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汗每次的出场都很吸睛啊。
看见他和沙尔曼乔希还有马达范的出场,让我想起了三傻大闹宝莱坞。
阿米尔汗和沙尔乔希曼看模特走台,给美女模特打分,品头论足的样子,男人都会会心一笑吧。
我觉得女主角alice patten把问题复杂化了,找个革命者的扮演者也不是找革命者,何必找一个性格甚至思想理念相似的呢?
人物如此契合,不是演戏,是演自己,演另一个时空的自己。
也许这是必须有的电影的特质吗?
不必有大成本的制作,只要有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剧本和演员,当然要有好的导演,就能取得成功。
就像歌词中说的,给我染上爱国的颜色。
与黑天鹅神似。
他们在即将离地起飞的飞机面前,将上衣脱掉,高喊,欢呼的样子,很青春,热血,很单纯热情,当然,求婚成功后,还有爱情和激情。
看到他们想要被抓住,要利用行刑前的讲演来大声唤醒国人,这让我想起了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不也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者。
有之,请自嗣同始。
还赋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你可以说他傻,但不能怀疑他对民族革命的忠诚和热忱。
飞行员阿贾的死把电影带到了现实,带到了身边,带来了切肤之痛。
如果不抗争,死去的人就会被污蔑名誉,不抗争就会有更多的英雄死于高官的冷漠,腐败,和体制的严苛之下,为了公平和正义,为了死去的朋友,他们只能抛弃一切去抗争,去战斗,这时,历史与现实重叠在一起。
这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在梦中,当电影里的英军侵略者变成政府当局时,当他们的所做所为相同时,当民众被压迫时,当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无人维护时,民众只能反抗和抗争,不会因为是被谁压迫而采用不同的斗争方式。
让民众效忠的只有民众的利益,不是国家统治阶级或者是统治者的个人利益。
统治者用暴力机构维护自己的利益,民众用自己的一切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不得不说,一旦染上颜色,战斗力,行动力,执行力,破坏力,死亡率都大大提升,连老爹都杀算丧心病狂,还是大义灭亲,还是除恶务尽,还是为了证明自己对国家的纯洁的爱,有不惜牺牲一切的勇气,还是为应对别人的责难而做出的应对措施。
这种做法对错有待商榷,看观众评说吧。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是末任香港总督彭定康的幼女彭雅思扮演。
以自己看电影的经验,爱国、革命类的电影是非常难拍的。
爱国、革命这些曾经伟大的字眼现在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在一般人的眼里都成了反讽和嘲笑的说辞,没有了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什么是爱国,什么是革命,爱国与不爱国和他们现在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爱国被更多的解读为政治的把戏和筹码。
很多人已不接受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热情了。
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时代不同,氛围不同。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认为革命者的努力并没有让这个社会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人口激增、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宗教争端等等,一切照旧,正如剧中人说的那样腐败好像刻在了印度这个民族的基因里了,看不到未来。
所以他们只拿爱国开玩笑,在嬉戏和仅有的自由中追逐着现有的可以得到的一时的快乐,别无他求。
《巴萨提的颜色》这部电影之所以让我感到与众不同:在于动乱、革命年代的爱国热情和精神在和平年代获得了新的阐释和新的延续。
《巴萨提的颜色》是2006年的电影。
