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视作品改编后搬上中国大小银幕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是2017年由日本电视剧《求婚大作战》《深夜食堂》改编的中国版本登陆后,却是前所未有的恶评,外国改编电影在中国的水土不服成了影视作品的一大顽疾。
为何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经过本土化后并未赢得观众的赞赏?
由黄磊改编山田洋次导演的《家族之苦》(简称《之苦》)而创作的《麻烦家族》(简称《麻烦》)是电影行业对日本作品改编的再一次试水,《麻烦》保留了《之苦》的人物设定,情节安排,甚至台词和服装都多有雷同。
从豆瓣评分来看,《之苦》一片获得8.1分,而《麻烦》仅有4.6分。
似乎,国外作品反而优于国内作品。
从两部影片对比,浅析原因。
一、文化折扣文化折扣,是海外改编作品必然需要面临的问题。
用外国的故事能否引起本国观众的理解和共鸣,是导演和编剧一同需要用影片回答的问题。
去年4月在《麻烦》上映之前,黄磊导演曾到高校举行活动为电影宣传。
在清华站时,黄磊就曾解释到,《麻烦》是根据山田洋次导演的《之苦》改编而成,而山田导演在《之苦》之前就有《东京家族》,而山田导演的《东京家族》又是根据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东京物语》改编翻拍。
《之苦》一片延承了松竹温馨的家庭主题,通过奶奶要与爷爷离婚一事,反映了日本家庭在男性为主的理念下长期积累的关系问题。
首先《之苦》反应的核心家庭矛盾在中国并非像日本一样普及。
无论是《之苦》还是《麻烦》,都将大儿媳设定成了家庭主妇,而男性都是回家除了啤酒洗澡睡觉别无他事的形象。
这些人物角色设定都是符合日本社会的家庭文化的。
而在中国,女性就业率更高,家庭结构与分工也与日本有所不同。
中国女性更多能实现自食其力,并非完全靠男性收入支撑家庭,而且需要面对的是来自于家庭与职场双面的压力。
像留在家中大儿媳的形象、不问家事的男性形象能否引起观众的带入感,需要打一个问号。
此外,正如黄磊所说,从《东京物语》到《东京家族》最后至《家族之苦》,在日本语境下有一脉相承的文化符号,比如在《之苦》中奶奶参加的写作课的房间贴有《东京家族》的海报,就很容易引起观众对于“亲情”意向的相关联系。
同样,在奶奶与爷爷最终和解时,提及《东京物语》还巧妙地利用了《东京物语》的结尾双关此影片的结尾。
充分暗示观者影片不仅有喜剧的轻松搞笑,更有家庭轻喜剧下的社会意义和思考。
图1
图2而在《麻烦》中,《东京物语》被换成了《幸福的黄手帕》,不仅缺少了山田洋次系列作品对家庭的反思,同时《幸福的黄手帕》变成一个符号意向时,又有多少能够被中国观众所理解其中深意?
当然,有些对于文化折扣的弥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如从居酒屋变成了火锅爆肚店,看着多了几分亲切;孩子们玩得从棒球改成足球也少了陌生;爷爷不是打高尔夫而是羽毛球;吃的不是鳗鱼饭而是烤鸭。
但真正的本土化不在于单纯的场所,活动的替换,而是故事内核的串联。
所以这些相对恰当的本土化也不能拯救尴尬的最终效果。
二、内容逻辑与《之苦》相比《麻烦》删去了不少细节内容而正是这些内容串联起来故事的内在逻辑,《之苦》同时却又添加了看似是笑料包袱实则无效的信息。
在此根据人物所相关的情节进行分析。
首先看《之苦》中几对夫妻分别代表了什么。
(如下表)
小儿子看似戏份少,却通过小儿子反应了补充了整个故事的内在逻辑。
第一次小儿子在与父亲散步时,聊到“萧邦的乐谱中的不和谐音符”提醒父亲对母亲好点,小儿子在跟女友解释自己久住老家原因时补充了哥哥和父亲关系不好,小儿子作为家庭粘合剂的存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面哥哥和父亲不能平心静气聊天的原因。
