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时节草萎萋,野艾葺葺淡着衣。
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由庶名知艾草,印象中端午时节挂在门上那束绿色泛着白绒,或煮艾成汤,奶奶也总是说,艾是个好东西,能祛毒避邪。
而自己只是喜欢那种味道,带着些许草的青涩和花的微香。
三岁成艾,心里总隐约着这样的感觉,艾有种抗拒时间的韧性,也有一种默默守护的意味,守护着一个家庭的安宁,用自己的坚韧与微香。
不知道台湾公视人生剧展中《艾草》为何选取这样一个名字,只是看过以后,确实能感觉到那是与自己心目中艾草相契。
《艾草》并无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一位退休的妇人吴艾草,生长于保守排外的闽南村落,年轻时为了跟大她二十岁的外省籍老师谈恋爱,不顾她单亲母亲的反对,嫁去台北。
38岁时丈夫过逝,独立抚养一女一儿长大。
好不容易把孩子拉大了,坚苦的日子过去了,退休后享享清福,每天练练八段锦,读读英文。
每隔些日子去照顾照顾乡下唯利是图的母亲杨乖。
艾草认为自己独立坚强,让儿女受良好教育,对自己身为母亲的角色满意又自傲。
直到发现一向乖巧孝顺的儿子是同志,而辛苦供养女儿去法国留学,结果女儿带却回和黑人生的私生女。
艾草原本一个完满的世界就此被打破,随之瓦解的则是自己多年来所秉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她原以为自己和母亲不一样,能独立坚强,让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当这良好的教育让自己的孩子走向一条与自己设想完全不同的道路时,她不得不去反思自己。
正如人生剧展中这样写道:“台灣從單一族群幾十年間轉變為多種族的國際社會化,上一代傳統的價值觀和下一代極度個人主義的對立,對多數的家庭來說都在承受著這個世代的價值衝突。
艾草這一代的母親是最大的轉折點。
面臨選擇與接受的當下,開放一半的思想是充滿矛盾的,是否每個母親甚且每個人都面臨到自己人生的限制? 要如何勇敢的迎戰呢?”确实,开放一半的思想是充满矛盾的,或者并非是开放到一半,而是在这公开的社会价值观里面隐藏最深却又牢不可破的东西并未被触及,并随着一代一代的社会化依旧传递下去。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容忍别人的“开放行为”、可以接受社会所谓的“宽容”,但当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者我们家庭身上,我们就无法再冷静下来,再去谈什么宽容云云。
当初艾草不顾母亲反对爱上大她二十多岁的外省教师,这在当时是如此叛逆和“不道德”,但她开始成为母亲,她开始体会作为母亲角色的那种社会期许,她又开始有退缩,或者去试图改变。
当她隐约知道儿子是同志后,她不断唠叨别人家孩子结婚的事情,来试图去转变,或者告诉自己:“或许碰到好一点的女孩,他会有机会改变。
”又或者再去找出社会道德的这柄大剑,“你们怎么不做些让人称赞的事?
……给你们太多自由,才让你们连那个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不看在眼里……你们要怎么过活,要有什么癖好,都离我远一点,后果自己去承担”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确实背负着太多太多的东西。
韦伯曾说: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或如一句成语:作茧自缚。
但是我们也不由得害怕,当我们撕裂这一意义之网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失去自己的栖身之地。
然而,当它真的发生的时候,如果不能逃避,也只能勇敢去面对。
当艾草回到老家给母亲过寿的时候,母亲知道她孙女当了未婚妈妈的事情,艾草不得不去面对……当剧中镜头转向在海边的艾草,面对着夕阳,艾草深深呼吸,打起八段锦,而这时一位徒步旅行的外国人偷偷用相机拍下她的身影。
我不知道她当时心里在做着怎样的挣扎,只是感觉,在这一刻,艾草做了她人生最为艰难的选择。
艾草的女儿带着小孩来到母亲家,街坊邻居都聚了过来,女儿抱着小孩尴尬地站在门口,艾草一把抱过孙女,一个个去叫亲戚,然后来到里屋,喊她母亲“阿祖”,叫了四遍……看到这里,心里真如五味瓶,我想这就是一位母亲能做到的最大的勇敢吧。
但是,即便如此,艾草还在困惑与无奈中徘徊:“我越来越不懂你们的世界,你们是我生的,你们有什么事我会不知道,我能怎么做?
塞回去再生一次吗?
我真希望能这么做”。
说真的,我们无法说谁对谁错,或许这根本就谈不上谁对谁错,当艾草知道女儿当未婚妈妈那一刻的反应,我想任何一个做母亲的人都会有,即便这个孙女是如此的可爱,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接受那所将承担的则是来自整个社会的眼光与压力。
所以,艾草是勇敢的,就如她的名字,她要去守护她的家,用自己的那份坚韧。
又是在深夜静静地看完《艾草》,当这座城市都沉睡在月光里的时候,想想,可能在这沉睡的城市里或许也有这样的一个家庭,这样一位母亲,会在这深夜久久无法睡去……艾草就是这样一部戏剧,一个生活的片段,用最平实的对话,传递着最为真实的感情,打动着你最脆弱的心,泛着久久不去的涟漪。
我们这一代人正在经历着传统社会秩序的瓦解,新的个体正从中分化出来并觉醒一种叫做个人主义的东西。
对大多数的家庭来说,都在承受着这个世代的价值冲突,上一代传统的价值观与下一代个人主义的对立。
艾草这一代的母亲正面临着这样的转折点,选择接受或者拒绝的当下,开放一半的思想是充满矛盾的。
是否每个母亲甚且每个人都会面临到自己人生的限制?