剧中以DJ(阿米尔汗饰)为首的几个年轻人不能不说不优秀,飙车、狂欢、载歌载舞,青春的活力在色彩斑斓中无尽的释放,但是也仅只于此。
对于现实的乱象也是有心无力和无尽的吐槽。
但剧中英国女孩的到来,则一点点改变了他们一向嘻嘻哈哈的生活方式。
这当中当然有帮助英国女孩达成心愿的一面:帮她完成印度革命英雄纪录片的拍摄。
拍摄的过程也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他们好朋友飞行员的死则激发了他们所受的影响,并因此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对飞行员死亡事件,政府的答复特别是国防部长的说辞:源于飞行员自身的冒失和鲁莽,而不怀疑飞机的质量问题,更把自身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不仅隐藏了背后因私欲而进行的非法交易,更是对个体生命赤裸裸的漠视。
此飞行员是王牌飞行员,更因为为了挽救更多生命而牺牲了自己,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和所谓的荣誉,这样的政府代表的国家有什么值得爱的,如果爱它反而有点助纣为虐的味道。
对于普通的大众来说,从没有过高的奢求,只是为了寻求一个真相,让人活的明明白白,也死的从从容容。
仅此而已。
但是现实又如何,生命犹如草芥,不值得一提。
为国献身得到的却是如此的贬损。
他们的抗议和寻求真相更是招致了国家机器的血腥镇压和暴力侵犯。
也许只有到了这时,他们才可能真的明白了为什么革命先烈那么蔑视生死于不顾,他们才明白其实所谓的爱国、革命离他们并不远,因为压迫就在眼前。
正如剧中英国女孩抗议之后所说的:也许他们没有睡去,也许他们正在苏醒。
爱国志士记录片的拍摄反而成了现实,让他们找到了真正的信仰。
如果说,革命动乱年代的爱国志士是为了民族独立而战,那么现在和平年代普通人的和平诉求则是为了自身的尊严和真相而努力;这两条线之所以合二为一,是因为无论过去的革命年代还是现在的和平年代,无论是外来的压迫还是现有政府的压制都是对个人生命和权利的摧残,都是权力异化造成的恶果,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因为这点,曾经的爱国、革命精神实现了向和平年代完美的嬗变;因为这点,爱国志士的抗争才有了真正的价值,值得他们缅怀、尊敬和效仿;也是因为这点,才让他们走向更加深入更加极端的不归路。
他们为了说出真相,杀死了国防部长,但国防部长的死,真相并没有得到彰显,反而被尊为国家的英雄,正义的守护神。
这真是扯天下之大慌。
为此他们又充分利用了广播站台向整个社会现场说法,承认杀了国防部长,并进行了忏悔,更重要的是说出了真相,但他们毕竟还是太过单纯,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因为政府把他们当做了恐怖分子对待,即使知道他们是学生,他们也毫不留情。
他们是一群傻子,他们如此的幼稚,但正因为他们的傻和幼稚,却让我如此的感动和羞愧。
从前一直对印度有种模糊地、俯视地否定和潜意识里藐视的不屑,比如他们人口众多却不懂得向中国这样通过计划生育节制人口,他们军队的战斗力在中国解放军面前不堪一击,为了所谓的宗教问题而内乱不已,火车上坐满了人群像蜗牛般爬行,他们的电影载歌载舞拖沓冗长等等。
应该说这些都是我从教科书上、宣传上等获得的,而小时候的我,应该说对这些现象是相信的况且心中有种比较之后的优越感,但是《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这几部电影,特别是现在说的《巴萨提的颜色》,却让我对印度多了一个认识的角度,或者说和以往认识的不一样的印度。
回顾过往,让我感到了被骗的悲哀,悲哀于自己的全信和自以为是。
中国有句古话,枪打出头鸟。
很多人为之击节称叹,称赞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认为这其中也许隐藏着很深的智慧。
但这种智慧只是一种奴隶的哲学。
因为它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去做一个顺从的奴隶。
人们总爱追求真相,但真相并不直接显现,而是隐藏在生活里,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
某种意义,真相是一个自我显现的过程,而不单纯是一个所谓客观的存在物。
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对生活的顺从和对惰性的满足,因为真相的寻找和验证需要付出代价,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现在的人比以往聪明多了,这样的傻事只有傻子才会去做。
