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诗人

诗人,The Poet

主演:宋佳,朱亚文,张瑶,周里京,郑家彬,苏艺娟,许凝,张铂辰,肖光耀,李胜,朱玮菱,宋克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诗人》剧照

诗人 剧照 NO.1诗人 剧照 NO.2诗人 剧照 NO.3诗人 剧照 NO.4诗人 剧照 NO.5诗人 剧照 NO.6诗人 剧照 NO.13诗人 剧照 NO.14诗人 剧照 NO.15诗人 剧照 NO.16诗人 剧照 NO.17诗人 剧照 NO.18诗人 剧照 NO.19诗人 剧照 NO.20

《诗人》剧情介绍

诗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片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末一段纠缠在岁月浪潮中的情爱故事。一心想当诗人,改变命运的李五(朱亚文 饰),幸运地遇见连自己气味和影子都痴迷深爱的陈蕙(宋佳 饰),两人因爱而疯魔。一条毛裤,抵不过喧嚣现实地裹挟和撕扯,才华与情感凋零枯萎。爱亦成“毒”,有无解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叛婚真相圣诞啤酒爷爷的人生滑板钻石惹的祸我与我的神奇APP末栈之望子成龙超级青春期昆宝出拳透明小英雄贤者之孙电影儿女如果蜗牛有爱情秘密热血教师止于四月伊莎贝尔跳到聚光灯下沉睡美人剧情提示请恋爱吃货神探之猎兽行动我的一级兄弟家族企业第二季蚊子海岸第一季胖子的穿越之旅性治疗师福冈恋爱白书15不会消散的恋爱花火萌宠奇缘限制级杀手绝命毒师第一季亲爱的伽利略危爱

《诗人》长篇影评

 1 ) 有诗意的年代

陈慧小心翼翼地帮李五整理退回的诗稿,并说自己都要留着, "连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气味我都要留着。

” 陈慧的这句话很动人,有诗意。

导演说,生命很短,诗歌很长。

他觉得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怎么发展,文学是不能丢掉的,其中诗歌更不能丢掉。

李五扯毛线裤的桥段很有趣 。

陈蕙每一次出现误会都不解释,有点费解。

可能情节需要吧,如果解释了,这也就没有后续的故事了。

 2 ) 诗人

非常可惜 ,前一小时节奏沉稳代入自然,后一小时极速降至狗血烂俗,朱亚文宋佳的情感还没有更细腻地建立就割断了。

红毛裤、红窗帘 一扇门,80年代,煤矿、工人、严打、下岗、下海,诗意年代逝去,小人物切开大时代,野心有,功力未到, 步子迈大了。

 3 ) 来自八十年代的浓厚时代感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节开幕影片观于202009241800因为要赶下一部《阮玲玉》,没有听完导演访谈。

厚重的时代感扑面而来,毛线裤,刻版油印,筒子楼轰鸣的工厂流水线非常舒适的沉浸感。

故事扎实,对白自然,演员到位值得一看。

诗人 (2018)5.92018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爱情 / 刘浩 / 宋佳 朱亚文期待更多这样叙事风格的中国故事。

 4 ) 两代人以香烟连接

映后,在路口又一次见到刘导。

问了几个问题。

影片很克制,最后男一仰面大哭是很感人,但他为何被撞死?

他未必是被撞死,但是死亡是必然,在他说出自己一生也没有写出一行好诗时便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女二对男一的仰慕从哪儿来?

时代。

那个时代确有如此的风气。

推崇的导演?

安哲。

多看几遍,会无法自拔。

觉得娄烨怎么样?

师兄啊。

(然后我忘记了)成为导演的途径?

