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hman is a trading partner for every bank in this room.Their failure will be a massive blow to all of you.This is your problem.We can all argue about how we got here. Deregulation, derivatives, Dick Fuld made bad decisions.We are all responsible. It's a catastrophic mess.The government's done whatever it can do. It's on you now.You need to fix it and you need to pay for it.Let me be clear. We will remember anyone who is not helpful.
刚考完来看这片子,感觉完美契合了货币银行学的内容,其实也不算复杂,就是美国政府拯救08年次贷危机的处理办法。
有感而发,这个片子感觉就是真实的货币银行学教学片,涉及了众多方面的问题。
TOO BIG TO FALL,其实涉及了很多层含义。
一、政府的目的政府首先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福利以及公平正义的目标,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当中,为了避免出现垄断等情况的出现,从而影响公平,所以对政府的干预措施进行了多方面的限制,其中最为主要和最为直接的就是不允许政府直接对相关银行业进行直接管制,而只能通过自身的货币政策以及窗口指导等方式去执行。
但是当情况以及危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时,政府就不得不出手,从而平息危机。
而片子的雷曼银行和安邦保险以及之后的其他多家银行,因为所占份额巨大,牵扯多方面利益,所以也就成了所谓的大而不能倒的公司,其存在不仅仅代表了自身,更关系着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当其存在快速贬值以及破产的风险时,政府就必须介入,这也是片名大而不能倒的由来。
二、信任和预期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部分现金漏损的存在,是整个银行体系所运行的基础,然而支撑这一体系运行的,这恰好是属于信任(TRUST),民众相信银行具有安全兑付的能力,银行只需要持有部分资金应对民众的存取需求,从而以较少的资金撬动杠杆,创造出庞大的信用体系。
但是当民众对银行安全运行的信任和预期都消失时,大量民众会选择支取现金以及卖出货币资产,银行业将面临挤兑问题,从而便发生了流动性风险,无法完成全部兑付,从而导致银行体系的崩塌。
三、安全和监管经济自动呈现周期性。
经济兴盛时,民众和企业都会积极参与借贷,将资产价格推高到远高于其价值时,就出现了资产泡沫,而这都是人的天性使然,是无法改变的,而此时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就有了很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监管,最主要的就是巴塞尔协议,但是巴2的三大支柱还是相对考虑欠缺,其中包括逆周期资本缓冲,大而不能倒的缓冲,宏观审慎管理等内容,都是有待丰富的。
而当监管本身存在不足,商业银行又有意放宽监管标准时,危机的发生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四、实体和金融电影里有个镜头是GE的CEO打电话给HANK,这就牵扯到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但是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增长提供了资源和渠道,而且随着各类金融创新的发明和金融监管的放松,开始脱离实体经济的束缚,甚至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反作用,这个时候,如果金融经济发生了危机,必定将会第一时间影响到实体经济,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而这恰恰是政府所不愿看到,也不会接受的。
五、外部性和内部性政府实行货币政策,本来是秉承着通过调控货币政策,从而影响经济体系,进而影响人民群众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目的。
但是货币政策的外部性和内部性,却成为了愈加关注的焦点。
政府到底是因为主动目标而实行货币政策,还是为了满足经济体系健康运行的需要,从而被动地实施货币政策进行调控,以适应经济体系的要求呢?
