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畔,薄雾缭绕间,女主划动着玉足向水中播撒着涟漪。
一旁的男主洗着脸,言语间隐含着对女主的爱意。
女主不动声色,男主将溪水撩向女主,女主也用脚将水撩向男主,欢声笑语,水花四溅,心花怒放,情不自已。
本以为二人会走在一起,本以为有情人会终成眷属,但却响起了这首歌《永隔一江水》。
这也许就是1980年代的爱情,双方都心知肚明,二人也彼此深爱,但都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谁也不说破,谁也不越界,就像上学时桌上的那条“三八线”,二人的感情永远隔着一江水。
“明天,公车一来,我就要走了。
”“那我就不送你了。
”多么决绝的回复,掐灭了男主最后表白的勇气。
关上房门,女主倚着门泪流不止。
男主到了城市,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或许让他没有太多闲暇去思念远方的爱人。
但女主过着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这首歌多么像女主的心声,多么像那无数个思念的夜晚,从黑夜到黎明,等待,等待得心都要碎了。
她多么希望男主能留下来,多么希望男主能回来。
然而女主是矛盾的,她希望她心爱的人能有一番作为,而不是待在这穷乡僻壤中了此一生,况且他是大学生,他需要更大的舞台。
同时女主还受到父母的遭遇的影响,他不想拖累男主,不想男主重蹈她父亲的覆辙。
她拒绝了男主的爱意,她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
从此,她和男主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装着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装着毫不在意,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给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电影里,男主喜欢泰戈尔的诗,女主喜欢舒婷的诗。
而二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似乎就像上面两首诗一样。
女主的心在男主身上,希望男主有自己光明的未来,而自己不希望成为男主事业的阻碍,只是默默地支持。
而男主表达出自己满满的爱,换来的却是女主冷漠的回应。
这也许是二人不同的爱情观,这也许这时代的悲哀,乡村与城市,爱情与事业,门第与地位……都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
男主最终和女主成为了河的两岸,男主收获了事业,却没有收获爱情。
女主在艰苦的乡下生活和悲惨的命运中英年早逝。
拥有与失去间,让人感到满满的遗憾以及无限的哀伤。
若能赶上如今的时代,二人多半会双宿双飞,在另一个城市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可以挽留的,但爱情是可以挽留的,只可惜,他们都没有逃过时代与命运的安排!
河难道只有两岸吗?
人生难道不是出人头地就是寥寥此生吗?
爱情难道只是相互拖累不是相互扶持吗?
男主的经历告诉我们不是的,他需要爱情的滋养以及精神的支持,女主又何尝不是呢。
他们若能鼓足勇气,给彼此一个机会,或许他们能找到河的第三条岸,也许那是一叶扁舟,载着他们的生活与希望,顺着河水静静流淌。
这是一本装帧精美的书:古朴的木刻画舒展在银灰色的硬质书封上,遒劲有力的书名像是在清水混凝土上的雕刻,纹理简约又如壁纸般细腻的扉页极具质感。
沉甸甸拿在手中,你会误以为这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其实这只是一部只有15万字的中篇小说,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就是使用的纸张太厚了,以至于每次翻页你都要再次确认你翻开的不是2页。
网名叫土家野夫的郑世平早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当过警察,坐过牢房,一个典型的有故事和阅历的60后,对于70后的人来说,读他故事还是很舒服的,因为他就像一个大哥级的人物在讲述一个你未曾深入经历却又好奇的社会阶段,你会因为与故事的情节有着些许的交集而感到亲切与共鸣,然后你也可以装作高深莫测的对80后说,嗯,那可是一段尘封的岁月呐!
