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个人的课堂”鲁子渝文
2018年1月7日下午在北京魔影影城金源店观看了由李军林导演孙海英主演的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反映留守儿童和代课老师的故事,我数次感动落泪。
电影讲述乡村代课老师宋文化在山区小学代课36年,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他安贫乐道,热爱他的教学岗位,他教过的学生已有三千多名。
即便只有三个学生他仍然坚守岗位,工资每月500元他已知足,不为每月四千元的工资所动(他教过的学生开了公司请他去作会计)。
最后因为没有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而被清退,主要是因为宋老师没有通过电脑上机操作考试。
宋老师的家景根本买不起电脑,他主要是在纸上画一个电脑进行学习。
这样一个穷老师怎么能通过电脑操作考试呢?
失业的宋老师已五十多岁,没有任何政府给予的失业安置,只有冠冕堂皇的教导主任说的感谢你多年来对教育的贡献。
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宋老师还要继续工作,他选择投奔在广东打工的女儿,在大城市谋职。
然而新接替宋老师的大学毕业生年轻的老师无法忍受穷山村的偏僻辞职,最后剩下了一个学生明明。
明明的父亲在外务工不慎摔死,他被亲生母亲抛弃,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明明无法转到其他学校学习。
宋老师为了完成明明的学业,没有外出务工最后留下来坚持代课,最后明明顺利小学毕业。
观影结束后,李军林导演与观众进行了座谈,人大教授张鸣、知名编辑谢元、女诗人沙光等也作为观影人参加了座谈。
在大家谈论观影感受中,我听到了“感动”“良心”“良知”“责任”“情怀”“折腾”“羞辱”等关键词。
这也反映出李导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有情怀的导演,中国的教育不能再折腾了,底层的教育工作者要给予他们有尊严的待遇。
观影后,我想到了人大教授张鸣写过的一本书《小狗也要叫》(书名源于契诃夫的一句话: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
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他各自用上帝给他的声音),《小狗也要叫》让读者看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敢讲真话的倔强个性,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该有反思历史、正视现实的态度。
那么,通过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我也看到了李军林导演敢讲真话的倔强个性,表现出来的反思现实、正视现实的态度。
虽然《一个人的课堂》只是一滴水,但它反映了一个世界。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提供了一组数字:中国的留守儿童数量现已超过6000万,其中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超过2000万,单独生活的留守儿童高达205万,他们时常面临贫困、饥饿、孤独、车祸、溺水以及各种人为的伤害。
《一个人的课堂》去年底首映以来受到了许多热心观众的支持和好评。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出席了电影首映礼,并且亲自包下十场电影,用来免费给广大观众观看。
对他来说,真心希望人们多关注弱势群体,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苦难之中。
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才获悉,中国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早在2016年在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夺得最佳外语片奖,当时来自全世界91个国家的4000多部影片参与了角逐。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虽然只是一个人的课堂,但它又不只是一个人的课堂:它为教育的官员上了一堂课,我们的教育不要华丽的外表,不要一刀切,要务实,不要折腾。
它为老师上了一堂课,作为老师应该有责任,不仅仅有理想。
它为家长上了一堂课,孩子不仅需要的是金钱,也需要陪伴。
它为学生上了一堂课,珍惜学习机会,要懂得感恩。
它为我们的麻木的神经上了一堂课,我们的感官不是只为刺激、热闹、惊悚、搞笑存在,也为感动、真情、良知、良心存在。
它为……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将于1月16日进行公映,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不是一个人的课堂,等你来上课。
李军林导演与大家合影
2016年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夺得最佳外语片奖
