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魔电影看得不少,影史上经典的那些基本都看过了,各个国家的都有,但在驱魔文化中普遍集中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地域,是否已经形成某种不成文的社会精神契约在该区域人群的精神生活里慢慢滋养出一种伦理辨证法的思维模式,这个是社会心理学值得探讨的内容。
在教会里常常能听到许多信主经历的见证。
有的是因为家人或自己疾病得医治而信,有的是人生低谷得到莫大安慰而信。
在学术界,大多数宗教心理学研究都认为宗教心理成因,也就是信教的原因,生理心理、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三个层面。
虽说教会见证与学术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有着有神与无神的鸿沟,但好像就这一点来说,似乎两者有着颇多共通之处。
一直以来,笔者也在思索着自己和旁人究竟为什么会信呢?
纠结着这种信里有多少功利成分,又有多少盲目存在。
但看罢本片,发现其实有一个双生问题一直被忽略了,那就是为什么人会不信呢?
在神学教义上,无论是认定人性收否全然败坏,还是相信信是否来自预订,亦或者认为恩典是否会失落,对于不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源自罪。
罪蒙蔽了人心人性,败坏了神的肖像,使人与神分离,大略如此。
可放到个体经验层面,这种解释就不那么管用了。
在本剧中,Micheal的不信从一开始就有所交代。
去神学院完全是为了实现通过退学逃避神父与入殓师二选一的人生。
在学校其他课程很有益,神学课故意考砸。
偶遇车祸受害者临终前要求终祷也是各种勉强。
来到梵蒂冈驱魔课堂上,主角开始集中提出自己对基督教信仰的质疑,以至于主讲神父不得不以“本课程的目的不是以科学检视信仰”来让他闭嘴。
在跟随老神父驱魔期间,包里的青蛙他马上斥之为“把戏”。
被父亲强奸的孕妇则被他认定是受了严重创伤的精神病患。
一直到这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生活中后基督教世俗化西方世界的年轻人的标准图景。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似乎已经深入心灵,成为检视包括信仰在内的一些的唯一标准。
但另两条线索的逐步展开,却慢慢否认了这一解释。
第一是从主角第一次见那个被附魔的少女孕妇时,少女就说出了只有他在美国的好友们知道的几个关键词,之后又有满屋的青蛙,血地里的红眼骡子,瞬间消失的积雪,一直到接到已经去世的父亲来电。
灵异事件一步步升级,主角从视而不见到不愿直视,始终不肯接受这来自超自然神秘力量作祟;第二条线索则彻底解答了为什么会出现主角的不信。
原来童年失去母亲时的极大痛苦与不解使他彻底失去了对神的信心。
原来,看似源自理性的不信,根源其实跟信一样,是非理性的情感。
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都有着一大批积极的反宗教无神论者。
基本上,这一群体的立论依据都是科学与理性。
确实,绝大多数宗教在对这个世界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等宏大问题给出答案时,往往都会与科学发现产生冲突。
但宗教信仰本质上并不建构在理性上,所以,用科学来否认信仰是一种结果,而并非原因。
当然,一部电影无心也不可能对不信宗教的原因做出理论式的归纳,但却至少提出一种可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反宗教的动机。
观看这部电影 源于一个印象 情节不算起伏跌宕 却也环环相扣 暗自将这理解为一部反论证的电影 在证明魔鬼存在的同时,更深层次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
十字架是贯穿于这部电影始终的图像。
有了魔鬼信仰上帝的驱魔师才有了用武之地。
那些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是印证。
它第二层意义,在于说明人的信仰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没有信仰的人如同空洞的躯壳。
任凭心魔的征服,无力反抗。
信仰,是征服自己最有力的工具。
