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生命的态度是怎样的?
当父亲为了救一火车人而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
火车上的人却全然不知道自己刚刚经历一场生死劫难,依旧如往常一样,接着吻,聊着天或者吸着毒。
看到车窗外被痛苦扭曲了面容的父亲,一脸茫然,也许还以为看到了一个歇斯底里的疯子。
淡定从容的音乐,深邃迷人的捷克街道,丛林,美女,蒸汽火车。
意识中的欧洲便是从这些深沉探讨的主题中得来。
……
提起影片《桥》 ,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南斯拉夫的战争影片。
但是我今天要分析的这部影片是2003年在波兰上映的一部短片。
它曾获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提名。
用32分钟刻画生命的轮回影片讲述的是一位作为桥扳道员的父亲,在危难时刻选择牺牲自己孩子的生命来救回一列车乘客的故事。
同时在其极其绝望之时,给予一位少女生命的希望的故事。
生命的轮回,悲喜的交替,在一部时长仅32分钟的短片内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影片伊始,父亲带着儿子拉多在火车旁走着。
拉多用孩子特有的澄澈的眼神看向或悲或喜的人群。
人生百态,或悲或喜,但在孩子眼中一切都显得很纯粹和美好。
影片的另一条主线是戴红帽的少女的人生。
她在影片开头与拉多相视而笑。
活在小孩子眼中的她是简单而美好的。
晚间,拉多与父亲约定好第二天去父亲工作的地方。
父子俩穿过森林,本应是温馨的情景,但是色调却是清冷的。
仿佛这一切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悲剧蒙上阴影。
列车提前到来,拉多被卷入操作箱。
父亲若是选择拉下扳道,则意味着没有时间将拉多救出来。
影片高潮阶段,我们看到的是在穿行的列车下方,竭力嘶吼的父亲。
列车经过,准备吸毒的少女看到此景,仿佛顿悟到什么,手无力沉下去,继而陷入沉思。
影片最后,我们看到父亲在熙攘的人群中与以为人母的少女相遇。
父亲的眼神撞上少女孩子眼神,那种澄澈的眼神。
正如影片开头拉多与少女相视而笑,父亲也在这一笑中如获新生般欣喜。
影片最后父亲的独白“到头来我总该有所发现,全新的城市,全新的人群,全然不同的梦,全然不同的生活。
”正是影片的精要之处。
现实的生活总是充满着意外,有的人离开,有的人到来。
生命就是一场轮回,而这部影片用32分钟来表现它。
长镜头与心理蒙太奇成功运用影片最显著的描写手法在于其长镜头和心理蒙太奇的运用。
长镜头在影片中作用较大的有四处。
一为开头以小孩视角进行拍摄的长镜头,它表现了火车站的百态人生。
二为父亲与拉多在森林中游走的长镜头。
这一段本应是十分快乐的,但是因其色调清冷而罩上了几分悲伤的意味,从而为接下来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
三为父亲抱着拉多的遗体在火车轨道上行走的长镜头。
镜头慢移,随着父亲走远,悲伤的配乐消失,父亲的悲鸣声也渐渐淡出,继化为无。
这一镜头使我想起影片《可可西里》中男主被沙漠吞噬的画面。
在表现人离去时,影片的无声及时对逝者的默哀。
四为少女在火车轨道行走的长镜头,少女的身影从黑暗变为光亮,暗喻其获得新生。
这部影片中长镜头的运用多为故事发展的关键节点。
它使本应以一种较强烈的方式表现的情感,以一种较为舒缓的方式表现出来。
不过这几个长镜头的运用,非但没有延缓故事情节的发展,反而使人物的情感以一种更合适的方式表现,在悠缓中更显绵长。
影片的另一大特色是心理蒙太奇的运用。
这在影片中表现为形象(画面或声音)的片断性,叙述的不连续性,节奏的跳跃性。
影片最后,父亲游走在火车旁。
随着他的独白的加入,影片的画面随之变化。
这时因影片的情景都是父亲主观意象的再现,所以表现在影片则给人一种片段式的不流畅感。
影片的这一部分,运用心理蒙太奇的方法,直接生动的表现了父亲在拉多离世后的心理状态。
即一种在失去亲子后的怅惘和对百态人生的无力感。
打破时序的叙事,回忆与现实交叠的人生前一段叙述的心理蒙太奇,在短片开头也有应用。
“到头来我总该有所发现,全新的城市,全新的人群,全然不同的梦,全然不同的生活。
”那句父亲在拉多死后,独行于火车轨道时说出的这句独白,在短片开头也已经出现。
这种打破时序的叙事方式,不仅没让人们感到混乱,且让人们更好地体悟到这个故事的精要。
“全新的发现”是什么?
