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2022年,科幻惊悚电影《双重躯体 | Dual》连看两部芬兰电影感觉都还可以甚至发现剧中那对双胞胎的妈妈好像就是【孵化】里妈妈的演员(应该是)另外其实挺喜欢另一个电影译名的【二重身】的感觉比这个要好一些
本来以为是一部挺普通的电影中间的槽点也比较多没想到结尾还是挺用心的居然变成了大家讨论的重点当然本身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就有很大的争议这种题材的电影也并不少见
主要的槽点就是剧情过于刻意可能是一种表现手法吧但是不好接受比如误诊的医院和大夫的态度真的是血压飙升明明还吐血的主角又突然痊愈明明恩爱的家庭翻脸比翻书还快WTF?还有那个吃一顿饭就克隆好的大活人我觉得有这个科技点数啥病治不好呢非要玩决斗讽刺社会吗?
然后又告诉你一年的准备完全是徒劳还有啼笑皆非的和教练的优惠交易让人猝不及防猝不及防啊
还有分析死亡照片的桥段难道只是给结尾做个铺垫?你们决斗看这个干啥?这个电影的逻辑性真的很糟糕所以结尾才会误导这么多人
结果已经如此明显都吐血了还跟那想开放式结局呢?一年的努力根本毫无意义人总是会在同一个地方犯错如果复制体活了肯定会怀疑谋杀只能伪装本体这里逻辑上的问题就是其实判断是不是本人医院完全可以做到毕竟眼睛颜色是不同的但是结尾就非要用家人发誓的方式只是更突出导演想表达的讽刺味道吧
不会开车就是不会开车一个人的时候也不用演最后的镜头非常有寓意一半荒芜的花坛一个不会开车的人开着一辆破车停在了本不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背道而驰无法前行不知所措背负悔恨泣不成声
我理解最后的出演员表的树林是本体的死亡视角吧生命本没有意义你的一切努力也没有意义你虽然总会在同一个地方犯错但是如果活下来的是本体她还会回去过去的生活里吗?回到那个马上出轨的丈夫和那个快要逼疯自己的母亲身边?不管哪一个活下来都不会有好结果只是大家更愿意相信是本体相信人定胜天但是这是一个残酷的世界这是一个黑色的故事我是克隆的分界线--推荐指数:★★★☆(7/10分),人总是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你的努力什么也改变不了
我有一种不是算是超然,还是智障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我的人生是自己在往前走着的,我只是跟在它后面,从出生走到死亡。
而我也不想出现什么岔子,最好是无惊无险,就等闭眼。
所以我新冠发烧不吃药,想吃辣的就吃,想喝凉的就喝,感觉该好就会好,不需要我管。
所以我顺着别人思路说话,不引起争论,不发生争执,我的人生要一条直线,不要起伏,太费神了。
因此当我看到Sarah,不接母亲电话避免无休止的唠叨烦人,和恋人视频信口胡诌些内容以防突如其来的尴尬,早晨起来吐了一床的血,没事人一样放进洗衣机,澡照洗,酒照喝。
就像是在照镜子。
所以我知道她之所以去克隆,并不是真的为了什么给亲人安慰,而是这样我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告诉他们我要死了这件事了。
不过你要知道这样的人做所有决定都有一种不确定的情绪。
所以当需要确定时,“我有一些晕血的”“只需要往里吐些唾沫”。
这种程度的push足够了,因为她不想争论。
克隆出来的人除了外貌,全然不同。
然而,男友和母亲纷纷倒戈。
原来不一样的选择会带来不一样的人生,这才叫杀人诛心。
结尾开放,自然给大家不同的解读。
但于我来讲还是很明显的。
嘴角留下的一丝血迹丝毫说明不了问题,这点血量,都不如洗了一年的床单上残留的量多。
真正震慑人心的是你能活下去的条件是,你自己要扮演好那个不是你自己的你自己。
而所有你认为应该爱你的人,都是杀你的同谋。
可是其实他们依然是爱你的。
你将自己劈成两半,却发现再也无法合二为一。
你想说你才是真正的你,但真正的你却并不被爱。
是的,他们爱的是你的身份,是和你的关系,是你们之间的纽带和羁绊,而你本身,那个去除一切外在联系,而居住于你体内的灵魂,却没有人还在爱着。
在最后本体克隆体徒步旅行时,克隆体递给了本体一瓶水。
此时还是可以辨别谁是克隆体谁是本体的,所以本体喝了一口,然后克隆体催促着又多喝了几口,走了一会儿本体开始流鼻血,画面一转来到了比赛场地。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本体喝下了毒药,那她怎么会反杀呢?
