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莫村》,欢迎来到东莫村!
Welcome to Dongmakgol !
东莫村是个类似桃花源的地方,类似到引入场景的彩蝶刚一出现,我们就喊出“桃花源!
”,想到落英缤纷。
东莫村的村民比桃源人还要朴实,他们看到军人握着的手雷,疑问道,“他们怎么把土豆上色啦?
”面对南北军举枪相向,将他们夹在中央时,很自然地问:“你们怎么精力这么旺盛啊,该吃饭啦!
”欢迎来到东莫村,恩,欢迎……战争的手雷将他们用来过冬的粮食炸成了漫天的爆米花,村长说,地里还有嘛,来,吃饭。
联军的Smith被他们听成了喜小姐,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奇怪:为什么我问他 “How are you ?” 他不回答 “Fine , thank you , and you ? ”呢?
他们不知战争为何物。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看到他们,战争傻到不行。
看看吧,欢迎来到东莫村!
说是喜剧,绝对的!
还没看刚下的那部纯英喜剧,看来让这部韩国片来预热是对了!
一顿猪肉吃出革命情谊born leader刚来村时确实处处透着刚毅和不屈,那股蛮劲和血腥铺面而来。
随着橄榄球,滑草等项目的出现,脱下硬硬的军装换上平民的穿着,军人的淳朴与呆滞真是洋溢着各种喜感。
到那顿猪肉,一起拉屎,哇哈,那些个镜头,简直是绝了!
教英文那段,‘how are you'的典型对话,笑死了。
一方面是现代中国居然还跟朝鲜20世纪初那时候一样,教英语就要教’标准对话‘。
一句问话对应一句回答,个性?那就不对!
另一方面是,想想语言真是shit,友爱关切这种东西哪是要靠语言来表达的,擦雨的手帕,似是而非的对话,模棱两可的名字,只要一个动作,心与心之间就能感应!
是'smith'还是'miss sue'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懂你,你能懂我,we are 'having such a good time'!傻姑死的时候真是让人动容。
她是这个世界里最善良单纯的人,却承受最惨烈残酷的命运。
前半部的时候我在想’无知者无畏‘,到傻姑死的时候却只能叹息说‘无知者应该是无罪啊’!
到头来,在这个世界,‘傻’还是得付出代价。
还好,‘很傻很天真’的东莫村自是‘傻人有傻福’。
看着山对面电火石光的耀眼,他们可能好奇,可能惊叹,却不知那五个年轻人对他们最崇高的敬意。
战争,最可怕就是不明真相,残杀百姓;人性,最可贵就是海纳百川,大愚若智。
所以如果你是傻子,那不怕.....
被誉为2005年韩国最佳电影。
导演的处女作,改编自话剧。
如果它是一部话剧,那么这是一部同《暗恋桃花源》一样幽默反讽的经典,然而它是一部电影,一部反思韩朝内战的电影,必然是悲剧性的。
其实只要看里面空中撒落爆米花的那场戏就足够令人爱上这部电影了,同胞兄弟们兵戎相见,而深处世外桃源的村民却不知道有战争,不知道世界发明了热兵器,不知道同一民族的军队正在对峙,也许他们观点和上帝一样,这一切只是一出无聊的闹剧。
活在桃花源的梦境总会有苏醒的一天,当韩朝两组人马正结成同盟一起享受村庄里和平的时候,战争又来临了。
还是一场恶魔式微笑的处理,纷纷洒落的炮弹像焰花一样,村民们又回到了原始的生活。
好像都在介绍剧情,没说到自己的看法,简单说一句,这部电影,任何人看到都会感动的。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姜惠珍正是《老男孩》里我很喜欢的那个特别的小美女,电影配乐相当熟悉,宫崎骏御用的久石让。
把期待和平用喜剧和打斗来表现。
这部电影把“末日感”“流浪感”“义气”融合在一起,原本的罪人在世外桃源里获得了救赎后决心保护这样的和平世界。
早期笑得多开心后面就会哭的多感动。
最后战士们还是做了不是逃兵的人生,最后的牺牲也是把基调都拉回来了,回归现实。
敌人变战友的转变还是很甜的。
不过看到最后也不知道女主的作用是什么,就算是吉祥物的话那噶的也太早了吧……
还是那句话,韩国电影剧情很老套,却能用细腻动人的细节一点一点将你俘获,这就是韩国电影的魅力。
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断:手榴弹炸毁谷仓,爆米花如雪花般飘落,这个场面拍得很美,仿佛童话一般,轻易就化解了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
