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其实是一个老故事,从暴力的父亲、隐忍的稔和 稔在猛晚上从东京回来后对他的试探,不难猜出他其实是一个潜在犯罪者。
最后一段,猛回忆起稔的伤疤,有点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意思。
拍摄手法上说,过吊桥的晃动、水流的急、稔和智惠子起冲突时消失的声音,拍的很好。
最后一幕的留白也拍的尤其好,开放式结局。
人物上说,智惠子作为社会与家庭的边缘人物,在片中不是导演关注的重点。
没有一个人真的在意她,想听到她的心声。
稔不可能理解她。
她在河边向猛倾吐心声,也被无视。
影片更关注稔、猛两个人物之间的张力。
猛看似没有推千惠子,但他并不无辜。
另外,这个父亲真是代表了传统父权制的大家长,使用暴力、不做家务、拒绝沟通。
最后,猛说 其实从吊桥上摔下去的是他。
猛和千惠子一样,都想去东京,离开稔。
猛做到了,也与自己的哥哥隔阂、不信任。
是一部很用心的片子,伏笔埋得不错,一步步解谜也挺好看的。
香川照之演技太好了,完全就是稔本人啊…
西川美和好厉害。
看得我脑袋好疼的一部电影。
她好会写本子好会拍。
台词、叙事节奏、空间和光影都极其精密。
太喜欢ゆれる-摇摆这个主题了。
证词、想法、被认为的真相、可表达出的语言、两人的关系都是无时无刻不在摇摆当中的。
所有真正想的都不被表现,言语是思想的外沿。
作为意象的是摇摆的桥、漂流的鞋子、摇动的汽车与光影。
兄弟两个都是出于自己意愿为对方相互保护与掩盖,反而更深地伤害了对方,因此猛的放手是一场纠结羁绊的解脱。
双方都觉得对方是在过更好的生活,恨意与爱意缠绕双生。
事实上每个人都在佯装坚强,越是装坚强,破碎就愈发伤害巨大,这是开头法事时点出来的。
真木阳子本身是一个自我毁灭的开始。
她妈妈根本不在乎她的生死,希望她是被害的而非自毁,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未来。
她对乡村秩序的消极反抗,是哥哥想做却不能实现的。
哥哥温良表相下深刻的暴力欲望,用父亲这个角色作为镜像表现出来。
哥哥是一个剧烈的摇摆,完美负责的男人与一个暴力或自毁的魔鬼只在一念之间(检察官说得好,向你的受害人不断伸手,本身就是你在有意加害),在事发后的摇摆却很细腻。
香川照之真是无敌变色龙。
虽然...但真厉害啊。
小田切让帅得我头疼。
2023年12月ヒューマントラストシネマ渋谷做了一个Cannes監督週間的专题放映,其中12月9日晚《摇摆》的映后有小田切让/西川美和的登壇。
看完电影的当天觉得after-talk里有特别inspiring的东西,回家以后立刻做了recording(但拖到今天才进行整理)。
在各大电影节参加过数十次舞台挨拶/映后Q&A,但此次after-talk的浓度之高、时间之长、SNS拡散NG発言之多,可以称得上是无出其右……(主要演出人员里面,香川照之/新井浩文/Pierre瀧已经因为饮酒问题/女性问题/药物问题停止艺能活动,基本都是NG话题。
那段时间真木阳子则是很常以很糟糕的形象出现在新闻里,网民评论普遍都是“最近怎么了,好癫”。
)不同演员对于表演有不同的approach。
西川导演说香川真的会向导演确认:这个角色到底是不是我理解的这样一种心境?
你创作这个脚本的时候,又是怎么样一种心境?
