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登机门

Boarding Gate,欲火追击

主演:艾莎·阿基多,迈克尔·马德森,林熙蕾,吴嘉龙,阿莱克斯·德斯卡,金·戈顿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卢森堡语言:英语,法语,粤语年份:2007

《登机门》剧照

《登机门》剧情介绍

登机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俄罗斯人迈尔斯(迈克尔•马德森 Michael Madsen 饰)跟黑人同伙说想要金盆洗手,但是黑人警告说跟他交易的是一个不讲信用的公司。对此,债台高筑的俄罗斯人并没有在意,他依旧利用情人桑德拉(艾莎•阿基多 Asia Argento 饰)替自己贩毒,同时验货的还有跟莱斯利(吴嘉龙 饰)的妻子休(林熙蕾 饰)。两个人因为是情敌所以貌合神离。 在一次交易中,桑德拉不幸遭遇警察突袭,这时莱斯利挺身而出帮助她逃离毒贩老巢,并且跟她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当再次出现希望SM的时候,她亲手杀掉了昔日情人,并踏上了莱斯利安排好的逃生路线。然而,跑路到香港的她,再次邂逅了休,并遭遇了更加云谲波诡的追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超级八火线狙击空之境界未来福音extrachorus我的仙尊女友克兰弗德第一季女孩帮青龙偃月刀枪侠逃命大佬斗和尚士兵突击在失落之地黑色党徒魔法奇缘漫长的黑夜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2大敦煌背后有人华丽逆袭龙族第二季岩洞惊魂换灵卧底无与伦比的巴黎最后的我来也双子神偷死亡集中营发射台关东棋王从世界终结开始音乐之乡第三季

《登机门》长篇影评

 1 ) 想飞的欲望

界限法律、货币、信息在国家间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形成的褶皱便构成可能的庇护之所。

在传统的类型写作中,试图逃遁的主角需要的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新身份”(“隐姓埋名”),而是一个“护照上的新身份”——他需要逃遁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一个新的世界,使其隐匿于文化、制度差异形成的褶皱之中。

在更复杂一些的(反)类型创作中,逃遁通常是失败的,但这一失败往往呈现为“跨境”的失败(如《机遇之歌》中离不开的波兰,《投奔怒海》中逃不脱的越南;创作者借由“跨境”的注定失败完成其意识形态表达),或是“伙同”的失败(如《春光乍泄》《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的独行)。

无论如何,在以上叙事之中,远走高飞的幻梦从未真正破碎——在一个生活方式被“国家”深刻塑造的年代,跨境的逃离似乎总可以给予重生的希望。

然而,在《登机门》中,这一叙事惯例遭到阿萨亚斯无情戏弄。

俄罗斯人迈尔斯(迈克尔•马德森 Michael Madsen 饰)跟黑人同伙说想要金盆洗手,但是黑人警告说跟他交易的是一个不讲信用的公司。

对此,债台高筑的俄罗斯人并没有在意,他依旧利用情人桑德拉(艾莎•阿基多 Asia Argento 饰)替自己贩毒,同时验货的还有跟莱斯利(吴嘉龙 饰)的妻子休(林熙蕾 饰)。

两个人因为是情敌所以貌合神离。

  在一次交易中,桑德拉不幸遭遇警察突袭,这时莱斯利挺身而出帮助她逃离毒贩老巢,并且跟她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当再次出现希望SM的时候,她亲手杀掉了昔日情人,并踏上了莱斯利安排好的逃生路线。

然而,跑路到香港的她,再次邂逅了休,并遭遇了更加云谲波诡的追杀…… ©豆瓣由于《登机门》的反类型写法,故事极难概述(还是得先看影片)。

简而言之,它是一个典型的两段叙事:在第一段发生在巴黎的故事中,女主因想要筹钱在北京开夜总会(阿萨亚斯又一次在影片中暗示观众北京房产的投资机会),受到新情人诱使,踌躇之后仍然选择杀死旧情人,并与新情人一同逃往香港;而在第二段发生在香港的故事中,女主发现逃往香港不过是又一个陷阱,而这一陷阱正是新情人(或者说“新的旧情人”)所设下的。

种种际遇下,她再次获得了杀死(新的)“旧情人”的机会,但在影片的结尾处,女主放弃这一机会并消失在画面之中。

切入影片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两段叙事,即如何理解巴黎与香港,如何理解旧爱与新欢。

