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豆瓣上有个中国摇滚的小组,用了窦唯的头像,然后就有人骂,说为什么是窦唯,于是一群人来在讨论,后来大家觉得,要找个“中国摇滚乐之父”的头像才服气,再然后,就换了一个年轻人的,再再然后,就没有关注过了,不知那个头像还在不在。
看过《蓝色骨头》,并且了解中国当代史的人,大概都知道这个年轻人,中国的历史波澜壮阔,不仅古代史,当代史也很复杂,你无法用一个僵化的模式来解释,因为中国最近几十年发展很快,也有根本性的转折。
谈历史,因为《蓝色骨头》讲的是父子两代人的故事,父辈就是历史,因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代沟,这种历史可能是断裂性的(“根本性的转折”也意味着一条巨大的代际鸿沟)——于是,在子辈的眼里,父辈的历史呈现出光怪陆离的诡异色彩,或者说不可名状的传奇性——譬如《红高粱》,譬如《太阳照常升起》。
《蓝色骨头》是崔健的一首歌名,这首歌其实是《迷失的季节》的“续曲”,歌词都连着,里头唱到:“红色、黄色和蓝色,分别代表人的心、身体和智慧”,然后还有“人们厌倦了红色,周围黄色的肉体已经把灵魂埋没”,最后一句是:“我的骨头是蓝色的”——这大概就算对《蓝色骨头》这个片名的“官方解释”了,崔导唱的这么清楚,也不需要我多说。
《迷失的季节》和《蓝色骨头》(歌曲)贯穿《蓝色骨头》(电影)始终,串起了一段父子间的情缘。
历史很有意思,就是我们父辈的,并不久远,但很多我们都不记得了——所以我们看到了《蓝色骨头》,所以我们应该去看看《蓝色骨头》——在电影里面,有个角色用残忍的方式主动失忆了,很有趣,不是吗?
《蓝色骨头》打破了线性叙事去剪辑,看到最后面,才会恍然大悟。
“枪”在片中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符号,它代表历史,象征权力,隐喻男性。
通篇看完的感受很类似余华的小说《兄弟》,余华在《兄弟》里讲述了一段断裂的当代史——请原谅我一直用“断裂”这个词,因为我找不到更好的词——小说中两段历史叙述给我的感受截然不同,那么,是两段都写得很好么?
是有一段写的不好而另一段写的很好么?
我不告诉你们。
反正我很喜欢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一看就是崔健的东西,一种极为血性的涌动,崔导是过来人,他完全有资格给年轻观众们讲点什么东西。
《蓝色骨头》里还唱:“要么我选择孤独,要么我选择堕落”,我觉得吧,这个作为一种情绪可以理解,但是不能从字面意义简单的理解。
或者说是一种态度,你去看《蓝色骨头》,并且喜欢《蓝色骨头》,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一种非常的态度。
(刊载于《东方文化周刊》2014年第43期)
19岁谈的男朋友最喜欢的片子是“Lost in translation”,他喜欢豆瓣一篇影评的标题“寂寞是寂寞者的身份证,孤独是孤独者的座右铭”。
19岁听不明白呢,今日似乎明白了。
今日一个人去看这个片。
片子说"孤独是穿越时光的途径"。
我被击中了。
我朋友昨天跟我说人一辈子是自己跟自己相处。
可惜我比较2B,好像最近才了解这个事实。
前25年是不懂得怎么跟孤单相处的,后面才开始渐渐明白……第一次看到一部电影这么直白的去描述和父母的关系、那种GAP。
不知道崔健和父母的关系怎么样。
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勇气去直面这个羞赧受伤的话题。
萌萌以前并不喜欢自己,后来认识了钟华开始喜欢自己了。
我感到困惑,那我喜不喜欢自己呢?