如果克隆体在她水里下毒药,那绝对是致死量而不是只是为了降低她的战斗力然后再杀掉她。
若下的毒药确实并不是致死量,那本体强忍着毒药的剧痛杀死了克隆体来到了赛场却没有一丝不适?
而且也没有受伤?
有的豆友说本体之前经过训练,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中毒的表现,所以不太会上当,但是在剧中我们都亲眼看到她喝下了毒药,所以这条不攻自破。
另外还有豆友说,如果活下来的是克隆体她没有必要换上本体的衣服,因为别人并不知道她们穿什么样的衣服。
就这条观点来说并没有错,但事无绝对,克隆体也许是因为后续要在赛场撒谎所以自己过度掩盖了自己。
赛场过后男友以及妈妈的剧情已经充分说明了,是他们两个及克隆体的计划要铲除掉本体。
还有女主对男友的回答很多豆友说是本体在演戏,但是我觉得只是克隆体的真实表现。
最后女主在车里哭泣的问题,不管是本体还是克隆体其实都有哭泣的理由。
吐槽:我真的很纳闷为什么女主的妈妈这么讨厌女主的本体,就算讨厌也不应该会直接倒戈到克隆体那一边吧?
罪不至此吧?
还有那个医生,你有什么权利来定义别人的生死,这属于重大医疗事故了吧?
在剧情中也并没有表示如果按照电影的世界观非要进行对决,那裁判不应该开始就要了解谁是本体以及谁是克隆体,到最后还需要问选手??
以及不应该把两个人隔离开,让两个人一年都不应该见面吗?
然后站在本体的角度想想,你抢走了我的生活,我却要支付你的生活费??
然后我们的本体在前期经历男友冷落,自己重病在身,亲手给自己戴绿帽子,被克隆体抢夺走本该自己的生活,为了自己的生存忍辱负重锻炼一年后,相信克隆体然后被克隆体花言巧语的欺骗毒杀。。。。???
我感觉这剧里唯一的正常人只有本体的教练了,女主支付不起费用时教练说互相受益的事情没想到只是教他跳舞,我本来猜测了很多可能,比如让她去做一些自己不能去做的一些脏活儿。
但没想到只是dance哈哈哈哈所以我又觉得讨论到底是不是本体活下来这个问题属实没多少必要了,毕竟这些bug剧情都很难解释。
PS:若是个正常人应该和克隆体进小屋的时候就kill了她,毕竟国外杀人不用偿命顶多判十几年(吃瓜)
虽然我希望活下来的是本体,但很多伏笔暗示最后活下来的还是复制体。
首先决战时出现的人穿着复制体的内衣和裤子,唯独只穿了主体的外套。
为什么?
因为主体和复制体第一次见面时,主体夸复制体的皮肤和头发好,而复制体说喜欢主体的外套,那天见面时主体穿的是同一件外套。
另外还有人说主体有防毒经验,可实际是主体还在兴致盎然的谈论着很感激复制体并后悔当初有想杀死对方念头时突然才发现自己中毒的,表明压根儿没有防备到,还有一点是复制体不会开车,而最后女主独自一人从家开车出来,连续顿挫了两次,如果是主体完全没有装的必要,明显是复制体。
女主最后哭泣只是因为她发现,不管是皮肤出现皱纹,头发还是赘肉的变化,包括老公的态度,自己都是在走本体的老路。
自己最终的结局也是早已注定。
身份认同危机——《双重躯体》
今天聊聊芬兰 / 美国电影《双重躯体》。
片名Dual (2022)。
莎拉突然患病大口吐血,在医院检查后,她外地出差的男友甚至懒得和她视频聊天。
莎拉回家后,她被医院告知患上了一种极为罕见的绝症,生命垂危。
面对噩耗,莎拉心中五味杂陈,同时也获得了被替换的机会。
她可以通过先进的克隆技术,创造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克隆体,来替代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痕迹。
这样一来,家人也不必承受过多的悲痛,因为他们仍然可以拥有一个“莎拉”,继续生活。
在《双重躯体》中,克隆人技术已发展得炉火纯青,普及得如同家常便饭一般。
同时也与美国医疗一样,需要支付高昂的金钱代价。
对于莎拉而言,身患绝症的她似乎无需再为世间俗事所累,只不过她的替身将背负起沉重的经济负担。
“你能为你的家人不用悲伤付出代价吗?