而以上“对立关系”的分界线便是登机门,即影片的标题。

类型想象中的“登机门”是一道任意门,通过它,我们便可以毫不费力地迈入一段新的生活、一段新的叙事,不再为上一个时空所累。

然而有趣的是,登机门这一“道具”作为叙事从巴黎跨越到香港的重要划界,在影片中从未真正出现。

也就是说,门作为一道界限、一个区隔不同时空的符号,被有意抹除了。

在此阿萨亚斯似乎想说,巴黎和香港终究是一回事。

这一点在女主下飞机后的第一个镜头中同样得到呈现——那在巴黎时便已明晃晃的“光”再一次侵入了她的意识——,那一瞬间观众也会产生错愕:她究竟到没到香港?

当然接下来的情节很快给出答案——她到了;但终究我们会发现她没到。

毕竟,寓寄着远走高飞之理想的香港是一个差异化的存在,是新生的庇护所。

而现实中,香港就是第二个巴黎(同样可以想见的是,北京/上海就是下一个香港)。

于是,在影片中被抹除的登机门便是界限之消失的符号写照。

当界限消失,必然的结果是,我们不再能谈论界限的两面,两面混作了一面——香港便是巴黎,新欢便是旧爱,未来便是过去。

巴黎的“光”

香港的“光”(后文会涉及到“光”的隐喻)显然,这是一种符号表达。

但它究竟指向什么?

这便涉及到阿萨亚斯对于当代社会的观察。

如果说我们在第一段叙事中仍对此缺少头绪,那么当我们在第二段叙事中目睹香港幻象坍塌时便会惊觉——一切阴谋都是在港口酝酿的。

影片中,在港口的交易涉及毒品、盗版光盘以及廉价家具,几乎含括了一切国际贸易的商品类型(法律之外-之间-之内)。

当然,全球资本流动也并非只有贸易一种形式,阿萨亚斯同样设计了通过电话进行的债券、股权交易等。

可以说,《登机门》中的世界是一个被新自由主义深刻联结起的网状世界。

也正是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突破了上文所提及的文化界限,并建立了一种全球通行的可交易价值。

我们看到,在影片的前叙事中,女主用性为旧情人(一号)换取情报,而旧情人则通过钱换取女主的情报;在第一段叙事中,女主通过杀死旧情人与新情人交换一个新身份。

影片中的交易数不胜数,仅仅罗列以上便足以让我们一窥《登机门》中的“市场体系”:货物、身体、身份、性命与金钱都是处在同一链条上的可代换之物,而这一交易标准则借由新自由主义的扩张而通行全球。

跨境资本以其同质化的暴力,构成价值的度量衡,在实质上完成了全球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大一统——一切差异都被抹平,所有未来都成过去。

当然,这一交易系统仍然存在着必要之参差,这一点借由两处台词设计向观众呈现。

第一处是在影片7分钟处,当女主陈述自己因为爱而为旧情人所做的一切时,旧情人回避了爱的回应而是转而夸赞起她的“称职”(在第二部分中将会分析),并用强调金钱交易的完成来终结这段谈话。

而第二处则发生在影片的83分钟处,当女主与Sue谈论起她对旧情人的感情以及杀死旧情人这一交易时,她明确表达了性与爱的不同(或者可以说是,性与爱之间存在“界限”),以及她对于赏金的不屑一顾。