与《大空头》、《商海通牒》一起看,再加个《监守自盗》纪录片,能比较了解各个角度当时的“自保措施”。
先看的大而不倒,了解了🇺🇸gn当时焦头烂额却仍避免不了zz斡旋,资本大行各顾各,接受援助还不屑一顾。
大空头则聚焦民间有先见之明的人如何抢先止损布局。
商海通牒则是我个人觉得最揪心的,更直白展现危机前资本家和游戏参与者只为自保或趁风头捞一把。
实质还是资本主义终极思考。
没有谁因为过于重要而不可缺少,如果真的有,就干掉它。
如果谁有这样有恃无恐恃才而骄的想法,就必须干掉它。
我们没有办法一直为大而不倒买账。
以美国财政大臣第一视角来看这部电影,来看08年金融危机,人没有办法变得不情绪化。
历史很惨痛,信任很脆弱,雷曼很无辜。
我的眼泪,也很廉价。
但除了唏嘘以外,我们要从历史和故事里学到的永远不能是同情。
过去有金融机构因为too big to fail而被强行救活,现在是时候清除掉too big的部分了。
否则,雪球只会越滚越大,现实只会变得比历史更加惨痛。
没有谁因为过于重要而不可缺少,如果真的有,就干掉它。
如果谁有这样有恃无恐恃才而骄的想法,就必须干掉它。
我们没有办法一直为大而不倒买账。
一、为什么会有“大而不倒”论 大而不倒,或者说的更易懂一些——大而不能倒,指的是政府不会允许一些很大的企业破产,尤其是在金融机构和重大银行里。
其背后的思路很简单,即政府会担忧或者害怕这些大机构破产后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比如金融大海啸,经济体系破裂,国家政治动荡等等。
所以不得不在它们出现问题时,想方设法的挽救。
但大而不倒,真的好吗?
如果我们站在对立面来看这个问题,答案就很明了了。
有了政府做保镖,永远给擦屁股,各个企业便会争相去做这样一个大而不倒的企业,获得一块的免死金牌,以拿着政府一定会担保的衣钵永世流传。
在医院抢救输血一样,ICU的病人会被紧急救治,输进去的大量的血是来自很多位捐献者的少量血样累计;同样,大而不倒的企业获得来自政府财政部门的注资,那些钱呢,无非也是来自无数普通的纳税人。
二八原则说,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财富都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
而资本的狂欢,最终成了百分之八十的人为百分之二十的人买账——还是求着他们收下的。
二、大而不倒是经济必然还是政治导致 有人说发展到大而不倒并不是那些机构们的本意,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固然,经济学领域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寡头竞争市场来支持企业们做大做多。
但实际上,很多金融机构已经远大于市场需要了,它们的扩大已经不再是以资本为核心,而是参杂着政治的权利,金融人的腰包,将机构打造成源源不断为金融巨子们创造大量财富的印钞机。
没有人想让它停下,因为实在太赚钱了。
贪婪,让人不想让这个印钞机停下,哪怕积重难返。
三、大而不倒为什么不能被接受 首先我们要问一个问题:真的存在这么一个企业如果破产就意味着世界末日吗?
从历史上来看,确实会有影响很大的时候,但毁灭性——暂时还没有——毕竟我们都活得好好的。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让它有,因为我们承担不起末日到来的那一天。
这个方法不是让其永远不倒,而是让大而不倒不再存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力军对艾麦德·莫萨所著的《大而不倒之谜》中反对大而不倒的理由总结道:“我们有下列理由反对大而不倒:1、难以决定谁是大而不倒企业。
2、资源没有被配置在更有效率的部门。
3、助长了寻租这种生产效率低下的行为。
4、大而不倒造成了严重的道德风险。
5、带给后代金融负担或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6、多数人付出代价拯救少数人。
7、奖赏鲁莽行为,阻碍市场规律。
8、大而不倒是业绩不佳的原因。
9、大而不倒造成了扭曲。
10、大而不倒使得大型机构规模更大。
11、使提升金融部门的道路更遥远。
” 我们不能选择坐视不管,当雪崩的那一刻,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都说资本市场是理性的,需要减少监管才能让市场自我运作达到平衡,但事实上你只会发现,没有人是“理性人”,大家都是疯子,只不过疯得程度不同。
天赋杀手气球人在收到一个黑白两道都会忌惮的R徽章邀约时,没有选择加入,而是选择了干掉这帮人。
我猜,如果气球人懂金融,他应该会说:“我不能让他继续大而不倒。
” 人性经不起考验,所以与其担忧大而不倒到来时的道德危机,不如早日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
对于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的人来说,金钱已经不过是一个数字,但一样一天也只能吃得下三顿饭,一晚只能睡在一张床。