野夫以“我”的名义,讲述了一段八十年代的爱情。
似乎任何虚构类的文学作品中,爱情从来没有缺席过。
而在这部专门讲述爱情故事的小说中,充满了湘西山村的乡土气息。
青石小街上的记忆足音,清浅河水上的晃动索桥,迤逦远行的哭嫁新娘……不但让我们见证了一段青涩的爱情,也领略了古朴久远土家习俗。
然而故事本身并没有多少能出乎想象的地方,就像你小有期待地打开了一盒包装精致的月饼礼盒,撕开里面同样精致的塑料袋,月饼上依稀浮现的还是“五仁”二字。
于是,伴随着耳畔回响的“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我在豆瓣上给他打了三颗星。
01最近喜欢上了将电影和原著对照着来看,比如前面我说过的《那山 那人 那狗》。
我发现,影视化镜头语言与原著的文字语言对照,对于阅读本身来说不仅颇有受益,还挺有意思。
两相对照之下,激发的是读者对文本和语言,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求索。
前段时间沿着《那山 那人 那狗》,一口气看了霍建起的好几部片子,坦白来说,都挺喜欢。
其中的一部是根据野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1980年代的爱情》。
一部纯粹的爱情片,在我看来,要拍好这部电影,在华语影视导演圈中,或许非霍建起莫属。
其实野夫的这本《1980年代的爱情》,我很早就读过,大概是在刚毕业那会儿,在出租屋里读这样的故事,满篇文字,尽是80年代爱情的纯粹与感动。
野夫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他经历传奇,加上早年在武汉大学时,已是闻名的才子。
很多人不知道,野夫最初是以诗歌见长,尤其是在大学的时候,后来他因为一篇篇椎心泣血,感人至深的散文,而广为人所知。
野夫出版过一本诗歌集叫做《丘陵之雕》,或许知道的人,并不太多,大部分知道的还是他最著名的散文集《乡关何处》、《身边的江湖》。
读完《乡关何处》,柴静还写了一篇广为流传的散文《日暮乡关何处是》,言语之中,尽是仰慕与激赏,仿佛野夫就是那个“前世的情人”。
我应该算很早读野夫的散文集——《乡关何处》、《身边的江湖》,每一本都很喜欢,漂泊异地的时候,有时候想起了野夫的文字,就立刻下单重读他的文字,所以,我自己印象中也不知道买过多少本野夫的书。
多年以前,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过,读到野夫文字的感受:「读野夫的文章,缘于在网络上无意看到一篇章诒和的推荐文章。
现在想来,章诒和和野夫一样,同样经历过坎坷不平的人世,亦时常发端幽微,刺透世事常入木三分,故读野夫曲折的人生如遇知己,不足奇怪。
章诒和盛赞野夫,通篇诚恳虔敬,令人信然非常。
《乡关何处》只有区区十几篇文章,都是些怀人之作。
野夫笔下的人,都像是逃脱不了人世的厄运,凄惨悲苦,冥冥之中野夫似乎在书写一段共和国家族的苦难历史。
从《江上的母亲》、《坟灯》 到《大伯的革命与爱情》、《生于末世运偏消》,野夫像一个背着一囊拼命抢救出来的前朝历史,深怕被篡改,所以在云南大理,那座云雾缭绕、松涛如怒的高山庭院里的夜晚。
满怀孤愤的写下这段为人所不知的家族遗恨,写下那么多乱世之人的飘零、坎坷。
野夫像个前朝遗孑,古文功底深厚,擅长古体诗,文字中常充满古风,尤其是《庄子》、魏晋文人的文章典故,常出现在其文字中,恰到好处,读来余韵非常。
想来野夫不仅文字充满古风,其为人、处世,或许也像他的朋友所说的一样,诗酒飘零,礼失求诸野,野夫他们便是传承此脉隐隐约约的飘零一代。
第一次读野夫,是在大三准备考研之时,彼时常觉复习枯燥乏味,便翻来一两篇文章来读,野夫的文章像是一记惊雷打破了那个沉闷而枯燥的长沙夏天。
一字一字读完一篇,常沉重唏嘘。
透辟的文字、冷透的人世,如此沉重的文字,是近年少读。
那年长沙的夏季,燥热如往常,野夫的文字和窗外那些休憩时默默的盯着看,浓郁的快要炸裂似的芭蕉、窈窕杂树,一起刻入了脑海。
而后的日子,野夫的《乡关何处》常携身边,偶尔翻看,抓开一页便可接上前面的叙事,只因自己的那段时间、野夫的文字,常会在字里行间,记忆逆转翻腾,直戳胸口。