有时候似乎很喜欢,有时候似乎很不满意。
用朋友的话说,干嘛跟自己那么过不去呢。
施堰萍是一朵骄傲的花。
女人还是好强一点好,有重生的机会。
虽然比较drama,但是我信她可以。
人长大,就是认识需求,解决需求。
人长大,就是认清孤独、享受孤独。
对崔健的新片《蓝色骨头》一点都不看好,恰好之前听萨顶顶唱的他词曲的一首歌,其中拧巴的唱法是崔健独有的。
但崔健唱合适,一个走飘渺路线的歌手分分钟叫人难受。
崔健这一批人,其实有着很大的优越感,当然可以走在大众前头发声,也多少是他那批人混不吝的性格体现。
他们混的时候自命顽主,有点忧患意识的时候便指点江山,他们是一群上街散步的人中走在前头敢砸车点火出动静的那几个。
他们肆无忌惮的同时,顺手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国拉开过一个小口子,追怀往昔,有滚滚长江水大浪淘尽英雄的意味,但如今,说真的,大江东去,沉船侧畔。
除了说两句老子当年还能如何。
就比如王朔也不知道当下他究竟还能言说什么的时候,只能说些虚幻的东西不能自拔。
崔健对于过往的缅怀,就显得与当下格格不入。
又如冯小刚一样,他们说《红色娘子军》中短裤与大腿能带给他们性幻想时,这个国家的更多人,在上山下乡中颠簸流离。
他们眼中只有乡野,村妇,绝望,和苦难。
性幻想,也许就是奢侈。
所以以这个角度,去想《阳光灿烂的日子》,忽然想到,这个电影的时代感与真实时代是脱离的,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混乱时代中的世外桃源。
那种军中大院子弟的生活,至少要等到若干年后,到我们这些七零后生长时才普及到民间,所以片中的生活其实与我们能感受到的生活才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们小的时候,无拘无束,缺乏大人管教。
但是免于饥饿,恐惧与动荡。
这在我们周边的上一代,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六零后其实是我们这些七零后的启蒙,是我们小时候动不动就对我们满脸不屑,吆来喝去,甚至揍我们一顿的大哥。
所以,我不看好崔健这部电影。
因为我们走到后来,更好的时代扑面而来,我们不再稀罕他们的知识他们的经验,我们懂得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他们。
所以,就像崔健在发布会上呵斥那些烂片盛行但在《锵锵三人行》又肯定自己的音乐当年也是因为有商业价值。
其实价值观是难以统一的。
他们肯定曾经,却鄙视当下。
他们觉得这个时代缺乏心灵,但他们的心灵,却满是失落,怀疑,鄙视与虚妄。
当然,对于一个歌手,转行做到导演,我首先要怀疑的是他的技术问题。
又比如,当年那个牛逼的导演张元。
他说他艺术片的时候,我们不懂也就不敢非议。
当他说信手拈来搞个小菜,尝试一回商业片的时候,就如最近的那部什么有没有种的那部。
说真的,看足十分钟。
便足以颠覆对此人的全部尊敬。
当然,拍那么烂也敢上映,他当然有种。
至于崔健,我甚至没有尝试的一点点兴趣。
不想当导演的歌手不是好厨师。
也有人说道,何苦不给我们的摇滚教父一点信心。
我呵呵而已,也许不看他的电影,还能保留些许尊重。
看了,——就像和当初的女神上床,才发现,她有狐臭!
