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马哲要比女主强,女主一姐吴洁有的是机会击毙凶手可是老是不开枪,虽然我认为她是想救那个泰国女孩,但也不需要对男搭档开枪打脚吧?
万一腿断了怎么办?
不够悬疑,不如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甚至不如拯救嫌疑人。
凶手杀人根本没有什么理由,泰国女孩说我什么都愿意做估计是答应发生性关系来求饶命。
凶手不强奸,也不为劫财,动机仅仅是前女友偷了他钱跑了,这算什么理由?
跑去泰国了再娶一个不就得了?
台湾男想娶个东南亚的非法打工妹到底有什么困难的,他偏偏事情多多,想到杀人一个又一个,根本没有什么理由的就是仇恨女性。
这种人击毙了得了。
女警枪丢两次,让我感觉她水平臭,开头丢一次导致阿曼自杀,第二次又丢差点害死自己,那个距离为什么要丢弃枪,那么近我都可以射死一只苍蝇。
她是警察,为什么水平这么臭。
而最后卖车把男朋友给的戒指都丢了。
不给搭档道歉吗?
把他腿打了一枪。
不知道女主搭档和泰国女孩会不会有未来。
前女友的妹妹。
在塑造男主的时候,有点太过于为了“悬疑”而“悬疑”,所以给男主设置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剧情。
在整件事情当中,男主经常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表情、台词,故弄玄虚。
包括没事闪回一些男主脑海里前任的画面,包括前任的妹妹来找男主,男主意味深长的那些表情,包括男主在警察局撒谎不认识前任,包括男主在被测试的时候突然躁狂,又在审讯室里发癫……导演是想让观众的猜测重心放到男主身上来,结局来个出人意料,可是拜托你也要让男主的言行符合他的逻辑啊,他很爱的女朋友失踪了,他前面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妹妹来了他无所谓,警察来了他无所谓,好像他根本不关心女朋友的死活。
后面在杀人犯的密室里又那副痛彻心扉的样子,还要掐死杀人犯……想误导观众,至少要设置一些合理的剧情吧。
女主就不说了,纯纯的智障儿童。
当然了,反派也是毫无深意,让人感觉索然无味。
非常标准的追凶电影,讲好听是工整,讲难听就是俗套。
话题涉及到非法劳工,这是个日本作家经常会涉及的主题,这种社会状况湾湾和日本还挺像的。
凶手算是好猜,毕竟给的线索太明显了,在排除阮的情况下可以很快锁定。
对猜到凶手的观众来说会有比较长的垃圾时间。
结局收束部分还是有明显降智,把女主身边的人都强制下线而且没有backup,营造出和凶手1v1battle的局面,这也是这类电影的老套路了。
宣传的大尺度没有删减,存疑。
部分镜头可能有马赛克处理,部分镜头可能有放大局部处理,没看到原版不好比较 。
月月有钧甯,虽然海报看起来和阮经天平分秋色,其实这部是大女主。
而且有种死了老公的美。
总体值得一看,完成度秒杀本周另外两部新片了。
看得我抓心挠肝的一部烂片。
在追击阿曼过程中,没有采取行动控制阿曼,菜鸟女刑警还拷错了人,导致阿曼挣脱控制,最终夺枪自尽。
面对这样的失误,菜鸟女刑警被安慰这不是你的错,吴洁自己面对上司的质问反问:你是觉得女性保护不了枪还是怎样?!
靠北啦!
我一整个炸毛!
这是对女性主义的消费,是对它的污名化!
有错不认,无辜的人就此殒命,没有反思,还强调自己女性身份站高位道德绑架。
实在令人恶心!
后续追凶过程里,逻辑全无、智商为零,意气用事、单打独斗还轻信凶手!
她打林佑生腿的时候,我释怀地笑了,大姐,你是会用枪控腿啊,但是只会干友军是吧?
看完全篇,当黑底打出愿每个被伤害的人都能被温柔以待(大概)这种古早无营养废话鸡汤后,我明白了,这部片其实是文青吴洁的独角戏,她那条线不如单拎出来给郭敬明拍,说不定还能搞得既破碎又美丽。
我是奉劝有心理障碍的和能力不成熟的不要干刑警这个行当啦?
人命关天的事,几条人命是给你练手的吗?
就像自杀干预热线能让菜鸟直接上吗?
这是对纳税人的不尊重好不好?
看的很窝火的大烂片!
