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分。
故事比较温馨,一群原生家庭都有创伤的孩子在福利院中相识又相互治愈的故事。
镜头语言简洁,尤其开头西葫芦的家庭介绍,渺渺几笔单亲家庭酗酒母亲都说得很清楚。
比较有意思的是电影的美术,人物设计丑得可爱,忧郁的西葫芦蓝色的头发,红头发的热心西蒙,虽然每个孩子都有不幸的身世,至少在育幼院的每个画面都充满了阳光,生活并不是一切都那么糟糕。
简简单单,温暖平和。
虽不能以偏概全,但我觉得用“慢工出细活”来形容黏土动画很贴切。
黏土动画制作的时间不容忽略,所以在此过程中必定少不了对细微处的略加苛刻的处理。
它传达的一种沉重的深沉的东西是其他动画远不能承载的。
当涉及到了人类情感的脆弱面,就成了绝对的好电影。
比如心理 教育 成长~看的上一部黏土动画是《玛丽与马克思》。
这个影片有孩子的纯真,善良和纯洁。
却也有着成人世界里的是非善恶、和肮脏。
他们觉得男女之间的事很恶心,有着这个年纪孩子最简单的认识。
老师的孩子出生,他们还会问老师她会不会抛弃他。
假如他很臭,假如他大喊大叫,假如他有病,假如他……等等。
他们害怕老师会因为任何问题抛弃了孩子。
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自己是被抛弃的孩子。
没人疼没人爱。
他们都爱自己的父母,可是却受到了父母的伤害。
分享过彼此伤口的人,就像嗜血的野兽与流血的猎物,它们的相遇只有一个结果,便是终会成为一体。
而这群收养所的孩子亦是如此,他们对彼此,不再有所保留,哪怕是最致命的脆弱与不安。
而不知不觉中,他们便已成为了同一个人。
故事里有一个片段,这群孩子来到一个滑雪场游玩,当他们玩得兴致的时候,一对温馨的母子让他们全部都停了下来,尽管有个小孩呢喃道:“也许那个人,根本不是他妈妈”,可是没有人能挪得开羡慕的眼神。
在那一刻,他们就是同一个人,一个渴望着被疼爱的人。
这是一个关于被抛弃的儿童的电影。
片子讲的是西葫芦得到爱的过程。
一开始他和酗酒的妈妈住在一起,经常被妈妈揍。
当妈妈死去后,他结识了有爱的警官、校长,还有可爱的同学们。
在充满爱的环境里,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从表面内容看,这是个轻松的团圆的电影,但实际看完并不轻松,甚至很难过。
这部电影的主角不仅是西葫芦,还是孤儿院的孩子们,他们每个人都渴望父母的关爱,但都被父母深深地伤害。
在人物塑造上,每个人受伤程度不同,呈现出的精神状态千差万别,比如遭遇最严重创伤的女孩总用头发挡着眼睛,精神是最萎靡的。
孩子面对不同伤害给出的应激反应也不同,过早叛逆、焦虑症等。
每个孩子形象塑造的都很生动,惹人怜爱。
大人被分成两类,有爱心的和没爱心的。
没爱心的父母把孩子送到有爱的人那里去,看上去表面平衡了,但这真的是孩子要的么?
有爱心的管理员罗茜和老公,他们应该是这里唯一一对有爱心、有孩子的父母,生了孩子后还是不会把自己的孩子和这些孩子放在一起,在这个从不爱到有爱的转化过程中,很多孩子就被遗弃了。
但每个人都知道离开是最好的,西蒙才会闹别扭,因为他知道,他的朋友可以去更好的地方了,代价是分别。
警官已经做的很好了,不会苛责他为什么不带走所有孩子,应该被质询的是这些孩子的父母,生而不养,生而不爱是大罪过,这些孤儿院的孩子在身边有一条线,区分他们和其他孩子,所以他们才会问出那么多即使他怎么样,你也会爱他么?