要如何勇敢的迎战呢?
吴艾草今年58岁,生长于保守排外的闽南村落,年轻时为了跟大她二十岁的外省籍老师谈恋爱,不顾她母亲的反对,嫁去台北。
38岁时丈夫过世,独自抚养一双儿女宋海和宋伶。
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艰苦的日子总算过去了。
已经做好了自己一双儿女结婚生子的准备,抽空会去看看适合三代同堂居住的房子。
艾草每隔些日子会去看望乡下唯利是图的母亲杨乖。
杨乖78岁,35岁时丈夫癌症死亡。
在北海岸的村落开杂货店,人生以赚钱和存钱为目的。
三个儿子都在大陆经商,雇用一外籍劳工照顾她。
杨乖觉得人生最可悲的是穷,远离贫穷是第一要件,名誉是其次,名誉不好可以靠钱补充。
整天都想着怎么能多贪点小便宜,数钱数好多遍,还每天都怀疑她的佣人偷她的钱。
艾草受不了母亲的价值观,常常意图教育杨乖,她认为自己独立坚强,让儿女受良好教育,对自己身为母亲的角色满意又骄傲。
直到发现一向乖巧孝顺的小儿子宋海是同性恋,在法国留学才艺纵横的女儿宋伶带回和黑人生的私生女,艾草长年建立的价值观,被迫瓦解。
她发现儿女跟她并不处于同一个世界,感到愤怒、孤独和无助。
剧中有这样一个对话让磊磊印象深刻,宋伶:“我知道你一定没办法接受,可是我生孩子并没有错吧?
婚姻是另外一件事情,人不一定需要结婚的。
”艾草:“给你读那么多书,是让你回来对付我,瞧不起我的是不是?
你做什么事都有道理,我就一定要接受吗?
”
两代之间永远必须透过艰难的沟通来取得谅解,正如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艾草看到母亲的保守封闭是与现实相抗衡的,自己与女儿的价值观冲突又何尝不是一种封闭呢?
最后她决定做个母亲战士带着孙女,一同面对人类生存永不停止的挑战。
此片非常地生活化,不做作,让人们从普通的生活场景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本片不仅适合同志人群观看,也适合普通人观看,磊磊想: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生活的智慧,在人生旅途中变得更坚强。
“妈,你知道了?
”“你们都是我生的,有什么事我会不知道,我能怎么办,塞回去再生一次吗?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每一位母亲都带着一身的铠甲,而孩子就是她的软肋。
今天刚好就是母亲节,也祝天下所有的妈妈母亲节快乐!
今天,你给妈妈打电话了吗?
今天看了部台湾电影《艾草》。
艾草是主人公的名字,一位饱受家人责难的单身母亲,丈夫过早离世,辛辛苦苦养大一双儿女。
女儿在法国留学,儿子在一家大公司做白领,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平静、和谐,让人羡慕。
就像母亲打的太极,表明波澜不惊,却已暗流涌动。。。。。。。
问题很快出现了,女儿回国,一家团聚,本来是件多么让人开心的事情,儿子去接女儿,艾草精心准备水饺。
但是,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女儿未婚而育,领着已经三四岁的孩子(中非混血)回来了。
一切都始料未及和无处宣泄。
“你让我一会怎么出门”,母亲对女儿说的话,可以看出母亲内心的挣扎和痛苦难以言状。
当自己的母亲过生日,全家人去祝寿时,先看到艾草早早先回到母亲家,在厨房忙活着,听到自己的母亲在念叨这着:“什么样的人养什么样的女儿。。。。
不知羞耻。。。。。
”艾草想到自己当初不顾叫家人的反对,邻里的指手画脚嫁给外乡人时,内心积压的埋愤和委屈瞬间爆发,她冲母亲吵到:这么多年了还是这么念叨,这么刻薄。。。。。
心境难以平抚的 艾草走出母亲家门,到熟悉的湖边练气了太极,也许正是这一刻她体会到了女儿所面对的压力和委屈,也开始理解女儿了。
回来的路上,她看到女儿抱着外孙女、儿子、一凡站在母亲的门口,不知如何踏进家门,而周围堵满了围观的相邻。
艾草毅然抱着女儿怀着的外孙女走到母亲面前,对外孙说:“叫阿祖”,母亲一阵沉默,空气中一片寂静;当艾草再次让外孙叫阿祖时,母亲终于有所退让地喊道:“饿死了”。
沉默中的亲戚终于感觉招呼吃饭。
艾草对孩子的认可,是让人感到阵阵温暖,她可以大方的介绍女儿小学的老师,而且可以不去避讳的说:女儿还没结婚。
带孩子去玩时,告诉外孙女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小孩,甚至教孩子练太极。
最后自己的母亲也竟然打电话来说:听说有一种护肤品可以帮小孩的皮肤变白些。。。。。。。。
所有的这些都可以通过影片的点点滴滴找到和解,找到慰藉。
然而影片总另一种情感却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和思考,那就是儿子和一凡的情感归宿。
儿子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乖乖仔,有稳定的收入满意的工作,性格温和,人又长的帅气、健康。
然而他却是一个同性恋,有自己深爱的恋人一凡。
艾草第一次看到一凡是在电脑上看到他跟儿子亲密的照片,儿子迅速点过,却没有逃过她的眼睛,问儿子那个人是谁?