我们会带着这样的疑问来看这部短片。
影片的最后,情景再现。
我想,在看完了这个故事后,每个观众心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影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父亲和拉多的故事,一条暗线是红帽少女的故事。
父亲在失去拉多后寻找全新的生活,少女则在堕落后重获新生。
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生命是一场无止境的轮回,无论是时间的轮替,还是悲喜交换,都在冥冥之中进行着。
我们可能此时此刻正在遭遇着磨难,抑或是在等待着下一秒的苦难的到来,但是时序在轮替,我们终会发现生活美好的那一面。
在接触这部影片之时,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一条评论:“开头父亲抱着拉多在火车旁走的场景,应是发生在父亲带拉多去往工作地之前。
导演这么处理,不符合叙事逻辑。
”对此,我持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导演这么安排,符合影片的叙事方式。
一是在结构上与结尾呼应。
开头父亲怀抱中的拉多和片尾少女怀中的小孩,皆是用他们的眼睛来看百态人生。
影片中的人形形色色,有的人忙于生计,有的人享受生活,有人离别,有人相聚。
凡此种种构成了他们的人生,也是我们的人生。
二是以一个长镜头,刻画了影片中将出现的人物。
火车上的人们,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故事中,红帽子少女,初识的情侣,以及相伴而行的友人。
他们的在这座城市发生的故事的结局,影片的开头皆有交代。
只是我们如果像一个看客,匆匆瞥过他们的人生,则无法体会那些背后的故事。
童话式的寓言与连接生命的桥父亲与拉多在一起的场景总被蒙上童话的色彩,除了沿火车前行和通往工作地的森林玩耍的这两个场景,其余皆是使用温暖的色调。
影片发生在寒冬,因此色调基本是清冷的。
当大雪飘过时,隔着屏幕的观众或许还能感受到那种侵蚀身心的严寒。
因此父亲与拉多那寥寥几个温暖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看,北极星!
”“只要看到它,就知道有人在想你了。
”“明天会很冷。
”“我们带上热巧克力,就不冷了。
”影片的拉多是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父亲虽然清贫,但他们都保有对生命的热爱。
常人没有办法体会他人曾经受过的苦难,但他们却有机会见到当下他人生活得好的样子。
或许命运又对父亲开了一个玩笑,但是它也给了父亲获得新生的机会。
这是童话式的寓言的延续,也应是生活应有的样子。
有人说,这是一个基督教的故事。
影片中的父亲是耶稣,他牺牲了自己孩子的生命,来挽救一车人。
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关于生命轮回的故事,而那座桥则连接着我们生命中的过去和未来,悲伤和喜悦。
也有人说,导演不应给一个悲剧加上一个治愈的结尾,因为现实生活是残酷的。
但依我看,现实虽残酷,但是它并不能阻碍我们朝着好的方向去前行。
在未有桥之前,我们的人生可能像一艘没有帆的小船四处漂流。
若生命之桥不断,只要保持直行,终达彼岸。
物是人已非,往昔若梦,时现也时隐。
“也许我总会有所发现,一些全然的不同,但那会是什么?
