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当中的一个核心理论,就是通过一个球员的之前比赛表现的数据统计,而得出这些球员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并且激发其不为人知的、前所未有的潜力。
在电影当中的棒球界,这套理论代表着学院派的新思潮,并且被billy用以对抗整个棒球界的旧秩序。
但是事实上,如果你是一个足球迷,你对这一套将会感到完全没有任何新鲜感,甚至会惊讶,在竞技体育这么发达的美国,竟然到了二十一世纪才出现这种思潮。
喜欢足球的同学相信大多玩过FM,这个游戏其实是这种思路的最佳体现:所有球员的能力被细化到一组组满分二十的数字,不同的球员就是这些数据的排列组合。
因此,这个游戏当中的博弈,就在于寻找到每个位置上数据能力组合最好的球员。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后卫最核心的技术属性,在于抢断,盯人,头球,而射门,传中,盘带就没有意义。
所以在你选择球员的时候,只要重点的几项属性达到高标准,即使总评分并不高,依然可以比总评似乎很高但是数据分配并不合理的球员打得出色。
所谓的“FM妖人”正是那些看起来数字平平,但是组合起来却能力惊人的球员。
这套理论并不仅仅存在于游戏当中,事实上,这个游戏体系的建立,正是参考了足球界已有的做法。
我们常常惊叹穆里尼奥总是可以将能力并不是顶尖的球队带到远超过其水平的成绩(比如波尔图,国际米兰)。
其实,穆里尼奥本人就是这种“数字足球”的执行者之一,其当年的副手,同样在波尔图取得惊人战绩并且创下足球教练转会记录的博阿斯,正是曾经为他收集和分析球员情报的负责人。
尽管现实生活中,穆里尼奥的成功同样有其球队精神建设的功劳,但是在技战术领域,其科学方法保证了其对于平庸球队的提升。
有趣的是,穆里尼奥本人对于球队搭建也要求极强的控制,非常反感上层对于其转会策略的干预。
众所周知,穆里尼奥出道于巴塞罗那。
拉玛西亚青训体系,其实正是其执教理念的来源。
事实上,根据统计数字评估球员,最大的影响不是赛场,正是青年球员培养因为青年球员的能力发展拥有更大的人为引导和主观组合数据的可能性。
拉玛西亚青训体系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其从克鲁伊夫时代就搭建起来的完整战术体系和青年队培养方向。
那么克鲁伊夫的体系从何而来?
阿贾克斯---另一个天才青年球员的摇篮。
在阿贾克斯的官方网站上,就清楚地介绍了其青年队搭建思路:“阿贾克斯建立了TIPS模型,也就是技术(Technique)、洞察力(Insight)、个性(Personality)与速度(Speed),每个方面对应的有十个标准。
个性与速度通常是球员天生所固有的,但是技术与洞察力却是可以开拓的。
阿贾克斯的球员们都拥有一本特殊的“护照”,上面记录着他们所获得的所有成就。
”http://ajax.titan24.com/youthinfo.html根据这样一个球员评估量表,每一个场上的小球员将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组奔跑的数据,与此同时,阿贾克斯青年各个梯队的战术风格和体系(以433为基本构架,强调进攻性和观赏性)、训练方式完全一样,保证了小球员从一进入足校,就开始了其能力数据的合理组合与发展。
除了阿贾克斯-巴塞罗那体系,科学化的球员能力管理在足球界已经非常普及。
比如AC米兰著名的米兰实验室,就是根据对于球员能力的精准评估,给予最适合的训练安排和膳食搭配,保证其运动状态的保持以及运动寿命的延续。
浴火重生的克雷斯波,减肥的罗纳尔多,不老的马尔蒂尼西多夫因扎吉等等,都是米兰实验室科学管理下的杰作。
有时会发觉看的电影越来越多,想要从中收获感动却越来越难。
看电影的过程仿佛是一场寻求人生体验和情感认同的奇妙旅程,风景看得多了,能够留在心上或打动自己的自然开始变少,除非是更新鲜的体验,或者是更贴近内心的情感。
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部电影,看到潸然泪下,也是2011年唯一一次看到流泪的电影。
这部改编自迈克尔·刘易斯同名小说的电影讲述了由皮特主演的一位棒球队经理Billy Beane在资金紧缺、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大胆采纳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分析师Peter Brand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对电脑数据的分析来挖掘和组合被低估球员,赢得了惊人的创造纪录的20连胜,撼动了整个棒球界以往选择球员的方式甚至经营理论。