儿子草草答到是公司信聘的摄影师。
第二次见到一凡是他的突然来访。
从未艾草的一凡要见见这位“岳母”。
相比下,一凡是勇敢的,他已经出柜,被父亲发现,又一次次跟父亲沟通,慢慢得到了理解;因此,他似乎也期待一天“岳母”可以理解自己的BF,并且终有一天可以同意他们在一起甚至祝福他们。
他以送照片的名义贸然闯进这个家庭,让小海措手不及。
反而是艾草把一凡让进家里,盛情邀请他一起吃晚饭。
当艾草问一凡吃过晚饭了没有,一凡说:自己不饿。
当小海告诉母亲艾草一凡要忙着去送稿时,一凡告诉“岳母”稿子已经送完了。
这样艾草就更热情的邀请他坐下来吃晚饭。
然而这一切却随着一凡手机的突然响起来,让艾草心里有一丝触觉而开始思考。
她甚至让儿子教她上网,她要了解这个世界究竟还有什么她不知道的事情。
一凡人长的帅气、温文尔雅,公司高薪聘请的摄影师,一切今后完美。
开着自己的车与小海一起去机场接归来的女儿,载着儿子、女儿、外孙女去母亲家拜寿。。。。。
一凡尽心的做着一切,想融入这个家庭。
对于在法国留学那么多年的女儿而言,对弟弟跟一凡的关系是第一眼就可以解读出来的,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一凡看到艾草接受自己的外孙女的过程,便对小海说:要不你试着跟你母亲讲讲我们,或许她可以理解。
儿子太懂事了,她不想让母亲再受煎熬。
然而这一切其实早已被艾草所洞察到了。
在与女儿的一段对话中,女儿想母亲认错,艾草叹息到:你们自己的生活要自己去打算,一个女孩子家没结婚就生小孩——还有你的弟弟那么乖、懂事,一切正常,却——女儿惊奇的问母亲:原来你已经知道了。
母亲回道:他的事,我怎么可能不知道。
我现在希望他以后额可以遇到一个好女孩可以改变他。
言语间的无奈让人心头一颤,然而艾草对这一事实无法接受时,她仍然保持了一份理性和试着去理解,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的一份宽容的心态。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台湾的另一部电影,李安的《喜宴》。
同是受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父辈一代,在爱与传统的观念中,痛苦的反思和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但值得肯定的是艾草似乎比喜宴中的父母要开通一些,至少是她没有逼儿子结婚,传宗接代的压力也没有加在小海的身上。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比较唯美和理想化的电影,或者说台湾跟大陆的观念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台湾人更开放一些,而大陆的又是什么状况呢?
台湾,是个多元有情的社会,从而滋生出多元的爱。
无论何种形式的爱,如果不被祝福,那请多多给予包容。
不求被理解,但求不歧视。
艾草妈妈以平和的心接纳了这一切,姐姐与法国人婚前生育,弟弟没办法逃避小凡,舅舅与外省人结婚。
有些情感我们没得选择,但既然认定远方,我们会一路携手作伴。
2016年
小时候,在乡下长大。
没上学的时候,便在山间放牛,路边少不了艾草。
每到夏天的晚上,家里就点起了扎起来的艾草束,在院中转几圈,扑鼻的艾草香,蚊子的嗡嗡声也会少了许多。
后来,进城读书,再也不用艾草熏蚊子了。
每当端午,家里还是会买艾草,挂在门边,以求祛邪。
再后来,离家越来越远,回家越来越少 ,好多年没再闻过家里烧艾草的味道了。
昨晚值班之际,看完了 这个片子。
我是冲着同性这个主题去的,片中涉及的不多。
我看完还是没太明白,艾草是怎么发现儿子是gay的。
以及,她是怎么和自己和解的。
被剧情介绍忽悠了,没有期待的那么好,不过还是可以一看的。
电影大篇幅在讲艾草,这个平凡的母亲。
年轻时义无反顾,年老时又要迎面这样的刺激。
前半生辛苦拉扯大两个孩子,到老了并未能安享晚年,反而还要做儿女的卫士,去保护他们免受流言和世俗的伤害。
坚强地挺着,谁又能懂得她的伤悲?
我想起了我妈,昨晚好想打电话问候一下。
关于片中的这对couple,两个人都蛮清爽的。
剧情不多,也未能更深入地体现他们的抉择、冲突等等。
但是按着剧情设定,应该会在一起吧。
【2015-3-25】
想到哪里写哪里。
虽然乱七八糟的但不打算改了()开始看艾草。
怎么说呢,其实有点意外的惊喜。
目前注意到的地方有,外婆对母亲的态度,能看出外婆的控制欲,我给你的东西你即使恭恭敬敬的拒绝也是在下我的面子。
母亲应该是一个柔软又比较倔强的人。
会自己学习进步,和儿子的交谈中自然地接触更多英文并掌握,肯更新自己。
在因为吃饭和婆婆有了分歧的时候会温柔拒绝,即使被训斥也不去反驳,但也不会更改自己的决定。
在儿子卧室发现儿子聊天,几次试图打断,但也没有强行控制。
有种静静的温柔。
“把房子打通,这样大家就都离不开你了”“房子,关得了孩子吗”突然想到开局宣传多元化教育的儿子,虽然身为一名同性恋,但依然被传统观念束缚。
怎么说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感觉,时代在交锋。
外婆,母亲,子女,三代人,三个时代,三种观念,也是三种对新鲜事物不同的接纳程度。
母亲和外婆其实也都很可爱,嘴硬心软。
不过其实嘴硬也会给别人带来很大伤害。
大家都很善良撒花~
冬夏恒久,一世温良。
在一个同志网站偶然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终究没有错过。
这是个淡淡的剧名。
又是一部恰如其分的电影,剧名,演员的搭配,故事的情节,顺畅而自然。
剧中的他们,生活很美好吗?
