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还是没忍住,熬夜也要将这部片子看完不出所料,依旧看的泪眼模糊,我不知道是自己的泪点越来越低了,还是年纪大了,看到衰老的人总忍不住想到自己身上,自己的外婆外公,自己的爸爸妈妈,自己,都在一步步朝着衰老前行,而如无意外,注定的,会看着深爱的他们渐渐失却活力。
想着想着,又再一次忍不住眼泪。
爷爷在父亲很小的时候就过世,奶奶在我读中学的时候过世,我的童年随着父母在外地度过,放假期间,奶奶家并没多呆,更多时候是在外婆家,外婆家也在偏僻的山里,土瓦房,喝水得到山下水井挑,外婆总是满脸笑容,却一身病痛。
印象很深的放寒假的时候,我和表弟表妹们挤在外公外婆的房价睡觉,外婆家养的猪也常常在那时候生小猪,这在山村农家可是大事,外婆和外公常常就在那几个晚上通宵守在猪圈前,把被褥往稻草上一铺,就那么睡下。
冬夜寒冷,而他们就那么守着,年复一年。
片里的外孙开头和外婆对着干的事我和表弟表妹都没干过,但每个孩子都有熊孩子的历史,我们几个脾气倔强,有好几个夜里因为表兄弟妹间的小矛盾,总有那么一个忍不住拔腿就往山里或竹林里跑,让干了一天农活的外婆在后面追,记得有一次表弟在跑的时候掉进坑里,腿扭伤了,外婆把他背回来,嚼着草药给他敷好,料理完毕我们才看到外婆自己的腿也早血迹斑斑,而我们没顾得上看,她自己更不放在心上。
外婆总是这样,她一手拉扯长大五个孩子,她没念过书,晕车晕的厉害,所以也没出过远门,外婆的人缘很好,因为她很爱帮助人,这点和片子里的外婆很像,她是家里好不容易炖点补品她都惦记着下屋生病的另一个婆婆而分一半给她,她在山村里,日复一日劳作,等着假期我们这群熊孩子如期而至,开学了又如风离去。
每次离开外婆家的时候,外婆总往我们每个人的口袋里塞钱,那是她一个夏天顶着烈日在山上捡蘑菇,一整年在山上砍柴,拖回竹子一把把扎扫帚换回来的,她从舍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却总惦记着后辈,很小的时候不懂,家里亦贫困,外婆给的压岁钱总是在收到的人最多的,等大些时候知道外婆的不易,不再接过她给的钱,结果每次她都拼命塞拼命塞,她的这个习惯至今未改,在我们这群熊孩子一个个长大成人后孝敬她但她一转身依旧会追在我们身后给压岁钱,只是外婆老了,已经追不上了。
我想这部电影会让很多人感动,小时候外婆家总是一个甜蜜的词,现在的外婆家却每每让人伤感,有的人外婆已经不在,而更多的外婆正渐渐老去,终在不久的将来要说永别,我不愿相信亲人只是一世的缘分,那怎么够,跌跌撞撞的成长过程中渐次得知那份爱的浓厚,而相伴的时间却总有限,每每想到这,总难免黯然。
与电影本身无关,但勾起了很多的感想。
电影本身或许不够五颗星,但如此真情感人,又何必吝惜多给一颗星呢,何况主演老奶奶是乡村里从未有过表演经验的素人,真情最感人啊。
假期结束再次离开家乡 离开父母 去到大城市工作,一早醒来收到一向不善言辞的父亲的长文信息,说只愿我健康快乐,工作不用太在意,调整心情多锻炼身体。
我不知道他是否知道了我得了抑郁症,之前很少交流的,今年时不时的给我打电话发信息,还说的挺在理,不知道他怎么知道运动和旅行对我有帮助,或许是网上查的吧,他还不会打字呢。
这次回家,妈妈也再次说,不要做IT了,我不适合这个高压力的工作,还是去读博吧,家里对你没什么要求,只求你好好活着,健康和生命最重要,一个乡下出来的孩子混成这样可以了,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听心理医生的建议。
她知道我得抑郁症了,或许她告诉老爸了吧,虽然他们平时极少交流。
妈妈信佛,还在台风天雷阵雨里去南岳山顶为我祈福。
十年前独自离开家乡去大城市闯荡,一直想干出一番事业,把爸妈接到城里,一度也很讨厌那个土俗的家乡,也曾对父母不满不耐烦。
然而不管我是否达成我所谓的成功生活,他们都一如既往的爱我 鼓励我,当我成功的时候为我高兴 叮嘱我不要狂妄,当我失败的时候告诉我家人是你永远最可靠的港湾。
不管是我得意对他们没耐心的时候,还是我失意被社会抛弃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怪怪过我,只有他们永远包容我的任性,保护我的脆弱,我笑 他们就陪我笑,我哭 他们就给我安慰。