这个听上去怎么都像单纯励志片的电影和一两句话就能讲完的故事,不但被导演Bennett Miller拍摄的紧张、有趣、聪明,而且情怀感人。
充满智慧或情怀的电影一直是我的最爱,而《点球成金》竟能举重若轻的做到了两者兼具,并通过皮特女儿一首歌的时间把曾经的梦想、艰辛的拼搏和人生的遗憾在经历时间沉淀后留下的沧桑感染得让人泪打心底流。
感动总是在不经意间出乎意料地触碰内心里最柔弱的地方,可当每次回过头来再听那首歌,再去看那首歌响起时皮特苍老的脸和眼含的泪,还是会被感动到泪湿眼眶。
那首歌叫“The Show”,原唱是澳大利亚女歌手Lenka,影片中是由扮演皮特女儿的Kerris Dorsey童声演唱,配着木吉他的伴奏,歌词” 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 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do it alone, 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即唱出了女儿自己的幼小心声,也唱出了父亲皮特的困境和艰辛。
一个为了梦想打拼了一辈子的父亲,生活中却因离异而孤身一人,事业再成功、内心再坚强,在女儿弹唱一首直抵内心的歌时,也只是个苍老、疲惫和内心遗憾的父亲。
也许在生活面前,每个人都只是牵线的木偶,没有胜负而言,只有败过多少。
所以不如,Just enjoy the show.
Michael Lewis的《Moneyball》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也是我开始大张旗鼓读non-fiction读过的几本重要书籍之一,可谓日后取向的前奏。
这本书的好处我已经谈了很多遍,甚至成为了我自己写《赢的秘诀》的灵感。
Michael Lewis本人言语一向风趣,抓点也很准,这次也不例外。
棒球是一项很多人都熟悉并且热爱的体育,而Lewis居然还是能够找到一个切入点,让我们大开眼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欣赏和思考棒球。
而他做到这一点亦非通过太过严肃或技术的论文,而是通过一个个可读性极高的故事。
现在,《Moneyball》不仅是棒球迷必读,也成为了商业读物中的经典,“Moneyball”一词更是和“Google”一样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名词。
然而,正是因为这本书太过成功,我一开始并不认为这部根据此书改编的电影会非常好看。
因为我本人也喜欢电影,所以当我知道此书将被改编时,我也开始思考,如果我是编剧的话,应该如何去做。
最后我得出的答案是,应该不太好看。
书和电影是不同的载体,而Lewis作为一名作家,其作品最为出彩的地方皆是充分的利用了书这一载体的特色。
虽然《Moneyball》中有生动的人物(主角Billy Beane首当其冲)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比如电影和书中经典的Jeremy Brown摔倒的段落),但如何将这些亮点串起来,让其能够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却看似是不可能的任务。
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让人惊喜的部分。
Moneyball的电影版故事跌宕起伏,各种戏剧冲突层出不穷,而Brad Pitt饰演的Billy Beane甚至比书中更为生动。
除此之外,电影的节奏和台词亦恰到好处,而对Lewis书中精华的使用更是妙到极致。
比如上述Brown摔倒的情节除了发挥了书中幽默和总结的作用,亦成为了Beane本人职业生涯的写照。
最妙的是,最后电影还虚构了两位主角还直接说:“it’s a metaphor。
”“Yeah,I get it。
”这样更为幽默、也让人物更为丰满的桥段。
虽然我一般不喜欢作品中的内容被取舍或进行再创作,不过Moneyball的电影却做得恰到好处。
由于载体不同,电影会弱化书本身的内容和故事是不可避免的。
实际上,这一点也适用于Lewis本人的著作。
