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之后听到后面两拨人讨论结局,都说主角其实在美国死了,结尾是他的幻觉,不是这个样子!!!
仔细想想就知道了,为什么美国边境巡逻员会答应把他送到美国呢,还不是因为看主角憨憨的,好骗又不认路,所以直接开船把他送到俄罗斯境内他没到过的岸边了,反正他也不知道,还以为在美国。
而且注意一个细节,巡逻员在见到男孩之后最先用对讲机报告了情况,说明了有人,年龄,不清楚是否有武器等等,如果巡逻员真的把他送到美国了,那对面那些同事是干什么吃的hhh最后主角清醒过来后看到的就是自己的村子,他说“我好久没有到过这个村子了”,而且那么开心,因为他已经“受够了美国”了。
从这个逻辑来讲,不仅整个过程很完整而且结局也显得更有份量了。
其实很理解主角的心情。
在那样一个生活单调又贫穷的村子,爱情真的是少有的乐趣和支撑他努力生活的动力了。
他以为自己杀了朋友之后亡命逃走,虽然目睹偷渡的人被枪毙也义无反顾,不仅是因为畏罪潜逃,更是因为原来的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抱着“起码见到了美国一眼,也值了”的想法踏上了这样的路。
他对999姐姐的爱情其实也挺真诚的,甚至没有被同样时髦漂亮的妓女姐姐勾引到,还去直播里跟喜欢的人道歉,果然还是挺纯粹的一个憨憨罢了。
有被这种笨拙的专一打动到。
电影最后真的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转折。
当我以为他最后在黎明到了美国的时候我其实是很迷惑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岂不是个从始至终舔美国的电影?
而我困惑的时候适时的出现了转折,就是好兄弟的出现。
好兄弟的解释和爷爷再次重复自己的死期已至,村庄的简陋却富有生机,都是现实的,普通的,却现在能让主角安心地生活,由衷地微笑了。
虽然主角觉得美国很好,但终究还是发现这些和自己无关;虽然老爷爷觉得自己要死了,但是还是要活着,随着收音机跳舞,躺在冰原上死去。
“我饿了,今天死不成啦。
我要回家了。
”
昨天在小西天看俄罗斯电影展的片子,每次经过积水潭这个水流都会拍照,恍然意识到不知该称这几张是夏天还是秋天,去资料馆这条路大概是我来北京除了上下班走的最多的,路上的河里依然有游泳的大爷,原来在北京第二个遥遥的跟素昧平生的游泳大爷say hi的夏天也已经要过去了。
#捕鲸男孩#底特律直播间里的美丽妓女是俄罗斯偏僻村落里的青春期躁动的男孩莱斯卡遥不可及的一个梦。
这部电影的解读一定会有很多角度,止于情爱可能会被认为理解的太过浅显,但是我坐在那里,那个时刻,最先打动我的就是莱斯卡的躁动不安的虚幻又真实的情感,虚幻在于,我们素未谋面,甚至没在直播频道里跟你付费私聊过,你的一切其实我都不了解,真实又在于,此刻我所有的情绪都会被你的一颦一笑牵引,一个文化窘迫的我拿起点读笔学怎么用英语夸你漂亮说爱你,我甚至穿好西装看你的直播,为了你打破同样看你直播的朋友的头,那些喜欢一个人附带的憧憬,占有欲和嫉妒都真实的充斥在我的身体里。
或许爱情就是盲目而荒诞的。
盗猎者跟莱斯卡指着俄罗斯说未来,指着美国说现在,边防警察把莱斯卡送到“阿拉斯加”,这一段儿莱斯卡走在他“认定”的美国大陆上,荒原的拍摄风格,非常有现实版死亡搁浅的感觉,音乐风格也像,甚至前半段村里有人去世,包裹尸体的方式也很像游戏里的,最后莱斯卡放弃了“幻想”,巨大的鲸骨散落一地化为生锈的油漆桶,少年又回到他的村庄。
甚至觉得边防警察对莱斯卡说为什么不去LA,底特律很破,都觉得充满了各种意味。
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尽管它豆瓣评分竟然没到8分,里面的音乐也都很妙,片子里充斥着的那种破败低迷与生命力,幽默与窘迫的平衡,迸发与克制的团缩,就像灌了一大口伏特加,又舔了一口苦咸的海水。
今天聊聊电影《捕鲸男孩》。
片名Китобой / The Whale Boy / Kitoboy / The Whaler Boy (2020)。
本片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莱什卡(Leshka)的15岁小男孩。
他生活的小村庄叫楚科奇,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白令海峡旁边的小地方。