其实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很对不起他们,这十多年来我也很想努力给他们更好的生活,但是我没有想到,我还是要他们操心,我还是个不称职的子女,想到这些就会病发,就会情绪失控。
我们都曾做错至关重要的事情,我们都曾错过至关重要的亲人,时光时光你为什么不能慢些流走,去等我们长大懂事,我知道伤害父母的不是时光呀,而是我们自己呀。
观看完这部影片,我感觉到的不是外婆对于外孙无声的爱,而是看到老人孤身一人却无人照顾的无奈和酸涩。
尽管影片一直都在讲述外婆与外孙在乡下的生活琐事,但从外婆为了外孙能够吃得更好,穿得更舒适而更加辛苦劳作就能看出,在韩国的社会中,年迈的老人在乡村仍然充当着劳动力的角色,他们没有子女赡养,所以在如此境况下他们仍然需要每日劳作去维持自己的生存。
整个影片中,外婆都是以一种失语的苍白形象呈现出来,并在影片的开头就通过外孙的反应来折射出外婆的形象:脏,贫穷,佝偻,老花眼,独居,务农,而且在整个影片里外婆出现的场景较少,导演拍摄了大量外婆的物品和行为举止:鞋,簪子,外婆的背影,走路的姿势,从外孙的视角来描绘出外婆的形象。
影片中,小卖部的老奶奶以及在影片后半段外婆带着自己的孙子去探望的身患疾病的老爷爷都是韩国社会中孤寡老人的真实写照。
据统计,韩国的老年人自杀率是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水平的5倍,由此看来,在韩国社会中有很多与世隔绝的独居老人们在孤独和寒冷中绝望地等待着死神的来临。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高龄独居的外婆永远佝偻着背,行动颤颤巍巍,面无悲喜,仿佛看透了孤独和寂寞,影片的结尾外婆在黄昏中独自一人走回了破烂的房屋,我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无力感。
电影的名字《爱·回家》,在我的理解中,爱和回家是分开的,而回家是指外孙回到城市,而外婆与外孙之间留下的只有无声的爱,无论是谁都能明白外婆在乡下的房子不是家,而尽管外孙在乡下陪伴了外婆一段时光,可是他仍然会离开,而我们也不会知道这一次的离别会不会就是永远。
看完了影片,我的内心是无法抑制的悲伤和痛苦,经历了外婆的离世之后,我才明白了她在我心中占有多大的位置,而影片中对外婆的刻画与描述让我心里更是涌起了深深的无力和酸涩,因为我知道还有很多的空巢老人,他们有子女却从未在年老的时候体会温情与陪伴。
导演通过这部影片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传递祖孙俩的爱带给人的感动,我认为更多的是呼吁人们更加关注那些需要陪伴的空巢老人,为他们在人世间最后的一段的时光中带来温暖与幸福。
外婆,如果你病了就发个空信,我就会知道是你,我会尽快来,好吗。
影片中的很多场景和我所经历的很相像,所以,看着电影就觉得是往事在重放。
有很多小孩不懂事的情节,看得实在是揪心,心中竟有说不出的愧疚之心,可能每个小孩子小时候都曾做过会令自己懊悔终生的事情吧...她手忙脚乱地满足你所有不懂事的要求,心甘情愿把她所拥有最宝贵的东西给你,而等你开始学会拥抱他人的时候,她却只能佝偻地站在时间的路口,目送长大的你远去。
有些人给你的,你知道你用一辈子都偿还不起了。
1.那佝偻行走的背影就已经让我久久难以忘怀;2.导演不是要讲一个悲伤的故事,可以在人生的末尾与外孙相处,不管外孙多么的调皮,对于外婆来说,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3.让我难过的是,那份原本封存在记忆的美好情感,在我们长大后,有一天拆开的时候,却发现早已遗失或是变质,那才是最悲伤的事情。
按语:很久没有被感动了,有一部电影,我看过后真的被感动了,一部很朴实的电影,但又很容易让人动容的电影,也是一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和儿童该看的电影。
这就是《爱*回家》。
我想念你(……)你好!