他会想要去把握这些。
(色々コミュニケートしたい/確認したい) 小田切则是他的反面:他不会和导演去确认人物是怎么样一种心境,读完脚本以后他自有他的理解,直接上本番。
西川导演说他有那种“别管我”(ほっといて)的氛围,小田切问到役所広司,导演说役所也是这种氛围,但要更平和一点(笑)。
香川的take数也很多:不是first take就把所有的能量放在里面,而是反复去testing,在一次次尝试中达到最佳状态。
是这样一种工作方式。
小田切立刻说自己其实很烦这种style,他自己做导演的时候基本都是one-take。
他觉得one-take里呈现出来的东西才是最饱满、最生猛、最没有办法重现的一个cut。
西川导演有补充说到搞笑艺人里很多都是这种pattern,第一个take往往是最灵动的,take数多了以后搞笑艺人容易感到不好意思还是什么的。
导演问小田切,那你们不同类型/不同工作方式的演员碰在一起的话要怎么办。
小田切回答说会根据演对手戏的演员的状态去做一些compromise,不过主要是看导演的工作方式。
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甚至还有quote黑泽清导演:是练习的时候你练100次,最后本番第101次one-take结束呢,还是直接开始(そのまま臨む)。
香川毕竟是做舞台(歌舞伎)比较多,他们的练习(稽古)时间很长,次数很多,他们会在练习里面体会到很多东西。
小田切说确实是会从练习(rehearsal)里品到不同的味道,但他始终坚持first-take是最理想的。
西川导演回看这部电影会觉得幸亏在那个年代拍了下来,因为放在2023年,已经不可能叫演员直接在首都高上开,还开那么快;摇摇欲坠的那座桥,放到今天,可能也很难拍(色々うるさいかも)。
ending的时候要二位发言,小田切说了一些屁话(失礼了),年底了,新干线的票很难买,祝福大家都买到,顺利回家什么的。
西川导演说这部电影还是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cut/剪辑也许可以做得更好,但现在来看会觉得确实是有捕捉到90年代日本的那种味道,有好好呈现那时的风貌。
虽然脚本是自己写的,但很多细节已记不清,再看时依然感到紧张(ドキドキする),能调动起情绪的话,是不是也说明电影确实有一些可取之处呢。
对小田切不是特别感冒,虽然感觉小田切确实有gives off tall person energy/fvckboi energy(笑)。
作为演员确实很有charisma,但说话嘴上没把门(有超多讽刺香川的地方,但现场有说SNS拡散NG,在此略过)。
西川导演生人非常优雅,算是我心中理想的50代女性,当时看完觉得这一部比后面她拍的电影(《卖梦的两人》《永远的托词》)都要好,一些细节抓得很妙,我觉得是女性特有的某种敏感度,值得骄傲。
香川的episode基本都是从西川导演那里听到的,对工作很有passion的感觉。
最打动我的一个episode是说香川好像蛮喜欢《摇摆》的脚本,scene一个个结束以后他好像都很可惜的样子,跟导演说“啊——这个scene也结束了,这辈子没有机会再做第二次了,好伤感”。
蛮可惜的。
早川稔和早川猛是一对兄弟。
稔的女友智惠子也是猛的青梅竹马,她后悔当初没有和猛在一起,于是在稔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猛和智惠子发生了关系。
第二天,三人观光旅游。
稔和智惠子在桥上发生冲突,智惠子不让稔扶她,在一瞬间智惠子从桥上坠落身亡。
究竟孰是孰非?