明明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íng míng。
意思是显然如此,确实。
《一个人的课堂》明明是一部公益电影,但我看过之后,最想说的却不是公益,而是,一位没名字的“奶奶”。
墓碑电影一开场,奶奶的儿子就在广东打工的工地上坠楼身亡。
包工头跑了,儿媳妇也跑了。
上小学5年级的孙子,明明,只剩下她一个人可以依靠。
奶奶最大的愿望,就是孙子能有书可读,起码能读到初中毕业,多认识几个字,将来出去打工的时候,能看得懂路牌。
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跟着爹妈去打工的地方上学,去城里上学,她的孙子,明明,只有一个地方能读完小学,那就是村里只剩下一个民办代课老教师、分属3个年级的4个学生、的西甲村小学。
所以,全村,就她最在意老师宋文化的一举一动。
送考宋老师,要去城里参加考试,教育局组织的考试,过关的继续聘用,不及格的淘汰下岗。
奶奶煮了一篮子鸡蛋,非要给宋老师带上,她全心全力地祝宋老师能考试过关,能有资格,继续留在学校里教书。
这时候,学校只剩下2名学生了。
宋老师下岗了,也要去外地打工,奶奶就去拦。
宋老师都到了火车站,又不走了,要给唯一的学生继续上课,教他最后半个学期,让他小学毕业。
奶奶就给这一老一小,送饭。
送饭的路上,奶奶跌落河中。
在医院醒来的奶奶,不肯花钱给自己治病。
她想把儿子死后赔偿的8万块都留下来,给孙子用。
可她瘫了,孙子没法去学校上学了。
宋老师就背着黑板,来到她的家,在她的病床前,为她的孙子,讲课。
奶奶在“明明”的朗朗读书声中欣然逝去,这就是《一个人的课堂》故事的由来。
毕业典礼【备注】《一个人的课堂》奶奶的扮演者是70岁的演员,宋四维。
演员,宋四维
“朴实,真实,感动,心酸,无奈”看此片的感受。
相对于大片的惊魂动魄,宏大场面,这部片子太平和了,像是在诉说家常,却能让人笑着流泪。
宋老师执着的守护着为人师的责任为一个孩子上课和《无问西东》吴岭澜那句“救一个是一个”如此相像。
一个令人尊重的脚踏实地的老师,影响了这个孩子一生。
留守儿童和农村教育我们无能为力,只是期待能被真实的关注关心。
为了看这场电影,我们100多人包了电影院两个放映厅。
不明白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没有拍片,到底社会的一个舆论和价值观导向是怎样的?
有些心寒。
作为一个老师,我是很惭愧的,教育到底教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
知识和技能,然后呢?
我真的需要反思和做出改变。
以此片经常提醒着自己。
片子本身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可是却是泪中带笑的,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
但是你的想法怎样,不妨自己看过了再做评价,你说呢?
这个电影真的很好!
演员孙海英和演明明的小演员表演真实自然,尤其是老演员孙海英的演技很棒!
希望这个电影的映期长一些,排的场次多一些,有关单位多进行宣传,给造造势。
中国留守儿童6000万,希望他们都能遇到宋文化这样的老师。
关心祖国的下一代,就是关心民族的未来。
这个电影真的很感人!
这个充满正能量的电影乍怎么没人宣传?
百思不得其解。
感觉自己最近泪点真是有些低,明明只是刚开始,「也就交代下背景,是一个贫瘠的农村,然后有个很穷的小孩子的父亲因为一场意外而离开人世,小孩子很难受地哭了下」我都要有些忍不住,所以恰恰也就是这种片子,最让我受不了。
这个小孩子名为明明。
和他一起拍小学毕业照的是宋文化宋老师,没错,这一届,只有明明一个毕业生。
可以看得出来,明明很乖,很孝顺,而且,他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当全村最后一个老师都要离开时,他都多么渴望那个老师能不走,他多么渴望他能继续教他。
对啊,出生在这样一个农村的他,受到教育,是多难。
就在这贫瘠的农村里,有一个很可爱的老师,我是说可爱,不是可爱,不过,他也挺可爱的。
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的老师,教书三十六年,可以说,他的整个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但这样的一个底层老师,他也很无助,但他负责很负责非常负责太负责了,为他的学生负责,为他的事业负责,为国家教育负责,他真的尽了责。
所以,他才能完成一个人的课堂,才能完成一个不在教室里的课堂。
他值得被称为那个“最可爱的人”。
值得庆幸的是,一个尽责的老师教了一个珍惜学习的学生。
其它的不多说了吧,就记在小本子上好了。
结束时,她问“这部电影的主旨是什么”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原因,给我的感觉就是,高潮来了,也就结束了。
「然后眼角那滚带着浓烈情绪的、闪闪发亮的液体止也止不住地溢出,脸上稀里哗啦满脸糊的、情绪没稳定神也没回」地一句“……不知道”现在好了。
我想,大概要把握好、珍惜好学习机会吧,至少从中我获得了。
所以我也值得庆幸,让还在读书的我能看到这部片子。
善待他们,善待留守儿童,能遇到这样的老师,真好。
