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去城里打工,家里由爷爷照顾九岁的开开上学和生活。
开开捡了一只流浪狗,取名叫小胆儿。
小胆儿胆子特别小,平时不敢叫唤,爷爷以为它是哑巴狗。
小胆儿很聪明,开开让干啥小胆儿就干啥,开开走一步它就跟一步,生怕再走丢了。
小胆儿成了开开最好的朋友。
爷爷有肺心病,拖垮了家里的经济,为了吃药,连有线电视费也不交了。
开开放学没事干,爷爷怕开开空虚,就哄着开开念课文。
今天的课念念,昨天的课巩固巩固,明天的课预习预习。
爷爷并不在意开开念得对与错,只要能让开开有事干就行。
开开每次念书的时候,小胆儿就很捧场,坐在爷爷的鞋子上认真地听。
老师开始表扬开开了,说开开的书念得好,作文也写得好,将来一定能考上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
开开念书更起劲儿了,念完了课内念课外,念完了岳飞念三国。
希望我们老了以后,有可爱的孙子;希望我们在小的时候,有可爱的爷爷。
这一生,我要你陪着我。
哎,人类的一生有很多问题,不过都还是要自己努力去面对。
老了有老的问题,小时有小时候的问题,不过都要靠自己去应付。
陪伴,是长情的爱;希望你在我身旁,陪着我说话、散步,让人生不孤单。
想念我的奶奶,老了的时候她一个人的生活肯定很难;感恩我的母亲,让我从小到大有陪伴。
关于留守儿童题材的电影不少见,但真正能给观众留下印象并引发共鸣的并不多。
一部小成本制作电影,非著名导演执导,却在豆瓣获得了8.7的高分。
电影讲述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状态,是社会快速发展留下的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该片于2012年上映,同年被中国教育部、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影片。
夫人今天给大家讲的就是这部《念书的孩子》,也被不少网友称为中国版的《海蒂与爷爷》。
影片中没有当红明星出演,没有大场面制作,只是把农民工留守儿童的故事慢慢讲述,真实而悲伤,让观众潸然落泪。
影片开始交代背景,在河南农村路国生夫妻俩为了生计不得不进城务工,留下九岁的儿子路开(李佳奇饰 与当下流量网红同名不同字)在家和爷爷相依为命。
除了爷孙俩之外,还有开开捡的一条流浪狗小胆儿和他们共同生活。
爷爷很疼爱开开,但因为生病要花钱买药,所以舍不得为家里的有线电视续费。
没有电视看的开开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为爷爷念一遍今天学过的课文。
每当这个时候小胆儿总会坐在爷爷的布鞋上也认真听着开开念书,爷爷夸小胆儿上辈子是个文化人。
虽然有爷爷和小胆儿的陪伴不算孤独,但是路开的内心依旧非常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他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上床之前接到爸爸打过来的电话。
路开是个十分懂事的孩子,他念叨爷爷不用每天接送他上下学,但每天冲出校门能看到的爷爷是一种安全感。
有一天放学路开在校门口没见到爷爷,冲回家,门也是紧锁的,心中瞬间袭来一阵恐惧感,他怕爷爷和爸妈一样悄无声音的离开自己。
后来在邻居家的结婚酒席上看见爷爷,他放下心但又很委屈,当爷爷向他道歉说:“有什么事也不能丢开开开”时,他忍不住掉下来泪水。
这是他内心最敏感的地方,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悄悄地丢下他进城打工,他怕爷爷也这样把他丢下。
生活并没有眷顾爷孙俩,爷爷在一次煤气中毒后身体不见好转,不久便离开了人间。
爷爷去世后爸爸打算将路开转到城里念书,但因为城里的学校不好找,王老师提议让路开白天在家吃饭,晚上睡在她家,路开爸爸在无措之下答应了。
爸爸安排好一切,妈妈却依旧舍不得将一个9岁的孩子独自放在家里。
妈妈想留在家里陪着路开暂时不回城,爸爸说:“你要是不回去,人家那孩子谁带呀”!