在《Moneyball》大热之后,很多人都认为Lewis把这个故事过于戏剧化,以至于很多地方和事实不符,比如被Lewis认为太过肥胖的Prince Fielder就在后来成为了当年最为成功的选手。
但Lewis本人是畅销书作家而非记者或学者,因此为了故事的可读性而牺牲真实性是可以理解的。
同理,电影为了故事能够生动而牺牲书的内容并加以适当的虚构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成功虽然少不了导演对整体的把控以及Pitt等人的精湛演出,但最功不可没的还要数编剧。
因此,即使没有Lewis本人的素材,这部电影依然能够成为上等作品。
本片可谓达到了好莱坞商业片制作的巅峰,而这种精致从每个细节都体现了出来。
好莱坞电影少不了俗套,但正如《故事》告诉我们的一样,俗套也有其功能,即可以言简意赅的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支线从而让故事和人物更为丰满,而又不至于耽误故事主线。
本片所出现的Beane的家人的段落为书中所无,但却让人倍加感动。
棒球固然是我们所爱,Moneyball这一概念固然引人入胜,但真正感动人的却是父女间真挚的情感。
以女儿稚嫩的歌声和感人的歌词为本片的终点正如Moneyball整部电影一样,可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妙到极致。
短评写不完了写长评吧。
皮特制片的电影常能戳中我关注的点!
一个题外话,感觉这男主跟皮特的人生经历和个性有一些类似呢:球员转领导vs演员转制片,球员生涯失败vs演员生涯未获奥斯卡,领导生涯成功vs制片生涯常拿奥斯卡,二人都离过婚,本可以拿斯坦福全额奖学金却做了球员vs本可以本科毕业去当设计师却自己辍学去走上演员之路,男主之前太听所谓经验人士的话,听了却总是很平庸,而唯独没听话的这次成功了。
男主没成功之前对球队的整改不知对错,以成见判断他做的事是错的,但他内心深处认为是对的,这跟皮特第一次的辍学当演员、第二次的演员转制片都是一个道理,都是对成见发出的挑战,对内心信念的坚持。
正题:1、没成功之前,你所做的很难被定义为固执或坚持,凭成见判断的人总会认为你固执,只有伯乐知道你是坚持;若成功了,你所做的就会变成“坚持”,众人都会夸你“有改革精神”之类的话,你就成了可以制定规则的人;若失败了,你所做的就会变成“固执”,众人就会骂你骂得一败涂地;2、跟人沟通太关键;3、要把握整体,道理类似田忌赛马;4、一个团队好不好关键在于队友关系处得好不好;5、当团队里能力弱的做出的成果不好时,能力强的所说的话很容易得罪弱的,弱的会觉得强的太强势,自己做得很好,殊不知坚持己见不会给团队带来好处,总结来说就是弱的自我认知不正确;但在没有成果之前,即使自我认知正确也很难相信强的,甚至谁强谁弱都不好定义,道理类似于1;6、具备“看一眼就知道这人是金子”的能力很重要;7、一些拿高薪的人往往出于对事物的热爱去做;8、背水一战时会把人的能力逼出来,而这一战的胜负会产生很大的蝴蝶效应,道理类似于1;9、耶鲁文凭的年轻人完全无法共情高中文凭事业滑铁卢还要养家的人的压力,人生阅历不同啊;10、没成功但有能力成功的时候,最缺乏的是信心,这种信心源于深度自信(对自己有内心深处的信念,有一种直觉知道这么做是对的,感觉这么做离答案进了一步),或者他人的理解支持(让我想起了蜘蛛侠平行宇宙中小黑蛛的父亲),这种信心类似于蜘蛛侠平行宇宙里彼得帕克所说的信念。
我看过很多体育类的励志电影,从我熟悉的篮球足球到我略懂规则的橄榄球,但是棒球,哦,对不起,棒球,我连真实的棒球都从未见过,更毋需提它的规则了。
关于演员,美国的男演员,大家耳熟能详的,我都喜欢,比如丹泽尔华盛顿,比如爱德华诺顿,等等,他们都是我的最爱,但是布拉德皮特从来都不是,我不喜欢他,从我记住他的名字开始,我就不喜欢他,没别的理由,因为他的笑容会让我产生一些不好的回忆。
于是《点球成金》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的题材是所有球类运动里我最不了解的棒球,它的主演是让我提不起兴趣的皮特。
可是它狠狠地感动了我,这种感动完完全全不同于之前各类体育题材的电影。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情节性肯定比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要稍微弱一点。
励志,这个词语让人联想起来,经常是一个Loser咸鱼翻身的故事。
可是《点球成金》的故事不是这样,运动家队在上一届可是亚军,亚军啊混蛋,亚军能算咸鱼吗?
