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浓情隽永,一段忘不了的情,连接了两个相互取暖的灵魂。
女孩小慧的未婚夫阿文车祸去世,她照顾阿文的儿子乐乐。
她并未结婚,乐乐也不是她的孩子。
但因为爱,因为忘不了,她勇敢的承担了这份本不属于她的责任。
这辆事故车里有小慧和阿文曾经的美好记忆,相识相恋的故事。
小慧开着阿文的车,为了养育乐乐,为了明天,继续在生活的道路上奔驰。
张柏芝一改玉女形象,演绎了一个痴情不改,为了生活和爱情打拼的底层女性形象。
她的倔强和痴情令人感动。
新手上路的小慧自然麻烦一串。
被客人骂,被警察罚,被人家赶,收到假币,饱尝生活的艰辛,影片在表现女性自立自强上用了白描的手法。
幸好遇上了同事大辉。
刘青云饰演的大辉外表冷漠,内心热情。
开车有如神助,加上脸皮超厚,果然吃得开,赚的多。
大辉帮助含辛茹苦的小慧度过难关,从练习开车,到照顾孩子,俩人渐渐走到了一起。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尽管俩人相互支撑,小慧依然忘不了阿文,大辉也忘不了前妻,他们无法走进彼此的心。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日本电影《茜色如烧》。
同样讲述了丈夫去世后,母亲抚育幼子的故事。
这样的东方美德令人感动钦佩。
张柏芝精彩演绎了小慧的痴情和坚强,刘青云也演出了大辉的善良和温柔。
而大辉的善良背后,和小慧的痴情一样,其实都有一段忘不了的情,一个忘不了的人,他们都很难告别过去重新开始。
这是一部刻画爱的电影,描绘了爱的炽烈,即便燃烧殆尽,爱的残骸也可以在心里留存很久很久。
小巴可以装着16个人在香港东奔西跑,而在人心中,其实只能装下一个人,不管这个人是生是死,是聚是散。
灵魂的容量其实很小很小,好像可以装下整个世界,到头来却发现只能容纳一方烟火。
这是一部告别和开始的电影,也是一个死去和重生的故事。
结尾处,小慧和大辉都离开了各自那辆有故事的巴士,在未来中,尝试寻找并发现彼此心里萌发的新的爱意...本片获第23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提名。
我个人认为这个影片里面小慧对大辉的感情来的很突兀,还有看到女主开小巴总是提心吊胆,不是担心女主,是担心那些路人。
这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喜欢女主父亲,我感到了父爱如山,乐乐也很可爱,但是男女主之间感情实在是很生硬,有些地方看起来很违和,比如小慧打大辉巴掌那里我看的时候就感觉违和。
不过虽然有些地方不满意,总体还是不错的,可以一看。
今天出去见她每次聊天都会触及他触及有些人触及我不想知道的一些事我不知道自己现在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为了什么甚至有点不在乎别人怎样看自己只是她要我做的事都不会拒绝去的路上开车很快70多像没有感觉一样我明明没有很期盼的心情为什么我的手不停拧油门回来的时候有点晚了也很快想着她说的话竟然忘记了前面所幸行人很少回神的时候有点后怕吃过饭按电视的时候看见张柏芝的<忘不了>看着她坚定的眼神瘦弱的身体停了下来一个暑假不停地看电影恐怖的,搞笑的,情感的一味追求刺激现在有点厌烦了看着这温情的一幕心里有点触动忘不了,每个人都有忘不了的人和事她是我右边的石头看着张柏芝脑海想起很多人看着她的眼神心里有点难受有这么多的感想是因为见了她?其实蛮喜欢张柏芝的像<河东狮吼>
女性主义作为社会工作的视角之一,在目前兜售女性客体化思想的影视作品泛滥的现状下需要得到重视。
这类影视作品与男权社会的逻辑一致,所以通常能得到广泛欢迎——而这也反证了开展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性。
那么,兜售女性客体化思想的影视作品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个出身卑微,在沉重的生活负担下仍保持纯真可爱的女孩在机缘巧合之下与家境能力外表都完美的男孩相遇,两人一见钟情,在经历一系列或浪漫或搞笑的故事之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个偶像剧的典型套路大部分人都烂熟于心了吧。
你可能已经觉得“偶像剧”这个词过时了,这种俗气的套路根本吸引不了你。
但这个俗气的套路却与几乎所有以女性为主要受众对象的影视作品有个共通点——满足女性的“少女心”。
少女心这个东西已经被大众传媒神化了,相当一部分女性群体也欣然接受。
少女心被认为是一个女性“还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的标志,只要少女心还扑通扑通的跳着,这个女性——更准确的说是这个少女就还活着。
少女心是属于少女的,她人畜无害天真烂漫,而一个正常女性在接受现实生活的洗礼后不可能永远如此,那为什么它还在社会上如此受追捧呢?
