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小黄狗的窝

Die Höhle des gelben Hundes,蒙古的小黄狗,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

主演:Babbayar Batchuluun,Nansal Batchuluun,Nansalmaa Batchuluun,Buyandulam Daramdadi,Batchuluun Urjindorj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蒙古语言:蒙古语年份:2005

《小黄狗的窝》剧照

《小黄狗的窝》剧情介绍

小黄狗的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蒙古小女孩娜莎(Nansal Batchuluun 饰)在石洞里捡到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白狗,她将这个小家伙带回了蒙古包。但是父亲(Batchuluun Urjindorj 饰)却认为小狗曾和野狼生活在一起,必然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娜莎不顾家人的反对,将小白狗偷偷藏起来。直到某一天,小白狗改变了家人们的看法…… 本片荣获2005年布拉索夫国际电影节大奖、2006年德国电影节最佳青少年影片金奖、2005年汉普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海星奖、2005年慕尼黑电影节观众奖和导演奖、2005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特别提及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无情都市虎兄虎弟接班人鹿特丹大轰炸不想恋爱的千小姐灵狐圣子2:仙山大战逃逸追踪追迹第二季顺娘行星与共留守的天空蜡笔小新:呼风唤雨!大人王国的反击SEXY田中小姐食女一定要抓住别放精神线鄂尔多斯骑士女人领地我们的故事之沉默的年代2业内前五笑春人生不是梦变鼠记678路公交车末日天启战王牌御史猎妖教室神秘博士第六季因为你如此耀眼娱乐密探零零玖彼时彼女

《小黄狗的窝》长篇影评

 1 ) 自然

蒙古的孩子,很小就学会了骑马、放羊。

幼小的灵魂和草原上的蓝天一样清澈。

神灵让孩子与初生的小狗结识。

两颗一尘不染的心聚在一起,这便注定了一场感人故事的开始。

 2 ) 平静、恬淡、真诚

故事情节很简单,起伏较大的则在转场时,点点撵走秃鹰保护小弟弟的安全。

但是前面几个简单的情节,却发人深省。

首先是母亲让娜莎咬自己的手掌心,另一情节是在雨后收留娜莎老奶奶让娜莎拿着针,试着把落下的米粒扎在针上。

很简单的两个小故事,却都是为了告诉娜莎,世上有很多事都是改变不了的,不是努力就可以的。

虽然这是一种相对悲观的思想,但折射出了生活在大草原的人们,对命运对大自然的敬畏。

 3 ) 异域风情的人性美

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当然,以中国现今的华丽大制作来说,这是一部低成本的电影。

情节不夸张不刺激,却透漏出一丝温馨,时不时带来一点会心的微笑。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间的一些蒙古牧民生活细节,也长了不少见识,增添了对大草原的一丝向往。

当然,也涉及到城市化,以及牧民生活变迁的主题。

中国,真正的帐篷式牧民应该更少了。

外蒙古面临同样的变化,虽然不是主题,也透漏出创作者的一丝担忧。

教育子女的方式令我感叹,那么人性化,甚至没有依据呵斥,一直是向朋友间的交谈,而且,把米针尖、啃手掌两个简单的通过故事说出朴素真理让人久久难忘。

这时看的第一部外蒙古的影片,亚洲电影风格的多元化对亚洲电影的整体促进非常有益。

希望蒙古电影一路走好。

 4 ) 《小黄狗的窝》--游牧的挽歌

《小黄狗的窝》是2005年德国与蒙古合作拍摄的一部影片,导演是曾拍摄过《骆驼骆驼不要哭》的蒙古女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

我初看《小黄狗的窝》时亦如大多的人那般被电影中家庭里的温情所感染,但却不止是如此,总觉得似有一抹淡淡的愁绪围绕全片,更或者是一种隐忍,欲言又止,让人分明有些低沉。

与挚友闲聊,向其推荐说这是部好片,被问及原因,却又只能说些草原如何美丽,牧民如何淳朴之类空洞笼统的东西。

竟觉得有些遗憾,于是又找出电影一遍一遍的看,到这时已然有三遍了,亦又翻看了一些关于蒙古的资料,终于觉得那一抹淡淡的愁绪或者说欲言又止的隐忍是来自于导演对于那渐逝的游牧文化的情感。