对于哥哥稔来说,他不会伤害智惠子,但是比自由和真相更重要的,是尊严和父亲以及弟弟的接纳,他虽然对莫须有的罪过矢口否认,但是缺乏坚定的洗罪决心。
而弟弟出于内疚,很渴望通过自己的种种努力救出哥哥,四处奔走,力图证明这只是一场意外。
稔说自己不怎么受女人欢迎,可以从他对智惠子的把控不力看出,其实他如弟弟猛所说,是个十分善良真挚的人,也许只是偶尔的失控,对于女友的性命又怎会轻忽。
哥哥觉得弟弟的奔走只是不想让自己成为杀人犯的亲人,导致了猛的反转,他明明目睹了桥上所发生的一切却又在法庭上说,自己并未见到桥上发生的情景。
稔被判牢狱七年,七年后他和弟弟猛重遇,微微一笑泯恩仇。
对于稔而言,剥离生活的本质和真相并不是最重要,他看重的是兄弟间的感情,在他的认知系统中父亲和弟弟就是他的一切,猛会处处敌视顽固不化的父亲,而稔却顺从父亲。
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养成了稔某种情绪化的内在性格,外在和顺却也无法掩藏内心的虚空。
对于猛而言,他可以萍水相逢,做一夜的花花公子占有智惠子,却也因稔的态度而埋没了真心。
他有他的欲望,也有他的桎梏,他相比温厚的哥哥更多的是任性和恣意,倥偬之间的一晌贪恋化作乌有。
猛的摇摆和顾左右而言他伤害了稔。
稔在电影末尾的那个微笑才是他的本质,他的所有的热力和欲望都在生活的蚕食倾轧下毁损,有些不幸的人耽溺于舔舐伤口,有些人也会拖沓了前行的步伐。
而稔其实更为心平气和,他的舍得以及自由与否都不是人生的难题,他只希望猛和父亲能感知他的情,他的依赖。
猛是一名摄影师,七年后在杂乱的影像中——发现小时候同游吊桥时哥哥的温柔,自然的本心渐渐复苏,而不是沉沦在记忆的懊恼和悔恨之中,热泪盈眶就是情感和力度的证明,荆荆棘棘统统斩去,名制之后的真淳开始进行统一之前杂乱纷扰的自己,再也不让情绪将自己碾压侵逼。
这是一部真挚到不留盲点的影片,导演编剧颇为真实的刻画,使得此片有了某种诗化现实主义的特色。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猛,心念高蹈愤世,纵逸任情;也可能是稔,坚忍无奈之中也要以温和的方式求取心的共鸣,只有在这样的人格统一体中才能渐渐参悟人生的本质。
但愿灵魂不再孤凄。
抽象的篇名 变化的回忆 看到后面似乎有点明白?
不断动摇的大概是猛对家人的信任。
正如哥哥所说 他总是在怀疑一切 即使是对哥哥也并不信任 他隐瞒了与智惠子幽会的事 也露出了破绽。
人总是这样,看到的不是真相,而是自己相信的样子。
大概是出于“做贼心虚”,他心里认为哥哥因为他与智惠子之间的关系心存怨恨,于是他看到的是哥哥把智惠子推下桥的样子。
其实哥哥在法庭上说的就是真相吧。
开始他是想要保护哥哥的,假装什么都没看见,第一时间找律师。
但他探监时问哥哥:你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要过桥?
这大概伤了哥哥的心,这句话暴露了猛对于哥哥供词的不信任,是基于自己哥哥是谋杀的想法提出的。
猛在法庭上说要找回原来的哥哥,其实是哥哥故意激怒他,希望通过这件事找回他们从前亲密信任的关系,也是对自己罪过的救赎。
对于哥哥的爆发有点小吃惊,当时以为真的是哥哥谋杀.那次是真的发泄,作为顺从者心中压抑的不满、委屈(所以也在猛幽会回家后说了那一番看似无意的试探的话)。
但猛在作证时说,自已一无是处,不像哥哥,也是出自真心吧。
他眼中的哥哥,善良、温和,让同事信赖,努力维持家里的平衡。
他对智惠子不是真爱,真的是出于对哥哥的嫉妒吧。
虽然猛总是顶撞父亲,但抛开家庭、独自生活在东京的他,也是有所愧疚的吧。
最后的结局很温馨,哥哥的笑不带一丝间隙,他看到的就是好久不见的心爱的弟弟,幸福满满。
猛说,哥哥我们一起回家吧。
(此处对比前面剧情,猛:我明天就要回家了;勇:这里才是你的家啊)两人至此都获得了救赎。