没有一个人是安然的,各有各的无奈:母亲能够逃脱自己年少的冲动,但是逃不过儿女们长大后温顺的反抗。
儿女们爱着并呵护着母亲,但是却做了母亲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我们一直在顺着自己的轨迹前行,一旦偏途,引力除了来自于内心的执着,还来自于对这个规矩世界的反抗。
宋海本想逃避自己的性向,但是他没有办法逃避小凡。
他们俩孰攻孰受呢?
你会说,小凡很俊秀,他脸庞的棱角,他的眉眼,他的笑涡,都表明他是一个美少年,他的笑是那么明澈,藏不住他的乐观与他的体贴。
他的顺从与他的俏皮,似乎在说他是一个受的地位;宋海呢,他是一个安静的男生,他也许也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听话,要做一个符合大众评断的人。
他们的爱情不轰烈,但是他们的生活却是我一直渴望的,我也渴望有这么一个知心的爱人。
可以一起打闹与支持。
可以一起面对最烦恼的问题一起承担。
他是体贴而又敏感的,他是温柔而忧郁的,他们没有互补,他们只是相似的两片叶子,风吹起时一片覆在另外一片之上。
同志间的感情似乎总是历久弥坚,本就不溶于社会,于是更懂得珍惜。
家人间的情感更为复杂。
宋海也深知母亲的辛劳与不易,他无法直接的去反对这一切,抗拒这一切,他知道母亲想要的是什么,子孙满堂,颐养天年。
他无法想象与母亲坦白后的情况——更何况他也不忍。
宋海的姐姐已经是一个活的很洒脱的女人:她去法国留学;在未透露一点消息的情况下与黑人生下了女儿;孩子出生前即已和男友分手;一个人艰辛打拼拉扯孩子长大;她够独立,做的事情也够洒脱了——可是她终究要回来,她不是呆不下去,她只是想获得母亲的承认。
“任何人我都可以不在乎,除了你。
”我们终究无法避开家庭的牵挂。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会去承担责任。
爱是去学会承担,爱是去承受痛苦,爱也是在达到别人心扉之前先坦呈自己。
艾草拍的调子很轻松,但是剧中的痛楚也是被我们所发现,所透析在自己身上。
剧完,穿越了痛苦的生活,依旧淡淡而过。
我们未知能否如此。
相似的都是困苦,不同的都是生活。
只愿一切如好。
Ps:我总是被台湾电影中的老人逗笑。
饮食男女中的梁伯母,海角七号中的茂伯,还有这次艾草中的老外婆,他们有着老人共同的那些毛病,他们有自己的执拗,爱猜疑,像个小孩一样要人哄骗。
作为观者,看他们,感觉是如此的可爱,甚至于搞笑,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是烦腻这样的亲戚的。
12/6@上海櫃子同志空間http://www.douban.com/event/11316421/我想從同志、出櫃、與家庭(母親)三個方面來看《艾草》。
我本身也是台灣人,所以看到台灣背景以及台語發音等特別感到親切。
我喜歡片中對母親以及家族的著墨,讓人感到世代之間的連結; (同志/同性戀並不是從石頭蹦出來的無家之子…) 尤其它描述了一些外來移民(例如女菲傭、大陸籍女配偶), 配上台灣新舊觀念的轉變,更讓人感到一切充滿了新的可能性與生命力。
在這個背景下, 我們看到當年堅持與外省人結婚的老媽, 如何面對她撫養的一對優秀兒女所帶來的「衝擊」… 快轉一下,我覺得最有代表性的有四幕: 1.媽媽在海天之間打太極的背影,單手支天的動作彷彿吸納天地靈氣,把所有的怒氣委屈不堪不安…都消弭無形。
2.弟弟和抱著女兒的姊姊並肩站著,沉默的一起迎接外婆和家族的壓力。
如果是我,一定會想像若是自己出櫃是不是也要面對這些。
(有趣的是,他的情人因為擔任司機,所以也參予了這重要的場合。
) 3.酷媽乾脆的抱過孫女,讓她一一見過長輩,然後叫了四聲「阿祖」…最後外婆說「是都不用吃飯了嗎!
」大家登時又熱鬧起來~(其實我真想知道,如果是同志出櫃,外婆又會是何反應~) 4.夜色中,兩個甜蜜的小情侶坐在陽台邊上,一下是你躺在他懷裡,一下是他靠在你肩上…「你媽在老家那時好像帶劍的帶子狼(?),超酷 的!
」「你會不會覺得我不敢講(出櫃)很沒用?