这一段将城乡差距,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对比在不经意间彻彻底底地表现出来。
夫妻俩为了生活只能先委屈自己的孩子,人在穷的时候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
第二天一早夫妻俩趁路开还没睡醒就赶着早班车走了,路开在伤心之后认清生活,带着小胆儿吃饭上学。
因为王老师家的大狗曾经欺负过小胆儿,导致小胆儿跟着路开回到王老师家的时候害怕的钻到床底下,路开不忍小胆儿在害怕中度日,便带着小胆儿回去了。
他知道害怕的感觉,能体会到小胆儿的感受,当他害怕的时候没人保护,但他要保护小胆儿。
独自生活的路开没人照顾,日常吃饭就是啃馒头喝冷水,夜里在电视声的陪伴下睡在板凳上。
剧情中没有过多煽情的台词,只是在平静的记录。
这可能就是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早早地承担起不符合年龄的事务……导演把观众无法想象的留守儿童“野蛮式”生长展现出来,刺痛了千万人的内心。
影片的结尾,路开爸爸将路开接到城里上学,却在上大巴车的最后一刻告知路开不能带着小胆儿进城。
车子驶得越来越快,路开也哭得越来越伤心,小胆儿追着汽车跑,他觉得小胆儿成了自己。
以前爸爸妈妈也是坐着这样的汽车,他跟着车子后面一边追一边哭,他不想小胆儿和他一样经历这种绝望。
他哭着对爸爸说:家里只剩小胆儿自己,它夜里害怕。
这一句是在说小胆儿,也是在说自己,当初爸妈进城家里只剩他和小胆儿的时候,他也是独自在夜里害怕。
《念书的孩子》共有两部,今天讲的是第一部。
导演用平实的镜头讲述了留守儿童路开的生活状态,片中除了路开,燕子、亮亮也都是留守儿童,真正反映的是一种农村现实问题。
九岁的路开十分懂事,但内心深处又非常脆弱敏感,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在生活发生变故之后又勇敢地面对生活。
电影前半部分能感受到他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爷爷,爷爷生病他做饭、喂爷爷吃药、给爷爷念故事。
他在用自己的能力留住爷爷,他害怕再次被爷爷抛弃。
当爷爷去世后,面对父母的安排他没有哭闹,用自己稚嫩且坚强的内心默默承受着一切。
电影里很多情景感觉很熟悉,很多情绪也能感同身受。
也有人说有些情节过于煽情,其实,在看完之后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就是成功的。
留守儿童一直是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六千多万人(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其中有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这部分群体在成长中缺失父母的陪伴和关心,有的孩子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也有的孩子变得异常坚强和勇敢,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即是如此。
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到数千万儿童和上亿农民工的现实问题,同时,他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成长。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说:要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要让他们不再留守,让他们跟父母在一起。
先从拍摄方面来说,开篇爸爸妈妈走得时候和第二次爷爷去世后爸爸妈妈走的时候情景几乎一样;跟着爸爸去省城的时候,车内只有他们父子二人,敢问他们是把大巴车包了吗?
