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之下,“三只猴子”这样的片名难免让人不明所以。
难道锡兰这回开始拍猴子了?
猴子有什么可拍的?
后来才发现,原来这里说的“猴子”,是不听、不说、不看的那三只。
一直到影片进行到结尾,我才终于看清这个标题的全部内涵,于是不由得惊呼,这名字起得太好、太神,直击要害。
锡兰是一个极善于描绘疏离、孤独和沟通障碍的导演。
在其作品当中,锡兰总是以一种超级缓慢的笔触书写人与人之间的裂痕和伤痛,从《远方》(2002)中表兄弟之间因习惯不同开始吵架,到《适合分手的季节》(2006)里夫妻二人冷眼相对直至分手,最后到《小亚细亚往事》(2011)里为情所困的男男女女杀人自杀,交流的障碍诱发出越来越严重的后果,锡兰眼中的“寒冷”也因此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在他的作品之中。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疏离”的程度之深和表现“疏离”的深刻程度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因为就算剧情当中双方互相砍杀至死方休,它也仍然不能说明这种现象到底有何意义,而且不可避免的,这种单一向度的展示严重限制着故事的重量和厚度,使之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为轻薄的、近似“无病呻吟”的阶段。
《三只猴子》则与这样的作品决然不同——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其试图在家庭当中展现孤独、不满和疏离,又在这种不满和疏离当中凸显出家庭当中相互倚靠、互相支持的温暖一面,最后在略带悲情的温暖里再给观众泼上一盆冷水,把靠吸食默契和温存为生的观众投入虚妄和黑暗之中。
可以说,“三只猴子”这个标题既是在说个体如何通过“不听、不说、不看”保护自己,也是在说作为一个家庭的三个人如何通过血缘维系他们的情感和性命;更重要的是,它还隐隐约约向我们提出一些惊人的问题:其他“猴子”该如何生存?
这样往复轮回的弱肉强食又应在何时何处才能宣告终止?
最后,一切回归到锡兰自设的母题“疏离”里,漫溢在整部影片中。
政客赛维特在邻近大选之前开车撞死了人。
为了逃避刑罚,赛维特把罪责推卸到司机尤波身上,尤波因此入狱九个月。
在这期间,尤波的妻子哈瑟为了给儿子筹款买车前去找赛维特要钱,未想二人就此生出情愫,儿子更是亲眼目睹二人云雨的场面,心里愤懑不已。
尤波出狱之后敏感地察觉到妻子和萨维特之间必有奸情,但又苦于没有证据,只能冷眼待之。
不料一天夜里,警察敲响了尤波的家门,尤波得知萨维特遭人谋杀,凶手不明。
应该看到,锡兰通过种种方式为这个看上去十分老套的婚外情谋杀故事注入了不少活力。
比如,长镜头和蒙太奇就在片中形成一种奇妙的平衡。
长镜头无疑是锡兰的一块“金字招牌”。
远在从影之初,锡兰就开始运用长镜头搭配不同的景深展现人物的细部或者远处的景致,呈现出或细腻或辽阔的震撼场面,到了《适合分手的季节》,锡兰开始大量地运用面部特写的长镜头,语言变得不再重要,人物内心的彷徨和无奈完全可以从面部表情的缓慢变化当中露出端倪。
紧随其后出现的《三只猴子》无疑承继了这个优点,不仅把演员的心理状态,更把观众的注意力逼至高点。
缓缓变化的表情、渐渐盈眶的热泪,类似这样的细节一方面让人物更加细致、丰满,另一方面也让影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诗性。
在此基础上,本片又更进一步地用蒙太奇隐去了关键内容,使整部电影悬念迭起,并且富有节奏感。
除此以外,《三只猴子》中的视角选择也有不俗的技巧。
举例来说,影片后半段哈瑟与赛维特见面时,作者一直将镜头固定在远处从正面进行拍摄;然而后来,镜头突然之间藏进了树丛里,形成了偷窥的效果。
