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火车站送说话还不大灵光的糖糖,她隔着封闭的窗户挥摆稚嫩的小手说再见,让我忍不住湿了眼眶; 五年前大四实习,春节离家前一晚,家里人围着试穿西服的我在调侃,老妈却偷偷地抹了一把眼泪; 初中时候,有次被霸凌,父亲大早骑着摩托来看望我。
班主任在自习上讲了这个故事,我不争气的哭了半节课; 我八岁暑假被送出去寄宿学习独立,父亲说母亲埋怨他的狠心,其实私下也很难过; 有人说,长大后泪腺就退化了,眼睛越来越干;我说,越长大越容易感动,眼泪也越来越由不得自己。
分离,似乎是泪水的引子,也是情绪的堤坝。
人生似乎就是在不断地分离,成长伴随者泪水的洗涤,婴儿学会走路后第一次与母亲开始分离、背上小书包去学堂时候与家庭的分离、收拾行李去大学时与城市的分离。
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强烈推荐)里,儿子跟老杨说要带布鲁克斯走的时候,老杨愣一下,破天荒地请求儿子让他带布鲁克斯看完皮影戏再走。
表演开始后,儿子到后台找老杨道别,老杨没搭理,继续自己的唱曲,只让身边的人递过去一套皮影给布鲁克斯作为礼物。
儿子走后,爱华强行抱走了聚精会神的布鲁克斯,老杨的眼睛闪过一丝黯淡;不舍离去的布鲁克斯尖叫着挣扎,眼睛盯着幕布:一老一少,中国的留守老人和美国的小顽童,隔着一块布,无声的道别。
不煽情,却让人泪流满面。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老杨那样阅过千山,平淡的面对儿子三年不归、洋孙子的来了又走。
去年我长期出差,有次离别时晚餐,女友吃着吃着就落下筷子发呆,我笑着对她说,你的分离焦虑又犯了,逗得她破涕为笑。
分离焦虑是婴儿早期与母亲互动中未预期分离导致的受迫害妄想,它作用于成长的多个时期。
在两岁之前,婴儿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需要母亲来满足。
生理需求包括吃喝拉撒睡等及时满足,心理需求包括母亲的关注和抚慰来形成稳定的安全感。
如果在这个期间母亲长时间离开婴儿(留守儿童或者孤儿),或者对婴儿的漠视、迫害等,会使他体验到强烈的被抛弃感,从而封闭自己的内心减少与外界的互动,性格上体现为内向、敏感、孤僻。
来访者陈女士夫妇长期在外地工作,两个儿子放在老家让爷爷奶奶带。
有一年春节回家,远处的她看到门口三岁的儿子与她对视后,马上把眼神闪开,并快速的跑进屋内。
“那一刻我的心被刺痛了,发誓年后要把小孩带在身边”。
分离焦虑会让恋爱的人陷入不断重复的困境,伴随着哀伤与自责。
一个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女孩子,会在恋爱过程中,不断地去求证对方的爱。
有可能会为了一顿早餐大吵大闹,也会为一份甜品让对象跑半个小城市,就是我们俗称的“作”。
虽然说“作”这个词可能是直男发明出来的,但它确实让人不堪其扰。
其实,很多“作”的女孩子,意识层面也不想的,但潜意识,由于自我的评价过低、不配得等认知,让她无时不刻地担心恋人会离自己而去,因此才会不断地去试探,不断地证明恋人的包容。
早期的被迫分离形成的创伤,在亲密关系中会强迫性地重复体验。
武志红老师的《为何爱会伤人》里面讲到一个女孩子,她的恋爱关系永远止于两年半。
经过咨询之后,在其两岁半的时候父亲离家出走后就一直没回来。
年幼的她被迫接受抛弃的命运,成年后她要站在命运的肩膀:在你抛弃我之前,我先抛弃你。
有些分离可以避免,但有的分离得直面,如婚姻是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死亡是与人世的分离。
这两者并没有多大区别,在很多地方,红白喜事上哭的越汹涌越被人称道。
坦然是面对分离最好的方式,不焦虑、不执着,只有坦然的分离,才会有再相逢的喜悦。
