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三年前夏天的一个明媚慵懒的午后。
实在是没有什么事干,就看电影,结果就点开了美版生人勿进。
看完之后就已经着魔了,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被这个温暖残酷的故事所感动。
后来我就逛百度贴吧,从中我得知了还有瑞典原版,据说比美版拍的好,于是我变便看了这部瑞典版《生人勿进》。
说实话瑞典版拍的要比美版好得多,拍的更细腻,人物的刻画接近完美,丰富有趣的细节更是为这部电影锦上添花,如 艾丽玩魔方时奥斯卡的眼神,艾丽走后奥斯卡按在窗玻璃上逐渐消逝的小手印……导演的叙事功力也可以算是完美,能在这个黑暗阴冷的故事里透出一层融融的暖意,犹如冬日的一抹艳阳。
这部电影我是真心的喜欢,说实话,看电影是我的一个爱好,虽然高中三年时间紧张,我还是看了不少电影,其中不乏佳片,但我还是认为《生人勿进》是我看过的最棒的的电影。
个人认为,《生人勿进》可以算是影史上吸血鬼题材上的经典,艺术价值不亚于《惊情四百年》。
《生人勿进》可是让我中毒不浅。
一般电影,我也就是看完一遍绝对不想看第二遍;某些佳作,我可能会看上两三遍;但只有这部电影能让我看上n便都不觉厌烦,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发现。
对同一部电影的反复观看,是对一部电影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
在此我,我想说说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我完全不认同美版的阴谋论,艾丽对奥斯卡的爱绝对是真心的,绝对不是利用的关系。
对于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即使没看原著小说(小说中艾丽是爱奥斯卡的,和艾丽在一起的采血人只是一个和艾丽认识不久的恋童癖)。
这部电影,我只能用唯美二字来形容,唯美的北欧雪景,唯美的配乐。
这部电影故事虽然黑暗,但主题确是光明的,那就是艾丽和奥斯卡之间青涩的爱。
我认为,这部电影选角要比美版好不少,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
在这部影片中,两位小演员发挥的特别出众,演出了初恋的那一种青涩,而美版就是缺少这种青涩。
艾丽这一角色的选择是这部电影的关键,莉娜饰演的艾丽要比科洛饰演的艾比好不少,莉娜尽管长的并不是特别漂亮,但却很有气场,演出了艾丽的气质,艾丽的灵魂。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影评,其实算不上是影评,也仅仅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感想。
我知道我写的很烂,特别是排版,单着毕竟是第一次嘛!
一个文科学渣写于寒假的某天下午。
大爱瑞典版《生人勿进》。
《生人勿进》的另一个译名是《血色入侵》,让人联想到德古拉伯爵率领着他的吸血鬼兵团气势汹汹的来屠城,场面热闹、壮观、惨烈,泼洒血浆无数,引发惊叫连连。
而实际上,《生人勿进》是没有范海辛、德古拉的吸血鬼电影,是没有贝奥武甫、格兰戴尔的北欧电影,只是北欧小镇上演绎的一段哥特童话,宁静舒缓的冷抒情故事。
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提到的种族环境决定论不无道理,北欧酷寒,冰天雪地,北欧人内敛,连北欧电影都呈现一种冷凝态。
《生人勿进》没有法国式的奔放和美国式的热闹,它是收敛的、静态的,它的镜头叙事是克制的、俭省的。
影片表现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情愫,波澜不惊、风云不起,没有玫瑰似的浓烈妖娆、艳丽袭人,而是犹如雪莲般清冷脱俗、遗世独立。
作为影片主角之一的吸血鬼艾莉的两大生活主题就是吸血与恋爱。
全片艾莉有五次亲自出手吸血杀戮,第一次是在桥洞下吸了约克的血并扭断了他的脖子;第二次是吸贴身服侍他的血奴的血;第三次是吸列克老婆的血;第四次是咬死了来寻仇的列克;第五次是为了救奥斯卡而大开杀戒,撕裂了三个人。
这五次吸血场面中,有三次用了远景镜头,并安排了一个旁观者,从旁观者的角度远观或者避而不看,如艾莉在奥斯卡面前咬死列克,而奥斯卡转头不看,把门虚掩,吸血场景被暗箱处理了;而最后那场大屠杀,干脆把镜头对准了水下的奥斯卡,省略了水面上的残杀过程。
唯一一次没有第三者在场的吸血是艾莉吸自我毁容后的老血奴的血,用了难得的近景,却也没有森森白牙咬断血管的特写,镜头对准了老血奴被硫酸腐蚀的半边脸,血肉模糊、十分恐怖骇人,成功的引开了人们对吸血这件事的注意力。