他们村子以捕鱼为生,其中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捕杀鲸鱼,莱什卡就是这样一位捕鲸男孩。
别看小村子楚科奇远离内陆,但也通了网络。
村通网后,小村上的男人们都喜欢看一个色情直播网站。
在色情网站上有无数的年轻漂亮女孩子搔首弄姿。
一般男人看到这些直播女孩也就是看看而已,不谙世事的莱什卡却沉泥其中。
他对其中名叫“hollysweet999”的女孩子极为痴迷,深深地爱上了对方,认定对方就是自己的女朋友。
这个色情网站是架设在美国的小网站,“hollysweet999”自称自己是美国底特律的女孩儿。
莱什卡信以为真,开始磕磕绊绊地学习英语,盘算着前往美国底特律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女。
莱什卡想用一条小渔船穿越白令海峡,偷渡到美国阿拉斯加,然后再前往底特律。
当他踏上这趟旅程时,他才发现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顺利,一路的凶险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冲动变得轻松一分。
导演菲利普·尤里耶夫(Philipp Yuryev)用4:3的画面表现出一种复古感,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小村子里,有一群青春躁动的年轻人,极度渴望融入现代社会。
他们不甘于终日和鲸鱼内脏为伴,想要感受一把光怪陆离的现代娱乐。
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手冲对象也是和自己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直播间内光鲜亮丽的形象都是美妆灯光效果。
我的理解是,莱什卡在孤岛上和美国边境巡警把枪对峙的时候就被打死了。
因为影片在前文中介绍过,一名想要偷渡的渔民越过海面国境后,面对美国边境巡警时听不懂英语,还拿着鱼叉,直接被打死了。
莱什卡这次更过分,直接掏出了枪。
信号枪也是枪,近距离射中一样会伤害人体。
美国边境巡警没有理由错过这个杀人的机会。
因此,从莱什卡被美国边境巡警发现的这一刻起,影片就进入了莱什卡的临终幻境。
从这一刻往后,莱什卡的一切所见所闻都是他的幻想。
他看到了故乡小村。
说明他已经开始怀念家乡。
自己脑子一热,打死了好友、跑去偷渡国境,需要面对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他才深知在故乡小村落里安逸生活的好处。
他想要回去,想要看到熟悉的建筑、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物,可惜再也看不到了。
这是他的一大遗憾。
他看到了好友。
好友只是头部缝了几针,人并没有大恙,而且好友也很爽快地原谅了莱什卡。
两人又恢复到当初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状态。
这正是莱什卡一直心存愧疚想要弥补的部分。
如果可以重来,他肯定不会再如此精虫上脑,做出这些无法弥补的错事。
他看到了爷爷。
爷爷总是神神叨叨地说自己将会在夏天死去,要莱什卡带自己去冰原等死。
可实际上,爷爷只是躺了一会就喊饿了,要莱什卡继续带他回家,今天不死了。
这说明莱什卡还不想死。
他满心憧憬大洋彼岸的美国,心心念念地想要前往底特律,去看一看自己的梦中情人,生命不应该在15岁的时候画上句号。
莱什卡完成了小男孩的成长,但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
他从离开小村子开始,就一直被现实世界打脸。
莱什卡在网上搜到的底特律都是高楼林立,干净整洁,一付大都市的做派。
而在美国边境巡警嘴里,底特律却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莱什卡遇到的人,不是偷猎者就是边境巡警,他们要么抢走了莱什卡的补给船只,要么直接抢走了他的性命,全都是无法无天的重度犯罪。
肉眼可及套路之深,成长不能承受之重。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这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库页岛附近拍摄的片子。