他们根本不敢相信。
很喜欢西葫芦盖上阁楼盖子后的镜头,风筝从天上掉落,外面雷雨交加,导演温柔地没让我们和西葫芦一起看到那血淋淋的场面,只隐喻了母亲的离去。
虽然西蒙偷放了西葫芦的风筝,但西葫芦的生活不也渐渐升起向好了嘛?
即使他丑陋?
即使他很难闻?
即使他哭个不停?
即使他尿床?
即使他成绩糟糕?
即使他很蠢?
即使他吃起来像猪?
即使他忘了他的名字?
还有臭脚?
即使他让人受不了,不停地大喊大叫?
即使他放屁?
即使他在墙上乱涂乱画?
即使他想当警察?
即使他有一个长颈鹿的脖子?
即使他是废物?
大家七嘴八舌地问着老师有多么爱她的孩子。
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他们内心对于自己未得到爱的担心,他们希望得到老师肯定的答复,这样他们就可以证明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同样的,即使他们拥有这些所担心的问题,他们也是值得被爱的。
感受并相信自己被爱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必须的,只有觉得自己是被爱的,才能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是不会被抛弃的,是值得与有意义的。
电影给了所有有创伤的孩子一个宽容的环境,体贴的老师与陌生人,以及陪伴的伙伴,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恐惧,孤单与难过,进而抚平自己的创伤。
所以他们到最后依旧相信自己是有人爱的。
就像西葫芦在向警察讲故事的时候跟他说:你来看我是因为这是你的工作。
警察说:我不是因为工作才来,我是因为喜欢你才来的。
西葫芦说我也喜欢你。
体验过自己作为有缺陷的自己而被爱的感受,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己值得被爱的信念,是人生一切美好的基础。
孩子们都很聪明,比我们想象中聪明。
如果你不爱他,伤害了他,他会去寻找原因。
可他又那么爱你,你一定是不会有过错的,错的一定是他自己。
“即使他丑陋?
即使他很难闻?
即使他哭个不停?
即使他尿床?
即使他成绩糟糕?
即使他很蠢?
即使他忘了他的名字?
还有臭脚?
即使他想当警察?
即使他有一个长颈鹿的脖子?
即使他是废物?
”孩子们想问“是因为我不好,你才不爱我的吗?
”哪怕你深深伤害了他,他也不会讨厌你,而是为了你找一个借口。
孩子们聪明的学会了欺骗自己。
老师肯定的回答让孩子安下了心。
这样的问题那些受过伤的孩子还会再问千百遍,若是在一开始就有人坚定的回答他们:“我爱你,与你怎样无关。
”或许他们不会如此落寞。
影片亦带给我另一种思考。
是否被“抛弃”就意味着不被爱?我想说也许你可能只是不被所抛弃你的人爱,另一种可能是抛弃你的人不配爱你,换句话来说,抛弃使你解脱。
就像西葫芦和“小女友”被警官收养了一样,解脱发生在抛弃之后,巨痛之后才能所以感,走投无路之后才有路可走。
普希金说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生活欺骗了你,但生活之光仍然照亮你我前行之路。
即使所以的即使都发生了,我仍然爱着你。
他们是被抛弃的孩子,但没有抛弃希望和心中的善良。
非洲裔的小女孩每次听到院子里来车都会跑出来喊妈妈;小胖子吃牙膏因为他有精神病的妈妈说吃牙膏好;主角西葫芦从来不让其他人叫他的大名因为西葫芦是妈妈叫的;西蒙,孤儿院里的“老大”,表面上会欺负每一个新来的孩子,但也真的把他们当兄弟姐妹。
救出卡密儿,送走西葫芦,这些都是真正的“老大”所做的事情。
