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我屈着膝,坐在椅子上为银幕里的人和事情欢笑,流泪,或者在黑暗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小宇宙,或者在每个季节下感受不同的气息。
年长一些,我仍然屈着膝盖,却用到了内部和外部的想,不像年轻时用眼睛却看到更多。
这是一部典型的个人气质电影,没有文艺没有知识分子,只有一个感觉依然年轻的男人一直在做事情,话也不多,好看不好看我不知道,音乐high不high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一直在想事情,想自己病入膏肓的日子,想自己能唱歌的日子,想和朋友畅聊的日子。
但所想,又和电影里的男人很像,或者这么说,想到的和电影也倒吻合。
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40岁,单身,出现在弟弟的大房子里,做着日常的事,写信,和朋友在一起,照顾弟弟家的大狗,然后和弟弟的私人助理若即若离,他曾怀疑如果过着和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会怎样。
我就在想,为什么我没有了从前生活的感觉,那么“活”那么带劲的感觉,之前的一段日子又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不能因为觉得不一样了而否定它们相同。
我是不知道,其实自己还是在活着,只不过表现形式那么的不一样,内在形式也就不一样。
片中说出一些电影,音乐的名字,又表现了他的愤怒脆弱,叙事上又“天衣无缝”,总之,除了不说电影什么都说的鲍姆,让人觉得很喜欢。
if you need someone,call me.事实上,我没有朋友我只能重复嚼食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我仅有的能随时召唤的朋友。
总结一下的话,像主角这样的人也会有朋友?!
是的,就像加工一下前面仁兄说的话一样,这玩意比他们的海洛因更+能救命。
这样的神经质碧池毒舌神经兮兮自我保护过度的中年撸瑟,我一度糟糕地感觉到我预见了我的未来。
没有用的,我社恐,我害怕。
但是,有人会原谅你,就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原谅你,也许你愧疚,也许你抱歉,但是知道,这样的人也会有朋友哇?
这部电影给我的力量是,shit我很糟糕,但是我也是能够被原谅的,谢谢你,所有原谅过我的人。
不知道未来怎么样,但是也许克制再克制,善意与歉意,笨拙的我能够像格林伯格一样最后还可以博取你原谅的:-D笑,我的所有挚友们。
谢谢。
你们是最后的,也就是仅有的,我知道了,我要爱你们,小心翼翼地像你们的小心翼翼。
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要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
——民谣7.5分。
某些题材似乎很小众,甚至难以理解。
比如《女魔头》及《断背山》两部影片,虽然在奥斯卡斩获多项大奖,在国人眼中却不算佳作,因为同性恋问题在国内难以引发共鸣。
对于一种社会现象,大众没有接受前,是很难共鸣的;同样好比先生在电视节目中所讲的收藏问题:每一类收藏的趋势都是轮回的,当一类收藏不被当时社会所接受的时候,不证明这类藏品不好。
《格林伯格》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我想在于:在大众眼中这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年近不惑的老男人的混乱生活,和需要爱情的女人之间的混乱爱情。
但是我想,混乱生活中的不惑男人,在芳龄妙女面前,怎么会一次次拒绝呢?
怎么解释他说“怕伤害她”呢?
又怎么解释片中对他年轻时乐队事件的大幅描写呢?
如果是一个描述正常人的片子,这些很难说的通。
开篇,罗格来到他弟弟家,帮助照看房子。
因为他是亲戚,受到信任(可是后来给他弟弟打电话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更因为他无所事事。
当所有熟人问他工作所在,他只能回答“试着休息一段时间,什么都不做”, 别人在夸赞他的“勇敢”的同时,他看到了更多的隔膜,在他邀请十年前的女友被拒绝的时候,这个隔膜被最大化了。
我们终于明白这片子要讲述的是一个一无是处的老男人。
等等,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想想罗格的成就——曾经可以签约的乐队成员、如今非常专业的木匠,这可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至少说明罗格很厉害,而且至今,他仍旧深深的吸引着花季少女们。
那为什么?