导演将那种渐逝的文化融含于一个普通游牧家庭几日的生活在镜头下娓娓道来,着实让人感动。

蒙古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人。

人口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约占全国人口的80%,此外还有哈萨克族等。

过去大约40%的人口居住在乡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80%,其中生活在乌兰巴托的居民占全国居民总数的1/4。

农业人口主要由饲养牲畜的游牧民组成。

这些是在网上看到的资料,本片拍摄的时候游牧民大概便更少了,而影片的主角巴察禄一家便是这少数游牧民中的一家。

影片简单的几乎没有故事,以大女儿娜莎从学校里放假归家开始,到几日后全家转场(即搬家到别处放牧)结束,穿插其间的,除了娜莎拣到的一条流浪的小狗外,便只是寻常牧民的家务,然而导演以大段大段的长镜头默默的注视着这些,加之一些不时提及的细节,无不都透着其对于这些将逝去的生活的留恋以及对于不确定的以后的担忧。

一段值得提及的片段用饱含深情来形容导演的每个镜头都是不为过的,影片中有着许多静谧安详的远景来展现美丽的草原,可爱的羊群,湛蓝的天以及洁白的云,比如娜莎去放羊时的镜头,娜莎和妹妹看云朵的镜头,等等。

但影片中导演表现最多的却是母亲的一些寻常家务,如煮牛奶,做奶酪,熏肉,缝袍子……,导演差不多都使用了固定机位、长镜头来拍摄这些,而这些被镜头默默注视的场景里最值的提及的便是影片的最后巴禄察一家准备转场的那段。

影片里一个仰拍的特写镜头,炉子的烟筒被抽了进去,镜头跟随,我们看到母亲将烟筒搬出帐篷。

接着父亲从画面左边开始绕着帐篷慢慢的掀起帆布,悠扬婉转的马头琴响起,父亲和母亲都绕到帐篷后,镜头里只看到帐篷,然后俯拍,毛毡从帐篷的顶上被依次掀掉,跟着特写的镜头,椽子被一个个抽出……,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几分钟里只有零星三两句的对白。

直到终于收拾妥当,父亲将装满家当的几架牛车呈半圆围着先前帐篷留下的印记,然后端坐印记的中间,点着了烟,母亲端来一勺水浇在父亲前的石块上,并唱起歌来,父亲俯下身喃喃到,“美丽的杭盖大草原,感谢你的收留。

”无比虔诚。

导演说,拍这个时她很想哭。

我不是蒙古人,亦没有去过蒙古,若说难过不免显得矫情,只是看到这个确有些低沉。

而这场便很能表现了导演对于草原的眷恋。

二个多次出现的细节常看电影的人大都知道导演若反复的提起一个细节的东西,那多是想要通过这个向观众传达些什么,这部影片便有这样的细节。

1、勺子我不知道说勺子大家是否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因为勺子毕竟是个笼统的概念,有大的小的,盛饭的喝汤的,我所要说的影片里的勺子是舀水的,我们那里管那个叫马勺。

影片里马勺的第一次出场很早,开始的字幕刚结束,画面上一片的黑什么也看不到,只听到“哐哐”的声音和牧民们叫喊着赶狼,然后听到一个女声说,连勺子也敲破了。

从头至尾,我们都没有看到马勺,只知道应该是个金属制的,如果没有以后的反复提及,我们或许是不会留意它的。

之后看到马勺是父亲到城里卖羊皮后买回来的,一个绿色的塑料制品,母亲拿着马勺啧啧称赞,说如何的漂亮,如何的轻巧。

只是,这个漂亮轻巧的马勺大概是应了“红颜薄命”的古训,没过多久便被放在滚热的锅里烫坏了。

然后导演用了一个镜头,傍晚昏暗的画面,我们看到父亲的轮廓,是在修一把勺子,想来这个便是开始被敲坏的金属制的马勺了。

而那个“薄命”的塑料马勺之后看到是被遗弃掉了。

2、选举选举在影片里到没有勺子提到的那么多,我想或许是没必要,或许也有不便吧。

影片里选举共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父亲从城里回来,母亲拿着裹手电筒的报纸问,“选举怎么样了”,“大概要重选”父亲答,“为什么要重选”,“我也不晓得”。