电影讲述了一位普通乡村教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在山区小学代课逾20年,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即便是没有编制的工作,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做着。
可是,落后的教学环境,家长的质疑,让生源逐步流失,最后课堂里只剩下一个学生——唐明明(片中人物名)。
唐明明自幼命运多舛,被亲生母亲抛弃,父亲又不慎从13楼摔下,面对着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年迈的奶奶无钱治病,父亲工资无从讨要,热爱学习的唐明明与老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之间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孙海英在影片里饰演一位普通乡村代课教师宋文化,面对着艰苦的教学环境,不断流失的生源,以及高薪工作的诱惑,仍坚持了这个代课教师身份。
而童星王乃训饰演了一个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他也是电影里西甲小学最后一名学生。
据导演李军林介绍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他的长片电影处女作,能够邀请到孙海英老师出演宋文化是他这部影片的第一个惊喜。
导演介绍,他是通过微博发私信邀请孙海英老师参与演出,孙老师看罢>剧本,当即答应自降片酬出演。
拍摄时,孙海英对影片倾注了极大热情,片中背着几十斤的黑板在山路上行走,连续几天的拍摄,没有用替身,都是孙海英老师自己背着黑板,尽其所能将执拗但又可敬的乡村代课老师形象展现得感人至深。
主演韩三明凭借电影《三峡好人》荣获十四届智利电影节影帝,他的加盟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此次电影发布会上,片方将发起的“免费请百万师生看电影活动”,中国现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导演李军林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留守儿童现状,关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在发布会上,李军林导演说:“我们社会应该多多关注留守孩子、留守老人、代课老师,他们不是社会的阴暗面,如果遗忘和抛弃他们,我们的内心才是社会的阴暗面,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社会问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个影片经过了4年的筹备,3个多月的拍摄,6个月的后期制作,李军林导演试图用几个卑微人物、一个宁静的山村去讲述一些社会宏大的问题留守儿童与最后的代课老师他们生存现况,在这个虚假浮华的大片时代《一个人的课堂》堪称诚意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为增强剧情本土元素,剧组在江西南昌、赣州及宁都三百多名本土群众演员中挑选了十多名江西本地演员,分别扮演留守儿童、留守村民、留守老师等角色,他们原汁原味的本色出演给剧情增添一份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乡土味儿,这股纯朴浓郁的乡情,将会带给江西观众一种别样的亲切感。
很遗憾,直到现在我所居住的城市的影院并没有给《一个人的课堂》排片,很多城市应该都一样。
因此我无法确定这部电影是否是精品,但我敢确定的是它值得一看,尤其是正在上小学的孩子们要看。
于是我呼吁,一些赚了钱的影院能够排片,哪怕是三天排一场,就算是做公益也好。
因为电影不只是个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有教育功能,做电影的人,应该是少一些铜臭的。
代课老师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我查阅资料了解到,影片大约是讲了留守儿童和偏远乡村的教育问题。
可悲的是在中国,这些问题鲜有人去关注,不管是哪个领域的人都躲避着,似乎提到这个就会犯罪一样。
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电影人去关注了这个问题,但还是没有人愿意去看。
家长们宁愿花费几千元去让孩子去上一个,让孩子痛苦不堪的培训班,也不愿意陪孩子去看这样一部电影。
有时候我痛恨不关注《我的诗篇》、《二十三》(慰安妇系列)、《飞越疯人院》等等影片的院线,我认为他们是唯利是图的。
但理性的讲,市场要看需求,我们的人民到底喜欢不喜欢这个?
不,他们喜欢美国大片和所谓的学习速成班。
真的,国民素质下降了!
村主任做思想工作带孩子去看看吧!
看这部电影的效果绝不亚于,去一个几百元的学习速成班。
一些真正需要被关注的东西越来越不被关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
我知道人们的内心里是如此的渴求这些东西,但没有人敢说出来。
中国人越来越把现实和梦想区分对待,人们恐惧现实,所以一味的屈从。
唐明明的奶奶生活在中国大城市里的人们在治疗抑郁症,而生活在偏远山村的人在犹豫过年要买几斤肉才够招待亲戚。
一些对比被做出来的时候,人们大跌眼镜,甚至怀疑这个世界上还有吃不起肉的人吗?