去年野夫出版新作《身边的江湖》和半自传体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 。
《身边的江湖》延续了野夫一贯的风格。
有江湖的地方就是躲不开那么多畸人轶事,这是江湖的味道。
然而野夫笔下的每一个人、每一段事似乎都是命运的弃子。
悲愤哀愁、穿梭文章之中。
像是一页页被油彩覆盖的历史慢慢剥离,散透着血腥、令丑恶更加昭著,令美弥足高洁。
」02说完读野夫的感受,那再次回归到我最近重读的《1980年代的爱情》。
《1980年代的爱情》其实是野夫的一个半自传体的小说,或者说半自传性的散文。
野夫对于这个故事,一直有一个心结,他曾经跟很多人说过这个故事,包括柴静在散文《日暮相关何处是》中也提到了这个故事。
某种程度上来说,野夫写《1980年代的爱情》,是一种追忆与悼念,或许也是了却在心头的一个心结,毕竟,我觉得以野夫的性格,对于这么一段爱情故事,一直都是他无法忘却的纪念。
当然,也可以理解,在我的阅读记忆里,野夫的散文之中,始终有三个主题(或者说母题),一个是为身边的人物做传记,这些与他交往的人物,大都从八十年代过来,充满着卓尔不群的气质与古风,所以经常能够看到他笔下的人物,哪怕是掌勺的师傅,都被他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个性。
野夫应该是打心底里,追慕和怀念,他所经历的八十年代。
第二个主题,其实是控诉,或者说在文字里隐约的表达一些愤怒、不平、悲伤或者控诉,那一段历史的漩涡,所以他笔下的很多人,也都经历过八十年代之前的岁月,野夫用冷透的文字,在表达对那一段年月的控诉。
第三个主题,其实是野夫对故乡,对故人、故事的的深深的爱与追念。
所以他笔下的故事,无数次的回到了故乡,在我看来,这或许是野夫精神的一种回乡和眷恋。
从这个角度来说,野夫对于写下《1980年代的爱情》这样的故事,以及到后来坚持要拍摄电影的执念,或许从他的散文里就可以找到源头。
他怀念八十年代的美好,同时,他对故乡有着永远无法涂抹去的深厚的感情,当这两者之间记忆的共同交汇点,结果就落到了他那个半自传的爱情故事之中。
应该说仅仅就《1980年代的爱情》,这个故事来说,野夫依然发挥着他文笔的优势,贯穿在整个小说中,都能看出野夫文字的诗意、老练和古风,也可以看出他对故乡挥之不去的挚爱,野夫的文字里,依然浸透着酒一般的浓烈。
比如小说中关于与女主人公丽雯在酒店相互索取的那一段,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写,野夫极尽文笔之华丽,用充满干净的文笔描摹那段在他眼中,一定是非常神圣的美好。
所以说,如果说读《1980年代的爱情》,最大的收获,除了这个故事本身挺感人之外,有一种纯粹的感人之外,那就是野夫文字的美好,文字足够让我沉浸在故事之中。
当然,野夫最擅长的是散文,所以《1980年代的爱情》,读起来其实更像散文,而不是小说,尤其是弥漫在小说中的无处不在的景物描写,以及断断续续跳跃的对于一些时间发表的看法,都像是写散文的笔法。
不过野夫自己或许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小说的“跋语”中,野夫还用沈从文的《边城》谈到了散文的语言和小说的问题。
不过,《1980年代的爱情》,这本小说语言本身不是问题,在我看来是优势,也是小说的魅力之一,因为野夫的文字才配得上他笔下那干净而纯粹的爱情。
小说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对白,如果多看几遍,就会发现,野夫其实不擅长写对白,尤其是到了爱情之中的对白,不仅仅令人感觉对干瘪、做作,甚至与主人公不相符的幼稚,这在我看来是《1980年代的爱情》最大的问题。
不过,对于这个半自传性质的作品,野夫心中最大的期待,或许是用他的笔,用最真挚的语言,记录下在他心中神圣而圣洁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中篇的文本,或许已经是一个极好的文本。