第二次是影片结尾,巴禄察一家转场的路上,一辆吉普车路过,车上的喇叭喊道,“提醒您参与即将到来的大选,希望您作出正确的选择。

”我认为勺子和选举的多次出现都是有着导演的用意的,或许,漂亮轻巧的塑料勺子代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旧有的生活方式不堪社会的进化难免被淘汰时我们都会选择一种新的或许更好的生活方式。

可导演在肯定这个的同时却又让塑料勺子被烫坏,继而修理旧勺子继续使用旧的,这或许说明,导演对于不确定的以后的担忧,旧有的或许不行,但新的就一定好吗。

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于旧有生活方式以及蕴涵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整个文化留恋。

选举亦是如此,我从网上的资料推测,影片里所提到的选举大概就是指2004年蒙古的大选,当时“人革党”和“民族-同盟”都因所获票数未超过总数一半而不能单独组阁,最后联合执政,但于今年1月被大呼拉尔(相当于议会)解散。

显然这种选来选去,甚至重选,以及期间我们所不知的闹剧,都使得导演对于民族的未来颇为担忧。

三次颇有哲理的对话1、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

娜莎在父亲埋葬家里死去的狗时问,“为什么要把尾巴剪下来压在头下,”“用头压着,就能转世成为绑马尾的人,而不是长尾巴的狗。

”“真的吗?

”“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

”2、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娜莎在帮母亲割奶酪时问母亲,“你们为什么不要它。

”“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母亲让娜莎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

“咬不到。

”“咬不到吗?

再试试看。

”娜莎努力咬,“还是咬不到。

”“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3、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娜莎在听了老婆婆关于黄狗的故事后问,“那我下辈子转世还会当人吗?

”老婆婆把娜莎带到米缸前一手拿针,一手抓起米往针尖上撒。

如是几遍,老婆婆将针递给娜莎,“有米粒站在针尖上就告诉我。

”娜莎学着老婆婆的样子将米撒向针尖,几遍后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啦。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大都对这三段对话津津乐道,而这些对话里蕴涵的道理也恰体现了蒙古游牧民族的价值观,虽然朴素但却似真理一般,耐人寻味。

同时从这些道理里我们亦可看出导演对于其本族文化的热爱。

上面说到的也只是这部影片的一些细节、片段,而促使我深究这些细节的原因便是之前说到的贯穿全片的愁绪与隐忍,也恰是这些让我终觉得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

当然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好的立意不一定会有好的电影,叙述的技巧同样重要,本片的叙述基本上以时间为轴线。

虽然使用了很多长镜头拍摄,但在具体情节上也有合适的变化,比如在转场的路上母亲突然发现大概两三岁的小儿子不见了,本来平稳的镜头立即在母亲、牛车、父亲间快速切换,并且似乎是使用了提携式摄影拍摄使得镜头摇晃,还有在同时亦响起快节奏的琴声,这些都恰好表现了母亲父亲在发现孩子丢失时的焦急心理。

在之后父亲骑马寻找孩子时亦使用快节奏的琴声,镜头跟随移动,表现人物心理,同时画面不时切换到小儿子在原场的情景,并在小儿子的场景里基本不使用背景音乐,使画面表达出令人窒息的静谧。

画面切换间亦张持有度,将影片推向高潮。

我一直想知道能拍出这样影片的人是长得什么样子,尤其知道其还是个女人,我想应该是个很细腻且经过沧桑的人,像侯孝贤,可惜一直找不到照片,终还是不知。

 5 ) 从青歌赛原生态唱法谈到原生态电影

我们应该感谢中央电视台,应该感谢青歌赛,更应该感谢这些那些来自草原,来自深山,来自林海雪原,来自世界之巅的歌者。

他们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歌唱大地,歌唱神明。

聆听这样的歌声,你会忽然觉得那长调好似悠悠的从他们的嘴中拉了几百年上千年,会忽然嗅到那发自泥土的特有的芳香,会忽然被原始的母性震撼。

看过几天后我忽然醒悟:原来我们现在的生活竟然早已经远离了祖先踏过、野火烧过使人类生养不息的土地。

于是我联想到了电影,其实展现原生态的美,电影更加直观,更有优势。

就在青歌赛前我看过一部蒙古电影《小黄狗的窝》,这是一部彻底的原生态电影。

大草原土生土长的牧民,真切的蒙古包,写实的牧民游牧生活。

故事很简单:草原上一家牧民,小女孩在捡牛粪的路上遇到一只小狗,于是带回家要留下它,而父亲怕是狗和狼群有关系带来后患坚决反对,最后在迁移时把狗留下来,而在他们迁移途中却发现最小的孩子没在车上,父亲回去寻找时发现小狗忠实的保护着孩子,使孩子免遭秃鹰的侵害,于是小狗终于被接受了。