因为拥有少女心的女人更容易得到男人的爱,而女人一生最重要的不就是得到男人的爱吗?
大部分男女都有意无意地默认了这一逻辑。
陈铭在《我是演说家》里总结道:“男人在生活的赛场上输了一辈子,却赢得了一颗可爱、俏皮的少女心啊!
”,把少女心作为自己活着的标志的女人永远把自己当做一个需要男人疼爱的孩子,并在得到男人的“疼爱”后觉得自己拥有了世界,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很幸福了,男人也因自己保存了女人的少女心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生活的赛场里输了又怎么样?
我赢得了一颗少女心,我赢得了一个属于我的女人。
这个女人可爱、俏皮却又弱小、无力,需要我的照顾才能活下去。
当然如今的你对上述分析可能不太赞同,但它依旧是以女性作为主要受众对象的大部分影视作品的根本逻辑,而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作为传统社会风俗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本人无觉知甚至表现为抵触,它依然在你的无意识层面持续的影响着你。
所以,这类影视作品才如此成功(当然兜售女性客体化思想的影视作品不仅限于满足“少女心”的作品,但它们的逻辑都与此类似)。
其实在这个逻辑中“弱小”才是女性的本质特征,因为弱小,所以需要男性的疼爱和照顾,而爱情只是个华丽的包装。
“少女心满满”的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几乎都是弱小的,等待着一个“拯救者”式的男人降临。
《忘不了》就是一个典例。
这部电影摆脱了传统偶像剧中的狗血剧情和闪闪发光的人设,用平淡的生活、朴实的角色作为包装试图让人耳目一新,本质上却依旧是个“拯救者”式男人拯救弱小女人的故事。
男人拯救女人强调的是拯救,是对传统性别观点的又一次强化。
电影对爱情的刻画再平淡如水、细腻温柔,也无法掩盖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女司机”、缺乏谋生技能、生活安排混乱、欠缺理性思考的能力……被男人拯救的女性很难得到真正的成长,因为她就是个男性用来满足自身欲望的工具。
所以为了实现对女性的助人自助,女性主义视角是介入与女性问题相关的个案(当然也包括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必须拥有的,至少要作为参考之一。
我们整个社会都是在男权视角下建立起来的,作为“他者”的女性无法独善其身,这是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了解了这个本源,我们才可能帮助她了解自己作为女性的特殊处境,让女性有机会摆脱依附男性的命运,真正作为一个主体进行发展。
此时的社会工作者深刻了解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帮助女人是为了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让女人能够作为一个主体进行发展,而非帮助女人找一个男人来拯救自己——这样女人依旧在原地踏步。
社会工作者需要让女人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的理性思考与行动的能力,在发泄了因男友死去而产生的悲痛后对自己的生活做出理性安排,针对性地对引导她做出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期待相符的行为表现的潜意识施加影响,协助她认识到自己与外界的沟通方式,重新发现她面对生活的其他能力,真正协助女性解决问题。
这时的女人作为一个主体,也许会让男人作为她的社会支持的一部分,也许会接受他提供的精神或物质支持,但女人本身不会被客体化——获得男人的支持仅仅是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同时,女性的改变需要环境的支持,女性周围的重要他人需要改变。
社会工作者需要让女性周围重要他人理解女权主义的部分观点,需要意识到有意无意将女性视为客体的不只是男性,还有女性,要让作为服务对象周围重要他人的男性和女性都认识到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理解服务对象作为女性的处境以及男权社会中女性做出改变的面临的巨大困难,发现他们对服务对象的回应方式中的男权色彩,提高他们对服务对象的回应能力,让他们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对彼此产生良性影响,为服务对象的改变与潜能发挥营造良好环境。
一个这样对待电影中女主角的社会工作者,可能比一个男人去拯救她,让她继续深陷男权社会对女性的陷阱中更好。
PS:①其实对于这种电影我只想骂人,如果不是课程作业才不想结合专业谈;②题目本来是“社会工作的女性主义视角需要重视”,为了稍微有趣些所以改了个不太负责的题目。
因为张国荣纪念展的关系,4.2去了香港文化博物馆,顺便看了文化馆的主展馆,讲的是香港近代历史上的文化艺术,不用说电影是80-00年代香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电影展馆里把电影分成四类:动作警匪、新式喜剧、古装?