因为,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我被他的文字深深吸引,也被他们的故事,好几次几乎落泪。
03说完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本身,再来谈谈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
在我看来,电影和小说在表达的精神和精髓上是一致的,都是在纪念一段已经逝去的美好的爱情故事。
但是在表达上却有些区别。
野夫在文字上的表达,除了状物写景,是舒缓的,美好的,其实在感情上他是更加浓烈的,热烈的。
但在霍建起的电影里,他通篇的镜头语言,其实就和画面中宁静美好的景色一样,他的镜头下的爱情是纯粹的,同时是舒缓的,宁静的,是那种更加克制的隐忍,或许这也是霍建起心目中的八十年的爱情模样。
电影里的表达,更加克制,更加舒缓,仿佛就是电影里流过吊脚楼的一条宁静的小溪,静水流处,撞击出情感的美好与清脆之声。
当然,其中的对比非常明显,比如在主人公关雨波告别离开公母寨的夜晚,小说写的很浓烈的两人拥抱在一起,而在电影里,两人分别后镜头一转到女主人公躲在门后,流下了不舍的泪水,这种在电影里的表达,更加含蓄和克制,在我看来,似乎跟整个故事背景更加契合。
当然,为了讲好这个故事,其实导演霍建起也做了很多和故事无关的的情节的删减,专注在二人的爱情故事的刻画中。
在我看来,这些删减和改动其实很好,比如影片中增加了女朋友来看关雨波的场景,这其实是一种对比,突出丽雯的形象的纯粹等等。
在我看来,霍建起这些改动和修改,都是非常好,且使得整个叙事更加专注和流畅。
但我觉得,影片最大的值得商榷的地方,或许就是回到家乡的那一场聚会和男女主人公在酒店的戏份。
不仅是电影在美好的乡村和城市之间转换很突兀,而且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在我看来,或许这一段可以完全删除,直接借鉴他回乡的两个段落就可以,包括给丽雯送别等等。
或许通篇的故事会更加美好、流畅,气质上也会更加和谐。
但我想,或许野夫对这一段也有些执念,毕竟在原著中花了一个大大的章节的描述,野夫可能不愿意轻易拿掉。
总的来说,我依然觉得,只有霍建起才能拍出野夫的这个故事的韵味和意境。
某种程度上,我也觉得霍建起意境拍出了这种久违的爱情味道——尤其是女主的选择,那种清冷的气质,实在和景色和人设相得益彰,那种外冷内热的美好,那种付出和这里的山水融为一体,清丽脱俗,纯粹而美好。
不过,其实,拍这部电影,我想还有另外一重意义,或许原本不是创作者的本意,那就是在镜头里流下和挽救,乡村的景色和美好,或者说野夫的家乡的美好,永远定格在了这个影片之中,供后知来者追随。
这一点,其实在电影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意外收获和效果,比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原本只是想拍在三峡的故事,结果意外的给现在早已消失不见的三峡,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影像资料和底稿。
在我看来,或许《1980年代的爱情》也一样,给我们永远留下了一个宁静、美好的影像世界。
04野夫的本名叫郑世平,也就是电影中出现的编剧的名字。
野夫的名字出自唐朝刘叉的《偶书》——野夫怒向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于不平处,浇胸中块垒,或许这就是野夫本人和文字的真实写照。
如果你喜欢散文,也怀念1980年代那些早已经消逝,或许再也找不回来的爱情,那我建议你,可以看看野夫的散文集《乡关何处》、《身边的江湖》,看看小说和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
我相信,野夫的文字,一定会令你喜出望外,一如多年前我在读大学时,那种激动和爱不释手。
冲着女主这种稀缺的美,本片起评也值三分了。
豆瓣er现在越来越装逼了。
<图片1>
《1980年代的爱情》:70年代暗恋,80年代虐恋,90年代床恋,00年代死恋!