霍普金斯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去摆脱《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给他圈定的形象,但是似乎很难成功。
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都是习惯从他那张脸上读出一个吃人博士的影子。
难怪这个惊悚电影也要用他的脸作为拉拢观众的砝码。
作为一部号称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驱魔电影,电影浓重的悬疑和宗教气氛会把1月空气变得更加阴冷。
殡葬师的儿子麦克幼年丧母,长大后他离家在神学院就读,但是他却是持对上帝的怀疑论者。
他的老师把他送到梵蒂冈一个驱魔者培训班,在那里他碰到了一位不走常规道路的年长驱魔者。
但是伴随着一次驱魔失败,年长的驱魔者也被魔鬼附身,为了挽救他麦克扮演起驱魔者的角色,他战胜内心的怀疑驱走他人身体内恶魔也战胜了自己内心的魔鬼。
本片改编自马特•巴格洛的报告文学《仪式:今日之驱魔》,马特•巴格洛是一个意大利的记者,为了写好这本书,他专门参加了梵蒂冈教廷在罗马组织的短期驱魔学习班。
故事来源于现实社会中真实的驱魔经验。
原本我是不愿意看这种自己吓唬自己的电影的,但是看在安东尼•霍普金斯的份上还是买了回来看。
驱走心魔之前,影片整体阴冷灰暗,再加上沉重、惊悚的音效,越发突出内心的恐惧;驱魔之后,拨云见日,我们看到了难得的阳光。
本片整体更像是一部宗教宣传片,唯一的亮点就是年届七旬的安东尼•霍普金斯老辣的表演,动作、台词、眼神完全延续当年的风采。
至于其他的部分—剧情、节奏、其他演员则完全被掩盖在老戏骨的光芒之下,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装殓师的儿子迈克为了逃避成为装殓师的命运,去了神学院。
但赋予天赋的迈克并不相信神的存在。
迈克的导师于是将迈克派往梵蒂冈参加梵蒂冈重开的驱魔师培训班。
在梵蒂冈迈克见到老驱魔师卢卡斯,并目睹卢卡斯为人驱魔的景象。
对于没有信仰的迈克来说,卢克斯所谓的魔鬼上身的人,都是具有精神疾病的人。
迈克甚至见到卢卡斯为人驱魔时的作弊行为。
但之后一系列的不可解释的现象,让迈克以为自己精神即将错乱。
直到看到卢卡斯也被魔鬼控制而道出许多迈克从未对人说出的内心事时,迈克才真正相信了魔鬼的存在,并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选择信奉上帝。
靠着这种强烈真诚的信奉,迈克最终打败了附身于卢克斯身体中的魔鬼。
并成为美国14个驱魔师之一。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变。
关于本片,有两点要说的:1.不能不说某些角色是为某些人量身定制的。
卢克斯就是要霍普金斯来演绎。
在《沉默的羔羊》《汉尼拔》中,霍普金斯将变态食人恶魔演绎的入木三分,而在此片中,霍普金斯演绎的驱魔师同样让人叹为观止。
他的眼睛,深邃,且带有极度的吸引,仿佛能投射你的内心。
看霍普金斯的表演,非常过瘾。
2.关于梵蒂冈重开驱魔师课程,这事早在几年前就听信奉天主教的朋友说过。
当时只当笑谈。
最近,还是听着朋友讲,一个熟识的道士朋友为人作法驱魔的事情。
再看到这部号称由真实人和事改编的电影,不禁困惑不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又迷上了孔明灯。
在那些晴朗或者阴霾的夜晚,这些薄纸做成的古老灯盏带着神秘莫测的箴言飞翔在澄澈或者混沌的天空中。
中国人是仪式感很强的民族,留恋夜空的先民敏锐地感受到这些不论身处何地的人们都能看到的星座具有某种联结时空的魔力,发明了天文,揭示四时与人生的关系,研究气象,善待自然,确信恭敬与谦逊不仅是一种形式,还是这世上最深刻的力量。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大河文明哺育了人们基于土地、乐善好群的集体主义精神。
我们不是没有梦想过海洋,然而却常常对那些不能掌控的事物望洋兴叹,所以只能制造出并不存在的神鬼去填海、去各显神通。
河流给予人们最初的想象力。
在岩石,在河床,两岸之间,处处都留下仪式的影子,逝者如斯乎。
一去不复返的江水就是我们对时间的理解,这理解是超乎所有民族之外的。
礼、仪,是汉民族的根本,甚至还是如今人们存在的根本。
你不曾面对夜空中飘忽不定的孔明灯凝望而感到放灯人的美好愿景吗?