好久没看过让我这么这么喜欢的电影了,并且画面真的很赞!!!从一开始被接受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美国孙子,到后来老爷子和孙子之间有了深厚的感情,生活的丝丝细节都透露着温馨、动人,让人有笑有泪。
再后来布斯走了,晾晒的爷孙俩的两件衣服也变成了一件、俩人脑袋凑在水井前的画面也由俩人变成了一人,弹幕里有个人说 “最怕人走后留下的感情”,是啊,布斯走后爷爷是孤独的,虽然结局时团聚了,但总有种心酸也有安慰。
泪奔o(>_<)o
很不可思议,这样好的中国电影竟然没有在荧幕上见到。
也是,充斥着商业片的院线,谁还会抱着爆米花嘬着可乐听这样的陕西老调儿,看这样孤寂的农院土房。
在意这样一种意外的相遇和没有血缘,跨越国界文化的真实亲情。
———————————十八岁那年去上大学的时候,朋友圈疯转一条状态。
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后来,离家越远的我们,其实很少在心里刻画这样的画面。
电影里躺椅上的老人,破破旧旧的毯子,烤箱一样的老电视,哗啦哗啦的杂音更像是独自生活里唯一的背景音乐。
这是父母,是家。
哒哒清脆的渔鼓筒和云板,配上嚓嚓的大锣小锣,热热闹闹的皮影戏后是暗沉的屋子和孤寂的老人。
电影以这样的方式开篇。
牵出了一个关于皮影戏与祖孙戏的故事。
电影的情节不再赘述,巨大的文化差异让影片从一开始就趣味十足。
小布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让人着实担心要怎么和老头儿浓厚的陕西腔接轨,土语方言口头禅,稚嫩的英文单词,就这样点点滴滴的拼凑两个人的生活。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布斯夜里害怕,打着手电悄无声息又理所当然的钻在老头儿的身边睡下,黑暗中月光印出老头儿嘴角的笑。
他是真的在把他当亲孙子疼啊。
小布斯砸了老头儿的核桃,拆了老头儿的门。
在手里蛋碎的一个,一句DOG太阳的怒吼,真的直戳我笑点。
而当他看到被自己踩坏的蜘蛛侠,一句说了一半的【你看这…】,怎样看都像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
全然忘了前一秒自己还暴跳如雷满院子的老鹰抓小鸡。
在小布斯抓了毒蜘蛛生病,夜里,老头儿轻轻的在他额头上放上毛巾,全是心疼。
我想,人的感情真是神奇的东西。
或许老头儿在年轻时,在自己儿子和布斯一样大时,也这样细心照料过。
中国男人,特别是西北人,总是有种糙汉的形象。
不会表达感情,对于真诚的感情总是逃避。
片中读信那段,每当读到儿子对他的愧疚和歉意,他总是匆匆带过。
但是这种不露声色的流露却更戳人内心。
那时的老头儿,盼着儿子长大,盼他健康,盼他出息。
而儿子特殊的职业属性让他的晚年聚少离多。
人老了,唯一的盼头就是孩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等待,最终太多的希望落了空,人也就麻木了。
但是当面对这样一个新来的小东西,时隔几十年的温情依旧在。
灯光下老头儿戴上眼镜,他老了。
从父亲变成了爷爷,但所幸手艺没丢。
制作皮影的过程,影片的背景音乐配的极好,不单单是老头儿手艺的流畅娴熟,更是一种自己感情的流淌。
老人家,接受一个新的人不容易。
从这里想,这儿子是不像话的。
莫名的带来一个小东西丢给老人,而在这一老一少真的成了祖孙俩之后又夺了走。
这不是普通的离别。
老头第一次也是最好一次拉着小布斯去看皮影,这一老一小走在陕西傍晚的田间。
老人心里清楚啊,许这一别,就是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了。
人呐。
不怕没得到,怕就怕得到了以后再失去。
曾经一个人也就惯了,但是多了这么个小东西,怕他掉进水井压的大石头,为了他喝牛奶牵来的奶牛,挂着两人衣服的晾衣绳,还有一桌子美国的侠和带凤的画棉被。