文/列文没错,本片总来说讲的就是标题概括的故事,只不过“1980年代的爱情”是主体,70年代的暗恋是背景,90年代及以后则是延续和尾声。
本片导演霍建起作为内地知名文艺片导演,对当代题材明显不太感冒,大部分作品都在讲述八九十年代以及民国时期的故事,对过去年代的情感和生活怀有浓厚的眷恋之情,《1980年代的爱情》就是霍建起这种创作风格和情感偏好的鲜明体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静雅、柔美、细腻、纯情的导演风格,以及80年代人们那种理性与情感交锋、理想与现实碰撞中刻骨铭心的爱情。
《1980年代的爱情》明确的时代标签,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操弄男女主角爱情的命运之手。
关雨波(芦芳生 饰)大学毕业后分配回到故乡,又去到大山里的小镇政府学习锻炼,在这里他遇到了在供销社当营业员的老同学成丽雯(杨采钰 饰),心中顿时掀起波澜。
因为成丽雯正是他70年代上高中时的暗恋对象,毕业时甚至给她写过情书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此次重逢爱火又在他的心头点燃。
但成丽雯对他依然冷淡的态度让他碰了钉子。
但关雨波并不灰心,通过一次次地去供销社打酒、买东西,不断跟成丽雯接触、闲心,甚至主动去看望她住在高山上的老父,从而慢慢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而成丽雯心中也并非对关雨波无情,冷淡之中也不乏对关雨波的小整蛊和小调侃,让关雨波有了继续努力的动力和希望,而关雨波也通过对成丽雯家庭背景的了解逐渐明白了她的苦衷。
成丽雯的父亲是桥梁工程师,因为爱上了她的母亲所以留在了大山里,但是她的母亲家庭成分不好,在那个年代父亲为母亲仗义执言结果被打成右派,后来母亲也郁郁而终,本来能够“走出去”的成丽雯,为了照顾行动不便的父亲,只能留在了大山里。
而关雨波作为大学生来到小镇只是挂职锻炼,最终还是要回到城里工作的。
如果关雨波因为爱情跟她在一起留在小镇,就要放弃大好前程。
成丽雯一方面不愿意因为爱情让关雨波重走父亲“郁郁不得志”的老路,一方面也担心关雨波将来有一天会像父亲埋怨母亲那样埋怨自己,后悔这段情。
所以虽然她心中对关雨波也有爱,但一直自我压抑不愿表达。
在本片中,男女主角的爱情问题不是来自爱情本身,而是来自时代和社会的局限与阻。
那个年代“天之骄子”一般的稀有大学生男主角,同“家庭成分不好”的女主角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身份鸿沟。
男主角的前程与爱情又成为水火不容的一对矛盾,女主角父母的爱情和家庭悲剧又成为“前车之鉴”一般的压力,三重矛盾和阻碍让女主角无法与男主角展开热恋,让两人的关系始终处于若即若离之中。
但正是在两人看似平淡的情感关系中,观众依然能够感受到两人之间不乏温馨的爱情火花。
在山中廊桥上,成丽雯对关雨波倾诉家庭往事;在溪水旁,两人互相泼水打闹嬉戏;在成丽雯家里,关雨波享受着边洗热水澡边跟佳人聊天的幸福。
在雨夜的炉火旁,关雨波对成丽雯展开强大的情感攻势,含蓄地表白,但可惜的是成丽雯克制的态度让两人失去了成为恋人的最后可能。
结果关雨波要结束在小镇的锻炼回到城市,两人在人前假装坚强,人后悲伤落泪,只能让彼此的情感停留在虐恋的状态从而不了了之了。
至于90年代两人重逢有了一夜之情,以及男主角北上创业成功之后,发现成丽雯已经去世,则是情感片惯用套路罢了。
《1980年代的爱情》体现出导演霍建起擅长的情景交融、细腻唯美的风格,外景地湖北恩施的秀美群山、翠绿茶园、梯田美景、廊桥明月、古朴街道,将男女主角克制、温馨、微妙的情感染上一层唯美的氛围,舒婷的诗集、大众电影里的山口百惠和三浦友也都代表了那个年代的青年人对真挚情感的向往。
此外,影片的剧情虽然始终波澜不惊,但生活化的台词毫不枯燥,不动声色地诠释出男女主角的微妙情感。
而扮演男女主角的芦芳生和杨采钰在影片中也有着不错的发挥,尤其是杨采钰,影片虽然是通过男主角的视角展开,但女主角成丽雯才是真正的核心角色,她的美丽令人心动,她为了成全男主角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将真爱深埋心底的伟大情感令人感动,她的爱情悲剧令人同情,可以说,全片真正能够牵动观众情感的只有女主角成丽雯。
而杨采钰生动地演绎出成丽雯冷艳的神态、自我压抑的愁思、同男主角温馨相处的那种克制的欢乐、面对艰难生活的淡然、对男主角刻骨铭心的爱情,观众也很容易对这种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完美女性”产生好感。
《1980年代的爱情》在上映前做过一些点映,网络上针对影片也有一些怪话。
笔者也思考了下,影片在情感表达上是否真的有问题呢?