作为一种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反思存在。
处处点醒着观众去思考家庭关系。
大女儿在会计师事务所接待离婚客户需要处理财产的案件,提及了离婚带来的麻烦,一方面以点带面反映离婚问题是社会普遍问题的现状,也为下文她在家庭会议中提出离婚很麻烦的观点做了铺垫。
让故事情节前后之间有了补充。
而这种铺垫又是通过必要的情节串联起来,看上去一气呵成。
这种新型家庭结构代表这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另一种反叛。
虽然看上去会有“不和谐”但同样幸福的新模式。
还有不得不提的,大儿媳和丈夫这对矛盾。
大儿子一对看似是老夫妻关系的调和人,但实际上却是反应了父母年轻时的样子。
让观众看到年轻时的奶奶经历了什么,或者说大儿媳的未来就是现在的奶奶。
影片结尾,大儿子在经历爸妈离婚的事件后并未反省,而是依然大男子主义地对待妻子,大儿媳也抱怨丈夫不体贴不顾家,仿佛让观众可以想象多年后大儿媳成了奶奶,大儿子成了爷爷时的历史重演的模样。
让影片的问题从主要矛盾的化解变成了存在于每个人的普遍矛盾的体现。
而在《麻烦》中,这些这些看似无用的细节统统被删去。
删去后的人物形象不再饱满,让小儿子成了不管家庭只顾自己幸福的逃离者,大儿媳只有逆来顺受没了对于奶奶决定的羡慕,也失去了引起观众对于家庭关系进一步的反思的功能。
而反观《麻烦》增添的情节,无论是女儿穿着睡衣的荒唐,还是由客串明星抬担架的刻意搞笑。
非但没有增加笑点,反而打断了原先完整的叙事结构。
特别是开家庭会议时,安排爷爷外出玩耍的画面和家庭会议内部紧张的画面相互剪切穿插,把全剧最激烈的揭露爷爷罪行的高潮打碎,观众刚开始深入思考就被莫名其妙的画面打断。
当然,《麻烦》中用兰花比喻母亲,用父亲向兰花掸烟灰比喻父亲对母亲的伤害却是全片相对较好的一些添加。
三、镜头语言山田洋次导演用镜头语言也暗示了我们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然而在《麻烦》中全然没有体现。
就以气氛最紧张的家庭会议一场戏为例。
在《之苦》中,空间布局紧凑,安排位置如下图所绘(图三)
图3虽然也有特别人物的脸部特写,但是总体上通过在奶奶身后借肩的机位拍摄蓝图标的任务(如图4),通过大儿媳旁的机位拍奶奶的特写(如图5),如此正反打。
很明显能感受到在这场会议中大家代表了不同阵营(矛盾双方),而二儿子居中也正符合他作为家庭粘合剂的平衡点的存在。
无论是空间概念还是人物关系概念都明确。
除了母亲会给近景之外,其他角色多是中景(当然父亲有多个特写)
而在《麻烦》中完全没有这种安排,座次混乱无序(图6),镜头也零碎地根据说话者而多次剪切,全部都是每个角色的近景(图7、8),没有了空间概念和人物代表的一类人形象的作用。
除了语言外的通过镜头表现的内容被删得丝毫不剩。
图6
图7
图8四、其他对比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演员的选择和演技也是电影硬伤。
当听到台湾口音的爷爷强行在小餐馆吃着爆肚,说着儿化音时,无论情节是否合理,违和感都是难以打消的。
而几位青年演员的演技也实在不敢恭维。
配乐上,久石让为轻喜剧的电影编制了诙谐幽默的曲调,在《之苦》中,音乐的节奏通常能和人物的行为或表情,以及安排的笑点恰好地衔接在一起。
而在《麻烦》中,随时同样的音乐但是并未和剧情结合紧密,反而显得突兀多余。
甚至在服装上,黄磊的运动服和原版大儿子的运动服都一模一样。
从这种没必要的保留上,就让观众怀疑导演究竟为这部电影用心几分。
五、结语看到有网友表示此片并非“翻拍”而是“翻译”。
一方面网友说得精准,确实此片缺乏新的诠释和有效的本土化的。
然而,即便是“翻译”,从镜头语言上也没有做到信达雅。
不禁让我怀疑,《麻烦》的导演究竟是想拍中国家庭的中国故事引人反思,还是单纯看中了《之苦》在日本的高票房和在中国的好评,而为了圈钱生产的工具。
导演和制片人的诚意到底有多少折扣?