我该庆幸么,我生活在这个绚烂多姿的时代,只要打开直播,就有搔首弄姿的美女对着我谄媚;我该庆幸么,我生活在伟大的俄罗斯帝国冰山的一角,这里冰天雪地,无人知晓;我该庆幸么,我的家乡与美利坚合众国只有一墙之隔,跨越浅浅的白令海峡,我便到了彼岸。
可是,我失去双亲的心里创伤,我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我对长辈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敬仰,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悲又着迷的心生向往,我对亲密关系的探索欲望,我的苦闷,我的郁结,究竟该何处安放。
总结来说就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上,一个居住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与阿拉斯加州隔海相望的小镇上以捕鲸鱼为生的小少年对底特律这座城市从心生向往到彻底失望的心灵之旅,互联网时代直播网红对于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的冲击,少年的挣扎,部落文化的衰败被毫不留情地展现出来,克制却又冲击力十足。
《捕鲸男孩》不是纯粹的艺术电影,但是导演很高明地将一系列复杂的信息放进了这个逻辑自洽的有趣故事中,这使它优于很多故作深沉的“艺术电影”。
电影中有几个我特别喜欢的意象:最窄处只有86公里白领海峡;日期变更线一边是过去、一边是未来;北极苔原上史前巨兽的遗骨。
导演是怎样来运用这一系列意象的呢?
首先他构建了一个双重性的文本。
观众最直观,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楚科奇和美国的双重叠影。
我之所以不说俄罗斯,是因为这个电影中的俄罗斯元素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虽然在俄罗斯国境内,但楚科奇是蒙古北方人种的一支,人种特征非常明显,而且保留着自己文化传统。
比如少年的爷爷,还有一些居民都不说俄语,坚持讲本民族的语言。
对比之下,剧中只有一个高加索人种的俄国人,是一个来到村子里的放浪女子,也可能是个妓女。
这里面关于文化侵蚀的暗喻已经很明显了。
相反,在少年的世界中,那个身在底特律,在网上进行色情直播的女孩,却被赋予了另一层涵义。
这个后面会说到。
在日期变更线上,左边的美国代表着未来,右边的楚科奇代表着过去,这点在这两种文化的对比中才说得通。
而且带少年认识变更线的,同样是两个楚科奇人。
正是以直观的双重性为基础,叙事文本的双重性才不显得突兀。
只要仔细看,电影前后两段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前半段更像一部少年电影,直接、单纯、真挚,镜头语言也是dogma的纪实风格。
有时又非常有趣,比如少年的手淫故意和修锅的声音保持一致等。
但是,电影的后半段会让你有种在看塔尔科夫斯基电影的感觉,而且特别像《潜行者》的风格 —— 暗夜篝火中出现的神灵、雾气弥漫的北极苔原、河中的一群死鱼,巨大的神秘兽骨,突然变化的场景,还有玄妙的台词 — “我已经好几年没回过村子了”。
等等。
但是这两种迥异的文本风格放在一起,并没有不合逻辑的感觉,观者反而会容易接受。
这里就牵涉到导演怎样来编织他的三层主题。
第一层主题,是最浅显的主题,青春期少年的懵懂和冲动。
第二层主题,是核心主题,就是新旧文化的碰撞,对应着双重文本中的双方。
我们看到楚科奇社区生活大概还是80年代中期俄罗斯的流行文化中,当然他们的生产方式,也就是捕鲸,更是上千年的传统。
他们现在面对的,是全新的互联网冲击,这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冲击是非常强大的。
当代中国人对这个冲击的感受已经很钝化了。
但是你可以设想一下,当我们在玩小霸王的时候,突然有人带我们领略今天互联网世界光怪陆离的景象,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第三层主题,既是推动戏剧逻辑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是双重文本得以成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就是“误读”。