他好像《伴我同行 Stand by Me》里的克里斯,尽管非常痛恨自己的不幸,但绝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幸就报复社会报复别人。
他们心中有天然的爱,自己不幸,却特别珍惜别人的幸福。
当伙伴们站着幸福的门口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们能当头棒喝,甚至会踹伙伴一脚,将他们踢到幸福的那一边。
成全别人。
这一点真的是太难了。
想想遇到过很多人,就是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好,“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
”再看这部电影,发现我们很多人还不如这些孩子。
细节做到你能看到人物眼角的动作,胸口的起伏,每一个角色甚至小鸟都是活的;色彩上一扫黏土动画黑咕隆咚的常态,使用了非常鲜亮的配色,让你看着心情愉快。
那些阳光之下童年的失落、青春期的发轫以及成长所伴随的取舍,可以打通记忆,焕发温润的感染力。
在去年的奥斯卡评选季,瑞士选送了《西葫芦的生活》分别申报最佳外语片(入围九佳)和最佳动画长片(提名五强),作为一部定格动画以如此分量进入影迷视野,自然吸引了好奇和关注。
虽然最终在奥斯卡上不敌《疯狂动物城》,但凭借画面、技术和故事的契合以及朴素纯真的童心和富于同情的幽默,《西葫芦的生活》还是在欧洲的各大电影节上载誉而归,尤其是摘得了代表动画界顶尖水平的安锡电影节最高大奖。
法国著名导演克劳德·勒鲁什曾在《男人女人:恋爱手册》中借人物之口讲述美法电影之差别——“为什么美国电影风靡全世界,法国电影却默默无闻?
”“因为美国电影是大成本讲小故事,法国电影是小成本讲大故事。
”法国和瑞士合拍的《西葫芦的生活》即从小切口入手传达普世情感,以一个失去父母的小男孩视角,观察着儿童收容所和成人世界的生活。
孩子们背负来自家庭的创伤,得不到亲情却能自我疗愈、互相温暖。
影片有着儿童版《皱纹》的人际关系、《总有骄阳》的社群概念、《再见,孩子们》的少年情谊和《两小无猜》的懵懂爱情。
那些阳光之下童年的失落、青春期的发轫以及成长所伴随的取舍,可以打通记忆,焕发温润的感染力。
片名中的“西葫芦”实际上是九岁男孩伊卡的绰号,他的家中爸爸缺席,一次在躲避妈妈的责骂时,还意外失手致母死亡。
无人照料的西葫芦被好心的警察雷蒙送到了喷泉儿童收容所,这里的孩子不是孤儿,就是父母吸毒或被收监,还有人受到生父的侵犯。
他们背负着大人的错误和罪孽,艰难地生长着,但西葫芦却在这里第一次触摸到了友谊和温暖。
他还遇到了目睹父母死亡、心思深重爱读卡夫卡《变形记》的卡蜜尔,两人的公车之吻和月夜表白都昭示着初恋的萌动。
而后丑恶姑妈要来带走卡蜜尔,大家协力出招帮她摆脱了监护。
最终警察雷蒙领养了西葫芦和卡蜜尔,他们离开收容所又进入到新的家庭,而其他孩子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虽然与父母共处可能悲伤多于快乐,但作为他们生命的延续存在于世,孩子还是会以独特的方式铭记亲情,比如伊卡坚持让别人叫自己“西葫芦”,虽然奇怪但那终究是妈妈给起的绰号;另外,他还保留着象征父亲的超人风筝和代表母亲的啤酒罐。
只不过随着身心成长,这些使家长有着“缺席在场”的物件承载了新生的情感,就像片尾风筝后别着的小朋友大合照,而啤酒罐则被折成铝皮船送给他喜欢的女孩。
另外正如收容所里的孩子与父母分隔,也有些孩子远离了父母,被儿子疏远的警察雷蒙就选择了收养小孩作为亲情代偿,代际之间的抚养和反哺之匮乏一样沉重。
“社群”(community)在影片中也是一个重要概念,呈现为收容所并非完美之地,不过一旦融入其中建立情感,离开它就成为一种苦涩的幸福。