对别的暴力场面,如奥斯卡棒打柯尼,也拉开了距离,用了远景定格画面。
总之,影片有意的把血腥暴力画面淡化,不渲染刺激性场面,不刻意营造视觉高潮,不诉诸感官刺激。
影片表现艾莉吸血,滴血而不洒血,表现艾莉恋爱,则抒情而不煽情。
艾莉和奥斯卡,没有干柴烈火的反应,没有感天动地的表白,没有至死不渝的约定,没有海枯石烂的誓言,他们以无言的摩斯密码传情,显得别致而浪漫,缱绻而深情。
在轻柔舒缓的配乐中,两人的情愫静静生长,不乏唯美色彩。
不过,把两人的情感说成是两小无猜,不免有着意美化的嫌疑。
首先,艾莉并不纯真,他是一个两百多岁的吸血鬼,不是少年,只是维持了少年的姣好相貌,他去拜访奥斯卡,奥斯卡邀请了他“进来”,讨论到他吸血杀人的时候,他说他不得不如此,接着跨坐在奥斯卡腿上,说“be me a little”(从我的角度想一想),随即艾莉的相貌发生巨变,从美少年幻化为苍老枯槁的老人,神情又狰狞又悲伤,这才是他的真面目。
艾莉和奥斯卡同床,奥斯卡问我和你有机会吗,艾莉说他不是一个女孩,艾莉说我们像现在这样不好吗,奥斯卡说可以,这些还算是小情侣对话的正常范围,接下来艾莉说的一句话就能给人风月无边的想象,他对奥斯卡说:还是你要做一些特别的。
这句话泄露了艾莉的年龄和经历,一个活了两百年的吸血鬼还有什么没见过还有什么不知道呢,联系到艾莉说很多不同的人给了他钱,明显他和那些人有交易,还有艾莉身边的老头子对他的痴心,以及奥斯卡偷看到他被阉割了的下身,这些都说明作为娈童的艾莉对风月是谙熟的。
艾莉咬死列克后,给了奥斯卡一个缠绵的深吻,这也显示了艾莉对风月是深通的。
再有,艾莉没有被奥斯卡出言邀请,进屋后呼吸急促,浑身渗血,吓得奥斯卡赶紧发出正式邀请,艾莉的这种金基德式的自虐,以退为进,能成功的胁迫对方妥协,这件小事也能说明艾莉对男女间的博弈是很有一套的,他并不缺乏风月手段。
一个两百多岁熟谙风月的吸血鬼,和纯真两个字应该是绝缘的。
其次,奥斯卡也不是无瑕白璧。
艾莉第一次见到奥斯卡,看见他在练习挥刀,并说着恶狠狠的虚构台词:“你在看什么,嘿?
”“你在看我吗?
”“像猪似的尖叫!
尖叫!
”,犹如《出租车司机》里罗伯特•德尼罗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练习拔枪时反复说:“你在和我说话吗?
”“你在和我说话吗?
”。
奥斯卡身藏小刀,喜欢收集有凶杀报道的新闻。
他去练习举重,想要变得强壮。
孤独的饱受欺负的奥斯卡,是有暴力倾向的,心中是有怨毒的。
后来在艾莉的鼓动下,奥斯卡也最终对柯尼出手了,棍子一抡,他脸上满是舒心的笑。
为了救艾莉,奥斯卡也勇敢的拔刀对抗列克。
艾莉正是看到了奥斯卡性格中的黑暗面,才把他引为同道的。
那么,应该怎么命名他们的感情?
艾莉不是女孩,他们不是异性恋。
艾莉也不是男孩,他们不是同性恋。
艾莉两百多岁但有儿童相貌,他们不是忘年恋。
人鬼恋?
人仙恋?
,也不是,书生狐仙、许仙白蛇、董永七仙女,毕竟都是成年的男女,奥斯卡和艾莉不是男女(也不是男男)也未成年。
那么,只能用宽泛的“爱”来命名他们的感情了,或许还可以加上一个“纯”字。
加上这个定语并非美化,全片奥斯卡和艾莉的身体接触也不过几次拥抱和一次接吻,艾莉在床上问奥斯卡是否要做一些特别的,奥斯卡说不,接着艾莉确认了他们可以安静相守后答应了和奥斯卡在一起,艾莉在两人的关系中剔除了肉欲成分,亲密而不涉淫亵,可以当得一个“纯”字。
纯爱,是的。
除了对艾莉和奥斯卡这对小情侣着力表现,《生人勿进》还十分含蓄隐晦的带到了断背情。
列克找艾莉报仇之前,不是在妻子的墓前哀伤,而是在好友约克被害的桥洞下垂泪,这是很不寻常的,肯定能说明些问题。
奥斯卡和父亲下棋,进来一个男人,父亲扔下奥斯卡和男人对坐喝酒,深情对视,不用说也能猜到奥斯卡父母离婚的原因了。
不过这些断背情被处理成了冰下潜流,没有端到台面上来,这些情人们连亲吻都没有一个,更不要说床帏大战之类的肉搏戏了。
总之,影片对情感的表现,无论是纯爱还是断背情,都是含蓄节制的,放倒了欲望的旗帜,去除了一恋倾城的轰轰烈烈,在风雪世界中,这些风月事件少了些许激情,多了几分回味。
让人难以忽略的是,艾莉的吸血和恋爱有某种隐秘的联系,每次吸血杀戮后,艾莉和奥斯卡的关系都会发展得更深入一层。
杀死了老血奴,艾莉和奥斯卡睡到了一张床上,确定了恋爱关系;杀死了列克,艾莉吻了奥斯卡;泳池喋血后,奥斯卡决定和艾莉私奔。
暴力血腥似乎成了他们感情的催化剂,形成并固化了他们的共谋关系,把他们捆绑在一起。
他们的爱犹如雪莲,不过花瓣上溅了血点。
吸血鬼,这个华丽世界的神秘物种。
他们苍白的脸庞,优雅迷人的气质,以及永远不老的美丽身体。
对于人类来说都是莫大的诱惑。
还记得《夜访吸血鬼》中,那样英俊面容的克鲁斯与皮特么?