今天我参加了本学期的第一门课的考试——影视艺术欣赏。
考试内容就是看完电影《爱*回家》,后写影评。
我哭着看完了电影。
下课了,同学打开了灯,刺痛了眼睛,其实是哭痛了眼睛,我掩住眼睛,走出教室,到角落里大哭一场。
返回教室,开始给你写信。
之所以不写收信人,因为我也不知道把信写给谁,究竟是写给你,还是写给外婆。
外婆不识字,突然把这样的一封信寄给她老人家,由小姨念出来,肯定会变味的。
老师太不该放映这样煽情的作品来做为考试内容,我不去“百度”和“GOOGLE”别人的影评。
而这学期讲述的色彩,节奏,亮度,声响,音乐,对白等专业内容都统统让开,全不在我的影评范围,因为。
在整个放映过程中,我完全忘记了课程和考试。
我只知道我在哭,在不停的哭。
第一感觉就是,今年我要回外婆家过年,不和父母一起过年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她在乎的不是等到我功成名就后去孝敬她,普天下的父辈,祖辈,需要的是我们的爱*回家。
影片中的哑,聋,驼背的的外婆和外孙相差70岁,我和外婆相差近60岁,。
当然我没有小男孩儿那样调皮和霸王,因为,当我送过去的时候还不到两岁,现在设想,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照顾一个不足两岁的孩子和一个一直生病的外公是什么概念。
小男孩儿成佑其实和我很相像,我家在县城,当然有电视和电灯用,外婆家在乡下,用的还是自制的煤油灯。
当然,由于家教甚严,我不可能放肆的跟成佑一样做个霸王,感受生活境况的落差,都化为抠枕边墙纸的动力,或是用指头一次次“不小心”戳得到处是洞洞。
里面有几段是让人心颤的,另我咬住手背才没有哭出声音的几段。
(一)穿针成佑由不耐烦至最后深夜将线团上所有的针穿满线,长长的线穿不尽期间的爱。
外婆的眼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不清的,虽然换了N个眼镜,但还是无济于事,我也曾和成佑一样,不耐烦的去帮外婆穿针,因着自己的眼睛好,体味不到穿针的困难,也因着嫌麻烦,同样把针线穿的长长的,,以至于超过了我的身高,虽然我也知道这样使用级易打结。
(二)新鞋和旧鞋乡下商店里的鞋子自然没有汉城里的漂亮。
但汉城准备的鞋子赶不上孩子日渐增大的脚掌。
不合脚的鞋和路是永远都有的。
于我,从每年的夏天到冬天都住在外婆家,我就年复一年的穿着外婆亲手做的鞋子,至今在我大学寝室里的床下还有外婆亲手做的棉拖鞋,能够有一双81岁的外婆亲手做的鞋子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三)思念成佑终于体味到婆婆的爱了。
当意识到自己要返回汉城时,他教会了不会说话的的婆婆识字和写字。
“我病了”,“我想念你”《爱*回家》在此处升华,成佑用涂鸦的图片表述他的爱和思念。
尽管婆婆最后还是孤独的生活在乡下,她收到了孙孙的信:我想念你。
大脑一片空白,我很想现在回家,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也许世界就是这样,我们长大了,我们得到了青春,但我们同时也在失去着他们,令人痛心的规律。
还是头痛,我只清晰的感觉到,我想念你。
我看的版本,翻译成了《爱·回家》。
选碟子放的时候,是一个新加坡姐姐挑着要看的。
放到后来,在座的三人全部哭得稀里哗啦。
没什么大冲突,简单而平实,却真像一种洗礼,让人不由得相信亲情的无欲无求,相信爱的润物无声,让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慢慢裸露和舒展开来。
非常“东方”的一部片子。
在电脑特技和暴力横行的电影市场里,关于外婆的故事可以算是一种另类,并且有点像童话故事。
但是,在电影里童话是可以存在的。
《爱,回家》这部片子娓娓讲述平凡、朴素、单纯的生活,没有虚构的痕迹,同时也不陷入幼稚的煽情,它奉献的是爽朗的笑声和温馨的感动,这就是该片所追求的效果。