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特别说:“我必须找在草原上游牧的蒙古家庭来演这部电影,因为这才是他们的生活,换成演员就变成演戏了。

”“牧民的生活状态也在变,也许再过二十年想表现牧民的生活也只能请演员来演了。

”(顺便提依据,这个导演是在德国留学的,作品《骆驼骆驼不要哭》还曾经获得奥斯卡提名。

实力不可小觑)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那些草原上的牧民怎么生活,他们和自然结合的是那么贴切,对大自然是那么的敬畏。

于是我也联想到国内一部不错的电影《花腰新娘》,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云南花腰彝族的爱情故事。

花腰彝族有一个风俗是女子嫁人三年后才能与男方同方称为“归家”,女主角凤美敢于和老的礼法抗争,和男友之间发生一系列冲突。

故事虽俗套,但展现的民族风情却让人眼前一亮。

张静初的表演可以说精彩,但毕竟是表演。

现在我就想:如果故事不是刻意的雕琢,如果不是专业的演员来表演,那么这不就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电影么?

如果是这样,这部电影的名气绝非现在可比了。

巧合的是这届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冠军好像正是彝族姑娘,而且恰巧就是花腰彝族。

于是我又联想到很多电影,阿富汗的《奥萨玛》,伊朗电影《圆圈》,前几天看的马其顿的《暴雨将至》,甚至还想到了90年的奥斯卡影片《与狼共舞》,影片中的原生态因素一定为影片获奖增色不少。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五十六个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的民族,那根民族都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哪个民族的生活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而他们的原生态生活也在随着现代化的脚步在漫漫的蜕变着,一部反映他们生活的原生态电影是多么的令人期待啊。

想着这些电影,耳边萦绕的还是那些歌声。

这些歌就是他们的生活。

于是就有了这个问题:我们到底该怎样的生活?

是否一定要住进楼房?

是否要再建设一个开发区?

是否---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以至于我们经常选错。

 6 ) 针尖上的来生

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影片里的小女孩在一场大雨后被老奶奶收留,小女孩问起关于来生的问题,那个老奶奶没有说什么,只是抓了一把米,拿起一棵针,将所有的米洒下来,然后问小姑娘:这么多的米,有一颗立在针尖上的可能性有多大?

......你的来生还是人的可能性就像针尖上的米粒一般

 7 ) 你把话给我讲清楚了就行

外蒙草原上的五口之家,年轻的爸爸妈妈带着三个小仔仔住在蒙古包里过日子。

事情发生在赶场前的几周里,大女儿(八九岁的样子)在石头洞里找到一只小狗,十分喜爱。

当地多狼,狗狗可能和狼一起在石头洞里住过。

这样的狗父母绝对不能收留,但大女儿就是不想扔掉它。

安静的气氛贯穿全片。

画面简洁干净,没有刻意的诗化或留白。

草原上的一家游牧民受邀出演,演员的表情自然,宛如表现住家生活。

确实花了大量时间表现牧民的日常生活。

从赶场前拆蒙古包的每一层毡,到最后整个家被装到牛车上向远方的草场走去,事无俱细一一记录下来。

但戏剧张力始终存在。

孩子和狗故事,最后怎么样了呢?

我们会像<孔雀>那样思考人生,会像<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样讲究排场,会像<疯狂的石头>那样无厘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小黄狗的窝>那样安安静静讲清楚一件事呢?