● 网线和电脑接触的那个点,就像是信息世界的屁眼。
只要你能经得起肮脏,你就能知道这个世界吃了什么和缺少什么。
音乐就像这个世界的裤衩。
它能遮羞,它又性感,而且时尚。
● 因为选择她的人是首长的儿子。
只有在爱情上我妈是主动的,她总是拒绝让她感到被动的男人。
首长的儿子也不在话下。
● 孙洪身上有缠绵而刚毅的气质是在任何军营里见不到的。
这恰恰给了我妈一个可以主动的机会。
● 我妈默默地在感谢首长的儿子。
因为他似乎比我妈更了解我妈——她应该属于一个舞台,而不是一个战场。
● 但是真正玩枪的人是不用碰枪的。
他们玩的是玩枪的人。
● “不够。
” (..... 我淦 太够了这句)● 谈论历史是要有角度的。
有了角度就有了责任。
网络是没有角度的。
在网络上看那段历史,如同一个漂浮的时空。
不可思议的是我是那个时空出生的。
我都能闻到那儿的气息,却不能谈论它。
(指文革)● 每次跟邹阿姨通话后都会有一种伤感,因为她是我在真实世界里虚拟的母亲。
● 浪漫都是虚拟的,孤独才是真实的。
庆幸的是,只有孤独才是穿越时空的途径,而浪漫只是穿越时空的目的。
印象中我没听过摇滚乐,或者就算听过我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听的是摇滚乐,但说起来又很奇怪,我对摇滚青年的音乐态度却有种自以为是的理解,我感觉他们代表了叛逆和愤怒。
当然,我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聊过摇滚青年和摇滚乐,因为我不感兴趣。
可是邵艺辉给这部电影5星,出于好奇我看了这部电影,通过这部由摇滚大咖指导拍摄的与摇滚乐有关的电影,我终于产生了一点对摇滚乐的理解,我想聊聊我的理解。
原来摇滚不是只有愤怒啊,竟然还特别的积极向上,特别的有劲儿。
然后我想到一位老师对叛逆的理解,她说叛逆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
那就是说,摇滚乐其实是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后一系列反应的集合。
因为觉醒,所以对传统的束缚感到不快,所以想要打破、想要挣脱,如果抗争的过程不顺利,那就可能引发愤怒,如果愤怒不能解决,那可能引发绝望,但也可能激发另一种向上的力量。
电影中,我最喜欢三个片段,第一段是莲蓬头下的舞蹈,第二段是录音棚内萌萌的舞蹈,第三段是网络直播《蓝色骨头》。
下面讲讲我对这三段的理解和感受。
莲蓬头下的舞蹈:其实我是一个对舞蹈的审美力和理解力不怎么高的人,我平时就不爱看歌舞题材的影视作品,但这个舞蹈确实让我感觉无比惊艳,无比震撼,无比深刻。
孙洪的舞蹈,他蜷缩的身体表达了压抑、愤怒和委屈,压抑于自己难以启齿的爱,愤怒于施堰萍的出现打破了自己的幸福,委屈于自己没有任何立场和身份向陈东发泄自己的情绪;他颤抖(痉挛)的身体既像要挣脱束缚的一种反抗,又像他和陈东在一起时高潮带来的快感,或者他自己也分不清是挣脱还是沉浸;他的手试图轻轻握住倾泻而下的水柱,当然不是真的握住,他只能将手攥成和水柱一样的大小,让水柱从手中流过,这样就是他和他能有的最亲密的接触。
萌萌的舞蹈:这一段感觉特别妙。
一开始通过钟华对萌萌音乐实力的质疑,观众一定以为这是一个只靠色相上位的肤浅女人。
但当萌萌开始跳舞时,她扭动的肩、扭动的腰、扭动的臀都散发着强烈的魅力,没错,是性感的,是魅惑的,或许还看出了一点点色情。
但,这个女人的肤浅是真的,魅惑是真的,舞蹈是真的,不被理解的苦闷是真的,被物化(包装)成一个符号也是真的。
萌萌跳的那么美,但是她却哭了(我不知道孙洪跳舞的时候有没有哭,因为他是全身上下都是水),这会不会代表一种觉醒?!
