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围绕一起马上就超过15年追诉期绑架杀人案展开,延伸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金相庆扮演的警察吴青浩15年前亲身经历了案发过程,自此沉入案中无法自拔,但在追诉期最后时刻却依然与罪犯擦肩而过,愤而辞职;另一条是被绑架女孩西珍的母亲,在痛苦中期望警察能有所作为,最终才发现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不得不说,虽然韩国从政治意义上来讲不喜欢,但韩国的编剧都很丰富,我是说内心很丰富,看过的韩剧,电影,都很会编,真正叫编剧。
说回主题,这部悬疑类的影片确定挖掘了人性最深处,最自私的一面。
因为自己的孩子有病受到折腾而痛苦,作为家人不忍心如此看着自己孩子受苦,铤而走险而去绑架别人的女儿从而获得一大笔的绑票钱来解救自己的孩子。
这里说的是,你怕自己的孩子痛苦,而去伤害别人的孩子,你自己知道心疼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也是别人的心肝宝贝啊,这里就揭示出人性最自私的一面,但我想说的是,这个男人,确切说过了十五年后变成老人的男人,是个极其自私的人,即使你绑架了别人的孩子,将心比心你不能好好对待孩子吗?
弄得孩子极力反抗而致于勋命,你说你不是故意,其实这人打心底的是自私的,猥琐的,即使有人说你是有苦衷的也罢,全都掩盖不了一个自私人的嘴脸。
直至后来,死去孩子的母亲用相同的手段绑架这个自私老男人的孙女,这个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可见一斑啊,像个真正的母亲一样,善待着小女孩,直到小女孩回到妈妈身边是带着灿烂微笑的,这其实想说人性的自私,不如说是这个男人老男人的自私,根本不要上升到一个人性的过程好伐?
但结尾处追踪了十五年的刑警跟失去孩子的母亲共同默契的将犯人送进监狱,这才是真正对人性的考验过程。
15年前,韩哲因为女儿得心脏病急需手术费而绑架了女主的女儿。
拿了赎金的韩哲准备释放小女孩,却被小女孩划伤眼角。
小女孩逃脱后一路狂奔,韩哲穷追不舍。
小女孩失足摔死在女主面前。
15年后,追诉期到了,韩哲还未落网。
警察意外发现事故现场有人献花,而那花不是女主放的。
警察马上查看监控,发现是绑匪放的。
画质太模糊无法确定绑匪身份,警察只好向那段时间路过那段公路的司机们求助,终于在行驶记录仪中找到绑匪的车。
虽然没有车牌号,但意外发现挡风玻璃上有个特殊Logo。
雨天,警察在集市意外撞见那辆车,并发现绑匪。
警察把绑匪追到一家餐厅,但还是让他逃走了。
女主从绑匪留下的伞得知绑匪是一家金融机构的VIP客户。
要了VIP名单后,女主独自对名单上的人进行逐一调查。
接着,戏份到了韩哲那儿。
韩哲的孙女被绑架,韩哲失踪。
警方发现这次的绑匪作案方式和15年前一模一样。
抓住绑匪后,发现绑匪居然是韩哲。
但韩哲说他是受真正的绑匪指使。
警察把录有绑匪声音的录音带拿去分析,发现和15年前绑匪的声音一模一样,只是音质模糊了。
警察意识到有人拿了十五年前录有绑匪声音的录音带,用来实施这一次绑架事件,而拥有15年前的录音带的人,只有女主。
真相是女主根据VIP名单进行一番调查后发现韩哲是15年前的绑匪,但因为韩哲没有丝毫的悔改之心,女主决定以牙还牙,让韩哲体验一下孙女被绑架的滋味。
在拘留所的韩哲得知真相后为了救回孙女,只好向警方“坦白”自己绑架了孙女,然后被判了刑。
推理很弱,不知道独自奋战的女主是怎么发现韩哲就是15年前的绑匪的。
但受害人与被害人身份互换这个idea非常棒!