至少在女主角这里,爱的维度似乎阻断了一种普遍的可交易性,尽管截至那一时刻的她还是不免处在种种交易之中,但这也为她最后的选择埋下伏笔(这将在下一部分中详细阐述)。

让我们暂且回到阿萨亚斯对这一深刻联结之世界图景的描绘。

除了普遍性联结所造就的通行的可交易价值之外,这一世界还呈现出另一种普遍性,即对于效能的追求。

效能主体如果我们将周遭环境的设定理解为阿萨亚斯对于当代社会的某种写法,那么影片的主角自然也就是被这一社会裹挟着的主体。

这一主体怠倦、疲惫、自我剥削,被效能驱动。

在影片所覆盖的叙事空间中,女主的职业身份由前叙事中的伴游女郎转变为杀手。

在剧情梗概处我们已然看到,她的原初指令便在于,要不断地通过杀掉“旧”情人来进入“新”生活。

她的社会角色要求她必须斩断与自己(过去)的联结。

斩断联结的必然结果是,她将成为一个专为结构而打磨的效能兵器,失去任何指向自身的价值。

由此,我们回视上文中的“称职”便可发现其中的巧思。

曾经利用过她(获取商业情报)的旧情人与她的对话从来不是一种类型化的情爱缠绵,而是一种对社会指令的重述,他的存在便是对她角色身份的反复召唤。

艾莎·阿基多:困死我了但杀死他仍是个糟糕的决定。

即便在旧情人眼中,女主所代表的仅仅是一种可代换的性价值(这一点在情节中仍有呼应),但在女主眼中却并非如此(她是有爱的)。

杀掉旧情人便是践行着杀手这一新角色(却如同伴游女郎一样,仍然是自我剥削的)的指令,用社会结构的价值压制着个体性的价值。

她的新角色(杀手)正如她的新身份(护照)一样,只是在同一条价值等线上的横移,仍然无法逃脱自我剥削的命运——一种效能社会专属的倦怠在艾莎·阿基多的黑眼圈中呈现得淋漓尽致(阿萨亚斯巧妙地将一种恐怖片女主的特质移植到社会批判的表达中)。

甚至我们很难说清,她想要的到底是新生活,还是仅仅心安地睡上一觉。

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她的每次睡着都将自己拉入了几不见底的深渊,这也便意味着她不能睡;当然除了不能睡,她也不能爱。

对于效能主体而言,每次爱的记忆都注定被暴力清洗,这体现为新情人要求她杀死旧情人,这无法逃遁的循环正是“情人”这一虚幻身份的真实写照。

以此视角回观女主在片尾处的选择,它之所以是动人的,正在于她拒绝了这一情理之中的清洗,而选择了留下(没有选择去上海),留在一个不属于她(效能主体)的地方,也留住了这份感情,尽管这份无法“双向奔赴”也因而无法实现的感情正是伤害她的东西(有些类似詹姆斯·格雷的《移民》)。

当资本、信息、身份——伴随着犯罪——,一切都选择流动,她选择了退出这一流动,她的轮廓(主体)成为一团无以辨识的像素,从这个同质化的效能社会中退场了:她退到焦点之外,成为虚焦。

图片大小所限,凑合看吧我们或许会怀疑这样的选择是否构成救赎(考虑到阿萨亚斯在此处使用的音乐似乎在提示着一种“圣洁性”),但至少它保持了模糊,这一模糊便构成对效能的抗辩。

当然在此我们不应忘记的是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它恰与最后一个镜头的运动相反,是从虚焦进入的。

而第一个进入焦点的物件便是枪,如果我们还记得上文中对于焦点-主体的分析的话,那么这把直接对着镜头开火的、“高效”的枪便是主体的某种化身。

至少它揭示着效能主体的某种性质——暴力、冷酷而高效(在此也不妨联系下柯南伯格的《录影带谋杀案》)。

这一主体是无爱可诉的。

影片还有一处极为有趣的设计。

影片中想要从这一自我剥削的循环中退场的不只有女主,还有女主的两个情人。

而造就三人命运迥异的关键便在于各自退场的理由。

死去的旧情人是出于债务,苟活的新“旧情人”是出于一种我姑且称作良知未泯的东西(这个情人似乎存在着某种“真情”),而女主的退出则出于对爱的记忆的持守。

后两者的存活(虽然前景依然黯淡)似乎暗示着阿萨亚斯对于出路的设想。

光、玻璃与漩涡最后简单分析一下影片的一些意象(没想到一下子写这么长...)。

在描绘现代性的影片中,玻璃是一个极其常见又极为好用的视觉符号(参考《私恋失调》)。

玻璃的物理特性使其成为多种二重性的符号表达:一方面,玻璃既阻隔了空间,又(允许光)穿透这一空间;另一方面,玻璃既映出被观测者(折射),又映出观测者(反射)。

影片中,女主角每次试图杀死情人之前都有一段透过玻璃观测的戏份,在她的眼中,她所观察的旧情人是她的猎物,是她即将俘获的东西;但对观众而言,她的影像同样映射于其上,成为某种被观测之物。

于是在观众看来,在这一效能社会中不同角色的相互角逐中,并不存在着任何真正的掌控者,所有人都处在一种被操弄与落空的状态——她以为望向对象,却不免映出自身;以为投向未来,却不免映出过去。