蓝色骨头:歌词太棒了,每一句都充满力量和哲思。
它说,幸福的三大要素是,高高兴兴的工作,身体健康,拥有爱情。
这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的听摇滚乐的歌词,原来一点也不愤怒啊,它是在严肃的和大家讨论问题。
我甚至感觉摇滚乐者像一个传教士,或者一个到处传播佛法的禅师,孜孜不倦的给大家带来正念,希望普度众生,哈哈哈,真的,我就是这种感觉。
不能因为唱歌的人表情有点狰狞,吉他弹得有点躁动,歌词过于直白就忽视它充满真善美的内核。
看完电影,虽然我还无法爱上摇滚乐,但我强烈感受到了摇滚乐的力量。
(原载于猫眼电影)有“中国摇滚教父”之称的崔健,首部执导的电影长片,选择了音乐题材,这是情理之中。
而原本还持有几分音乐会喧宾夺主致使电影成为加长MV的担忧,却发现音乐很好地扮演了配角,最出彩的部分实则是舞蹈,这则是意料之外;然而在这些年的几部话题处女作普遍质量堪忧的背景下,《蓝色骨头》虽然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崔健在展示个人化经历的同时,并没有丢失电影这一媒介的本真,甚至还在剪辑和意象的刻画上制造了不少的惊喜,交出了一份有态度有技法也有风格的水准之上的处女作,而这又是意料之外的意料之外。
影片的剧情并不复杂,音乐人兼网络黑客钟华一面拼凑父母的故事,一面与现实在困惑中抗争。
从文革的纯情恋爱和时代悲剧,到现代的商业利益和网络宅文化,借由剪辑不断地插叙和倒叙,虽然偶有拖沓之感,但还是完成了两个故事的圆融。
其中,母亲、孙宏和陈东的三角关系处理得最妙,从浴室独舞到三人排练再到领导审查,三个转场惊艳至极,呈现出一种蓬勃的诗意,三人的情感和命运也随着音乐和舞蹈推进,成为全片完成度最高的一场戏。
除此之外,车破荧幕、隧道晃镜和山涧纤夫的镜头以及红蓝鱼鸟的意象也都可圈可点。
相较之下,现代部分的叙事则狠狠拖了后腿,略显幼稚甚至可笑的网络病毒,演出时《蓝色骨头》的鸡汤歌词,以及将摇滚精神简单地处理为与商业的割裂,过于稚嫩和直白的处理让影片陷入一种尴尬的落差中。
作为一部处女作,崔健也没能避免“创作的故事无法完成导演的诉求欲望”的毛病,但是毫无疑问,《蓝》的成片质量并不令人失望,至少足够把那几部长版MV和段子集锦的所谓“电影”的脸面打得通红了。
个人评分【7/10】
进电影院前几个男的风一样从电影院门口跑过,边跑边唱着并不可惜也不可气,拿着票在心底暗骂了一句傻逼,然后默默走进了电影院,坐下来正好在放一代宗师的广告,打开手机顺手清了下CC的ap。
从小到大我都不是很待见所谓的摇滚青年,垮掉的一代或是在路上都没有在我的人生中占有过太大的分量,在音乐节就像是文艺青年庙会的这个时代,我并没有觉得摇滚乐是件多了不起或多特别的事。
了不起的是音乐本身,而摇滚不过是在我喜欢的音乐中占了比较多的数量,仅此而已。
十几岁的时候我跟婷小姐还有小V一起趴在她家的地板上拿小本本记录出生年大记事,然后我的那一页上占得最多的是乐队名字和专辑名字,而其中之一的green day,就是把我带进耳机世界的罪魁祸首。
对于从生理年龄和心灵年龄都明确处于中二时期的我而言,when i come around就像是把我拉出苦情歌世界的救生圈,只是没想到我就这么一发不可收拾的朝那个抛出的方向游了过去。
那时候朋克这个词儿洋气得不可一世,嬉皮士和破牛仔裤简直就是酷炫的代言,恰好那个年代流行的电影是郑伊健的古惑仔,于是我的城市里就风靡着一种高中生抢初中生零花钱初中生抢小学生冰棍的酷炫游戏,一直到我高中毕业后我才知道,原来那里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有一种成长经历,要么被人抢过钱,要么抢过别人钱。
是的,解读那个时候的单词就是cool,它比青春更加明晰,而理所当然的,音乐也很cool,比如punk,或者rock,cool到简直没朋友,所以只好一个人听。
哪怕都听不懂歌词里唱的什么,也不懂为什么barrett能用吉他的六根弦弹出那种声音,但就是向往和喜欢,哪怕没人可以分享和讨论,但自己一个人晚上躲在被子里塞着耳机就很开心,直到睡着,那也是我这辈子唯一戴着耳机睡觉的几年。