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市场里的钱赚不完,但亏得完。
人心不足蛇吞象,差不多能过上好日子就足够了。
参考文献:[1] 清华大学张力军《每月一读》;https://www.sem.tsinghua.edu.cn/zxfbcn/TZ_71823.html[2]《大而不倒之谜》艾麦德·莫萨著,周世愚、吴晓雪译;ISBN 9787504978936中国金融出版社
电影节奏紧凑,对于08年金融危机美国财政部的种种应对手段,以及与投行间的博弈进行了纪录片似的阐述,能让非金融行业的人很好的了解相关背景及历史。
从美国财政部背书“bail out” “Bear”、“二房”,由于不想留下用纳税人的钱解决银行家的麻烦的印象而让Lehman破产,接着由于牵连影响太大不得不继续“bail out” AIG,再到金融环境不断恶化,不得不继续采取一系列手段防止“disruption of credit”,包括尝试促成investment bank和commercial bank的合并,尝试buy toxic asset - “Cash for trash”,再到最终决定capital injection,财政部注资投行获得prefer stock成为non-voting stockholder,通过投行对外lend the money,但似乎最终投行并没有帮财政部实现lend the money的作用。
另外有几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点美国财政部的人显然对Bail out/nationalization这样的表达格外敏感,像电影中提到,Republican won’t agree with nationalization, Democratic won’t agree with bail out. 也许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也可能是因为美国社会对于权利的制约格外敏感,就好比之前几次bail out without legislation之后,马上提交国会申请,通过相关法案。
如何合理使用纳税人的钱,是否得到监管,权利的行使是否经过due procesure,在美国很敏感的点也许在目前的中国尚未得到实质上的重视。
银行家的贪婪以及美国人对banker的讨厌在电影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在整个国家金融系统面临崩盘的时候,banker不想接受政府注资的一个原因是怕政府限制自己bonus的发放。
另外在TRAP法案眼瞅不能通过的时候,记者问议员:“What do you think they could do to change the bill to get a few Republican votes over to the other side? ” “If they hang Wall Street CEOs, I think they would get a few more votes.” 包括美国财政部一帮人都是高盛出来的,所以很敏感的不想被叫作“Government Sachs”,可以看出banker和lawyer在美国都不是很招人待见。
一些我觉得电影中很有意思的英文表达和对话:英国人最后决定拒绝收购Lehman时是这么说的:“I don’t want to import your cancer” 财政部决定不插手让投行间自己解决用的说法是:“Main street wants Wall street to pay”一家投行打给另一个银行问收购事项:“You want to do this deal? ” “No.” “Then Why I was told to call you?” “I’m under oder to try and help you.” “You are a prince, a real prince.” 电影名字很有意思,too big to fail,同时似乎可以有另外一个意思“to big, to fail”,overleverage lead to bankruptcy.
翻译自《经济学家》杂志May 26th 2011 | NEW YORK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在关于金融危机的著作中,安德鲁•罗斯•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是受关注者之一。
不过,这部《纽约时报》记者所著、描述雷曼兄弟的倒闭及其所引发的风暴的书厚达640页,有人打趣说,有些“大而不读”(too big to read)了。
现在,HBO为那些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准备了一份数码版,将《大而不倒》浓缩在98分钟的电影里,由 American TV在本周首播。
迄今为止,讲述信贷动荡的戏剧或影片已有不少,而这部HBO称得上最佳作品(其他作品还包括大卫•哈尔(Sir David Hare)的毫无戏剧性可言的令人失望的《“好的”的力量》(The Power of Yes)以及BBC的剧情混乱的《雷曼兄弟的最后时光》(Last Days of Lehman Brothers))。
