影。
导演阿方索·卡隆作为“墨西哥三杰”之一,早在2001年便凭借《你妈妈也一样》入围威尼斯金狮,此后成为享誉国际的名导,贡献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人类之子》等口碑大片,并在2013年凭借科幻片《地心引力》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等七项大奖。
在好莱坞打拼十多年的卡隆回到故乡,将对童年女仆的柔情回忆,化为一部潺潺流淌的《罗马》。
《罗马》是阿方索·卡隆尘封多年才开启的私人家书,情节其实很简单:在墨西哥城一个叫做“罗马”的富人社区里,女佣克莱奥年复一年地服务着男主人安东尼奥医生和夫人苏菲娅的家庭,陪伴着四个孩子长大,与他们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感情。
身为父亲和丈夫的医生抛家弃子,与新欢私奔,克莱奥也与女主人一样,经历了痛苦的感情变故,最终失去了腹中的孩子。
墨西哥城的大资产阶级家庭里,两个不同身份和阶级的女人开始精神上微妙地相依为命,相似的境遇和母爱,将她们情感上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女佣克莱奥的命运,又不可避免地映照出70年代的墨西哥历史。
那正是墨西哥动荡不安、公民抗议此起彼伏的一个时代,这个看似最安稳的富人家庭所遭遇的变故,正可以被视作一种耐人寻味的时代缩影。
但这种时代侧写又是极简化的,围绕土地所有权爆发的反抗与镇压,只用了“狗被毒死”和女佣工作时一句随口提到的“你妈妈土地被征去了”来表现;街头的抗议与革命的枪声都是一闪而过,克莱奥在生产日偶遇抛弃她的男人,也不过是一次惊惶无言的对视。
卡隆选择把最戏剧化的情节化为对回忆近乎冷峻的凝视,自始至终情绪克制而饱满。
他虽然无意在《罗马》里对那个时代或男权文化进行政治敏感性的审视,因为这既不是当年作为孩子的卡隆的角度,也不是克莱奥会有的意识,但他并没有忘记对时代与个体关系的呼应,这几处闲笔已经勾勒出了整个时代的变动。
有人认为《罗马》的格局不够,过于关注细枝末节,而社会性/政治性的部分过于弱化。
但我想这恰恰是回忆本身的模样——事隔经年之后,作为一个孩子,对于动荡时代的印象要远远不如对自己生活的记忆来得深刻和明晰。
卡隆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罗马》中百分之九十的场景都来源于他的记忆。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他会不吝笔墨地用推拉和旋转长镜头,拍摄克莱奥在屋子里忙里忙外的情景,拍摄爸爸的一次倒车,妈妈带着他们出游...因为这些才构成了最有温度、最真实、最感同身受的回忆。
这种温度藏在细节和小事里,融化出无限柔情。
比如克莱奥在屋顶洗衣服,陪家里的小少爷平躺在石板上“装死”,她说“嘿,我觉得死的感觉还挺好的”。
卡隆用短短的一场戏便刻画出克莱奥的独特性格:她不仅仅是个负责做家务和照顾孩子们的女仆,她也是个有童心、能够真正理解孩子们、陪他们一起长大的少女。
《罗马》与《冷战》同为质感细腻的黑白片,比起《冷战》的高对比度黑白影像,《罗马》的黑白在我的视觉上更舒服,浅灰白色调的画面轻柔温暖,但情感上的厚重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镜头多次定格在克莱奥的手部,这双手在特写镜头里洗碗、做饭、洗衣服,灵巧而生机勃勃;到影片后半段,克莱奥遭遇变故时,镜头更多地展现她的面部表情,身为观者的我们便和小时候的卡隆一起,在她的沉默和表情里,模模糊糊地感受着克莱奥内心的变化与痛苦。
从孩子的视角来看,这种感受并不强烈(正如小儿子天真地问“克莱奥怎么哭了?
”),却更令我们对需要坚强生活的克莱奥生出同理心。
医生决定离开的那天,他去餐桌旁与儿子告别,却完全没看妻子一眼,而苏菲娅突然在汽车旁抱住去意已决的丈夫,不远处小儿子眼神无辜地向爸爸挥手,直到他发动汽车开走。
故事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但从孩子的视角来看,生活一切如常,一直到半年以后才露出疲惫的底色。
妈妈和克莱奥一起竭力为孩子们维持着表面的宁静,既是幸福,也是痛苦。
外婆带怀孕的克莱奥买婴儿床,去的家具店正是以前他们常常光顾的那家。
卡隆不正面拍两人进门,却给了一个标价为“$120”的钟几秒镜头,婴儿床的昂贵与苏菲娅过去生活的奢侈不言自明。
可即使因为医生出走而造成家里经济困难,苏菲娅和妈妈还是选择带她去最好家具店,既是竭力维持着往日的体面与自尊,也是视克莱奥如家人的深厚情感。
为了更好地呈现自己的想法,卡隆本次亲自执掌摄影,《罗马》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极致技术流导演的特性,运镜的流畅自如和场面调度的精妙令人赞叹。
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只有那个克莱奥关灯时让人目眩的360度旋转镜头,还有大小场面的精致调度。
如革命日那天,在家具店的祖母与克莱奥透过窗户看到街头的游行与枪战,接着是革命分子们冲进家具店开枪,受到惊吓的克莱奥被祖母搀扶着送去医院,镜头最后定格在被打死的男人和他悲伤的伴侣上,整场戏的场面调度由大到小,一气呵成。
又比如克莱奥陪家里最小的儿子在天台上躺着,镜头缓缓上移右推,展示着晾晒的衣物和远处其他的屋顶,仿佛是克莱奥放空的凝视,近景与远景交错有致,最普通的生活场景也能成为视觉上美的享受。
但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炫技”并没有喧宾夺主,形式仍然忠实地服务于内容,且创造出恰到好处的舒缓节奏。
二刷《罗马》时忍不住掉了几次泪,抛去第一次看时对技术的赞叹和对故事本身的好奇,留下的情感足够反复体味。
结尾那场克莱奥走向海浪的戏拍得很美,层层叠叠的海浪如同卡隆的童年私人回忆,静谧、梦幻而触动人心;也如同生活的艰难和痛苦,在凌厉之后逐渐消散,生活终要归于平静。
平移镜头随着克莱奥缓慢有力地走向大海,汹涌的海浪一层层劈头盖脸地打在她身上,穿透她的身体。
此时画面里只剩下海浪声和克莱奥的呼喊,我们屏息凝神,看克莱奥如何怀着爱意,一步步与凶猛的海浪对抗,细雨无声地克服恐惧,救回两个孩子,正如同她穿过自己遭遇的痛苦,一个长镜头便是一个女人的微小史诗。
《罗马》里的男性形象几乎无一正面,他们虚伪,善变,懦弱且不负责任。
主要的两位男性角色,苏菲娅的丈夫安东尼奥和女佣克莱奥的男友费尔蒙,而他们都一前一后抛弃了另一半。
就连苏菲娅带着孩子们去好友家过圣诞,男主人也想对她“酒后乱性”,并在被苏菲娅严词拒绝后立刻讽刺她“没有魅力”。