”虽然单亲,依旧幸福美满的父子,成长快乐,善解父意,知事懂事的儿子。
火车不徐不疾的行进、父子二人嬉闹地前行,拉多安静地独自钓鱼、父亲平常般工作,火车上众过客的喜怒哀乐、父亲的焦急、犹豫、无奈、痛怵,红帽女的迷失茫然、父亲的痛不欲生,冰冷的闸板口、渐行渐远的火车。
怀抱故儿低吟的父亲,日落。
徜徉在飘雪中的红帽女,仿佛沉浸其中,或许其已有所感悟,有所改变。
若有所失的父亲沿火车仿佛看到那些似曾相见过熟悉的面孔。
若不是片尾如拉多般孩子好奇而喜悦目光的出现,父亲释然般地仰面天空,本片便为一出没有希望的悲剧。
一幕幕的展现与交织,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
人的内心都会存在童趣的,微笑因而会传染。
北极星——致《桥》人与人之间的际遇,如果有交集,该是像穹顶下举目所触的北极星一样,遥不可及又切实存在,几不可察又衍生交叠,轻易地在对方生命里留下印记。
故事从他们的交集开始,疲倦温和的中年男子在暖色的灯光下轻柔地哄着孩子入睡,乖巧天真的孩子撒娇般地倚在父亲怀里,如同过去数千个夜里那样。
在新的一天来临之前,没有人知道命运会牵扯出怎样的相遇。
然后是清晨时分的街道。
妆容精致的女子向友人问好,戴着顶胡萝卜色帽子的女孩正在道别,男人与男孩牵着手走向桥头,路旁的情侣在轻渺的《玫瑰人生》中争吵,公车上的外国青年欣喜地向远方的母亲介绍着自己的女孩儿……那么多的场景里,有无数人的人生正在进行着,有的要相聚,有的要离别,无暇去顾及到,身旁的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
然而近乎注定般的交集终究在那架桥上汇聚到了一起。
那么多无关的人坐上了同一列火车,以无可抵挡的力度碾压过了两个人的人生,却无知无觉。
它的悲怆与痛楚被无辜的麻木吞噬,却甚至无法向旁人倾诉。
一个人的命运被推到了桥的轨道之上,悲哀的是连挽救的尝试都做不到。
直至另一段命运相遇。
戴着胡萝卜色帽子的苍白女孩倦怠地倚着窗棱,她的人生尚不知要驶向何方,冷漠堆砌成麻木。
然而一张绝望至极的面庞就这么毫无防备地被推至她的面前。
强烈到近乎窒息的痛苦突破了人与人陌生冰冷的隔阂,直直地传递向她的内心。
她的人生依然未知,却因一张陌生的面孔有了新的开始。
故事的最后,男人与女孩再次相遇,男人疲惫的面色终于释然。
他曾被一群陌生人全然无知地推向深渊,亦在此刻,从一个陌生人的身上获得解脱。
三十多分钟的片子,耐心地在午后看完。
电影的桥段也许称不上什么惊奇,很简单。
离别的车站,挥手的人们,分手的情侣,等待的送别。
片子很短,却凝聚了亲、友、情众多元素。
当然,最难忘的镜头是列车驶过时透过车窗那父亲悲怆的面容。
怎样的复杂与呼喊。
火车隆隆的驶过,他的声音已然淹没。
车窗外是声嘶力竭,车窗内是形形色色的人们赶赴旅途,各怀心事。
很多的改变时一瞬间的,一瞬间的失去,一瞬间的顿悟,一瞬间的决定,一瞬间的释然。
谁说时间是上好的良药,有时候它明明还没来得及让人去反映,就走远了。
结局,还好,是个明朗的镜头。
与这午后的天气一般,淡淡阳光。
《桥》,三十分钟的短片,却让我花了一个半小时来观看、思考。
影片所蕴含的感情不是简单的主线,而是各种复杂的生活侧面共同折射出的生活真相。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构成一个相似的映照,开头孩子拉多的眼睛里对世界充满着好奇的观察,车站送别的悲伤情绪和纷乱场景,在他的眼里都新鲜的,尽管他不理解,但是却是欢乐而有趣的。
之后大量的父子亲情的描写,让我对这种经历无比向往。
单亲家庭,父亲有自己的黯然神伤,而儿子会讲笑话给父亲逗他笑,孩子的眼里能够对人的情绪有非常敏锐的洞察,但是因为缺乏经历,所以只能问父亲为什么。
而当孩子要求去父亲工作的地方,影片转入了一个高潮,意外,抉择,悲恸,任何言语来描述父亲所面临的纠结和痛苦都是苍白的,或许若干年之后,自己也有一个让自己爱彻心扉的孩子,才会体会到同样的感觉。
但是有一个侧面能说明父亲那扭曲的面孔蕴含着怎样的悲伤。
堕落的红帽女子,在看到悲恸的父亲时,这心灵产生的震撼让她能够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
红帽女子的曾经肯定有过无比悲惨的经历,而这样的经历让她觉得生活抛弃了她,她的内心是无比悲伤的,否则她又怎么会一个人流落街头,选择堕落吸毒这种生活方式来表示自己对生活的无所谓呢。
陌生人的善意无法点燃她对生活的希望,最后反倒是当她逃离自己的城市,一个人去流浪的火车上,看到了主人公,这个满怀丧子之痛的父亲,她突然发现还有人比她还要悲伤,还要无助的时候,她才明白,上帝或者生活并没有抛弃她,她还能够选择好好活着。
汤匙丢在地上,裸露的胳膊垂在窗台上,当她这样做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她其实一直都是那么的热爱生活,我也就理解为什么她在火车站的月台上能够热情的向陌生人借火,调皮的和孩子做鬼脸。
原来就是因为她热爱生活,所以她和生活抗争。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那个满嘴脏话,自暴自弃,但是却真的爱世界爱生活的孩子。
影片的最后,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红帽女子重获新生,成为人母,抱着孩子和父亲在这个陌生的街头相遇,形容枯槁的父亲,被这种幸福,这种自己曾经拥有的幸福所触动,脸上自然的流下或许流了无数遍的泪水。
他然后微笑,仰天的90度的微笑。
为什么?
