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二十四城记

二十四城记,24城记,二十四城故事,24 City

主演:吕丽萍,陈冲,赵涛,陈建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语言:汉语普通话,四川话,上海话,东北话年份:2008

《二十四城记》剧照

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1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2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3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4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5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6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13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14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15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16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17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18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19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20

《二十四城记》剧情介绍

二十四城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经的繁华荣耀,随着时光流转与时代变迁渐渐褪去耀眼的光环,留下的则是无尽的落寞与慨叹。420厂(成华集团),一座从东北迁至四川的飞机军工厂,在特殊的年代里它曾是无数人羡慕与自豪的所在,然而和平的气息和体制改革却将它的光鲜逐渐销蚀。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它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转型的阵痛,而今旧厂址易作他主,一片现代化的楼宇将拔地而起。 大丽(吕丽萍 饰)、小花(陈冲 饰)、娜娜(赵涛)以及众多新老员工见证了厂区几十年的变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万千唏嘘连同那旧日回忆随风飘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棋逢对手智者无敌七秒钟临时特工六福喜事倾听四平警事之英城惊雷许海峰的枪欢迎来到第2人生警探奈特:侠盗镜花缘之决战女儿国假面骑士555常轨脱离春行诈欺担保人第一季阴影之中蜡笔小新:我的搬家物语仙人掌大袭击海中沉睡的钻石最爽的一天两季费加罗的婚礼中国医生山杏新入史官丘海昤星际侠探案发现场2铁血尖刀飞黄腾达母性石头村变形记

《二十四城记》长篇影评

 1 ) 记忆的责任是“真实”

没人再有耐心读文字的时代我想在每个周二晚十点,讲一个荒唐的故事,欢迎关注

---------广告结束,我让路----------- 片子开头的那段军号声,我太熟悉了。

它伴随我度过了整个童年,整个少年,整个青春期,直到我离开那个家。

我给了这部片子四颗星,是因为一些原本我以为会全部忘记的东西,竟然这么根深蒂固的埋藏在心里。

子弟幼儿园的生活很复杂。

作为一个四五岁的小男生,我很乐意去揪女生辫子,或是藏些小毛虫到她们背后的帽子里。

但是我不敢,并不是因为我天性善良或者说我不正常,而是因为这里所有的人,包括我们小一班的美女老师,包括凶神恶煞的厨房大娘,包括各位可爱小女生的爸妈,大多同我的父母都认识。

他们都在一个单位。

那个如420厂一样的在成都有着另外一个秘密编号的地方。

每天放学,我背着书包到家属区旁边那个巨大的铁门外等我的妈妈下班。

铁门好高啊,抬头怎么望也望不到顶。

墙的那一头是个神秘的地方,平时我们都不能进。

门口甚至有背着长枪把守的战士。

临近傍晚六点,窸窸窣窣的脚步从铁门那边传来。

然后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嘈杂,只要你趴在铁门外朝门缝里张望,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黑影,无数双错乱不安分的脚。

军号声突然响了。

急忙跑到旁边的乒乓球桌上站好。

哗啦一声,铁门开了。

潮水一样黑压压的人群从里面涌了出来。

我睁大眼睛望着,大叫一声“妈……”。

运气好的时候,一下就能望见挥着手的妈妈。

军号声一天会响两次,一次是现在,另外一次是每天早上八点妈妈上班的时候。

片子的前面几段,让人看得泪流满面。

正像冬天去洛阳(这个北方城市同样拥有众多规模巨大的工厂)时我的朋友所说的那样,那些大工厂里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

我正是这样的所谓国企子弟。

那些大工厂的故事多多少少印留在我零散的记忆里。

那天我跟我妈打电话说,有个导演把420厂的故事拍下来了。

我妈说,怎么可能拍的完。

今天看过电影,我跟她打电话,我说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跑到铁门外等她下班的样子,我妈说:“是啊,都那么多年了。

” 前两年她退休了,现在继续她年轻时候的舞蹈梦想,全国各地演出。

“要是一开始就去跳该多好,现在哪里还会是这个样子,早出名了。

” 但在那个时候,在这么有名的工厂里做工人,无论是名声或是待遇都是别人没法比的。

正如前面所说,电影的几段采访让我很感动,甚至在采访那个老师傅和那个下岗女工的时候,我已经哭的不成样子了。

如果不是有这样的成长环境,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一样流这样多的泪水,或者说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流这么多同别人不一样的泪水。