与男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菲娅和克莱奥两位女性角色,隐忍地吞下巨大不幸,独自慢慢振作和康复,并始终怀抱对家庭、对他人、对孩子的无限爱心。
在男性的衬托之下,《罗马》升华为一曲对母亲、对女性的颂歌。
乳母克莱奥就是卡隆心中的那个母亲的“原型”,慈爱,善良,坚韧;而她本身又在《罗马》里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个女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尊严,会爱,会心碎,会与朋友在晚上熄灯后一起练瑜伽,咯咯地笑。
ROMA倒过来是AMOR,西语里的“爱”之意,片尾缓缓打出“献给Libo”,大概是《罗马》最好的情感注脚。
《罗马》的巨大信息量可以折射出许多不同的观影感受,于我而言,最打动我的还是包裹在完美技术里真挚、隐秘而柔软的情感。
(本文首发奇遇电影)
与朋友在IFC center看了Roma,十分制的话,7分吧。
失控,啰嗦,炫技,上中产趣味的温情脉脉,剪掉半小时没问题(海滩一场大败笔)。
朴素简洁会更有力。
前半部分想到雷诺阿《游戏规则》,后半部分想到许鞍华《桃姐》。
关于政治的轻描淡写。
阿方索·卡隆的《罗马》。
始于“地”,终于“天”。
开篇第一组镜头精心设计:方砖地特写,水流过,倒影上有飞机飞过。
然后tilt up,现出女主人公Cleo,逐步揭示更大空间:走廊,院落,主人各个房间。
此场景及整部电影中,基于院落的画外声音也不断暗示一个更大空间环境:鸟鸣、狗吠、街上军乐队、磨刀人的口笛……若说开头部分苦心经营的长镜头与摄影机运动虽略显刻意还令人有期待感,医生第一次回家的段落则明显过火:车灯、车身、车轮、手,烟头、狗屎……镜头反复分切,如卖车的电视广告片,或追车奇观一触即发的动作片,而这里只想暗示医生不愿回家、可能已有外遇而已。
凡此种种炫技、繁冗与匠气,若背后没有思想支撑,陷入自我沉湎的陷阱。
如与朋友讨论的结果:这部电影导演想说的太多,但,他其实又没那么多可说的……如陷入材料堆积的论文初稿,要隔开距离,大刀阔斧地修理。
这点王家卫颇有自知之明,他不节制、不忍删剪,就请自己信任的张叔平去掌剪刀。
《罗马》里,导演对主仆关系、白人与原住民关系的处理态度都呈现一种略有批评但又不忍心悖离自己阶层经验的混乱矛盾,最后臣服于大约自己也不见得相信的廉价的“爱拯救一切”去政治化价值观。
墨西哥城的罗马社区,起初Cleo与女仆同伴还嘲笑女主人会埋怨她们“费电”,而点蜡烛做瑜伽(?
),女主人被丈夫抛弃后,与被Fermín抛弃的怀孕的Cleo有了超越阶层的“同病相怜”,更何况Cleo在海滩成为“舍命救主英雄”,终于可以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关于中产阶级家庭与保姆阶层(外来劳工如菲佣或拉美的原住民女孩)的负责权力关系,新加坡导演陈哲艺的《爸妈不在家》(2013)与阿根廷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Lucrecia Martel)的《沼泽》(2001)都要犀利得多。
在后者中,白人中产家庭包括孩童对原住民女仆及其族群歧视的体现在无数日常细节。
《罗马》中,狗与主人、与原住民之间的关系,也颇耐人寻味。
在罗马这个院落,两位女仆与狗Borras都是住在主人大屋之外的边缘空间。
然而他们都因为与都市主人的夹缠不清关系,而与原住民生活也有了某种疏离。
在度圣诞的乡村,巧取豪夺原住民土地的白人权势阶层的Jose,甚至可以打死原住民的儿子而后者敢怒不敢言——他们只能默默毒死主人的狗,或者在森林里放一把火(我的推测)。
《罗马》设置于1968-1971年左右,墨西哥历史充斥抗议、屠杀,都成背景与谈资(饭桌上小孩描述学生被打死),社会与政治问题被个人化,透过上中产视角。
Cleo随女主人母亲买婴儿床遭遇的街头屠杀为最直接的片断呈现。
Fermín,这位贫民窟长大的习武的年轻人,初次出现如饥似渴抢喝Cleo剩下的半瓶可乐就暗示出他的穷困与勇猛。
因为愤怒与绝望,他们的出路或许有两种:成为为虎作伥的法西斯暴徒与打手(为美军与韩国教练培训),或参加反抗当权者的左派游击队。
在《罗马》中是前一种,作为阶层与族群的同类,也是片中唯一明确歧视Cleo的人:fucking servant。
影院里人们看的两部电影,一是从前中国观众熟知的《虎口脱险》,另一是美国太空片《蓝烟火》(Marooned,1969),是卡隆作为宇航迷的致敬,几乎也令人想起他的《地心引力》。
2018年12月23日
第一遍看的时候光顾着嘲笑女主人的车技了。
当然,现在也没看第二遍,但仔细回味下,汽车作为一个多次出现的重要道具,在本片中的隐喻显而易见。
诚如多数男性对中大型车辆的偏爱那般,本片的家族男主人座驾也是一部宽体轿车(型号不清楚,还望高人指点)。
这部轿车具备很强大的象征意涵,它甚至比男主人都率先出现在镜头中。
为展现它的重要性,卡隆不惜用一组非常装逼的镜头告诉我们它是怎样“入库”的:在几乎要贴着墙壁才能缓缓驶入的逼仄空间内,男主人不断微微调整方向盘(各种特写),在经过两次轻微剐蹭后,才最终驶入车库。
直到此时,男主人才露出了他的庐山真面目。
毫无疑问,给这辆车如此多的表演空间,可不只是装个酷那么简单。
这里传达出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男主人对这种每天小心翼翼又按部就班的生活,已经表现出了倦意,并露出了蛛丝马迹。
如果把这辆汽车比作男主人本身,自家的大门比作婚姻生活,他在轻车熟路的同时,显然已经乏味不堪,开始了对婚姻生活的“剐蹭”,为之后的出轨和离婚埋下了伏笔。
之后便是敏感的女主人开着这辆车带女仆去医院。
结果在两辆大型卡车面前,由于糟糕的车技和心乱如麻的浮躁,把这辆车刮了个遍体鳞伤。
显然,女人驾驭不了这辆车,正如她根本驾驭不了这辆车的主人,也驾驭不了自己的婚姻生活。
因此,这辆车除了可以比作男主人,同样也可以比作婚姻生活。
此时的她,已经在自己的婚姻生活面前,开始失控。
确认男主人出轨后,女主人开着他的这辆车,几乎以一种横冲直撞的方式驶入了自家大门。
此时的她,已经彻底崩溃,并以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方式来对待婚姻生活,如同她把这辆车以自毁的方式入库那般。
从这一刻起,她的婚姻已经彻底失败了。
最后便是她买了一辆窄体的轿车,这下她终于能够从容驶入家门了。
这时的她,已经脱胎换骨。
换车,把一辆非常男性向的宽体轿车,换成一辆有些女性向的窄体轿车,意味着她彻底地摆脱了对男性的依赖,并从此走向了新生。
与此同时,她立即换了一份新工作,绝不向生活低头。
至于开着这辆丈夫留下的宽体轿车,去海边旅行。