如果这部影片诞生于八九十年代,还会有负面声音传出吗?
我想不会的。
只是因为时代变了,大家对情感片的心态也变了,人们已经很难相信有完全无私的真挚情感存在。
人们对于电影的心态也变了,浮躁物化的社会让观众的心态也变得浮躁,普遍没有耐心坐在影院看一部安静的影片了。
而市场对于文艺片也更加苛刻,只有像侯孝贤、贾樟柯这种成就和“逼格”都高的导演拍的文艺片,才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排片。
而《1980年代的爱情》虽然也具有鲜明的霍建起电影风格,但“逼格”显然是没有的,导演在抒情慢节奏中也缺乏进一步塑造强烈个性化艺术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的突出手段,于是本片也只能成为文艺片中的“普通青年”了。
(文/列文)电影、美剧实时点评请关注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dusheliewen
这部五年前上映的电影,要不是头条上有人发文推荐说,是他看过的电影中“最撩人的”一部——我不知哪年哪月哪日才会看这部片子。
其实,这部片子的情节、人设、环境、技法等谈不上特别,但这它能给部分看客一些情感冲击,甚至像头条上评论的那样“彻夜难眠”、“不敢看第二遍”,如果这感触是真实的,我只能说,这也许是他们在当今这物欲横流、人情寡淡的社会中,向往片子中的那一片芳草地……尽管这种情绪可能是短暂的……
片子很文艺,整个过程也蛮流畅,属于一开头就能把人的内心乱七八糟的想法都烧的火热火热的那种。
故事的情节也属于特吸引人的类型,一个大学生,一个小镇姑娘,有着一堆故事会发生的小镇上,湿漉漉的石板街,淅沥沥的梅雨季,错过了四年的高中同学,郎情妾意不在此时发生又该如何呢?
可片子把过多的时间都用在了扣题上,爱情的美好,伴随着《一江水》的旋律,让人觉得那么简单。
但是其实,小说的我没看过,但我觉得是不是女主艰涩的付出方面,影片建设的太少了呢?
这个话题够厚重,也值得现在很多爱情痴迷客去深思,让很多婚姻速食者去消化,二人感情的浓烈和女方厚重的压抑,是如此的让人能不自持。
可,好像,都是一带而过似的烟消云散了,仿佛就是男方淡淡的讲了一个故事,不温不火,也好像没发生在自己身上。
不过生活是不是就是这样呢?