误读,存在于巨大的文化落差中。
少年以为666少女是在和自己交流,他还为此学习英语,与朋友吃醋,甚至想去底特律救她。
聊天室里的真相如何,我觉得就不必再多说了。
各种误读在剧本中还有很多。
例如少年在美国巡警的船上用俄语说自己爱上了一个底特律少女。
但是巡警不懂俄语,但是他猜到了少年是去找爱人的。
但他理解的爱是一种性感的欲望,这与少年对爱的理解是不同的。
你们看,这时误读这个主题又回到了文本的双重性特征中。
所以,这最终是一个楚科奇少年的灵魂之旅的故事,最后一幕的老爷爷形成了最后一个双重暗喻。
老爷爷就是少年,少年就是老爷爷,因为历史和文化在这里是凝固的,但是当他以为自己要死的时候,死神并没有降临,这就是希望所在。
楚科奇男孩生活单调无聊,单相思的爱上了美国底特律的色情主播女孩,为了争夺不存在的爱的权力,打伤同伴,要逃去美国。
从他打伤朋友的那一刻起,现实和理想就开始碰面了,他身处现实要为理想操劳,天哪,那是多大的一道鸿沟,他遇到的所有事情都不利于自己,偷猎者偷走了他都食物和船,美国边境警察甚至有可能已经射杀了他。
他看到了荒原上森森的鲸鱼白骨,才明白是鲸鱼文化孕育了他,所以他要回家。
梦想的破灭让他成长,真是可笑,他终于有了失败的经历,他可以用失败的经历去和同伴吹嘘,失败的经历让他对头一次明白了故乡的意义。
但如果梦想成真呢?
假如他真的到了底特律,找到了这个女孩,那才叫理想的破灭,他将彻底陷入欲望的深渊,再也找不回自我。
电影的前半段,男孩浑浑噩噩的,根本不知道村子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生命中比较重要的人是谁,电影的结尾,他才明白了楚科奇文化的过去与未来,以及真正有价值的关系。
能搞清楚这个,起码比一无所获好太多,强烈的欲望面前,你知道你该做什么吗?
想说金发碧眼女孩,美国专利么?
身份替换俄罗斯,北欧就灭绝啦。
片子立意是啥?
更像是美国向世界播撒的诱饵,把自己打扮灯塔友好形象,现实世界美国,就不多说。
新闻媒体映衬显得现实更加丑陋。
三星吧,坚持看下去动力,反而是捕鲸少年,你们这片广阔天地,海风。
风景很美,导演用心把你们打扮成花痴乡巴佬。
却不知道你们身在这片净土,多少大城市人,向往的宁静…………最后补充,这片开篇大大索尼logo,想起日本捕海豚村子全世界唾骂,日本投资方估计也想借这部片,介绍下别国也有这样操作?
日美混合大料包。
顺便想嘲讽俄罗斯落后。
到今天为止,你困在家中几天了?
疫情在春暖花开的四月持续蔓延,每天下楼除了购买固定的生活必需品之外,就是让口腔接受消毒棉棒的触碰。
待在家中的时间越久,对原先人与人之间的偶然性与亲密感越怀念,内心中的孤独感也愈发加深,有时你会选择看一部暖心治愈的电影来缓解这份孤独。
但当你看完之后,内心深处对于欢乐的渴望更加强烈,丝毫没有让孤独的怪物挪动半分。
于是你试着去体认它,感知它,顺便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打开束之于高阁的艺术电影,渴求一份灵魂的共鸣。
(电影海报中的孤独感)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它的海报也给人一种荒凉的孤寂感。
《捕鲸男孩》 这部电影俄罗斯导演菲利普·尤里耶夫的处女作,拿到了77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最佳影片奖,第四届平遥国际影展罗西里尼荣誉最佳影片,同时也入围了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影展表现十分亮眼。
穿过白令海峡去见你随着一只黑色垃圾袋伴着配乐《The Story Of A Broken Heart》轻盈地飘荡在底特律街道上,取景框中的景象开始被街边霓虹夜景所充斥。
随后在一家阴暗脏乱的酒吧门口短暂停留几秒,摄影机进入到了空间内部,裸露、艳丽、浓妆、色情的更衣室场景气氛中。
一位刚涂抹完口红的女性在一段极为流畅的长镜头的跟随下,进入一个摆放着直播设备的包间中,镜头对着屏幕中她搔首弄姿的动作逐渐推进成特写。
几秒钟的静止过后,画面开始远离她姣好的面容,四周的场景慢慢浮现,随后一个反打,几个待在破旧木屋中神情麻木、倦怠、沉默的男人抽着烟双眼直勾勾地盯着电脑屏幕。
短暂的“观赏”后,男人们相继离开,两位脸庞稚嫩的男孩上前一步,看着屏幕中抚摸着大腿的美国女人,一个男孩问道: “她能看到我们吗?