可以视为女主人和男主人的最后一次诀别,以及和婚姻生活的最后一次诀别。
讽刺的是,在这一刻,男主人终于回到了家中,他要把自己的东西搬走。
女主人这次总算可以将这辆车开得稳稳当当了,一个决意走向新生的女人,自然不会再对这辆车怀有恨意了。
最后在海边,女主人和女仆都实现了一种自我救赎,影片总算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当然,这里只是分析了男主人的那辆轿车,另外一部由雇佣司机驾驶的轿车,也可以从一定的角度加以分析,这里就不展开了。
还有飞机这样的交通工具,同样具备很强的象征意涵,也不展开了。
仅仅就汽车的角度,抛个砖吧。
虽然片名叫“罗马”,但这里的“罗马”实际是墨西哥城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名。
阿方索·卡隆,这位在好莱坞闯荡多年的“墨西哥三杰”之一,用摄影机为自己绵延的童年记忆作了一次深情的复写。
©阿方索·卡隆在刚公布不久的奥斯卡提名名单上,[罗马]以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外语片在内的10项提名领跑榜单。
虽然在采访里,卡隆承认[罗马]里90%的内容都来自他幼时的记忆,但[罗马]也并不是回忆录那么简单。
©[罗马]片尾,献给莉波卡隆他自己编剧、自己摄影、自己导演,在片尾,他将这部电影献给莉波——莉波,他幼时的“保姆妈妈”,也是[罗马]的主角和视角,透过这位年轻女佣(克里奥)的眼睛,我们跟随卡隆的记忆回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墨西哥。
有些直接、有些迂回,但都是关于那个塑造我的时代,或者说塑造墨西哥的时代,1960—1970是墨西哥漫长变迁的起始点。
虽然[罗马]是私人化的,并不曾直接讲述那个时代,但那个时代的氛围却无处不在。
它们渗透在叙事中,时而微妙、时而富有戏剧性地参与到主角个体的生活和生命体验中。
[罗马](Roma),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México '68 ”,即墨西哥68。
1968年的墨西哥,这一年,墨西哥举办了第19届夏季奥运会;两年后的1970年,第9届世界杯也同样在墨西哥举办。
[罗马]的时间线大概是横跨68年到71年这段时间,电影里孩子们的房间海报里也出现了世界杯的痕迹。
©[罗马],男孩房间门上的海报,是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PRI)从30年代开始对墨西哥进行大规模的社会经济改革,到六、七十年代时,经济已经持续高速增长了三、四十年,被称为“墨西哥奇迹”。
“墨西哥奇迹”让墨西哥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了一个中等工业国。
无论是68年的奥运会,还是70年世界杯的举办,无疑是墨西哥积极向国际社会展现自己经济成果的信号。
但是,其实这种面上的“经济奇迹”背后,却隐藏着国内多年的压制和剥削。
“经济奇迹”建立在长期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上(即大力发展工业化),对廉价劳动力的剥削不可避免。
墨西哥工人、农民和城市贫民的生活条件仍然是十分凄惨的。
对农村多年来的暴力甚至一直是PRI政权的支柱,它们留下的遗产之一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农村叛乱分子发动的所谓“肮脏战争”(Dirty War)。
根据2006年的一份解密文件,在“肮脏战争”期间,PRI犯下了一系列的暴行,包括暴力、强奸、屠杀,甚至是摧毁整个村庄。
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写道:在这里,发展是大多数人遇难的航行。
在阿方索·卡隆[罗马]的时代,这种暴力正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所以你能看到电影里在街头到处巡逻的军警队伍,能听到小男孩随意地讲述着他看到另一个小孩被军警开枪杀害的场景。
©[罗马]男孩所见电影里一家人回到乡下度假过节,听到的故事是村民们因为争夺土地互相杀害报复,即使连一只狗都不放过。
女佣克里奥家里的土地,也被政府和利益集团强征取走。
©[罗马]土地被拿走所以她对着度假的那片土地感慨道:这里和我的村庄很像,这里更干燥些但感觉很像。
你知道,这样看似一句简单的怀念话语的背后,是更多难以言说的苦涩。
©[罗马]克里奥的怀念当然,这些苦难并没有过多地影响到[罗马]的精英阶层立场和电影中的这个中产家庭。
因为,对于幼年的卡隆来说,能让他体会这些贫民苦难的窗口只有自家的女佣。
卡隆60年代出生、成长在墨西哥城的中产社区,父亲是核物理学家,母亲也是知识分子,两个兄弟一个跟随父亲的脚步成为生物学家,另一个和卡隆一样是电影制片人。
他是个中产阶级白人小孩,他从小的梦想是成为宇航员或者导演,所以他说自己之所以拍[罗马]可能也是缘于“某种因为阶级、种族的内疚”。
个人命运浮沉在时代洪流里。
©[罗马]里的女佣克里奥他从女佣克里奥的视角来拍,让这个有着一双美丽眼睛的女孩,成为了墨西哥那个时代变迁的一个无声见证者。
1971年6月,来自墨西哥城两所大学的学生和罢工的工人一起组织了一次游行,以支持另一所大学。
结果,抗议学生们遭到了被称为“猎鹰”的武装力量的攻击——这群年轻的、训练有素的准军事人员首先用棍棒攻击,然后用步枪抓捕和杀死了上百个抗议者。
这可能是[罗马]最直接展现这个时代的一个场景,怀孕的女佣克里奥在外出挑选婴儿床时在一家商店二楼亲眼目睹了镇压者们拿着棍棒清场的场景。
©[罗马]目睹镇压场景而这些清场者之中,有她肚子里孩子的父亲,一个把练习武术当做生活全部的底层混混费尔明。
这一刻,她明白了他们日常有组织地训练棍棒的目的,他是“猎鹰”的一员。
©[罗马]中的秘密训练,是为镇压做准备这样的镇压运动,68年就已经发生过一次,在墨西哥很著名,史称特拉特洛尔科事件(Tlatelolco Massacre)。
1968年10月,就在墨西哥奥运会举办前10天,数千名墨西哥大学生走上街头,手举标语,高呼口号,反对政府干预大学自治。
早在7月末,学生和警察间就已经爆发了混乱的冲突,在全国罢工委员会的领导下,迅速激化为史诗般的学生运动。
就像这一年同一时间发生在巴黎、东京等等世界范围内的青年运动。
©上街的学生们法国“五月风暴”、“布拉格之春”等等都极大地鼓舞着墨西哥的青年们,让他们手举起切·格瓦拉的头像和抗议横幅,走上街头,要求更多的改革和自由。
但当时的PRI总统古斯塔沃·迪亚斯·奥尔达斯将运动视为一个“共产主义阴谋”,抗议活动变成了一场镇压惨剧。