不怕东西添的多,就怕人走后这些东西触景生情又都成了多余。
收掉吧于心不忍,总想给自己些幻觉,这小东西还在。
还会时不时的捣蛋要汉堡,从哪个地方窜出来爷爷长爷爷短。
不收吧,怎么想都是这辈子再也见不到的小家伙,一段生活而已,人家现在在美国的城里过好日子呢。
但谁也没错,这就是生活。
留着这回忆暖人,每天的日子,也就这么过了。
————————还想说的,是这个关于传统的,匠人精神。
陕西皮影历史悠久,我们谈起这些老玩意儿,文艺点儿的感慨一下情怀,实在点儿的直接一笑不屑一顾。
但到头来都是任其在一点点湮灭。
老头儿也想传承,也想好好收几个徒弟。
但是年轻人,谁会来学这些个老玩意儿啊。
影片的开头老头儿几次受邀都躲躲闪闪,顾左右而言他。
后来终于开了口,只一句就道尽心酸。
我年龄大了,折腾不起了。
说实在的,闲来无事,教教皮影打发时间,怎来折腾一说。
老头儿真正折腾不起的,是那份对于皮影传承的期待。
之前的领导不是没有办过类似的事情,他也不是没经历过。
而都是新官上任,装装样子,没几个真正做事的。
升了官一扭头,谁还管当初用皮影揽起的文化摊子。
老头儿经历过。
由开始的期待,兴奋,真正传下这门手艺的决心一次次落空,后来也就麻木了。
老头儿不爱皮影了吗?
当然爱。
自己宝贝的齐天大圣时隔多年依旧风采不减,宝贝的藏在木箱里束之高阁不忍再碰。
因为太爱,更受不了自己这么宝贝的行当被人糟蹋了去。
索性自己藏着,留些干净。
第二段关于皮影的刻画就是电灯下为小布斯做蜘蛛侠。
一招一式,行云流水。
画稿,过稿,镂刻,敷彩。
极具现代色彩的蜘蛛侠,在这样的传统里依旧融合的恰到好处。
那些纹纹路路,圈圈点点,老头儿技艺了得。
也刻画的栩栩如生。
用来亚皮影的大平石头,不知压过了多少皮影里的人物,乘着颜料的色彩筒,老旧却不减当年风采。
而最后一段,老人在台上表演皮影。
一开口,走遍天涯,到处是吾家。
步长途,风吹雨洒。
他前半生的行当,时隔多年的唱段依旧随手拈来。
而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儿子附在他耳边说,爸,我们走了。
他手中的皮影人物,一个停顿,一手向前而后回收,同时顿了一下头,表示应允。
这一招一式,是老人,也是他手里演绎的故事。
而最后,听到汽车远去,他一个睁眼,微晃下头,很典型的动作,压住了眼里的泪水。
我们没有看到悲伤离别的老泪纵横,但这一个压抑,却比任何的感情流露来的都要真实。
——————————这是一部好电影,我总是相信,这种不当做商业片没有当红明星,但真正融入了感情心血情怀和真诚的电影,并不是当作一时的消遣而存在的。
它是在经历了很多年后,才被已经缺失情怀的人,当作历史的故事。
最后,附上老人的唱段。
再次表达我对遇到这部电影的感动。
真心感谢。
走遍天涯,到处是吾家。
步长途,风吹雨洒;登高台,讲经说法;论琴音,六音通造化;言字意,四音不敢差;论情节,一白二笑三哼哈,老外末帖须象他;演苦戏,引人泪巴巴;演乐戏,惹人笑哈哈。
自古道戏假情不假,怎能说戏者疯子看者瓜(傻)。
遇知音,欢迎迓,技艺虽高不可夸。
这也是一宗文化,任凭他庸夫、俗子耻笑咱。
一部小成本的剧情片却让我印象深刻,披着剧情片的外衣却是个实打实的喜剧片,而且爱意浓浓,充满了爷孙之间那种隔辈儿的爱。
虽然没有酷炫的视效、气势恢宏的音效和大明星的演绎,却让人从平凡的事中产生共鸣,收获了许多欢笑和感动。
之所以定位于剧情片也许是因为没有轰轰烈烈、肝肠寸断的爱情,没有大制作的科幻效果,没有让人皮肉发紧的惊悚桥段,只是一部讲述从美国远道而来的“孙子”(没有血缘关系的孙子)在中国农村所经历了一系列“趣事”。
从爷孙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到最后的依依不舍,能够感受到小孩子在逐渐适应的过程,还有爷爷所给予的爱让他懂事起来。
影片开头就交代了这个美国娃娃是怎么来的,儿子找了个外国媳妇,还是个二婚,所以这个孙子是个纯正的外国人,这也为片中那甚是抢眼的文化冲突埋下了伏笔,虽然看上去这个剧情有点扯,但是丝毫不影响观影感受一个农村搞皮影戏的老大爷与黄毛小P孩之间的差异还挺明显的,如何与这个外国孙子相处也成了个大难题。