”一位顾问在莎拉犹豫不决时,向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这一瞬间,斯特恩斯导演似乎走出了他精心构建的虚拟世界,用镜头指向了我们真实世界的状态,生命与情感的价值,往往难以用金钱来衡量。
为了使克隆替换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替身需要花大量时间与原身相处,学习从内到外真正地成为“他们”。
而这位替身似乎过于迫切地想要接管莎拉的生活,几乎在瞬间便展现出一种急不可耐的姿态。
十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情况却愈发糟糕。
莎拉的神秘疾病奇迹般地消失了,但她的替身却已经全面接管了她的生活。
这位替身不仅与莎拉母亲频繁外出游玩,更是与莎拉男友彼得开始约会。
莎拉试图让替身退出,而替身却行使了一项莎拉最初未曾察觉到的权利。
如果替身认为自己已经建立了独立的身份,他们便有资格挑战原作进行一场生死决斗。
这些决斗不仅被记录下来,更是被作为热门的电视节目播出。
导演莱利·斯特恩斯在片中客串了加油站的收银员。
在导演所呈现的电影世界中,生活并不是值得庆祝的东西,反而更像是一种需要默默忍受的惩罚。
电影所揭示的荒诞现实,宛如一出黑色幽默的闹剧,角色们为了获得看似寻常却实则痛苦不堪的生活,不惜相互争斗,甚至互相战斗至死。
两位女性角色,她们在情感与道德中摇摆不定,时而展现出深切的同理心,时而又流露出冷酷无情的一面。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不禁开始思考:赢得这场看似荒诞却又充满真实的较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是获得了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放弃了人性的尊严?
“双重”(Dual)与“决斗”(Duel)这两个词很相似,影片开场便展现了一位必须与自己克隆体进行殊死搏斗的男主角,激烈的决斗为全片的暴力程度奠定了基调。
然而,导演在此并非想要打造一场“大逃杀”,而是将镜头聚焦于角色间的微妙动态,当两个“相同”的人相遇时所产生的复杂矛盾和激烈冲突。
这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之一,莫过于两位莎拉共同参观决斗幸存者支持小组的那一刻。
这个小组由那些历经生死考验、最终赢得决斗的幸存者,以及那些尚未有机会正确模仿对方便已不幸丧命的人组成。
他们映射出了克隆人世界的残酷与无奈。
《双重躯体》实际上是一部相当精明的喜剧,笑声并非源自表面笑料,而是源自于对深层真相的尖锐抨击,包括大多数电影不会触及的主题,如对死亡、亲密关系和被遗忘的恐惧。
莎拉和她的克隆人曾一度似乎意识到,她们其实有着诸多共通之处,而命运的残酷在于,尽管她们彼此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其中一人终究难逃死亡的命运。
导演不断地为观众带来惊喜,让故事在两个层面上运作:一方面,它是一部惊悚片,情节跌宕起伏,最终走向一个令人扼腕的结局;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部深入探索身份认同的哲学作品,与表面的惊悚情节截然不同。
生死情感交错,身份认同危机。
1.首先在本体受训中,专门对毒死做了详细描述。
本体是有预防的,情节上添加这个篇幅也是做个伏笔。
2.决斗结束后,本体不愿接母亲电话,听到母亲电话里买有色眼镜的事生无可恋,只有本体才会有这样的反应,克隆体肯定会第一时间接电话,听到内容也不该是这种反应。
3.本体伪装车祸不会开车,是为了让母亲和男友认为她是克隆体伪装的本体,这样就会在法庭上配合宣誓证明她是本体。
4.结尾处,男友提出要女主好好照顾自己,说女主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有少白发和脱发问题,也证明活下来的是本体。
导演做了这么多细节为了说明活下来的是本体,怎么可能是留的开放式结局。
只是引导大家观影时自己去发现真相。
理由1:克隆体不会哭的,就算她对本体的老妈和男友已经开始厌烦。
她不像本体那么多愁善感、没有主见,像她这么会演,只要活下来,以后想怎么过就怎么过。
理由2:如果只看结局的表象,那肯定是克隆体冒充本体,不会开车、不喜欢墨西哥餐等等。
但这些细节确实过于明显了。
其他1:比开放式结局更应该思考的是主体的人生。
其他2:“抵培训费用,互惠互利的方式”太搞笑。
科幻替代家庭伦理阴谋片。
故事设计很有趣,结尾又是开放式的,让人觉得都有可能,很不错的电影。
自己的存在是否是大家需要的,如果世界都遗弃了你,死去比活着容易。
女主经常莫名其妙地吐血,虽然她自我感觉很不错,但是经医院检查是得了绝症,即将不久于人世。
于是她按照某个公司推荐的,可以找一个替代品存在,可以安抚家人的情绪。
她考虑再三还是做了一个,然后开始将自己的一些习惯,以及家人的一些情况与替代品交流,准备自己走后有她来代替她。
但是事与愿违,女主的病奇迹般地康复了,但是替代品已经深入了她的生活,男友和母亲斗接受了,甚至明知是替代品也不待见本人,让她很是苦恼。
她向律师申请,要求废止这个替代品。
结果替代品觉得自己不愿意被废止,于是按照惯例,就是在一个月后,两个人进行决斗。
女主找了一个功夫教练,刻苦训练,把自己的决斗能力大幅提升。
正当她感觉一切准备就绪时。
决斗因为暴风雨推迟了,替代品竟然找到她,向女主表达了自己通过生活也开始受不了男友和母亲的表现,表示出厌恶之情。
然后替代品还带着女主去了一个本体和替代品相互倾述的地方,本体们与替代品们互吐衷肠。
一开始女主还有点排斥,后来慢慢觉得两个人为什么要自相残杀,不能都活下来呢?