该片——不要把它和色情电影《华尔街大营救颂》(tribute to the Wall Street rescue)搞混了——节奏明快、表演精湛,用观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了危机的起因——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威廉•赫特(William Hurt)饰)及其浑浑噩噩的同事们所面临的救援和彻底崩溃之间的惊心动魄的选择。
为了谋求让该片为自己说好话,保尔森竭力讨好HBO和赫特,甚至还邀请赫特和自己共同度假。
一位内幕人士说,保尔森越是想“摆平”该片,该片的领导就越是提防他。
不过,总体而言,保尔森的形象是正面的,虽然有时候会误读政治气氛,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坏情形中做出了最好选择。
本片包括了所有关于2008年9月的主要时刻:迪克•富尔德(James Woods饰)从万众景仰到千夫所指;雷曼倒闭的混乱周末;还有声嘶力竭跪地乞求国会领导人通过巨型拯救计划的保尔森。
这就像穿着西装认真研读报表的男人(偶尔也会有女人)所感到的兴奋。
华尔街的几乎万劫不复起了一场经济海啸,但站在人的角度看,就没有那么戏剧性了。
这不是《拯救大兵瑞恩》。
一位银行家对一位哼哼唧唧的同事说:“要进美联储,你就得从奔驰车里下去。
这可不是奥马哈海滩的希金斯(Higgins)快艇。
”罗斯•索尔金可不会在乎这个。
据说他写这本书的预付版税就达到了70万美金。
电影版权费的数字则不可考。
他还在这部电影里跑龙套,饰演一位喜欢刨根问底的记者,日薪800美金。
谁说资本主义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from the print edition | Finance and Economics 译者 majer 来源:http://www.ecolion.cn/article-1064-1.html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美国电影《大而不倒》,这是一部描述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前后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发生的故事。
要说起来,这是一部颇为“应景”的类型片,根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迅速改编成电影,利用真事的影响力推销影片。
类似的影片我看过如央视放映的《倒塌的大厦》,一部描述安然公司破产的影片。
这种“应景”的影片对我们了解部分事实真相以及民众对该事件的情绪等多有帮助。
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雷曼破产时的美国政府财长保尔森,故事情节基本上围绕保尔森展开。
首先要说我本人是不懂经济和金融的,看这类影片主要看的是热闹和人性的体现。
下面就说说我看这部影片的一些零碎的直观感觉和想法。
整部影片再现了那场金融危机发轫时的场景,故事情节和新闻报道多有切合之处。
从整个影片的表现看,保尔森就像一位慈父,而那些华尔街巨子们就像保尔森的不听话的孩子。
除了保尔森这位慈父外,还有几位孩子的保姆,比如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这位后来成了奥巴马政府的财长),还有一位证监会主席,不过这位主席的名字我记不住了。
而这些保姆,在影片里都听命于保尔森,显示美国的金融体系中,政府方面是以财长为核心的。
而那些华尔街巨子们,就像天下所有的孩子对父亲的态度一样,平时最烦的就是父亲的管教,但是一旦出了什么事,就都跑去理直气壮的要父亲帮忙。
在美国的这次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中,那些平时嘴里不停嚷嚷放松监管,政府本身就是问题,都由市场自动调节的各路资本家们,都不管自己以前说了什么,跑到政府那里排队要求政府纾困。
在排队的这些人中,华尔街巨子们自然排在前列。
除了华尔街,像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也受到政府的眷顾,把自己“国有化”了。
我记得当年我看一些这方面的新闻报道,其中一个让我惊艳的报道是美国的色情业(好像主要是制作色情影片的公司)也排在队伍中,要求政府救助,并且告诉政府,尤其是在经济危机中,色情业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所以政府不能坐视处于资金困境中的色情产业垮台。
在影片开头,雷曼兄弟公司的CEO富尔德要求保尔森给巴菲特打电话,让巴菲特考虑收购雷曼公司,保尔森于是打了这个电话,影片从这个情节开始,后面几乎都是保尔森及其手下如何出击干预市场了,如把华尔街的大亨们拉到美联储关起门来,逼着他们自己想法为雷曼的转卖而出血等等。
这些情况真是是非常的不符合新自由主义的话语,但是美国人做起了好像没有多少思想负担,非常的务实。