特拉特洛尔科广场上空突然出现了一架直升飞机,两颗绿色的照明弹被投入到人群中。
立马,驻扎在屋顶上的政府狙击手、和驻扎在广场边缘的士兵将抗议学生们包围了起来、统一开火......这就是“墨西哥68”,这也是[罗马]里一次又一次出现飞机飞过镜头的隐含意。
©[罗马]里水中倒映的飞机而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两次公开的镇压运动中,美国所扮演的角色。
电影里有一段怀孕的女佣克里奥去找小孩父亲费尔明的情节,费尔明正在参加基地训练,他说,他们的教练有些来自美国。
©[罗马]教练有来自美国而根据后来解密的文件,美国中央情报局其实一直在支持和帮助PRI镇压左派学生和农民运动。
在特拉特洛尔科事件中,中情局还为PRI的镇压提供了技术与策略指导。
[罗马]里这段情节的暗示,实际显现出了卡隆在这部“回忆录”里的野心,[罗马]并不是那么私人,也并没有那么墨西哥。
只是,奥斯卡的评委们看懂了吗,他们会有勇气把最佳投给[罗马]吗。
反正,[罗马]已经是我私心的今年最佳了。
-作者/卷卷毛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罗马》无疑是私人化的,65毫米摄影机拍摄的黑白画面,如同卡隆脑海中若隐若现的回忆。
影片从女佣Cleo清洗地面开始,镜头缓缓上移,远处一个瘦弱的身影,看不真切。
自此,影片跟随着Cleo的脚步,一幅60-70年代墨西哥城私人图卷缓缓展开。
阿方索的回归与墨西哥的记忆
“Roma” Courtesy of Carlos Somonte / Netflix 2014年凭借《地心引力》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之后,整整四年阿方索·卡隆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四年之后的夏天,一场与戛纳电影节的风波如同平地惊雷,宣告他携带着新片《罗马》的回归。
早在今年四月就已有传闻阿方索·卡隆的新片《罗马》将入选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而由于戛纳电影节与法国院线的政策,《罗马》的发行方Netflix从戛纳撤回了所有项目,《罗马》也就与戛纳失之交臂,随后戛纳艺术总监蒂耶里·福茂表示痛心不已。
能让福茂求之不得的片子必定不俗,经此风波,《罗马》已经成为年度热门话题电影。
而在对流媒体更加开放的威尼斯电影节,《罗马》成功入围主竞赛单元。
据豆瓣《罗马》中国第一吹陀螺凡达可的消息:《罗马》不仅是本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有力争夺者,也将成为明年奥斯卡的热门种子选手。
除了影片的热点新闻,对于影片本身我们知之甚少,而最近IndieWire一篇对阿方索·卡隆的独家专访不仅揭开影片神秘面纱,也解答了影迷的许多疑问。
为了审核通过不得已为之《罗马》融入很多卡隆的个人记忆,其中很多重要节点不仅改变了卡隆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整个国家。
卡隆称制作这部电影是一次情绪复杂的体验,因为他不断地要直面自己的过往,那是他自己都从未探索过的私人领域。
《罗马》也是第一部卡隆自己制片,编剧,导演,摄影和剪辑全包的片子,采用的是Alexa65数字摄影机拍摄,黑白影像与Dolby Atmos的音效,这一次《罗马》的视听同样卓绝。
在影片1分钟的概念预告里,一个镜头配合着家庭洗刷的声响不断重复,地上的水渍突然倒映出天空中轰轰作响的飞机——不断轮回的历史洪流中,一个突如其来的重要节点足以改变整个人生。
罗马 预告片6而这样一部为大银幕而生的电影为何会选择流媒体Netflix作为发行方与发布平台。
卡隆在记者的采访中给出了答案:一部黑白影像无明星的西班牙语外语片在北美院线根本没有市场,而《罗马》对卡隆来说又十分重要,他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片子,Netflix给出的方案似乎是最优的选择。
《罗马》的私人化与政治化以下涉及剧透
“Roma” / Netflix《罗马》无疑是私人化的,65毫米摄影机拍摄的黑白画面,如同卡隆脑海中若隐若现的回忆。
影片从女佣Cleo清洗地面开始,镜头缓缓上移,远处一个瘦弱的身影,看不真切。
自此,影片跟随着Cleo的脚步,一幅60-70年代墨西哥城私人图卷缓缓展开。
除了影片私人化的黑白摄影之外,影片最值得提及的还是影片的声音设计。
如果仔细留意,《罗马》几无配乐,全程使用环境背景音。
不论是孩子的嬉闹声、人物的对白声,还是汽车的鸣笛声、昆虫的鸣叫声,卡隆都在力图还原那个嘈杂、纷扰、不安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环境。
而影片中Cleo的男友在得知Cleo怀孕后迅速失踪,Sofia的老公则借出差之名行出轨之实,男性角色的缺失,并没有使Cleo与Sofia一蹶不振,而是继续坚韧地生活着,最后Cleo迎着海浪不畏前行,几乎是在吟诵一首社会洪流中的女性史诗。
“Roma” / Netflix《罗马》同时也是政治化的。
尽管卡隆采用了客观观察的第三人称视角,但是影片中那些与政治相关的元素依旧存在——尽管极力避免谈论政治,但政治无处不在。
影片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场戏,一场是新年大火,一场是女佣生产。
新年大火这场戏铺垫够长,开端是Cleo见到不断死去不断被做成标本的狗,反应了家族利益的根深蒂固。
中段是楼上主人们欢庆新年,楼下佣人们载歌载舞,两个隔断的阶层在自我欢愉的层面上没有什么不同,这场戏中Cleo被打碎的杯子就预示着来年的生产不利与社会动荡。
最后一场大火似乎要烧旧迎新。
“Roma” / Netflix而另一场女佣生产戏就来的非常突然,从商店里平静的购物到街头外混乱的骚动,只需要一个镜头的横移,似乎一气呵成得有点轻描淡写。
但这恰恰是卡隆的高明之处,他始终用第三者视角旁观叙事,却不断地加深作为旁观者的观众的观感,这是一次记录者与旁观者的对话。
“Roma” / Netflix目前《罗马》已于Netflix上线,尽管已经拿了好几个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影片,但并未出现一马当先的局面,《罗马》外语片与流媒体出品的身份,对其获得最佳影片都是不小的阻碍,如果《罗马》能获得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就会创造历史——第一部以外语片的身份获得最佳影片的电影,祝《罗马》好运吧!