于是两个人准备一起跑出国境外生活。
但是替代品却用毒水毒死了女主,自己一个人赶到决斗场。
说是替代品已经弃权了。
经过警察的查找,以及法院的论证,冒充本体的替代品存活了下来。
但是面对她的是无尽的债务,以及枯燥的家庭生活,让她崩溃大哭。
还是倾向于本体被毒死了,一路打开了话匣子,因为中毒戛然而止。
替代品驾驶不行才出了车祸,最后在环岛的迷失也说明她不是本体。
本体本性纯良,不会使小聪明,不是替代品的对手,替代品善解人意,善于伪装,成为了胜利者,这应该也是导演对现实社会无尽的批驳吧!
很喜欢,女主的境遇很荒诞,不过失败的死去不一定不如侥幸地活下面对绝望的生活。
首先,如果复制体活了下来,那她是必然要假装成本体的。
她是不能大大方方说,我是复制体。
因为复制体的身份,只有在决斗后才能获得承认。
决斗前,各种费用都是本体承担。
只有本体,才有法律效益。
决斗的时候,出了偏差,所以最后警察都得展开调查,法庭上也要亲友证明最后这个是本体。
因为本体更重要啊。
比斗的时候,本体应该是有优势的。
开头就很明显,复制体是弱势。
而电影里面,也说了,延期了,本体如果不交钱不续费,就在比斗中惩罚本体,让本体处在弱势。
不得不佩服,剧本四处都有伏笔。
交钱这个小细节,也直接暗讽了资本主义的不公平。
所以,不管活下来的是不是本体,最后都得装成本体。
假设,本体和复制体,打算逃跑的这几天都没有接触别人。
那衣服什么的,就不是特别重要了。
而本片就算想留开放式结局,在逻辑上也容易出现漏洞。
首先,毒杀,嘴角流血,后面开放式。
第一种情况,复制体活,复制体必须装成本体,为了逼真,衣服发型眼睛都搞成本体。
但是复制体不会开车,所以受了伤,外界不知道这点,出个车祸很正常。
母亲和男朋友知道这一点,他们做了伪证。
最后,汽车撞的稀烂,停的方向,母亲说的隐形眼镜,男朋友已经开始嫌弃复制体,从他的对于女性衰老的解释,看出来是把她当成复制体来看待。
不过有个时间上的问题,就是时间似乎已经过去很久了,女性才会出现各种身体上的变化。
要知道,复制体刚出来的时候,本体还夸她皮肤好。
那碎屏手机,破烂汽车,各种细节就开始出现逻辑上的问题。
换成我们手机肯定也换过好几个,车子会修好,车也会开了。
而这么久的相处,恰恰又坐实了她复制体的身份。
毕竟,如果时间只过去几天。
那复制体才刚获得她想要的生活,根本没必要最后在车里哭。
最后在车里哭,如果是复制体,那就说明她发现,生活了这么久,原来本体过得竟然这么惨,这根本不是她要的生活。
这也是这个解释下,最大的时间漏洞。
第二种情况,本体活。
肯定也有很多人觉得是本体活。
这样讽刺感更强烈,片子的悬疑感更强,对于悬疑片来说,似乎也是导演最终的意图。
但是本体活,其实漏洞更多。
假设,本体在毒杀中幸存,反杀了复制体。
本体受了伤也就能解释了。
只不过毕竟是中毒了,只是瘸个腿,非常牵强。
而且前面也说了中毒的症状,本体并没有出现,这也是问题。
整个片中,母亲和男朋友更喜欢复制体,他们希望复制体活,说不定毒杀还是一起策划的。
那这个本体就得在母亲和男朋友面前装成复制体。
除非,她以本体出现,她母亲和男朋友知道复制体会以本体出现,默认她是复制体。
如果时间线长,从后面看出,她装成功了。
这个难度说实话,太大了。
她的车技必须烂,一开始可以搞成车祸,车子很烂也有了解释。
但是,没男朋友和母亲在场,她是可以好好开车的。
最后这场景就不对了。
当然,也可以用情绪失控,开错道了强行解释。
当然,还有很多细节,总之,本体活,逻辑上硬伤更多,但是悬疑色彩更浓。
而要想都兼顾,本身就不容易。
怎么解读,完全看各位心情。
剧情和人物关系都很简单。
但是围绕克隆人、家庭、亲情对死亡和人性进行了深度解读剖析。