不是太懂为什么片名叫《蒙太奇》…
影片利用两条叙事线间的时间差创造了反转,节奏流畅紧凑,细节铺垫足,前面虐后面爽,很值得一看。
蒙太奇还是一语双关,既指画像,又指影片手法。
印象最深的是15年前的凶手承认自己罪行时死鸭子嘴硬的一番话:都是女孩自己作死,原本没想杀她,我为救自己女儿害别人女儿就是伟大,已经忏悔了15年了我已经获得原谅了,你个没老婆没孩子的懂个屁!
完全是自我的原谅,让人想到现实中各种案件中犯人狡辩的嘴脸,果然这种人只有通过同态复仇再关进去慢慢反省才能意识到自己毁了多少人的一生。
从未放弃,坚持调查,孤身一人深入险境的母亲,一线之差错过犯人,惭愧辞职,想销毁一切却又扑灭火的警察,他们的人生都定格在了女孩死的那天。
犯人说警察没家庭没孩子,然而除非把法外之徒捉拿归案,人怎么可能放心组建家庭抚养下一代呢,就这样把孩子送进一个魔鬼游荡的世界,然后告诉他爸爸当年没能抓住犯人,以后相似事情发生也可能不能保护你吗?
幸好,母亲的计策顺利进行,警察发现后也没有圣母心爆棚地戳穿,反而配合到底将罪人押入他曾逃脱的牢笼。
也许案件有15年的追诉期,社会要运作永远要抛弃那些生锈的零件不再耿耿于怀,但那是“算了”而不是“原谅”,伤害已无法抹去,一切都是犯人自我解脱与安慰,总有一双眼睛会盯着你,如悬剑般不日带来真正的惩罚。
《蒙太奇》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名字翻译的有意思,很点题,电影还不错,尤其是结尾的部分,反转挺耐人寻味的,想到句俗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关于完美犯罪,其实并没有很精妙,但整个节奏把握的很好,只想说一点这个不太完美的犯罪!
(硬要挑出一点问题的话)蒙太奇是剪辑技巧,片中被害人的母亲,把15年前的案子平行剪辑了一遍,如果不是电影,那这位母亲可以说是相当高智商了,不过这也是我觉得可以讨论的地方,前两年看过一部电影叫《看不见的客人》,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复仇的父母,不过有铺垫,那位母亲有话剧团的表演经历,所以,在面对犯罪嫌疑人的时候能够从容不迫,而这部电影中的母亲,唯唯诺诺的样子,15年的时间,怎么看也好像不太有说服力!
可能唯一能让我信服的,就是他对孩子的爱和对嫌疑人的恨!
PS:每次看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总是很想为里面的policeman打抱不平,因为几乎所有的案子他们的形象都是傲慢的,愚昧的,邪恶的甚至,当然也有好的policeman,不过面对大多数的坏policeman,总觉得他们不被人理解
《抓住那个家伙》是由郑根燮执导,金相庆、严正花等主演的韩国剧情片。
影片讲述了15年前发生的诱拐案件在公诉时效过后,以同样的手法再度发案,多名受害者家人和警察共同追查案件真凶的故事。
影片于2013年5月16日在韩国上映。
该片最高明地方是对“绑架者”和“受害者”进行了一次大胆换位,并将血浓于水的亲情摆在了最关键,揭出了罪孽的根源——为了孩子。
由于过程已经很跌宕起伏,结尾还让大家目瞪口呆,外加严正花、金相庆、宋英昌娴熟的表演,让该片成为同类题材中的精品。
片子结构紧凑,剧情推动合理,并且在时间线上做了手脚。
因为时间线经过了处理,使片子前后呼应,有小学作文一样的工整感,颇显导演功力。
总而言之,是一部非常好的犯罪电影,非常聪明的导演。
看过紫金陈的小说,和法医骆闻的做法一样,不知道谁抄谁还是纯属巧合。
故事引人入胜却不够惊艳。
技巧足够创意差点。
如果是我,小木屋外,祖孙三代都活不了。
或者把老头子这条烂命留着,看着心爱的女儿和外孙女受尽折磨。
程序正义区区15年,太便宜他了。
法律还是太克制了,司法的惩治性完全没有发挥,以现行的中国法律来说,杀人基本做不到偿命,坐牢还可以减刑,贪污几十亿坏事做绝也仅仅是无期,待的监狱还和普通犯人不一样。
有时候觉得满清十大酷刑真的可以用,文明社会不应该对犯人也文明。
谁来体会受害者的心情呢?