、家庭文艺,这部还有《阿郎的故事》都是家庭文艺类型中标志性的作品,香港文化官方的认证有推动此类电影发展的作用,标记了回来都看了。
发现了一个共性:故事简单,情感真挚,不同于警匪片的节奏紧绷,阿朗的故事我说它像真挚的白话,这部只有更甚,简单到如何开公交车的情节都都有将近五六分钟的镜头。
可故事的缓慢并不意味着看点的减少,演员的情感表达十分细腻,最重要的是很有感染力(这源于情节冲突时的张力),恰到好处,这种心情变化随即牵动了观众的喜怒哀乐。
电影里送小孩去孤儿院门口两个推推搡搡的镜头实在是让人动情,刘青云内心的纠结无奈不忍心积攒在脸上最终表现出为扭捏的窝囊真的太显功力!
黄金时代的演员。
说到这,这部电影更像刘青云一次带俩娃,并且张柏芝才是更废气那个!
张柏芝带着乐乐去找乐乐亲妈的时候我已经预备好这样一个反转。
“乐乐妈像剧中那样拼命解释她不能抚养孩子的理由,然后张柏芝告诉他,我并不是要来把孩子交给你的,我只是来跟你要孩子的抚养权。
” 这样一个反转更加符合我的观影经验,导演站在剧中鄙视真实的人性,歌颂高尚的人格。
但是尔冬升导演的处理很真实,张柏芝就是为了把孩子甩给他亲妈,甚至想把他甩去孤儿院。
因为他真的真的没有抚养这个孩子的能力。
张柏芝饰演的是一个20多岁固执,勇敢,莽撞的青春少女,他真的喜欢那个孩子吗?
其实不见得,我觉得她更想给自己争一口气,告诉生活去你妈的,老子能行,你搞不死我。
以前从来没看过尔冬升导演的作品,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在短视频刷到尔冬升导演的一个采访。
他说“电影人不要自视甚高,因为电影只能提出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
”这是很准确的,我最近几天也才突然明白这个事情。
这是很叫人失落的真相。
电影要怎么去解决问题呢?
或者说电影要解决什么问题?
电影人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完了是拍片的资金问题,然后是片子的宣发问题……
/啊古天乐刚出场就凉了啊/虽说这是张柏芝演技最好的一部,但表演痕迹还是挺重。
不过这个影后拿得比刘嘉玲的有分量多了。
/听说是经纪公司为张柏芝量身定做的片子,给她大把特写镜头发挥表演,再让尔导调教一番演技,尔导文戏还是顶的。
张素颜也很美,拍不出很惨的感觉,尔导就让她2天别睡觉,才拍出很憔悴的感觉。
/要不要这么惨的/代入到张的视角,有一个靠谱的男人真的挺重要的。
当然如果可以一个人就能把生活过得很好,那便万事大吉。
/没有被现实毒打过的人才不会在乎钱。
/张这种性格好像我一个朋友,不记规则,不顾后果。
还有长相...和声音...都好像/小男孩演技也好好啊/“她外表坚强,其实很依赖人,她又冲动又固执,所以我跟她妈都怕被人骗。
”/两个人刚在一起时那种身份转换期别提有多尴尬了。
/刘青云真的是人间清醒,彼此心里都有别人的话怎么在一块呢/“做之前先跟我说一声,我只是想知道而已。
”/细腻的东西才容易走到人心里。
/鱼在商贩的鱼缸里和在你的鱼缸里都是一种束缚,想要让它自由就让它回湖里回海上,它解脱了,你也释怀了。
/2004第23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张柏芝获奖作品
前两天在家刷了一部老电影——《忘不了》,张柏芝和刘青云主演的。
故事发生在香港的80年代,张柏芝饰演的小慧在未婚夫阿文(古天乐饰)意外死亡之后,决定独自养大阿文的私生子,然而,一个单身女人,又没有强大的谋生能力,实在是太艰难了。
而恰好目睹阿文死亡的司机阿辉(刘青云饰),一个单身男人,在小慧艰难的日子里,默默地帮助她,两个人慢慢互生情愫,最后走到了一起。
看起来,真是一个老套的故事,事实上也是。
不过这么老套的故事依然能够让人心无旁骛地看下去,肯定有它独特的一面。
于我来说,与其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去体验故事里的人情世故,不如好好地缅怀那时候的世风尚存纯良,以及来自父母、亲人的无可替代的爱。
从故事的开头来看,小慧是不幸的。
在即将踏进婚姻殿堂的前一刻,未婚夫遭遇车祸,留下她一个人。