再后来些在打口摊上被老板送了本界音,看到了那本X的生与死,那时候还没有杀马特这个词,资讯匮乏的初中生更不可能知道视觉系这种东西,只是觉得那些文字里描述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和感动,于是淘到了blue blood,只是没想到这个后来同样被写在我那张生日年大事记的纸上的名字,让我遇到了这辈子最爱的乐队。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音乐就成了我生命中最为神奇的一件东西,尽管它跟我从来没有什么交集,就连钢琴尽管是我最喜欢的乐器也一样被我中途放弃,但还是拼了命的听,去淘碟换碟,晚上偷偷溜出家门一路狂奔换几张碟又一路狂奔回到家满头大汗,只是为了节约时间不被在客厅看电视的父母发现我偷溜出了书房。
唯一的交集大概就是大学的时候跟几个bbs上认识的朋友组了乐队,大家在一起玩,那时候当键盘,后来吉他离开了我就临时成了吉他,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再来便是给几本当时正风生火起的音乐杂志写稿,也因为这样认识了一个做中摇的姐姐,是她我才开始听起来中国的摇滚乐,在此之前除了02年被我姐姐带去过一次迷笛外,我是从来不听国内摇滚乐的,当然,校园民谣和许巍除外。
那时候中摇刚开始有起色,通过杂志听到了一些年轻乐队的demo,觉得不错便慢慢地一路挖到了源头,逆流而上甚至爬到了春秋盘古什么的,崔健便理所当然的在其中,只是在此之前,我对这个和黑豹一起出现在小学时我哥的磁带架上的名字,并没有半点多余的认识和感情。
如果不是一无所有恰好是89年4月发行的话。
就像我对贴着摇滚青年标签的人没多大好感一样,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国内的音乐人就像国内的音乐市场一样太过样式化,大概也算是崇洋媚外的心态在作祟,只是当听到很多国内被捧得至高无上的音乐时发现这只不过是某张国外专辑的翻版而已时,又或者...太过形式艺术化的时候,就难免忍不住产生一种摒弃之感。
但这始终都只是种偏见,也是种无知。
事实就是谁都无法对自己没有接纳过的东西做出评判一样,就像我一直以来都觉得高晓松长得跟个傻逼似的,但现在我至少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有才华,虽然长得还是那么傻逼,也经常干那么些傻逼事。
对崔健的印象也是如此,盛大的光环下让我对他的音乐了无兴趣,只是那张一无所有听着听着,才发现那些都是小时候耳熟能详的调子。
这种感觉就像你发现你喜欢上的女孩,居然在你很小的时候就和你有过一段短暂的缘分一样,心里面瞬间就装满了那点窃喜和温暖。
虽然到最后他也算不上是我喜欢的音乐人之一,但至少,那些年他奋力做出来的音乐,能够确实的让人在其中感受到他想表达的一切,每一个音阶和字句里,你都听得出这个男人在唱的是一种赤裸和用力。
而摇滚,不就是这么一回事。
但北京杂种终归是难免过于形式化,满满的一种不伦不类的cult味,让我再次对音乐人搞电影这种事充满了不屑,那这么多年以后的蓝色骨头,大概也就是一部长篇mv吧。
然后直到文工团里施堰萍她们三演绎迷失的季节的时候,我觉得老崔终于真的拍出了一部电影了。
如果你知道崔健对文革那个时代难以言喻的芥蒂,就不难看出他这极具主观色彩的时代描述是多么的用心用力,可是如果没有热爱,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纠结和挣扎。
片里面出现了好几个版本的迷失的季节和蓝色骨头,每次节奏想起前排的三个男生都忍不住大声的跟着唱几句,整个场子里加上我就只有六个人,他们第一次唱的时候我在心里骂了句傻逼,可后来慢慢地我便理解了。
就像写现代乐迷实录的时候虽然有那么多嘲讽,但事实上我在每个自己喜爱的live现场,未必就没这么傻逼过。