你不曾在孤枕难眠的月圆之夜追逐月光的辗转而辗转反侧吗?
人们把纸钱燃烧成灰,认为它会借助风抵达一个极乐的世界。
堪舆注重仪式、形式感、名誉,而把其他归为“身外之物”,这种思维方式是绝无仅有的。
假如离开这些想象,人们简直难以生活。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人是充满着宗教性的,他们具有臣服信仰的一切潜能:诚惶诚恐、群体意识、心怀自然。
可是,我们拥有自己的宗教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否能像欧洲人、犹太人一样充满发自内心的骄傲?
不,我们没有。
仅仅是因为祖国地域辽阔、文化形式复杂、政治历史漫长吗?
曹操借张鲁玄学势力扩张政权,丘处机千里跋涉,劝成吉思汗戒杀,被封为神仙,且避免了中原更多的血腥,宗教是影响过政治的。
但是中国人更本质的宗教,却是那个在夜空中挥之不去的“礼”字,我确能体会那个站在辽阔土地上礼天的帝王他内心的虔诚与敬畏。
没有什么比这更神秘了,启示、预言和感应,请告诉我王朝的姓名吧,请为我言人祸福吧,将我作为人的卑微和惶恐一并带走吧。
天地的庄严造就了人们对自我渺小的认识,在遭受西方思潮不断以强势侵略或缓慢渗透等各种形式的杂糅,还是没有否认那个生活在浩渺云烟之外的无比卑微的自己。
而且,永远也不会拒绝谦卑和礼让的本能。
仪式是浪漫的,我们正是无法拒绝浪漫。
我们喜爱鸟类,认为鸟是漫游在人间的神的启示和神的眼睛,鸟儿寒来暑往的迁徙特性就是四季的仪式。
草木枯荣,我们从不等闲看待,蒹葭苍苍是对爱情和丰收的美好等待。
接受季节的到来是一场仪式。
接受诞生与死亡是一种仪式。
旧历新年,王朝的皇帝为他的江山守夜,请驾,净面,拈香,放炮仗……这一天他须比任何人都要小心谨慎,在威严的仪式面前,他是臣。
中华民族的宗教并没有一个清晰可托的形象,既不是儒道佛的结合体,也不是所有民俗的综合,而是一场仪式,是第一个中国人出生时仰望的天空,是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一例外的对造化和命运的臣服。
纤夫为什么要歌唱,采莲的女子为什么歌唱?
永恒的洛神哪,赋予我们河流般的生生能力、思维方式和心灵的坚韧,上善若水,祖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活法,即带着悲悯清澈的眼睛热爱和体恤生命,注重血缘和家庭,顾全大局,珍惜名节。
于是人们用氏族和部落作单位,以宗族和地位划分等级,与西方以公民为单位,以决斗和选举划分等级完全不同,我们走向了由道德支撑的社会,西方则走向了法制约束的社会。
这样看来,中国人仍然比西方人更具有建立起某种宗教的潜能,奇怪的是,善于审时度势的基督教反而不断更改自己,成为西方社会的普世价值,外国人来到中国,纷纷发现中国人缺乏信仰的一面,看到他们祈求鬼神仅仅是为了免除灾祸。
我终于想放弃“中国人是宗教性的”这个论证,可为什么,那些星群的轨迹常常影响我的行为,它们亘古不变的耀熠往往使我想象起命运?