当然不能。
所以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和普通的励志故事不一样了,那么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它说了一群不可思议的人凑在一起通过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完成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什么都需要钱才能表达,身份需要钱来装点,尊敬需要用钱来堆叠,男孩对女孩的喜爱需要用钱来表达,甚至连棒球也是,只有四千万的你们,怎么去对付上亿的纽约基洋队呢?
于是那个耶鲁大学经济学毕业的胖子出现了,他用另一种理想的方式告诉你,还可以用数据用模型用理论来搞定这一切。
这一切听起来像是扯淡,但是不争的是,这是真事,它的确发生过。
不热血不煽情,冷冰冰的故事,Business is business,“为什么不让我们坦诚一点呢,我的目的是榨干你最后一点棒球的价值,而你的目的是继续留在场上,所以何不让我们各取所需呢?
”最后,运动家队没有创造奇迹,他们虽然神奇,可是他们还是挡不住现实的规则,现实就是,因为你没有钱,你怎么打败那些有钱的家伙呢?
只是没想到结尾会用Lenka的《the show》来点睛,那个抱着吉他的小女孩真是太治愈了,她轻轻地对着皮特唱:“you're such a loser dad”,翻译过来可以理解为“你这个老爹真是弱爆了。
”是啊,老爹,你真是弱爆了,波士顿红袜队给你开了1200万美金的薪水啊,那里有钱有明星,可以完成你的理想,可是为什么你拒绝了,为什么呢,为什么你最后还是留在了破破烂烂贫穷无比的老地方呢。
you're such a loser dad,just enjoy the show.因为人啊,有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在血液里流淌,你的灵魂为之燃烧,你的脊梁为之挺立,你的头颅为之高昂。
我忽然喜欢上皮特了。
全片看完,热泪盈眶。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在大联盟棒球赛中,比利的奥克兰队输给了洋基队,而三名主力球员都被挖走了,球队的未来前景渺茫。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彼得,为团队理念两人不谋而合的行动,所以他聘请了彼得作为自己的顾问,一起研究如何建立一个高胜利的球队,他们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并开始挖掘潜在的明星,放进集团通过各种方法。
这些人表面上看有弱点,性格偏向,但它在某些方面拥有棒球比赛的超强能力。
最后,他们在批评和质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什么比利和他的团队能够成功。
善于挖掘人才,并给予他们高度信任;科学理论指导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团队管理模式,但毫无疑问,这种跨学科的方法对于棒球来说是非常实用的。
当电影里奥克兰运动家队的球员在棒球场上相拥,庆祝打破美国棒球联赛连胜纪录的第二十场胜利时,电视机屏幕里正好闪过林书豪在麦迪逊广场扣球灌篮的身影。
我的眼角不禁有些湿润,为的是那份因改变而创造的奇迹。
各行各业都有自已的一套不成文的规定。
这些规则延续得久了,就会变成行业内的“金科玉律”,一片江湖上的行动指南。
而自从棒球联赛诞生起,钱、球星和球探制度就是维持比赛运转的三大要素。
几十年来,各个球队的球探凭着个人经验和喜好,从高中、大学联赛中挑选新人,经理用金钱在不同的球队之间交易球星。
因此当奥克兰运动家队,这支成绩垫底且穷得叮当响的球队的三个主力球员被高薪挖角后,队内球探依然延续一贯思路——用钱买出色的球手顶替。
没有钱,哪里找好球员?