依靠现在发达的科技,当导演门槛已经很低了。

同行的女生对片中爱情不甚鄙夷、无法共情。

概是时代原因。

我抽烟,刘导也抽烟。

他抽的红双喜,我提出抽着烟合照,他给我派了一根,还借了火。

回去后,我点开刘导朋友圈,里面都是黑白的照片。

 5 ) 母托邦的失落

请先看:《禁忌女孩2》:父托邦、母托邦和喜劇发出来也会锁,不如直接发链接了。

Today is a melancholy day for the left, but this melancholy/nostalgia is for the intellectual left, or even, at worst, for the tankie. 但是,就像文中所述,这些melancholy left缅怀的天堂,不是离他们太远,而是距离他们太近,以至于让他们发现自己就在地狱里面——地狱和天堂有什么区别?

soviet adherents 的怀念和他们不一样吗,就在于他们“愚蠢”地发现天堂是地狱的镜像,那么他们只能绝对的地否定一切(以怀念过去和咒骂现在的方式)。

这就是90年代以后的“约伯”,比起这种埋怨,我们可能还是要比绝望更绝望(如文中所所写的女人),不是天堂没了,而是我们就在地狱里面。

在摩西面前的不是流着奶与蜜之地,而是西奈旷野,我们这一代人只能在这里头存活下去https://mp.weixin.qq.com/s/U2VeU7IClEqzV4A0c0VjEg

 6 ) 李宗盛的《问》• 刘浩的《诗人》• 陈年喜的“契诃夫”

自“想看”到“看过”电影《诗人》,用了772天。

开映不久,耳畔开始有李宗盛创作的《问》萦绕:“谁让你心动谁让你心痛谁会让你偶尔想要拥他在怀中谁又在乎你的梦谁说你的心思他会懂谁为你感动如果女人总是等到夜深无悔付出青春他就会对你真是否女人永远不要多问她最好永远天真为她所爱的人只是女人容易一往情深总是为情所困终于越陷越深可是女人爱是她的灵魂她可以奉献一生为她所爱的人”从阅读的角度讲,李宗盛写的词多明晰得乏善可陈(“我遍寻不着那蓝色的小药丸”呵呵),它们因配曲演唱而得以升华,但无可否认李宗盛的擅长概括,尤其擅长概括那些生活中爱情的经验,X光女性。

《问》正是如此,令人叹息地精准。

你叹息,你黯然——因为你自己何曾没有被言中。

刘浩执导的《诗人》有首宣传曲,名字是“生如飞蛾”,近义重复了《问》。

几年前,参与一个购书募捐活动,我买下诗集《炸裂志》,作者陈年喜矿工出身,其时已染尘肺病。

《炸裂志》题材广泛,令人难忘的意象里,“矿井”“巷道”和“幽深的黑暗”排在前头的前头。

与诗集同名的那首《炸裂志》,收在全集最末——“早晨起来 头像炸裂一样疼这是大机器的额外馈赠不是钢铁的错是神经老了 脆弱不堪我不大敢看自己的生活它坚硬 铉黑有风镐的锐角石头碰一碰 就会流血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借此 把一生重新组合我微小的亲人 远在商山脚下他们有病 身体落满灰尘我的中年裁下多少他们的晚年就能延长多少我身体里有炸药三吨他们是引信部分就在昨夜 在他们床前我岩石一样 轰地炸裂一地”同那个在拥挤不堪的旧车站深深哭泣过便取出一本《凡卡》来读的女人的场景一道,我想这“炸裂”也是诗人陈年喜想“告诉”契诃夫的。

尤其诗歌,哪个敏感而向往善美的人,不曾在少年时代尊崇过这种文学体裁?