反正,这道菜的味道,只能说,有点儿淡,没有我想象的那般,浓烈。
故事的情节很普通,心情虽有起伏,偶能随之一笑,也会因而叹息,但能让看片的我整个人都安静下来耐心的看完。
感觉导演对农村的自然美景特别有感情,我也经常行走于乡村之间,但看到多是破败和落后,导演镜头下的乡村,宛如世外桃源,如画一般的美。
每一个开始的镜头,都像风景明信片一般,让人向往。
而且对于中国名俗的传统文化,导演也是很喜爱的,借讲故事之际,还记录了关于喜和丧的农村特有的仪式,让人感叹和唏嘘。
一个简单的那个时代的故事,一个认真用心拍的电影,一种对往昔、对自然、对文化的偏爱,化作一部让人静心欣赏的电影。
本片根据野夫同名半自传小说改编,也算是个“IP电影”吧,一听是霍建起导演的电影,心中不免多些期待,而且这个名字也非常“森系”,文艺又复古啊。
电影讲述的是被分配回家乡的青年翁小关偶遇初恋同学小关的故事,在公母寨的盎然与诗意中,这段感情慢慢萌芽,却未能结果。
其实这电影在我看来又是一个现代性的过去的故事,就是换了个年代和画风的青春片,说是拍出了60年代人的青春,但我不肯相信这是60年代人的青春,我爹妈就是那个时代的,没听说过他们的爱情是这样的。
电影整体问题并不大,但真实性真的是欠考量,尤其体现在诸多细节上。
先说台词,前半段在山里县里那些插科打诨的人物台词简直了,有讨好现代观众的嫌疑,我承认它确实有点意思,但我不相信八十年代初的县城人能那么开放,说个话分分钟要“结扎”别人,要是我奶奶听见了肯定会鄙视这部电影的。
再说男女主角之间的一些对话,男生油腔滑调我都觉得ok,但是“这是第二次你把我放逐是个什么鬼!
”琼瑶剧吗?
当时我一口血都要吐出来了,尊重一下观众观感好吗,哎呀掩面而泣。
再者,男主角离开山里之后的每一场转场都挺突兀:好端端的就进监狱了,然后居然一句话带过,好端端的就同学聚会又见面了滚床单了,而且丽雯居然吃的是汉堡,没记错时间的话应该是九十年代初吧?
九十年代初一个司机的遗孀居然会选择汉堡做夜宵,我也是有点醉。
虽说不能太在意细节,但往往最令人跳戏的就是这种细节。
还有好端端的两人就失联了,男主角就北上了,然后丽雯就领便当了,后半段完全毁了前半段“一盏灯笼照亮山间雾霭和桥下流水”的诗情画意啊!
依我看这电影完全没必要后面哔哔那么多,两个人公母寨一别自此画上句号是最好,现在看来真的是有点虎头蛇尾了。
最后,谈谈片中串入的民俗“哭婚”和“跳丧”。
老实说这确实是我第一次在荧幕上看见这种古老的民俗,有它的意义,导演处理的也很不错,但是男主角的“解说”让我觉得有那么些刻意了,感觉这些民俗不过是一种视觉奇观罢了。
表演一下配乐,选了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很不错,非常符合影片基调,尤其是《永隔一江水》这歌用的妙,这场戏也拍的走心,看样子捎带一点文艺气息的国产电影和民谣小众歌手搭伴是趋势,不错,希望还能更好吧。
没有看过原著,是看到空间有人转发推荐。
野夫是家乡人,片子的镜头画面全是家乡恩施,很亲切。
确实有显得稚嫩突兀甚至搞笑的台词,但是被与家乡有关的所有风俗、情节掩盖了很多。
刚开始迟到了几分钟,男女主的内心表现得不够好,内心戏不是那么成功,有的台词让人觉得奇怪。
女主长得真好看,好喜欢那样的眼睛,单眼皮,不大但是透出来的气质特别凄美动人,有一种沉静的美。
不说技巧光说内容吧,整个过程都是一种压抑的克制的欲哭无泪的状态。
80年代初想爱又说不出口,想投奔你的怀抱却看不见光。
两个人像在拉锯战,永远没有彼此放下绳索握手言和的可能,但心里的距离却是早已为零了。
我到不觉得拖沓,可能我对电影的节奏还不太熟悉,但是我觉得恰恰是这样非常慢的节奏才足以表现人物内心。
重要的不是情节发展,是两个人的相爱离别时的割舍和挽留。