毕竟也许,那真的就是他们赤诚热爱过的一腔情怀,尽管别人永远没法解释和明白。
既然是自己喜欢的音乐人,也确实是一部好电影,那喝彩和激动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毕竟,我也在X的现场哭过。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的剧情故事泄露,可能影响观看】近二十年来,中国电影取得了票房进步,但在电影审查上,尺度标准却一再倒退。
单说文革题材,谢晋一拨人完成反思后,及至《阳光灿烂的日子》、《霸王别姬》和《活着》等几座高峰,突然就消失绝迹了。
那之后,涉及文革的内容经常以几行字幕出现。
十年浩劫开始了……文革结束了……诸如此类。
直到过去这一年,前有冯小刚的发言,后有张艺谋的归来,文革题材似乎渐渐有了破冰之势。
而在我看来,崔健的首作长片《蓝色骨头》,意图实现得最好、影像价值最大的也正是文革段落。
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蓝色骨头》放映的是剪辑完成的版本,可能与将来的公映版有所出入,崔健解释说是“密钥问题”。
单就这个版本而言,《蓝色骨头》无疑是部有力量的新人作品。
借用朋友的评价,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崔健居然还相信一首歌、一部电影能唤醒迷失的中国人,他试图与历史对话,跟记忆和解。
《蓝色骨头》是崔健之前写过的一首歌,它在电影里面出现了多个版本,有文革版有英文版。
在我个人看来,作为一首需要反复萦绕的主题曲,它多少还是有些压不住场。
曲子旋律不说,年轻的我唱的那个版本,未免有些过于愤世嫉俗,完全就是大白话和大道理,缺少直刺的力量,也没有了回味的空间。
歌不好,自然影响了影像存在的意义,尤其是这么一部需要情感奔涌的电影。
唯一的华彩,大概就是文革段落的《迷失的季节》。
在这个段落,施堰萍(我母亲)、陈东、孙宏的三人关系大概只有十来分钟,却是这电影予人印象最深刻的段落,画面直接、情感流畅、叙事利落。
例如孙宏第一次出现是被团长介绍相亲,第二次出现是给陈东洗衣服,他的性取向无需赘言。
《迷失的季节》初啼之际,施堰萍演唱,陈东弹琴,孙宏伴舞。
电影从真实空间神奇地滑入到了舞台空间,又转回到现实当中。
伴随着施堰萍的释放、陈东的渴慕和孙宏的压抑,声音、画面、电影情绪以及演员的表演结合得极其完美,浑然一体。
该段落充斥着饱和的、古旧的绿色,加上触目惊心的红色,瘆人得厉害。
对好事者来说,也是之前微博上热议的细节,电影里面直接出现了林立果和林彪,揭秘了复杂的红色摇滚历史。
然而,《蓝色骨头》并没有提供绝对客观的历史真相,恰相反,整部电影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年轻的我追溯起父母辈的往事,时空穿梭跳跃,相当的随意和主观,艺术而感性。
对我来说,影片有令人震惊的一幕:为了让文革记忆离开脑海,女主人公选择了恐怖的自残方式,不可理喻但又无比直接。
《蓝色骨头》给出了以下几组有趣的对比:枪与音乐(中国摇滚乐)、性压抑(三人关系和父母的错误结合)与性冲动(现代部分)、父亲的寻找与我的表演、过去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后者无一例外取代了前者,寻找着共处的平衡。
这部电影努力构建着过去和现在的平行蒙太奇,尽管不甚成功和圆满,但在当下寻求与历史政治的用心意图上,《蓝色骨头》的思维宽广度和大胆程度在所谓的龙标片里面前所未见。
只可惜,相比文革部分的完整,现代部分似乎承受不起这样的历史重压,顾此失彼,跟剪辑一样,失之可惜——也有人说,剪辑已经很努力地在拯救这部电影。
《蓝色骨头》的缺陷,主要集中在现代部分。
篇幅最多的年轻的我,演员一看就是洗不掉的学生气,缺乏真实感。
要他充当深居简出的文艺老炮,实在勉为其难。
而且从时间跨度上,如果“我”是文革那辈人,年纪上早就该步入中年了,而不是片中的惨绿少年模样。