众人合力擒住野猪,这一段很有趣,众人表演夸张,但细节丰富,正是这次危险中的合作促成了敌对双方的和解。
最后,面对无数从天而降的炸弹,两个人相视而笑,这应该是影片对朝鲜南北双方达成谅解、重归统一的美好愿望的体现。
影片有将南北战争归咎于美国的倾向。
虽说朝鲜的分裂是由于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上的对立造成的,但是形成今天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双发的彼此误解和缺乏相互信任,就像双方军人在东莫村起初的日子那样。
不知道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这样有人情味又有感染力的电影,大陆盼望台湾回归的迫切程度不比朝鲜南北双方盼望统一差吧。
周末看这部老韩影,忽然感觉离这样的好电影已经很久很久了。
电影讲述朝鲜战争期间,韩国国军士兵和卫生员由于逃营和掉队,误打误撞来到东莫村。
与此同时,朝鲜人民军军官和老兵以及少年兵也到了东莫村,再加上村民救助了直升机坠毁的美国军官。
于是原本位于江原道附近的安静偏僻小山村成了三方聚集的修罗场。
但是在村民平和自助生活氛围的影响下,他们由紧张对峙渐渐平和下来,从互不侵犯到相互帮助。
后来美国救援到来,战火即将降临到村子头上,朝韩士兵们决定肩负起保卫东莫村的任务,最终惨烈牺牲。
朝韩两国的对战,是曾经同为一个历史民族的分裂对抗,同时在国外势力的介入下,这样的战争总是充满无尽唏嘘。
韩国不少电影已经在这个题材上以各种角度展示战争的纠葛与残酷,而这部《欢迎来到东莫村》则以几位士兵不得不聚集在“桃花源”式的山村里回归和平的短暂假象,来对照用生命为代价的敌对痛苦。
这样的乡村具有诗情画意,而点睛之笔就是开头痴痴仰望天空的傻女,她乱蓬蓬的短发里夹戴着娇艳的小花,穿着浅米色短袄在林间草地中穿行,她仿佛是翩然降落在人世的蝴蝶,面对士兵的举枪恐吓依旧露着大大的笑容,然后掠到另一个角落。
韩国国军和朝鲜人民军都是相似的军官与小兵配置,不过前者军官是违抗命令委屈逃亡,后者则是遵守命令但内心犹豫,他们面对生命的无辜伤亡都无法做到无视狠绝,他们暂时包容了小兵的单纯,一起在偏僻乡村中感受到平静悠然的快乐。
电影喜剧性地美化和放大了乡村生活。
村民不认得枪械又遭恐吓在院里嘻嘻哈哈坐了一宿又去天地,被手雷击中的苞谷仓库炸出漫天的爆米花雨,还有众人在山坡上玩滑草,以及惊险的遭遇野猪和合力绞杀……这样的乡村美好得不现实,村民对于外界不设防的心大,感觉像是一种来自长辈的慈祥关爱。
在漫长的岁月里,偏安一隅的封闭农村实在是太过老旧,不止时代更迭技术早已日新月异,但对于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们,大过战争小到争斗最终都会过去,重要的是好好活在当下。
可惜,曲终人散。
傻女蝴蝶般飞舞,又轻盈地坠落,美梦开始苏醒。
而最终那璀璨的盛极而逝的烟火,则完全惊醒了观众。
电影是造梦,结束就是梦醒。
PS:电影对于美国人的描写刻画挺暧昧的。
整部影片是以朝鲜战争为背景而展开的。
朝鲜和韩国,本来是一家人,但却因为阵营不同而对抗,而朝鲜军人和韩国军人,用着同样的语言,长相也几无差别,战场上却得拔枪相见,至死方休。
在影片中,不管是韩国的两个逃兵,还是朝鲜的三个战斗幸存的军人,都表现过不知为了什么而战的迷惑。
他们不知道战斗的起因,不知道战斗会把他们的命运带向何方。
他们只知道的是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命令,哪怕命令是炸毁一座满是难民的桥,是向走不动的战友开枪……他们逐渐厌恶战争,也厌恶战争中的自己。
但直到他们到了东莫村,他们换上平民的衣服,和村民一起下地干活,倒还觉得这种生活很不错,对这个村子逐渐产生了独特的喜爱之情。
后来,他们一起结盟,成为了能把后背交给对方的战友。
他们不再迷茫,因为他们知道了合作的原因和意义,那便是守护,是赎罪,是对美好事物的守护,对自身曾经罪孽的救赎。
当炮火淹没他们的时候,他们放声大笑。
他们从未像这样坦荡,从未找到这样的存在价值感。
东莫村保住了,村民们还像一开始一样单纯。
只是他们不知道,那些“不速之客”不会再回来了,他们永远长眠在雪山之上,永远都会守护着东莫村,守护着这片没有被战争侵扰的净土。
早就领教过韩国影人意淫的功夫,这次也不例外。
不少以韩战为背景的电影都加入了大把意淫的调料,好像非如此不足以显示“小”韩民族的“劣”根性,怎么会有这样变态的民族,这样卑劣的想法?