字幕总是晚出现 看得好累XD 还是那句话 小田切让好帅。。。
香川照之的演技好棒 好吧 小田切让也是还是有很多细节的
片名叫《摇摆》,这是最初吸引我的地方。
前一半的影片下来,让我对结尾充满期待,然而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摇摆”这个意向在影片中反复出现,除去写意的空镜外,人物内心的摇摆痕迹清晰可见:1、生活的知足与不满这是长久以来潜伏在哥哥内心中的“摇摆”,当弟弟从东京返回小镇,这个“摇摆”剧烈的运动起来。
2、优越感与罪恶感弟弟同哥哥相比,优越感自不用说,无论是从经济上、外形上、还是身份上,然而弟弟却始终认同哥哥为道德偶像,在他的面前自惭形秽。
3、道德与欲望弟弟发现哥哥同智慧子关系亲密,心里虽然希望哥哥幸福,嫉妒却不可抑止的滋长。
男人对于他认为美的女性,具有本能的占有欲,一如著名的“俄狄浦斯情节”。
然而在得到了智慧子后,弟弟却又陷入自责。
4、一瞬间的善与恶桥上的重场戏,哥哥因为一瞬的恶念,将智慧子推落桥下。
在即将落下的一瞬,善良重新主宰了哥哥的身体,然而最后挽回的动作并没有达到效果。
5、自责与自欺由于弟弟的袒护,落桥事件被认定为意外。
然而哥哥由于自责,在进入警局后,主动交代了推落智慧子致死的罪行。
然而在庭审的时候,哥哥却推翻之前的口供,以自欺的方式为自己开脱。
6、拯救者与帮凶落桥事件发生后,弟弟竭力帮助哥哥隐瞒真相,哥哥自首后,弟弟倾其所有为哥哥辩护。
弟弟此时的身份像一个拯救者。
在哥哥表现出邪恶的一面时,弟弟心里也得到了某种道德上的平衡感。
因此,当哥哥在法庭上说谎时,弟弟便觉得自己成为了帮凶。
至此,兄弟间的道德天平完全颠倒。
弟弟惊讶于哥哥在法庭上的表现,惊讶于他可以将罪恶遗忘的一干二净,惊讶于他竟然可以自欺欺人。
于是,道德偶像的形象瞬间瓦解,弟弟为了维护心目中完美的哥哥形象,在法庭上指认哥哥。
这是导演的解释。
而且从之后弟弟对哥哥的厌恶态度中可以感受到这种失望,顺着这样的情绪,结尾却忽然逆转:弟弟看小时候的录像,看到了哥哥拉着他的手,忽然想到哥哥也曾试图拯救智慧子,于是情感决堤,重新完成带有愧疚的偶像认同。
无法想象这样一部影片为什么会有如此牵强的结尾,情绪的伪高潮虽然使我得到一些感动,但回味起来却觉得十分虚假。
破碎的认同感绝不是靠人性一点点善就可以修复的,更何况兄弟之间的矛盾已早非正直与邪恶这般简单。
看来,不仅影片中的人物在“摇摆”,导演似乎也在“摇摆”。
最大的玄妙就是哥哥到底杀人了没有,其实从弟弟的视觉看过去,可能他看不到事实的全部,他看到的是有他内心相信哥哥是否无辜,一开始,他以为哥哥有罪,但是处于保护哥哥,拼命为哥哥辩解脱罪,但是他心底是认为哥哥推了,在哥哥道出“你从不相信任何人,你对任何人都要怀疑”的时候,弟弟恼羞,在法庭上指认哥哥是凶手。
弟弟很自私,他怀疑哥哥的动机,坏人只会把周围人想象成伤害自己的人的思维。
最后,他彻底了解到自己的自私,相信了哥哥,才会出现哥哥清白的影像。
最感动的,最后一幕,哥哥,我们回家吧。
眼泪都标出来了。。。
电影《摇摆》讲述了一段兄弟情,弟弟猛在东京找到自己的生活——做一名摄影师,身份、地位、女人,这一切让家乡的人倍感羡慕,包括哥哥。
哥哥稔在乡下经营一间洗车店,可能就这样经营剩下的一生,只是智惠子的到来让他觉得未来可能并不这么简单。
但结果他们卷入一桩杀人案,死的正是兄弟俩同时爱着的智惠子,哥哥是嫌疑人。
对于弟弟的成功,稔应该多么骄傲!
毕竟他是自己的亲弟弟,可他竟然是自己的亲弟弟!
于是对于稔,不公就显得尤为露骨,一桩桩、一件件,甚至身边这个寄托着所有生活幻想的女孩儿也义无反顾地渐行渐远,这一切显而易见,只需一个小小的计谋。
而猛也渐渐发现了一个真实的哥哥,这个哥哥并非如他设想般完美。
我们始终无法专注生活,我们始终不能满足,无论外壳多坚硬,当你掩入阴影的时候,你会深深相信自己的委屈,这种感觉坚定,坚定到恨。
可我们究竟可以了解别人多少?