我的老师曾经说过,在和平社会,做一个悲剧式的人物是很了不起的,当时不明白,现在有所感悟了。
在所谓的和平时代,社会造就的多是平庸之人。
我亦何尝不是呢。
欢迎更多的人,观看这部电影——《巴萨提的颜色》。
看着这样的电影,联想到的是我们的国家。
印度、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有很多不完善,我们可以理解,只是我们真的希望它能向更好的方面发展,而不是毁灭在贪污腐败道德沦丧中。
影片结局还是很出乎意料,不关乎法律与罪恶,因为杀人不一定是十恶不赦,因为有些“恶人”通过教化是改正不了的,何况位高权重,只能血债血偿;不关乎生死,因为生有可能苟且,死有可能光荣而使世人警醒;关乎于正义、关于与精神、关乎于不畏强权、关乎于大义、关乎于太多美好的东西。
我们现在就如事件发生之前的他们,麻木恐惧不知道为什么前人会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死亡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怕失去生命,失去家人、爱人和美好的生活,但是一旦事情发生了,我们才真实的体会到还有那些超越死亡的东西,生命的意义得到升华的时候我们无所畏忌,死亡就变得不那样可怕了。
种子已经撒下,就等着它们发芽结果了。
这样的电影恐怕咱们的GD局是无法通过的,印度能拍出和上映这样的电影也是蛮出乎我意料的,而且貌似还是还是根据真是历史事件改编,看来他们比我们要开放很多啊。
电影拍摄手法和结尾很赞。
以真实的历史事件拍电影为伏笔影射即将要讲诉的事实,以及电影和今昔现实发生的事件交错对比,影射历史总会重演,因为无论古今,哪里有不公平哪里就有人揭竿而起。
前半段还没感觉怎么好,还在怀疑豆瓣的评分,后半段从飞机失事开始渐入佳境,越看越激动,真是个值得拿10分的片子。
剧情设计也很迂回一波三折。
PS:片名起的很好、配乐及歌词很赞、印度的女主角很漂亮、英国妞也不错、男演员们外貌和表演也非常不错、阿米尔汗演技真不是盖的。
引用一些百度百科中的经典台词,它们真是太赞了:1. 如果血液不沸腾,血管里流的就是水;青春美好有何用,如果不奉献给祖国。
2. 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面对死亡哭喊的人,面对死亡安静的人,然后我遇到了第三种;有时在梦里我仍见到他们最后一次走过,他们没有畏缩,没有试图挣扎,尤其记得的,是他们的眼睛,看着我的神情,清澈、坚定、毫不退缩。
3. 芭萨提的颜色,Basanti:春季,又意金黄,印度的爱国色彩。
4. 没有完美,只有让它变得更好。
5. 没有什么能把我打倒,因为疼痛是我的朋友,因为我紧握死亡的手指。
6. 我已把自己献给了国家的自由,工作、安定的生活都已经不重要,安逸,其他世俗的追求打动不了我,我知道你希望我成家,安定下来,像全天下的父母那样,但是,自由就是我的新娘。
7. 别担心,有可靠的人保护。
8. 我们的墓地每年都会有狂欢,我们死后,留下的就是这个。
9. 这一天我们与死亡同行,嘲笑它苍白的脸庞,我们不惧怕残忍尖刀,我们的勇气更为锋利,不要错把沉默当成屈服,后面是那滚滚熔岩,哦,烈士,哦,英勇的人,有一天敌人也会赞颂你,当真理来临,我们会显示勇气,因为勇气是行动,而不是夸夸其谈,我们聚集在敌人的巢穴,朋友们,渴望为了祖国献出生命,我们不惧怕残忍的尖刀,我们的勇气更为锋利,这一天我们与死亡同行,嘲笑它苍白的脸庞,我们不惧怕残忍的尖刀,我们的勇气更为锋利。
10. 采取一些黄泥,从这片土地,采取一些香气,从阵阵风里,加上一些呼吸,嗒个嗒个似鼓点,还有鲜红血滴,热情蕴藏在这里,把这些混在一起,创造出新的颜色,并给我染上爱国的颜色。
用一点爱,煽焙平稳的火焰,让它前行,遇到了河流,并到了海洋,再装进了水罐,慢慢地撒,轻轻地摇,直到新的颜色诞生,啊,朋友,给我染上爱国的颜色。
涂了周围的村落,涂了它的欢笑,高高兴兴地涂,全心全意地涂,涂了那些童年,涂了青春年华,不要迟疑,认真涂上颜色,换上颜色,涂上所有的一切,给我染上爱国的颜色,啊朋友,给我染上爱国的颜色。
11. 很奇怪是么,在自己的国家,像猎物一样被追捕12. 这是我的、也是你的国家,你也有权利为她战斗和死亡。
13. 他不是为印度教而战,他是为印度自由而战,不过,你是不会明白的,你做奴隶太久甚至都开始喜欢了。
14. 置身事外评论很简单,责怪他人更加简单,你们怎么不出去改变着一切?
勇敢站起来,加入政界、警局、政府,清理社会。
可你们不会!