有时候在没有噪音和心理压力之下听明白一件事才是最能让观众快乐的事情。

  

 8 ) 农业文明的理想

充足的草地,用来养足够的牲口,从而过上满足而平静的生活。

由于有充足的草地,于是人们可以不必为了资源而你争我夺。

人性的弱点 - 欺诈、谎言、无端的敌视、自私自利的争夺 - 全部消失了。

人性的优点 - 友善、互助、对同类无缘无故的爱、毫无怀疑的完全信任 - 都发扬光大了。

人性真是奇妙啊,为了获得自己最珍惜的,不惜去做自己最厌恶的。

蒙古人为了他们平静的生态和纯朴的理想,不惜去杀戮和征服,并在其中最终失去原来的生活方式,不知是进化还是退化,而成领主和无所事事的贵族。

这也就是农业文明的最大的悖论:它极端依靠合适的气候,充足的土地,和和平的环境。

而气候总是在变化,有了天灾,于是人祸就来了。

每当Eurasian Stepp的气候变得恶劣,蒙古人和其他的草原海洋上的渔夫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他们的高原之家,向南,向西,寻找他们新的游牧的草地,于是,和当地的居民一定会产生冲突,冲突升级,变成战争,而最终的胜利者,往往是蒙古和其他民族的骑兵们。

但他们又真的胜利了吗?

为了占领新的土地和新的民族,他们不得不使自己去做最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往往是在他们失败之后,草原的气候又会变好,那么回去。

土地是一定的,所以当人口增加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充足的土地也是保证不了的。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歉收、天灾、洪水而引起的饥荒的负荷能力的下降,特别是如果低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就会有暴乱。

中国在地理上的隔绝,特别是可耕地的隔绝,使得这种暴乱往往演变为内乱,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马,所以不能像蒙古人那样组织起来向外扩张。

写到这,突然想到,也许蒙古人本身也不是那么的和平,也许无数次的内部战乱使他们意识到,与其为了草地拼的你死我活,还不如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去当征服者来的划算。

但是,他们这么做的前提,必然是气候,人口,或和平的失常。

和平的失常,实际上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农业文明的存在,需要土地,但对土地的保护(军队)则需要税收,而农业文明的特点恰恰是只为了生存需要生产,不是为了利润生产(为了利润生产的农业是商业体系下分枝,不成为农业文明)。

这使得任何军事上的动作,都会使农业文明感到不堪重负。

而没有军事的保护,又怎么能有和平呢?

美国的Jefferson总统,曾经幻想,要让美洲大陆变成freeholders的天堂。

每个人分一片农场,打倒万恶的商业势力,让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

这也许也只有在大洋隔绝的美洲才可以被幻想吧。

但是,美国的农业一开始就是为了利润,种植园主们和工厂主们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除去他们的利益的冲突。

但现在的蒙古却是左右逢源了。

北有俄罗斯,南有中国,再加上全球变暖,国际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是很适合发展农业的。

它做为缓冲带,军队是越少越好,冬天的气候变暖,也给放牧造成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蒙古也在不可避免的变为现代国家。

商业的力量是不处不在的,他们的放牧,也变为了为了利润而运行的产业。

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女,进入城市,融入新的世界。

他们的生活,也像被考古纪录片一样的记载,珍惜,怀念,被人们变为一个传奇,一种用来缅怀的理想化的却并不存在美好的昨日。

 9 ) 漂泊还是安定

好朋友给了我20几张他最近喜欢的碟片,我这样一张一张的看着,最后一张是《小黄狗的窝》。

观赏10几分钟后,我已经被震撼地五体投地,然后才想起朋友曾经给我大力推荐过该片,他说,该片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影片资料】《小黄狗的窝(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2005蒙古/德国蒙古女导演: 琵亚芭苏伦·戴娃(Byambasuren Davaa) 奖项:戛纳金棕榈狗狗奖最佳影片,德国慕尼黑国际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纽约汉普敦国际影展金海星奖。

《小黄狗的窝》用一种及其平淡而又真实的视角,展示了蒙古大草原上牧民乌察禄一家的生活影片。

草原上不断有人搬到城里,遗弃了他们最忠实的伙伴--狗,而那些被遗弃的狗有些便与狼群混在一起,专门攻击羊群,但片中的狗是个例外,在乌察禄的小儿子面临危险时,它表现出色,最终赢得男主人的信任。

千万注意,不要以为该片是反映狗的片子,片中是有些狗的镜头,但大部分的时候象是一个记录片。

内容上很象央视十套里面栏目《讲述》,但经过导演戴娃的处理,不管你在看此片时周边环境如何嘈杂,不管你当时的心情如何,只要耐心看10几分钟,就会很快融入到电影剧情中。