优秀的剧情,巧妙的时间轴,得到慰借的结局。
佳作。
关于剧情不细说了。
看过电影以后,会觉得故事并不复杂。
一个受伤的妈妈,为了复仇重演了自己经历的案件,而经历了前后15年的警官侦破了整个案件。
但导演展示剧情的过程却很曲折,他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这个故事。
关于时间轴和故事线影片有三条线。
两条现在的故事线和一条15年前的回忆线。
两条现在的时间线在吴警官见领导喝茶,西珍妈妈打电话的那个时间点分离开。
这个点以后,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小春被抓,紧接着是西珍妈妈回到韩哲留下黑色雨伞的小店。
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被逆转了,从这以后,导演有意放缓西珍妈妈自己调查的时间线,而主线的时间是正常,两条线此后交织在一起,但两线时间上行进的快慢不同了,却给观众造成一种相同的错觉,观众即便不觉得是发生在一个时间的,也至少会觉得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内的,因为“按照时间顺序”发展情节在观众心里事默认的。
两条现在的故事线在最后揭示真相时重新归到一个时间点,合在一起(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下一段会提到)。
而第三条线也通过剧情的重叠和恰当的回忆被穿插在主线当中。
三线有序不乱,交错恰当,分合巧妙,是本片一大亮点。
关于所谓的“bug”那些普遍认为的所谓的“bug”不提了。
我说两个别的“bug”。
分别关于剧情和逻辑。
第一,韩哲是完全可以猜到作案的是西珍妈妈。
在吴警官发现路边白花的时候,他问了西珍妈妈,回答说没有人,也就是说,除了警察是没有人了解整个案情的。
就算这一点韩哲不知道,当他经历了自己所设计的这些,第一个想到的也一定是西珍妈妈。
15年前他可以完美犯罪,把所有人耍的团团转,现在难道连谁是凶手也想不到么?
不会的。
第二点,在小春被抓前,黑衣人打算抓一个小男孩,这是西珍妈妈会做的事么?
一定不是。
这个动作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而在剧情上,因为这些铺垫,包括导演对西珍妈妈故事线时间的安排,观众只有在最后录音带出了结果,西珍妈妈缓缓回头的那一刻,才会焕悟,她才是凶手。
在这一瞬间,15年前后案情重叠,身份置换,案情不同之处和分支的疑点成为突破口,真相大白。
观众在影片的前半段是一定不会料到这一切的。
而在最后带给观众的冲击也是正常行文安排给不了的。
这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有时候故事的发生就和历史一样,不能假设。
当故事没有按照你的预想发展,不一定是有问题,也可能是导演为了别处的合理性放弃了此处的合理性。
也没有一种逻辑,是完美的。
何必带着挑刺的眼光看电影?
看电影该是因为兴趣,有这样的态度,看电影时便会纯粹许多。
也更能欣赏其中出色的地方。
因此,好电影既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也可以没有“bug”,全在人怎么来看。
关于人物 感情 和结局影片中,吴警官第一次找西珍妈妈时,她充满期待的问“有新线索了吗”,这15年,她一直都没有放弃。
也许你也注意到了,西珍的爸爸和小春的奶奶一直没有出现,也没有交代原因,导演有意弱化了这两个角色,这样,对西珍妈妈和韩哲来说,女儿就是整个世界。
为了治病,为了女儿,因为爱,可以铤而走险。
为了复仇,为了女儿,因为爱,可以不顾不切。
小春重回父母的怀抱之时,一切尘埃落定。
完成承诺的吴警官,为孙女认罪入狱的韩哲,让罪犯忏悔的西珍妈妈,都得到了应得的慰借。
开始时,西珍妈妈轻轻的抱着女儿的棵,可怜楚楚。
结尾时,西珍紧抱着那课树,15的痛苦,忍受,泪水,在这一刻融化在森林的微风里,消散在森林的微光里。
也许,只有西珍听得见,也只有西珍看得见。
十五年前,为了给心脏病发奄奄一息的女儿筹集手术费用,韩哲一通物色后,绑架了单亲家庭出身的小女孩西珍(不作详细调查吗?