这样一种看似不起眼的变换其实暗示着确实有人正在从旁偷窥,也为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事情做足了铺垫。
2009年,锡兰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道,“《适合分手的季节》之后,我深深感到应当作出一些改变……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下一个改变,但我现在还不知道那将会是什么。
”事实上,《三只猴子》确实可以称得上是继《适合分手的季节》之后一个有益有效而且激动人心的尝试。
可以看出,《远方》里那个与导演本人有着十二万分相似的中年男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城市,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处在完全不同的阶级中的尤波;另一方面,“弟弟”这个超现实元素的加入、冷幽默的急剧减少、偶然事件和不可知因素的出现则给这部影片平添了几分冷冽、诡异,让人更加无所适从。
拿弟弟来说,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交代他何时早夭、为何早夭,只有零星的影像向我们暗示他可能死于溺水,但儿子和父亲却双双在他们心情最为低落、心绪最为烦乱的时候见到了他。
弟弟的离世,很可能意味着家庭的第一次分裂,揭示了三个人之间疏离冷漠的真实原因。
无论是儿子还是父亲,他们都把这个孩子视为自己唯一的依靠和幸福的源泉,都把这个“幻影”视作排解苦闷,进行发泄和忏悔的重要渠道,由此,家庭中的疏离可见一斑。
不过,这个“幻影”恰恰也成为维系家庭的重要部分,成为三个人之间共同的情感纽带,一切不满、怨恨都会随着这个“幻影”的出现变成无言痛苦与责任,虽不能消失,无法忘怀,却也必须担起,必须承受;正因如此,父亲最终才会选择前去警察局自首,尽管后来发生的事情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
本以为父亲走出屋门,走到街上徘徊不前,故事也会就此终止,但锡兰的野心似乎远远不能止于此。
有评论认为,《三只猴子》现在的这个结尾超出了导演的掌控范围,实与“三只猴子”这个主题不符,“结局需要他做出选择——哪些主题应该被强调”。
然而笔者倒是认为,这样的结尾恰恰反映了作者的真实意图。
因为,我们会在这个也许可以无限延伸下去的故事当中发现锡兰真正想要揭示的社会问题,看清一切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无论电影怎么变化,锡兰还是锡兰。
他的影片永远离不开土耳其,也绝难离开他的亲人。
他显然意识到,作为一种结果的“疏离”只有在熟悉、了解甚至藕断丝连的情况下在有它存在的意义,所以哪怕是在《安纳托利亚往事》里,哪怕是在一群因为公事才走到一起的人中间,萦绕在耳边的话题仍然是妻子、孩子,恋爱、仇杀。
锡兰期待着某种回归,所以引人伤感,期待着某种温暖,所以让人痛彻心扉。
当乌云翻滚,雷声隆隆,倾盆大雨开始降临人间,我们惊讶地发现,故事并非到达了终点,而是回到了起点;我们惊讶地发现,一个人心里永远无法掩盖更无法抹去的脆弱竟然如此昭彰,绵绵无绝的孤独和疏离竟然如此普遍,生活,竟然如此艰难。
为了走出生活的困窘,司机去给一个撞死人的政客顶罪,妻子为了满足儿子的要求向政客要求提前付钱而陷入了肉体的交易,继而发展为危险的偷情,儿子发现了这一切,却对面对牢狱中的父亲选择了沉默;父亲在出狱后发现了真相;每个人保守着自己的秘密。
一家人又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面对困境,三只猴子无力改变,婚姻,家庭,责任,死亡,生活给出的每一道题都很困难,或者到了个人之力无法解决的程度。