你懂了嘛?
因为父亲的心中有爱。
影片无论是开头父亲抱着孩子穿过月台的情景,还是父子在一起玩闹的幸福,抑或是父亲在楼上和女子的玩笑,这些美好的生活情景都说明父子俩对生活、世界的热爱,因为父亲爱孩子,所以他能够爱世界,爱生活,所以当面临是否放下吊桥的时候,他能够选择火车上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性命。
当他在陌生城市的街头,看到女子抱着孩子快乐的旋转时,他的内心也能够微笑,纵使内心悲伤怀念,但是仍然去爱世界,爱人。
而在这个时候,我想对他,也和我自己说一声:生活有无数可能,上一秒的幸福,可能下一秒就是悲伤,在这从激越到平静的过程里,你终究要体验万千滋味。
但是如果你热爱生活,那么你该不怕去体尝。
短片里温馨的音乐,无数分离的小场景,让我对这种生活的可能性、表象背后的故事充满着梦幻般的期待。
一直以为大千世界,别人的事与我何干。
当父亲在自己儿子的生命和火车上所有人的生命之间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他做出了最艰难的选择。
眼看着失去儿子,那种无力感悲痛绝望。
火车上怀着各自心事的人们,又怎么会知道,“为了你们,我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突然觉得,不幸的人应该很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不幸,告诉别人你们已经很幸运。
红帽子女人看到了,最后重新振作。
于是桥连接着生命,通往另一个世界……死去的,重生的,人们所追寻的……还记得你曾经与陌生人或小婴孩不经意的对视和微笑吗?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一定需要什么理由才被关联。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不幸正在发生,在安全距离以外的,谁真正关心。
我们看到别人的不幸,即使不能为别人做什么,至少把自己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
坚强点,少点无病呻吟,多点人情味。
这个只有30分钟的短片,从温情到绝悲到重生,过度地一点也不突兀,穿插许多人情味小片段,结尾惊喜,极温情。
没哭,微笑着看完。
长镜头在影片中作用较大的有四处。
一为开头以小孩视角进行拍摄的长镜头,它表现了火车站的百态人生。
二为父亲与拉多在森林中游走的长镜头。
这一段本应是十分快乐的,但是因其色调清冷而罩上了几分悲伤的意味,从而为接下来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
三为父亲抱着拉多的遗体在火车轨道上行走的长镜头。
镜头慢移,随着父亲走远,悲伤的配乐消失,父亲的悲鸣声也渐渐淡出,继化为无。
短暂而深刻的感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无论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其实就像一座座精心搭建的桥梁.任何一方失衡,就会像是缺了零件的桥架,结果破碎不堪.影片借助小孩眼里的角度,观察人生百态. 一个年轻的小生命贪婪而好奇地吸吮着万物百态. 从小孩眼瞳里反射的站台的诀别都是充满欢乐的.父与子. 幸福得让人窒息,父亲生存的原动力源于懂事聪明的小儿子.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小儿子人格并没有因此而有半点缺失,相反地给与父亲更多的笑声和支持.