单亲妈妈抚养孩子,经济条件应该不宽裕吧)。
西珍母亲报警后,警方指示她用假币支付赎金,以便追踪假币的流向,追踪绑匪。
然而,狡猾的韩哲早就看穿了这一切。
他警告西珍母亲不要耍花招,要想孩子平安,要听自己的指示,不再跟警方合作,带上钱独自去某个地方跟自己接头。
因为警方的官僚主义,西珍妈妈获得机会独自驾车跟韩哲进行交易。
韩哲的行事动机,就是为了自家孩子。
不管是15年的绑架案,还是15年配合西珍妈妈的表演,都是如此。
按照他的说法,要不是西珍一直逃跑,他本没打算杀死西珍。
对于这种说法,我是不相信的,这个人物,怎么都洗不白。
为了自家的孩子,就可以绑架别人的孩子。
自己失去孩子了痛苦,别人失去孩子就不痛苦吗?
这种反社会人格,最善于说谎。
西珍已经看到他的长相,就凭这一点他也会撕票。
总之,因为现场一些意外,韩哲拿到钱后顺利逃脱。
15年追诉期马上就要结束,警方没有什么进展,深感内疚的吴青浩警官,因为这件案子跟上司闹得很不愉快,辞职。
然而,西珍妈妈这些年一直没有放弃努力。
通过一把银行搞活动的赠伞,用最笨的方法,一一排除,作了大量工作后,她最终还是找到了真凶韩哲。
通过暗中观察,了解了韩哲的家庭,设计将他年幼的外孙女绑架。
然后,进行了一系列要挟,让他用15年前的方法重新作案,假装自己绑架了外孙女...准备用这种办法将他送进监狱。
这部影片,其实还是有很多漏洞的,西珍妈妈、韩哲都是普通人,又不是职业罪犯。
他们到底是怎么学会这些犯罪手法,还能确保完美实施的?
韩哲至少五十多岁的老人,体力怎么这么好?
钻铁轨,飞速爬行什么的,都很溜。
韩国是全民兵役国家,难道这位老哥是特种兵退役,并且退伍不褪色,状态保持很好。
以至于拉面馆里,面对两个警察的围堵,能够抓住时机一跃而走,顺利逃脱。
另外,光天化日之下,韩哲一身黑,长得又丑,走在路上不知道有多扎眼,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犯罪分子吗?
总之,圆得还算不错。
虽然剪辑有些乱,但基本上条理还算清晰。
而且,惊悚元素用得也不错。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长期有个不怀好意的人盯着你的家庭,了解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简直细思极恐。
比如,西珍妈妈抱走小女孩那段,先后用几个电话进行骚扰。
很明显,她知道家里面当时只有韩哲一个人,也是个可怕的女人。
还有一个地方也挺吓人,录音机播放“哈拉布机”...
相对于《抓住那家伙》这个名字,我好像更喜欢蒙太奇这个名字。
两个绑架幼童事件,一样的手法,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一样被剪辑在一起,使得情节和画面给观者以强烈的冲击以及面对人性的思考。
最近看了很多韩国的伦理片,最大的感触就是那条该死的十五年诉讼期的法规怎么还没取消?
这部给我的感觉更甚,超过十五年没有破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警察的无能,但是为什么这个后果要由受害者及其家属来承担?
这又让我想到韩国的另一部也很有名的影片《青蛙少年失踪事件》,五名幼童被残忍虐杀,最终凶手也被找到(虽然现实中的凶手依然没有找到),但凶手满脸鲜血地笑着问:“你能怎么样呢?
”五名孩子的生命已经失去,诉讼期也已经过去,无法给他法律上的惩罚,让人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
不过这一部最后罪犯还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总算看着没有这么揪心。
严正花饰演的母亲很令人动容,和《奥罗拉公主》里给人的感觉很相似,因为同时爱女的悲痛,不得不自己拿起刀的母亲形象生动又深刻。
这是导演郑根燮的处女作,在我看来已经是很成功了,虽然蒙太奇的使用使得回忆和现实穿插的部分显得有些散乱,但整个剧情给人的真实感很强。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