中国电影可以有追逐、追赶、追念,但不能有追缉,电影完全就是无厘头的推敲,拙劣的悬疑模仿,甚至是没有立起一个人物的假惺惺的表演。
女主一直沉溺在个人伤痛,看似用个人伤痛连接核心案件,但实际上观众完全不认同杀人犯的行事逻辑,更不理解这个女主到底在破案还是完成自我救赎,最后硬生生地弄了一个阖家欢乐的结局,看似一切都很美满。
但烂片就是烂片,就像饭菜坏掉了你不可能让它变得新鲜,我们的学生作业比起这部电影都绰绰有余,你要么做形而上的文艺,从形式取胜,人文关怀至上;要么做形而下的类型,精心打磨,敲响社会热点话题的共鸣,现实主义为王。
这个电影看了是花钱买罪受,一点也不讨好观众,最后的跋语也是一头雾水,到底是谁在治愈你们,还是你们在治愈观众,我看不要说治愈了,是吃一堑长百智。
英皇电影城看了首映,一般看完电影我都有很多话想说,这部电影完整、标准化得让人有些失语。
受伤ptsd的女警被老队长照顾,带着菜鸟下属(还有点年轻版张钧甯的意思)追查连环杀人案凶手,碰到疑似凶手亦正亦邪的阮经天,破案的同时完成自我救赎。
这个套路在好莱坞非常多,这里面案件是很完整精细的,女警人设故事也非常贴合案件本身,自我治愈的过程并不牵强。
查案过程合理,悬疑持续的时间够长,总体感觉是该做的地方都做的很好,但也没多做啥。
案件关注的主题是非法劳工,沉默的底层群体,我觉得主题选得独特且有意义。
受害人、警察都是女性,题材已经非常女性主义。
最大的问题就是已经如此接近一个完美的主题,结果欲说还休、戛然而止。
不知道是不是时长删减的问题,中间除了阮经天说了一句,他们的生活从不简单,居然就没啥描写劳工的场景了。
观众对这个群体的无知和无从共情导致边缘的群体到了结尾依然边缘。
有那么多可以讲述的非传统故事,但镜头依然要对准一个普通社会人爱恨情仇。
我觉得非常可惜。
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是《我不是药神》,光聚焦药神是无效的,要点是要描写走投无路的病人,才反射出药神的伟大。
几个小问题:一是中间破案有一段时间沉闷非常。
前段时间有个电影《第八个嫌疑人》,这俩片子完美展现了类型片的两种沉闷:一种是毫无头绪的沉闷,一种是早早知道结局的沉闷。
二是张钧甯的问题。
我一直觉得主演同时当监制是有问题的。
这里面全程素颜很赞,但是打斗那段太弱鸡了,很难信服。
女性主义拍摄过程更不应该区别对待。
文戏又有点端着,不是故意的,是演员本身气质使然。
张钧甯演戏总让我想起林心如,俩人都是一脸十分关心对手戏演员的样子。
不同的是林心如母性更强,可称为大地之母,张钧甯像是大地之姨。
可能是俩人都没有接受科班训练的原因,演戏很难克服自己本身的表情习惯。
开头看着张钧甯的文戏,属于那种是对的,但是观众要主动融入,说实话有点脚趾抠地。
但是阮经天一出场整个身体物理地放松下来。
阮经天的表演超出预期。
因为小时候看过他没头脑的戏,以为他也没脑子。
但这部片子里作为主演完成度相当高,和张钧甯对手戏有一些我甚至觉得张接不住他的戏。
映后交流他对自己的角色侃侃而谈,理解足够深。
听他的意思,以前没使劲演,这部戏没办法因为认识监制所以发力了。
总之可以一看,但我相信导演下一部会更好——如果他听了我的建议:)
《追缉》又带领我们到危机四伏的东南亚游了一圈,不过这次聚焦非法劳工问题,倒也贴合背景。
女警官吴洁追查真相,同时也从深渊拉回了心如死灰的自己。
林佑生仿佛是吴洁更为极端的镜像。
他们身上曾遭受过相似的悲剧,留下同等程度的创伤,无形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情感关联,一种游离于法律与伦理之外的共情。
吴洁身为警察的果敢其实是逐步被阴暗面吞噬的,她在自我终结和救赎的两扇门之间穿梭,却又愈发不能自拔。
林佑生情感迸发得很彻底,劝不好也按不住。
张钧甯和阮经天将两个角色纠结的内心诠释得极具力度而留有余地,厉害。
影片前段借助惊悚的氛围提升悬疑感,如同吴洁内心还未消失的鬼域,很有感觉。
但随着案件的深入,想要表达的越多就越显臃肿,拉慢节奏,使得最后的反转少了强劲的扭力。
项婕如所饰的女警本应成为吴洁的对照,但表现却一言难尽。
即使片中运用了很多首尾互文的镜头,不断暗示角色的内心变化,人物动机与行事逻辑依旧难以自洽。
从时长来看,本片确实没有删减,但多处马赛克处理似乎更影响观感,可惜。
彻底放下执念太难,淡化它就好了。
有点儿可惜了。
这片豆瓣的标记才一万多可见票房有多惨,可能以为19年缉魂票房很好以为爱情犯罪片在内地有出路,结果搞了几场观影活动之后基本没什么水花,票房比不上缉魂,口碑比不上目击者之追凶,但其实这片不差,至少比什么消失的她强,爱情犯罪悬疑,有故事有立意,差啥啊,差演员没有观众缘?
差观众吃不了细糠?