到底为什么他成了如今这个样子。
数数他的罪过吧:因为固执己见使得乐队没有得到签约而解散,让其中一个兄弟——哦,还有自己——人生低落;莫名离开女友一去不回、杳无音讯;专业木匠却放弃赚钱;一次次的伤害我们温柔、性感、可爱、可怜的女主人公弗洛伦斯。
可是,罗格却:自以为世界很糟,一切都值得投诉,因为自己的一切要求都是“公正合理”的;自以为很“经典”,却与生活完全脱节:自以为很厉害,也确实如此,却一无是处;自以为人品上佳,却被朋友们背地里说的“体无完肤”;自以为行为正常,却一次次伤害弗洛伦斯。
罗格一次次涂抹唇膏,一次次用标准格式写投诉信(甚至手写签名),一次次误解他人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强迫症,也不知道这中常见的精神疾患是来源于年少时的自我挫败。
年少时的他愤世嫉俗,天赋过人、努力过人却“避免”成功。
于是不愿签约导致了乐队解散,离开女友因为害怕结婚,放弃做木匠因为害怕”远离自我“;伤害弗洛伦斯因为害怕他们相爱、害怕会伤害她。
他的强迫症让他做事情“必须”有条理,这样他的生活看上去才是有条不紊的,并且在某些方面是正常的,甚至是过人的。
他已经完全与世隔绝了,弗洛伦斯却用无私的爱感动了他。
在片尾,我们看到他终于直面人生了。
最初,为什么他害怕“成功”呢?
因为害怕时光流逝。
我们如何确认我们计划中事即是我们最终想要的?
如果不是,当前的努力不是浪费时间吗?
如果成功了,只能说明人生的方向错了。
如果没有成功,至少还可以选择,不是吗?
而你,你的梦又是什么呢?
你确定你正在向它迈进吗?
我还不确定,我还在一直思考,我还没开始行动呢。
该死,生活真是一团糟。
Fadeoc KhaosNov.1st,2011后记:1 强迫症——焦虑症的一种。
患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感到不安、恐慌或担心,而进行某种重复行为,舒缓压迫感。
患者自知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
强迫症是现时世上最常见精神问题中的第四位,其病发率跟哮喘或糖尿病同样普遍。
(来源wikipedia)2 功亏一篑者——自我挫败行为的一种。
这些人怀抱理想,但他们避免“完全”达成目标。
他们害怕完成人生的某个阶段、扮演某些角色,或承担某些责任。
他们逃避,想要“不成功”,来减缓内心恐惧或压力。
(来源《这辈子只能这样吗》,肯尼斯·克莉丝汀)
这片最初自然是冲着本·斯蒂勒去的,不想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女主,名不见经传的格蕾塔·葛韦格。
因为有着这位荧幕经典衰男的存在,骆驼以为这又是一部恶劣的喜剧。
没想到女主独自带着狗儿出场。
远离喧哗,风情大好,片片阳光,虫飞草长,又是一派文艺的情调了。
格雷塔·葛韦格虽说不是荧屏常客,却给人一种奇异的熟悉感。
虽有金发碧眼,仍不若凯特·温丝莱特般精致动人;虽有柔情似水,仍不若斯嘉丽·约翰逊般性情鲜明;虽有巧笑倩兮,仍不若梅格·瑞恩般知性甜美;明明身材高大,略显丰腴,而且鼻音连连,缺乏才情。
但她给人的感觉竟是那样的真实与性感,浑然天成的善良与纯真,直接击中了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相反,本·斯蒂勒在本片中,试图调整自己以往的角色定位。
从“悲情搞笑”走向“固执敏感”,不能妄定成功或者失败,但至少在本片中给人感觉并不突出。
总体来说,在“处理事情”上,基本把握了这样一个纤细而脆弱的性格;但在“对待人物”上则显得过于焦躁与粗暴。
看来本·斯蒂勒想跟随金· 凯瑞的步伐,转型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故事本身倒没有太多可说的,基本上是较为平淡的生活日记。
虽说从标题到主角都是本·斯蒂勒,却被女主格雷塔·葛韦格彻底盖过了风头。
男女主角的生活烦闷无聊真实到让人心痛今天晚饭后躺在沙发上性格如此孤僻的人也能有人爱真好 (-:
惊喜的发现这是今年来最喜欢的片子,惊喜的看着一些很闷骚却能渗透到你心里去的对话,惊喜的看到有《Notting Hill》里Hugh Grant的室友......这套片子,带给我太多的惊喜。
“一个学了很多年终于学会接受现实的人”——这个不是男主角。
女主角崇拜他,因为他一事无成却那么坦然,其他人做不到......不好意思,沾染了一些坏习惯,喜欢分析几个点。
1. 投诉美联航空——投诉星巴克——投诉宠物医院——投诉这个世界。
男主角不停的不停地写信,正如他所说的自己充满了愤怒。
在香港住了几年,觉得香港人最喜欢的爱好之一也是投诉。
很多事情,总是觉得很荒诞,很不合理,但当你是一个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你的微薄粉丝不会超过20个,或者你最好的朋友只有两个,你想要发表一些言论控诉这个世界,而又让很多人所听到,是多么的不切实际。
发声权从来都是掌握在有权势的人手中。
希望一个人变好,才会指责他。
一个非亲非故的人,你又怎会理他的坏习惯?
2. 习惯了不习惯的事情。
刚刚大学毕业开始工作,觉得怎么工作怎么不习惯呢?