这一点中国的自由派真应该好好学学,因为中国的很多人是意识形态奴隶,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社会运作都要符合他们脑中的意识形态,且不顾任何代价。
说实话,他们的意识形态恰恰是美国人教的,但美国人遇事非常的现实,不被教条所累,他们甚至不惧国有化,这一点,中国的知识分子可差的远了,整天在国与民,进与退之间扯淡叫嚷。
在影片中,保尔森的形象相当的正面,一个勤勉肯干的官僚,而伯南克像一个谨小慎微的小媳妇,说话都不敢大声,那个纽约联储的盖特纳,却是一个活力十足的人物,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加上被他们关起门来的华尔街巨子们的配合下,英国的巴克莱银行终于答应收购雷曼公司了,但是这个辉煌的胜利马上就烟消云散了,因为这次收购立刻被英国监管当局给否决了,影片中保尔森立刻给英国财政大臣打电话,这位财政大臣的回话是“我们可不想感染你们的毒瘤”。
据我看的新闻报道,影片里英国人的这句话的确是现实中真说过的话。
影片中雷曼公司的四个潜在买家,巴菲特的收购因为富尔德嫌报价太低拒绝了,韩国的一家银行因为富尔德高估雷曼的房地产业务而告吹,美国银行的收购被另一家陷入困境的同类公司美林捷足先登,抢先被收购了,而巴克莱的收购被英国政府否决了。
影片情节发展到这里,由雷曼和美国政府主导的收购大战彻底失败了,其实,影片中美国银行和巴克莱的收购基本上由美国政府主导,雷曼公司已经丧失了发言权,静等自己最后命运的到来。
当所有的买家都收手后,保尔森面临着抉择,是放任雷曼的倒闭,还是由政府直接出资——就像房地美和房利美那样——为雷曼纾困。
保尔森的选择是雷曼倒闭。
雷曼倒闭后,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危机狂飙突进,股市狂泻,华尔街其它的大公司一时间都风雨飘摇。
影片中,雷曼倒闭后保尔森不停地接电话,华尔街的大亨们抱怨雷曼的倒闭让自己也岌岌可危,搞实体经济的通用电气的CEO伊梅尔特也打电话抱怨没有信贷资金,公司非常困难。
而法国财长加拉德也打电话抱怨保尔森怎么能犯这个“可怕”的错误,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法国女财长成了现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
于是,那个声明再也不会替企业纾困的保尔森害怕了,他立刻自扇耳光,马上为快倒闭的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资金,阻止其倒闭。
影片的最后,美国政府为华尔街注资上千亿美元,要求华尔街为企业贷款。
于是,华尔街真的成了“大到不能倒”了。
就像中国的房地产商有能力绑架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一样,美国的华尔街绑架了美国政府和美国民众,并且绑架的程度远高于中国的房地产商。
影片中保尔森曾经为这次绑架做了斗争,让雷曼公司倒闭,但是影片的后半部表现了这些大金融机构真的不能倒,一个雷曼倒下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就面临极大的困境了。
保尔森终于屈服了,他持续的为华尔街各巨头注资,他最终不过成为华尔街巨头大而不倒的一个“脚注”。
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人仍不理解为什么独独不救雷曼公司。
不少人都认为如果美国政府阻止了雷曼的倒闭,金融危机就不会深化。
有人说,如果救了雷曼,入主白宫就会是麦凯恩,就不会有“奥巴马医改”的威胁;有人说,如果救了雷曼,股市就不会狂泻,那么迈克尔•杰克逊就没有必要答应在伦敦开50场复出演唱会。
他就不会感到压力那样大,也就不会服用那些镇静剂,那么,他可能还活着等等。
种种这些说法,包括《大而不倒》这部电影,似乎都向人们传递着“大而不能倒”已经成为事实。
众所周知,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发生了“占领华尔街”运动,华尔街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毒瘤(就像那位英国财政大臣说的),但“占领”运动却不能伤到华尔街,因为这个毒瘤已经和社会共生共灭,成为社会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摘了这个毒瘤,社会和经济就会崩溃,不摘这个毒瘤,社会也会在一次次小规模的崩溃中慢慢窒息。
尤其是经过雷曼倒闭的事件,大而不能倒成为社会的共识,那么华尔街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自己可以不顾风险的疯狂敛财,出了事后政府买单,其实是全体国民买单。
发财是自己的,出事由民众拿钱,那么,这颗毒瘤不会变小,只会越来越大,绑架能力越来越强,美国的危机就只能缓解,只能推迟,只能暂且压制,不会消除,而且以后会一次比一次猛烈。
那么,剩下最后一个问题,如果美国政府直接出资阻止了雷曼的倒闭,这一次金融危机是否真的可以避免发展成雷曼倒闭后的样子?