女人即使知道会被吸血,依然抵挡不住与其亲近的欲望。
而里面那个看起来永远如11岁小女孩般的邓斯特,更是完美成就了无数人对她最初的惊鸿一瞥。
这么多年来,她的形象似乎无可替代,直到有了这一部瑞典电影《生人勿近》。
我只是想说,我不能和你做朋友。
这是爱莉与奥斯卡初次相见,所说的第一句话。
整个斯德哥尔摩冰天雪地,画面呈现出北欧固有的洁净感。
奥斯卡有着纯白接近透明的皮肤,和小男生通有的瘦弱身躯。
他轻声反问,你觉得我想要和你做朋友么?
随后两个孤独的灵魂,还是慢慢走进了彼此的生命。
他们传递魔方,把所有的白色都聚集到了一起。
他问,你有收到过生日礼物么?
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跑进一家店,买了糖果,却不知道吸血鬼除了血之外,是不能吃任何东西的。
但是,她为了讨他欢喜,勉强吃下一颗,然后在街边的角落里,忍不住呕吐起来。
爱莉有时似小女孩那样纯真,却又在瞬间如成人般老到。
也许正是因为她拥有一颗200年岁苍老的心。
她与那名为她父亲的老人共居。
老人搬到新住处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她采血。
对于吸血鬼来说,血即是生命中唯一可以饱腹的食物。
在第一次杀人采血失败后,我们听到爱莉气急败坏地叫喊:你是想让我自己来吗?
老人沉默不语。
在她的无形逼迫下,他终于又开始了第二次狩猎。
临行前,他说,你能答应我一个请求么?
今晚可以不要见他吗?
至此,我们应该不会再单纯认为他只是个父亲了吧。
也许在这女孩漫漫数百年的旅程中,她以自己永远12岁的青春面孔,俘获了一个又一个帮凶。
俯倒在她身下,成为她心甘情愿的奴仆,一直到死。
可是老人的第二次行动依然失败了。
于是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硫酸毁容,以此来保证女孩的安全。
这是一种何等伟大且残忍的感情?
她与她的这些臣服者之间,一直到死,都没有对等的爱可言。
尖叫,像猪一样尖叫!
这是奥斯卡内心深处一直在想象的反抗。
他与母亲一起生活,在学校遭受同学的嘲笑与暴力。
奥斯卡不断忍受,躲避。
却在一个人的时候,孤独练习对抗。
他甚至收集很多关于暴力谋杀的新闻,这个孩子的身体里,同样有着潜在的暴力因子。
也许人人都如此,当向比你弱小的生物施虐时,你是否也在享受暴力带来的快感?
有人轻易显露这种本性,有人则控制自己,把它深埋心底。
爱莉为了生存施暴,奥斯卡为了反抗施暴,而这与那些为快感施暴的同学相比又有多少本质的不同呢?
当你看到影片末尾,那些原本欺负奥斯卡却反被及时赶到的爱莉一个个杀死的施暴者时,你是否觉得大快人心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
而奥斯卡的父亲,这个面目和善的男人,多少给本片带来了一些温情。
父子相处,其乐融融。
却在两人下棋的间隙,来了另一个男人,于是父亲开酒与其对饮。
这有关他性取向的隐喻又影射了奥斯卡与爱莉的关系。
爱莉一次次地问奥斯卡:如果我不是女孩,你还会喜欢我吗?
在影片后半段,我们会看到闪现的关于爱莉被阉割身体的画面。
于是他们的感情,就不仅仅是男生女生相爱这么简单了。
这种爱,大约跨越了爱情这样狭隘的范围,而始于一种相似处境的孤独感。
因为孤独,所以想在一起,彼此喜欢,互相依赖,我并不是独自一人。
当赤身裸体的爱莉钻进奥斯卡的被子里时,你不会有任何不干净的联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安心。
两只手交握在一起的安心。
医生,可以开一下百叶窗吗?