在球队总经理比利•毕恩愁眉不展之时,耶鲁大学经济学毕业生皮特•布兰特向他重提了“魔球”理论——用数学建模的方式经营球队,挑选便宜而且实力被严重低估的球员组队参赛,一样有胜算。
比利采纳了这个套被棒球界认为纸上谈兵的理论,挑选了一批“老弱病残”的队员。
球探们纷纷反对,“他的外貌太奇特”,“他个人私生活混乱”,“他击球的姿势太古怪”……比利力排众议,坚持让这些球员上场。
球探制度真的完美无缺?
球探的经验真的万无一失?
听着会议室里元老们异口同声的反对,我感到有点滑稽。
一个球员的实力,难道得由他的相貌、发型、嗜好甚至个人生活来断定?
这些荒唐的标准之所以一直沿用,仅仅因为它已经沿用了很多年,变成了球探的一种甩不掉也不愿摆脱的惯性思维。
而比利正是这种制度的牺牲品。
当年在球探的赞美之词下毅然放弃了斯坦福大学的奖学金投身职业联赛,虚耗多年光阴才发现自己并不合适做职业棒球手。
哪怕是抽象的观念,与之相伴久了,人就会对其产生依赖。
一旦它消失,我们便如丢失了拐杖的盲人,行动失去方向,精神失去寄托。
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我们就把这些可能很不合理的想法视为不得改变的规则。
但是当环境改变,那些曾经的黄金定律的不合理性就逐渐显露出来,反而成为妨碍我们进步的偏见,正如买球员的惯例对于捉襟见肘的奥克兰运动家队不切实际一样。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比利变革的勇气,因为改变是一次抛弃过去,迎接未知将来的华丽冒险。
当所有人都为球队创纪录的20连胜欢呼时,只有比利心事重重地对皮特说:“我们必须赢得决赛。
只有夺冠,评论家才会承认我们的成果,我们才能改变这个游戏规则。
”改变,是比利脑里挥之不去的词。
从改变球队的命运,到改变棒球界的运作方式,他在一次又一次的追求革新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尽管最后奥克兰运动家队没有夺冠,但是波士顿红袜队凭借比利的理念夺得世界冠军,“魔球”理论终于成功推广。
林书豪的表现被认为疯狂,在我看来,这不过又是一次改变破除偏见的例子。
因为在球探对球员评价的主要指标跑、跳和投上做得并不出色,他实力一直得不到公正的评价。
直到尼克斯教练起用这位“板凳球员”,林书豪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舞台,展示出自己出众的篮球智慧,成为球队的领军人物。
电影圈内从不缺乏体育类的励志题材,但是能把焦点从运动员本身转移到竞技运动幕后的管理层,将体育电影的主题从顽强拼搏升华到对于无论人生还是赛场上有关改变的种种思考,就只有《点球成金》了。
无独有偶,电影里比利在经营球队的方式上一直寻求改变,而电影外导演和编剧也在讲述故事的方式力图创新。
最后两者都在各自的领域里脱颖而出,真可谓,狭路相逢“变”者胜。
本来打算先看小说的,但实在没有那个美国时间了。
怕这片像real steel一样从日程表中间挤溜出去——有丁丁,有暮四(这片儿居然在les halles的ugc里占了两个厅放vo啊!
有没有再夸张一点!
我表示理解不能啊!