翻拍改编外国影视作品在中国遇到的水土不服,虽然有文化折扣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制作水准的问题。
不仅在于抓住故事核心发生了什么,更需要从故事中间的内部联系,镜头语言运用方面多琢磨才能用原版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这是一个在及格水平线以上的片子,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在豆瓣只有4.6,我个人认为偏低。
可能是豆瓣的网友偏好? 当一个编剧或者导演,把人物的心理隐蔽的活动,明白的摊开在你面前,很多人会感到受不了,会觉得直白,会觉得受到了打击和侮辱,但是,生活中这样的想法,哪怕只是片刻,也是真实存在,至少我个人对其中的很多台词和剧情,看上去觉得是幽默或者脑残,但生活中确实有真实的体会。
比如在开家庭会议,探讨父母是否应该离婚的时候,大儿子小女儿和儿媳女婿,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看上去很不近人情,可在真实生活中确实是存在的。
我觉得黄磊拍出了自己的个人体会。
家庭里的每一个人,个性都非常鲜明。
家庭里的每一对,组合都非常有代表性。
另外,很多网友对于黄磊本人在婚姻方面的体会,其实是不认同的,这一点我可以理解。
大多数人,或者说至少有一部分人,是认为婚姻到最后是变成了亲情。
但是,黄磊,以及我个人,都非常认同,婚姻是绝对并且永恒以爱情为基础。
我想可能是因为这点基本感情观念上的不同,导致很多观众对于黄磊的这部电影,表示无法理解。
我本人深表遗憾,但我本人也表示能够理解这部电影!
虽然电影是翻拍的,但是翻拍的挺好的,很接地气,很写实,也很搞笑,也很温暖。
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肯定会有很多矛盾和故事。
过得挺潇洒的公公,退休后爱上写作的婆婆,注重事业的大哥,贤惠能干的儿媳,想出去结婚独立的小儿子,时不时回娘家哭诉的女儿,还有两个可爱的孙子。
家庭成员挺多又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怪不得叫麻烦家族。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了,不再像以前了,感觉父母那辈就是过的再累也不愿意离婚,年轻的时候怕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看老了觉得一辈子都过来了,老都老了离婚也没意思,老来伴凑合吧,所以父母要离婚子女还是很惊讶不能接受的。
影片中李立群老师扮演的爸爸退休后每天过着自己潇洒的日子,忽略了退休后老婆的感受,不够关心老伴,连老伴的生日也忽略了。
老伴就将情感寄托在写作上了,越来越讨厌老伴,对老伴提出了离婚,整个家庭混乱了,影片围绕着爸妈离婚展开的故事。
小儿子女朋友第一次上门赶上家庭会议,讨论爸妈离婚的事情。
讨论会上妈妈回答了离婚的原因是越来越讨厌爸爸,讨厌老伴的不讲究生活,嗜酒成性,很多坏习惯。
父亲也很有感触,年轻的时候为了家庭拼命工作,想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临老混了个离婚,还是被离婚。
老丈人一句话让女婿受刺激说老人在外面有情况,老丈人气晕厥被送往医院,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在家开始研究看爸的后事,母亲嘴上不说心里却难过失落担心老伴,一场家庭会议就在混乱中告终。
其实感触挺深的,随着父母越来越老了,我们开始觉得他们不讲究了,乱吐痰,乱扔东西,乱说话,固执己见……忽略了他们年轻时候为家里的付出,我们也迟早会变老,会变成他们。
记得有次跟老爸聊天,跟他说抽烟对身体不好,他说他也不想抽烟,无聊时候就习惯抽上几口,习惯改不掉,当时我就哭了。
无论是父亲的抽烟喝酒,母亲的爱好写作,其实都是孤独的表现,找一件事情寄托。
很喜欢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无论是家里的孩子,还是老人,还是相爱的人,都不要因为忙碌忽略他们的感受,陪伴比物质生活更让他们觉得幸福。
恩爱恩爱没有感恩哪来的爱,影片最后父亲对母亲的道歉和感谢很温暖,母亲其实就想要一句话,并不是真的嫌弃老伴,要老伴关注自己,老来伴老来伴,老了相互陪伴。
多陪伴家人吧,愿所有的父母健康长寿。
黄磊曾经是个好导演,好演员,好老师。
他曾经自导自演的电视剧似水年华1.9万人评分8.8,演过8.1分电视剧四世同堂,8分电视剧夜奔,演过经典影视剧夜半歌声,半生缘,人间四月天,橘子红了……我记得他是因为拍人间四月天患上心脏病的。
拍橘子红了的时候,和周迅一起拍哭戏太投入心脏病犯了,还叫救护车。
最近一次看到新闻上说他犯心脏病是因为参加爸爸去哪儿,担水上山时有种心脏病发了的感觉。
当然选什么样的路是个人自由,我只是可惜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荧幕上那个特别适合演民国戏的黄磊,气质特别像温润如玉透着书卷气的文人雅士。
他的徐志摩难以超越。
难道以后只能看到一个综艺咖,好厨子,好爸爸,好商人,好作者黄磊?