面对困境,也许注定着束手无策,而且,既无法取得胜利也没有资格缴械投降,那么怎么办呢。
保守住每个秘密,等待,忍耐,这都不够,必须要懂得怎么从困局中找到麻痹自己自己的理由和方法,去避免在困局无间的折磨。
我们也常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无法逃避而又无法解决的困境。
逃避问题,当然不会解脱。
但我们会眼睁睁的看着那些问题跳跃着,活灵活现的每一秒撞击着你的视线,撕扯你的平静,无处不在。
你还知道,这样的困境也正在折磨着局中的每一个人。
全局的长镜头,画外的对白,琐碎的生活细节,冷漠的表情,导演把这一切呈现到了我们的眼前。
杀死那个政客,是儿子做出的选择,他的幸福在于他至少有得做,但这对困境毫无改善,无疑。
杀死自己,是母亲想要做出的决定,即便她可以做,但这对困境毫无改善,无疑。
残忍和冷漠的坐视一切的发生,父亲可以去这么做,但这对困境仍然毫无改善,无疑。
所以我们必须面对,所以我们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走才是逃避,死才是逃避。
不要去逃避,所以让生活去继续,让宿命去发生,让一切归于平静,慢慢的。
导演的技巧很好,戛纳最佳导演的奖项实至名归。
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喜欢看童话,却无法承受真实感所带来的沉重。
一部不能带给来快乐的电影,所以四颗星吧,没办法。
KQ同学说根据电影对话的提示,这题目可以这么解父亲是懦弱的,母亲是压抑的,儿子是放纵的。
这是一部给我感觉很古老的电影,古老地不像这个世纪的作品,不仅是那慢到有些不寻常的面部特写,还有这故事这主题,以及这波澜不惊的叙事方式。
我甚是喜欢这色调,这海,这火车,这铁轨,这风,这缓慢的压抑和纠结的混乱,以及这水淋淋的色相。
至于情节,至于它说了什么,至于其他,似乎却几乎上不了心。
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却也没有什么闪亮的地方。
若不是这结局,若是任何一个可能的鲜血的结末,我断然是不打这四星的。
生活滚阿滚,谁都是群傻瓜。
豆瓣关闭了几乎所有的功能,失语的程度到了令人抓狂的地步,终究不能太依赖一个地方太久,莫不是又到了该要离去的时候。
似乎最近总是在不稳定与抓狂的边缘徘徊着,生活也好,自己也好。
我想,这四星,大约是我被它的情绪感染了。
突然想出门,沿着铁轨漫无目的地走,若能吹着潮湿的风,听着海的声音,便是最好的了。
《三只猴子》,9分。
像诗一样的影片。
具体、跳跃、有张力。
故事情节和导演的意旨全靠细节和意向来呈现与推动。
故事中的人,有时在离你很遥远的地方,永远无法靠近,有时又直愣愣地近在你的眼前,占据你全部的视野,镜头的使用竟有如此功效,奇。
光影的明暗配合,紧贴剧中人物的心绪变化和无常命运,导演信任观众,也指引观众。
演员的表演细微、丰富、饱满,只是眨眼、转动眼珠这样细小的动作,或者一张汗津津的脸,能让观众对之后剧情充满想象和期待。
另外看过导演努里•比格•锡兰指导的另一部影片是《冬眠》,同样难忘。
这部影片连续使用长镜、远景、自然声等是有其意的,因为它的主题是孤独!
没有耐心的观众或人生觉悟很低的人肯定不喜欢这样的电影!
开场的时候,汽车上场,中间由火车来续场,剧终时人和自然、城市的新组合出现,导演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问号!
寓言式文艺片,《三只猴子》彰显了锡兰的作者风格,叙事较为沉闷,涵义却不乏味,因为片中的镜头都是带有情感的,用大量脸部特写和固定场景,以及鸟叫、雨滴等环境音描绘出人物的内心,冷峻之下躁动不已,色调忧郁,构图精致,每幅画面都美到让观众窒息,最后那一幕则太绝妙了,不禁令人陷入深思。
记得上大学那会儿,自己独立做短片,除了热情之外,一无是处,当时我那狗屁学院派的老师看着我的短片殷切的训导我:“你连最基本的电影套路都不遵守,何以去做短片?