怎么平时一堆同学放学回去,上班了得一个人回家。
总之一切都很不习惯,但又恐慌自己有一天会变得习惯,变得适应着一切,然后麻木。
有人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不停地适应这个世界,刚刚适应小学就要上中学,刚适应大学就得开始工作,刚适应生活就开始死亡.....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有的人快一点,有的人慢一点,但至少男主角仍然不适应这个世界,仍然有他的愤怒和坚持。
3. 一直提到他们年轻时出唱片,男主角总是说,那个唱片公司不适合他们,他们不能迁就大唱片公司而改变自己,我在想这是一个多么坚持自我多么不为诱惑所动的人啊。
后来却说他那时才二十多,他怎么知道那会是他们唯一出唱片的机会,如果是这样,他才不会拒绝......于是他们一直没有出过唱片,有理想的人开始慢慢习惯.......4. 熟悉的Los Angeles。
那个熟悉的culver city,怀念加州阳光。
美国人享受生活,享受自由。
(深刻的感同身受:在LA没有车就像没有脚。
)一个二十五岁的女孩和一个四十一岁的老男人。
这其实不是一个最合适的年龄搭配吗?
二十岁的女孩有她的梦想有她的好玩和渴望未来,四十一岁的男人有他的成熟有他的老练和渴望年轻。
他们注定有火花。
一部戏做到你还想继续看他,那就无疑是成功的。
任何一个人看了ending,应该都会久久回味一下。
这个世界是荒诞的,希望有一天我们不要觉得他是正常的。
也希望我们仍然有梦。
电影——编织了多少多少的梦啊。
终有一天这个世界你不再想投诉它......那就是我们所说的老了吗?
看似平淡和无聊的对白,却透露着对角色性格极其细腻的分析。
胆小,自我,偏执,害羞,神经质…但同时又自负着,认真着,隐藏着一股热情。
总是很孤独,也很讨厌这种总是存在的孤独。
面对人群,会很急切地想参与进去,却总好像找不到准确的切入点,反而造成奇怪的尴尬。
而尴尬又是他最最难以忍受的东西。
以至于朋友好心送上的生日惊喜——餐馆里的乐队表演,却给他造成了意外的尴尬,让他几乎失控地离去。
交际上很无奈地不擅长,所幸会有个最好最铁的朋友陪伴着。
也许是和其他都无法太近,所以这个能稍微理解自己的人才显得更值得去好好对待,因为会缓释那些像泥浆一样孤独。
总是叫朋友来自己家里小酌,回忆,唱歌……也不管朋友是不是出于应付。
对于所有事都要求公平,足够公平的规则才能平衡他的极度自我。
所以他要不停的给各种机构写信来表达不满,所以他总是在大学乐队解散的问题上面强调自己付出了多少,考虑了多少,也许并不会得到多少所以他会很介意女孩有过几个男朋友又装作不介意,因为自尊突然又占了上风。
在脱离对他有着既定认识的那个同学同事圈子,出现在一群新鲜感十足的80后聚会上时,他竟然也是可以那样放开地喝酒玩药,幽默十足,那样自如的挥洒自己真正的激情。
好像找到一个新的舞台,以前那些不愉快的感觉并不会在这群新观众的判断意识里存在,自己也就能更好的发挥自己,没有任何压力。
其实这些导致表达不畅的压力,都是自己给的吧。
为什么女孩会看上这个挫男?
厌倦了无爱的两性生活后,也许她看到了他隐藏的那部分,激发了一股涓涓细流却源源不绝的爱怜…可能吧,哈哈我有点恍惚,似乎是在照镜子,对于他的所有怪异,我都能立马从脑中迸出合理的解释。
好像影像里的一切其实只是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我的存在。
当然,人际交往缺陷还没他这么严重,不过确实很能理解。
但我还是认为他未必是处女座的。
本来对本斯得乐的片子并不感冒,总觉得他只会插科打诨,装疯卖傻。
但这不是一部恶搞喜剧。
很平的片子,几次情节上的反复也说不上有任何节奏的高潮冲突。
曾经有过的那么些小小自我,点点伤人,逐渐积累,不断逃避,乃至于强迫症般的社交障碍。
谁又能说自己身上就看不到一星半点呢?
谁又没有过那种越发在乎谈话对象,却越是对自己的语言力不从心的经历?
