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
Coma
导演:贝特朗·波尼洛
主演:朱莉娅·福雷,路易丝·拉贝克,Ninon François,Bonnie Banane,Adilé David,Mathilde Riu,Violette Guillon,Léa Jousset,莱蒂西娅·卡斯塔,加斯帕德·尤利尔,文森特·拉科斯特,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2
简介:电影的主人公是导演贝特朗·波尼洛的女儿,她刚满十八岁,正是想要挣脱父母的年纪,不料却遇到了全球性的疫情爆发,只能被关在家里,感受生活的迷茫。无聊的日子里,她会在 YouTube上观看各种教程,和闺蜜在Zoom上聊连环杀手的魅力,听肯和芭比在芭比小屋聊他们的爱与恨。有一天,她从网红Patricia Coma那里购买..详细 >
无论外面是多少度,我们都不能出门。用多种媒介和方法展示封控隔离的心境,一种模糊和混沌的不安状态,就像是一场梦魇。
【3.2】动画、小人、森林、youtube频道,疫情的让人局促一室之内而逼迫人在百无聊赖中从自我意识里分化出一厅三室,散文式的自白、散落的警句名言,像是杂乱的衣物狼藉整个房间,用不整对抗封闭与孤寂。80分钟参观缺少变化的一厅三室还是太奢侈了些,亦或这种机械式的呆板也是形式,就像疫情使人面壁而人需要从墙壁上寻找到意义才能说服自己时间没有荒废。
睡了(
2.5+。惊悚至极。被封锁后自由意志在不断催发,房间即剧场,线上与线下、梦境与现实都与内部勾连,噩梦森林无不是潜意识中狂暴及对未来的模拟。
用大卫·林奇“消解”大卫·林奇,荡漾在私影像中的混沌之梦,必枕于眼前生活的切实,并唤醒于可能预见的未来,因人而异,波尼洛选择了凝重而深情的爱。
21世纪奇观,千禧一代的混乱迷茫
太多个人表达,这就是诗性电影?我不太认同。真人,动画,人偶混搭,匠气重。
Cryptic and overly anxious. Lockdown life sure feels like limbo. #SGIFF33
本片是带有散文诗气质的电影,在混合的形式中透过一位少女的眼睛观察变动中的世界,营造了一个徘徊于现实与虚拟、线下与线上之间的边缘地带。动画和真人演绎相交叉,类型和纪实风格切换,形散神聚,探讨疫情下重构的生活经验。
【C+】方法论的展示,少了一些感性直觉,不像「内陆帝国」,林奇的作品里主题是最不重要的。
抽象但是其实看到最后能get到导演想表达的东西
买错影院🥲最后看的还是coma 感觉时长还是偏长 做短片会好
很神奇的表现手段,其实我没有太仔细想其中更深层次的表达,但我真切感受到了各种情况下那种极度烦躁不安的焦虑感。
伪实验片
夜以继日的 Limbo丨& Ⅱ 寝ても覚めても
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最深的不是“梦”的那种游移不定,而是面对那个永远正确的“启示者”时突如其来的恐惧感。
“梦首先关乎那些没有做梦的人。做梦者的梦与那些不能做梦的人有关。为什么与他们有关?因为如果做了别人的梦,就会发生危险。人们的梦总是贪婪的,以至于要吞噬我们,他人的梦都很危险。梦是一种恐怖的强力意志。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他人之梦的受害者。哪怕是最优雅的少女都会是一个可怕的吞噬者,不是通过她的灵魂,而是通过她的梦。当心他人的梦,因为一旦卷入他们的梦境,你就在劫难逃了。” 电影媒介内部所关注的是在银幕上以及对观众的精神、记忆、身体乃至欲望中所呈现的情绪和幻象的直接性。电影是这种绝对幸存的纯粹幻影。它向我们讲述一旦到达便无法返回的所在,它向我们讲述死亡。它用它自己幽灵般的奇迹向我们指出不该留下印迹的东西… “人们在无限地、自由自在地旅行,而无需被封闭,但与此同时也被完美地控制,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好像那种前言后记写得比正文强(但还不是有意的)的论文啊…哪里才是limbo/拍个电影启示我一下
6/10。波尼洛这封给女儿的影像信,似乎是一场为《野兽》做的实验,两者有一个共同主题是网络媒介对真实主体的吞噬,在影片中可以观察到许多不同的美学风格,例如动画场景,监控摄像画面,社交媒体的运用,芭比定格动画,还有幻象堆叠的噩梦场景。各种各样的技术和资讯铺天盖地般涌来,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被困在房间里的疫情时代,孤岛体的少女无法感受到与世界的联结,她在渴望探索世界的年纪,却被告知要待在家里。幻想排解孤独但也教人走向疯狂,即使是气质优雅的网红女子,也是一个梦的破坏者,唤醒了少女对未来的惶恐和不安(报道法国抽签被排除在打疫苗的国家之外)。结尾少女和网红女子在黑暗之森相遇,地狱般的环境定义了下一代必经历的苦涩与绝望。波尼落的处理手法是多层次的,有时是家庭电影,有时又切换到恐怖电影,让故事过于虚幻,废话连篇。
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