顺便说一句,这部电影里就李立群老师演的最好。
本对黄磊很有好感,无论是极限挑战,向往生活都是非常爱看的节目,黄磊在里面的表现智慧而有思想。
但没想到导演的处女作这么差,淡而无味,虚假充满程式化电影语言。
汽车一刹车就碰头,电话响半天了还在气喘吁吁,假的不能再假。
通篇剧情淡而无味,据说是翻拍日剧,也难怪像日本料理一样外表精致,内在寡淡。
其实作为家庭伦理剧一样可以拍的很好。
这方面应该学习韩剧而不是日剧,韩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等之所以叫好又叫作,根本点在于真实,剧情虽然同样没什么大的起伏冲突,但都能让观众联想到自己或者自己了解的家庭真实生活,从而很有认同感并能从中有所领悟。
这才是家庭伦理剧的立身之本!
否则既不像偶像剧一样童话唯美,又不像引进大片一样的离奇火爆,凭什么得到观众的认可?
能喜欢日本料理的无脑流有几个人?
这种片子也就是无所事事的家庭妇女能看的下去了。
豆瓣上黄磊老师这个《麻烦家族》只有4.5分,正好我跑步的时候需要一个不动脑的片子杀时间,就打开看了。
看完了说实话,比想象中好看啊。
不过,因为没看过原作,所以不知道原作有多好,但是这个翻拍后的作品呢,应该不止4.5分吧。
当然实话实说也有可能是因为看之前的期望值压的太低了。
所以,看完了觉得不错。
首先,想说李立群老师演的真的太好了。
其实从很小的时候就看李立群老师演过的电视剧,比如非常古老的马景涛版的《倚天屠龙记》,后面陆陆续续的都有看。
但是,这次看到李立群老师演的这个糟糕的老头子,还是觉得他真的很厉害。
角色演的非常生活化,把那种粗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讨人厌的老头,演的活生生的。
看电影的时候,都在想当然要离婚了,谁喜欢跟这样的人一起生活啊。
真的是不由自主的会被他带入戏啊。
所有的角色里面,李立群老师真的演的最好了。
其次,整个剧情来说,大部分都本地化了,虽然有一些地方其实不是很顺畅,但是可以看出来黄磊老师尽力了。
小岳岳、何老师、孟非的出场也没有硬是胳肢大家笑,都是起恰如其分,不喜欢的人也不会特别反感;还有父亲晕倒之后,家里面几个儿女的慢动作的环节,也是非常的有意思,把几个角色的性格都表达的很好;魏大勋和女朋友之间这一对儿也不错,很有氛围;而且魏大勋在这个片子里面的表演虽然仍然稚嫩,但是已经算是诚恳了,不像在另一个片子里那么生硬。。。。。。
但是不得不说,也许是翻拍片,还是有一些勉强的地方。
比如,大嫂到底是做什么的,听她自己说是会上课,可是实际上她表现的好像是家庭主妇,感觉像是一个没有自我的全职主妇,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只有大嫂是长在厨房里的;比如,在中国,当父亲中风抢救的时候,其实是不会发生大哥、文静、冯万立这三个人那样一起讨论追悼会、目的的事情的,真的不会,即便是心里想了,也不会在那个时间点讨论的,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比如,母亲的角色其实有点失败,她在片子里面更像是一个符号,与儿女、丈夫之间没有任何的情感上的交流,如果单看片子里面的表现,其实看上去出问题的也许是母亲这个角色。。。。
最后,说一下最在意的一个点。
就是黄磊老师在这个片子中,个人认为最失败的一个点:片子主题没有立好。
也就是说,对于母亲提出的离婚的原因、理由,都没有很认真的讨论和思考。