我告诉你们为什么,因为那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抱怨要容易得多。
15. 号角鸣响,敌人出动,战斗已来临,我们心里,自豪、坚定和英勇在膨胀,乌云笼罩了大地,我们誓死血战,因为今日与死亡同行,嘲笑它苍白脸庞,我们不惧怕残忍尖刀,勇气更为锋利,面对威胁绝不屈服,仰头向祖国母亲,让他们知道怯懦行径,只会火上浇油,我们今天互相道别,了知是自身的终结,我们发誓献出生命,在战斗中绝不退缩,因在这命运的筵席,我们是最后的宾客,无法镇压狂怒的风暴,是这革命的精神,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就像熔岩在滚动,我们给他们两个警告,便是恐惧和坚毅,我们的目标埋藏不住,勇敢是我们灯塔,因为今日与死亡同行,嘲笑它苍白脸庞16. 每次抗击都是英帝国主义棺材上的一颗钉,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17. ——可如果被抓,一定会被绞死。
——我知道。
要开启聋子耳朵,需要有力的呼喊。
18. 感受这躁动,余烬在燃烧,潮儿在涨动,风儿在转向,感受这躁动。。。
言语不会畏惧,我们道出心声,梦想不会放弃,我们不会退缩,风暴不会消亡,我们反抗不公,感受它占据你,感受你的灵魂,将这精神砍下,感受它流淌全身,让这狂欢开始,感受身体摇摆,呼吸感受鲜活,让这风暴持续,眼里看到这躁动,扫过整个大地,还有心也在躁动,感受这躁动。。。
潮儿在涨动,风儿在转向,为了真理而拼搏,感受这躁动,我们被那阴影吞没,出来时会更明亮,感受这躁动。。。
19. 随着这敞开的伤口,伴着这抽搐的疼痛,缓慢地,缓慢地,置疑的手指,回应是拳头,与此同时,血液在流淌,为了改变这现状,血液在流淌,映在我眼睛里,血液在流淌,从这身躯滴落,附着这大地,从大街小巷往外扩散,流过。。。
为了创造新色彩,血液在流淌。。。
20. 也许他们没有睡去,也许他们都在觉醒21. 这不是杀戮的欲望,而是为了正义。
22. 我一直以为我们什么也不信,直至今天。
23. 必须有人站出来抗议24. 应该行动了,必须行动了25. 嘿,伙计,明白了,有一团火,在胸中燃烧,新的黎明,感受到光线,这么明亮,能把太阳烘烤,我与这光,面对面,这些梦想,曾经失去,重新找回,它在盛放,犹如钢铁,已经融化,再次锻造,得到升华,它变成了,星星的模样。
26. 我们要改变自己从而带来改变27. 没有国家是完美的,只能让它变得更美好28. 国家会变的,我们会改变它29. 生命有两种活法,忍受现有的方式,或者,负起责任来改变30. ——你流了好多血!
——放松,它在我血管里呆腻了,它也想要自由。
31. ——在这你想要改变什么,只会变得更糟,腐败简直刻在我们的基因里。
这个国家没有未来!
这片子太可怕了,影评我都不敢写了。
因为 Aamir Khan 在 3 idiots 里的出色表现找到了本片,看片名《芭萨提的颜色》原以为只是个文艺片,可是观影过程让我激动不已。
本片让我对印度电影肃然起敬。
这真是在印度演员印度导演印度上映的电影吗?
“- 这是腐败吗?
- 欢迎来的印度”不同信仰不同宗教不同人生的人走到一起,他们同样向往自由,这些人推翻了英属印度改变了历史,组成了新的印度。
现在,他们同样是爱国的,或许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
“那晚当我看着DJ睡觉,我冒出了个奇怪的想法,也许DJ没有睡去,也许他们没有人睡,也许他们都在觉醒。
”当Aamir Khan在机场外的古城墙上回头说道: "我们就得采取严厉的行动"后。
整个片子的味道全变了。
我甚至希望后面这40分钟的影片完全是出于女主角的那奇怪的想法。
虽然后面的浪漫情怀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是我从影片想表达的信念上表示支持。
--- 害怕的分隔线 ---这样的电影我们是不会有的,因为我们一直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 《让子弹飞》另外:什么?
这片子的片名竟在一些地方译成《青春无敌》??
太TM无敌了!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那种青年人的激情和浪漫被完美的渲染出来,前后两种心态的对照非常震撼人心。
让我们深刻的理解到了印度这个国家的朝气与活力这才是最理想的主旋律电影。
这让我意识到,所谓主旋律,并不一定要夸奖政府,到一定要把对国家的爱,把对民族的爱放在心中。
但这部片子的诸多情节却非常不合逻辑:1、国防部长散步就跟着一个保镖?
2、这么大的官员死了好多天破不了案?
3、政府难道不会屏蔽电台信号或区域断电吗?
4、印度军队的枪法这么差?