有些人的为之眩晕,一直延续了很久很久。

爱屋及乌,爱诗歌及诗歌的作者,抱持童话般的迷信,女性尤其容易陷入其中。

电影《诗人》,全片没有出现“矿工诗人”李五半行诗作,倒是妻子陈蕙的一句叨念,宛如箴言:“只要是你的,我都留着。

你的诗,你的味儿。

”遥远的1980年代,试图借写作改变命运者,同体制纠缠、暧昧,功利而虚弱,自尊并投机。

“只不过”是儿时被父亲要求在报纸上练过大楷的纺织女工妻子,执拗地相信丈夫的才华,私自为其编、刻、印诗集,成就其敲开了文联大门继而成为文联主席的“志业”,不想为自己招来“横祸”……她的娟秀字体,她悄悄取回丈夫退稿的有心,她捧读诗笺时眼里的光……她确有私心地接受借调去帮有权有势的年迈诗人刻稿,摊开来的那叠“只写给自己,永远不会发表”的诗稿上,隐约可见两行:“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分裂的时代 / □□□□千疮百孔”,这个毕生活在“诗”的魔咒里的女人,如浴火之蛾,终不能化为蝴蝶,却远远远远比她的“诗人”丈夫更明白“诗意”为何。

而那得了功名的“诗人”前夫,也会记得搭乘矿车“体验生活”,但,再难写出一句诗。

作为一名涉足信息产品设计、制作的观众,眼看大屏幕上那册装帧质朴的手抄油印诗集,我禁不住揣想妻子陈蕙在其中发挥的编辑之功,篇目的选定、排序,“议程设置”产生得出无声意味,平添文字的魅力。

片末致谢名单里打头两位:陈道明、杜宪,这对伉俪支持的是电影《诗人》,也是那个“芒种”节气前的整个1980年代吧?

电影中一些令观众出戏的地方——1980年代,至少中国内地还不会把丈夫叫做“老公”,印象里只有“我爱人”“我们家那个”等。

(今天,凡遇到有同性提起配偶时称其“我先生”“我爱人”者,我都会对她多一分好感——为那称谓里自有一份庄重)1980年代,没有“母爱泛滥”这样的评价。

1980年代,没有那么大方的女式棒针毛衣款式。

……请《人生》里高家林的饰演者周里京来出演抛弃乡下妻儿的老诗人张目(“张目”这姓名,当经过了设计。

倒是该角色第二次婚姻的儿子的姓名“张义”,太符号化),导演是故意的么?

因意外猝亡的李五,死前不久表达他来生的愿望:“等等自己的灵魂 / 用一生,写一行好诗”。

“李五”这个姓名,暴露了集《诗人》编、导于一身的刘浩的臧否?

这是一个同“张三”“李四”一样潦草又具普遍指称功能的符号,Ta们因“写诗”而握有某些资本,因“诗人”之名而轻易就能博得景慕和谅解;Ta们的才华,众说纷纭——一部分人,货真价实,另一部分人,虚张声势,而已。

至于真正拥有才华的人,才华,不过一种天赋、一种能力,同品德可以丝毫无关。

爱上某一个“李五”,是怎样的命数?

或许你遇人不淑,却无法对诗歌、文学抱恨。

“陈蕙”则不然。

“蕙”者,引申意为女性的内心纯美。

陈蕙,让我禁不住断章取义地摘抄陈年喜那首《女子》里的一小节——“她们把一些事物引向此岸又把一些事物推向彼岸使它们并不需要借助翅膀就完成了坠落和飞翔在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推引间她们完成了一生的深渊”

 7 ) 写不出诗是一种阳痿

刘浩把中国社会八九十年代文化被资本入侵,然后在阵痛中转型的叙事落脚在了‘’诗人之死‘’的这样一个寓言中。

整个社会发生了从人人桌子上摆着一本顾城诗集到削尖了头下海经商的转变。

朱亚文的诗人形象就是这个庞大的复杂环境的隐喻,一方面他是官本位下的叛逆者,但又无法摆脱文化附庸政治的状况。

一方面他又无法接受这个新时代。

说白了就是虽然他不是纯正的知识分子,但也无法做到随浪潮投机倒把。

于是我们看见,影片中随处可见框架式的构图,隔着各式各样的门窗的各式各样的束缚。

你可能写诗获奖被人诋毁是妻子卖色,也可能因为跟人贴面跳舞而被枪毙。

宋佳的角色则完全是一种中年导演意淫下的产物,一个完全附着于男性,人死了都要抓住他最后一把灰的完美情人。

她只是承载了抚慰诗人/导演本人(男性)郁郁不得志的功能,你甚至可以说她都不是一个人,但矛盾的是其实她才是这个故事里那个真正的诗人。

而在宋佳隐身之后,整个故事连焦点都模糊了。

本片完全就是一部精致的但无法落地的中国特色现实主义电影,充满了意淫和过度自我的表达。

你能想象朱亚文用鼻孔对着镜头一脸高潮的说我要用灵魂写一行诗吗?