看上去母亲想离婚不过是因为常年堆积的琐事导致的爆发,儿解决的方法就是来自父亲的感恩。
这是不对的,作为一个片子最跟本的东西,被黄磊老师模糊掉了。
所以,整个片子体现出来的观点,更像是一个传统家庭的独断专行的中年家长,对于家里面发生的事情,无视根本原因,而强行和稀泥。
也许就是因为缺少一点诚恳的思考,缺少一点对夫妻感情的真诚,所以这歌片子就感觉上有点油腻。
好笑的点也是有的,用心的点也是看得到的。
但是,就是没办法让人共情,不会让人感动。
作为黄磊老师的综艺粉,其实他很多的观点都是非常熟悉的。
说真的,观影的时候,他和迅哥儿并没有让我出戏,甚至觉得魏大勋被他调教的也不错。
但是,当看完这个片子之后,坐下来认真的思考之后,感觉不管是在综艺中说了多少精彩的话,但是真正体现到一个具体的作品中,就会发现,黄磊老师也许说教多了些,真诚少了些。
今晚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
跟大多数人一样,我冲着是黄磊看的,第一次看完觉得写的是平常家庭中日常相处,虽平淡却也现实,有感动有温暖有欢声笑语。
虽如此但心里还是有淡淡的失落,因为我觉得这部片子达不到我对黄磊本人期待的高度。
但是今天看第二遍,细细咀嚼以后这部片子令我惊喜,并深深为这部片子的评分感到惊讶,我便也决定来写下这篇影评,以下从两个方面进行评论。
一、中国社会家庭模式的具象化 本剧以潘素与文锦辉的离婚事件为主线而展开一系列的家庭日常生活。
片中出现了满满的一大家子人,邋遢懒惰的大家长文锦辉、文艺儒雅的老太太潘素、大男子主义又喜欢拽英文的大儿子文远、温柔又善解人意的大儿媳丁雁、火爆女强人大女儿文静、有些窝囊疑似吃软饭的女婿冯万力、年轻帅气的小儿子文聪还有结尾才成为他媳妇的台湾女朋友林丛以及存在感比较弱的两个孙子俊俊和涵涵,一家十口人便是这部家庭剧的主角了。
你会发现把他们每一对单独孤立开来都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社会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夫妻组合。
例如,老夫妻潘素和文锦辉——中国旧社会中最传统的夫妻模式——妻子忙活一辈子任劳任怨伺候夫君的“夫为妻纲”式。
此结论可由剧中文锦辉进房后,潘素为他捡裤子、收袜子、拿衣服去清洗还有端水给他洗脚等一系列行为以及潘素自己口中所说的“我伺候了他一辈子,他一句谢谢都没有跟我说过”而进行验证。
而为什么潘素突然进行反抗这里暂且不提。
中年夫妻文远和丁雁——中国最常见的夫妻模式——男主外女主内。
照剧情可见。
至于文静和冯万力——中国现代社会中“变异式”的夫妻模式——文静在剧中被安排的是女强人的“会计师”身份,冯万力则是扮演着不挣钱“吃老婆软饭”的角色。
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这可以说是一个家庭中最尖锐的矛盾冲突,另一层面来说也是人们常说的“门不当户不对”式。
小年轻文聪与林丛在这里也可以暂时理解为——中国“新兴式”夫妻模式——内陆与国际上认为的“海外”的结合。
导演在角色的安排上并非随便,反而富含深刻用意。
二、新思潮对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这是对剧情主线“离婚”事件的思考前面有提到,老夫妻文锦辉和潘素的结合属于中国旧社会中“夫为妻纲”式,那么是什么使本该任劳任怨逆来顺受的妻子突然对丈夫和平稳的婚姻进行了激烈的反抗,即使以离开儿女和孙子为代价也不能阻挡她?