崔健还耗费大量台词来讲解对黑客、网络病毒以及记者收红包现象的看法,无奈,他真是上一辈的人了。
太过表面不说,对网络和黑客的理解,更像是过于简单抽象的概念,功能原理跟《全民目击》的U盘差不多,站不住脚。
放置到电影当中,频繁打断观影体验不说,事实上也拉低了整部电影的格调。
所以,《蓝色骨头》这部电影,看的还是关于政治性的摇滚乐,就像崔健带给所有中国人的震撼回忆一样。
时间流逝,在毒品一般的回忆中,电影不断抛出与性有关的冲击画面,颇为大胆,而在构建一个完整但却繁复的时空大格局上,崔健尝试营造对位呼应,但最终效果显然还有待提高。
有人也许要说,《蓝色骨头》说的都不是当代人的事了,然而,就如同很多人以为文革早过去了,可在电影空间里,它依然就像不曾存在过。
未来,应该还会有更多的电影和电影人来切入这一领域,毕竟,里面埋藏了太多的震撼故事。
过往总以性感形象出现的倪虹洁,她在《蓝色骨头》有不俗表现。
还有黄轩,他在娄烨《推拿》里是一个醒目的存在,在这部电影依然是灵气乍现。
当然了,就如同很多人夸奖的那段舞蹈,如果真是一部MV,它也绝对完美。
【北京青年报(见报有删减) http://youth.ynet.com/3.1/1407/04/9133905.html】
其实我不确定有没有看懂 但我的想法是这样首先是这个女人 她经历的一切 她爱上的人 后来无疾而终 听外文歌曲被称为反动 没了工作 回到家乡 和一个自己不爱 但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出现的男人在一起了 有了孩子 但是心里还是有缺口 总是发疯 男人带孩子离开了 她想死 枪里没子弹了 她拿枪砸自己 后来失忆了 然后出国 这些年还算不错 结了婚 生了一个女孩子 偶尔听到之前那个孩子唱的蓝色骨头 想起了自己迷失的季节和那段往事 她很开心很庆幸自己记得了自己的过去 得以让过去现在未来衔接起来 我想她也感概 甚至不知为何变成了这样 社会变动 命运有时候总是以措手不及的方式向你袭来 你无力招架 你绝望痛苦 后来忘了 然后全部想起 这构成了一个人所有的生命轨迹 那个年代阿 那个毫无缘由说天是地也得是对的的年代 动荡的年代 人有什么选择权 除了爱情 还有什么能够自己把握呢 而唯一她可以自己把握的东西 也被命运戏弄了一番 恩 她喜欢的他喜欢另一个他 是他 说到他的儿子 他总不确定自己是否活在当下的时空 因为他看似不懂这个社会的规则 他沉浸他自己理想的世界里 音乐的世界里 他是和俗人不同的一个存在 他是为理想活着的 那个萌萌 她一直看不到自己 她一直不喜欢自己 一直装成另一个貌似是自己喜欢的样子 那天演唱会她哭了 她说是因为那天她喜欢上自己了 是一种委屈多久的释放 是一种喜极而泣 我终于喜欢上了我自己 我终于成为了我自己 那个男人是一个世俗存在 可是一个蛮有义气的人 真的是 忽然想起 说倪虹洁的一句话 她有毅力 有能力 但是没有目标 是阿 没有目标 有别的还有意义么 结尾是什么 他终于理解了他父母的感情和心里变化 是阿 他爸爸 一辈子都觉得自己配不上自己爱上的人 那把枪对他来说是一个情结 最后他放下了 他去游泳 他不再遮盖他失去的那个睾丸 是阿 他终于不在乎了 在死亡面前 还会在乎什么呢 什么都无所谓了 怎么自在怎么来把 最后大家都释怀了 最后我们都互相理解了 最后的最后 都开始晶莹剔透了
全片结束时候我起立鼓掌,整个影院空荡荡的,只有我一个人。
老崔不善于讲故事,他饱满的情绪只能用说唱的文字一股脑倒出来,他改动了自己原来的歌词并且大串大串地用在自己的电影中,片中有一大段演唱,中文的说唱历来是蹩脚的,但老崔的歌词内容改变了这一切,也是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
电影刚开始我就想到了大刘的小说《三体》,实际上这里面酝酿表达的情绪也是跟三体一样的,庞大的红色帝国下小人物的命运,个体对理想的追求和挣扎,封闭禁锢的空间里,人性的荒谬和美。
倪虹洁并没有演好这个角色,实际上目前的女演员里面也找不出来一个能够演好施堰萍,就好比没有人能够演好《三体》中的程心。