镜头很干净,风景很优美,一个半小时缓慢地描写了蒙古一家人的普通生活场景:挤牛奶,小孩玩耍,放牧,去城里卖东西,剥羊皮,做衣服,孩子去城里读书回来,收起蒙古包搬家等等。

无论何时瞄一眼,都是一张草原风光明信片。

如此朴实,如此美丽,如此纯净,如此哲理,我找不到什么电影能与之媲美,硬要凑个数,我只能想到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

在观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朋友为什么说该片改变了他的世界观。

任何电影都会有铺陈的矛盾与主线,该片也不例外。

如此温情,如此俊美,但我能感知到观看过程中的心灵沉重,或者说是有淡淡的哀愁。

最初我给自己的解释是,可能是一种乡愁,可能是一种想逃避城市生活回归草原的心态,但,后来在最近热播的《神雕侠侣》中我找到了答案。

杨过想离开古墓去看外面的世界,而小龙女却只想着和过儿在古墓中终老。

改变我朋友的什么世界观?

其实很简单,就是选择简单的安定,还是选择去远方的流浪。

好朋友对人生有这样的感悟,人活着有三种境界,第一活着,第二经历,第三自由,朋友现在决定选择自由。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流淌着象蒙古人血液中的那种流浪基因,这种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大多数人的现实生活是平淡的,平淡的想不出今天和昨天有什么区别,或者今天和去年的今天有什么区别。

生活的本身也是简单的,在外部世界的一些诱惑出现后,我们的内心可能会失去一些平衡,于是有了《中国国家地理》卖地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要每年有那么几天融进大自然的怀抱。

我很喜欢电影里一组镜头,电影里不厌其烦的花了不少时间,详细刻画了一个蒙古包拆卸和装车的过程,只要愿意,5分钟的时间,一个蒙古家庭的所有家当都可以放在牛车上,然后再换一个地方。

   如此简单,如此方便的迁徙,让我在思考,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流浪和漂泊的锤炼,才可以这么熟练的面对永远无法预知的前路,像我等已经习惯于安定,习惯于知道明天要发生什么的人们,相比起来,显得多么的渺小。

朋友的世界观改变,不仅是要多融入自然怀抱,他想走地更远。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做了我们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于是他们引来我们钦佩的眼神,和日常生活的谈资。

还有一些人更是做了我们想都没想到的事情,他们则是在创造传奇。

我清楚的知道我朋友性格里的东西,而且也相信他这样想了,他就会去做。

祝福他!

本文最后想讲述片中两段非常经典的对白。

1、 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娜莎在帮母亲割奶酪时问母亲,“你们为什么不要它。

” “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咬不到。

”母亲让娜莎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

娜莎努力咬,“还是咬不到。

” “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 2、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老婆婆把娜莎带到米缸前一手拿针,一手抓起米往针尖上撒。

如是几遍,老婆婆将针递给娜莎,“有米粒站在针尖上就告诉我。

” 娜莎学着老婆婆的样子将米撒向针尖,几遍后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啦。

”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 最近一直在寻找导演戴娃另一部比较出名的片子《骆驼骆驼不要哭》,想来这个草原长大,在德国受过专业教育的女导演不会让我失望。

 

 10 ) 由自然和谐的蒙古草原,论及中国大导演的不作为

(一)这是蒙古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的作品,并非我国内蒙,讲的是蒙古草原一家人的生活故事。

导演用了平实的语言和大量的长镜头,舒缓地展现了一幅幅广袤优美的草原景象,和在此的人们并不富裕但平和的生活。

影片反映出的那种自然平和的生活状态,那种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不知不觉中,会触动到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因为,这种和谐关系唯一源于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叫做“爱”。

这个导演还有一部片子,叫做“骆驼骆驼不要哭”,非常想看一下。

在我比较早的一篇博客“我看好电影”中,一并介绍了过去几年我看过的好电影,以及我对好电影的看法。

我也说过要继续update好电影清单,这是开始的第一次,决不会是最后一次,好电影浩瀚无边、生生不息。

(二)下面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了,但确实再次有感而发。

我一直以为,一个导演,尤其是有国际声誉的大导演,其责任在于真实记录他所生长的土地上的生活状态,在于向世界传播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精神。