」弟弟的情人一直積極的去參與他們的家事(話說如果他沒車,那麼理由可就不好找了…),也因此能更了解並體 諒為什麼他無法對親愛的母親說出口…我覺得這樣很棒,因為過程中我一直擔心他會給予他壓力,想說既然我出櫃了為什麼你做不到之類的。
一開始他說「沒關係我 會陪你一起面對」,沒想到他說到做到,感覺上是真正關心他,並愛烏及屋的去關心他的家人──這種感覺非常好,只可惜沒能演到更之後的發展。
不過,反正老媽 其實已經知道了,我想未來還是會很順利的。
而且看著兩個男生說想要小孩,那種感覺真是特別甜蜜XD(腐女魂…) 再說到出櫃。
我印象很深的是以前參加台灣櫃父母分享時, 有個媽媽說「對家人出櫃,其實關乎親子溝通的問題與技巧」。
這所指的應該是,有部分的同志本來就不善於和父母溝通, 或者是因為種種原因而和父母比較疏遠,這時要談出櫃就會比較困難。
而且出櫃並不是說完就算, 而是長期性的溝通,甚至要給予父母情感與資源上的支持。
所以前提的個人準備非常重要… (其實父母是否尊重子女的個人自由也很重要) 以影片為例,弟弟的情況是: 1.有姊姊支持 2.有穩定的伴侶支持,並且他自己也出櫃成功了 3.沒有顯示他有接觸其他同志朋友或社團資源 4.沒有顯示他有對其他朋友或同事出櫃 5.沒有父親 6.經濟獨立 7.快三十了,被催婚的年紀 8.似乎是母親家族的長孫…… 滿妙的…我只能說各種同志衝突在片中都不存在或不明顯, 但是弟弟仍選擇不出櫃… 即使爆發了姊姊未婚生子的事件, 因此讓家人感情更親,母親更加強韌,子女的自主空間更大,他的情人更加融入… 也沒有讓他的想法變成「哪天我準備好後,會考慮向老媽出櫃」。
為什麼?
明明兩個人感情那麼穩定,不可能一直嚷嚷著我不結婚不結婚就算了。
也不知道是他自己還沒過心裡那個坎, 還是導演覺得不重要,或著他沒過自己心裡的那個坎… 因為真的很奇怪啊~ 明明電影從一開始就繞著出櫃講,後來又和未婚生子做了很好的對比, 為什麼最後還是要讓主角說出這樣的台詞呢?
即使後來透露出老媽已經知情了, 觀眾也聽到她的無奈與小小期待(希望兒子能遇見好女生然後轉性), 但我覺得這個回馬槍仍不夠彌補這個小小的缺憾。
可以對應到姊姊說的兩段話: 「我不想傷害你(老媽),但我不覺得我有錯;我會為自己負責。
」「其實小孩一歲時差點死掉,那時我怕死了... 我不在乎別人說什麼,但如果不讓你(老媽)知道,我覺得這輩子都會有遺憾。
」 以上,其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們兩人差點滾起床單的那幕… 拍得真是自然而熱情啊…(流鼻血) 而且有小肌肉的姊姊也是個很酷的氣質美女…(陶醉~) (PS.我是雙性戀) 拉回題目, 我想這個弟弟算是特別戀家戀母的一個同志角色, 而且媽媽也是個充滿母愛又很強大的角色 (堅持婚姻以及後來獨立賺錢養子女,決定送女兒出國, 自己有宗教信仰以及打太極這種自我調節的方式...) 這些呈現了母子之間的深情羈絆, 感覺最後都會回到那個溫暖的家庭, 一切問題都會在愛之中慢慢化解。
真令人羨慕~ ==============================================这篇感想是我以前写的, 有点凌乱, 这次重新来做个小结, 预祝杭州”向阳花开”LGBT同志小组首次活动顺利成功!
http://www.douban.com/event/13021025/ sin 2010/12/5距离上次观影已经快一年了,如今我对此片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家庭(寡居母亲)与同志出柜的关系。
本片主线的冲突点是未婚生子的女儿,对应起来,儿子的同志身分就成了很有趣的潜在冲突点。
母亲曾经不顾家庭反对而追求自由恋爱,如今她的一双儿女也深得她的"精神",只是与她的想象大异其趣。
然而,家庭亲情就是如此奇妙,这份羁绊让儿女们渴望吐露内心深处的秘密,寻找归属和认同,也让母亲愿意调整传统的观念,不止是接纳自己的子女,也让家庭继续延伸。
片尾,这个家不只接受了可爱的孙女儿,是不是也暗示了未来有可能接受一个同志儿子和他的丈夫(儿婿?
)呢?
「我早就知道儿子喜欢男生了,不知道这个以后有没有可能改…」母亲这样低咕着,感觉上有点像是在耍别扭啊,否则,她怎么有可能接受儿子的男性友人这样慢慢渗透到家中的重要事件呢…?
不过这都只是我的猜测了。
身为双性恋兼腐女,最开心的就是看见他们小两口甜甜蜜蜜互相扶持的样子~再次推荐本片给大家,希望同志与家人的关系都能顺利圆满,也希望大家喜欢片中呈现的台湾文化风貌!