一处极为精彩的镜头设计而玻璃的前一种二重性则与光的隐喻密切相关。

《登机门》的视觉美学呈现为普遍的失焦与过曝。

画面的过曝给予了一种不真切的体验,它一方面是现代建筑(玻璃幕墙)造就的客观结果,另一方面是一种相当现代主义的心理描写笔法,是人物对当下时空把握错愕的外化——一切都是弥散的——私人空间被一种过量的光侵入,于是空间之“私人性”变得可疑;神经官能处在一种需要时刻警醒却不免疲惫困顿的边缘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人物不断对叙事走向失去控制(阿萨亚斯用反类型手法玩弄了太多次观众预期,在此便不举例了)。

当我们回视女主写下的那部科幻小说,似乎影片的密码便蕴含其中——科幻小说中的女主名叫漩涡,她伸出双手便可控制他人。

当分析进展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漩涡实则便是一种漩涡式的社会结构,所有人都受这一结构的控制。

而影片中所有角色(是的,不单包括女主)的渴求,也正在于拥有对自己的控制,或者至少摆脱社会秩序的对ta的控制,又或者,我们可以用影片中香港KTV里唱起的那首歌的标题概括,即一种“想飞的欲望”。

评分:8.5/10

 2 ) 一个女人的孤独突围

我只能说阿萨耶斯的《登机门》不好看,真的不好看。

一开始我把海报上的女人认成了另外一个,电影开演的时候我才发现她有着一张我熟悉的面孔。

Asia Argento,在我的印象中她有一种粗野的魅力,她不需要温柔撒娇来征服男人。

她的嘴唇很厚,却远没有另一个厚嘴唇并生了孩子的女人名气大,不过这并不妨碍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不知道她身上大大小小的纹身会不会给她选角造成障碍,我只能说:女人,你真是粗野啊。

在《登机门》里,她的脸庞难得地苍白和干净,一开始看她枪杀黑帮分子,我以为她一如既往地强悍。

到后来她只穿一套黑色内衣杀死了自己曾经爱过的人,她在哭泣,在颤抖。

这是个始终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女人,第一个男人想困住她,做他的奴隶,陪他玩SM;第二个男人教她杀了第一个男人,说要帮她解脱,到最后还是骗局一场。

Asia Argento在片中不停地抽泣,空洞的眼睛底下是一片青黑。

虽然她逃过了追杀,虽然她没有被逮捕,虽然她识破了圈套。

可在影片的结尾,她在黑暗中看着那个男人离开,她手里有刀,她随时可以杀了他,她却只是潮湿着眼睛就那样看着他离开。

她得到的只是一本假护照,一个假名字,一个假身份以及那茫然不可知的未来。

我讨厌桑德拉和迈尔斯之间两段冗长的对话,桑德拉像神经质一样喜怒无常,到最后还是乖乖听男人的话。

电影前半部令人昏昏欲睡,后半部场景挪到香港却突然节奏加快,让人兴奋起来。

阿萨耶斯东方情结大概还很重,和张曼玉夫妻一场,多少受了点影响吧。

 3 ) 确实不咋地

看完后就直接从电脑里删除了,没有收藏价值。

有性(两段情戏)有暴力,可是拍的都不咋地,没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并且最重要的主题不够突出,表意不明确,没能让人产生共鸣……

 4 ) 一般般吧

由于快进了几次,还真没太看懂。

除了一段香艳的镜头,还有林熙蕾,就没啥印象啦。

梁家辉没看到,吴嘉龙长的很像李小龙

 5 ) 我没有见到任何一扇门开启

如果说肮脏的商业交易和杂乱的性关系是这部影片的主题的话,是不是这些纷繁复杂的东西让影片也变得乱了套,摸不着头脑?

我敢说要是不看介绍的话,谁知道电影里面要表达什么?

谁说这时代让人不懂的东西就是好东西?

谁说复杂,模棱两可的意境就是吸引人?

我不懂电影怎么表述的上一秒钟在法国港口贸易公司的林熙蕾怎么下一秒钟又莫名其妙到了香港把女主角带去企图谋杀。

依我的看法,林小姐在里面不过是个花瓶的角色。

没有多么出色的表现。

如果商业里的不法交易和非正常的男女关系在商业运作里如同电影所说的那样横行,那么,商业交易的本身还有多大意义?