前半部分像是没有高潮或者说有几个小高潮但是不明显,记得以前听歌也是特别喜欢副歌不明显的歌。
想起林宥嘉的《心酸》,以前一个朋友说过,整首歌都像是一个人慢慢追忆慢慢感伤,最后一句“我们曾相爱,想到就心酸”分分钟戳泪点。
同样的,这样的文章我也很喜欢,席慕蓉的某篇文章是,每一段的除了最后一句话都是在说“我会怎样悉心的照料这一棵树,怎样保护它、施肥、浇水云云”,感觉长篇累牍说不到重点,最后一句是“对你,我也是一样。
”瞬间觉得前面的铺垫就是做准备的。
有一种艺术手法叫草蛇灰线,之前的所有冗长,都是为了最后那一刹那的迸发,而且那些你认为的冗长,正是导致后来爆发的关键因素。
这部电影也是一样。
有一句台词是,如果没有你,我之前经历过的所有痛苦,都毫无意义。
野夫的我只看过短篇,电影到最后女主绝症去世的那一瞬间我真的是在电影院泪奔了,朋友还笑我。
可能同样题材不在家乡拍就不会。
因为葬礼上看到了恩施才有的撒尔嗬,真的真的当时就撑不住了,泪如雨下。
家乡独特的婚假、出丧习俗给人很重的仪式感,场面恢弘庞大,又压抑到不行。
另外镜头真的很美,成片成片绿得清爽的山,透明的小溪,清江源头,我的家乡真的就有这么美,我平常用手机拍不用滤镜就跟电影里一模一样。
另外中间的一江水很好听,很契合电影。
所有镜头都有讲究,对称啊之类的,特写个人认为也用得很好。
看完整个人都好难过,回来还要继续扫楼宣传英协,妆都哭花了哈哈。
不过啊,主演的演技真的要加强,还是好喜欢好喜欢女主的长相。
结局是悲剧,让男主没有一个被原谅的机会,没有一个甚至让自己得以救赎的机会,面对的只有无尽的悔恨和惭愧。
总结起来让我感动的不是别的什么,就是两个人想爱不能爱的斗争,想留留不住的可惜。
这样的内心,最动人不过可惜二字,我们都在这个世界上,却永远都不能再见面了。
纵有瑕疵,男主,台词,完整性,流畅性,烂尾……仍然好啊
国产剧水准,知识分子的“一炮解千愁”意淫真的好讨厌哦。BTW,女主长得真像上户彩……
#SIFF18#平庸
很不错啊ლ(°◕‵ƹ′◕ლ)
不像80年代。如果就电影本身来看,后来的转折也比较低。
取景地好美,两星给山水。女主也长得秀丽。临近结尾画风突变,你在逗我。攒了几年总算来了一发,女方理由是“给你自信”这逻辑也是醉了。男主和领导上大号的那段对白,感觉满屋子都是大便味儿哈哈哈。到最后也没明白为啥男主爱上女主,理由就是长得漂亮和清新脱俗吧。
故事老套,女主值五星,很惊艳
被那帮影评人的差评给骗了,这片是我的菜,非常非常好看
男女之间念腔对白也是醉了,你们是在作诗吗?神烦男一号,读野夫原著也不是这个样子啊。圣母拯救文艺渣男,555~两道招牌被毁的干干净净。构图不错
三星画面,一星故事!
2015年11月29日20:17:29,这就是文艺爱情片啊。舒缓的剧情,断续的片段,这就是留在人们记忆中的80年代。唯美之后很多东西就不是很真实,而且为了表达而演绎的东西,让剧情都有些做作了。梯田风景不错,女主角也不错,只是这种感情,有时候难以理解。
细节处理,差!台词念白,差!
这两个人到底怎么回事,看着添堵,的确是80年代的纯情爱情
雨波,你他娘的真的就如丽雯说的,就只是个过客。你如果真喜欢她,第一次发达的时候怎么想不起她?第二次混好了为什么也不马上去找她?只能说你爱她爱的不够。
无语
影如其名,不算令人失望,但也沒什麼驚喜。跟侯孝賢對比下來,《山楂樹之戀》與《1980》都顯得幾分刻意(與符號化),人物因而也比較平面。不過那股隱忍與克制,在青山綠水的底色下,多多少少觸動內心。三星半。
那个年代的人 就是太矜持吧 应该
标漏,评价低
很美,处处都是景色;
男主角不变的容颜,女主角有点像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