” “你把裤子脱了就能。
”
这段五分钟的影像是电影《捕鲸男孩》的开场,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将两个不同地域空间(充满着现代诱惑欲望的直播包间与死气沉沉残破逼仄的木屋)进行链接,在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之余,还巧妙地完成了叙事转换。
另一方面,不仅将底层少年面对互联网的陌生好奇与蠢蠢欲动的性意识毫不拖泥带水地呈现出来,还潜移默化地完成了点题。
导演通过讲述一个身处俄罗斯边陲小镇(楚科奇),以捕鲸为生的少年因对美国色情女主播的迷恋决心穿过白令海峡前往底特律向她表白的故事。
在影像处理与人物塑造的层面上形成了其自身主题风格的初步建构,高度完成了对底层少年—美国梦碎的深入探讨。
情绪化的纪实影像风格 这部电影在继承了艺术电影缓慢、神秘的影像特质的基础上,并没有执着于营造沉闷、隐晦的氛围,而是选择对青春期少年的情绪起伏,与地球东极之地荒凉破败的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挖掘呈现。
长镜头调动着阴郁环境下青春生命的鲜活,手持跟拍的晃动诠释着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多场戏的调度使观影感受更加沉浸,飞驰于冻原之上的摩托承载着欢乐与期盼。
漂浮在海洋上的捕鲸船覆盖着枯燥与劳累,盯着电脑屏幕中Hollysweet999(色情主播)裸露的身体,隐藏不住内心性欲的暗流涌动。
可以看得出导演在片中对dogma95的出色运用,不仅注重人物情绪的处理(与朋友相聚时虚度时间的愉悦、在捕鲸船上作业的麻木,以及坐在电脑屏幕前刻于脸上的欲望)。
而且纪实性地展现出楚科奇的冰冷与荒凉(破旧的门屋、黝黑的鲸肉、人烟稀少的村庄)。
同时4:3的画幅比也为电影增添了某种复古质感。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配乐,以流行摇滚乐作为主体,穿插着几首美国流行歌曲,《Rockin Back Inside My Heart》、《Only The Lonely》。
这些美国流行歌曲在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同时,摩登气质的歌词旋律与楚科奇小镇的闭塞落后形成了某种感伤的对比. 底层少年的成长阵痛
少年莱斯卡心动于女主播抛向摄像头的媚眼,执着于学习英文试图与她进行交流,猜忌于朋友是否与她进行私密聊天,冲动于打死朋友后对白令海峡另一端(阿拉斯加)的期盼;困惑于走私大叔站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上向他指明美国—过去,俄罗斯—未来,与美国边防警察拿枪对峙于小岛之上。
在他一路漂流的过程中,对美国的向往,对女主播的欲望逐渐被冲淡,在即将抵达阿拉斯加的边境小岛上,美国梦碎,被现实击溃。
这个人物身上既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式的青春期意淫幻想与自身处境造成的自卑与猜忌,也有贾樟柯电影中小镇青年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渴望。