比如一听到车声就奔出来喊妈妈的黑人女孩,在其移民母亲真的到来要接她走时,还是下意识地抱住院长拒绝离开;告别的晚餐上,西蒙得知西葫芦和卡蜜尔被警察收养的消息后气愤离席,西葫芦找到他表示想继续留在收容所,两个男孩的交心谈话混杂着怨念、羡慕和祝福,体现了超越年龄的成熟: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成长固然美好,但是被家庭接收才是更理想的选择。
《西葫芦的生活》取材于法国作家基尔·帕里斯的小说《笋瓜自传》,是瑞士导演克劳德·巴拉斯的首部动画长片,剧本由执导过《假小子》的瑟琳·席安玛与克劳德共同执笔。
小说作者曾在孤儿院工作,导演也为了尽量让影片贴近现实而在孤儿院生活了一个月。
小说以西葫芦“我想杀死天空,天空死了就不会有不幸的乌云飘过”的自述开头,结尾则是“我终于感到太阳晒着我的皮肤暖洋洋的,我抬头望着天,蓝蓝的,几乎没有云。
现在我才无所谓呢。
我不再想杀掉这片天。
我在地上感觉长大了。
”小说虽然在尽力模仿孩子的腔调,但有时却仍会露出成人底色;而动画却完全采取了儿童视角,把文学中的心理描写用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表达。
定格动画,这种充满怀旧气氛和材质触感的形式,比起给欢乐锦上添花,更适合用来为悲伤和孤单雪中送炭。
内容和形式完美契合的《西葫芦的生活》的人物和布景分别用木偶和橡皮泥制作,只有极少数场景用到了电脑技术的渲染,导演在风格上尽力做减法,想保持一种简笔画式的质朴童趣。
在角色造型设计伊始,就敲定了大头大眼的形象,这可以让观众更直接地观察和融入情绪;同时对于动画设计师来说,绘制夸张的形象更为有趣,而且不用对付微观模型。
影片中的孩子除开本土后代,还涉及到阿拉伯裔和非洲裔的多样化族群,导演在肤色和发色上大多采用黑白黄褐等常见颜色,而在最具看点的西葫芦和西蒙的头发上则用了非现实的亮色:西葫芦的蓝色表现其忧郁敏感,而西蒙的红色则展示其热情开朗。
为了避免画风过于脱离现实,自陈“深受达内兄弟和肯·洛奇影响”的导演着力加入了严肃沉重的话题;而对于儿童的可爱和顽皮都表示理解,例如处理孩子们讨论性事的对话场景,就怀抱着“过来人”的幽默和积极态度。
导演在谈到自己作品的受众群体时曾说:“想让孩子们看懂并接受,生活本身很沉重,但还是要有希望地活。
而在当下极度分裂的世界中,大人们总是给小孩灌输价值观,而其自身却行为相悖,希望借由影片让大人们反思其中的矛盾。
”
在转场空镜头中多次出现树枝上的鸟,从独自啁啾到结伴筑巢再到孵蛋育雏,表示时间的推移,也与收容所里那对男女老师的关系发展暗合。
两人相恋结婚生子,在结尾孩子们围绕着推车里的新生儿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你还会继续爱你的孩子吗?
如果他丑陋、难闻、哭个不停、尿床、成绩糟糕、很蠢、吃起来像猪、忘了名字、臭脚、让人受不了、大喊大叫、放屁、在墙上乱涂乱画、想当警察、有一个长颈鹿脖子、废物……”这些被父母伤害过的孩子用稚气的话语表达着自己的不安和困惑,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大家欢呼雀跃,影片也在风筝背后集体合照的定格镜头中结束。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珍视疼爱,即使现在小无所依,但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下,总归可以期待骄阳。
【本文原载于《电影世界》杂志2017年4月刊,请勿转载_(:зゝ∠)_】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