”那位老师口中所谓的电影套路无非就是指:a.一部电影,每个画面的平均停留时间不能超过6秒;b.没有运动镜头的电影只能是一部幻灯片。
记得那时候,看的最多的电影就是北影考研的必看电影,前前后后看了有几百部。
粗略归纳一下,这几百部电影大概有这么几个类型:a.类似于芙蓉镇、青春祭、我这一辈子等5代前作品;b.类似于红高粱、人到中年、北京杂种等五代六代作品;c.类似于一条安达鲁狗、第七封印、雾中风景等欧洲大师作品;d.类似于彗星美人、关山飞渡、大独裁者等好莱坞经典作品;e.类似于两个人的车站、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远山的呼唤等译制经典。
那段时光不仅充实,而且也或多或少的让我看到了一种距离。
但是当我有了自己做短片的念头之后,脑袋里闪烁在记忆中的电影绝并非是这些,而是在力争考研期间用以调节情绪的一些框架外作品:我自己的爱达荷、遇人不熟、命运、人体雕像、远方... ...这些框架外的作品构筑我的灵感,触动了我的情绪,召唤了我的共鸣。
无法拿自身与Nuri Bilge Ceylan相比,只是一直试图为自己那几年的动力与灵感寻找一个有力的说服点,直到昨天深夜看完《三只猴子》。
也许这个形容很刻意,但至少这是我第一次刻意。
电影就是这样,没有任何约定俗成的理论或者体系可以亘古不变的流传至电影死去,当一种套路被运用到巅峰运用成接近真理之时,必然会产生一些力争突破这种套路的电影人,比如Nuri Bilge Ceylan。
据不完整记录,Nuri Bilge Ceylan大学里学的是电子工程,这跟许多大师一样,都是半路出家拍电影一举成名。
之后Ceylan在伦敦度过了一年漫无目的、不开心的生活:做过饭店的服务生、光顾小书店去看书、天天看电影,转折结点是在他服兵役期间,Ceylan读了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自传后,退役去伦敦、伊斯坦布尔攻读电影专业。
创作冲动促使Ceylan在大学第2年便离开校园,开始以摄影师的身份融入电影行列。
一直以来,Ceylan都独立制作小成本电影,身兼数职,包括演员也多是非职业的,这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远方》的主演,Ceylan的亲侄子,在拍完《远方》之后英年早逝。
《远方》不是那种看上一遍就会喜爱的电影,《远方》更像是一张新民谣专辑,在你特定的时候扮演着你最需要的情绪。
《三只猴子》则在远方的基础上加重了这种特定情绪的冲击力与摧毁力。
关于《三只猴子》的剧情,不必赘言,一只简单到空虚的故事,类似于《远方》,都是那种大城市里一两个生活在冷色调屋子里的人在平凡生活中遇到的几件事。
而Ceylan电影的亮点也正在于此:冷色调、一两个人、屋子、平凡。
可能是因为摄影师出身的缘故,Ceylan的电影色彩与画面构图都是那么的lomo,像极了经过胶片相机拍摄在暗房里刷出来的照片,而且对于这种特质的运用达到了一种偏执极端的高度,类似于07年的瑞典电影《you living》。
一两个人,不论是《远方》里的通片2人撑破了戏,还是《三只猴子》里前后出现的4、5个人的交叉感染,Ceylan很明显拒绝群戏与凌乱的人物架构。
屋子,在一间看起来比人高不了多少看起来略显狭小的房间里,Ceylan将各种镜头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景深、特写、长镜头在Ceylan的电影里都显得那么的夺目招眼。
平凡,不仅仅在于故事,更在于人物,还关乎到画面,画面的平凡在于色彩感的模糊,在于时间流动的模糊,在于空间感的模糊。
如果观看足够细致,更为叫绝的魅力在于蒙太奇、运动镜头的缺失,6秒定格、运动感在这部电影中完全被抛弃,这种打破常规的方式不是第一次在银幕中看见,但绝对是第一次让人意识到这是一种特质。
看完《三只猴子》之后,躺在床上,恰好看见了挂在床边的一只吊件:三猴木刻,这是去年一位出家人送给我的礼物,当时这位师傅对我说了三句话:你刚毕业,出去工作,帮不了你什么忙,唯有一句忠告“少看,少听,少说”。
后来查资料的时候,才知晓这部电影名字的寓意来自于日本的佛学,概括为:“不看,不听,不说”。