我不懂经济和金融,让有见识的人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听说保尔森有自己的回忆录,不知他自己事后如何评价他对待雷曼公司的决策,如果回忆录里有这个内容,应该是个很好的参考。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片中这群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差点玩崩了整个美国的金融市场,不仅对他们没有任何处罚,而且为了挽救还要想方设法给他们打钱。
整个利益链条上正如保尔森所说:没人想要监管,都在心照不宣地赚大钱。
作为金融行业最顶尖的一批人,经济繁荣时他们在发大财,经济被玩崩了的时候他们还是在发大财。
估计美国普通人也理解不了,占领华尔街才会一呼百应吧。
《大而不倒》讲了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美联储拯救各个巨型企业的决策和行动。
对于我们来说,能以更宏大的角度观察整个事件。
其实每年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只不过08年比较大而已。
19年5月份A股有过暴跌;18年从2月开始跌了一整年;17年4月有过暴跌;16年年初股市熔断;15年说出来都是泪……各国中央银行的解决方案千篇一律,注资释放流动性,债券市场猛烈上涨,股票市场继续苟延残喘。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在《大投机家的证券心理学》说过:当最后一个乐观者变成悲观者时,市场也就走到了熊市的尽头。
很显然,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说是绝佳的股票、债券买入机会。
在《华尔街50年》里有这样的描述:那些已经一只脚踏入棺材的股市交易老手,平时只在乡下悠闲地过着退休生活,却会在金融危机的时候频繁出入华尔街,默默地购入大量的股票。
第一,怎么买股票2007年美国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在次级抵押贷款证券上损失惨重。
但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08年3月14日美联储通过摩根大通向贝尔斯登注资以缓解流动性危机。
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收购贝尔斯登。
因为蝴蝶效应的作用,雷曼兄弟的股价也摇摇欲坠。
CEO迪克福尔德正在办公室一筹莫展,准备拉沃伦巴菲特下水。
巴菲特在股票交易上是行家里手,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注资条件:“每股40美元的优先股,和9%的利润分红。
而当时雷曼的股价是36美元。
”(优先股的股东对公司资产、利润分配等享有优先权,其风险较小。
有点类似于公司债券。
这对于巴菲特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
我们在金融危机中交易的时候,也要像巴菲特那样以安全为前提。
比如2015年危机的时候应该优先考虑买入分级A基金,而不是疯狂押注分级B上涨。
如果是买入股票不能有着急的心态。
因为李佛摩尔说过,“趋势开始就不会回头。
”意思是下跌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
即使是新闻中出现利好消息,也不会结束自由落体运动,所以不要去接下落的刀子。
记得08年全球股灾时候,各国央行都在宣布救市,虽然股票市场剧烈反弹,但是救市新闻只是短暂改变价格的方向,随之各国指数又出现了下跌。
因此当国家宣布救市的时候,自己应该清楚这只是短暂的反弹,下跌趋势并没有改变。
最近的原油市场也是这样,原油下跌和俄罗斯减产没有一点关系。
当欧佩克减产协议公布的时候,原油倒是又跌了一大截。
没人知道它什么时候会上涨,耐心的等待关键位非常重要!