被爱莉咬伤而感染成为吸血鬼的那个中年女人,因为丈夫对自己的冷言冷语伤心离席。
却不料遭此大祸。
在感染病毒的初期,她开始出现各种吸血鬼的特征。
易被阳光灼伤,嗜血,因为满身不洁净的气味而被猫群攻击。
她已经变得不再是她自己。
她所经历的种种遭遇,在12岁的小女孩爱莉变成吸血鬼的时候,也同样经受过吧?
生物又岂能轻易违背自己的天性?
正如人无法与命运抗争。
所以这女人选择在阳光下终结自己的生命,而爱莉则凭着生存的本能,活了下来。
她这样做错了吗?
谁都没有权利评判。
我们只知道,当奥斯卡向他敞开心扉的那一刹那,她终于感受到了为人的快乐,以及与人相互依存的温暖。
只是,这温暖能持续多久?
在离去的火车上,他们用莫尔斯电码进行着属于彼此的交流。
而你能保证,老人的遭遇不会在奥斯卡身上重现吗?
一切终将轮回,也许我们只能相信这一刻的温存。
(请勿转载)
一部来自北欧的吸血鬼电影,风格清奇,带给人不一样的另类惊悚。
那压抑后瞬间爆发的血腥感带来的恐怖效果让人非常难忘。
在惊悚之外,本片还有这一种与众不同的温暖感。
正太奥斯卡与爱莉之间的感情令人动容。
爱莉教会奥斯卡变得更加勇敢,而奥斯卡则激发起爱莉对爱的渴望。
从晦暗不明演变为冷冽尖锐,白雪皑皑锥心刺骨的北欧为此般血腥的恐怖片重新着色。
铺散的冰雪凝结成一条滚烫的血河,我们蜷缩于腥红,接受孤独冷落遗弃,在险恶世界中张开双臂挥刀或是狠狠吞噬敌人的血肉,而当我们面对彼此时才小心藏好自己的武器,收起浑身尖锐的刺,双眼开始闪烁,生出温柔彼此相拥。
漆黑的屏幕上落着细雪,世界安静无比,小男孩手持匕首站在窗前,望着外面小区里新搬来的住户,陷入自己的思绪中。
看来这注定是个与孤独和杀戮有关的故事。
人的记忆有时候是很奇怪的,越是想努力记起什么,头脑中越是一片混沌,反而会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又会不期然的重现在脑海中。
在观影过程中,我试图翻检12岁时的记忆,看自己是否也如电影中的小男孩奥斯卡一样,备受同学的欺侮,是否也独自一个人拿着板砖或匕首,暗自发狠。
可惜,我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只依稀记得几个玩伴和月下藏猫猫的场景。
好吧,我姑且相信自己的回忆,我的少年时光还是跟大多数孩子一样,在平凡中度过的。
影片中,男主角奥斯卡却没有如此幸运,也许所有与众不同的孩子都有其倔拗的一面。
当奥斯卡不屈从于孩子王的威胁时,也意味着他从同学中分离出去,从此独来独往。
学校中倍感孤独的奥斯卡在家里也同样得不到温暖和安慰,父母的离异让这个居于冰雪世界的房子更显凄清,也许只有在晨起跟妈妈一起比赛刷牙快慢的间隙,才能感觉到一丝来自母爱的温情。
令人欣慰的是,每个周末都能去父亲那里住两天。
白天,在一片银装素裹的天地中,滑雪嬉闹;夜晚来临,坐在炉火旁与父亲下棋聊天。
这两天的欢乐时光就像奥斯卡那件红色的毛线外套,在他暗哑单一的生活中,注入一抹温柔和鲜艳的亮色。
可惜,好景不长,父亲的一个男性朋友的闯入,打碎了奥斯卡对幸福的最后指望。
同时,父亲的性取向在他尚未形成的两性观念中,也留下了朦胧的印象,并在他以后与艾莉的交往中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同学、母亲、父亲都先后背弃了他(在奥斯卡的心中,这种精神上的疏远就是一种背弃),这时候,同样孤独的艾莉出现了。
原来,她就住在他的隔壁,是那个晚上新搬来的小女孩,有着奥斯卡一样孤僻的个性。
一个魔方开启了他们的友谊之门,他们由最初的抵触、试探,到慢慢地走近彼此心里。
此处,魔方是一个隐喻,暗示着他们有趣却诡异的生活的开始。
随着交往的加深,奥斯卡从艾莉身上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艾莉鼓励他反抗,使他在同学面完挽回了尊严。
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艾莉的特殊,当真相一点点浮出水面时,奥斯卡在震惊之余,还是接受了艾莉是吸血鬼的事实。
影片没有过多的对白和技巧,大多镜头始终冷静的在纯白和血红间游移,正如艾莉写给奥斯卡的那句话,“去则生,留即死”。
选择如雪般苍白的活着,还是像血液似的真实鲜活的存在着,是奥斯卡面临的抉择。
当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无可贪恋的时候,唯有爱能拯救一颗绝望的心,哪怕这爱是来自地狱。