看来,韩国做殖民地的时间真是太长了,心理大大的不健康。
韩人其实优点多多,但他们却用了难以理解的手法来表现。
片子中,几个韩人战士相当的军事素质超群,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当年的(南北各方)韩军是以顽强敢死闻名的,韩战到后期南韩战士就用野狗一样的刁钻战法让志愿军叫苦不迭。
至于韩军的军事素质,特别是操纵高技术兵器的能力,想想那个文盲比刚解放的中国还多的国情就可以预测。
片中,那个小山村里的村民个个彬彬有礼,衣着整洁,事实上韩国乡人当时的陋习相当的多,经济窘困,朝鲜多山,山区耕地稀少,哪来那么个桃花源?
片中,美军飞行员因语言不通而误会笑话不断,实际上美军随身都携带有当地语言的说明文字,请求当地居民给予帮助,没有带这样的文件怎么能出战?。。。。
,毛病简直挑不完。
本来,这个片子走发挥想象力的寓言戏路,当然是一种不错的艺术手法,但素材总要有点生活依据吧,符合逻辑吧。
用常规的素材合理的逻辑演绎出非常规的结果,才是影人展示艺术功力的办法,而不是凭空捏造荒诞的素材出来。
荒诞的效果,黑色幽默的处理,都是在真实合理的场景下发生的,现在导演编剧凭空捏造出一个荒诞的场景,结局又简单得白痴都猜得到,这叫观众情何以堪!
不是脑残是什么?
据说韩国人当年还打算让这个片子去竞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猜想美国电影协会一定会为怎样让韩国人打消这个念头,又不伤友邦感情而大伤脑筋。
这个片子,用一个字总结 —— 假一个词总结 —— 脑残一句话总结 —— 一个傻子引发的悲剧
我在读书的时候试着写过一个小说。
以桃花源里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诉说武陵人进入桃花源前后发生的一切。
我笔下的桃花源,是个刻意躲避世俗的地方,里面的人们表面安详,内心也和外面一样复杂,心理素质比外面的人更差些,更容易波动,所以当他们发现那个武陵人沿路留下了记号,违背了“不足以为外人道也”的诺言后,整片地方的人几乎都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小说我写过三稿,匿名给一个老师看,她觉得很好的想法没落实为好故事,而且她一眼就看穿作者没有农家生活的经验。
很遗憾,那篇小说我只写了概念化的状态,却没有写出精彩的故事,甚至个别问题都经不起推敲。
为什么他们要躲避世俗?
既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么是谁让他们知道世俗是什么样子,又是谁提醒他们不要与时俱进?