不过写不出诗的确是一种阳痿。

 8 ) 《诗人》:寒酸、糊弄和恶俗

《诗人》这电影实在太烂了,寒酸且恶俗。

看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导演水平不行,场景转换、镜头运用都特别生硬,拍的像大学生毕业作品。

第二反应是编剧水平不行,情节与情节之间非常跳跃,不好好讲故事,只会耍滑头;人物除了男女主之外都像是强塞进来的,闲了没事就围着主角转,都工具人。

最恶心的还是电影的人物,男女主夫妻俩仿佛母子俩,一个妈带着一个巨婴,这俩人怎么爱上的,没拍,怎么分开的,没拍,最后怎么样了,没拍,从头到尾都在糊弄。

影片名字叫诗人,男主是诗人,但并没有在诗歌方面有任何的具体呈现,从头到尾没有展示过一首诗,编剧压根儿不懂诗人这个群体,诗人二字不过是一个噱头。

而且,这电影从头到尾充斥着男人自恋、傲慢而愚蠢的幻想和恶趣味。

男主一个懒惰又幼稚的精神巨婴,女主不知道为什么爱得死心塌地,放弃上夜校机会只为给他做饭;女主同事对女主十分羡慕,表示想做“诗人的女人”;以及女主同事的男友,出场先耍一通流氓,令人作呕,但女主认为他只是没长大,而且后面剧情也印证了女主的话,让这个令人作呕的男人大发善心,帮助女主,乐于助人,使得人物看起来完全前后割裂。

也能看出一些导演想表达的,比如男主作为诗人也有虚荣的一面,想像另一个诗人一样做官,但做了官,生会变好之后却也像那个诗人一样写不出诗了,这构成一个循环什么的。

但说这些也只是硬从垃圾堆里捡破烂罢了,这个电影就是充满垃圾,浪费了宋佳和朱亚文的表演。

 9 ) 一个底层文艺青年之死

一条专访导演刘浩

电影《诗人》,被称为80年代中国人自己的纯爱片,讲述了“在动荡的经济和政治变革的时代,一个充满激情、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片中的诗人夫妻,由朱亚文、宋佳饰演。

两人一开始相濡以沫,经历了种种误会、情欲、挣扎,最后两人关系破灭,诗人死亡。

导演说,“我想通过《诗人》,来折射一个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当发现自己的人生是一场无法挽回的错位时,我们还能有什么出路?

自述 刘浩 编辑 陈星

《诗人》讲的是80年代,一个青年工人李五,想要通过写诗改变命运,最终却理想破灭的故事。

李五本来是一个国营煤矿工人,每天都在露天矿里劳作,渴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一次偶然机会,一个著名的老诗人来矿里体验生活,李五发现老诗人走到哪都是前呼后拥的,“感觉整座城市都是他的”。

他非常憧憬,决定也要成为像老诗人那样的诗人。

下班之后他把时间都花在写诗、考文凭上,家务完全由妻子陈蕙料理。

陈蕙是一个纺织厂印染车间工人,她像老母鸡爱护自己小鸡子儿一样,照料李五的生活。

她有一句台词,“我就是他妈,他就是我儿子,我走到哪都惦记着一个大儿子”。

她还为李五亲自手抄诗集,想要送一份礼物给丈夫作为惊喜。

为了支持丈夫追求当诗人的梦想,放弃了自己上夜校的学习机会。

李五如愿成为了一个也是走到哪都前呼后拥的诗人,然而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诗人不吃香了。