习惯于西方牛奶汉堡的小娃娃来到了穷乡僻壤的小村子,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可想而知,这个爷爷虽然面上与孩子“较劲”,但他的实际行动出卖了自己,刀子嘴豆腐心成了他的代表。
千方百计的满足孩子对牛奶的需求,虽然对垃圾食品很不屑却也想办法让孙子吃口称心的食物,这浓浓的爱感染着人们。
爷孙之间明显的文化冲突却也笑点多多,尤其是那段“砸核桃”的戏还有那“吃饭较劲”,以幽默的方式展现出那深入骨髓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不可怕,怕的是不会包容和体谅,在相处中慢慢磨合才能王道。
孙子的到来丰富了老爷子的生活,虽然操碎了心却也有种乐在其中的感觉,有人陪的感觉真好。
常年不着家的儿子让这个老人的生活显得单调和孤寂,孙子的到来虽然显得与这个村子格格不入,但也给老人带来了欢笑和活力。
老爷子还有个身份是皮影戏老艺人,在皮影戏上很有一手,会做皮影,更是皮影界的领军人物,这个村子要发展皮影还得指望老爷子指点。
老爷子更是为了孙子做出了个蜘蛛侠的皮影,在讲述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与国外文化很好的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也不过如此皮影贯穿着整部影片,以皮影开头,也已皮影结束,在提醒着人们中国的文化应该被传承而不是被遗忘。
现在生活节奏太快,人们一直在关注着新事物而忽略旧事物,导致一些中国独有的文化技术在渐渐失传,影片的立意还是不错的,通过轻松欢笑的氛围来呈现略显严肃的问题。
对于这种剧情片还挺感兴趣,总能收获“干货”,而且还意外收到欢乐,没有夸张的表演,没有刻意的笑点,没有低俗的桥段,看起来平平淡淡,却不自觉的嘴角上扬,时而大笑时而深思,就跟得了“失心疯”一样。
总之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一部影片。
中美文化碰撞被框定在一个家庭里,但是很有意思,祖孙情跨越了国界。
而且人物的形象很完美,爷爷有歧视美国文化的地方,但也有对孩子的悉心教导。
一不小心把孩子的蜘蛛侠玩偶踩坏了,所以他用老本行――皮影重做了一个蜘蛛侠来逗孩子开心,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就是不知道漫威蜘蛛侠片方知不知道……
爷爷虽然表面上很不喜欢这个孙子,但是。
渐渐的也喜欢上了自己的亲孙子,里面有很多的文化差异,孙子喜欢蜘蛛侠的面具,爷爷虽然不理解,嘴上说着。
还是给孩子买了。
小孩儿也挺懂事儿,在农村条件不好也很听话的。
还有英文蜘蛛爷爷也听不懂。
之后一直在抖音经常刷到。
感觉还不错。
演员演技方面都挺好的。
电影中的那个小孩,现在估计已经长大了吧,哈哈哈。
又一部因为发行和名字很容易让人错过的好片,首先吸引我的是宣传的大剧照,长相歪果仁的小朋友和一个皱着眉头普普通通的中国老头面对面坐着,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和自然而然的疑问,这俩人放一起会发生多少有趣的事?
整部片子有很多笑点和泪点,老汉的口音听起来又亲切有时还很逗乐,一老一小其实代表着中国古老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冲击。
在一个中国的小山村里中国文化可以说是完全占着优势的,但是编剧又给布斯小朋友安排了一个比较不能怠慢的来历,这样一来影片的矛盾显得势均力敌。
索性在人本性的善良和亲情的自然力驱使下爷爷和孙子的感情终于走到一起,中西文化得到较好的融合。
至于后来的煽情戏码是将这段感情以及观众的感情推向高潮。
我好喜欢这部电影!