),然后马上就是欢乐的儿童圣诞档了,穿靴子的猫,happyfeet2……像Moneyball这种一副小成本寒酸相的片,时不其待。
匆匆忙忙去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电视剧本出身的缘故,Aaron Sorkin的剧本总是非常重视节奏效率,完全focus在故事线和人物身上,一般不使用直线叙事,而在主线故事中穿插相关的“往事细节”以求吸住观众的注意力。
但是没有自以为是的卖弄,没有故弄玄虚的trick。
如果把看电影当成邂逅的话,有着Sorkin剧本作背景的那位,是非常令人愉悦的交谈对象——说故事的高手:知道该在什么时候描述细节,在什么时候略掉繁琐;情商一流的伴当:不会过分的情绪化,恰到好处的幽默感。
不容易引发“一见钟情”的激荡,因为缺乏那一种渲泄式的热情,话里话外也不见需要关心的暗示,只是很自在很在行的说一个故事而已,但是一定不惹人讨厌。
不管是不是美国第一受欢迎的运动吧,棒球那相比于其他球类来说略显复杂的规则,及相应而生的超复杂战略技,那肯定不是人人皆知的——在法国可以说是鲜少有人知的。
即使从小被安达充熏陶大,姐至多也就知道三好四坏,安打跑垒这些基本而已,偶尔在espn上看职业大联盟的比赛还是时不时看到一头雾水。
完全不向观众做任何背景知识的介绍是一件有风险的事,因为20连胜的那场关键之战是本片的高潮所在,而若是想这潮起得够高,必需让现场观众,至少在这一部电影的时间内,成为“奥克兰运动家”的fans,只有我们成为fans才会在这十几分钟内全情投入地揪心。
而这一场甚至不是什么决定生死的战役,只是一场“成则打破纪录”这样性质的比赛而已——话说回来,不用最后一役,而使用这场“纪录之战”作为高潮点,本身就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决定。
当屏幕中的计分牌变成平分的时候,尽管我怀疑现场电影大部分观众根本不懂刚才的比赛过程中究竟是有了什么转折,但确实有一位女士咕哝了一声oh merde,准fans的口气。
这是Bennett Miller出色工作的成果。
如果要把观众变成粉丝,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叫伊拉暂时被队上的某个人迷惑——在这部电影中,此“迷人”的重任落到了男主角Billy Beans的身上。
虽然由Brad Pitt出演这一角色好似在外形上先占住了优势,但是咱考虑一下小皮的年纪,前段时间好莱坞对其“不注意保养”的批评,及这几年时兴嫩牛五方的审美趋向性,这个优势并不是那么牢靠的。
不仅要让观众认识,且要让我们认可并认同这个角色,直到能实现自我投射,甚至不能过份着意在其外表上,而需要创造moments,姐称为之“萌ments”,使之与观众建立起感情上的联系。
这些联系,很妙的是,建立在影片不经意沉默的时候。
Bonnett任由,甚至故意,在某个点上放空,没有动作,没有声音,没有plot在进行中,就这样,像Billy和他的小胖助理打电话交换球员的那场戏中,他接起电话报一个名字,向小胖审核,接另一个电话报另一个名字,你其实根本不知道他在干嘛,只晓得这件事成不成很重要。
直到电话都打完,下一个来电将决定事情成败时,突然停下来,Billy和小胖面面相觑。
这个空窗给了刚刚发生的事情沉淀的时间,给了观众反应的机会,当观众反应过来的时候,我们紧张了,就在我们紧张起来的时候,Billy突然爆出一句“tmd怎么还没人打电话来”,他反正变成我们紧张的代言人。