他想举办诗歌比赛,没有人理睬他,却要四处化缘。

出名之后,他反而和妻子之间生出许多误会,他怀疑妻子出轨,两人关系最后破灭。

整个片子里面,没有一首诗我们常常说,八十年代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恢弘的年代。

诗歌在那个年代,是一种神圣的存在,诗人的社会地位也很高。

但是与此同时,文学、诗歌也成为了很多人谋求利益、升官发财的手段。

那个时候,在国营单位里,如果你是一个工人,工作再努力,年底也就是评个先进工作者、劳模。

但是如果你写一首诗,或一篇豆腐干文章,只要在报纸、杂志发表了,会变成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

在整个单位一下子就会声名鹤起,单位的领导也会推荐去补文凭,快速转变身份,从此就是从办事员、科长,慢慢一级级,最终走上仕途。

李五就是一个在文字上略有才情的人,但仅此而已。

他努力把这个一技之长发扬光大,变成了他往上爬的铺路石。

等到他成了干部编制,满身光环,身份改变,也开始享受从前老诗人的那种待遇,他可能就有点迷失,以为自己真的成了文学的代言人。

等到时代变了,进入九十年代,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分崩离析,他回头一看,连“写给自己看的诗的能力都没有了”,仿佛才华被浮华喧闹的时代挤尽抽干。

如果诗人是一个职业的话,那他也是不合格的。

影片结尾,他走到广场上潸然泪下。

他称自己为一个诗人,这一生却没有踏踏实实写出一首诗,他感到忏悔。

所以我们这个片子里,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首诗,它讲的是人。

这个剧本我十年前就写好了我喜欢文学,也写过诗。

片子里面很多经历,多多少少都有我自己的影子。

导演刘浩在现场小时候我在安徽芜湖城郊长大,家里是石油公司的,在长江边上。

石油公司附近都是国企,有肉联厂、工具厂、铅丝厂、印染厂、纺织厂,尽管是小地方,但是极其之热闹,有一种特殊的年代的一种气息。

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今天晚上去石油站跳舞”,石油站,就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

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一个矿区里拍这部片子,就是想回去看看,找到一个契机,想要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再走一遍。

从小我向往北方,第一次出差去甘肃,西北大地那种粗砺的颗粒感令我印象深刻。

在写剧本、选景时,自然而然认为故事就该发生在西北大地。

一个风花雪月的地方出一个诗人,那是情理之中,但是如果是在80年代的一个矿区里,在一个环境极其严酷的环境里,以诗人的身份生存,就不一样了。

在新疆一个1万平米的废墟上搭景

连主席画像都是美术指导自己画的主场景是在新疆哈密一个叫三道岭的地方搭出来的。

一个1万平米的废墟上,在一个预算极其之低的前提下搭了宿舍区、旧生活区,就连主席画像都是自己画的。

西北地区最大的露天矿

矿区的选景则是在西北地区最大的露天矿,现在这样的矿已经很少有了。

听当地老矿工说曾经80年代的那种气势恢弘,上千号人在那里,30多趟蒸汽机火车跑上跑下,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很萧条了。