但少年莱斯卡的成长阵痛背后所指向的时代症候则是互联网时代下沟通交流的错位,也即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永恒障碍。
媒介的不断更迭与时代的狂飙突进一直是同步状态,但对于这个生活在地球最东端的偏远地区的楚科奇人来说,他们从来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
即使是村里通了网络,老人口中也喃喃自语着:“我明天将会死去”。
因为这种脱节所带来的沟通上的错位不仅仅是语言、国别、阶级的不同,更是两个世界观的截然相反。
后者所带来的割裂感是少年永远无法穿过的海峡。
所以影片末尾,少年看上去是得到了好心的美国警察帮助,踏上了阿拉斯加的土地,孜孜不倦地前往梦中底特律。
实际上在他拿出枪与警察对峙的那一刻就已经死在了边境线上。
结尾的那段影像只是他游荡于荒原之上的孤独灵魂的幻像。
当画面中呈现出一堆堆巨鲸骸骨时,镜头深入少年内心,随后一段调度复杂且流畅的长镜头带领着少年魂归故里,朋友复活,欢乐重聚,魔幻般地宣告结束。
结局 翻涌的海浪搅动着不安的心勃发的性欲在鲸落中完成梦遗老人嘴里回荡着明天我会死去网络勾连起憧憬,唤醒了猜忌酒后抱着电线杆哭泣对朋友拳打脚踢在边境线上困惑怀疑在小岛上不断休息踏上未知的土地哪里是底特律哪里是楚科奇
文:Edison 公众号:抛开书本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书本影迷群
《捕鲸男孩》讲述了楚科奇男孩柳什卡通过网络,爱上了一个底特律的色情女主播,并决定去寻找她的故事。
男孩孤身划着小艇,从“未来”的尽头,走向更未来的方向(向西),最终却回到了“过去”。
(原因:国际日期变更线从俄罗斯楚科奇和美国阿拉斯加间穿过,按照规定,由西向东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减一天,因而位于变更线西部的楚科奇虽然和位于变更线东部的阿拉斯加仅相隔80海里,但日期却多一天。
所以电影中美国被称为“过去”,俄罗斯被称为“未来”。
)对于这部电影,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思路出发分析。
一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
女主播/全球互联网对楚科奇、对少年的影响正象征着资本主义的底部力量对前共产主义,现资本主义的未发达地区的一次全面冲击和倾袭。
因此,哪怕在生态意义上的最强者——能够捕杀鲸鱼的男性,也轻易被资本俘虏,但最后他侥幸逃脱,庆幸地回归了家乡。
在楚科奇民族自治区内,人们世代以捕鲸为生——这里的“为生”只是生存,而不是凭借此加入世界贸易系统的流通。
这个地区不仅地处偏僻,气候寒冷,并且资源匮乏——间接性地突然停电,不变的鲸鱼主食,匮乏的娱乐设施,这些都与网络另一端——女主播的世界截然相反。
故事主人公柳什卡所处的家庭环境值得注意。
在少年所在的祖孙两人家庭中,几近失明的爷爷说感受到自己即将去世——父权结构本就松散的家庭中,爷爷的“退位”意味着少年即将成人,两个时刻的汇合,两条线的铺垫,注定这是少年的“成人时刻”。
在这个时刻,他面临着人生的选择——开始被资本/欲望充斥头脑的少年决定离开家乡,但当他以为来到了梦想中的美国,却看到了鲸鱼的白骨,如果说在这里楚科奇和鲸鱼已是同体共生的关系,那么在假想的“美国”土地上看到鲸鱼白骨,其意涵便不言而喻。
同时,这白骨又何尝不属于那些被美国殖民的国家/人民呢?