想到这个,会然一笑,似乎明白了这部电影剧情的意指。
明白了但却找不出合适的文字诉注,纠结之时,看见一段文字,叙述的狠好狠到位,特引此作结:“女人起初得意的动作神态够讽刺,事后对男人不依不饶对丈夫沉默装B,既蠢又贱.弟弟的2次出现是幻象,丈夫第一次看她试图跳楼是不是也是幻象.之后他退回去贴着墙伴随着火车嗡鸣挣扎纠结矛盾出满身的汗来(之前儿子也是满身的汗滴滴滴滴)借她口知儿子的朋友圈,然后打架那张稍显夸张一脸划痕血印的脸到抽母亲嘴巴到去"做他",层层铺垫毫不突兀.将近结尾丈夫夜里下楼来异常安静几分钟的时间里我生怕那女人真怕得一声摔下来直到那只猫拐过来我高估了她.选址很好眼部特写表情特写狠到位”。
三只猴子,总让人联想到那个雕像,三只猴子分别捂住耳朵、嘴巴、眼睛。
父亲先是捂住耳朵,明明知道妻子出轨还一边一边的盘问,以及猛烈地想要追求一个确定的真相,而把自我判断抛诸脑后,他在意的是一锤定因的那个锤子,而不是“因”。
他要的只是自我的证明,即证明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我有理由去怪罪你,我有理由去难过去愤怒去找你发泄,他不会解决或者说没有能力问题的根源。
然后是母亲,母亲是捂住嘴巴,他在家里是很弱势的存在,包括在儿子面前,和在丈夫面前甚至最后在情人面前,他要做的都只是闭嘴,她没有所谓的话语权,连内心的想法都要用手机铃声来传达。
最后是儿子儿子是捂住眼睛,这一点在他和妈妈在沙发上看电视眼睛处痒并且伴有刺痛就可以看出来了,并且在偷窥自己的母亲和别的男人上床的时候通过门锁也是给了眼睛一个特写,他用眼睛观察到了一切却不能向任何人说明情况,特别是他的父亲,因为他要帮着他的母亲,他的眼睛失去了他本该具有的功能。
然后想说说锡兰的镜头,真的很公整,包括情绪的延宕,以及音不断画面切换的时间延宕转场,以及他很具有个人风格的我这里总结为【辽阔的狭窄空间】的镜头,这个镜头是锡兰的独特标志,这种大全景通常出现在锡兰的影片最后,因为加上整部作品剧情以及情感的铺垫才能真正的让我们知道这个镜头不只是用在开头的胶带环境的镜头。
像是在《冬眠》里的平原雪景(野梨树也是一样),很开阔的大全景,土耳其高原上下起雪来很辽阔的空间,但是雪景里一辆黄色的越野车驶过,整部《冬眠》的人物情绪都已经展示的七七八八,我们知道人们之间顾左右而言他的相互疏离,以及小资产阶级对于下层阶级的错误解读和狭义的爱情观,这次我读书很狭义的很窄的情感,原谅我不是很会用词。
所以越野车是辽阔的自然空间里的狭窄的情感空间。
当然《三只猴子》也是如此最后一个镜头男人站在天台上,大全景拍到天空变化乌云、闪电、下起雨来,然后结束,同样是很开阔的空间,然而依旧伴随着一个内心压抑的个体那就是男人,我们看过片子知道了他所经历的一系列,包括儿子的犯罪妻子的背叛以及牢狱之灾,他的内心是极为压抑的,狭窄的(并不是那个小气的意思),这也是辽阔自然景观中那个狭窄的心理空间。
关于锡兰电影中气候现象的变化我觉得是很精妙的,《冬眠》和《野梨树》,落幕时的雪景,《三只猴子》落幕时的暴雨,一场气候现象结束,意蕴悠长,雪和雨都下在观者的心里。
一个老套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这部涉及家庭,亲情,犯罪,出轨许多因素的影片,无处不反映人性。
三只猴子的片名,隐喻了人性的弱点,在生存与生活中,被显现出来。
一个普通的中下层家庭,公司老板司机的父亲为了钱,也为了老板,顶替老板开车致人死亡的车祸,坐了9个月的牢。
儿子没有考上大学,游游荡荡,在母亲要求工作的情况下,他想买部车做出租车,要母亲向老板提出要钱。
因为老板要支付父亲的顶替费用,但不会有这么多,母亲为了儿子,应了老板的要求通奸后,拿到了买车钱。
儿子发现母亲的通奸,责怪母亲但没有告诉父亲。
父亲出狱后,发现借款买车和妻子与老板的不合理电话,怀疑妻子与老板的关系。
虽然如此,但妻子确实喜欢上了老板,但老板认为已经过去了,反感她的纠缠。
儿子杀了老板,父亲为了儿子,出钱让一个酒店的孤儿去顶替。
故事没有把细节一一展现,而是提取关键心理反应,用表演而不是用语音来表达,节奏和表达方式,非常有特点,镜头语言也好。
人性是无法考验的,人在一定的环境下,也会回到猴子的心性。