奥斯卡的结局无非像那个采血人,在时光中逐渐老去,而艾莉则永远12岁。
原著中,采血人囿于恋童癖的痛苦中无法自拔,意欲自杀时,是艾莉救了他,影片中对此却未提及,可不管怎样,他对艾莉的那种宁愿牺牲自我的大爱,令人动容。
当奥斯卡知道艾莉是吸血鬼,并且是被阉割之身时,依然选择了毫无保留的放弃和追随,放弃了对人类的所有的纠葛,追随了真爱。
列车载着两个孤僻却已不再孤独的灵魂向前走去,当奥斯卡的手指在装着艾莉的大箱子上,轻轻地敲着密码吻你时,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导演把来自人类的希望和爱,斩断的可谓决绝和彻底,甚至就连被人类一直喻为最美好和谐的性 爱,也毫不姑息的抹杀。
反而对艾莉的为了生存迫不得已的杀戮,和采血人无条件的付出,给予了谅解和同情。
影片结束了,漆黑的屏幕上又飘起了细雪,世界又恢复了最初的安静。
开始和结束,同样的画面,暗喻着生命的一个轮回。
对于奥斯卡来说,这可能是最好的结局,也许人生就像张爱玲的文中所说,“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
”。
这一部讲述12岁男孩和小吸血鬼的爱情电影,定是有史以来最抒情写意的“恐怖片”。
完全不声嘶力竭,不血肉淋漓。
有黑暗,但是没有惊叫;有死亡,但是没有恐怖;有鲜血,但是没有铺天盖地。
每个镜头都是完美的静物写真,长镜头很少,几乎不用。
在许多个定格的美丽画面前,人们走过,相爱,死去。
真叫人吃惊,用如此诗意的手法表现残忍。
雪一直在下,簌簌地落着,每个人都静悄悄奔赴自己那短旅程,对待命运的交织,没有多余一句话,也完全没有怨恨。
起初,我们嘲笑那位扮演“爸爸”角色的老男,他杀人喂血给Eli,扮演兼职父亲,冒牌情人。
他是不求回报的老鸟,而小鸟却跪在墙边和少年传递爱的讯息。
老鸟贪恋,无奈,可恨,悲凉。
却还是自愿去外觅食。
他是吸血鬼故事里的“亨伯特”,为了这么个可怜可恨的小东西,一无所获之后还要双上奉上自己仅有的热血,喂饱所爱的最后一次。
没人会向往这样的爱情,虽然它也具备一些特有的美感,但未免过于伤感。
我们的十二岁是什么样子呢?
或多或少藏着自以为了不起的秘密——默默诅咒讨厌的人,偷偷喜欢可爱的人。
“我们有没有可能呢?
”躺在床上,男孩奥斯卡对吸血鬼Eli说此话的时候,我忍不住笑起来,什么时候我似乎也说过这样的话呢,真是句经典不分年龄,国籍,环境和对象的表白语。
可惜我的十二岁没有遇到可以一起奔赴远方的人,所幸,我没有跟什么人奔赴远方。
我和许多人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地度过了自己的十二岁以及后来的许多岁月。
如今依然没有遇见真正的吸血鬼,但我爱吸血鬼。
他们是所有鬼中最具有优雅气质的一种,美国人拍的吸血鬼有中世纪贵族风范。
日本人则很多是动画片。
中国则一般不塑造吸血鬼,大概他们觉得不张牙舞爪的话就不是鬼吧。
所以我现在很爱这个北欧人拍的小吸血鬼Eli,原本我觉得她不够美,脸色太青,而不是惨白,嘴唇也不够红。
具有洛丽塔的冷酷与邪恶,却带走了唇红齿白的奥斯卡。
然而实际上,她从来没有带走过他,她总是说:“请你邀请我进来。
”他邀请了,她进来,然后他默默又努力地朝她靠去。
我们扼腕叹息——坐在火车上的奥斯卡一定是奔赴老男的命运而去了,许多年后他枯竭,终于又成了只老鸟……后来我明白,故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Eli是两百年前的男孩,阉割后成为吸血鬼,遇上有恋童癖的老男,他们在一起是场交易,猥琐交易这部分自然不够诗意,导演也没有做交代,甚至以尊重的态度向老男告别。
至于说性别揭示,片中Eli不断提及“我不是女孩”,以及下体伤口的缝合线。
然而,是男是女,who care?他们的故事应该会很长,虽然让人担忧,但也会美得不可言说。
无论时空交错还是岁月失衡,那是以后的事情,《Låt den rätte komma in》,并没有那么复杂,它就是一部美到极致,关于吸血鬼有爱的生活片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我的目光跨越沸腾的鲜血,冰冷的霜,望见你时总是惆怅。
我说就连冬日的太阳都比不上你额间落下的碎发,那到像是惨白天空中洒下的圣水。
那如你的双眼一样明朗的夏夜里挂在我心头的绿星,仿佛永不会坠落。
我问,男孩儿啊,为何孤独?