电影里的那些细节历历在目,工厂门口涌动的工人人群,陈冲所在的那个公共厨房,红砖紫瓦的车间……我都见过,甚至与它们相处了太多太多年。

太过真实的身临其境,导致我无法更客观的来评论这部电影。

如果一定要说点什么,我只能说贾樟柯一面让我感动,一面也让我太过过失望。

对于我父母这一代工人的境遇与生活,他仍然讲的太少,也讲的太浅。

他们的一大半青春在这个地方渐渐消失殆尽,以至于需要一些额外的东西来警告人们不要忘记。

单是这样一部纪念性的电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往往是某些人性深处让人觉得耻辱的东西。

是的,镜头很美,音效音乐节奏配合的恰到好处。

但是蒙上一层所谓高档的面纱之后,有些味道变了。

也同样让我有点怀疑贾樟柯是否同所有名导一样乏善可陈。

我的父母大半辈子耗在这儿了。

其中不仅仅有痛苦,也有快乐。

他们同厂子里的所有人一样,曾经对生活饱含固化了的憧憬与神往。

你要知道,这样的憧憬与神往并不同于我们的理解,而是在日复一日重复化固定化的的零件制造中硬是挤出来的希望。

即便结局大多差强人意,但是也不必蒙上悲剧性的凝重色调,这些无疑是他们整个时代的人的共同生命记忆。

无非是换了场景,换了对象。

专业演员的进入是这部本应安静的电影里让我最失望的地方。

甚至在看片的过程中,自己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

让演员来说导演想要说的话,与想要交待的时间环境人物过程,的确要比天罗地网的寻找素材来的容易得多,何况也都是优秀的专业演员。

但是整个节奏被打乱了,本不应该出现的做作感突然冒了出来,而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去年秋天我回老家属院里找人。

突然见到小时候的幼儿园老师,她是那时真正的厂花。

她从我旁边擦身而过,当然已经完全忘记我这个人。

但是我记得她,那种眼神和走路的姿态,虽然体型早已发福,但是太多的东西一点也没变。

陈冲演的不像,一点也不像。

并不是因为人物各不相同,而是因为她没有“真实”。

而“真实”才是记忆的全部,也是记忆的责任。

片头那个老师傅,或是那个下岗女工,你把他们放在任何一个地方,甚至是太过嘈杂的地方,讲起往事,他们仍然能够泪流满面,或是开怀大笑。

而这样的人,就在我的身边,也在你的身边。

 2 ) 《二十四城记》:没有快感也能喊,真是奇了怪了

题记:人在很投入的做爱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呻吟。

人难免有时候会有些应酬,即使没快感也要装作投入,例如卖淫的时候,给领导过生日的时候,党会上鼓掌的时候……——魏晓波在这部电影里还是能找到以往贾樟柯电影中的元素,每遇到一次,就会被舒服一次。

例如巧妙的配乐,例如缓缓的摇镜头,例如梦境般的过去和惨淡的现在。

但是除了这些,《二十四城记》呈现出的是一种让我觉得反感的假。

早期的片子还是以“纪实”风格取胜的。

我始终觉得《小山回家》和《小武》呈现出的粗糙是惊艳的的,独一无二的。

后来的片子虽然看起来还是很纪实,但是故事性和戏剧性都大大的增加。

剧情片毕竟不同于纪录片,它没有还原真实的责任,它要做的是以作者的主观视角呈现作者脑子中的“真实”。

《二十四城记》当时如果拍成一个纪录片,会是一个不错的片子。

但是,贾樟柯有了投资商。

我觉得有投资商是个好事,但是拿了投资商的钱应该拍部像样的片子出来,对得起那些钱。

影片中的几个真实演员的部分先不说。

吕丽萍、陈建斌、陈冲、赵涛等人那都是演了些什么玩意。

吕丽萍讲的故事够惨,但是不是亲娘谁都演不出那种丢了儿子的痛。

陈建斌为了使表演更加真实,还假装咳嗽。

陈冲演的像上海人,但是压根看不出一点工人的痕迹,脸可真够光滑的。

赵涛演的还像,但是怎么看都让人想起他在贾的其他电影中的样子。

这些演员都是著名演员,观众都认识。

这是一个讨厌的提前。

所有电影导演在用大家都认识的演员的时候首先要做到的是设法使观众忘记这个人是凯特•温丝莱特,这个人是“汉娜”。

这里我说到的“设法”包括化妆(这是最幼稚的办法),还有设置剧中人物的生活场景,说话方式等等。

吕丽萍拿着一个盐水瓶走,这个不足以使观众认可这是一个工人。

所以,这一群演员用的很蹩脚。

还有,导演在刻意的往影片里塞“历史大事”,非要把人物的小命运和时代的大背景联系起来。

例如抗美援朝、周恩来去世等。

填一两条就足够了,怎么每个人都有历史大背景?