今天在论坛上看到有人推荐 艾草, 介绍的文字让我颇有些想看的好奇,加上自己向来对文艺片没什么抵抗力的,所以就找来看。
艾草是片中主人公的妈妈,也是主角之一,准确说是真正的主角,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这位名为艾草的母亲展开的。
但是艾草本身是一种野草,一种生于荒野的无人种植、无人照管的野生植物。
早些年间食物还不那么充足的时候,幼嫩的艾蒿也常被采来做成食物食用。
端午的时候,按照中国的习俗,除了吃粽子、喝雄黄酒之外,还有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在门上插上艾草,据说可以趋避虫蚋邪秽。
以此草为名,我想更多的是要以它来暗示我们的这位母亲的平凡到不能再平凡、容忍到不能再容忍的特性吧。
她是平民,丈夫早逝,一人支撑家庭,抚养儿女,所希求的无过是最平凡人的最平凡的结果:平静的生活,子孙绕膝,颐养天年。
影片中队吴妈妈的性格是通过多方面来展现的。
事实上这位思想传统而保守的妈妈在自己年轻时也追求过开放和自由的反传统、反保守的路子,并成功逃离自己的母亲的控制远嫁台北。
这就造成了吴妈妈一方面理解年轻人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她尽量给与自己儿女自由的空间,另一方面又受到骨子里的传统思想的束缚无法理解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并将一切不符合主流社会生活方式的想法和做法看作是“连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不顾了”。
有着这样的前景式思维,随着故事的逶迤展开,各种矛盾冲突也就不温不火娓娓而来了。
很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当吴妈妈坐公车去看望自己的妈妈时,在海边的一个无名小站,跳上两个男孩儿,显然是到那附近游玩的。
在车上两人像情人一样的相互依偎让本来就相隔一段距离的吴妈妈起身换到更远的座位上去。
这也为随着影片的发展而一步步展现出来的儿子的内心矛盾和心理挣扎买下了伏笔。
电影中多次出现母亲到房产公司看房子,而这些房子,都是适合三世同堂居住的,这明显告诉观众,这位吴妈妈渴望见到自己已经“快三十岁”了的大龄儿子早日结婚,自己在海外留学的女儿早日回国,一家人和融生活。
但是生活总是出乎意料的。
当影片开始时主人公宋海与同事陈正凡之间的暧昧就已经已经隐隐点破二人的关系。
很快路边摊的场景就明白说破了二人的情人关系。
上晚饭时妈妈对儿子的一番闲聊式的谈话,听上去是家长里短,实际却与主题息息相关:婚姻。
儿子的老同学结婚了,而且是奉子成婚。
当这位妈妈说到“你陈叔叔就要做阿公了,高兴的都喝醉了”的时候,语气里是不无几分羡慕的。
而儿子以“不明白你在讲什么”来作答,基本上就又将吴妈妈臆想的欢乐敲得粉碎了。
接下来我就完全明白儿子的矛盾心理了。
吴妈妈再次回老家去看望自己吝啬而且尖刻的妈妈,儿子就和情人回到家中幽会。
看得出二人的感情很好,这一点在影片快结束时,二人的对话也可以看出:(陈正)凡:……但至少你没有回避你的性向。
(宋)海:曾经想过,但是我无法回避你。
虽然爱情始终是无差别的,无论是发生在男女之间还是男男之间或是女女之间。
但是,儿子的矛盾还是明明显显、的的确确地出现了,而且相当棘手:一方面是自己无法也从未想过要放下的爱情,另一方面是无法接受自己这种另类爱情的妈妈。
儿子在逃避,逃避妈妈所提到的所有关于有可能提到自己的婚姻的话题。
所以当影片中妈妈的出场多次重复地以参加婚宴归来的方式出现时,我们是可以隐隐感觉到儿子内心的焦灼和矛盾。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影片前半段在铺陈妈妈对儿子正常婚姻的渴望时所提到的别人的婚姻,妈妈的心情都是欢快而愉悦的,至少在儿子面前是如此的,就好像结婚的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就好像已经有了两个小孩的是自己的儿子一样。
这无形中也就造成了儿子的心理压力和逃避欲望。
儿子希望自己历尽艰辛的妈妈不再操心、不再受伤,所以他说“我是不会告诉我妈妈的”,但同时又不能改变自己的性向,于是他只能希望“她不要总要我结婚就好”。
影片中的高潮发生在法国留学的女儿带着自己非婚生的女儿回到家中之后。
本来听到女儿要回来的消息而十分兴奋的吴妈妈,不仅提前收拾好了早已成为储物间的女儿原来的房间,而且还在忙活着张罗午饭。
对于吴妈妈一个人细心地包饺子的场景虽然不长但是很能说明女儿的学成归来对于这个吃了一辈子的苦的妈妈而言是什么样的幸福和意义。
这个高潮事实上并不算是真正的高潮,整个影片都是平滑如溪水流过,波澜不惊。
这一场景是整个影片中唯有的两个相对紧张的节点之一。
吴妈妈的观念和理想中儿女的生活方式与女儿的观念和现实的生活状况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悖逆。
这种反差对于吴妈妈这个生活于世俗传统和保守思想浓重的市民社会的妈妈来说,其打击和冲撞是可想而知的。
于是她说到“现在连教会都不敢去了,难道还叫我连门都不敢出么”。
紧接着吴妈妈的妈妈也要做寿,本来女儿留学回来本身就会是一件大喜的事情,加上祖辈的寿筵,应该是双喜临门的大欢喜,可事实上,因为女儿的女儿的出现,使得所有的人似乎都陷入了一场天崩地裂的丑闻之中一样,就连自己娘家姐妹兄弟难得聚首的母亲的寿筵也大受影响,再加上吴妈妈的三弟的大陆来的漂亮媳妇的到来,使得这场寿筵可以说是不欢而散的。
在这个情节中,出现了吴妈妈唯有的一次“发火”,尽管在女儿带着自己的私生子跨进家门时,吴妈妈就已经引发作而失态过一次,但那次失态只能说是“伤心”而与“发火”相去甚远。
