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父子》的时候,父亲的电话打来。
父亲问买房子的事情,要不要过户土地证什么。
父亲问我在干什么,我回答说看电视。
我一般不太愿意去跟他们解释关于上网,玩电脑,看电影抑或是其他的区别。
一个看电视,就是涵盖我没有在做事而是在玩。
《父子》中的周长胜不是个好爸爸。
大概除了赌和做爱,他没有什么真正乐意的。
他一次次的向老婆,向儿子寻求最后一次原谅的机会,可是,他的内心依旧没有真正悔过。
片子大团圆结局,让寻死的周长胜改过自新。
可是,我认为这是导演寻求大团圆结局一厢情愿的想法。
周长胜这个人物的特质,是不会出现180度大转弯的,因为之前他拥有很多次的机会,可是他都放弃了。
这个人物还知道自己去死,已经是他整个生命堕落之中的惟一一丝人性,所以他就该在那里死去,留给人们一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叹息就好。
父与子是生命的传承。
如果当这个社会不要过多宣扬个人主义,不要过多宣扬梦想追求,其实人生的本源就是一代一代把生命延续下去。
延续的当然不只是生命,不只是香火,还有精神,还有力量。
阿宝如果换在另外一个父亲,一定会是另外一个人生。
可是,父亲是没得挑的。
你传承了上一代的血液,上一代的人生。
这是人的不可抹杀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父母,自己生活的家庭,就是你身上若干属性之一。
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一个属性,你才是你。
当我大四发现自己开始秃头的时候,我很紧张。
我打电话告诉同样秃头的父亲,父亲也只是笑笑。
后来,我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我有那么些骄傲,或许这是个图腾,是个符号,提醒我自己,我是父亲的儿子,我遗传了父亲的基因。
十八九岁的时候,我大概就觉得自己很多事情已经懂得比父亲多了,我渐渐并不是很重视他的意见。
等到自己快30岁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很多时候需要父亲来做决定。
按理,快30岁的我读了很多书,上了班,能处理很多公司的事情和并且在很多同学中的事情做决断。
可是,大了大了才发现父亲很多说的对,能够做决定,能够有担当。
而我,还缺乏这个胆量。
60多岁的父亲在家,拿着微薄的退休金,却还在操心着怎么支持我在所谓“宇宙中心”上海买一套房子。
要知道,他们毕生的存款大概在这里也就买个厨房或者厕所。
当我告诉他们我看的房子的情况的时候,父亲总是盘算着能不能凑足钱,能问谁借点。
老了老了,却顶着比儿子还大的压力,虽然,其实他什么也做不了。
老实说,长这么大,我也曾经羡慕过别人家的生活,尤其是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
那时候,单位里面的同学家里条件都比我们家好,挣得钱多,家里的文化也比父母都高。
记得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一个学姐的父亲每天上学的路上跟学姐讲很多词语,句子。
我经常跟在后面听,那时候觉得如果自己父亲也能讲给自己听多好。
其实父亲自己也很明白自己能够帮到我的很少,于是尽管家里生活并不是多么宽裕,我所有学习的要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等到上了高中,发现班上和宿舍的同学家的条件还要艰苦的时候,我才懂事。
高中时,我就自己主动放弃去武汉大学做物理竞赛实验培训的机会,因为需要1000多块的额外学费,我觉得那不是特别的必要。
真正上了班,自己辛苦工作却仍然很大买房子压力的时候,也曾羡慕过别人有有钱的老爸。
不过,这个时候的羡慕没有那么重,或许只是略为嫉妒而已。
可是,我一直很骄傲,是父亲的儿子,因为我继承了他的风骨。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父亲,我才有今天这样的精神。
其实,作为父亲,他已经很成功了。
爷爷奶奶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留下4个儿子。
父亲只能辍学开始自己谋求生路。
父亲的一辈子靠自己度过了灾荒年间,没有饿死,结了婚,生了2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取得了正式工作,把一家五口人都弄进了城,一直把我供上大学到了退休的年纪。
我不了解父亲。
参加工作以后,每次过年回家,我总喜欢挽着父亲散步,父亲就会经常讲起他年轻的时候的事情,而那些连肚子都吃不饱的苦日子让我很不忍。
不知道怎么,我并不发问,我只是静静的听。