偶有一辆趟运煤车也将过往记忆悉数带走。

剧本里面,其实我很痴迷陈蕙这个角色。

我7岁时从安徽回到上海,住弄堂里,家里斜对面有个大姐姐,在纺织厂工作,非常漂亮。

有一天,从大姐姐家传来邓丽君的歌,大姐姐和家人进进出出,好不热闹,似过节,那画面太美,至今难忘,之后听奶奶和小姐妹闲聊,大姐姐有男朋友,很快要结婚了。

三年后,我们这片全拆了,大姐姐结婚了,但她和那个年代的气息犹在我脑海里飘荡,挥之不去。

我家里也有很多女人,每周我都要去姨妈家玩,我年龄最小,姨妈、表姐、表嫂,都很宠我。

我基本就是把这些印象都凑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陈蕙。

片子里,陈蕙对李五可以说是万般柔情。

她有一句台词,“我爱你,我总有一天连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气味我都要带走。

”她后来用行动来实践这句话。

她可能自己都不一定意识到她是一个诗人。

可以说她是仅剩的为数不多的一个诗人。

"我总有一天连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气味我都要带走。

” 北漂22年,一直坚持拍文艺电影《诗人》是我自编、自导的第5部电影。

进入电影圈之前,我在媒体工作。

那时特别迷恋话剧,业余时间整天混迹上海安福路、华山路一带,给人跑龙套,搬道具,写话剧剧本。

从话剧转而关注电影,其实也是个自然的过程。

那时候国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五代导演崛起了。

当时上海有“平安”、“胜利”两家艺术电影院,我没事就骑车去看电影。

慢慢地,我的魂被电影勾走了。

我就开始自己学着写剧本。

但是,那个年代你要入行,必须有电影学院这张门票,所以1996年,我考学来到了北京,一切从零开始,到现在“北漂”22年了。

我在电影学院的时候,拍了我的第一部作品《陈默和美婷》。

我之前工作有点积蓄,想拍16毫米,钱不够,就再问朋友借了14万,就自己干了。

《陈默与美婷》没想到运气很好,在第52届柏林电影节拿奖了,我也算是正式入了行。

之后我写的剧本《好大一对羊》、《老衲》、《向北方》都拍成了电影。

有的是改编小说的,有的就是我日常生活真实写照。

可能和我以前做媒体有关,我会对社会话题性的题材比较关注。

《好大一对羊》、《老衲》、《向北方》这些片子都是文艺电影。

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诗人》很快就在大银幕上和观众见面了,我也很高兴。

一部电影,只有走进了电影院,和观众交流、分享,才是真正的完成了。

感谢资方和我的伙计这些年于我最大的创作自由和任性。

《诗人》入围东京电影节《诗人》里面,有我想表达的文化诉求。

我知道现在还有诗人存在,他们还在努力写诗,但是在这个大时代下,对文学的追求整体上已经丢失掉了。

文学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精神寄养的东西,塑造一个民族整体气质的一样东西。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怎么发展,生命很短,诗歌很长。

我觉得文学是不能丢掉的,其中诗歌更不能丢掉。

图片来自刘浩、安乐影业

 10 ) 不会写诗的诗人

《诗人》和《不老奇事》有一样的问题,导演都抓住了片中所述时代的一条脉搏,可惜没把劲儿好好地打在那条脉搏上,而是试图在那条脉搏上画个彩画儿,看起来有点东西,但是不够有力量。

论好看度,《不老奇事》的纯爱叙事还算动人,虽然前后两位女主的戏份割裂了整部影片,让它从一部颇有怀旧感的年代片变成了一部医疗科研片,同时也让“不老”彻底沦为了一个噱头【即便观众一开始就不相信“不老”这事儿,可王朔的存在多少会把观众的好奇心调动起来,因而当噱头最终被展现为噱头,观众自然会想骂人】。

《诗人》虽然也讲爱情,但这爱情一点儿也不纯粹,而是夹杂着情欲、牺牲,甚至诗性,不过它的优势并不在此,而在于诗、诗人和中国社会的关系。

影片确实触及到了这一点:开放前夕,诗人的社会地位被拔高,成为昔日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仰望的对象,因而成为一个工人家庭向上移动的目标与动力,一首一首的诗变成了一级一级的台阶,诗人的肉体一步步往上走,灵魂却一路下坠。

市场经济到来,商人一跃而上,诗人的肉身连同他的桂冠一起被抛弃。

多棒的立意啊,可是故弄玄虚的视听语言和流水线的段落性叙事,都没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估计谁都不在意男主最后到底会怎样,女主的命运可能更能吸引人,但后面基本没她啥事儿,所以,人物塑造也是失败的。