让我又笑又哭。
我很迷台湾的家庭片,现在觉得有媲美的,是我没看,不是没有。
“你是美国的少先队员”“中国人民从来都不是被吓大的”“孙悟空真能打败蜘蛛侠?
”“为啥让他们两打架呢?
要让孙悟空和蜘蛛侠成为好朋友,一起保护我们的地球,好不好啊”爷爷用皮影为布斯制作蜘蛛侠,窗外细雨,爷爷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笔勾勒,裁剪。
爷爷明明这么有爱,可是表达爱还是内敛又带锋芒的。
为孩子取名“栋梁”,最后会说出“你是我一生最大的败笔”。
其实语言代表不了什么,可是为什么我们的爱只能在隔辈面对孙子的时候说出,“爷爷也喜欢你。
”其实民族性格是有的吧,这种隐忍克制的爱在当下被当做东亚家庭问题给予看待。
其实爱到底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才是对的?
亦或是它根本就是一种感受,你能感受到那便是。
爷爷的自行车后座上我的童年,我每天早上睡懒觉时姥姥坐在床边凝望着我的眼神,用手拍打我时流露的喜爱。
我总是说自己是幸运的人,幸运到无论是祖辈的、父母的、同辈的爱,我都感受到很多。
爱并不总是享有,爱的过程一定伴随着痛。
因为生命有时限,就意味着陪伴和爱意都会伴随肉体的消亡而消逝。
爷爷拉着布斯手的时候,我的内心竟然开始担心爷爷出事。
爱在肉体消亡时,所要承受的痛亦是很深的。
想念是另一种痛。
布斯离开时,望向井口的爷爷也是痛的,爷爷的床上再没有那个小小的身影,没有人陪他说话,跟他吃饭,爷爷也很痛。
可是孩子会长大,会离开。
所以,无论是何种爱,爱与痛,快乐与遗憾,本就是此起彼伏。
所以代际和繁衍我觉得唯一有意义的地方:传递爱。
我在为我的爱寻求出口,无论对爱情和婚姻契约有多少理智的怀疑,我一直等待孩子的到来。
因为在他/她的身上,我能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弟弟输入给我的爱,往下给他/她。
也同样明白目送和想念的苦涩。
然后终老。
最近有句话,常常在脑海中回荡。
今日它完成了它的闭环。
“爱从不知晓它的深度,唯有在离别的时候”。
很可爱的一部剧,这样一部亲情片用可爱形容怪怪的,但是主演爷爷和孙子实在演的太可爱了。
孙子的演员是个小混血,长得很像我朋友的弟弟,中文说的蛮好的。
但是最爱的还是扮演爷爷的演员, 将乡下爷爷最初的不接受一步步转变到最后难分难舍的细腻过程表现的非常好,最主要的是他的台词太搞笑了,加上当地方言简直笑昏古七了!