文静和冯万力在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她母亲在老年时期还坚持要离婚的原因时,一口咬定一定是母亲的问题,“我妈从上那个写作班后就开始不正常了,这么大把年纪了居然开始描眉画眼睛涂口红了。
” 由此可以看出,“上写作课”是离婚事件的直接原因。
潘素在写作课上结交了很多新朋友,也接触到了她以前接触不到的新思想,过着她以前没过过的“新生活”。
这些高品质生活要求她提高眼界,她对伴侣的要求更高了,她的文章中常常出现一位“绅士”,此便是她在接受对新思潮之后对理想伴侣的具象化,以致于她“越来越讨厌你们的爸爸”,这里不排除很多网友说的“细节打败爱情”,但是,在这之前能给她在老年时期提出离婚的勇气的,新思潮新文化的影响的绝对是最直接的根源。
至于结尾的“手撕离婚协议”,大多观众觉得很突兀,甚至觉得老太太“太作”或者“只是为了引起关注”。
而我认为两人在结尾和好是必然的。
第一,文锦辉已经做出妥协,甚至在慢慢改正妻子对他指出的坏习惯,潘素也听到了她最想听到的“谢谢”;第二,结尾文锦辉在看的影片《幸福的黄手帕》其实已经对大团圆结局做了暗示(幸福的黄手帕写的也是丈夫对妻子求和并想重新在一起并且happy ending的故事);第三,导演必须深化影片内核也就是表现出影片主旨,这里可以将潘素和文锦辉符号化,文锦辉(旧文化)的让步换得了潘素(新思潮)的谅解,两种文化得以和平共处。
太晚了,不继续了,晚安。
对这部真的很期待,演技颜值都在线的团队真的不容易,然而,电影故事真的太无聊了,本身家庭剧就很难以电影的形式表现,翻拍本质上应该要让电影内容更有中国质感才是好的翻拍,单纯的复制又在复制粘贴过程中出现瑕疵,这就失去了意义。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演员演技的确在线,可惜有点没能演到一块儿去的感觉,每个角色之间有些隔阂在里面,对不起,我不得不说有些跳戏,导致全程都有尿点。。。
也可能是我期待太高吧
我是在看了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负面评价后观看的,也许是最开始的心理预期很低,在看的过程中反而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惊喜和暖暖的感动。
电影中的四个家庭,是中国现代绝大多数家庭的映射,青年、中年、老年,对于中国人来说,结婚结合仿佛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它牵扯勾连了太多东西,甚至还包括家庭以外其他人的眼光和看法,在一起是这样,分开更是。
影片中奶奶要和爷爷离婚,可能就是积攒了一辈子的委屈与不甘,在晚年得以爆发。
大勋—黄磊—李立群老师,三个人演绎的是一个典型中国男人的一生,青年的浪漫温柔,中年的奋斗压力,老年的怅然若失,而海清和孙莉的角色,是许许多多现代中国女性的投影。
这个片子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轻快很舒服,虽然主题是沉重的家庭责任话题,但在画面色调和轻快BGM的配合下,倒是给观众完成了一次舒服的观影体验。
结尾李立群老师的那段自白,我一个尚未婚嫁的女孩子听来也十分动容。
是啊,人的一辈子那么长,又那么短,在这个过程中,握紧身边人的手,彼此依靠取暖,到了晚年,回首这一生,能笑着对你说一句:“这辈子,有你,真好。
”足矣!