【7.4】
1、有点无聊,剧情没啥吸引力,一切都朦朦胧胧,欲说还休,可能最深的控诉就是无声之诉2、男主为了钱和工作帮政治家/老板挡灾/坐牢(老板夜晚开车撞死了人造室陶艺),男主出来后因为儿子紗了老板而让自己手下的一个青年进去帮自己儿子坐牢,真是好循环,回旋镖🪃3、灰色的画面,话不多的父子,还有时不时画面之外的紧张背景音乐和乌鸦咕咕咕的声音,一切都让人觉得灰暗,说这是地狱也不为过4、母亲为了儿子买贵的车子,而答应了郑志家(最后也没选上总统之类的)的色情交易。
儿子撞见了,但是儿子又假装出去了,他没有敢拿起厨房的菜刀,他软弱无能,他却等那个郑志家走了之后,又回来给母亲哐哐耳巴子,绿帽男人回来后也是如此,一声不敢吭,知道是自己老板淦了自己老婆,软弱。
5、那个社会离中国社会远,也近
三猿,不看不听不说。
在阴暗的烟雨蒙蒙的色调下,电影里隐藏着多少秘密。
一个家庭与老板协商好的欺骗法律的秘密,妻子与老板间的秘密,小儿子如何死去的秘密,作为旁观者介入者的大儿子的秘密,父亲与流浪汉的秘密......没有过多言语,一切对观者又不言而喻。
狭小陈旧的住所与物件、轰隆隆的火车与铁轨、给电影蒙上一层怀旧悲伤抑郁的色彩。
主角似乎生活在被遗忘的角落,他们的命运在此发生或者逆转,然而看不到希望。
让我动情的一刻是,崩溃时刻来临,妻子在天台上犹豫着,丈夫在楼梯口屏住呼吸,一面仍恨着妻子的背叛,一面聆听天台上的动静。
此刻火车轰隆隆地驶过,丈夫听不到任何妻子发出的声响,他的额头浸满了汗水。
最后,往日柔情压到了决裂,丈夫说,下来,别犯傻。
电影更像一部水墨画,充满情绪张力与联想空间,留白给了观者在头脑里加工的自由。
相对来说剧情有点太弱了
给导演
等了半年. 属于导演的电影. 那只在床上搭在父亲脸上的手真是神来之笔,但这部电影却少了我最钟爱的锡兰式情绪
你们国家缺电吗?拍的黑乎乎的,人物拍的和下井工人似的,滤镜和鬼片似的。警察都是白痴吗?随便顶包就行了,不能为了剧情情感渲染需要,就践踏观众智商。
为了强大的摄影就该给五星,饰演儿子的演员非常像某位土耳其球员,但是想不起名字了,求解
🙈🙉🙊不看不听不说,一家三口就这样憋成三只“猴子”,被困在如牢笼的局促房间内(从外看楼型狭窄,被铁道马路围住),尽管面前(窗外)是开阔大海,却迈不出那一步。披上惊悚犯罪外衣,锡兰讲的还是人的困境。由逃避问题开始,反应内心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压抑(乌云、雷声),困境不断外扩,直至爆发(杀人-暴雨)。但问题未解决,替罪羊模式传递,不仅家庭危机继续如多年前溺死的小儿子般阴魂不散,还将问题映射范围扩大到整个国家社会。视听太棒,影院看修复版太享受。|[20240319重看]再次确认真视听享受。叹服几处细节:儿子第二次探监被镜头置于铁丝网后,内心牢笼已成,也暗示后来情节;儿子撞见母亲偷情,风吹动案板上的刀,杀心起;手机铃声响起的声画错位;弟弟现身哥哥头上倒流的汗珠与丈夫幻觉妻子跳楼的鬼魅时刻。9/10
剧情介绍即已超过电影,电影则呆板令人难以忍受。
不怎么看得下去
锡兰的电影有一种欲言又止的影像,且以背景面厚重为其特色。
美丽的爪
#重看#锡兰真是太适合拍阴霾天气,阴云翻滚中洒落的耶稣光,配合天雷滚滚,整个天地间都充斥着戾气,一场豪雨过后,「不看不听不说」三只猴子的古老模式---罪恶的链条继续衍生。贴近脸部的特写逼仄压抑,人物间的紧张关系一触即发;每一方都是原罪的一部分,贪嗔痴妄无一幸免;家庭内部的无爱氛围更令人绝望,被恨意捆绑的一家人,心结早在小儿子夭折之时便已种下,几个代表心魔的幽灵镜头惊心动魄。从这部开始,锡兰逐步走出小镇。
镜头很美
贫贱夫妻百事哀。
长镜头~~~~
劇情不太喜歡,影像也沒以前好看。
@2024-06-01 21:35:54
压抑
这部片子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出轨,不然下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最佳导演奖 拍的确实不错
一记闷棍 剧终我终于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