没有报章告诉过人们科学考察队在掘墓之前会像清朝的皇帝那样放炮仗,倒是在西方电影《英国病人》里面却能看到考古学家对于灵魂的恐惧。
我们所信仰的关系着生死和性,这在中国从来都是禁忌,但我肯定中国人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了解这些禁忌,甚至更想实现它们。
借着中医和内丹学,中国人对禁忌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勇敢探索,西方人不得不惊叹于我们对身体的了解和掌控,而我们从不谈论。
因此在信仰的问题上讳莫如深。
我无法证明中国人的宗教性,尽管清楚它确实存在、一直存在。
依我看,现在最要紧的便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重新发现内心的虔诚。
城市居民不再放炮仗了,年轻人更是对儒道佛和民俗一知半解,充满热情地投入到社会的物质分配之中。
我记得小学一年级当少先队员的那一天,我们不明所以地走到操场上排队,运动员进行曲响起来了。
我和其他孩子一样因为兴奋而想偷笑,老师反复叮嘱不要说话,国歌响起来了。
我们还什么都不明白,但仪式令人庄严,那时候这群孩子内心一定充满了中国人的本能,仪式感的本能,不知神圣为何,但却肃穆,纯洁得令我心疼。
我不知道今天的孩子在系上红领巾的时候会不会涌出没来由的泪水,他们的泪也许比他们将来的财富和地位重要,也许就是这个民族的未来。
单从电影的叙述节奏来说, 太慢太慢了,相比同类题材的《驱魔人》,电影前奏太长让人看了觉得着急。
但是在电影最后部分, 还是感受到了导演的心意,猛一看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劝你信上帝的宗教电影, 但其实个人认为用荣格老爷爷的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你所抗拒的,会持续存在。
无论是电影中的恶魔还是现实生说中一切心中所抗拒的事情,总有一天会以别的形式出现,唯一的办法就是接受它,最后消融它。
影片中有两个镜头,第一个是男主第一次进入安东尼爷爷院子的时候,阴天下雨,黄色的墙壁上都是斑驳发霉的雨渍,在电影最后,安老爷子还是站在自己的院子里,依旧是黄色的墙壁以及枯萎的藤蔓,曾经的过往依旧留在墙壁上,但阳光倾泻,一切回归平和。
本片是个通过相信恶魔存在才能进一步相信上帝存在的反论证影片。
宗教一直是争议颇多的题材,但是本片巧妙的利用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来论证了恶魔的存在,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上帝的存在信仰是一个很难解释的事情,是心理上的东西。
或许作为中国人,我是个缺乏信仰的人,很多东西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却无法将之作为一种信仰而去坚持和坚信。
故事本身很有意思,可以当做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来看值得推荐
作为恶魔之王,你是不是最近很蛋疼啊?
有那么多的使命要完成,潘多拉的盒子至今下落不明、恶魔之门500年来从未打开,门的那头亿万恶灵在忍受地狱火的炙烤……你丫的去和一个老头子,一个小菜鸟去玩过家家,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巴利?
你伤不起啊!!!!
有木有!!
有木有!!!
通篇就是想写小牧师信仰的那一刻,可还是很无力。霍普金斯鬼话独白也不咋地
研究超自然现象可以看一看,信仰的重要性……
给安东尼最后那幕4星
我不知道怎么说,我觉得还可以吖
相信有上帝才会有恶魔。可是片中的恶魔在报复什么呢?只是为了让主人公相信自己的存在???
向《大法师》致敬的作品。很像一个系列的前传,要是能继续拍下去就好了~
多好的开头啊~麻痹啊~感觉霍普金斯瘦了嘛
打败恶魔前先打败心里的魔
你是要表达什么啊编剧和导演。
信仰和信念很重要。
纯宗教片,没什么大意思
很赞的一部与恶魔奋斗的电影。在恶魔面前,当你有一丝犹豫,你就败北... 难怪人家说驱魔,有幸千万今生都别遇着,真的有吓到。
我只能说,我很少打一分的
卧槽简直闷爆了 安东尼大叔我都泪目了 还是看沉默羔羊算了
我觉得满不错的
我现在对这些鬼啊怪啊的很不敏感
西方驱魔就这么几招
老头儿的演技,牛XXX
看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
太黑暗了 恶灵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