你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不属于人间的气宇,你神圣如来自天堂的使者,即使让我站在远处,也感到如海洋压在我心上——无可窒息。
就像极北诸国那冬天里的大雪,我在梦中张开眼睛,看见你身影朦胧站在另一个世界的深处——仿若圣人。
我看你分明近在咫尺,但为何这距离却够我走上几个世纪?
我走在冬天与冬天交接的季节里,就像接近零度的冰水滑过我的脸、我的脖子、我的身体。
流去我身后的都像回忆被冻结,而那记忆又像你的忧郁一样凝结在嘴角眉心,即使是最炽热的鲜血与阳光都无法将它融化。
女孩儿啊,为何忧愁?
为何总是站在世界的另一头,逃避我的目光?
你的温柔分明为上帝的旨意,让我张开口,却说不出一个词,让我拿起笔,却写不下一个字。
让我沉沦于你忧怨的笑,让我在这早已被定位的无序的现实里,看到一缕明日的曙光。
你是我唯一的梦幻。
可是,可是啊!
——我唯一的爱!
每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我在苍茫的荒野里看到你单行的身影。
我被你光明一样的质感折服。
我甚至曾无知地认为可以用自己心中沉积多年的愚昧的晦涩将你的孤独包裹。
我曾经迷失自我一般地妄想,你的纯真与无辜能与我同在。
于是,那个孩子一样脆弱的我,拼了命地想留住你的灵魂。
即使你滚烫的笑容将我烧成灰烬!
让我在地狱燃出的烈火下结束自己毫无意义的一生。
——是的,是你让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黑夜里,我紧握你的右手,那比深紫色的血液还要冰冷的手,竟成为了我在无助中唯一的慰藉。
你的指尖划过我的皮肤,那种仿佛身体被抽空的感觉,让我不敢回头瞻仰你的面容。
于是,我每个晚上都在看不见的白色里等待你的到来,希望我能鼓起勇气邀请你同我离开这片伤心的土地,离开我的过去——那不堪回首的,懦弱胆怯的过去。
大雪里,我看见你的黑发如来自极北来的风一般丝丝飞舞。
雪原上,大片大片的针叶林簇拥在一起。
我刚刚张开的眼睛红肿又干涩。
你说生活就像一场逃离,不能坐以待毙。
但未来依旧是未知,我所能知道的,就是过去已如死亡般枯萎。
而现在,又即是永恒。
我的爱将永远凝冻在此刻,直至时间的终结。
至瑞典版《生人勿进》及其原著于二零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凌晨一点p.s 我得说写这个的时候不知道艾莉是个男孩儿(→ →因为第一次看的是英语配音的,那个应该被剪过了),后来补了原著又看了很多评论才恍然大悟……之后补了一个完整的瑞典语版的发现错过了好多。
还有电影应该把奥斯卡的形象美化了好多。
美版的真的糟透了。
oskar是eli的right one吧?
在200多年漫长的岁月里eli拥有过多少right one并不是个重要的问题,只要我们知道此时此刻他拥有的只有oskar一个就够了。
相爱是件怎样的事情,总是想不太清楚,好像在这部电影里和性别无关,和年龄无关,和性爱无关,甚至和是不是同一种类都无关,只是当孤独的男孩遇到生来寂寞的吸血鬼时,命运就开始有了交点,即使第一次见面eli就冷酷地对oskar说“我无法成为你的朋友”,即使每次拥抱他也都告诫oskar自己不是个女孩,我相信就算有再多的即使他们还是会相爱, 因为他们是彼此的right one,在无数的巧合却是命运的必然中遇见了对方,即使知道是错误的相爱,也不愿再放手。
然而到底怎样才算是错,那只是一些世俗之人的定义,人本来就是任性而自私的动物,对于缺少关怀,受人欺辱的oskar来说,eli的出现是黑夜中的一丝光芒,只有eli能陪着他,守护着他,给他想要的温暖和关怀,而这些都可以是一辈子,所以哪怕这一生都为自己爱的人而活有什么不好。
eli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当初的想法的?
他不忍拒绝吃下oskar给他的食物在街角呕吐过后,被oskar一把抱在怀里,“如果我不是个女孩,你还会喜欢我吗?
”“我想会的”。
eli从冰天雪地里跑来赤裸着钻进oskar的被窝里, “我们不能像现在这样吗?
”“可以。
”“既然这样我们就在一起。
”当他们手心贴着手背握在一起时,就是真的在一起了,还有什么动作比这个更能表达爱意?