我其实很想知道父亲从小到大一步一步是怎么走过来的,可是听到的故事也只是支离破碎。
很多过去辛酸的往事我也不愿意让父亲去触及,以免老来伤心。
但是,我知道,父亲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有一个很强的信念,就是要带给我们全家更好的生活,让我能好好念书,将来过上更好的日子。
我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对自己说,这是一个父子的接力。
当年爷爷过世,父亲不得已早早的接下自己谋生的接力棒。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父亲已经退休了。
我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开始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努力打拼。
哪天,我也要有自己的孩子,哪天,我也要把接力棒交给他。
这个学期我有选修,文学批评.虽然老师有点口齿不清,而且用英文讲中国文学,不过有关文学批评的部分还是讲的很精彩.转到电影批评上,我想我们国家很缺少电影批评的浪潮,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思路,明星的宣传,商业的推广来评判一部电影,而鲜有人完完全全脱离周遭只focus电影本身去评判的.每一部电影的诞生,大家都是抱着有色眼镜去看,完完全全只看电影本身的人很少.当然,在这个年代,看电影和看明星没啥区别.今年我看了几部国内的电影.我承认我崇洋媚外,这也跟我学外语有关.只是自从看了<好奇害死猫>,仿佛国内的电影没我想的那么不好.中国电影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只是一个开始.并不是说我们的电影有多好有多好了,最起码能让人相信,还是有人能把中国电影拍好的.<父子>是让我喜欢的电影.很多人都在骂,郭富城怎么能拿奖,就这破电影怎么还能拿奖.我也是被这些评论影响所以迟迟不看着电影,怕浪费时间.只不过最后鬼使神差的还是看了,从一开始看来,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一部温情片,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抚养儿子,最后可能是父子之间从一开始的隔阂不信任到最后言和,相依为命.还能有怎么样的剧情呢.可能是我经常把一部片子想的很烂,如果这电影有一点出乎我意料,我就会喜欢上这电影.<父子>就是如此.最后父亲一直没有悔改,母亲一直没有回家,这个孩子也没有得到他应有的温暖,这让我想起来一部以前看过的法国和以色列合拍的那部
谭家明!
看完电影笔记。
悲剧是撕开好的东西给人看。
我私下觉得,悲剧哪怕是在无意识中也应该给人升华和滤净的感觉。
而不是仅仅把一个有问题的烂棉花团慢慢拆开来给人看。
儿子看似完璧摔碎了,但完璧早已不在。
最后儿子长大后,噙着泪在湖边遥望有意思出来了。
份量不太够。
今早起来后,脑子里对这个片子又转了两转。
觉得很好。
孩子放着相对安全的母亲不选,选了逼他去偷的父亲。
似不逻辑。
可是片子一开始就有铺垫,孩子像个小爸爸,盯着有逃跑前史的妈妈。
孩子哪怕表面再憎恨(恨到咬掉父亲耳朵)但他们永远是站在父母中弱势一方的,带着救赎的心,带着为他死的意志。
当然这些“自甘堕落”,坠到底的救赎心理可能是隐形的,潜在的,自已也不愿面对的。
想到这里,我觉得导演真好。
走到这么深!
孩子要原生的,完整的。
从古到今。
真奇怪,这个片子以出乎我意料的方式,深深印在我脑子里,在潜意识里自己工作着,消化着,再次呈现着。
音乐,摄影色调!
简直没有话说,专业,超专业。
会联想到fuge的博。
电影叙事语言,表演,演员,马来西亚特殊的“异域杂处”,世界尽头般的场景――多种族,多元交汇的,某种意义上危险的的环境呈现得真好。
两场做爱尤其好。
在一团烂棉花般的,底层的背景上的男欢女爱,欲火难抑,最后的挽留又留不住,真好。
北冰洋里的激流。
人的身体里泌出来的热流。
最终还是冻成冰洋。
在影片用了99%的篇幅讲了父子间的悲惨之后,最后的1%突然告诉我,父子都找到了各自的幸福。
然而这幸福来得实在太突然,因为在之前99%的时间里,故事里没有任何地方告诉我们这种幸福的酝酿。
那个郭富城扮演的父亲最后仍然落魄,那个进监狱的孩子仍然活在心事重重中,而看不出变化的迹象……因此最后突然用美丽的风景和动人的语句来描述幸福时,我感觉到自己受到欺骗。
《父子》是06年金马大赢家,郭富城更是二度封帝,谭老最满意作品,应该值得一看。
大概因为看的是内地版,被剪得厉害,所以没觉出剪辑的过人之处,不晓得跑到美国专攻什么剪辑有多厉害。
相反觉得剪辑不很流畅,偶尔的镜头有些过于缓慢拖沓,长镜头却不够长,短镜头又不敏捷。
看了一下被剪的情节,想象如果加上会更好的表达父子间感情,人物也就丰满了。