噹,角色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就架起来了。
能如此控制节奏的指挥家,我们遇到的时候要叫mastero影片让观众和Billy Beans保持这个距离。
他手上戴着婚戒——虽然没有故事给特写,但是那个镜头的角度是决意要让你注意这个存在的,家里却不见妻子,与其他经理人的谈话中亦没有提及家人,似乎是个“局外人”一个淡漠的不喜欢在工作中搅和私事的人,就像他说的“不喜欢和球员有私人的交情”。
然后不经意间,我们见到了他的女儿。
他和前妻见面的时候又是个沉默的萌ment,双方的客套话讲完了,难以为继,一轮尴尬。
这种情况大约人人都经历过。
很难不对Billy生出同情与同理心。
又一个不经意间,我们窥见了他与棒球之间的纠葛。
曾经前途无量的新秀,各项指标超一流,放弃了斯坦福的奖学金而成为职业球手。
却因为无法适应职业赛场而渐渐陨没。
就像Sorkin的剧本一样,这是个成熟,目标明确,情绪不轻易外露,又有良好幽默感的人。
不屑用什么甜言蜜语或者狗血淋头求关注求同情——唯一一次看到他哭,镜头强行把观众留在小胖这里,只许用黑白监视器间接再间接地观看这一幕,他不在乎那些棒球fans,在说到丢饭碗的时候一脸云淡风清,只有不经意中言语之间泄露那么一点,只是一点点,内里的激情。
擦,这是针对熟女市场的言情小说里的标准配置啊(最近正在读Evening)。
无论喜欢与否,当他在BM的镜头下这样被呈现出来的时候,绝不会惹人讨厌。
所以当他的女儿专程打电话催他回赛场,而他终于在成为职业经理人之后第一次观看自己的队伍比赛时,你绝不想看到他失望伤心。
这一刻,你必需站在奥克兰这一边为之加油,因为他们的经理人如此的风趣,直率,真实,而他热爱这项运动,付出了诸多努力希望改变这项运动,希望借此弥补少年时做过的错误决定。
你可以把任何一个时期的自己投射到这个人物身上。
最后那一首“dady you are a loser, just enjoy the show”拨动了不知多少人的记忆——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前程似锦,继而被现实吞没,余那一点光,一点梦想,寄望仍能改变些什么……没有人要在屏幕上看到梦幻的破碎。
能如此掌握人性的导演,我们见到时亦要叫maestro听起来这真是强强的组合,看上去也真是部出色的电影,但是就像Billy一样,身为制片人的小皮没有遵循好莱坞“大明星、大制作、大宣传”的模式。
全片除了他自己之外(姐极度怀疑他自己出演根本也是为了省钱),没有一个星光闪瞎人眼的名字,但是这些演员全都完好的诠释了自己的角色——他们或许不是超一流/一流的演员(P.S Hoffman是超一流的演员,问题他这演谁像谁就是不像他自己的百变神功,对于一部娱乐片来讲明星效应不足),但是够用了,就像棒球比赛一样——你花钱买的不是球员/演员,而是胜利/出色的电影。
明智地选择蓝本,编剧和导演,就像Billy选择了James的理论,小胖助理还有……呃,教练也算吧(不管Billy怎么在后方运筹帷幄,前场主阵的毕竟还是Art,战术水平太差还是不来塞的)。
在非常enjoy这部电影的同时,姐自窃喜少女时代相人的眼光。
C仍然坚持“迷恋Pitt是三俗的代表”,但是一人一世有几次机会在因为一头飘扬的金发一见钟情之后,十几年后,发现证实那个远在大洋另一边的人和自己真的有同样的审美,真的在看一部电影时会用同样的眼光,不仅仅体现在做为演员挑剧本的时候,还有作为制作人选题材与建班底的时候。
真是何其有幸……PS:其实小皮年轻的时候真没觉得他长得像Redford啊,到了这个年纪上还真特么的像!