但那天早上eli还是一声不响地离开了,留下那张“离去是自由,逗留是死亡”的纸条,想要在一起的愿望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实现,eli知道留在这里只能给oskar带来更多的麻烦,让他越来越偏离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轨道,毕竟四处流浪居无定所才是一只吸血鬼的生活方式,于是他说了要离开,然后用沾满鲜血的嘴唇亲吻了oskar,他们都无法拒绝对方,即使血腥味让人作呕,那张嘴却是属于深爱的人。
也许只有这些鲜血才能让oskar更加成熟,敢于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黑暗,激发出想要复仇的愿望,变得坚韧起来。
冰雪皑皑的北国,只有你才能给我温暖,也只想你一个人进入我的内心,了解我的过去,体味我的痛苦,倾听我的故事,我多想让你变成我,感受我的感受,体会我的体会。
“be me a little,oskar”,eli百年的孤寂在瞬间苍老的容颜上一览无遗,在这孤寂的永恒生命中,一只吸血鬼也许早已厌倦活着的一切,但对爱的渴望却不曾减少,每个人都多少有些孤独但又害怕孤独,于是不停在寻找伴侣,遇见后却又怕受伤害或是伤害到对方而压抑着自己的情感,oskar没有压抑自己,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懦弱、胆怯,至少随着一只吸血鬼去流浪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以后的生活也许是充满了杀戮,洋溢着血腥味,但只要和eli在一起就什么都无所谓,现在将来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是被谁给利用,而是心甘情愿,至少当oskar在旅行箱上用莫尔斯码敲出“吻你”时,露出的是幸福的微笑。
路途遥远而漫长,只要有心爱的人在身边就好,一起去享受爱的美好,去接受逃亡的惩罚,和你在一起。
在2009年我以为自己已经渐渐对电影失去往日的热情了,但是《血色入侵》,的确给了我一个不得不写些什么的理由。
当然我是个不太习惯写印象似影评的人,我只能从影片的文学成分上来谈谈这部片子。
看这部片子又要提两个点一是看不看懂不是关键,关键事领略其中的美学意义。
小男孩,小男孩之间那点事儿,拍得毫不露骨,暧昧唯美。
某个时候,我甚至看到了《夜访吸血鬼》的影子。
演员确实美,情感处理乐而不淫,没有狂野浪漫到要大战三百回合的境界。
标准大片里大奶露胸看多了,虽然我是个标准色狼已经很久了,也觉得腻。
看片过陈中全身灌注的两个小时,间或让我也能涌出些想吃人肉的美好冲动。
二是,不要以一般的恐怖片架构来理解这部片子。
看片的两个小时里,我再度领略,人世间的一种巨大的悲哀。
基于这个前提,全片可以简单理解成一个畸形人格的形成历史。
这也正是全片的精华之处,看片的人不无悲伤地能感受这个形成过程几乎是不可逆转的。
我们可以感慨可以悲伤但是不得不接受他的发生。
黑色的定义在于世界上又许多不可跨越的障碍,由于它的不可跨越,就成了黑色。
就处理人物从普通人到非常人的内心转变的戏码,我觉得比《闪灵》要来得精巧,可信。
理解全片还得有一个前提,我—觉得首先我们得接受一个前提,那就是片中的吸血鬼只是一个符号,从头到尾是小男孩内心中对暴力的压抑记忆性冲动的混合产物。
以此前提我们来理解人物,就简单容易得多了。
小男孩:首先我得指出小男孩的扮演者是个超乎寻常美丽的小男孩,美学暗示代表人类纯洁美好的心灵。
男孩的生理特征无一不是心理特征的暗示:幼小——脆弱,容易受伤。
文静——内向,容易造成内心封闭,出现人格分裂。
孤独——与父母,学校,他人缺乏基本的交流,加深个人分裂的形成。
片中很多恐怖效果几乎都是幌子,服务于内心,由于要忽悠观众所以并没有和人物内心,干净整齐地对号。
吸血鬼:代表小男孩的性觉醒以及暴力意识,从小男孩和吸血鬼接触的过程来看几乎成为男孩性觉醒的过程。
吸血鬼身上的血液有一种女孩儿月经的暗示,当片中的血液进入小男孩身体(与女吸血鬼带血的口接吻),小男孩完成性成熟,被压抑的性欲望(暴力欲望)完全成形。
为后来的释放提供基础。
畸形人格的完整以及挣扎过程,第一次手欺负,欺负者的表现几乎就是男孩内心暴力欲望升级的暗示。
初次的言语,之后的充满痛苦和挣扎的施暴,然后施暴心情趋向于释然和平静。
片中除开小男孩和吸血鬼之外的人物几乎都能成为暴力冲动的诱因。
一,被忽视(老师,父母,同学——独留课堂)二,被欺骗,三被欺负,这也正是主要诱因。
当然导火线是被自己所信赖的朋友(符号上)出卖,陷害,欺负。