罢了,还是来推荐更好看的电影吧:《帕特森》,五星,我入坑高个儿司机的佳作。

有一说一,《不老奇事》里的地道京片儿有王朔的功劳;王珞丹和王传君演技也是有的。

宋佳和朱亚文在《诗人》里的表现就很一般了。

《诗人》短评

同样的世界,同样的时空,中间增加了多少纠葛,初心又生长成了什么东西。当这个男人慢慢出现了变化,因为诗歌,因为名誉,因为急躁,因为焦虑,因为渴望,并因此而深陷诗人的牢笼,一种看似是创作的宿命,宋佳一直在那里,她让这个现实都变得柔和和虚幻起来,也许她真的是一个太阳。我们当然不用去体会一个煤矿作者在那个年代能做出什么绝世诗歌,只是我们渐渐体会到,他们这样去填满了那些岁月和时光,你看,这样又是一生了

6分钟前
  • Golovin
  • 推荐

上帝说,给你三个傻逼导演名额,可一键按下使他此生不再产屎。我:只要一个就够了。

11分钟前
  • 有無機酸
  • 很差

空有野心的奇葩电影。我可不接受朱传武转世以后是诗人的说法……

14分钟前
  • 密斯湖
  • 较差

试图融入对工矿时代逝去的怀念,想现实又想浪漫,结果两不沾,剪辑和情节衔接都跟不上,全片零零碎碎。

17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人要有梦想,但不能只有梦想,属于上一代人的故事,却又很唯美。

18分钟前
  • 喵了个咪的
  • 力荐

看的时候就想告诉simon 也看看。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23分钟前
  • 豆瓣里不是
  • 推荐

2.0 @2022-07-02 08:48:14

28分钟前
  • Francois Lan
  • 较差

诗人是一群在80年代顺着时代上流,抓住生命热情的普通人,他们因绝对纯粹而能被称为诗人。诗人们的悲剧也是时代消逝的缩影,贯穿其中的是浪潮过后普遍失落:生活也许变好了,但激情还在吗?无论那时的改革开放与文艺热潮是多么的声势浩大或激情澎湃,一辆火车碾过后,只能剩下拆了一半的废墟。这个主题很好,但在呈现上问题很多,我始终无法接受过于文学性的台词,而更灾难的是演员念台词的方式,非常刻板生硬,观影中数次有如坐针毡的感觉;“火车”、“矿场”、“拆了一半的房子”这些已经太符号了,以爱情悲剧拍时代变革的电影也有很多,这部电影更像对这些元素的堆砌,并没有全部整合在一起的必要性。以及,映后交流甚至比电影本身精彩,嘉宾的激动程度让我怀疑我看的是假电影,这也能说明此片在完成度上的问题吧。

29分钟前
  • occludere
  • 较差

期待宋佳!

33分钟前
  • BenjaminBeast
  • 力荐

个人很喜欢前半部。爱情、诗情、性情与时代体制压抑下人的躁动内心相交织。情欲缠绵之中,唯有无尽的爱。无论是朱亚文的表演亦或是李五这一角色,都被宋佳饰演的陈蕙的光芒所掩盖。这个成熟智慧、包容付出、默默奉献的女性角色散发的温暖魅力,甚至让我认为片名不如叫《诗人之妻》《诗人背后的女人》或《诗女》。而后半部随着陈蕙的消失、隐藏,电影各方面也随之崩塌,尤其是美术布景与化妆造型都与剧情年代的跳跃式发展相脱节。虽然有诸如:澡堂加气、拉毛裤、拉窗帘等生活化的细节呈现,但全片自始至终都有种雾里看花,事事故意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交代不清、不讲透彻的朦胧感。陈蕙与李五的情感破裂、与张目的关系尤为模糊。张义与李莉两个角色的莫名再登场也未能有清晰而符合逻辑的安排。不合情理的结尾令人错愕,几乎摧毁了前半的细腻铺垫。三星半