爷爷煤气中毒的现象与真正的煤气中毒表现不一样等从情感角度来说,真正的爸爸妈妈离开的那一天,开开是不会追出来大喊爸爸妈妈,其实在爸爸妈妈离开屋子的那时候,开开应该是醒着的,是压抑住自己的眼泪,压制住自己的哭声,鼻涕,等到爸爸妈妈真正离开后,他才目睹着远方。
难道大家没有感觉影片中的开开过分懂事,留守儿童做饭我相信,留守儿童跟爷爷感情很深我知道,可是我简直不敢相信从头至尾我一点都感觉不到开开叛逆,敏感,而是懂事。
我试图从这部影片中找到共鸣,可是开开的眼泪总是像被挤出来,一个孩子可能真的会因为自己常年见不到爸爸妈妈而痛苦流涕,是那种想大声又很小声地抽泣到不行的哭,而且会时而停下,时而不止。
我不敢相信,世界上有哪一对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老师家里,老师非亲非故,而且老师有那么多孩子要照顾,你怎么敢保证你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一个照顾他长大的爷爷去世了,我不能相信父母对爷爷是那个样子,父母都是迫不得已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老人身边,可是影片中的情感太冷淡了。
从演技方面来说小演员还是演的不够到位,也许有人会觉得很感动,但这世上的留守儿童毕竟是少数,我本人还是觉得情感不够到位。
目前能想到的就到这里了,有可能的话想分享自己的故事。
看到国产片那么高分专门找来看,但真的很失望。
那么好的题材拍成这样,本来是很容易让人感动同情的题材,但看到的是全程的强行煽情和尴尬的剧情和对白。
除了爷爷的演技还行,小孩只有哭戏还能看一下,至于父母简直就是群演的水平,完全感受不到父母的无奈,也感受不到小孩和父母的感情,偏偏还整天念叨想念父母。
还有每次来电话都是他爸爸说话,他妈妈电话里完全没说过话,这是很不正常的,我还以为他妈是哑巴或者单亲家庭,只是导演埋的伏笔,结果后来他妈回到家一说话我差点吧遥控器摔出去。
估计那些好评的也是因为这个题材感同身受吧。
唉·
电影结束在小胆儿疯狂追大客车那里,开开进城了,留守孩子彻底与过去告别了。
离开了爷爷,离开了小胆儿,等待开开的又会是什么呢?
每一个留守的儿童都有一个无奈的童年,无奈的父母,无奈的家庭。
父母离开开开时,弹幕有的在攻击父母,说这样的父母不配为人父母,父母就不能留一个下来吗?
如果不是不允许,谁有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孩子还那么小啊。
希望天下再无无奈的别离,再无眼泪。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太多太多,例如:亲情缺失。
路开的父母长年在外,这时候的路开应该是躲在父母臂弯下撒娇的时候,可是脱离父母关爱的路开却只能与爷爷、“小胆儿”在一起,实在是令人心酸。
他没有父母的呵护与关爱,心里话也无法倾诉,对父母的思念又是爷爷不能代替的。
路开的父母外出打工,也没有办法孝敬父母。
现在,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到城里打拼,很少回家。
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短暂,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忽略了亲情,只为了追求他们所谓的幸福生活,完全没能顾及子女和父母的感受。
正如古人云:“子欲孝,而亲不待”。
钱永远挣不完,可是亲人不可能永远陪伴我们。
陪伴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
我哭死了。
想起自己小时候,和爷爷奶奶,我也不上学,一直在家里,白天在小院子骑车,爷爷在边上鼓励我。
爷奶为了省电费傍晚后不开灯,昏黄的傍晚、老旧的电视机、我和爷爷奶奶。
因为不上学我唯一的朋友是有时爷爷奶奶抓在玻璃瓶里的老鼠,我没有玩具,观察那只困在玻璃瓶里放弃挣扎的绝望孤独的老鼠是我消磨时间的唯一方式。
偶尔清晨会和爷爷爬山,有段时间爷爷出差学习,某天早上我起来后奶奶出事了,胆小的才五岁不到的我叫了邻居大姐姐夫妇…每次父母离开的傍晚,我会被骗去爬山、买糖,回来后只有昏黄、空荡荡的窑洞和吱吱呀呀的电视机…不论是学龄前、还是小学后的自己,都是一个幼稚的人,喜欢讲很多幼稚的故事、搞一些幼稚的把戏,但是爷爷总是我最耐心的观众,总是在旁边慈爱的看着我表演。