又可以了解自己多少呢?
对于我们预设的种种幻象,多少求证都是徒劳,但幻象离真实究竟有多远?
最终,无论现实如何复杂,你只需相信:昨天那双拉过你的手,今天依然温热。
细节。
对立面。
复杂心境。
不定性。
哥哥和弟弟。
隐忍和放纵,停留在家乡经营一个加油站和游荡在城市当一个摄影师,在家帮父亲洗衣做饭忍受其古怪脾气和怨气和有一个女朋友照顾出门前恋恋不舍吻别还递上洗好的装好的几件衣服。
一个温顺好看的女人,和哥哥日夜相处,和弟弟余情未了,成了兄弟间问题的契机,亲情和爱情,竟也互相暗暗较劲,表面隐瞒。
人性是什么样的?
有对哥哥沉闷生活的怜悯,有对情人的占有欲,有本身的敏感和随性,有逃避,也有摇摆不定的态度。
而哥哥则有对现状的不满,有对所有忍让之后的无所得的绝望和虚无感,习惯性的退让和难以压抑的怨怼。
都没那么无私,却又有强大的社会体系需要我们作出无私的样子。
帮弟弟对爸爸说好话,跪着狼狈的擦去父亲因对弟弟发火而打翻的桌子和酒,而翻倒的酒瓶一滴滴的滴在他的裤子上。
其实父亲和叔叔也是相同的例子,一个无能脾气坏,一个是事业有成的律师,就算没有发生后来的事,兄弟间可能也如他们一般在饭桌上争吵,一个满是不甘一个抬脚就要走。
记忆的影像,随一次一次不停有转折点的开庭一点点展开,到底哥哥有没有推那个女人下去,其实可能是弟弟的记忆盲点了,不然怎么可能忽然在法庭上指正哥哥,到七年后的一天记忆里的哥哥是想拉住那个女人的。
但兄弟间小时候的亲密无间是真的,父亲也曾轻松愉快的和他们玩闹,还有个温柔的母亲悉心照料软化着三个男人之间的关系。
那些埋怨,猜忌,争夺,后来化作时过境迁后,弟弟声嘶力竭的对哥哥的呼唤和泪眼,和哥哥从马路对面忽然转头后一点一点化开的笑容。
PS:哎哟喂,复杂的电影还是有点难懂啊。。。
日本电影《摇摆》观后感摇摆的吊桥,摇摆的人心,摇摆的人性。
哥哥是弟弟的道德模范,不过是哥哥被道德所束缚压抑而已!
压抑久了会爆发出完全相反的一面。
人性被道德绑架后,才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善良与自私,在是非的诡辩前都显得力不从心。
亲情和爱情,在阴暗的人性中都显得苍白无力。
真相与谎言,在消散的事实后都显得微不足道。
善良更容易受到伤害,谦诺更容易缺乏自信,礼让更容易畏缩不前。
善良被伤害压抑后便会爆发伤害。
因为男主角,勉强看下去..
纯属为了看小田君!是还蛮帅的,就是电影内容糙了点儿!
西川美和的镜头初看很有意思,但多了就觉得做作了.离是枝裕和还是有距离啊...这个故事如果是周防正行来拍,想必会极好.
「回歸」于哪裡?
