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
השוטר,幸福的警察(港),铁男特警(台),Policeman,Ha-shoter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主演:伊弗塔赫·克莱恩,Yaara Pelzig,迈克尔·穆索诺夫,梅纳什·诺伊,迈克尔·阿洛尼,Gal Hoyberger,Meital Barda,Shaul Mizrahi,罗纳-李·西蒙,Ben Adam,Tracy Abramovich,Roy Arad,Ariel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1
简介:Man到不行的特警亚隆相信纪律,相信个人得为团体牺牲;他与队友们兄弟情深,却面临出状况时得找个替死鬼扛责任的尴尬局面。富家女希拉加入左派团体、朗读口号,相信为了理想,必须压抑小情小爱。当看似毫无关连的两人命运交会时,他们对各自的立场,是否仍如此肯定?详细 >
【2021 TGHFF】表达极为生猛,故事说服力欠佳(亿万富翁没有贴身保镖),作为处女作是惊人的
你们不是我们的敌人,你们也属于被压迫的人
充满困惑但现实意义和隐喻爆棚,对alpha male细致凝视,警察的身份与male bonding的实施方式等内容一路上升,个人生活到社会生活再到政治生活。界限分明的两段式同样有所指代。
Lapid 的效率节奏 无论叙事还是人物都太出色了!但是在妈妈去世后 爸爸以后还会不会参与剧作?剪辑以后是自己接手还是找一个合作者?渐渐的可以调用欧洲语境下的电影资源了 是否还着重于本土的矛盾和冲突?
oh my love!!!!!!!
一边是特警团队的兄弟连式情感,一边是左派团体乌合之众式的跳梁表现。然后,突突了。
我看到了奇怪的男子气概,看起来很荒谬的革命行动在结尾又突然产生力量感
A / >《悲惨世界》。舞台“排演”与电影“调度”的超验叠合。人物内部、人物之间、不同段落之间平静而怪异、狎昵而冷峻的“和谐”。对于优秀的导演而言,无需“刻画”,亦无需“铺垫”,人物的状态就是最彻底的政治。
和《西西里岛》最后使用了同一首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两种无望的幻想。
像拉皮德这么直接讲故事的导演不多,用“粗犷的豪放派”形容还算恰当,这种粗放表现在,两段式的结构简洁、直接;内在的性、情感和人物设计也很直接,寥寥数个对白就把两群人物的纵深感交待了出来;镜头也直接,尤其结尾对女主角的反复“扫描”和特写,所以当两条线交织,这个结尾也很有力量、很震撼。故事本身巧妙地对以色列社会进行寓言式描画,人物的性格和动机还是无法跟上个世纪犹太人的遭遇脱钩,从世界范围看,以色列社会矛盾和意识形态无疑是特殊的,影片仿佛回答了《同义词》男主角为什么会拒绝家乡和母语。因为个人对犹太民族有较立体的了解,故事给我的带入感很强,倒是没有隔阂,它为我提供了一种视角来补足自己对当代犹太人的认识。
同样是表达阶级对立的电影,这部处理得就巧妙得多。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铺垫,只为了最后的一场爆发。而前部分的铺垫也并不乏味,偷花的人和警察相比便是“穷人”。而整体来说,警察和犯人在电影前后两个部分分别成为了所谓的“穷人”,而最后女孩儿的呐喊就显得格外讽刺。他们所作出的决定和举动鲜明地象征着社会底层最常见的两种人格,而富人和罪犯的对话也就是这个社会真正无法解决的矛盾了。层次多且埋得相当自然,明明用起了喊口号的方式,却丝毫不觉得突兀又或是说教。
8.2/10
人物动作/身体局部/对抗/凝视处理得都很老道 印在每一层面(阶级/情感)的发声-沉默 拉皮德的收尾真的有一手 有理想何用?也都是假想的拯救
碰巧我最近在反思文艺青年的社会属性。。。所以虽然里面恐怖分子诗歌式的对白一度戳到了内心,但是这些高富帅的文艺青年做的这些无奈无能无力的反抗仍然叫人看后觉得虚无。在一个恐怖主义题材里把镜头对准精英分子是有趣的,可惜反思不够深入。前后也有断章
导演掌控力惊人,讲了一半突然彻底转换视角,看似回忆,实则互文,值得玩味。
两类阶级叛徒,可能由于是虚构故事,其实远没有像《夜的表象》那种真实故事诡异惊人。
铁男特警SE法版
Lapid左翼自由主义的政治倾向,由两个身份阵营的主角视角组成。特警,他们不是秩序的维护者,也不是民众的保护人,他们是当权者的维稳制裁工具;恐怖分子,他们不是宗教圣徒也不是虔诚的复国主义犹太人,他们不过是理想主义热血过头但内心胆怯的孩子。人生中相遇的第一眼和最后一瞥,构成了这两段人生交叉折叠的震撼,有一些漂亮的想法,锋利而生硬。
一方講求團結但在個人利益上不得不出賣隊友, 勸喻臨盆在即妻子不要分享生產資訊背後自己偏逢人便說, 一方講求全員犧牲危難關頭仍然叮囑隊友多喝水. 電光火石衝突後的四目對望, 所有年輕人的信念和價值被粉碎得無從探究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