她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爱人,还要独自抚养无人可托的乐乐。
随着故事的展开,小慧又是幸福的。
虽然爸爸并不祝福自己和阿文的婚姻,但他却偷偷和小慧妈妈去小慧的公寓,给她煲汤。
姐姐也一直担心她没有办法养活自己,过得不幸福。
与此同时,还有大辉在默默给予帮助。
所以,即使辛苦,生活依然在继续。
天真可爱的乐乐只当爸爸去旅行了,无忧无虑地与小慧生活在一起,既是小慧的负担,同时也是她的支柱。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小慧和大辉准备送乐乐去孤儿院的时候,他们一直徘徊在十字路口不肯往前。
当小慧狠下心拉走乐乐走向孤儿院的时候,大辉跑过去把乐乐抱了起来,说他来养乐乐。
然后三个人悲喜交集地往回走,大辉也向小慧发出来搬过去住的邀请。
然而,当小慧主动跟大辉说自己打算搬过去的时候,大辉却把自己过去的事情和盘跟小慧托出,小慧离开的时候,我差点以为两个人真的就这么算了。
后来,看到他们各自打包过去另一半的东西的时候,心情逐渐开朗起来,大结局就这么来了——两个人都卖掉了小巴,笑着走向彼此。
可能是经历过了太悲伤的事,现在看电影、看小说、看电视剧,尽量捡着轻松、圆满的那一类看,虽然知道完美的结局和完美的故事并不一定真的存在,但如果一直抱着希望和期待生活,明天和未来总是会轻松一点的吧?!
我想,导演给电影命名为《忘不了》,其实也是想告诉人们,最好的怀念,就是好好生活吧!
<忘不了> 香港导演尔东升2004年出品的一部小品样式的电影.这不能算是他最好的作品,但也可以看出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朋友曾提醒我,说我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电影人,就不要这样容易被感动,要做到冷眼旁观.但我认为人是不可能超越过去,超越经历的.当你看见了一个和你的遭遇如此相近的事件的时候你能不被感动吗?也许它就是心里想要说出的话,也许这就是你所要要得到而永远也无法得到的,也许这就是你曾经抛弃的. 当张柏芝说”糟了,哭不出来”.我哭了;当她的姐姐指高气昂要给她帮助被拒绝后,家人全都走了,她无力坐下的时候,我哭了;当她第一天开小巴,吃尽苦头,而想起阿文的时候,我哭了;当要送走乐乐的时候,我哭了;当她爸爸知道她偷偷溜回家,并没有拆穿她的时候,我哭了.当她对大辉说了一句”你是一个好男人”的时候,我哭了.因为我知道失去亲人,尤其是失去象支柱一样活在你的生活和心里面的亲人的时候的那种难言的痛;因为我知道当生活成了一片废墟,要你去重新建造而你却什么也做不好的时候的苦;因为我知道要将思念留住而现实却要活生生地将它撕裂的那种悲.这也是我在怀疑<忘不了>的结局的原因.虽然从善良和人道主义的美好愿望出发.两个给痛苦的过去折磨的好人,走在一起是皆大欢喜,但也可是说是媚俗.米兰昆德拉对媚俗有过这样的解释.他说, 故事媚俗的结局就是迎合大众愿望的结局.在这一点上, 尔东升没能免俗.而我也没有,就为了那个因为两个愿意不再自我煎熬的人走在一起而发出的会心一笑.忘掉过去,丢开包袱,轻松生活可能是这部片子最终要告戒我们的.可这就象在每一人都明白杀人是不对的但是仍然有人会拿起锋利的屠刀一样,过去就象野草一样,根已经进入到血液之中,野火没办法.换血也没用.更可能的是,它会想壁虎的尾巴,砍掉它最后还是会长起来的.过去不是用来忘记的,而是被磨灭的.时间才是最好的锉刀,生活才是最好的清洗剂.本来影片设置了一个很好的悖论似的情节,好人大辉帮助小慧并不是想做香港新时代的活雷锋,也不是觉得可以用苦肉计来换得登徒子感兴趣的好处,而是为了一个过去没有做到的遗憾.小慧接受了大辉的帮助,在大辉不让她送走乐乐的时候,她又有了大山可以依靠了,这个感觉阿文曾经给过她.两个在现实的人身上找过去的人最终会怎样?结果,一个光明的尾巴,把先前的感动所留下的泪水都晒干了,可以回味的东西也在嘴里索然无味了.当我看到,小慧和大辉第一次接吻的时候,我莫名地觉得别扭,就象大辉说的,如果两个人心里都想的别人,那上床还有什么意思呢?既然如此明白,可导演为什么还要他们突然开窍一样,买块记忆橡皮擦,清空垃圾箱,重新建文件夹呢?不过,感动还是真实的.不愿违心地忘记.