当雾散时刻,少年走出迷障,发现自己身处家乡的土地,感到一阵庆幸,不仅受伤的伙伴“复活”,同时家中的老人健在——面对这片荒凉的土地,老人几乎就是最好的象征,同样濒死、寒冷,但是结尾老人却说:“我今天死不了了,带我回家吧。
”——这是俄罗斯民族不灭的希望。
二是哲学对欲望的批判视角。
网名为Hollysweet999的女主播是少年柳什卡的欲望对象,少年柳什卡借着对其欲望的追寻,离开了家乡前往美国,最终失败。
这个失败借用齐泽克的思想来说,是必然的。
就像芝诺悖论中阿基琉斯与龟的故事——阿基琉斯永远也追不上一只乌龟,无论我们如何竭尽全力,欲望的客体总能成功地逃脱。
同时,真正的快感并不来自结果,而来自于不断重复的循环运动,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和柳什卡一样,以为“事情本身”(即柳什卡到达底特律,和Hollysweet999相遇)在不断拖延,然而其实不断拖延这个行为,正是“事情本身”。
在拖延的过程中,柳什卡实际上正在满足自身的欲望(学会自慰,摩托驰骋,池塘戏水,学会英语,晚会舞蹈),而一旦抵达了我们以为的“事情本身”(到达底特律),所有魔力反而消失了,看到的是鲸鱼的白骨,而非想象中的乐土。
因为当你过于接近欲望客体,反而会失去匮乏本身,反而无法满足欲望。
电影中另一处由于过于接近欲望客体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在好友的舅舅从内陆带来的“妞”身上。
她和“Hollysweet999”画着一样的浓妆,做着一样的职业(性工作),不妨将她看作是从屏幕内走过来的“Hollysweet999”,但柳什卡却拒绝了她,或许正源于他驱乐的潜意识明白:匮乏是欲望之为欲望的根本,只有在无期限的拖延中才能满足欲望。
而当女人赤裸裸地展现在柳什卡面前,并覆着他的手抚摸自己的胸部时,距离打破,匮乏消失,而消灭匮乏,就是在消灭欲望。
柳什卡拒绝的另一原因或是他在为Hollysweet999“守身”,而实际上,他守的不是自己,而是欲望客体的必然要求——如果某个客体要在力比多空间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隐匿它可以由别的客体随意替换这一特性。
当柳什卡将“Hollysweet999”确立为自己的欲望客体,就必须帮其掩盖可替换的事实——这正是柳什卡和其他少年对“Hollysweet999”的不同之处。
所以他无情地刷走其他主播,同时拒绝了其他女性——因为他不允许其他客体替换“999”,成为他的欲望客体。
这里,电脑屏幕的存在需要注意(直播的电脑,观看直播的电脑)。
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使得柳什卡能够将屏幕另侧的“Hollysweet999”确立为自身的欲望客体。
电脑屏幕不仅是网络的终端,同时是欲望投射的真空地带。
它隔绝了声音,同时切断了交流——视觉是单向的。
电影开始的镜头,借助于电脑屏幕的转场,摄影机所在地便从女主播所在的美国工作场所,顺滑地就跨越到寒冷的楚科奇。
因为有屏幕,才给了柳什卡欲望投射的空间。
在我看来,可以从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来理解影片主题:一是“失败的出走”。
一个生活在苦寒极边之地(时间与空间都无限趋于静止,连航海地图都停留在苏联时代)的年轻人,因为性冲动产生了了解世界,走出固有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念头,并因为一场意外不得不付诸实施。
但当他踏上旅程,才发现冲破牢笼的过程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地图上楚科奇和阿拉斯加只是咫尺之遥,但现实中的俄罗斯和美国却是天壤之别。
网络看似将全球联系在一起,但不同国家、族群间的壁垒与差异却从未消失,鲸鱼可以在不同的海岸线间畅游,但人类却因为人为划定的疆界被打上了不同的标签,赋予了不同的命运。
一个人哪怕下定了决心要放弃他原本的一切,投入到另一种生活的怀抱,其间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影片一开始,廖什卡和他的朋友骑着摩托到城里寻欢,却因为摩托车爆胎抛锚在了茫茫荒野之上。
后面,廖什卡开着快艇驶向美国,却也因为故障不得不在海上漂流。
一前一后两次离去,都是草草收场。
强烈的出走愿望在冷酷的现实面前被打得粉碎,他的宿命就是留在这片蛮荒之地。
这个主题突出的是人反抗命运的失败,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
二是“灵魂回归土地”。
少年廖什卡因为网络得以窥见了外面的世界,又因为同乡长辈人的描述对美国产生了过于美好的想象,然后因为意外,廖什卡踏上了美国之旅,但却早早以失败告终,归乡,回到熟悉的土地是他的结局。
显然,真实的美国并不是廖什卡梦中的天堂,底特律早已破败不堪,屏幕上魂牵梦绕的女郎不过是个出卖皮肉的小姐。
年轻时的我们总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憧憬和渴望,但实际接触一番,产生的却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感,这时,故土反而成为接纳魂灵的最后处所。
影片里偷猎者站在跨越换日线上的小岛上对廖什卡说:美国是过去,俄罗斯是未来。
到底是一种反讽,还是对出走——归乡的另一种含蓄解释呢?