针对我看的版本,父亲这个角色感觉就只会发脾气,做坏事,狗改不了吃屎,并且只会空喊口号说“我爱你,老婆儿子”,而他内心的挣扎表现得并不多。
当然作为我少女时代的偶像,郭富城还是那么帅,那么有型。
这次演出拿到影帝,还算实至名归。
杨采妮和林熙蕾基本上就是两个花瓶,只为床戏增色彩,并且林熙蕾的还被剪掉了。
儿子长得十分俊俏,以后肯定是个大帅哥;哭戏很投入,很不简单了,但是和国内包括国外一些出色的童星相比,眼神就空洞多了。
还有最后出场的徐天佑,当初看到Shines的时候,我就说他好像郭富城哦,不料谭老和我一样有眼光,请他来演郭富城的儿子,瓦卡卡。
剧情上没有打动我,我并不觉得有多么感人(可能是因为刚看了《三峡好人》),只是对父亲气愤,对儿子怜悯。
影片的后边,道出儿子咬掉父亲耳朵的时候,让充满睡意的我吓了一跳,小家伙爆发了,父子关系从此决裂。
而儿子长大后把小时候偷来的表送回,我觉得就俗套了;结尾他远远看到一男一女,女的怀孕,凝视许久,目光呆滞,我觉得不太好。
这样演让看的人大都认为那一男一女是父亲和新老婆,可是父亲要是又结了婚,干吗非得等到十几年儿子在远处看着他的时候让老婆怀孕?
所以我认为那一男一女不是他父亲和新老婆,而是普通的路人甲两口子。
那么儿子看着他们俩,是在遐想父亲的现状?
那就不如是看到中年两夫妇共同劳作相亲相爱的场景了。
感觉我好像在批评电影,我没这个意思,我只是挑挑骨头罢了,拿奖的就是好电影。
继续支持郭富城。
一個只有佔有慾而沒有責任感、還不懂反省的父親,失去妻子、兒子與及自己的人生將是一件必然的事。
一百六十分鐘的導演版把這個悲劇發展循序漸進而理所當然地展示了出來。
譚家明導演這十七年來的第一部電影作品,放棄了過往在新浪潮時代的電影語言探索,回歸到人生於社會中最基本的倫理關係描繪,交出一部並不催淚卻叫人看後久久難以釋懷的悲劇。
導演在影片開首打在屏幕上的幾個子表達了他對觀眾的期望:「...我希望觀眾在電影裡感受到的並不是沉溺的傷感,而是清醒的感動。
」白的說,如果你不能通過電影向自身反思,而只沉溺到悲劇情節裡面,那你將錯過了這部不論運鏡、人物與情節都平實不過的電影中最動人的一面了。
它動人的地方源於你將思及你的父親、母親、你對責任的態度、你對別人的倚賴以至你自己是否懂得反省、改過。
你作為觀眾凝視周長勝(郭富城飾)的視角也將會是你身邊的人凝視你的視角。
從電影開始的時候,你或多或少希望周的妻子不要離他而去、寄望周懂得反省改過、為兒子對父親的不離不棄而感動。
到後來,你漸漸認同了妻子的離開,甚至想跳到影片裡面著她帶走兒子,使他免於父親的糟蹋。
這是因為你對周長勝徹底失望,你知道這個不懂反省的人將不會改過。
你知道了一切將以悲劇收場。
你這份對周長勝的失望過程,恰恰為你解釋了一些人怎麼從你生命中離開。
你將無法避免地思及自己過往的一些生活應對,而這就稱作反省,周長勝所不懂得做的一件事。
這種反思,取決於你有多投入到角色,是否能把角色的行事投射到自己身上觀照。
這有賴於影片對角色描寫的功力;《父子》一片則正好告訴了你,這件事能做到多精細。
畢竟,一個角色的生命力在於他能有多大程度喚起觀眾的生活經驗。
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性格上的複雜性、跟生活處境的矛盾(矛盾帶來爭扎,其過程具放大鏡之效,把人的不同性格特質凸顯)和其應對過程中的微妙變化。
於是耐性是不能或缺的,本片為此做了一個精彩的示範,展示了一部由人物帶動的影片如何一點一滴地累積味道同時提出問題,讓觀眾得來「清醒的感動」。
昨晚相約朋友一同看父子金像獎入圍電影差不多全都看完了父子此片的背景是馬來西亞開場的幾分鐘就聽出對白的口音與別不同面對兩個熟悉的演員 我們這些港澳人會發現郭富城,杨采妮顯得十分不自然以為又是一套為藝術而藝術的文藝電影但導演的確用了電影語言來交代事情雖然講故事的力度顯得有點薄弱但看出導演那細膩的眼光 美學的主線帶領著整套電影馬來西的異國風情過份美麗年青的母親六舊腹肌的烂賭父親可愛無知的小男孩美豔動人的妓女........完場時 朋友a一句:藝術電影唔係咁架?朋友b一句:有那處不好呢?馬來西亞朋友c說:很有大马味,几好,演员的表现很不错最後 我覺得這還是值得一看的電影起碼 這不是一部平鋪直敘的悲情電影起碼 這不是一部商業味濃的大眾電影起碼 這部以大馬為背景的電影 能引起大馬人的共嗚我們覺得不合理的地方 是真的不合理 還是我們不懂得欣賞?導演的苦心 我們還是看得見的還是覺得 這是一部進步的電影這是一部深邃的電影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完
妈妈因为受不了烂毒的爸爸和毫无保障的家庭,终于狠心抛弃一切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她也最终幸福了;爸爸因为妈妈的放弃而变得更加堕落,失业,没钱,被追债,不能回家,而片尾最后爸爸另娶了他人,似乎也过的不错,唯一可怜的是,他们留下的阿宝,那个可怜的孩子……阿宝懂事,谁都喜欢。
可是最终怎么样呢?