注:本文部分参考IndieWire的采访完成,点击采访即可查看原文
一、关于爱【罗马】,其实是【爱】的反写体。
在西班牙语中, 【罗马】 的反写恰恰是 【爱】 ,ROMA = AMOR;因此,很大程度上这是一部关于爱的影片。
本片是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自传式的影片。
据导演说,片中90%的场景源于他自己的回忆,为真实还原那段回忆, 片中70%的家具是阿方索·卡隆亲自走遍墨西哥所收集。
可以说,【罗马】是阿方索·卡隆成长的庇护所,是他的精神之城,当他回溯过去,这座精神之城所依赖的基础,正是 【爱】 。
ROMA=AMOR二、抛弃与欺骗影片平行叙述了,两个阶层,两个种族,两个女人,几乎在同一时间被抛弃的故事。
一个是女佣,克里奥(Cleo),印第安裔,出生于劳苦大众。
她的恋人费尔明(Fermín)是一名社会“闲散人员”。
一个是女雇主,索菲亚(Sofía) ,白人裔,出生于知识和精英阶级。
她的丈夫安东尼奥( Antonio )是一名著名医生。
(一)费尔明的T恤克里奥(Cleo)与 费尔明(Fermín) ;两人从初见到绝别,费尔明始终身着同一件T恤。
T恤的Logo,印着一对相互依偎的卡通恋人,上书几个字“Amor es ...” 意为“爱是什么”?
爱是相互依偎、恶语相向还是兵戎相见?
费尔明的甜蜜的外衣与内心的决绝,外表凶煞与内心懦弱,真是对爱极大的讽刺。
初见
绝别(二)安东尼奥的戒指索菲亚(Sofía)与安东尼奥( Antonio )安东尼奥从提早回家到最后选择放弃家庭,最重要的标志是手指上的戒指。
之前与家人相伴的一幕,安东尼奥左手戴着戒指;而当他离开后,某一天女佣克里奥收拾屋子,发现男主人留在抽屉的戒指。
他去意已决。
手指上的戒指
抽屉里的戒指(三)两段平行的欺骗两段抛弃,几乎一前一后发生。
抛弃往往伴随着欺骗与谎言。
安东尼奥对索菲亚说:去加拿大出差,就去几个星期。
然而一去不返,扔下索菲亚和四个可爱的儿女。
费尔明对克里奥说:去趟洗手间,很快就回。
然后一去不返,扔下怀孕的克里奥。
安东尼奥的欺骗
费尔明的欺骗三、车与车库:适应与变革影片中的【车库】与【车】,象征了对婚姻的适应与改变。
【车库】是家的港湾。
只要听到喇叭声,一家人就满怀欣喜,迎接丈夫安东尼奥回家。
【车库】对于一个漂泊的灵魂而言是停泊休憩,而对于一家人来说是期待与接纳。
然而【车库】中的【狗屎】,就是生活中的一团糟,象征了生活中的各种琐碎与烦恼。
(一)安东尼奥之变安东尼奥第一次开车回家,盖勒西汽车硕大的车身与车库格格不入,镜头中他不断去调整车身角度与车库空间,象征了他对这段婚姻的调整与适应。
但家中的温暖,终没能留住安东尼奥的心;他抱怨,抱怨家里老是一团糟, 抱怨家里总是到处都是【狗屎】。
这或许就是他对家庭和这段婚姻的看法,于是他换了辆小巧一些的甲壳虫汽车,离开车库,离开这段婚姻。
车库:家的港湾
车库中一家人的等待
家庭生活中难免充满“狗屎”
不断调整
安东尼奥的抱怨(二)索菲亚之变当索菲亚不得不面对这段将死的婚姻,她不得不选择去坚强。
因为这始终是她的家,她还有四个可爱的孩子、妈妈以及同病相连的克里奥。
一夜大醉归来,索菲亚驾驶着硕大的盖勒西汽车,面对车身与车库的不合适,她不再去适应、勉强、迁就,而是大力脚踏油门,任凭汽车撞坏车库柱子。
这些,表现了她的内心的挣扎与斗争。
她走出车门,抓住克里奥,第一句话便是: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女人总是孤身一人。
她知道:女人需要独立,需要坚强,而这一切是因为有家。
她需要寻求生活的变革,于是她换了一辆小巧的雷洛汽车,象征了她对生活看法的改变:要独立、做真实的自己、照顾好孩子。
再后来,她寻求了一个在出版社全职工作,既是因为她需要养活一家人,又因为酷爱书籍的她要做回自己。
索菲亚撞坏车库柱子撞坏车库的柱子,象征了索菲亚内心的冲突与破局。
女人需要独立和坚强被打碎的窗户一角,难以恢复原状,与其适应,不如求变。
索菲亚对克里奥的话,更是对自己在说:需要独立,需要坚强。
寻求改变索菲亚换了辆合适的车,努力寻求生活的改变。
四、与过去告别影片中分别以两段前后呼应的情节,暗示了两位女主人公,向过去生活的告别。
(一)索菲亚的告别:丈夫安东尼奥缓缓离开,留下了硕大的盖勒西汽车,她在喧闹的军乐队声中留下无声的泪水;硕大的盖勒西汽车是丈夫在她心里留下的形象和印记;最后,索菲亚打算卖掉盖勒西汽车,以一场海边旅行结束,向丈夫告别、向过去的生活告别。
(二)克里奥的告别:情人费尔明仓皇逃走,留下了皮衣,一如费尔明的那件T恤,衣服是费尔明的在她心中留下的形象与印记;后来,克里奥不顾一切的想要找到费尔明,还回皮衣,更重要的是她还有话没说完,说完这句话,她便向过去的自己告别。
丈夫安东尼奥在喧闹的军乐队声中离开。
索菲亚一家告别旅行,归来时,再次出现了喧闹的军乐队。
费尔明仓皇逃走,留下的皮衣。
克里奥要找到费尔明,还回皮衣,向过去的自己告别。
五、关于家庭(一)克里奥的家庭角色克里奥(Cleo)是本片的主角,原型是导演家的女佣莉波(Libo)。
克里奥在影片之初,便是一家孩子们的依靠。
除了每天洗衣、做饭、卫生,克里奥唱着歌谣哄着孩子们入睡、早起,陪伴着他们每一天的欢乐与烦恼。
克里奥无时不刻的想要融入这个家庭,家庭成员一起看电视的一幕,她自然的坐下,孩子们很自然的搂住她,在孩子们眼里,她早已是家中一员。
克里奥在家中关系的变化比较微妙。
起初的还只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女主人索菲亚会盯着克里奥干活,会监督她们是否关灯、会抱怨她没有清扫狗屎、会责怪她为什么没阻止孩子偷听到婚姻破裂的实情……然而,是共同的境遇、患难与感同身受,拉近了克里奥与索菲亚的之间关系。
索菲亚开始倾听她的烦恼、谈心,带她看医生 …… 到了后来,索菲亚邀请她一起去海边旅行,邀请她一起参加家庭会议, 索菲亚接纳了克里奥作为家庭成员。
“有困难大家一起度过,手拉手,肩并肩,对吗?