事实上,在我们看来,像吴妈妈这样性格的人,因伤心而失态应该已经是最严重的事情了,但是,当自己的妈妈变本加厉地苛责自己的女儿时,吴妈妈还是出离了愤怒:愤而走出家门,但仍是理智的,她没有转身回台北,而是一个人到海边去舒缓情绪。
日暮时分的海岸,高高的防洪堤上,吴妈妈独自一个人在练习她所谓的“运气”以此平息内心的波动。
此时场景穿插入当吴妈妈还在回乡的公车上就已经看到过的那个年轻的外国女背包客。
这是的视角陡然一转,透过这位徒步旅行的年轻的女孩子的相机镜头,我们看到的是橙黄色余晖背景下,垩白高堤上吴妈妈舒缓的气功动作。
这时我们已经知道,吴妈妈此时是已经达到了内心的平和的,其实是已经在内心深处“不得不接受现实”地接受了女儿的“不道德”行为的。
即使是心里还有疙瘩,还不愿意去欣然说出“接受”二字,但是,她心里明白,我们心里也清楚,对于吴妈妈来说,接受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当吴妈妈回到自己妈妈的家中,发现自己的女儿已经带着自己的外孙女来到了,她的行为就更明确地表明她的“接受”——吴妈妈抱起自己的外孙女向一家子的亲人、亲戚介绍,而面对自己妈妈的不接受,她却坚持让小孩子,一遍遍地唤“阿祖”,并以此达到得到老太太表面上的“接受”的结果。
这绝对显示了中国女性的坚韧和果敢,显示了作为一个普通的母亲,在封建保守思想的围攻中对自己儿女的保护的挣扎和反抗。
这正是吴妈妈的高贵之处,也就像儿子的情人所说的“你妈妈今天抱起Noia的样子好酷哦,就像是配刀的带子郎”。
由此也赢得了儿女的更加珍惜和更大尊重,以及更多的在意和牵念。
对于外孙女的接受,事实上还是经历了一个“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接受到从心底里去关爱的接受、并最终无差别地亲情接受的过程的。
这一点,似乎也是影片刻意展现给我们的:寿筵上的“不得不接受现实”的阶段已经过去,回到台北的吴妈妈带着女儿上班后无人照管的外孙女去小区的游乐场玩滑梯。
外孙女故意藏猫猫般地暂时“失踪”让吴妈妈的心似乎一下子紧了很多,在焦虑的呼喊和寻找无果时,导演展示给我们的是吴妈妈的一个完全失措、不知所以的背部的特写,此时Noia的小手伸进镜头,轻轻拍醒吴妈妈茫然的意识。
接下来吴妈妈的一个欣喜中透着了然的微笑和拥抱,已经宣告了对小孩子的关爱已经抹去了女儿未婚生子的痕迹。
随后对于路遇的老邻居的询问的回答虽带有一丝犹豫的延迟,但还是很欣然地正面回复了对方。
最后当我们看到吴妈妈带着Noia在公园的草地上练气功的和和融融的场景时,我想所有的观众对于这个结果是早已水到渠成、心照不宣的了吧。
关于儿子的爱情,影片始终没有正面面对,也最终没有给出明确的解决,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儿子内心的矛盾在此时,仍存在于儿子的心中,但是,在吴妈妈这里,经过了女儿的事件之后,她对自己先前不愿意承认的、甚至不愿往那个方面想的、更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过的可能性已经有了充分的心里准备,虽然儿子并没有明说,但是“你弟弟单纯,可是他的感情呢?
何尝不复杂”的话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她已经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儿子的状况,但这并不是对于现状的完全妥协,她还有着自己的“期望”:“现在只希望有一个好女孩,或许他能够改变吧”。
关于儿子爱情,事实上是有很多感动点的。
电影就是以情人为忙碌的儿子远距离拍照,抓取儿子最动人的瞬间开始的。
二人在路边摊上,点餐时,情人要求一碗不要放香菜和芹菜,但是老板的疏忽使得所有对于爱情充满向往的人都看到了爱情生活的甜蜜与幸福:原来儿子是不吃香菜和芹菜的,情人在小声抱怨的同时,将儿子碗中的芹菜和香菜挑入自己的碗中;而此前,儿子从包中拿出筷包、取出他们两人的筷子;以及情人将性感内裤装入肉松的罐子,并以佐餐为名义要儿子打开试试的细节都很能打动人。
虽然是发生在两个男生之间,但是,有爱若此,性别差别还重要么?
办公室里儿子与同事的对话展示给我们的是这段爱情带给儿子的明显变化:“土芭剌”变“型男”。
这一点从儿子对吴妈妈给他的买的老式内裤的不满也能看出。
而女同事要求儿子晚上请喝咖啡的情节也告诉我们,我们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不招女孩子喜欢的人,或者说,我们的主人公还是有“女人缘”的,那么我们的导演让有“女人缘”的男生爱上另一个男生,我想他所强调应该是爱情的纯洁性。
脱离了生殖意义的爱情才算得上是真正彻底的爱情吧。
当儿子挂念到妈妈而在于情人看来还很早的时候就要回家时,情人面对儿子在心里的矛盾冲突的压力下的不知所所和茫然时说“不管怎么样,我们一起面对”、“我会帮你”。
这本身也是一种勇气,一种对于爱情的争取的努力。
情人也的确这样做了:借着送照片的借口,谎称手机没电无法提前通知,而在晚饭时直接到家中拜访,让吴妈妈一点点认识自己,接受自己。
这种举动虽然让儿子感到巨大的担心和惊恐,但我们还是看出了他的努力,努力想要帮助自己爱的人能够迈出对于内心安适的第一步。
让我们高兴的是,我们终于可以看到,在经历了姐姐归来、母女和好之后,儿子终于可以和情人一起到印度出差10天,而不用挂记家中无人妈妈的生活。