也许每个人都需要那么一点reset的机会。
看了豆瓣才发现竟然不只我一个对女主角印象深刻。
很绝。
看这部片子时,想起了Adam Sandler。
Ben Stiller和Adam Sandler都是喜剧演员,但是都在向严肃题材发展,Stiller的Funny People就很不错。
Greenberg和Reign Over Me很有些相似。
1、男主角都受过伤。
Roger住过精神病院,脑子里成天想七想八。
Charlie因为911恐怖袭击失去了亲人。
两个人都脆弱敏感不合群。
2、因为友谊,两个人逐渐走出了阴影。
3、开放式结局,片子并没有道明男主角和女演员间如何深入发展,只是给了我们对未来的希望。
事情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在发展。
自从看了City Island后,发现纵然西方人表现得开放热情,其实内心一样隐藏有许多秘密,难以言说的秘密。
像Roger,只有在借助大麻的力量后,才向朋友坦白自己对过往的后悔和对现实的不满。
Hurt people hurt people. 受过伤的人易伤人。
这也许是他们寻求自我防御的一种方式吧。
我有一种认识,草食是物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比如曾经的米国,后来的日本,现在的中国。
草食这个词就是从日本来的。
草食人表面看起来很安于现状,实际心理充满了愤恨。
有时候也摸不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社会有着不满,开始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
就好像你并不需要有很多钱,够花就行。
但你却有着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并不是整日休闲着享受生活安静思考甚至是改变社会到理想状态就能得到的物质生活享受。
于是你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草食人们多很理想化,很容易融入人群甚至成为焦点,但心里又常常与周围格格不入,双方都不能理解彼此对世界的认知。
他们也许就是一种人类思想的过度,这种过渡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引发价值观的矛盾——好像没有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而且并不在意成功,但内心实际又向往成功,因为毕竟生活在这个时代。
所以他们矛盾,他们常常不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无论对社会对爱情甚至对自己。
一直都出于价值观的矛盾当中。
深夜所想,捉急睡觉...语言用词欠推敲也可能又不符合逻辑。
大致认识如此,欢迎提出意见。
This is a risky one. Some get it, some don't, I'm somewhere in between. I figure out I might wanna watch it again after some years.
一个有逻辑的疯子,何必在没有逻辑的人群中挣扎。“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这句话显得是多么的深刻。
还是回去拍搞笑剧吧 哼唧
boring, depressing,exhausting...the worst thing is that the man looks so predatory and ferocious...i don't like him...
受伤的人也要伤害别人。不受观众待见的电影也不待见观众。
没看出来他有精神病 女主角有种说不出的魅力 原声不错
Rhys Ifans: Youth is wasted on the young. Ben Stiller: I'd go further. I'd go "Life is wasted on people."
没有什么特点的电影 慢慢的 静静的 悄无声息的 下完之后就没兴趣看了
应该不是很多人都喜欢的片子。有过相似的经历才会感兴趣,让我想起了以前的很多事。很能理解ben在片中的心情,但是结尾并不是终点,两个世界的人,未必可以在一起。。
关于一个“如果不喜欢天的蓝色就会和天空打一架”的一事无成又坦然于此的中年男人的爱情故事。一无所有的平淡好看,傻大姐葛韦格太讨喜(我也是追着Frances Ha来的呀 3.5/5
用压抑来掩饰内心不安和暴躁什么的够了好吗?四十岁还没有搞清自己人生的男人已经没有值得同情的地方了,而且说真的那妹子能够忍受你真是让我太意外了。
It's a funny experience watching back to back with Ms.G's debut: the mockery tones about the NY intelligentsia are similar except that Mr.N's trying to get over it while the miss's still got some lingering feelings about it. Not very much to relate to though.
是我没看懂还是怎么着 觉得很怪异的精神病的爱情故事 以及生活的琐碎 看的我有点困
be yourself……be casual
诺亚鲍巴赫人到中年对自己生活和爱情的审视(拍完这片子夫妻就分居离婚了...),整个电影和主角一样,无力、喜欢自嘲、散漫并且和LA格格不入——但也让人讨厌不起来因为太真切了。
格林伯格,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敏感,挑剔,难以控制情绪,却又胆小,中年危机中牢骚满腹,空想,不甘,给自己内心设置很多规矩、期待别人又拒绝别人,给世界很多所谓“应该的样子”又处处无奈于现实……像不像一面镜子,巴纳姆效应。hurt people hurt peole,这句挺经典的,其实那不是精神病,而是一个害怕受伤而不断伤害别人以保护自己的回避型可怜人。影片注重细节,很细腻,从只言片语中自然表达出信息,注重真实的反应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没想到本斯蒂勒除了简陋的喜剧,还能表演出这么有层次的人物。而且影片情色部分也不错。但由于情节上过于随意,作为下午茶时光的人物心理分析小品是不错的,但很难能有更深层次的观影价值。
年轻时候的那些错,现在还没有道歉……
差点看睡着了
Hurt people,hurt people.
小肚子大的姑娘真可怜 只能跟神经病卢瑟早泄大叔练 练完人家也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