当然,对心里分析有怪癖的男男女女还可以从他在游泳池浮来浮去,血口,刀,穿妈妈衣服等等情结出发满足意淫。
吸血鬼几乎成为他渴望与人交流的一种迫切的想象,而片中的小男孩实施的一切暴力都和吸血鬼有关。
从侧面表现了男孩渴望与人交流的愿望的扭曲,所以看片的全过程是满含无奈的过程。
全片的悲哀之处,在于吸血鬼几乎成为一个不可不出现的人物,她几乎成为男孩生活中一丝亮光,甚至到老男人要予以加害的时候,观者内心都涌出一种非道德的紧张,全片的悲哀之处也在于此。
莉娜·莱纳德尔森(Lina Leandersson),是我近来所热衷的人物。
其实近来热衷的人物有很多,从南怀瑾到唐立淇,从巴菲特到克莱齐奥,但是唯独Lina,彻底揪住了我心底深处的某个部位,让我纠结,无法释怀。
而这种莫名的浓稠的情绪,则发自于她主演的电影《生人勿进(Let the right one in)》。
我也不想做什么电影介绍或者不着边际的评论,只是在看完这个电影后,我产生了一个念头,即坚信一定有人会产生和我一样的莫名的情感,并且坚信持有这种异样情感的人并不多。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我试着描述一下。
我其实在看过这个电影之后,就尝试着把自己的情感用文字记述下来,但是在日记本上失败了,上周在这个空间里也尝试过,结果也未完成丢入了草稿箱。
因为这片情感,仿佛潜意识的海洋,非常庞大,非常无量,它也许藏在一个冰层下面暗暗涌动了很久,直到我看到Lina出色的完成了吸血鬼少女的扮演之后,那片海洋的冰层才出现破裂,随之浓浓的海水溢了出来。
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啊!
我竟然有些迷恋那个叫做Eli的少女。
她是吸血鬼的化身,本来代表着邪恶与黑暗,但在这里,偏偏在这里,她是如此纯净,又如此光明。
她宛如天使,不谙世事,金钱、物质乃至寒冷都与她绝缘;她又诚如少女,羞涩而懵懂,智慧而成熟。
她确实是死亡的化身,她会轻易带给人间以灾难,但她又是正义的使者,带着极端残虐的复仇,让世界在刹那间弥漫寂寥。
她一定就是那神秘的黑暗的力量,是人类因为自己的无知而畏惧的力量,是比光明还要伟大的力量。
在推开门的瞬间,她的微笑将一切埋怨的化为乌有;在拥抱的瞬间,她的疑问让人痴迷而心醉;在流血的瞬间,她让人心痛,以为如此爱怜;在接吻的瞬间,我内心最脆弱的东西被结实地包裹了起来,疼痛而温暖……其实我很清楚,在我的脑体内,产生了一种瘾,围绕着Eli,围绕着Lina,挥之不去。
我花了很多的精力,试图消除她,但是越消除,她的印记越清晰。
于是我又花了很多精力,想将这种挥之不去表达出来,但是越表达,越混乱。
我曾一度以为我的这种混乱是来源于当时观看版本的翻译问题,后来通过互联网将这些翻译一点点补齐;我还一度以为是Eli无法辩清的性特征混淆了我的视听,所以我也很认真地寻找原著进行对比,但无论如何,结局总是我愈加痴迷这一形象。
我无所谓原著,无所谓真实生活中的Lina,我只所谓,在电影中,Lina扮演的Eli。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啊!
莉娜·莱纳德尔森。
写给我自己。
爱着的是彼此的心,血腥而不失温暖,让暮光什么的死一亿遍吧!
我真觉得没什么意思
这片不是一般的烂!
我连一星都不想给
可能太闷了吧,不然会很好。
非常特别的吸血鬼剧,宿命论的基调却生活得像随时可能发生在身边。不过瑞典人是不是应该追溯一下自己上缴的税款用到哪里去了,死了那么多人警察都没出动。不明白为什么要特意把eli塑造成一个人妖吸血鬼(似乎只能这样解释多次强调自己不是女孩以及那个阉割痕迹),难道是为了向国际人道主义致敬?
这种驯养的关系和恐怖大师第一季的Jenifer有点像,只是Jenifer是不需要驯养者帮忙觅食的。到底已经是200多岁的吸血鬼了,怎么可能真的对人类动真感情呢,何况他本身也还是个little boy,这片同志情节很重啊
親愛的那不是愛情。括弧,別再用“腐”字侮辱電影了好嗎。
节奏迷人,泳池水里一段印象深刻
除了男主。。整个片就快囧死我了。。因为看的是英配所以。。连带着感觉演技都烂了。
怎么能把吸血鬼题材拍得那么文艺那么闷?
感觉很好的童话故事,特别最后的断肢人头
欧也,好久没打两星了
去吧,孩子。侍奉她是你后半生的使命。
字幕差,让我快进拉着看完,吸血鬼没美版好看,畸恋
具有北欧特色的惊悚
有点沉闷..
看的时候没觉得很优,看完了却很喜欢。
“离去是自由,逗留即死亡。”
影片就像一场冗长的噩梦 似乎出彩的就只有漂亮的雪景和漂亮的小男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