我感觉到,人在环境突变后的表现其实是相当精彩的画卷,只要有个好故事作为依托。
我的经历太少,经验的丰富也没什么好办法,这是最近读曹文轩的《小说门》才深刻意识到的大缺陷。
再者,我是不擅长讲农村故事的,我一见植物就和见到地图一样容易犯晕。
我有时候怀疑我是大脑是不是少了一个部位。
小说放下了,很难有动力让我再拣起它。
桃花源的故事在南北朝人陶渊明发明后,有过许多版本,大多没有脱离原来小说的窠臼,提不出太别致的怀疑。
这其中赖声川的版本较为特别,十分意思。
他的桃花源其实是出草台班演出的实验戏剧,虚实相接的表演,尽叙男女情感事,道出理想现实差别,桃花源式爱情的现实的爱情都有长短好坏,只看适应环境和时机与否了。
市面上可以找到话剧和电影两个版本。
故事结构和台词处处有惊喜。
韩片《欢迎来到东莫村》是替朋友买的。
看完碟片后的说明文字我预感电影有点意思。
果然。
看片后我开心得不得了,开始习惯性地向好友们推荐。
编剧一定熟悉中国的《桃花源记》,东莫村其实就是一个桃花源记,电影简单地说就是《欢迎来到东莫村》=《桃花源记》+《狼牙山无壮士》的结尾。
村外朝鲜战争如火如荼,村内一片安详景象。
这从村民听到枪响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即可知道。
有一天盟军的飞机落在村边,美国飞行员开始在村里养伤,与此同时南韩和朝鲜的几个士兵不约而同地走进村子。
村外的敌人,如何相处,又是如何为了保护村长成为壮士,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介绍电影情节始终会坏了未看者的兴致。
我只是在想如果将电影中南韩和朝鲜的几个士兵换成人民解放军和台湾特工会怎么样呢?
想着想着我突然笑了,也许电影会没那么温暖,也许会很平静——双方将士坐了下来开始无休止地谈判。
战争喜剧片最经典之作要数法国的《虎口脱险》了,除此之外我对其他同类片不是很感冒。
前几日为女友下载电影时,无意中发现了这部在韩国很有名气的影片,而且主演之一的郑在泳在《实尾岛》里也有过精彩演出。
影片开始就是一个“傻姑”在“傻笑”,那笑得可真是傻,但有着人类最初的纯真。
场景的亮丽让我感觉这不是一般战争片的色调。
韩国近几年似乎特别热衷于拍摄朝鲜战争题材的影片,而且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
但是韩国始终是站在自己的历史观角度上看待问题的,就像郑在泳饰演的朝鲜军官回答泽基的那样:“确实是我们侵略了南方”,而泽基只能困惑地为自己“辩解”:“我来南方只是奉命行事的”。
当然,观看影片时我们都在不自觉得加入自己的某种观点进去,造成“误读”的可能,这也是一般人的“通病”。
抛开历史因素,单纯地说说电影。
两个韩国军人,三个朝鲜军官,一个美国人,都“无意”之中被“刻意”地集中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
这很容易造成戏剧上的冲突,信仰的不同,又值战争时期,怎能不发生事情?
片头除了被傻姑搞掉的手雷外,几乎不见流血牺牲,有着轻快的喜剧风格。
“狗娘养的,狗娘养的”,“你他妈的,你他妈的”,当双方正紧张地对峙时,小孩们则肆无忌惮地“呀呀学语”,令人忍俊不禁。
不过一个小细节令我有一丝不快:用身体压住手雷的是韩国军官表铉哲,而不是李秀华,这就如前面提到的韩国人的主观情感和态度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无形中有点瞧不起北朝鲜的味道(比如影片最后李秀华说搞不明白这些新式武器,让表来当指挥官),这让我想起早期港片中对大陆警察的污蔑。
还好,我笑的时候更多一些:“喜小姐”=SMITH,“小生名叫达洙”;傻姑的袜子;文尚相的贫嘴;老兵张荣熙与那位叫不上名大妈的“情投意合”等等,都是经典搞笑元素。
看这部片子的一个独特感受就是“漫画式”的夸张。
包括那些搞笑元素在内,韩国人似乎倾向于向自己的近邻日本学习,不仅请来了久石让老爷爷配乐,而且在剧情紧张的关键时刻故意用“慢动作”来体现人物的心理状态:粮仓被炸,出现的是满天的爆米花,很漂亮的场景;杀野猪时,人物的交接也是用慢镜头来完成的,“极度的慢”中体会到了生死攸关;表、李、泽三人看着漫天“灿烂烟花”时,别样的悲壮美把一瞬间给定格了。
浪漫的手法,强烈的场景反差,深深刺激了观众的视觉与泪腺。
看完此片,我要向韩国电影致敬。
而不乏丰富资源的中国,却只能拍出《无极》这样的烂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之感慨。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其间男女种作悉如外人。傻妞很美像某日本人。就是反战,剧情走向基本都俗套。立场略偏南边。还是比较做作。
2008.4.29 《威尼斯商人》DVD
韩国版的世外桃源。。。
政治讽刺
朝鲜战争版本的桃花源记,特效虽然看起来不真实,但是创意无限啊,爆米花那段超赞。前半部分军人与村民“对峙”的台词和傻妞与小兵之间细节描画我也喜欢,“思小姐”笑翻我了。
豆瓣给了这么高的分,以为会是很棒的战争片,看完后略失望,原来是个虚构的带有喜剧色彩的战争片,其实也不算战争片,南北兄弟情谊让我想到了老朴的JSA,异曲同工,爆米花和野猪那段拍的真漂亮,本片最突出的是配乐非常好听,一查原来是久石让啊,怪不得...