克里奥”。
当克里奥不顾一切,找回风浪中的孩子们,他们相拥而泣。
克里奥泣不成声,道出埋藏深处的心结:她刚开始并不希望肚里的孩子活下来。
这个秘密她未曾和身边的闺蜜说,也未曾和远在乡下的母亲说。
而当经历生死边缘之后,她向索菲亚一家人述说着,因为她早已将她们视作自己的家人。
她在向家人忏悔。
“我们很爱你,克里奥...”—— 一家人要告诉克里奥的是:你并不是一无所有,请记得“你还有我们,我们手拉手,肩并肩,一起去冒险”。
救与被救:克里奥救了孩子们,而一家人用温暖抚慰了克里奥。
这一刻,她应该可以原谅自己了。
陪伴克里奥总是放低自己,以自己的角度,去感受孩子们的悲喜。
还未真正融入家庭克里奥自然而然地想融入家庭,而此时的她并未真正被家庭成人所接纳。
佩佩天使:揉一揉就不痛了“天使”佩佩对克里奥的爱。
一家人邀请克里奥一起去海边索菲亚邀请克里奥加入家庭旅行。
家庭会议克里奥参加家庭会议,这一刻,她被大家庭所接纳。
家庭会议生活需要改变,但会一起度过。
一起去冒险生活的改变,虽然会遇到惊涛骇浪,但依然会是一场美妙的冒险。
悲喜对比生活需要改变,但会一起度过。
家庭会议后的一家人,若有所思的吃着冰淇淋;不时望着远处举行的婚礼,衬托出大家心情的悲伤,也预示着新的希望。
不顾一切找回孩子们克里奥不顾一切去找回风浪中的孩子,这一刻她仿佛要找回自己失去的孩子。
相拥而泣惊险之余的三人相拥而泣。
我们很爱你一家人相拥在一起,相互温暖彼此。
(二)关于家庭成长经历磨难之后,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学会了成长。
回家的路上,面对车窗外变化的风景,大家若有所思。
回家的路上,大家若有所思
回家的路上,大家若有所思
回家的路上,大家若有所思
回家的路上,大家若有所思(三)关于家庭教育面对丈夫安东尼奥的抛弃,索菲亚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可圈可点。
她依然向孩子们传递爱,而不是仇恨。
孩子们在成长路上的罗马城,一直被伟大的母性之爱所包围,坚不可摧。
索菲亚要求孩子们给父亲写信,让他回来。
而前一刻她其实已经知道安东尼奥出轨的事实。
索菲亚告诉了孩子们婚姻破裂的真相,但依然说父亲爱你们。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传递爱,而非仇恨。
五、关于社会历史背景导演阿方索·卡隆公开声称:“这部影片描述了他生命中的那段历史,深深刻下的社会与时光,如留下的伤疤一般,让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发生转变。
时间和空间包含着我们个体,既定义了我们,也将我们与同一时空下的他人联系起来。
这是一次关于墨西哥社会阶层的探索,其中的等级与种族问题盘根错节;但首先,这是一幅养育我、与我有着亲密关系的女性们的肖像画,它关于了爱的识别,穿越了时间、空间与回忆。
”Alfonso Cuarón's statement for the film: "There are periods in history that scar societies and moments in life that transform us as individuals. Time and space constrain us, but they also define who we are, creating inexplicable bonds with others that flow with us at the same time and through the same places. Roma is an attempt to capture the memory of events that I experienced almost fifty years ago. It is an exploration of Mexico's social hierarchy, where class and ethnicity have been perversely interwoven to this date and, above all, it's an intimate portrait of the women who raised me in a recognition of love as a mystery that transcends space, memory and time." 有关影片的社会历史背景,影片中有几个线索:(一)特拉特洛尔科事件影片又名《México '68 》(墨西哥68),即1968年的墨西哥。
这一年的10月,墨西哥申办了第1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就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召开的前几天,墨西哥发生了针对学生运动的残酷镇压,被称为“特拉特洛尔科事件”。
据事件后续调查显示,事件是由为奥运安保筹建的团体奥林匹克营(the Olympia Battalion)挑起,接到命令逮捕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并引发冲突,冲突导致几百名学生丧生。
影片中的费尔明,正是加入了该组织,有组织地训练棍棒,是为镇压清场服务。
也解释了后来发生的手拿棍棒清场的骚乱,以及费尔明一行人在家具商店枪杀了一名学生。
影片中镇压者拿着棍棒清场(二)外来势力参与其中关于1968年墨西哥的那场镇压,史料中有证据分析显示美国CIA参与其中。
这一点在片中有几个细节,费尔明参加训练场地的教练,据费尔明说一个从美国来的,后来又来了韩国的教练,暗示了美国及其盟国秘密训练他们。
另外,注意教练上衣上的字母和图标,字母“WES PONT”与“WEST POINT”(美国西点军校)仅差几个字母,而衣服上的Logo正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校徽。
美国教练的衣服上的字母
美国西点军校校徽(三)幕后者事件的幕后者,是时任墨西哥内政部长,后来的墨西哥前总统路易斯·埃切维里亚 (Luis Echeverría) 。