如果,除了毒品就是色情和谋杀,那么,这部片子,不看也罢。

 6 ) 法国鹅肝生炒腊味糯米饭

一个字形容,正!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这碟饭口味怪异,难以下咽,我却吃得津津有味,从头到尾一粒不剩。

看来Olivier Assayas被誉为21世纪最值得期待的导演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是第二次看《登机门》,对上一次是大概2007年的样子,起源是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张曼玉好像担任评委,接受香港记者采访时被问道是否会去观看Boarding Gate。

我实在记不清Maggie的回答了,我只记得当年看的DVD版本翻译相当糟糕,让我如坠雾里,根本谈不上什么滋味。

今日得以找到一个优质版DVD终于得偿所愿地品尝到这道法式粤菜fusion,让我一饱口福。

在这部多语言、跨国题材的商业情色惊悚片里,导演以一如既往的作者风格交出一份完成度相当高的作品。

不知为何我边看边想到昆汀的Kill Bill。

我不敢说Assayas是否从中得到灵感,只是觉得Asia Argento在片子的扮相很像Uma Thurman。

两部片子的主题都有近似之处,都讲述一个弱质女子经历重重艰险,渐渐觉醒,最终走上复仇之路。

只不过Asia最后放弃了复仇,在她离去的背影中似乎带有无尽的意味。

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觉悟似乎是Assayas电影中一个有迹可循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在某种程度上来看,《登机门》跟《错过又如何》是姐妹篇,皆因其中的核心女主角都曾是社会边缘人物(一个是瘾君子,另一个是妓女)先后遭受唆摆控制(肉体上或精神上),经历众叛亲离(丧失儿子抚养、情人背叛利用)最终醒悟而做出改变。

同昆汀钟情于香港旧式武打片一样,Assayas迷恋香港经典犯罪电影,准确地说,他沉迷于其中的某些“符号”。

在这部片子的第二部分,导演延用了部分香港警匪片里的桥段、场景,甚至港剧中的演员,却仍能保持着强烈的作者风格,偶尔还融入一些神来之笔(如Kim Gordon扮演的话事人竟然讲粤语对白)。

这种东西方混杂的风格起初显得相当怪异,但放在香港这个大背景之下又渐渐调配出水乳交融的况味。

这就是Assayas最厉害之处,他似乎深谙“次文化”的影响力,结合为我所用,最明显的就是KTV那一段,选用了艾敬那首《想飞的欲望》,女主角的心境呼之欲出。

不得不提的是导演过往的风格依旧没变,如出一辙的手提摄影和快速剪辑,令角色的行为凸显在最显著的位置(这一点深得大师布莱松的真传),影片很多关键场景的处理尤为如此。

现在,为众人诟病的恐怕就是影片前半部分那些让人昏昏欲睡的冗长台词。

在我个人感觉,这几个“无趣”的场景是对女主角背景及个性刻画的重要手段,无论从台词设计抑或角色的姿势动作,都令我感到相当满意。

当然,最大的魅力依旧来自Asia Argento。

她的耀眼演绎足以盖过那两位选角失败的亚洲演员,这或许是我唯一不满之处。

 7 ) 登机门?是上还是下?

确实,除了女主角的好身材给人印象深刻外,对情节、对话等等都懒得存心。

本来还期望看到林熙蕾的演出,却同样失望。

 8 ) cnglish

这里演的是滑稽可笑的故事和中国演员的cnglish。。。。。。。。。。。。。。。。。。。。。。。。。。

 9 ) 迷糊着看完

半夜的我支撑着迷糊的脑袋看完这部混沌的电影。

性,枪杀,恐惧,谜。

几个挺引人遐想的关键词,如果是因为这些而感兴趣的话,那你一定失望。

因为那是用一种极糟糕的方式将它们粘合在一起。

 10 ) 颓丧 粗糙 暗黑的性感

一种粗糙低沉的影像风格,脏脏的破落的各种场景转换,摇晃的镜头,前半段女主和前男友过长的关于爱与不爱及啰嗦又色情的对话反反复复让人有些心烦,之后的很多情节逻辑也有点混乱,但是坚持看完的话会觉得其实还不算太差。

缺点在于导演的文艺写实风格确实不太适合拍这种悬疑动作电影因为拍不出来那种节奏感和酷帅的动作场景就会觉得有点怪。

女主沙哑的嗓音 颓丧叛逆的性感和电影粗糙的风格非常吻合,在混乱的欲望和冲突中不断觉醒挣扎的个人意识,这个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

只是结尾处柔肠百转之后的不忍难免让人有些唏嘘。

《登机门》短评

细数你的吻。

6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没看明白

10分钟前
  • chevy
  • 较差

看完有点莫名其妙的,女主最后怎么放弃了?