34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好看就对了 停住时间 值得细看

36分钟前
  • 告别画未
  • 力荐

求求了这些自以为是却又能力稀烂的导演不要再浪费资源了。还拍2个小时折磨人真的要以死谢罪了。

40分钟前
  • 日烦夜烦
  • 很差

剧情有点可怕,狗血。男女主角性格有点可怕,男的窝囊且刚愎自用,女的活脱脱的恋爱脑,估计宋佳都嫌弃自己演的这个角色吧。

44分钟前
  • 过期的凤梨罐头
  • 较差

前半段不错,后半段稀碎。明白想展现那种时代洪流把人冲散的感觉,但真拍成一个个片段了。朱亚文宋佳性感极了,性张力十足,这种伴侣理应没有机会分开。张瑶成了中年版周冬雨,而且这个角色也有点莫名其妙。最喜欢的确实是扯毛裤和宋佳用手量朱亚文肩膀,爱和性的象征符号可真多,不用袒胸露乳,不用八块腹肌,你也能感受得到。

48分钟前
  • 捡松球
  • 还行

影片試圖以一名逐漸成長為投機主義者的拙劣廠礦詩人的歷時故事,來突顯市場化改革前後中國文化與社會境况之變。作者似乎希望通過塑造一個高度反逆當代社會接受條件的,類似母親、包容涵納一切的“聖母”角色,觸及社會主義制度下特殊的性別關係和女性權力問題,但怎麼看怎麼像是對(男性)文人崇高地位(作為另一種權力關係)的想像(意淫)和懷戀。片中類似這樣的意圖彰顯文學性的設計,例如詩人被時代(在生理上和詩藝上雙重)“去勢”、最終被碾壓在“歷史的車輪下”,因較為陳舊而顯得頗為直露。綜上,影片的直觀觀感堪稱惡劣。2021年6月7日20:30於魔影金源9號廳。

53分钟前
  • Bork
  • 较差

有些散漫,剪辑节奏也有问题,感觉总在迫不及待地赶往下场戏。本来是文学性很强的剧本,却几乎没有留出空当供观众回味其中的韵。一个孩子气的男人变成一个老男人的故事。诗是他们的一块遮羞布,时局让他们以为诗是重要的,也让他们真的以为自己写的是诗。可他们哪晓得什么诗?羞遮不下去了,诗也就写不出来了。没有人懂诗是什么,他们也没有真的写过念过哪怕一首诗,所有人都只是想当“诗人”。那是文化、权力和自由灵魂的符号,是政治挤压后留下的狭窄出口,或只是一道幻想出的缝隙。宋佳的魅力又一次得到证明。她演的是一个多么卑微又单薄的角色,可她就是有本事让你相信,她有灵魂和自我,她有爱的能力,她就是最干净纯粹的情诗。依然,我们不应该再提倡去剥夺女性的人格化特征,使其成为某种唯美的象征物。

58分钟前
  • 消亡之人
  • 还行

这120分钟简直是折磨,导演的性癖一定是毛裤吧!如果不是为了磕cp我怎么会来遭这个罪,但仿佛两个人不是恋人,这就是妈妈带儿子吧,宋佳你这么美,求求别再演这种男人意淫下的角色了,朱亚文对着镜头说我要用灵魂写一行诗的时候我真的笑了。

60分钟前
  • 馒头饺子学英语
  • 较差

有诗人,无诗意。全程剧感,即使有宋佳,也因为糟糕的剧本被沦为提线木偶(完全没认出周里京来

1小时前
  • 王绛绿
  • 较差

几年前刚看到剧本时的震撼还历历在目,含蓄的文字如平湖惊雷。当时听说宋佳要接盘,还很期待,没想到。。。做导演会比做编剧显得更贪婪,所以吃不下吐出来会更难看。

1小时前
  • 列维大战德佬
  • 较差

刘浩知名度最高的一部。出品公司一大堆,还包括青年电影制片厂。“褐家山围城”。镜头数极多,有史诗气场。我觉得不错。有态度,有个性,有细节追求。不落窠臼。抓住了时代的精髓。跟《孔秀》异曲同工,都是近十年里年代戏的精品。

1小时前
  • 影左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