这个主题突出的是人与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环境的和解。
考虑到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土地情结,似乎后面这种解释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B]
玩幻觉梗啊。又一部荒野求死。
2.5
北欧冷峻的氛围浓厚。画面和镜头处理得恰到好处,影像绝美;就是剧本和情绪太单薄了,撑不起想表达的寓言式的象征。
画面喝情绪都很到位啊,一度有种看韩寒小说的感觉
故事内核和材质如果压缩到30分钟,聚焦于男孩内心情感与外界环境的冲突会相当好,但是拍成了94分钟。从男孩儿逃离家乡的前一晚整个故事就开始崩塌,单独行动的奇怪海警,美帝国主义死殍遍野。最后脑筋一转,还是回家乡吧,家乡人民会原谅你的一切罪孽。人是决定不了自己什么时间死的,所以还是活着吧。
灰頭土臉可可愛愛~
我們與世界的聯繫其實很簡單也很錯若,男孩無非是想發設法找到心儀的姑娘,而老人也只是在合適的季節和地方選擇自己的死亡。
“这边是过去,那边是未来。”“肚子饿了,今天不死了。”东/西,男孩/男人,现实/魔幻,举重若轻,妙。
寒冷限制了我的共情
3.5
俄罗斯傻男孩爱上美国色情直播女主播,冒险踏上追寻美国底特律征途。楚科奇地区本身即充满神秘感。它既是北亚的最东端,也是西经度的最西段。幅员辽阔人口稀疏,毗邻国际日期变更线,距离美国阿拉斯加最近只有80公里。因此,这场前往美国的冒险也是一次时间、空间的穿越,十分有超现实魔幻感。梦想的女孩没有见到,但却看到了梦幻般巨大的鲸鱼骨架。整天说明日即死的老人也没有见上帝
2020.10.19 平遥国际电影展。导演用灵活多变的视听语言,讲了一个关于欲望和美国梦碎的故事。导演特别擅长通过镜头运动和景别来制造幽默感,使严肃的剧情增添了一丝可爱。用鲸鱼这个意向来反映人的欲望和男主角的境遇很有意思。
北影节之《捕鲸男孩》俄罗斯捕鲸男孩为美国一个虚幻网络女友跋山涉水我们不是每次都能知道,自己追求的东西是不是可笑的竹篮打水,只有得到了或者放弃了,才知道希望如捕鲸男孩一样,发自内心说“我厌倦了美国”时,抬起头发现已经到家艰难险阻不怕,能回来就好,反过来想想,既然前路可以回头,不是更应该使最大力气走一遭吗
不喜欢,配乐有点点意思
#威尼斯日导演大奖,亦真亦幻
拍得挺沉闷的,情色画面很少。看得想睡觉。
应该是第二次看楚科奇电影,上一部忘了名字,关于二战时俄美飞行员共同训练的。P站祸害人啊,让楚科奇捕鲸少年单方面宣称对底特律网络色情女的主权。而后故事就是在勉强可下水的短暂夏日,去展现阿德尔纳(昂贵北冰洋邮轮出发港)的乏味日常,算是满足了对北极人的猎奇。
确实挺侽。
一个屏幕的两端连接了现实与梦境,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