莎拉经医生诊断患上了不治之症,她瞒着丈夫、母亲克隆了一个自己。
这样在自己去世后,家人就不会那么伤心。
然而造化弄人,在一切就绪,自己等待死亡的时候,医院宣布她的病神奇般的康复了。
而这时克隆人已经完全替代了她作为妻子、女儿的角色,甚至还更优秀。
她想变为原来的自己已经几乎不可能了。
如果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莎拉。
第一个震撼的点是面对死亡时, 当医生宣布莎拉患上了不治之症,莎拉出奇的冷静,没有你常人那样崩溃大哭,反到是问我能做什么,我有什么选择。
结下来和医生很平静的讨论葬礼如何选择。
她不是不悲伤,不难过,最后在开车的途中还是哭了出来,这就是细节。
第二个震撼点,莎拉开始学格斗时,那种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
当你有一个坚定信念时,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直面血腥和残暴。
第三个震撼点,虽然莎拉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娴熟的格斗技巧,却最终死于自己的心软和善良。
被克隆人毒死在原始森林。
所以除了纯粹的力量还要有好的脑子。
所以无论莎拉还是克隆人都在努力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
为了杀死对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影片有一些血腥惊悚,另外结尾显得仓促。
4分。
真实4分,豆瓣分太高,打一星拉低。夹带大道理太多,观影过程十分不爽,电影结构导致节奏很随意。唯一创意优点是克隆人也有生存权利,甚至决斗成真社会自然人。但是夹带原生家庭对成长性格造成缺陷这样的私货主题,导致十分说教。仿佛看了一部教育片。很少打最低分,但是忍不住了。
咱就是说,快跑!
一直很闷,但是还是值得一看。以为是励志重生,结果是...
理智又荒诞,可怜又可怖。前半段跌宕起伏,后半段开始刨深度。凯伦·吉兰机器人一样的表演,符合角色,但也让人觉得呆板无味。很棒的故事,但女主太怪也太蠢。
还行。不过这个复制人根本就只有外貌一样,别的什么都不一样啊,性格不同,喜好不同,根本他妈的爱上另一个人,出轨啊,爱一个人难道只是爱皮囊吗?不爱灵魂那就是不爱了。
凯伦吉兰为啥颜值大跌。。。。不过演技依然在线
为了想活下去才离开你。因为想活得像活着一样。
还是蛮黑色幽默的一部,所有人都把诡异的设定当作理所当然然后用一种近乎麻木程式的态度面对生活,有没有复制人都是如此。为了Aaron和Karen去看的,还不错,节奏挺好的不无聊。
软科幻,深入的思考,心理学,社会学,伦理道德在有克隆人情况下的新理解。
古怪的节奏,糟糕的演技
D
克隆人生死决斗,后半段麻麻。没想到看到了小粉成为了教练。
断网第三天,还没修好,流量用的我心疼。20g原来这么快。只能说这个电影浪费了我的流量。。。。
这么好的设定,剧编得一塌糊涂,浪费设定
太低估了!黑色讽刺的反向两生花
好悲伤的结局,她赢回了人生,却输掉了一切。
这是在干什么。
芬兰的片子,芬兰果然是个压抑的国家,看得人太压抑了……从电影的主题,到色调,到这个从开头让人不喜欢到结尾的主演,怎一个压抑了得,看的人心情极差,看得我都跟男朋友分手了
挺好看的不过我不会推荐给任何人就是了。不适的地方极度不适,这就够了
7分,题材跟最后的开放性结局都挺有意思的,就是故事本身太简单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