最近几年,感觉周围的人,几乎都可以用“挺不容易”来形容,生活中、工作中,总有各种不如意各种辛酸。
所以一些比较写实地描述小人物们的困顿、挣扎、振作,最后苦尽甘来的影视作品,更容易给人触动。
今天想写一篇影评,2003年的港片《忘不了》,张柏芝、刘青云主演,古天乐应该算是友情演出。
个人感觉这个女主几乎是为张柏芝量身定制的,不谙世事、直率冲动,同时也不失一颗童心,和她本人个性挺像。
影片开头有一幕,印象深刻:即将结婚的男友古天乐意外去世,张柏芝顿失所依,失声痛苦,把一个瘦弱年轻女孩的无助与痛苦演得很真实,让人看了后也很难不为之难过。
同样的场景,电影《甜蜜蜜》里也有,张曼玉把这种感受表现得更加深刻:呆滞→茫然的眼神看了一下身边的人,苦笑→流泪→擦泪。
之后,出于对小巴的感情、生存的压力,以及自己倔强的性格,张柏芝便花钱修好了古天乐的小巴,自己继续开。
中间遇到了各种冷嘲热讽、艰难险阻,还是那句,很可怜,也很真实。
必须说说刘青云,感觉他虽然说不上很帅,但确实演什么像什么,一开始出于善良,在古天乐车祸现场视图帮助他拨通最后一通电话。
之后是出于同情张柏芝以及对小男孩的怜爱,开始教张柏芝怎么开小巴,怎么在残酷的环境里生存下来。
再之后仗义出手,去找所谓的大佬,帮张柏芝免去了“茶水费”。
里面有一幕印象很深刻,刚开始帮张柏芝的时候,刘从很现实的角度帮张分析: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很难赚钱,很难生存。
虽然张对小巴有感情,但可以租给别人开。
再这样被交警扣分,以后想开都没得开。
张谢谢刘的好意,但一方面是还没受够残酷现实的毒打,一方面是自身要强的性格,觉得别人能做到,那她肯定也能做到,所以一下子拒绝了刘的建议,刘也只能默默离开。
之后在刘的持续帮助下,张的生活也逐渐回到正轨,两人也逐渐产生感情。
如果没看进度条的话,可能以为电影快结束了。
之后才发现原来刘青云也有自己的孤独心酸往事。
两人也选择相互坦白相互信任。
最后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主题曲里的一句歌词很点题:原来这一种孤苦都算,心心相印。
张柏芝演的真好,这是大实话
戏骨飙戏。但隐约总觉得张柏芝这张惊艳得有些通俗的脸,落魄不起来。
?哪来的脾气
这种片子就是排毒养颜胶囊。
片名应该是 张柏芝的回眸让人忘不了
很一般
张柏芝 第23届金像奖影后(2004年)/ 刘青云 第23届(2004)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刘青云演技超强的。不会过日子还硬撑的女人终于想开了。日积月累就会成熟起来吧。
忘不了
“糟糕,哭不出!” 这句话在看完电影后才觉得柏芝演得好动人,生活的苦在大祸突降时其实才刚刚开始。印象里的香港电影就算拍的是小市民的故事也会有搞笑的邻居之类的角色插科打诨,这部还真特别朴实无华,没有这些的,只有夜班结束后的半打啤酒和烂掉的菜叶。柏芝当年实在是太漂亮了,漂亮到就算演得这么好,还是觉得她不可能是开小巴的司机啊…
09/5/08180731
忘了忘不了。。
恩 不错
06.8.14
这个五星里饱含了对《芳香之旅》的蔑视。太饱满了。尔冬升真是很有格调的一个导演。
忘不了
颠覆了我对张柏芝的印象,刘青云真的好男人!
其实还行,只是那年香港没好片了
怎么获得奖?
最好的张柏芝。真的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