5、主角中了那么多枪居然都不死?
情节不靠谱,但情感靠谱,关于精神,关于青年人的灵魂。
《芭萨提的颜色》具有启示意义的大学生对抗腐败体制的现代革命故事,虽然立意很严肃,题材很敏感,但是片子所呈现出来的大多都是欢笑,也通过一种巧妙的方式将印度历史上的革命运动和现代的大学生觉醒相结合,通过他们的行动和话语深深的拷问印度腐败的体制,堕落的政府官员和整个社会的弊端,就像是一颗革命的种子,在人民心中生长繁荣。
片中对于体制,现状,未来,出路的探讨都十分出色,很多对白更是充满智慧和力量,这种片子在内地恐怕是永远都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我们还远没有到能够正视和反思自己历史的时候。
如果有一天,中国出现了这种电影,那时候的景色会更加美好吧!
回到电影本身,剧情表演节奏人物塑造都是很不错的,画面构图也还可以,前半段十分欢乐,后半段发人深省,虽然有些剪辑做的略显刻意了,但并不影响其成为一部出色的印度电影,推荐观看!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像《OMG》去告国防部呢!!!
印度完全模仿的西方民主体制,他们完全有可能发起一个人民运动啊!!
不过他们的死也导致了几乎同样的效果,但是,少年们,公众的记忆是短暂的,国防部长都说了。。。
另外一方面,我也替我们国家那些容易被煽动的热血青年捉急。。
在中国之外,也有爱国青年,而且其智商、情商以及气概等指数一般要比中国要高。
在长达3个小时的印度电影《芭萨提的颜色(Rang De Basanti)》里面,大约2个小时多的时间,我甚至想好了该如何给这部电影打分、加标签:6分、印度爱国主义电影。
那时候,我的耐心被无休止的歌舞和缓慢而类似于无聊的讲故事方式蚕食--期间,我去倒了两杯水,冲了一杯黑芝麻糊,吃了一顿火锅。
耐心再度回来的时候是这5个年青人带领着大众到广场前悼念空军上校的场景。
导演近乎罗嗦的叙事和缓慢的场景切换,在这个时候忽然变了。
我曾以为导演会许给电影一个漂亮而圆满的结局:让不会跳舞的Sue在歌舞遍地的印度拍一部爱国主义电影,然后引起轰动,等等等。
可是不落俗套来了,导演真正要说的不是 Sue是如何给昔日印度革命者拍电影的故事,导演要说的是:在印度,手无寸铁的人,是如何去爱国的。
手无寸铁的人们,在广场,悼念战斗机过旧而失事的飞行员军人。
他们因为官员可笑而无耻的谎言而愤怒,为牺牲的军人而默哀。
可是他们的行动也仅于此:到广场上去,点亮蜡烛。
而之前,他们中有人说:腐败就刻在我们的基因里,这个国家没有未来。
意想不到的是(或者他们早已想到),他们被军警驱散、殴打。
寻求一个真相,这就是他们所得到的回答。
当然,他们所得到的回答是血腥而荒谬的:他们射杀了一个满嘴谎言、贪婪的官员,可这个人在死后居然被誉为烈士。
他们试图用鲜血去冲击腐朽的体系,就仿佛5个鲜血淋漓、伤痕累累的唐吉珂德站在大风车面前,充满荒诞感和无力感。
在最后,剩下的只是这5个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
他们没有深长而缜密的革命计划,导演只是给他们安排了一个电台,用以传递他们与普通民众的对话。
这个童话般的设计,在告诉电影观众:手无寸铁者,该如何去自己腐朽的国家。
他们为自己的罪行承担责任,但未经任何审判就被全副武装的军警射杀。
看到这里,我原本以为导演会让沉默成性的群众奋起,把政府大门给砸了。
可是导演只是给了几个镜头,表达了一下围观群众的呼声,然后就开始给字幕了。
没有煽动,也不煽情,导演只是告诉你,作为手无寸铁的人,爱这个有着腐烂体系的印度的国民,他们有着清澈而干净的信仰(别忘了印度有甘地),他们的勇气要比尖刀还锋利呵。
导演还说,如果你要改变这个国家,你就要进入它的政治体系、军队、政府,去改变它,而不是抱怨。
当然,导演是印度人,他不可能回答一个这样的问题:在一个污泥的环境中,如何保持你纯洁的心?