我不看好这部 麻烦家族,大致有三点原因。
首先,中日文化的差异是麻烦家族评分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这部片子地点设定在北京,因为没钱,不清楚北京有钱人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态。
但我能肯定,这个家要是有钱,孙莉就不用当传统家庭主妇天天做家务,完全可以找家政找阿姨哈。
不评论了。
其次,我可没见过哪个婆婆安安静静地,全程提了一句要离婚就是沉默沉默,这与中国传统妻子婆婆形象反差太大了。
原型史枝也就是孙莉,礼貌又不失自己的性格,孙莉没什么作品或者我看的太少又或是以往给我的形象,我觉得她不会为生活琐事操心,好强有自己的想法又尊重孩子。
大儿子性格顽固倔强,这部片子上映是2016年,16年以后小别离小欢喜陆续出现,给我造成了一种黄磊适合演中国家庭片的感觉,2019来看完全翻拍的日本家庭片,全程都是尴尬又不失礼貌。
海清等人也是这种感觉,就是我们给演员的标签吧。
另一方面,2016年正是青春片大火,流量盛行的时段,如果这部麻烦家族拍得好,恐怕也不会大卖。
因为这些演员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并没有太大吸引力,而且当时互联网还没有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宣传什么的除了路演首映礼,就没别的了。
抱着千万不要和原作比较的心态给了三星。真像个小品,为什么一定要生硬地搞笑呢,都是一帮好演员,就是不像一家人。小儿子和妈妈选得失败,完全没有表现出那种闷骚但坚强的气质。台词和情感转折太生硬了,估计会让没看过原作的人一头雾水。拍得不动声色,让你看了舒服,现在知道能做到那样都是功力。
其实这部电影要说的事情很典型,但是烂尾了。
故事挺紧凑 就是… 好像感觉 非常仓促 貌似是超平凡的爸妈闹别扭的一天
9935——知恩才懂爱,恩恩爱爱——20171010
就是把40集的典型家庭伦理剧压缩成了一部电影
黄磊就是个过气文青,加上爱做菜,有女儿,家庭看起来和睦,演过文化人,本身也是老师,就搭上了人设的顺风车。不然平心而论,黄磊的戏路和演技都蛮局限,之前的文艺片连糊几部,早就过气了。但是不甘平淡,非要导演,非要翻拍,一下就泄了底。
故事本身由于翻拍日本电影,故事的结构说得过去,演员多了反而出彩的只有李立群和某些时刻的王迅。整个电影的风格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电视剧。
妮姐这句话超级经典:你哪儿都没做错也不代表你就是个好丈夫…
不出所料节奏完全是按照日版的来的。同时融入了挺多本土逗比元素例如外卖堵车一条龙。有两个最大不同比较在意。省略50字。。另外老太太的表现方式过度向日本主妇描红,太违和了。总体感觉此片不适合被翻拍成祖国版。日本的家庭模式和我们的相差如此之大。此片算是一个彻底的翻译版吧。
电影本身没啥大毛病,因为剧情上基本是属于一刀不动的照搬,反而是几个演员的表现比原版差很多,完全没有体现家庭剧的精髓——自然,各种扭捏做作。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像这样几乎百分之百完全照搬式的翻拍究竟意义在哪,如果中国电影人连这种最日常的家庭剧都要用别人的剧本,那中国电影还会有未来吗?
除了圈钱之外无任何意义的翻(zhao)拍(ban),美学和内涵皆未见任何突破,以为替换一下标签元素就算本土化啦?PS.人家日版完全仿照家庭结构按长幼排番位,冲突中心的老爹老妈打头,再红的妻夫木聪苍井优都本本分分排在前辈后面,哪像天朝影视圈活脱脱一个等级权力制度的化身。
老年人暮年的婚姻危机,带出家里子女不同的感情生活。父母感情戏的描写很有感触,很接地气儿。但是导演想表达的感情太多,但是每一段表现的都不深,可以选一段,深度挖掘。
20171011 有点加长版广告的意思,各种可乐,外卖。。。
海清现在总演那种爱动手的媳妇,是不是考虑以后接一部功夫片,正儿八经地当一回侠女得了。
老艺术家们这次本色出演啊,张伟欣准备闹离婚追求自己的自由,李立群被抛弃最后痛定思痛挽回婚姻
这就是生活啊。。。小儿子那两口子看得我全身僵硬也是醉,黄老师的选角要提高啊
整体在描红、临摹,却也演出点儿本土特色。细节有至有缺,作为电影看瑕疵不少。可贵的是终于有部适合介绍给父母看的华语新片了。丰富市场的意义超过片子本身,我们的电影已经太单调,抛弃太多人了。
一部浓缩版国产伦理电视剧,剧情太过平淡,戏剧性欠缺,对家族之苦的复刻流于形式
剧本很重要,再好的演员也没用
哎,愚蠢之极的电影,黄磊还是去演电视剧吧,不是说你排了几年话剧就能做导演的,没有任何电影感,缺失一切有效的电影语言,糟蹋山田洋次的剧本,节奏拖沓,叙事绵软无力,很多情节都无趣生硬,本土化基本为零,全片甚至不如一部两个小时的电视剧精彩,日式情感生活流沦为低级婆媳剧,尬演尬拍没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