上小学后接我上下学,公交车有座位总是给我坐,他们不买水果、不知道肯德基,我是同学里最土的一个,但是我爷爷知道我最爱吃红薯、最爱吃红薯糕,总是在超市减价的时候给我买很多,最后贪吃的我把自己迟到胀气。
童年的我没有朋友、没有玩具、没有父母,性格胆怯内向,爷爷就像我孤独童年里唯一一束温暖的光。
现在爷爷越来越老,我和他在不同的城市,几乎只有过年才会见一面,上次回去,我想到那个每个人都会走向的结局,忽然发觉我和爷爷奶奶在我上小学后就没有过合照了,拿起手机和他们自拍了几张照片,那天深夜看着这几张照片忽然觉得一股难以言语的悲伤。
有一天我会回去,再看到那两间孤独的满是尘土的窑洞、清晨大雾迷漫以及有着挂着露水的小草的山路,爷爷是全家唯一一个会做红薯糕的人,我再也不会吃到,再也不会吃到撑,我会一个人。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关爱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倡导的、公益组织关注的焦点,留守儿童的问题多在生活、教育、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这是我们可以给予帮助关怀的。
电影里的开开也是留守儿童,可他是个让别人不知道怎么帮助的孩子。
爷爷在世时,早早的学会做家务照顾爷爷,睡前温习功课给爷爷念书听。
爷爷去世后,独自生活不给别人添麻烦,想爷爷了就对着爷爷的遗照念书,和狗狗“小胆儿”相依为命,不在别人面前哭闹。
他太懂事,懂事的让人心疼。
影片最后,驶离的大巴后座上,开开贴着后车窗向外大声喊:“小胆儿,快点跑”。
大巴越开越快,追车奔跑的小胆儿越来越远,他转脸拉着爸爸的手哭着求爸爸让他回去陪小胆儿,那是会听他倾诉的小伙伴、是难过时一直陪伴他左右的“亲人”。
他可以不哭不闹,可以独自坚强,但是不能缺少亲人的陪伴。
与小胆儿的分离让他放声大哭,终于哭的像个孩子。
非常好的电影,小演员演得太好了,非常可爱的孩子。
电影很真实,很温情,虽然都是平实的生活场景,没有离奇的剧情,但是处处都让人感动!
开开给爷爷读书,去邻居家看电视,这些场景都很生活化,也很真实。
小演员对心理活动的表现非常到位,哭了好多次,拍戏的时候一定很辛苦,心疼他。
离开小胆儿的那一幕心都要碎了。
最后一个人狗分离的长镜头诉说着人间万般无奈与离殇都说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但,我们都知道转身,多半都是,此生不见!好电影~
留守儿童开开,留守的爷爷,还有一条流浪狗小胆,爷爷去世后,变成开开和流浪狗自己照顾自己,最后还是跟爸爸进城了,流浪狗小胆被父亲抛弃了,泪目了,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16
主要是拍给父母离家打工得人看的吧,应该会比较有感触
爷爷死开开迅速长大了。爷爷、小演员和狗演的好,结尾也太惨了吧,世俗意义的圆满常常更是悲剧。
看了短视频,给我哭的稀里哗啦的,留守儿童可怜,隔辈感情最亲。
编剧很棒,故事很好,导演拍的啥呀,没有生活常识,缺乏对人物内心的情绪细腻的把握,缺乏电影艺术处理手段,整个片子更像是一部带剧情的广告,类似给妈妈洗脚,伊朗有部片子叫《小鞋子》,叙利亚的《何以为家》,都是导演值得借鉴的,尤其是镜头语言,拍摄手法,好的剧本,被摄影拍坏了,这个剧本可以上9.3分。
和赵梓祯一起看。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思想缺失,主题缺失。不知道在谈什么。
小演员真好;念书,才能成长,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灵魂;留守儿童的孤独,爷孙俩的情谊,冷漠与温暖,都是伴随成长的得与失,都是成长的,必经的路。
这么高的分有点不懂啊.....
本子有点意思,但是拍得实在是一般
小男孩演技太生硬了,看得我经常出戏。小男孩的父亲太冷血了,垃圾!陪伴那么久的狗狗说不要就不要,丝毫不顾及孩子的心情,难道贵点的狗就比小胆儿要好吗?在这种家长眼里,动物只不过是畜生罢了呵呵。
打发时间
跑题,过度
演的很朴素,但是看哭了,天使般的孩子
留守的儿童,孤独的羽毛
感同身受啊!真实也确实如此。
表演痕迹有点重
确实还可以更好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