不知道是不是昨儿刚看了《花火》的缘故,总感觉久石让这次没上心。片子视角不错,只是硬伤略多。结局5个人开无双炸掉了这么多飞机,怪不得美国鬼子韩战打不赢呢
特效烂的一比,慢镜头烂的一比,没意思
配乐很差!有些地方挺不能自圆其说的。野猪那段因为用焦的原因吧,人跟背景完全脱离了,感觉很怪,不过这样的慢镜头还不错。
这部电影我最早听说是因为久石让的配乐。影片把童话和战争两个世界融合在一起。故事并不复杂:朝鲜战争时,南北两军的五名战士和美军的一个少尉同时流落到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落,村民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三方士兵也逐渐由敌人成为朋友。为了保护村民不受美军袭击,五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作战。久石让气势恢宏又富有灵动的配乐加上如画的场面让本片生色不少,而人性的善感也赚了我两把眼泪。一些小创意很有趣,比如手榴弹爆米花。
一群非人的力量驱使着平凡的人们互相仇恨,让他们的生存与死亡彼此对立,用人的本能达成自己的目的,这就是战争,操蛋的战争。战争永远都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峙。一部反思战争与人性的片子,带着沉重的浪漫主义情怀。
不谈电影主题,《欢迎来到东莫村》就是《桃花源记》的现代版,难怪韩国人会说一切文明是他们的,如果放在49年之前一定抽死他们,可是现在有什么脸说不是呢?
想太极旗飘扬还有这一次看的东莫村,都有一种本是同根深相煎何太急的悲悯。此片更唯美一些,久石让的配乐是画龙点睛之笔。导演诚恳而用力。郑再勇的表演让人觉得很舒服,傻女孩灵气逼人呀,比那些韩国整容智障面瘫女明星强到哪里去了,可惜这种长相不会在棒子国大红大紫吧。
通篇不给力。总有挠不到痛处的感觉。——人们为什么总在事情发生的一片混乱后才去反思起初行动的本质与目的?我混乱,你混乱,谁去想的多,谁最痛苦。
原来真是久石让啊!幸好没骂韩国人抄袭《千与千寻》,嘿嘿~
太特么无聊了!!!小时代我都给了两颗星!!!!浪费了我的午休毁了我的心情!!!非常不喜欢这一类的题材。什么人性什么的。还是棒子的抗战片!!
即使是政治—民族主义诉求,《东莫村》依然无法逃脱人类之间无法沟通的普世主题,并通过某个特定的传统空间,回归属于高丽民族自身的传统,南北冲突在戏剧化情境下再次搬演“三八线”,在传统面前消解,净化。并在最后一幕开始时形成了新的政治抵抗力,他们无法自我回应,就“必须”回应外界,这时,导演与政治力量握手言和。村庄不是《饲育》或《鬼子来了》中愚昧恐怖的地狱,也不是今村昌平封闭的人类学实验场域,前两者所贬抑之物在这里成为了正面价值:我们可以和平地进入,观看影片中高饱和度的荒诞奇观,也终将暴露在宏大的历史背景视域之下,类似库斯图里卡,但慢镜头的过分煽情,这种形式感恐怕只属于韩国。
前阵子每天中午吃饭看一点,没有太大冲击,不过还可以看看!
十多年前有人推荐给我 忘了为啥没看 现在补上。太多情节欠缺逻辑 搞笑的部分也不怎么好笑 节奏还偏慢 整个概念的构思比呈现出来的内容有趣。
难得看韩片,还是战争片。某个特殊情况下的。最后的场面真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