物质被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就乱了。
精彩影评,各平台搜索:影评匠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但这句口号大过实用性的话语,迄今为止,依然是句空谈。
君不见在国内诸多贫穷山区,孩子上不起学、上不好学、无法上学等现象多如牛毛,让有心人们想拯救都拯救不了。
最近,壹姐就看了一部关于儿童教育问题的电影,名字叫做《一个人的课堂》,豆瓣评分7.1。
令人悲伤的是,这部制作成本虽低却有着现实意义的电影,排片量竟然少的可怜。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西甲村的村庄里,因为村子里的年轻人们几乎都外出务工了,所以西甲村已经逐渐沦为了一个只有老人、孩子和家庭妇女的荒凉之村。
村子荒凉,无疑,教育问题更是令人堪忧。
影片开头,就用村长与学校老师宋文化(孙海英 饰)的谈话交代了村子内办学困难的窘境。
但值得高兴的是,因为教学质量问题,因为教学资源问题,村里人家越来越多的开始选择将自家娃娃送去城里念书。
这是长辈们重视教育的一种体现,在壹姐看来,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好现象。
但是,有人欢喜,也就有人忧愁。
就在这种大量人员外流的境况下,西甲村小学新学期开学时只迎来了四名学生,还是三个年级的。
学校里的唯一老师宋文化只得将孩子们聚在一间教室里,轮流给各个年级的孩子讲课。
只是,时光辗转,越到后来,学生也越来越少,直至最后,西甲村小学里只留下了一个名叫唐明明的孩子,他因与家里的奶奶相依为命,没有外出上学的必备条件,所以不得不待在西甲村里继续留守。
西甲村是个落败的小村,西甲村小学更是个落魄的学校。
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从软件条件上来说,这所被称为学校的学校,都简陋的令人心酸。
破旧的桌椅,四处漏风漏雨的瓦房,就连旗杆都是用村长砍来的竹竿搭建的,看到这种境况,壹姐心里甚是低落。
因为壹姐知道,影片中西甲村小学破败的场景描绘,分明就是国内诸多贫穷山区小学的真实写照。
山区里的孩子条件艰苦,上学困难,但出行不便的现实状况又让他们唯有读书才能拥有走出大山的必备条件。
所以,在这种地方,宋文化这种坚守到底的老师,就变得尤为可贵。
但作为代课老师的宋文化,还是在一次教师资格考试中落败了。
原因是,他因贫穷、因落后、因不会使用电脑最终被教师这个职业所摒弃。
影片中,一场考试严肃而有理有据的将西甲村最后一位老师宋文化开除了,但新调来的有文化、有学识的年轻大学生只在西甲村呆了两个星期就辞职的事情,却像是一个笑话一样嘲讽着我国的教育制度。
西甲村小学只剩下一个学生,西甲村小学却没剩下一个老师。
这种悲惨的教育现状不禁令人唏嘘。
好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宋文化老师在出门打工和留校教书的选择题中选择了后者。
张艺谋曾经拍摄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孙海英如今演绎《一个人的课堂》,但无论是哪部电影,都在直接或间接的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令人不得不深思的社会问题——我国的教育现状,远没有我们见到的或想象的那么乐观。
在许多像西甲村一样的小山村里,孩子们上不起学,上不了学,无法上学的生活现状比比皆是,而亟待我们解决的教育困境也依然严峻。
看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我们总会期待那位名叫唐明明的孩子因为遇到宋文化老师能够幸运的为自己的将来谋取更多的选择权利,但壹姐更期待的是,看完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善良的人们都能够为了可以燎原的那星星之火,献出自己的一份善与爱!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村鼓励村民迁到我们乡西面的草场上。
村里承诺,对于肯搬过去的村民,会给大量土地,还免好几年的农业税,所以,很多村民动了心。
几个和我爸关系要好的亲戚和村民,约我爸一起搬过去,互相有个照应。
我爸很犹豫。
我呢?
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了真正的恐惧,因为那里没有学校,离任何村子都很远,去了那儿,几乎就和读书没缘了。
那时候,能上学对我来说是件天大的事啊!
我不明白上学的目的和意义,我没有远大的理想,我不知道城市里的孩子都是怎么生活的,经受着怎么样的教育,我连县城都没去过,可却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本能地觉得,上学就如同吃饭和睡觉一样,是我的自然属性,是我必须做的事情。
不是因为厌倦做农活,不是因为向往外面的世界,其实我很喜欢做农活,也对外面的世界既不了解,也没有向往。
可只要一想到不能再读书了,一种本能的恐惧就会自动升起。
就这么提心吊胆的,我看着那些叔叔大爷们,隔三差五来做我爸的思想工作,提到各种搬过去的好处来诱惑我爸。
我从来没向我爸提过我的担心,我的声音不会被采纳的,我知道。
那时候我哥姐都上初中和高中,开始住校了,所以,如果搬过去,我会是唯一的受害者。
而一个农民家庭的三女儿,在大人们的眼里,让她能有学可以上,这件事到底能有多重要?