其二是可惜是在这片为了B故事把A故事讲的太敷衍了,无论阮经天还是凶手都沦落为工具人,一看导演都不太想在A故事上下功夫。
但唯一的也确实做得很好的反套路就是阮经天的身份牌,我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等阮经天什么时候暴凶手,前面为了诱导观众阮经天是凶手铺的很细,但是!
又给了你凶手的暗示,那场特意把男主朋友调出去,只留下男主、凶手、受害者三人拍照的戏真是巧妙,回想起来更巧妙,导演在玩弄观众!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可惜啊,男主和凶手的线都没有做起来,男主对外劳恋人的感情没有前因,所以男主为死去的恋人的任何行为我都无法被打动,徒留下一场七宗罪的结尾,也很难带入。
凶手的前情也是一笔带过,被外劳骗的代价也不接受能足够当做犯罪动机。
或者是我对爱情有点儿偏见,总觉得这片里因为爱情导致的犯罪和追凶都很难成立。
说到这儿想到可能是这片的背景环境外劳之类的距离内地观众太陌生所以没兴趣?
借此推荐下八尺门的辩护人。
其他就是节奏稍慢,动作戏很弱,张钧甯真好看,弯弯的演技都很棒之类的观感了。
Raven
前面铺垫的这么完美,本来到揭晓凶手的时候都是8分水平,为什么结尾这么奇葩啊,一个女警察拿着枪看着一个连环杀手到人家地盘,到这个画面的时候,全世界都知道后面凶手要反击了,这时候电影还有什么意思吗?枪都打不穿的玻璃,后面砸几下又好了,顺风局打成大劣势,烂尾虽然称不上,但是结尾处理得真实点比强行刺激更好吧
(欢迎关注辉兔的爱与生活公众号)之前对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讨论,就是内地版与台湾版相比删减了23分钟的剧情,这个损失比已经很高了,是可以影响到剧情连贯性和观感体验的,未来不知道有没有机会看到这个未删减版本。
电影在第25届台北电影节获得12项提名,或许原版有一些大尺度的剧情呈现,视觉效果拉满,给人很不错的爽感。
至于内地版,仅剩下一个俗套的情感故事和据说参考真实案件改编的连环凶杀案。
整个凶杀案凶手很好猜,其实仔细一想,即便不靠推通话记录的时间线和看视频监控的话,想想谁能通过林佑生认识死者并获得生日信息,谁就是凶手。
案件本身并不复杂,只是节奏和剪辑把控得不错。
案件的吸引力下降,对人物的注意力就提高了。
女主张钧甯饰演女警吴洁,在整个侦办的过程中,她演得很好很有代入感。
可吴洁的人设是刑警队副队长,至少也应该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不能光智商推理优秀,本身却是个战五渣。
让一直想自杀的吴洁带小萌新菜尾配枪去查变态连环杀人犯,这确实太冒险,要不是菜尾命硬,她已经是个尸体了。
同理要不是吴洁有主角光环,凶手杀警逃脱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个人觉得她最后的行为逻辑很有问题。
吴洁因为恋人杨振国抑郁症自杀也萌生死意,自杀时意外发现了一具女尸,由此开始了外劳连环被杀案的调查。
法医鉴定死因是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窒息身亡,尸体被挖去了心脏,颈部有穿刺伤,无名指被截断,指纹被磨平。
说明凶手对尸体的处理非常有经验,很有可能是惯犯。
法医还根据无名指与心脏的关系,猜测凶手可能受过严重的感情伤。
死者叫瓦莉,是泰国劳工,来台湾六年,失踪三年半,证物里有瓦莉和妹妹莎萍的合照,莎萍也是失联劳工。
证物上有瓦莉的追求者阿曼的指纹。
通过调查通话记录,证实他们都有相同的联系人林佑生(阮经天饰演)。
林佑生是非法人力中介,浪荡人生不想结婚,莎萍劝瓦莉与林佑生分手,然后瓦莉就失踪了。
待林佑生去警局认尸,又听了阿曼的解释之后,他选择和吴洁合作。
因为就在几天前,他受工厂老板之托去处理雅蒂的尸体善后,雅蒂同瓦莉被杀的手法一模一样,只有坦白才可能抓到凶手。
随后菜尾又通过通话记录推理出,凶手专门在外劳生日当天杀人,下一个目标就是莎萍。
吴洁在确认出租司机不是凶手后,凶手只剩下做假证的老范了,工厂老板如果是凶手就不会找林佑生来处理尸体。
老范的杀人动机合情合理,也善于谋略,先刺激林佑生暴走,逼得吴洁不得不打伤他的腿,让其无法参与接下来的行动,这对他逃跑是非常有利的。
随后老范带她去找莎萍的时候开始反击,此时吴洁如果够狠的话,应该在老范第一次开密码锁的时候就打伤他的腿,后面根本不会如此被动。
她开枪打林佑生的腿那叫一个果断,到老范这反而犹豫了,差点凶手没抓住还把自己搭进去。
老范一开始是想直接跑,被阻拦后,才决定要杀吴洁。
如果他先抱着杀死对方再跑的决心,他应该先捡枪,那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