1、billy知道球队的目的是什么,不是物色哪个队员好,然后用最合适的出得起的价格去购买他,而是赢球,赢球。
我们总是会忘记我们的终极目标,为了达到一个个小目标而奔走,其实他们只是烟雾弹,而你不知道的是,达到终点,可以走一条更纯粹的道路。
是不是总有那么些人在做本末倒置的事情呢。
2、billy忘不掉的是20年前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全世界的人都告诉他他是明日之星,他被高价买下,却连续几年击不出一个球。
他具有五项能力又怎样,他有潜力又怎样,这是比赛,不是他一个人的比赛,不是billy show,而是团队对抗。
他也许从自己身上的悲剧发现了胜利的本质,明明他们要的是一个冠军结局,而不是有像giambi一样的棒球明星,少了一个又怎样,他们可以用另外三个去填补,这是一张巨网,填补完依旧是一种胜利。
他真的不想让这种悲剧发生在别人身上了。
20年前的错误从来没有淡出他的生活,他本来已经拿到了去stanford的offer。
于是他再也不愿意看现场直播。
3、为什么我这么爱这种用博弈支撑整个故事架构的剧情片?。。。。
要走上一条不归路了呢。。
4、"I made one decision in my life based on money. And I swore I never do it again."It's so weird. Billy的心情居然是可以lenka的the show来描述。
也许20年前的失败,让我永远都无法用任何东西去填补那一块缺失。
“他打出了本垒打,可他却还不知道。
”你已经做得够好,剩下的,该放下过去了,just enjoy the show。
那年, 應該是響尾蛇隊拿到世界大賽冠軍, 洋基李維拉在第七戰崩盤, 我們盯著ESPN上小小螢幕, 看著席林和大個強森兩大強頭擁抱,致勝安打岡薩雷斯雀躍不已, 我們也偷偷瞄到那個連兩戰被洋基打出再見全壘打, 差點成了頭號戰犯才使世界大賽打到第七戰的響尾蛇終結者, 韓國來的下勾投手金柄賢熱淚盈洭.當時的背景音樂是 U2 火紅的 << 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 的主打歌
片子拥有一个我喜欢的概念——“低估”,可惜的是,它并没有让我狂喜。一切都不但在彼得的计算中,还在我的算计里,没有惊喜。中规中矩的剧情片吧。
长篇要等周末鸟……短篇且作花痴用吧。比让人审美愉快更贵重的,是那副皮相底下还有让人愉快的审美。金发飞扬的小皮满足了姐少女时代的狂想,金发不再飞扬的老布妥帖了我叔控人生的向往。姐不在乎被说三俗。就爱你金发碧眼,还有挑本子选班底的眼光。俗字跟你联系在一起特么的就变褒义了!
结局加分,I just enjoy the show~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打出了全垒打。
以畅销书改编的体育励志电影,亮点在于把球队真正作为企业经营,以数据和模型分析做相应评估,最终以小博大。今年奥斯卡季看的第一部片子,皮特要拿最佳男主角?...呵呵呵...
乔纳·希尔原来还能演正剧
总觉的有点违背体育精神嘛。
体育。。。完全没懂 没这个热血
学数学的我看到数学建模好亲切呀
这可能是第一部深入,带领观众了解棒球的电影,就像你渴望从电影中了解国际象棋或者赌博。
也算另类励志电影吧
剧情还不错,可是看到皮特就想到朱莉,再然后就想到这对渣,虽然给自己说电影角色和真人要区分开,但还是没法,三星吧。
我真的……忍不住要给2星了。我知道,虽然是皮特,但这样纯体育题材的电影我实在实在实在是看不下去。也就是不好意思博筱寒和尹环宇的面子。皮特越发显老态了。不过最后那20连胜倒挺让人激动的。Sry,我这回又和主流意见不一致了。
看不太懂
皮特沧桑了那么多。。时间是杀猪刀啊。数据管理球队让我想到了火箭的莫雷啊。。明显的直指奥斯卡啊。最后的 小女孩的 the show唱的不错。just enjoy the show...
原以为会是有着结局惊天逆转的励志型体育片 没想到是这么剑走偏锋 但我实在摸不到点在哪
这种励志类型的电影从来不是我的菜
......
好无聊的励志片
喜欢 原声CD的第22首:Kerris Dorsey - 《The Show》 。小女声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