父亲也没有因为不完整的家庭对小孩缺乏教育,相反地孕育了小孩积极勇敢的性格.男与女. 跨国界的,超负荷的, 形形色色."由于我太漂亮,你不适合我." "你太疯狂了,我们分手吧". 种种的借口,只因彼此都已不再相爱.依与偎. 一个找不到重心和方向,没有生活依傍的灵魂,得救了."本以为,我是这世界上活的最不快乐的人". 原来快乐很简单.只要不曾忘记生活的初衷.个与群. 貌似快乐的人群,其实不过是一个个最孤单寂寞的个体的合影.影片的第二次掉淚是最後故事浮現的另一個小孩的笑臉,让人不由地想起了拉多.<新的城市新的工作新的人们新的梦新的生活....>
由于种种电影或戏剧或各种艺术形式对捷克风光和波希米亚风情的描写,捷克,这个位于欧洲中部的遥远小国,倒成了多少中国人心中的梦想之地。
然而除了节庆时日的布拉格,其它地方其它时节,总是充满冷清。
就像短片里那座冰冷的大桥。
我游览了布拉格,途经一些小村庄,也去过温泉城,在人最多的热闹节庆时间,无所依傍地路过。
总觉得,繁华闹市,与我遥远无比,总是清冷。
记忆里的火车站与影片中的重合了,那些或成双成对或形单影只的人们,一个个故事重叠起来,讲述各种人间悲喜。
依依惜别的夫妻,短暂相恋而分手的恋人,吸毒的年轻女子,张着眼睛看这世间百态的纯真孩童,和他慈爱的父亲。
而我对捷克的全部记忆,也是由火车和火车站构成的。
暗夜下,年久失修的老火车站,斑驳的车厢里,穿着大红大紫的金发美女,斜斜躺在车厢里,我们走过,却是身边一只德国黑贝,忽然机警起身,直直瞪视着车厢门外我们这些可能的暴徒。
美貌的少女依然熟睡着,甚至呼吸轻浅的都好像不存在一般,黑色的网袜透露着某种妖娆的性感,亮红色的高跟鞋、脸上姣美的妆容,和身边大狗的黑亮皮毛,却处处透露出一种令人绝望的寂寞之感。
这几乎成了我对捷克的全部记忆。
那个在破旧的火车里熟睡的金发美女,和她身边犹如护卫公主的骑士一般的皮毛黑亮的狗。
这是我对捷克的全部感触。
而桥与火车,带着隐喻,通往另一个地方,通往另一个城市,通往另一种心情,通往另一场生活。
远行,带着离别,带着新生。
--话说,虽然是短片,但是配乐确实精道。
有没有人能找到那首红帽子女孩在墙角抽烟时的背景歌曲啊?
文艺装逼向,请慎重
除了伤感冷峻的色调没有什么更值得回味的了
单纯抱着找哭心态来看 已经竭力给自己情绪 还是无法
一部无法让人说“不”的短片
太惨烈了。。。看着好难受。。。可是影片最后却有着一个美好的结局。。。
人生不得不面对的抉择很多.这片里父亲出现的困境让人难过.最终能释然总觉得情绪有些错位.片头的迷思就说不清道不明.女主能够改过自新的偶然程度太大也没有太多情绪对接.大概就是人生无常.一些不经意的瞬间就可能改变一切.配乐是很应景/7.5
2013Jan14,吴中路117号,PPTV在线观看。捷克
震惊了,冰冷又温暖的感觉真玄妙!
又臭又长
我总是依赖陌生人的善良
亲爱的小孩
我祈求,从电影的一开始,我就有感觉,男孩要死去,我祈求,不要虐我,不要虐我,不要虐我。
生命的结束同时又是生命的开始,确实很美好。但我实在很难快速看懂······
一场浓墨重彩的生离死别也可以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
美丽的色调,冷艳的配乐,精彩的人物,沉重的人生
捷克片怎么堕落成这样了啊
干嘛让小孩去外头钓鱼,明摆着会出事儿的苗头。。。
玫瑰人生飘扬在布拉格上空
用桥来形容生命与爱的连接,悲剧中依然留有一丝美好。
绝望的父亲站在呼啸的火车外面那幕实在太心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