维基百科显示,埃切维里亚在2006年被控涉及1968年和1971年的屠杀。
In 2006, he was indicted and ordered under house arrest for his role in the 1968 Tlatelolco massacre and the 1971 Corpus Christi massacre这一点在影片中,街道随处张贴选举海报,正是路易斯·埃切维里亚 (Luis Echeverría)。
(四)阶级种族对立镇压事件更深层次的背景是墨西哥错综复杂的阶级与种族对立。
影片反映了当时的墨西哥,以白人为代表的精英阶级与以印第安土著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之间的冲突。
精英阶级通过政府和军队获取了土地、农庄等产业,可以自由的驱车旅行、打猎;而印第安裔则被强征土地,沦为被雇佣者,在物质生活上不得不依赖于精英阶级。
以影片中的圣诞节为例,庄园主和亲戚朋友们在敞亮温暖的大屋子里歌舞狂欢。
而印第安裔佣人们只能挤在昏暗狭小的地下室里小声说着自己的新年祝愿。
更具讽刺的是,当森林大火发生,冲在最前面的是当地印第安裔土著。
而白人雇主们则在人群后面,把酒言欢。
圣诞夜的大火,寓示着一场革命的即将爆发。
当街被随意枪杀的小孩,只能是土著族裔。
白人们打猎娱乐。
庄园主家被杀的狗,是一场土地争夺的报复。
克里奥家里的土地,无一例外,被政府和利益集团强征。
圣诞节对比白人们的圣诞节:敞亮温暖。
圣诞节对比墨西哥土著裔的圣诞节:阴暗狭小。
森林大火的态度对比墨西哥土著裔们匆忙救火,白人们觥筹交错把酒言欢。
圣诞夜的森林大火,寓意着一场革命即将带来。
六、死胎与革命克里奥的死胎,其实隐喻了革命的流产。
克里奥的怀孕,寓示了一场墨西哥本土革命的孕育。
而这场革命,从一开始就注定要面临白人精英阶级的镇压、瓦解与扼杀。
借由克里奥的视角,影片中有多处暗示:1. 地震中的医院,剥落的建筑石块,砸向婴儿箱;2. 地震后镜头中的十字架,预示死亡与终结;3. 圣诞夜中地下室的庆祝,克里奥被意外摔碎的杯子(在玛雅文明中杯子象征着子宫);4. 大火后的焦土和对幸存者(蜥蜴)的抓捕;5. 克里奥被情人拿枪指着,羊水破了;6. 克里奥被搀扶着离开家具店,镜头中女学生怀抱着被杀同学痛哭;7. 克里奥在医院接生,怀抱着胎死腹中的女儿(与第6个镜头形成呼应)。
隐喻1
隐喻2
隐喻3
隐喻4
隐喻5
隐喻6
隐喻7革命的流产对当代墨西哥的影响是深远的。
如果有人想要寻找这种对当代墨西哥政治漠不关心的类似表达,那么追溯的路径将毫无疑问地带领我们回到1968年10月,那时墨西哥的大多数人对政治都不再天真了。
对他们而言,特拉特洛尔科最重要的意义是大家公认在1968年10月2日之后,墨西哥的一切都改变了。
墨西哥的经济确实在表面上持续了二战后的蓬勃发展,即使在七十年代大多数时间都有接近6%的年增长率。
其结果是——也许不是全部——许多墨西哥人都怀揣希望,认为他们的孩子能比自己拥有更繁荣的物质条件。
然而,1968年之后,政权、政府和革命制度党的合法性,以及人们对于墨西哥革命承诺的信心,通通彻底地被粉碎了。
不奇怪的是,联邦政府和地方的武装力量针对墨西哥贫民,特别是土著贫民所采取的惯用暴行,相较于涉及中产阶级学生的大屠杀,几乎没有受到过关注。
——摘自《民主的浪漫:当代墨西哥民众的无声抗议》
民主的浪漫7.1[美] 顾德民 / 2018 / 江苏人民出版社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影片开头的一组美好的镜头,克里奥洗着衣服,沉吟着歌谣:……当我向你诉说我的贫穷你再也没有微笑过我渴望拥有一切将它们一一放在你的脚边可我生来贫穷你永远不会爱我……以及克里奥与佩佩的对话:我不能说话,我死了恩,我还挺喜欢死了的感觉
导演要表达的是“无声的抗争”:一座自由民主之城,建立并不那么容易,但尚需抱有希望。
因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七、内心平和片尾的字幕出现的 "Shantih Shantih Shantih." Shantih出自梵文,意味着内心平和。
一般在经文最后出现三遍,意味着三重苦(肉体之苦、自然力之苦、灵魂之苦)的消除。
这应该代表了导演对美好生命的祝愿吧。
Shantih有趣的是,在影片中的训练场,似乎只有克里奥达到心灵平和的状态。
八、一些有趣的细节最后还是聊点轻松的话题,影片中一些有趣的细节。
(一)飞机的意象影片中反复出现【飞机】的意象:地板泡沫反光中的飞机、训练场上空的飞机、片尾院子上空的飞机。
一是象征了广阔的空间与稍瞬即逝的时间概念。
二是象征了当时墨西哥快速腾飞的经济背景(68年举办奥运会,70年举办世界杯)。
(二)宇航员的意象影片中仿佛出现的【宇航员】意象,象征了导演的梦想。
成为宇航员一直是导演阿方索·卡隆儿时梦想,他的代表作品《地心引力》 (Gravity)是我比较喜爱的影片之一,就是圆了他儿时的梦想。
男孩们卧室墙上的画报,有登月、宇航员等主题。
另:门上的MEXCO 70,是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因此影片的记忆场景选取自19681970时间段。
圣诞野炊,男人们玩枪,而镜头中的男孩穿着宇航服,模仿遨游太空。
郊区,男孩用水桶自制的宇航头盔,模仿遨游登月。
《罗马》戏中戏——宇航员场景男孩们去电影院看的电影,关于宇航员,同时也是向自己《地心引力》电影致敬。
《地心引力》中的场景《地心引力》中的场景
地心引力 (2013)7.92013 / 英国 美国 墨西哥 / 科幻 惊悚 灾难 / 阿方索·卡隆 / 桑德拉·布洛克 乔治·克鲁尼
《罗马》戏中戏——致敬《虎口脱险》致敬1966年的《虎口脱险》,电影或许也是导演的儿时梦想之一吧。
(三)导演会是谁?
影片中,导演会是三个男孩中的谁?
顺着【宇航员】这个意象去寻找,不难发现:1. 影片00:29:27,男孩们卧室墙上的宇航员画报, 是在帕考(Paco)的床头;2. 影片00:55:34 ,去野外猎场上的宇航员装扮,是佩佩(Pepe)装扮;3. 影片01:14:17,去电影院看关于宇航员的电影,是托雷(Toño) ;因此,导演应该是三个男孩的群像,而不是特定谁。
(四)影片中发生的具体时间影片中发生的时间具体是哪一年?