最后结局有点过于戏剧性了,不过咱们中国人就是喜欢大团圆结局啊~
发现这部电影的时间晚得离谱,是等到罗京民老师(对,团迷们没听错,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的兽医)去世之后才发现,感觉当时欠罗京民老师一张电影票。
不过好在我看电影经常用1905电影网看,正好这个app上有,我就在一些友友的强推之下看了这部电影。
剧情真的很平实,没有夸张的强行煽情的色彩,演员之前都没什么知名度的所以没怎么关注,但是先声明一点,这部电影真的完全和什么所谓的明星不沾一点边。
全都是老戏骨罗京民老师,团长里的兽医,刘天佐是团长里的克虏伯(其实未看团长之前我就知道他看了士兵突击和团长之后更熟悉了)。
孙子因为父母在县里有事走不开去了相对远的地方,孙子被迫留给爷爷照看几天。
至于这部电影为什么实在呢,孙子想吃汉堡🍔,爷爷就找人给他弄了一个中国的汉堡。
孙子想喝牛奶,爷爷居然去倒插门的女婿那里领来了奶牛。
一开始孙子不知道还把牛奶踢翻了。
一开始爷孙俩人都有点“水火不容”,爷爷老想把孙子弄走因为他太皮了(其实我觉得还好哈哈)😂😂。
这些剧情演员的演技的表现力Max满分,跟漫长的季节一样都演得太自然了就像他们说的,看起来完全不像演的,就很真实,非常真实的农村生活,那个时候生活条件还没有现在这么好,从这个农村里出来的都不知道汉堡包是什么,刘天佐的人设也挺讨喜的,搞笑男哈哈哈,说美国人为什么长得又高又大因为他们天天喝牛奶……😂😂 接下来,转机开始了。
孙子的蜘蛛侠被爷爷踩坏了,爷爷情急之下终于想到了一个绝顶的好办法:给孙子做一个皮影蜘蛛侠。
从那以后孙子和爷爷开始更加彼此接纳。
(其实也是中国和美国两国文化之前的相互认同我认为)。
爷爷从一开始的终于放下那句:“我都65岁了”后来教皮影学生们做皮影,他和孙子也因为皮影拉近了距离。
孙子在爷爷的生活中出现了一周左右的时间,走后爷爷却时常挂念。
平实的接地气的拍摄手法在中国电影界真的很少见了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用了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展开,其实更能赢得更多观众的一片好评。
期待大家也来刷这部电影,二刷,三刷……甚至n刷😍😍😍 最后言归正传,致敬罗京民老师🙏🏻🙏🏻
偶然在b看到这个片子的切片,两位演得实在很美妙,带着大鹅特有的冷咧,不过大鹅这么崆峒的地方能出这类片子也是很有意思
心潮澎湃才是爱
颜值都很在线 年下自由文艺会撩 年上也好宠她啊 结局很好品 “你知道她眼睛的颜色吗” 结尾那首歌好听的 不过吻戏是一点没看到啊 是我看的版本问题吗 对了年下好像年轻的kate box
相处短短五天,暧昧氛围拉满。至少我们拥有过完整的回忆。老鹅能不能先从崆峒山上下来会儿,会拍多拍点?
哇终于有词条了!ficbook上俄人写的同人文能有100篇了,怎么不算大热(x)俄人说其实有一丢丢吻戏被剪掉了。片子初剪一共有三小时,但制片说三小时没人看啦,剪成现在的成品。剧组特别穷,所以谢谢芬兰人支持⬆️
😭
好动人的电影啊啊啊啊啊啊,在那样真正亲密的时刻,倒下的酒瓶声其实是心跳声…高潮后又回到寂寞与无趣的日常…但当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可以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尖的缝隙中流走,这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它都永远属于你。
假期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夏日戏剧节的吊桥效应。草莓酒、亚美尼亚婚礼、蛋糕上的巧克力面具、海边偷吻、“你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不要放生五千块买来的生蚝啊😭
好喜欢
俩人之间的克制与隐忍真的是太绝了。
剧本写得好诶。
最后玛利亚开着车载着丈夫,默默地湿润了眼眶......草莓酒被永久封存在了那个夏夜的玻璃瓶中......
这个结尾多加一星,太触动我了,大哭特哭。。
海边那段简直太暧昧了。喜欢这种克制、点到为止有想象空间的安排。
战争与和平改成和平,罪与罚改成与!非常好电影!
又是summer camp!年下刚一出场就是调皮捣蛋的感觉,好像总会惹事生非,可关键时刻还是帮年上解决问题,她对艺术理解和纯粹的追求令人动容。海边的咖啡,乱入婚礼现场,顽皮的跳海,放生牡蛎,之后就是我不经意间倒在你的怀里,那一刻似乎总是严肃的年上我相信你的心绝对化了,一衣同穿,有没有她的温度?年下又从后面追上来,又是皮皮的,你闹她笑🥹当年上宠溺的把哭笑两个面具给年下时,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暖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但是一切都在这个夏天,年下在年上老公前不经意的脸颊一吻是她们的告别,年上载着老公飙车的时候又在想什么呢。还有孩子们 这个夏天也是他们情感萌发的夏天,我们都舍不得这个戏剧节,我们也都舍不得这感情
两位女主很有化学反应!姐姐到最后好宠
美好又落寞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