把这些新闻当做小说来看吧。
如果晚上睡不着觉,或者心理上感到不舒服,说明买入的仓位重了。
要么减仓,要么熬过去。
下图是08年的下跌趋势,价格沿着下跌趋势线一直延伸到很远很远。
我们真正要买股票的话,等到09年的1月份才可以行动,当时价格突破了月线图下跌趋势线。
实际上08年9月媒体头条爆出“雷曼申请破产保护”新闻,基本上就是熊市的尾声了。
我们为了安全起见还是突破下跌趋势线比较好。
一般来说,买的时候要多准备些资金,随着价格的上涨慢慢买入。
为了心态能够放松,要留下50%资金备用。
不满仓的。
这部片子更像是保尔森的宣传片,在金融海啸当中,面对贪心不足的投行大亨,难搞定的国会,他殚精竭虑,想尽各种救市办法,最后终于稳定了几乎崩溃的市场信心。
所选的主角均与现实中的人物形似。
片中的巴菲特,就像是得道高人,金融界一片混乱他依旧谈定地陪孙子们吃快餐,然后轻描淡写的出手,获利又稳定市场人心。
最切合片名,大到不能到的,应该是AIG(美国国际集团),作为世界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领导者,业务涉及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财产、人寿保险、退休金管理服务、金融服务及资产管理业。
一旦破产,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
片中的几家世界级投行,一旦其中一家破产,与其业务密切相关的其他都会收到影响甚至破产,最可怕的是,投行的破产会挫伤投资人对市场的信任,而信任,是金融行业之所以存在的基础。
说到这个,题外话,想到《人类简史》当中,说到人类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能够虚构,制造幻觉,创造信仰,成千上万人对于某件事物的信仰把他们团结起来,例如帝国、例如宗教,又例如这里说到的的金钱。
从最开始的以物易物,到现在的刷脸就能够付款,归根结底是信任的作用。
现今,世界上真实存在的货币只有货币用量的10%,另外90%都是虚拟的。
一旦信任不复存在,很容易发生投资人撤资,对银行挤兑的状况,混乱、通货紧缩、经济倒退,就此开启。
美帝国煽情洗白片 除了把华尔街投行的结构展示出来了 并无他意 差评
信息量巨大,知识普及增强类。
不得不承认,书比电影还是精彩得多。
真正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厉害。
呆板无趣 还不如教科书有意思呢 一大堆公司机构人物和数据 简直是在看ppt
美国遇到各种困难,都会想办法转嫁出去,反正美国始终认为自己不能倒
不喜欢这种交叉形式
这是剧情片吧?!那本书是小说吧?!顶多加个写实而已吧?!不了解情况的人乍看怎么可能看得懂啊!!
乏味平铺直叙蓝眼睛是唯一的亮点
两半。讲述的是自上而下的拯救计划,庶民视角描述危机的片子几乎没有。与其说是太专业难理解不如说金融系统太不透明,选金融衍生品和开盲盒没差,无条件相信经理。几大银行高管出场谈判拍得像《无间道》四大家族讲数,汉克鲍尔森一行人并排出场非常Law&order。后面解释CDO对比《大空头》死板得多,也是被电影基调所限。不得不打开解说短视频来帮助厘清各路势力,电影改编难度十分大。短视频掐掉了我方提醒阿美俄方欲联手做空的戏。看到韩国银行洽谈首购雷曼,结合《国家破产日》,难免有天道轮回之感,只是报不在始作俑者身上
房地产玩陷了,政府救市理所应当,有什么好吹的,到最后都是美国政府买单,全世界帮忙付款,金融资本毫发无损。
商业经济片。内容是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政府财政部是如何和华尔街各银行周旋解决金融困境的。畅销书改编的此片或许在经济学专业人士眼中非常有水平、有价值,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但在俺这个学中文的文科男眼中就是个无聊商业片。大把的经济术语让人一头雾水,乏味至极。真是非专业人士慎看啊
可能我对这件事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所以看着有点闷。★★☆
拍的倒是不错,不过把那一干人物尤其是鲍尔森过于美化了。
给保尔森洗的真干净
这电影是那个财政部长保尔森出资拍的吗?就硬洗是吗?罪魁祸首就是你这个逼,还要把自己拍得跟个是超级英雄一样,拯救世界吗?建议去学习一下隔壁的《监守自盗》
背后的政治利益一点也不提甚至美化了,最后还是苦了债权人。
蠢还是坏总得选一个
美国HBO电视台于2011年5月23日播出这部电视电影,改编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同名畅销书,与宏观视角的《监守自盗》和着眼于个体的《利益风暴》都不同,它主要讲述以威廉·赫特所饰演的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为首的美国政府如何想尽各种办法还是没能力挽狂澜,遏制金融危机的爆发
对于金融小白来说,看着如此这般的唇枪舌战,专业术语和高密集的信息量绝对是件吃力的事情。但影片绝不枯燥,这简直就是一部惊悚片,前半段的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各种危机,后半段棘手的救市手段,情节上悬念起伏,情绪上咄咄逼人,只是不同于矛头尖锐的【监守自盗】,这简直就是美式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