没圆起来。与坠落的审判对比一下,模糊的真相同,但是
3.5;延续《蛇草莓》主题,依旧以一场葬礼开启剥离生活真相的序幕,传统家庭结构的坍塌,家庭成员间的冲突,生死只隔一线的阴差阳错,记忆的主观欺骗;他们以为互相深爱彼此,其实一如摇摇欲坠的吊桥,一如争吵时激烈晃荡的镜头;香川照之法庭上千变万化的复杂表情,结尾灿烂一笑。
@小西天。文本极其精妙:从开篇的葬礼,厅堂内分坐两边的父亲与归家的阿猛围绕母亲遗像的对峙起始,其后的几乎每一个场景(加油站门内外、行车中、溪谷、后面几场男人们的餐桌戏,乃至影片结尾的翘翘椅、被马路隔开的兄弟二人),直到后半段的法庭戏,都形成了一种三方分居左右/内外/前后分隔又彼此冲突(内心的或外化的) 的局面。信任与怀疑、爱与憎恨、谎言与真相在其中摇摆不定、流动、激荡、反转,非常厉害。看西川美和随笔写小田切让,花痴得很,果然电影中就给他安排了两场床戏。导演的特权呀。映后有问导演关注的中国演员,西川美和提名了黄轩和王景春。
低于预期。剧情好悬浮,律师是叔叔,证人是弟弟,人物动机很多时候靠观众脑补……哥哥的绝望愤怒和弟弟的叛逆怀疑一样莫名其妙。
题材独特 悬疑得不乏味 重在人物心理变化 念头这东西总是很容易产生 又很容易动摇 真相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是相信还是不相信
我们总相信我们所愿意相信的回忆,记忆是怎样的发生了变化,是因为回忆的人心境发生了变化吧。香川照之和小田切让演兄弟,长相上的说服力有些低啊
弟弟并未做伪证,哥哥确实谋杀。结尾弟弟的回忆画面「哥哥并未推人」实为幼年录影带带来的情感喷发所导致的记忆错位,或者说是<选择相信的记忆>。这一画面是七年后的,本身就会存在记忆模糊再加上兄弟情的干涉,因此记忆错位逻辑上说得通。如若相反,弟弟做了伪证,如此决绝地陷害,他的动机无法解释
又是一场坠落的审判,用女性的死将虚伪的男性们摁在地上摩擦。导演也用大帅哥小田切让来衬托香川照之诡异卓绝的演技。
西川美和第二作。1.延续处女作对家庭中信任与怀疑、真言与谎话的探讨,只是这回满嘴谎言、虚浮放浪的角色是弟弟,那座悬空的老吊桥,则成了摇摆人心、无定疑虑与失衡人生的象喻。2.影片最精妙之处在于,以弟弟视角贯穿全片,关键时刻却仅展现他瞪大双眼的特写(配上震惊恍然的无声音轨),省略了主观镜头。而律师的实地测试又验证了弟弟不可能远距离听清哥哥的话,于是,其后他脑中清晰极近的闪回便必为虚幻,记忆的善变与不可靠性由此昭然若揭。3.以红绿灯光及明暗流转的隧道顶灯外化车内女主摇摆踟蹰的心理。4.哥哥在加油站暴起砸车的特写/近景慢镜蒙太奇+地上游动喷滋的水管,令人惶惑惊愕如剧中人。5.法庭戏拍得生动有力,多用移焦、环绕镜头与缓缓推拉。6.探监场景的分隔与部分重叠之面影似[第三度嫌疑人]。7.笑容与隔绝的车流收尾。(8.5/10)
包括导演在内的每个人都很精彩,香川照之真是萌物
#西川美和电影展# @资料馆。一年半时间完成的剧本非常扎实,两位主演都贡献了不凡演技,不过以庭审戏对比去年那部大热,就感觉西川在导演方面还是缺了点天赋。
兄弟之间的嫉妒关系,灵感来于一场梦境。导演说之所以用香川照之,是因为看了《鬼子来了》哈哈哈哈哈。不得不说最后两场戏,小田切让看胶片的哭戏,和香川照之出狱后回望公交的场景,真是令人动人。
4.5兄弟的羁绊,人性的摇摆,作为象征载体的吊桥,剧本高明,女性的细致入微,作为导演,手法的娴熟,西川美和真是大才女
真相常常被我们的情感染色变成幻觉。吊桥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有勇敢面对的人知道。
以客观角度记录桥上情况一段时的镜头语言其实不够中立,导致最后十分钟之前的剧情一概能猜到,而且歪曲、冲淡了整个片子的立意。可惜了演员细腻到位的表演。
记忆与真相 与家庭之间的连接太弱了,并没有因为是发生在家庭中,让记忆之不可信与人心摇摆的主题变得更加深刻或者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