12分钟前
  • 考拉君
  • 还行

很诡异

16分钟前
  • 肉卷大爷
  • 推荐

8.4这应该是阿萨亚斯最集中于叙事的类型片模式,以资本主义和消费情欲作为叙事导向,情感最终被资本主义取代

17分钟前
  • 两只青蛙跳下锅
  • 推荐

A thesis film on globalization and its aesthetic and emotional modality that ultimately lost its way in its self-indulging expositional foreplays and conceptual games. Not a good film, but definitely an interesting one.

22分钟前
  • Rilkelee
  • 还行

在我的电脑里面好久了,终于在出差路上在手机里面看完了,主线都不明晰,看一遍还是迷迷糊糊的

23分钟前
  • 薛定谔的猫
  • 还行

买肉多于剧情

28分钟前
  • 珀斯
  • 较差

傻了~~~~~~~~~~

31分钟前
  • 淡定哥走路带风
  • 还行

评论区好多好理论的解读哦,可是这电影很难看哎!

34分钟前
  • Ἴκαρος
  • 很差

其实还不错。分两次看完的,比较闷。

39分钟前
  • 匹夫
  • 较差

自由的代价是什么?或许只有追逐自由的人才知道。显然,坐在《登机门》边缘上的女主角便是那个正在追逐自由的人。美丽和感性让她在一场SM游戏里扮演起了“奴隶”的角色,假装“主人”的男人殊不知手握权力的她才是这部爱情电影当中的主人。如果说巴黎是她的伤心地,那么香港便是她的复活岛。抑或相反。所以我猜测当时的阿萨亚斯不是遇到了情感危机就是再次坠入了爱河。因为他想要彻底告别自己过去以及大胆拥抱自己的未来,故而本片或许是他对于自己短暂婚史的反思。讽刺的是,他这部极其私人化的作品最终却被历史严重低估,同时也遭到了观众们的集体无视。但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毕竟大部分人都没有自由《过境》的体验。自由的代价昂贵且危险,我们想要“背叛”自己很容易,但想要成为真正的自己却是路漫漫其修远。时不我待,So,good luck!

41分钟前
  • Muto
  • 力荐

没看懂

44分钟前
  • 66
  • 还行

这个就没串上主线

47分钟前
  • K' -☆
  • 较差

不太好评价,烂的地方足够烂,但却有一种很特殊的气质二刷完再来评分

49分钟前
  • ofnwe
  • 推荐

流动的张力!故意表现得模糊的身影,与即将到来或消失的客体形成一条剧烈震荡的动线——摄影机在摇摆的时候,被动地等待力的对抗。而我们的视线,早已沉没在晕眩的城市。“她” 那幅受到遮挡的面孔,不正是痛觉的共振吗?逃走与坠落几乎发生在同一时刻,光线告知:永远不要停下偏移的眼)从人群的密集地带经过,必先凝神看着肢体或物件。还有几个地景可以放任这样的运动,虚化,送我回那拥挤的人潮。

52分钟前
  • NanSLi
  • 力荐

病态的爱恋,异常的精神状态,下半部分突然惊悚,转入香港的人海丛林,让人不安,躁动。拥挤的街道,吵闹的卡拉ok,法国人眼中的香港竟是另一个模样!

53分钟前
  • 玉弓
  • 还行

一般般

54分钟前
  • lql8855
  • 还行

7-/10

58分钟前
  • 愁摩愁
  • 还行

在整体叙事上套了一个典型的“香港电影”外壳,但阿萨亚斯在内核上关注的东西仍旧是一种建立在西方作者视角中的,旁观者层面的现实主义,因此其实可以对照他后一年的《夏日时光》来对照观看本片。技术层面上努力想在异域审美和自我舒适区之间找到共鸣,单就影像上看结果是成功的,至于这个充满类型元素的奇情故事是不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恐怕见仁见智了。

1小时前
  • 楚翰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