李贞香导演意在拍摄能充分体现生命意义的电影。
该片仅88分钟,故事简单,不太多的对白,却令人感动。
其实,观众亦预知男孩最后必然被外婆感化,但导演拍得毫不煽情,亦不大放催泪弹,反而拍出真实的细节感,如做家乡鸡、等巴士、剪头发、穿针线等朴素的情节,让新时代的都市人看到刻苦的纯朴、真情,实在令不少观众感动。
家里老人今年一月份去世,走了快半年。
她是我的曾祖母。
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跟她要五毛钱零花钱,每次她都能给我;后来家里出了点变故,晚上跟老人睡一床,她怕我无聊天天想法子给我猜土谜语,冬天还帮我捂脚;后来年纪上去了腿脚不利索,就坐屋子里喜欢给我讲奇闻异事,我还经常嫌她啰嗦;最后村上平时能聊聊天的老人相继去世,我在外上大学,家人白天上班,她只能坐在窗口晒晒太阳,看看小小的世界。
每次学校放假我回家她经常会跟我说,能老死前吃到我的一杯喜酒她就安心了。
最早我当是玩笑,心想哪有这么不吉利的,结果没能如愿,不孝。
今年一月寒假放假回家老人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最后一面都只能在病房中见到。
我没像小男主一样会跟老人说我想她,说生病了要告诉我,不孝。
病房里看到她最后一面的时候,已经说不了话身体无法动弹。
我背着家人眼泪流不停。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眼泪依然没停过,“外婆”跟老人一样从小包容晚辈的错误,我记得老人说过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做人”,不要求我们光宗耀祖,要的只是老老实实做人。
老人跟“外婆”一样,都是苦大的,拉扯大一群儿女,不曾想过回报,只是竭尽全力希望后辈能够安安心心地生活。
这个外婆,满眼都是我家老人走前的样子;如果老人还在世,我希望我能多回几趟家。
送完妈妈,外婆在前面一步三回头地走,孙子在后面不情愿地跟;外婆淋雨买鸡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孙子盖被子,下雨了,天凉了,而自己都被雨淋透了。
外婆总是问孙子想吃什么,做一切孙子喜欢的事……一直以来都是外婆问我们要什么,而我们从来没有说要给予什么。
去了集市,外婆过了很久才回来,之前我就猜到外婆是自己走回来的。
看着外婆拄着拐杖,在汽车扬起的尘土中出现时,心又揪了一下……外婆的手势代表着道歉,这是我从chee-lyong救了孙子之后,他跟人家道歉时也用了这个动作。
外婆什么都没有做错,但是孙子不高兴了,她不停的跟他道歉,外婆啊……人心应该淳朴善良,chee-lyong不计前嫌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了孙子。
最爱我们的人,往往是我们最忽视的人。
他们不在意我们的回报,从来不计较我们对他们的伤害。
这部片子让我有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它不仅让我感动,引发我的思考,并且我觉得它很独特。
从头至尾,情节都没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心里却是有很多颗雨点打在上面,激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回家的路也许是陡峭的,也许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但是这一段路每天都被老人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什么时候,我们能自己去亲自走一走,量一量?