如前文所述:1. 1968年:线索是影片《México '68 》以及克里奥与费尔明在训练场的对话;2. 1970年:线索是00:29:27男孩们卧室墙上画报,México70、足球图标及吉祥物(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3. 1971年:线索是00:54:39克里奥看着墙上的狗头标本,从对话中得知狗狗“肉桂去年死的”,而下面铭牌是1970年,因此当时在1971年;另一个线索是圣诞夜黑胶唱片的时间应该是在1971年左右发行,关于这张唱片下文会详述。
因此,影片没有特定时间,是导演关于1968年1971年间的回忆组合。
(五)影片最美的音乐个人觉得,全片最动听的背景音乐是在圣诞夜所放的黑胶唱片《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取自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在 1970 年所创作的音乐剧《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由Yvonne Elliman所唱。
戳这里☞《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在音乐剧中表达了抹大拉的玛利亚对耶稣的单恋之情,契合了克里奥当时的心情。
找到了最接近唱片的版本,与唱片的图标一致。
《罗马》,很好地结合了关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考,值得推荐。
完。
你如果问我《罗马》到底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我很难形容,因为它更像一部充满私人回忆的纪录片。
而它所记录的,只是一个家庭,四个女人,四个孩子,两辆车,在1971年左右的一段时间,点滴生活。
导演最可怕的一点就是给了观众抽离的观感。
大量的单镜头,长镜头,或者在原点360度的拍摄,所有的画面极度平稳,只有左右的移动。
他带给你一种上帝或者鬼魂般的视角去旁观一家人,主与仆的生活。
我最开始不懂,因为这样的运镜太冰冷了,加上黑白的画面,很难融入情节或者带入自己的感情。
进入影片的后半部分,我突然明白这才是导演追求的效果。
他用冰冷的镜头带你走过这栋房子,这个家的每一个角落。
带你旁观同一个屋檐下每一个人最平淡的生活。
你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性格与心事,但你只能默默的看着,看着她们的一点点欢喜,一点点痛苦。
所有的情绪,甚至所有的冲突都是平铺直叙的。
像一下子在长桌上抖开的卷轴,没有任何起伏的告诉你,所有的团聚与分离,生命与死亡,绝望与死心。
而正是这种绝对的平静,带给每个画面极度的真实。
因为生活其实就是冰冷的,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转瞬即逝的。
成年人的心里即使翻江倒海,面上却可能是麻木的。
但你随着导演的用心,抽离的看着这些人物的喜与悲,你又能从中体会到导演的一种悲悯。
即使人都是自私的,脆弱的,甚至不道德的,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还是不知不觉间流露出来。
人与生具来的爱与生命力实在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
导演的个人审美与艺术修养让人叹服。
电影每一帧单独拆开都是一幅油画。
所有的服化道都是精心筛选,以求达到黑白画映的最佳效果。
拍摄没有剧本,导演一对一每日更新拍摄场景,就像生活日复一日,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两位女仆的扮演者都是白纸一张,首次触镜,从没有过任何拍摄经验,也只会西班牙语。
但她们的表演是那么自然那么流畅。
我不禁在想,现在的所谓演员,其实欠缺的并不是高品质的专业教育,而只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平常生活而已。
《罗马》,他只是讲了一个算不上故事的故事,最可怕的也是他只讲了一个算不上故事的故事。
精致、细腻又无趣。
导演的私人化经历观众并不会关心,唯一的一星给镜头和画面感
14/12/2018 @ 電影中心。無可否認撮影鏡頭等技術上的東西都很好,可是頭半小時太零碎實在難以投入角色的世界。後段感情戲還不錯但格局太小,如我這種對墨西哥歷史一曉不通的觀眾實在無法理解這個大時代背景有多影響角色人物。
墨西哥侯孝贤
到了最后海边餐桌特写时,观众才会发觉这片子的色彩已经被扭曲成什么样子了。卡隆就是技法有余,感悟太少。拍了个侯孝贤式的电影,但缺少生活的哲理
卡隆展示他过往电影的灵感来源,并告诉我们男人都是大猪蹄子,以及现实和虚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看完很想试一下那个举手单腿立,某天洗澡的时候试了一下,不难。回头重看《你妈妈也一样》,二者表现魔幻不是一个水平,我觉得是卡隆非要自己摄影的锅。
确实不要书架比较好
女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让我联想到前两年的那部《年轻气盛》,如油浮水的仪式感是标签也是芒刺,会摄影并不等同于懂美学,卡隆这深情不是克制的深情,而是精致的深情。
要不说侯孝贤厉害呢。
看不懂的个人主义
羊水与海水 洪流之下的微小奇观连成一片"我根本不喜欢生物化学" "我本来就不想让她出生"
我们摄影老师说,当你拍出一张怎么修都修不好的图,又不想废了它,只有黑白才能提升逼格这个电影我完全看不懂,故事普通到像是邻居大妈话家常,构图普通到像是我拍的照片,好像看了这部、看懂了这部、打五星就能表现自己鉴赏艺术的能力,彰显自己的格调,事实上我看完影评也不明白不想装高格调有品味的艺术人士了,莫名其妙
蹦跳黑狗博拉斯(應該是這個名字吧)可愛! 平移鏡頭跟著演員的展示場景,用了N次,我自己並不喜歡,好像在說看啊看啊那時候就是這樣子的…… 一直看到了學生抗議中生產這段,才突然情感受觸動,但這並不是靠著片中本身,而是靠著觀眾拿去與自己面對死亡的經驗連結起來的效果(影廳內聽到各種擤鼻涕聲),至於沙灘上相擁受感動或許只是死亡這段的延續。 下午才看完灰燼與鑽石,晚上就看這部,導致並不喜歡這部的數位黑白,雖說查資料後看到導演選擇數位底片而不是膠片,是有意的,但這樣確實有比較好嗎?有些畫面遠景的白光多到模糊的情況了…… 這部很難不與《冷戰》相比較,只能說更喜歡《冷戰》(但怎麼不順從心意打三顆星妳這偽善的決定)。
上有飞机穿梭云霄离去,下有家犬试图夺门而出。前生时而飞行员时而水手,今世为胎祝酒一杯却洒落。转动跟拍、平移跟拍的摄影不动声色地融合在叙事中,那场分娩戏冷静地却让人动容。阿方索·卡隆用《桃姐》的故事拍摄了一部《阿玛柯德》。
困。
乍看是阿方索·卡隆的私人童年记忆、琐碎如流水账的家庭日常,却在无数细节中(最激烈的不过是窗外楼下的镇压学生运动)透射着外部世界的风起云涌。四个字形容就是:举重若轻。像片中那位传奇教练说的那样,“你们以为我会做什么?悬浮在空中,还是举起一架飞机?”他和她其实什么都没做,他们只是在一片东倒西歪中静止地站立着。卡隆选用的Alexa65数字摄影机拍出了大时代的广阔与通透,室内的横摇,室外的滑轨,黑白影调细腻舒适,视听语言精致考究,精心设计的符号暗含其中。故事核心其实是两位母性角色(女仆和女主人)遭遇的爱情不幸,她们都很坚强,也刚好符合今年的女性话题潮流。60年代末的墨西哥有些地方感觉跟中国蛮像的,养狗和花鸟的庭院很亲切,社会变革也有类似的影子。日常羡慕大家庭和大house……
构图真的方正到无聊,无意义的镜头运动真让人看不懂,尤其关灯那段。三星全给素颜麻辣鸡,表演有层次,非常朴实但有能量。海滩一场戏尤其好。全片武士那一段是最好的,绝对忠诚,绝对的坚韧。翻译的版本只翻译了主要对话,一些零散的生活化对话其实也对影片有推动作用
不同文本层次相互作用交融的同时共同承载了创作者对墨西哥对童年最私密最个人的回忆和情感,这种感性、私人同时又宏大的影像力量喷薄而出,犹如影片最后那一波又一波的巨浪不断冲击并试图淹没大银幕前的每一个观众。
所以阿方索卡隆什么时候可以放下拍出影史最佳长镜头的执念啊?长镜头的核心诉求在于与时间同步,但卡隆的长镜头还是意图展现他精准的场面调度能力,实属本末倒置。他对镜头语言的设计强度不适合这种高情感浓度的题材,整部影片最有力量的恰恰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