漂亮、大胆、文艺、敏感、固执,这些都是很好的,但是放在这个僵硬封闭的荒诞年代里,一切都显得格格不入,就好比一朵春天的花儿,开在了秋天里。
林立果给崔健的启蒙,就相当于崔健对我的启蒙,像打开天窗的一道闪电,在那个年代让他看清了什么是自由和美,在宏大史诗伟大革命的背景板下面还有个体,并且把这一切情绪用自己的音乐狠厉地表达出来,像一把刀子割破猩红幕布,这一点在今天微不足道,但放在当时的年代,足以我们向老崔鞠躬致敬。
老崔在《蓝色骨头》的歌词里曾经写到,只要我有笔,谁都拦不住我,就好比这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发自内心的微笑,一切宏大华丽威严端庄的泡沫,都会在笔尖下化成稀泥。
在电影中,老崔把他改成“只要我有网络,谁都拦不住我”,是啊,内心对美好和自由的向往,什么都拦不住,狂风暴雨拦不住,刀子拦不住,催泪弹拦不住,橡皮子弹拦不住,坦克车拦不住,总书记和周小平,统统拦不住。
20230204
崔健对这个时代依旧心存芥蒂,要的是一场自由梦,从过去到现在,更难能可贵的是一种和历史的互动,在当下中国几乎不可寻觅。文革那段真是喜欢,大胆有想法,三人舞台合作的那场美极了。闪回有点混乱,歌其实也不怎么好听,特别是某些词,落一地鸡皮
老婆和俺看完蓝色骨头,都赶脚崔健老了,啰里巴嗦,故作深沉。俺从来不是崔健的粉丝,比俺们大10-20的人粉他的多,俺们粉beyond的多。介毫不奇怪,江山代有才人出,俺今天才知道现在都兴tfboys掏粪男孩了
寻回老爹失去的蓝色睾丸
陶冶的舞蹈好看!
真没法看,还是听老崔的歌吧
躁动不安的感觉
戲不夠 文革湊
作为老崔第一部电影还是值得鼓励下的,至少有情怀。情怀甚至大于技术层面的东西。摇滚青年、理想主义者一定要看的电影,它或许不是鸡血,但至少给这个平庸的年代注入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观影的过程中,林立果的身影不断浮现,中国最早的摇滚青年和嬉皮士,永远属于那些看内参片的军二代。
终于看了。有些台词实在写得清醒透彻,比歌好。但电影拍得实在任性,当然你也可以说自由。反正我完全认同于他所描述的那个时空的不能言说性,以及那种“神秘又亲切的恐怖”。
文革线很可惜不能讲的更完整些,这一部分还是很喜欢的。现代戏就俗了一点,还有点矫情。
半场好电影。
全世界的爸都是无辜右,全世界的妈都是嬉皮左。自恋成怂。
果然是文艺青年心头好。崔健这么自我的坚持,说完了自己想说的,爱不爱看不关我的事,这估计是他成为中国摇滚领路人的最根本原因吧。
作为崔健转战大荧幕的处女作,他选了两根审查刽子手很容易下利手的高压线小心翼翼讲着自己碎片式的故事。还好有杜可风操刀摄影,整个片子的风格还属于神散形不散的状态,时不时的闪回画面让整个故事和节奏还算有些灵性。文革的故事拍的还算及格,那段独舞跨时空的剪辑是全片最大的卖点和亮点。
「網絡世界是虛擬的, 所以網絡上的自由也是虛擬的.」「《迷失的季節》舞/奏/唱 三人行」「浪漫都是虛擬的, 而孤獨才是真實的. 慶幸的是, 只有孤獨才是穿越時空的途經, 而浪漫, 只是穿越時空的目的.」「偷聽敵台和創作反動歌曲在那個時空里哪個更是錯誤? 我媽她並不在意, 因為她就不是那個時空裡的人.」
笨拙又浪漫。尽管浴室里喷头下的独舞把我看得泪流满面,但最最最喜欢的,还是萌萌流着眼泪在房间里委屈地跳起不合时宜的舞蹈。只是,一定要有这个只是,当一无所有的说走就走的男孩也老去,也忍不住来喂你一口心灵鸡汤,这本身就是对历史的背叛啊。
不俗。文革部分好看,现实部分一般,音乐好听,唠唠叨叨的画外音不知所谓
千疮百孔的历史记忆,支离破碎的个人情绪,不过是终曲《蓝色骨头》的漫长前奏。即使这只是一部拙劣的MV,我也愿意就那击中心坎的几秒钟为全片打上五颗星。
剧本和台词都太差了,跟政治课似的。故事主线乱七八糟,还加入一些特别想当然的蒙太奇,看得难受。就靠剪辑和摄影摄像还能勉强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