老人需要我们的关心注意,需要我们的理解支持。
祝全天下所有的外婆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我至今无法记得外婆去世于哪一年哪一月,我只记得哪个下午我不在外婆的家,她的死讯我是从电话机那边爸爸哽咽的声音听来的。
我一直很恨自己在那个时候没有成年,没有可以以大人的方式去照顾她。
但是看完今天这部电影,发现其实大人的照顾对于老人来讲,都是那么地不够深入骨髓,只是肤浅地流于表面,所谓高档的营养品,其实他们都不需要,他们要的也许只是那个为他们穿针引线的人。
所以我现在很庆幸可以在童年和外婆度过那一段时光,虽然我时常在想,如果外婆健在,如果我可以和她偶尔见上一面,就算每次都要忍受离别之悲我也在所不惜。
世事无常,也许就是要这样的经历才会让我们学会去爱,去承受。
如果相宇没有和外婆这段相处,我想他应该还会继续是那个没有礼貌、不懂得爱,不懂汇报的熊孩子。
所以我也会偶尔觉得,外婆的离我而去似乎是命中注定,不然我也不会那么在乎生命中出现的每一段感情。
关于童年的记忆,几乎都充斥着外婆,外婆的菜,外婆的缝衣针,外婆的善良,外婆的受尽爱戴。
甚至有个奇妙的地方是,我的外婆也是一个不会讲话,不会写字的外婆。
我们的交流从来没有过虚言假语,都是一个个动作,一个个猜测。
这样的感情,只有建立在互相信赖和了解的基础才能顺利的沟通。
以前亲戚们都会问我,我怎么懂外婆的手势,真的就像电影里那个小孩子说的“我就是能”。
我也一直坚信外婆可以懂我所有的情感,我在学校认识新同学了,受委屈或是受伤我都会讲给外婆听,她总是认真地倾听,她也许什么也没听到,但是我相信她可以感受到。
她卧床的那两年,我记得有一天我受了很大委屈,我像往常一样去她床前哭诉。
早就皮包骨头的她,和我一起抽搐着,我在那一刻就有了很心疼的感觉,也许我曾经在她面前的每一次哭诉都给她带来于我几千几万倍大的疼惜。
可能在天堂外婆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摆脱了病痛,我很后悔没有给外婆留下些卡片,不然她也可以告诉我她现在还好吗。
简单的小品,小盆友刚出场确实很讨厌啊
还是老规矩,狗挠门一律三星。是韩国电影一贯的作风,刻意地展示一些让人心里不舒服的内容,再加上这部电影纯粹是亲情主题,有点“教育人”的味道,看起来就像麦太太讲的睡前故事:从前有个小朋友撒谎,有一天,他死咗;从前有个小朋友很不孝,有一天,他扭伤了脚。
与《佐贺的超级阿嬷》、《季春奶奶》、《步履不停》、《奇迹》等片类似,《爱·回家》是将亲情演绎得及其传神的作品;素人阿婆全程无台词、仅凭本色演出堪称刻画入微、惟妙惟肖。影片背景音乐的主旋律虽是轻快灵动,但与其深刻的内涵形成了强烈的冲突效应(尤其是孙子撒泼要吃肯德基的桥段,看的想让人把小畜生速度给做成炸鸡)。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任重道远,步履不停。“外婆,要是你生病的话,就寄一张空白的信纸给我,我就知道那就是你,我就会赶快赶来,好吗?”淡淡的开头,淡淡的结尾,不温不火,直击心灵,导演玩耍举重若轻之手法发挥到极致、顾盼生辉;此刻突然想起了萧煌奇《阿嬷的话》与江蕙《落雨声》,催泪效果当真Super Plus!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追之不及。
太感人了 在孙子说想吃肯德基 于是奶奶就卖了家里的积蓄换了头鸡给孙子炖鸡的时候 以及孙子对奶奶说生病了就寄一封空白的信就知道了的时候 眼泪绷不住在眼眶里打转了 这种感人肺腑的情绪 这种打动人的感情 不是靠设定剧情刻意煽情可以达到的效果 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祖孙二人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奶奶的爱是伟大的 是无言的 是包容的 是涓涓细流般的 是润物细无声的 孙子叛逆不羁 充满了大城市来的骄矜 傲气和任性 但奶奶无条件的包容 都是最伟大的爱的体现 或许经年过后 孙子懂得了奶奶的付出和爱 但可能永远错过了报答的机会 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 是人世间对成长犯的错误和付出的代价所判处的极刑