最后我爸没答应他们,理由也正是因为我的学业不能荒废。
不过有很多人家搬过去了,我有个小学同学家就是。
所以我那同学也只读到小学三年级。
他家搬过去后过得确实不错。
他现在在我们县城里卖烤串,据说还在县城买了个二手房,偶尔喝喝小酒还在朋友圈里炫耀怎么用猪肉做出羊肉串。
当我今天看《一个人的课堂》的时候,在奶奶的恳求声中,明明无限渴望地看着宋老师的时候,童年时那种对不能上学的恐惧一股脑涌现了出了。
我当年应该也有那么清澈的眼神吧?
人本能的求知欲就是那么纯粹又干净的吧?
同行的伙伴说,不幸的人很多的,不能上学算不了什么大事吧?
有的人蒙冤入狱,有的人飞来横祸而夭折,有的人还天生残疾呢。
这样人的数量,虽然统计起来数量惊人,但不论是600万还是6000万,用16亿人口做分母,立刻约等于0,所以对社会的发展啊,人类的进步啊,完全没阻碍。
可对于那些孩子来说,能不能上学,却可能占据着他们的整个世界。
虽然也许有一天,所学的一切只让他们认识到这个世界有多么残酷,但看透世间繁华的痛彻甚至痛苦,远好过一无所知的麻木。
也许一个孩子内心的汹涌,对很多人来说,什么都不算,但,我相信,有些人会在意,即使那比这些不幸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还小,但我相信有他们的存在。
有宋老师的存在。
我爸就是个真实的例子啊。
否则,我可能现在也正在某个烧烤店,把猪肉串当羊肉串卖着呢。
虽然卖肉串并没什么不好,但我仍然觉得,我更喜欢读更多的书,看更广阔的世界,然后,一边表达着对这个残酷世界的厌烦,一边尽我做大的努力热爱着那残酷中艳丽的美好。
起码爸爸和宋老师们的努力,让我和明明这样的孩子,有了多一个选择的可能。
一位代课老师,从教37年,每月500元工资,却对教育一往情深。然而最终一次也没能通过教育局的教师转正考试,因为电脑对于一辈子生活在小山村的他如同天外之物...他因而失去了继续做教师的权利,但在孩子和家长心中他依然是个真正的老师,他对那个孤儿说:你就是我的孩子,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感觉蛮真实的。乡村代课老师。不愿离开岗位,和《当呼吸化为空气》想到
还可以的也比较温馨
很棒的片子却在今年才刷到,真的应该为小众文艺片多些宣传,这么伟大的老师,这么感人的事迹,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很感动
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在宋老师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对于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我,宋老师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不想表达太多情绪,只有现状的真实,不管是升国旗的仪式感,上课起立老师好的仪式感,都让人心酸。
整个青岛,首日只有两家影院上映。开车两小时去看了这场电影,值!催人泪下。口音这东西跟剧情没关系,不影响评分,还有,角色不能代入演员,演员不能代入角色。单看电影,绝对好评。
日本在1948年就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虽然我国地大人多,但对外援助、宏大活动如果放在义务教育上……靠老师的责任,学生的期望?更需要务实的教育机制
单纯不喜欢孙海英
很多欠发达地区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小学校越弱越小,越小越弱,最后只能消失…当然资源集中是趋势也有优势,可是如果能有政策、社会和资金支持,多些长期扎根偏远地区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是一件更好的事情吧~
题材很好,拍得不好,有些失望
还能再旧点不
汤川说好那就是烂
补分,18-2-5,6-0.5
评论里戾气太重。确实非方言会出戏,情节有新闻点勾连的痕迹,但我还是看哭了,觉得孙海英那种木硬直憨确实像我那些在出村子里的那些长辈们。而韩三明的脸一出现,会让人想如果换做偏记录形式,统一方言,淡化某些夸张化了的情节,是否影片会更符合导演所期待的那种“克制”,然后给人更多余味呢。
《一个人的课堂》是我国这些年来十分难得的一部现实主义影片。它由新锐导演李军林编写执导,老演员孙海英等主演。影片反映了我国乡村代课老师的坚守和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 影片没有宏大的场面、离奇的情节、炫目震耳的声光、腥红的血迹,甚至没有悬念。
我们的芳华青春、也不过只有那么几十年里的一些纯粹日子,什么是真实?我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喜悦这就是真实。《一个人的课堂》导演李军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为留守儿童、乡村教师这个社会阵痛呐喊,这即是真正实在的公益上的真实。
导演唯独缺了才华。可惜了一个好的素材。
这教师和留守儿童的立意还是值得推荐来看,孙海英王乃训的表演也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