最后姐姐说到:你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吧,但要记得给我们带礼物哦……这是语带双关的,不仅仅指生活中的旅行、工作中的出差,更指的是,在于爱情上忠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但是这种幸福和快乐也不是独有的,独享的,在自己幸福快乐的同时,至少也要让家人知道,你是幸福快乐的,这样家人才不会担心,才不会有其他的想法。
对于爱情的追求,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对于爱情故事的理解,每个人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感悟。
所以说,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莎士比亚。
但是我始终相信,即便是有一千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始终都是同一的,哪怕它是出现在两个同性之间。
我想我愿意,我希望我每天能在你起来之前,看着那束光在你脸上慢慢晕开成那道彩虹我想我喜欢,每天深夜在我突然醒来之后,看看月光下的你的睫毛,用自己的耳后感受你的鼻息,轻轻在你额头深深的吻下去我想,我很喜欢和你在路边摊好好坐下,看你点了无数的烧烤,帮你倒酒,看看你微醉的脸,傻傻的对你笑我想,我或许能在那个黑黑的夜晚,和你拉着手,穿越那条小路,我感谢月光没有照耀我们的角落,而没有被别人发现让你甩开我的手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和你像普通人一样拉着走,转街过巷,不会遭遇奇异的目光,或许我会真的很开心我想,有一天,你父母会真让我跟你回家,让我能叫他们一声:“爸爸,妈妈”,我一定会幸福的死掉我想,如果我能有机会,我或许可以在我的无名指上套上那枚闪闪亮的指环,然后疯狂的告诉全世界,我有戒指了我想,我可以每天都回家煮一点家常菜,然后等你回家,温暖的开饭,然后听你骂我笨蛋,今天煮得没有昨天好我想,我看电影的时候,黑暗之中那个个宽阔的肩膀会来承受我承受不了的泪水我想,如果我很认真的睁开我的眼睛,我的眼睛里面的银河可不可以让你情不自禁的亲下去我曾经想,我们那么不容易,会不会就这样平静的走下去我想,那个曾经在我之上喘息的气息,会不会依然可以回绕在我耳边我想,当你心烦的时候,我可以跑得远远的,让你一个人安静回来的时候,我还是可以有一个微笑来说爱你我想有一个我父母会发现,其实他们有两个儿子,生活或许会困难,但是他们两个儿子的生活是幸福的我想,你可以每天都是抱着我睡觉,早晨会搂着我死死得睡着,而我却面对你熟睡的脸,不忍叫醒我想,这一切都只是梦,我想这一切我或许一辈子都做不到,可是我真的不忍放弃我想,我真的没有做错,我只是爱上了一个好人,只是我或许爱的东西和别人的不一样我想,左撇子和别人有什么区别,或许就是我们和你们的区别我想,我会重新整装,挤出我的小酒窝,来面对你已经离开的世界我想,你说过你会好好爱我,绝对不是骗我的,只是这个世界的风太大,你承受不来我想,微笑不是这个世界的必需品,可是我还是无法对你坦然一笑,因为我真的太在乎我想,我来不及和你说对不起,可是我只能消失在人海中我想,我是真的爱你的亲爱的,你还可以对着我微笑吗?
肥皂剧的外壳,肥皂剧的内核
“和解”虽是写剧本时的落脚点,但就个人而言那些娓娓道来的生活场景也许更可贵。会持续关注姜秀琼这个导演,连电视电影都做的这么有节操
大学时教现汉的老教授热衷于吐槽事业,有天提到“活了大半辈子结果发现儿子是gay女儿和黑人有了私生子”,原来出处是这里,老头儿课余爱好颇广嘛。主角们长相都好舒服、肉松罐里的豹纹内裤、圆滑的日式房推销员、打太极是个好习惯。
【C】最了解你的总是母亲。
正中穴位。前面一团糟,我却笑;后面很美好,我却想哭。
超台式
很多讨论点,性取向、婚恋观、不同辈之间的隔阂、甚至连佣主关系都有涉及,但离不开爱与包容的母题,尤其是艾草坚韧的魅力。作为一部集大成者的公益电影,把这些都糅合到一个家庭中,可能失真但情感细腻而细致,总的来说非常动人。
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3.5
3.3星。8年之后重看,发现还是喜欢不来这部片,虽然知道要讲一位母亲的不容易是真的不容易。女儿未婚生女,儿子一直瞒着自己交往男朋友,不管小孩的选择是什么,自己都只能继续爱他们。故事有温情,但故事真的太平淡了,叙事节奏也不好。
艾草,風中勁草,在路邊生長,生命力特強;温馨的电影,伟大的母亲,温暖的家庭。。。
送给妈妈的话: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我们谁也管不了
浓浓的台味,接地气的场景,艾草是很传统的中国式家长,但虽然儿女虽然都没过上她想要的生活,她还是接受了,对于孩子来说,理解比自以为的“为你好”更重要。
帅哥
冲破底线,迎接新生!
我想起了喜宴
其实一直都知道
在各种大爱之间加上一对美型的同性爱,不是主线却抢眼。而且都一样的细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完全就是一部台版的《暹罗之恋》。只是结局要比暹罗美好。坚持不出柜的男主也深得我心。
貌似没这么好吧?
这个妈妈真是不容易,自己年轻的时候违背家庭嫁给大自己很多的男人,女儿出国念书回来变成了单身妈妈,儿子隐瞒同性恋的性向却三十岁了还不愿意结婚,老妈又很抠门很啰嗦很古板...真的是个不容易的人生啊!这个伦理剧拍得很真实。本人最喜欢的当然是她儿子的爱情了,出柜那一方的父亲慢慢地开始不再责怪,而另一方却因为家庭的原因不能说,尽管做妈妈的早已经看出端倪。还是很佩服这个妈妈的,接受了这个现实~其实很对啊,任何人的眼光都不用在乎,只要家人支持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