韩国变形记?男孩一边感动一边继续作恶,成长得太快太突兀了,好像是知道电影要结束了,要离开了,一下子就懂事了,那这种懂事又能持续多久呢?老人家演得很真实,果然不是演员。电影想表达的也很好,但最终呈现效果就是感觉差了几口气
电影中的外婆让我想起了家里的外婆,感觉电影中的每个情节我都经历过,撒娇,贪玩,任性,更重要的是:还有外婆的无言的关爱。
这样的家庭亲情类题材让人实在没法狠下心吐槽,但是这类电影还是日本人最拿手,除了悬疑惊悚片韩国人拍什么都滥情,这是改不了的老毛病了。
总结一句话:汉城小孩折磨农村耄耋老人。演技来说有点假,却难抵韩国片的催泪强项。感觉像类型片,但也没有太“类型”,就是情节有点“儿戏”了,属于能猜到的类型。汉城小孩这个角色态度转变生硬,有点站不住脚。看的过程中挺心酸的,“个心乸住乸住”。
不能说烂片,但是对于这个评分实在太惊讶了。。。==
没有郎雄主演的那部同题材一半好看。除了穿针那段让我想到外婆之外几乎零触动。俞承浩小时候比现在可爱
這個熊孩子不是淘氣,是沒教養。電影大概就是想拍出城市的熊孩子通過和鄉下外婆相處產生變化的故事。但節奏劇情都不行,浮於表面的煽情。
成长是社会教会的,是无情的剥削我们的剩余价值,一味地提倡消费,把女人和婚姻绑定在房、车、钻石等奢侈品上,让我们一辈子卷进责任和付出的怪圈中,无法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一辈子重复贫穷和困苦。 成长不是去了一个原始的环境,和亲人相依为命,最终在一段时间的变形记中学会感恩和体谅亲人。 成长是理性的命题,而不是感性的爱,不是一个人感受到爱和被爱就能长大,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岁月的沉淀,理性主导情感,才能收获成长。 我反感这种刻意的诉说亲情,孩子的转变是导演和编剧想让我们看到的,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这样的爱只能感动傻子,并不切合实际。理解和体谅注定是大人的命题,强加在孩子身上,只会让我厌恶,这是孩童时期不具有的品质,请不要人为的引导和教唆。
在天津看这个时,我当着女孩面儿,流下了眼泪,感动!~
贩卖温情之外没有可取之处
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种生活,所以感受不是很深,可是类似题材,我更喜欢马俪文的我们俩,不明白为什么这棒子的片这个分会这么高
失职的母亲和冷漠的女儿让人心生鄙视,任性的熊孩子让人常有掐死他的冲动,而最后的转变显得太过突然,唯独常年背驮重物压弯了脊背的哑外婆让人心生怜爱。这部电影的高分也许更多是带着感情的因素,毕竟外婆是很多孩子心中美好的回忆。
以一个真实的阿婆生活环境为背景拟出一个虚拟的煽情的婆孙暑假故事。总体还行,就是有些片段刻意煽情,比如,坐公交车回来那段,外孙不愿和外婆同行,明明外婆可以坐下一班公交车回家,后来竟然步行回来。镜头始终在外婆佝偻的背影上,日常的劳作也就成了影片最煽情的画面。总怕阿婆身体撑不住!
影片讲述了从城里长大的7岁的小外孙相宇被母亲暂时送到乡下,由77岁的外婆照顾,一开始,相宇对这位又穷又哑的外婆很不友善,也对乡下的生活充满了不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外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之下,他与外婆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失,逐步产生了一份亲情,相宇也逐渐学会了理解和尊重。
太素了,感受不到小屁娃儿情感的转变,外婆不坐车走回来小屁娃儿等的那里可以是一个情感转变升华点的,可惜什么也没有干。
看似描写亲情,实则是一个人的成长。有几处细节印象深刻:一个是相宇发现了一个虫子,外婆费了很大的力气抓到了,可是并没有消灭它,而是小心翼翼打开窗户放走了,在窗口看了许久,也许是确定虫子已经安全回家了。二是相宇任性打翻了饭碗,外婆赶紧收拾起地上洒落的米饭,仅剩下的颗粒也放进嘴里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