如果非要回答,我猜他是这样说的:我们有信仰。
这个时候,我才觉得,这个印度电影简直是赤裸裸而狠狠地嘲笑了我们一把。
可是,告诉我,一个对着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的国家,跟之前的侵略者有什么区别?
一个国家腐烂的体系,还有什么必要为其付出性命?
你为什么爱这样的国家啊,印度少年?
毕业了,5年的时光, 一点一点挥霍。
喝酒打闹。
世人眼中的混混,只因众人皆醉我独醒。
当外界的空气已不适合呼吸了,我选择了逃避,用啤酒、飙车、青年的热情燃烧着青春。
或许有些不负责任,但我的无奈只能融在酒中,直到,生命中的夏娃到来。。。
我试着改变, 试着认真做一件事情,真的努力去做了,心中激荡起无限澎湃。
突然,老友死了,一场“事故”,接着是极为不公平的对待,一腔激情终于烧成怒火,复制了历史。
我用生命做为筹码,只为换回心中的意思信念。
接连看完《三傻》和《巴萨提》,我沸腾了,都是关于体制的问题,我其实感同身受,在破旧的体制面前我们的青春很单薄,单薄得我只能坐在学校寝室里静静敲打着键盘,等待着明天的明天......我的青春很漫长,却无处挥洒。
印度片子,前半部分是青春片,后半部分是革命片。
是恐怖分子,还是革命者?
当你的行为,让整个国家觉醒,这就是革命者,如果你的行为,只是愤怒的发泄,那只是恐怖分子。
有朦胧的青春,到觉醒的革命,其实,咱们的五四革命,应该也可以拍一下,民族觉醒、学生运动,只是,呵呵...突然想起谭嗣同,求死,不是为了死,是为了让所有人知道,有人,宁愿死,也要高呼。
给最后的自由呐喊
青春的印度。
演绎历史革命故事 非要穿插着现代歌舞。镇压游行 腐败 刺杀国防部长好轻松 历史和现实 为正义献身 为国家变得更好 革命 163’出字幕
觉得有点拖沓,而且情节不真实。歌舞也有点不恰当,虽然导演极力想表达出这些人的爱国愿望,可是剧情极不合理。
后面结局太拉了,寡妇一句杀,帅哥们纷纷赴死,寡妇最后什么都不做,也不承担任何责任,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呸
不仅仅是电影。印度 必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为印度电影喝彩
歌一首接着一首也就算了。从来没见过一部影片使用如此多没来由的倾斜镜头,从来没见过一部影片如此胡乱地使用变速镜头和慢快门
印度电影尺度惊人。但是这部电影情节不分主次,比如两对男女感情戏对于自由和爱国本身并无重要意义,前面选角的铺垫又太长而没有必要,几段突兀的尬舞更是破坏了节奏。印度这个国家到底有没有前途呢,我还是不抱期待。
高潮很动人。历史和现实如此的相似。
我承认我哭了很多次 不过是因为看见被鞭打 死去的生命的悲伤 完全不是因为这个电影有多震撼人 事实上 它想要输出的价值观很恶心
最初是冲着评分去的 可是老实说前半部分觉得闷了 历史题材果然还是过于空泛 女主角一直让我想起GP于是浑身不舒服估计也有关系(﹁"﹁)奇怪的是像Fanaa这样赚了我几吨眼泪的片评分却也不怎么高?
这是一部关于国家,信仰,自由,友情,亲情,爱情的电影,震撼,感动我心
72
这片都能拍出来,并且被放映。连看了四部印度片《三个白痴》《地球上的星星》《未知死亡》和《芭萨提的颜色》,从《三个白痴》开始喜欢印度这种风格的电影,到《芭》被深深震撼,每部片都让人感觉到想去探讨某方面的东西。当初看《贫》惊艳印度能拍出这样的片,现在一点都不吃惊了。
爱国永远不过时,因为她和我们休戚相关。
哈?这评分谁刷出来的啊 把政治革命过分煽情文艺化 一点都不适合
社会话题一到印度就变了味,轻浮花哨的镜头加上俗套肤浅的剧情,你无法从中看出一个人经过长时间积淀而发出的稳重严肃的声音。最讽刺的是,片中说抱怨最容易,实际上还有比抱怨更容易的事,那就是评论中的那些“看看他们,看看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唉,你们这些中国人”,言尽于此
用历史激发一群年轻人来唤醒国民。前边篇幅过长。
略有拖沓,题材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