他生活没有保障,被校车司机赶下车,被追债人堵门不敢出声,被爸爸逼的去偷东西被打的满脸鲜血,最后进了少管所,等他出来后,父母各自有了新的生活,而他的未来又在何处呢……妈妈也曾给过爸爸很多次机会,也曾想努力,但最终还是没信心的离开了;爸爸在妈妈离开的一刻努力挽回,抱着妈妈哭,抱着阿宝哭,发自内心的悔恨,可并没有什么行动,被辞工了也不找工作,带着孩子东躲西藏,最后亲手把孩子送进了少管所。
而阿宝呢,他是最无辜的,他没有做错任何事,可是所有的惩罚都落在了他的身上,他承受了一切,这个家庭的破碎,伤的只有孩子。
所以我想,这部片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也许能拍的更好一些。
从爸爸的角度就显得让人怨恨。
很灰的调子。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突然想起当幸福来敲门那部美国片,境遇很相同,可那个孩子因为父亲的不放弃而是幸运的。
阿宝就只有这种悲惨的下场。
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句话:女人幼稚,毁的是一个男人;而男人幼稚,毁掉的是一个家。
马来西亚宁静的小镇,与政治战争无关,纯粹到只剩下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电影没有让我感动。
郭天王饰演的父亲到最后都没有悔改,导演决绝得不留一点余地。
所看版本被剪掉了40分钟。
故事的发展有点不自然,感情的迸发也很突兀,林熙蕾更是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花瓶。
但这都没有破坏电影的质感,一如杂志上所说,油画般的质感。
在想父子这个词。
他们从来就不单是语法上的并列关系,是一种一生都改变不了的依附。
子依附父,父依附子,在时光流转里渐渐转换的关联。
当然,这些和电影无关。
MY BLOG:http://zfyu.blogbus.com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改变命运,而其中又有人不认命。
父子,改变不了的亲情。
如果选择来世,也许他还会选择做他的儿子。
某些镜头射到我的心,可大部分时间郭天王苦大深仇并不是件什么好事,细腻度是有的,但不够。第一次感觉原来林熙蕾素颜也非常的普通。阿BOY拿最佳男配实至名归
2011.这爹当得……养孩子真的要负起责任啊……责任啊……责任啊……做人,要负起责任啊……
总有些纠结,无法原谅
太感人的一部讲述父子之情的电影了。。。
忒失望这剧情!不过郭富城的演技还是可以的!
蛮感人温情.他让我知道郭富城还是有演技可言的.没大伙说的差
只记住了杨采妮的性感身材。
对那个结局有点无语
不喜欢
小孩太帅了
演得不错
sound basic lecture..
第二遍下了个全版的才明白为什么会得奖
真的吗?这个分数。。在这里看到无数家庭父亲的影子….第一次觉得豆瓣那么脱离现实,全靠一些所谓的“影视概念”,“镜头语言” 试听语言堆砌出来的词藻。
开始觉得郭富城有演技的电影,可我讨厌他演的那个爸爸。
可怜的娃啊!
我觉得很烂。
挺一般的故事,挺做作的电影
電視上看的天朝版的。。刪的一塌糊塗 ( ̄_ ̄|||)
城城问鼎台湾金马奖影帝之作~城城自毁形象扮演一个邋遢落魄的父亲~不过剧情不咋地~本片的亮点:1。城城的演技2.插曲《孤单说你我忘了我》林熙蕾依旧是个花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