不仅如此,而且要用一种“美”的形式,传递出的也是美的感受。

蒙古导演琵娃做到了,但我以为张艺谋、陈凯歌等没有做到。

依我看,他们已然很难做到,因为所谓都已经“功成名就”了。

没关系,厚重的中国大地上的好导演会产生,有责任感、有美感、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有深刻认知的好导演一定会有,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小黄狗的窝》短评

有生硬之处(特别金句OP&三男子选举围谈)。剪切偏套路drama。优点难掩:难得蒙古日常生活纪录片风格的自然捕捉(特别三小孩) 山洞老妪豁牙笑转世为人难。花十几分钟拆除蒙古包:游牧民族进城前,人畜无害的最后一点心防。女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值得关注。

5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这才叫风淡云轻,其实我很想看城市跟草原交错的故事片,但目前看到的都是草原。

8分钟前
  • 不如这样
  • 还行

挺有趣的片子 纪录片的拍摄剧情片的剪辑 温情自然

13分钟前
  • 黑道快餐店
  • 推荐

天然质朴的画面,不带现世的焦躁,是动人的映像。你伴着美丽的传说而来,离去时,感谢杭盖草原的收留,仪式是你的歌。天舒草漫,呼麦悠扬……

14分钟前
  • 劳拉Lora
  • 力荐

一个温暖的人,做了一个温暖的陈述~

16分钟前
  • 乌托邦的琳
  • 还行

可爱至极

21分钟前
  • Patty
  • 力荐

很棒的电影。虽然情节很平淡,但是真实而美好。生活在城市,有点向往牧民的生活,但也只能在电影中体验了。故事就是讲小女孩养狗的故事,生活日常,爸爸担心狗会引来狼,而狼会伤害他们养的羊群,可狗却很珍惜与主人的情谊,关键时候还会保护人类幼崽。都说草原的人特别爱护动物,那是对生命的尊重,返璞归真吧。物欲横流的城市里看到这部电影,心里很舒服。

25分钟前
  • huotu1987
  • 力荐

我想真挚质朴的情感会让繁复日子越来越简单有意思吧…

28分钟前
  • 阢陧
  • 推荐

展现蒙古草原的原始与纯真,辽阔草原上的流浪牧民所带来的原始野性与天真儿童的纯洁童真呈现鲜明的对比,风格明显但平稳流深,话说这不是小黄狗明明是小白(黑白)狗嘛

29分钟前
  • 天蓝色的残忍
  • 还行

78分,小女孩娜莎真不错,不论是不是纪实项目那表现也是很棒的。文字居然用的竖体原版蒙语字👍🏻。

33分钟前
  • akv98
  • 推荐

把小狗捡来,又随意丢掉,丢就丢了,你把它拴在那不让它自由地跑干什么?看到这里感到很伤心。信仰藏传佛教的蒙古牧民,帐篷里供奉着佛像和油灯。只有针尖上落下米粒,下辈子才能再做人,所以人生是多么宝贵。才知道戛纳影展还设置了金棕榈狗狗奖,真的太可爱了,我要把每年的获奖和提名都看一遍!

34分钟前
  • 宇宙最焦虑患者
  • 还行

赏赐一星。

37分钟前
  • 打🐶专用
  • 很差

狗入狼群,不要选举。消灭电子狗,统一草原。

41分钟前
  • 弹涂鱼
  • 较差

好清新的画面

44分钟前
  • 沁沁
  • 力荐

就是草原上一家人日常生活的描绘 比较简单 有点粗糙 没有多少剧情可言 但是有它的质朴可爱的真实一面。

45分钟前
  • Seuysiro
  • 还行

原生态得近似纪录片

48分钟前
  • 孝宸
  • 还行

说来可能难以置信,那个回来会给妻子儿女带礼物的草原汉子,是我想要的结婚对象~

52分钟前
  • Echo·1900
  • 力荐

拜达赖

54分钟前
  • 路可可
  • 力荐

温情但不做作,也并非流于形式的“高级心灵鸡汤”,非常质朴的镜头,非常淳厚的情感,几个娃娃真可爱,忠狗亦萌呆;对于草原和家乡的眷恋,流淌在每个镜头里,几处点睛式的哲理对话,自然天成。

5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很有水平,节奏很好,再一次想起吕克贝松的话。外国人前菜,主菜,甜品一道道顺序清晰,结构清晰。

57分钟前
  • 山羚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