这就有些刻意了。

虽然,中国这个荒谬的国家,每个人的历史都被政治不断的改变,每个人的历史都是国家的历史,因为国家总是掺和和操纵个人。

但是,把这些都说出来,除了给人意淫一下,其他作用就很轻了,历史并不重要,个人的命运比历史更重要,历史甚至都不需要出现我希望我的观点都是片面的,贾樟柯是对的。

我希望有一天我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嘲笑好多填前或者好多年前的魏晓波。

还有,贾樟柯叫的那声“小妹妹”很撩人。

魏晓波2009-3-21于长沙

 3 ) 最感人的还是身边的生活啊~~~

看了池莉的《来来往往》后就接受了一个观点:我们不能否认一个时代,因为他是很多人的生活背景。

三线军工厂如此,以前多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这种类似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人,看到在自己身边发生过的故事,怎能不感慨!

 4 ) 一个导演做到拿了开发商的钱,又拍了自己想拍的电影

这部电影将会有种种误读,纪实和虚拟之间的关系,解读历史和回报投资商之间的矛盾,贾氏语言的纯熟和随意之作的不求极致的落差。

在很多地方,我都挺佩服贾樟柯的功力,他在被采访者(包括演员扮被采访者)的过场处,安排了一些类似时代背景的交代,无论是贾氏风格的流行歌曲,还是那个时代人物的特写,都非常精心、自然而流畅。

这些完全不同的过场戏是《24城记》最见功力的地方。

连拍摄开发商的购楼处也做到不露痕迹。

而这个有别于灰色基调的绚烂之景恰恰又有点弦外之音,对比色的强烈究竟印证了什么?

我看的时候,觉察到某种现实的荒谬感。

一个导演做到拿了开发商的钱,又拍了自己想拍的电影的,这部《24城记》是一例。

世界上有很多套子,戴套子勤快的也未必都是性情中人。

但,贾樟柯基本上做到了对套子视而不见。

贾樟柯很机智,他居然对着“成发集团”那个厂牌拍了又拍,工厂里的自行车慢慢驶了出来,这是一个标志——对即将淹没(其实早已淹没)的厂史的收集,也是本片避轻就重的落笔。

有一瞬间,我想到了安东尼奥尼《中国》里的厂门口,安东尼奥尼拍了23天,基本上拍到哪算到哪。

贾樟柯拍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倍,但他肯定在那个422厂史上花过力气采访,并最后采用了几个真实的被采访者来确立真实感与电影的基调。

学过考古的就知道,人类的历史是一种叠加法。

近的在上面,远的在下面。

而另一方面,淹没是常理,发现是少数。

《史记》的编纂是虚拟与纪实的统一体吗?

我看到什么有真人名字的小说,从不当真。

生命一转身,就成虚拟。

贾樟柯的聪明就在此,他懂得纪实与虚拟之间的变通。

我相信,中国的绝大多数文艺工作者还在坚信两者之间的鸿沟难越。

那几个真实被采访者的精彩,在电影里是突出的,即使是一个在排风口的傻傻的女工的特写,也被赋予了贫乏而凝重的色彩。

一般而言,大演员跑到这样的片子里都会不很自在。

即便她们想剔除表演痕迹,也会用情多余。

反而觉得那个下岗女工带着哭腔的陈述,却是更为动人的。

电影怎么拍都可以,如果你理解这是电影人的某种处境,你就会理解《24城记》不是什么实验作品,它是沿着废墟潜行的“标准片”。

导演必须让一个原本不存在的电影成为一部电影,所以,他加了演员的采访,这里面应该有虚构的故事,也有按原型模拟的。

这种虚实之间的结合,使《24城记》背后的东西渐渐露出面目。

从上一部故事片《三峡好人》开始(可能更早到他的每一部电影),贾樟柯就对“破旧迎新”神经敏感。

他喜欢在动荡之中寻找历史感,更直接的说,他对行将消逝的东西有种深深的眷恋,《24城记》里有无数次的对镜头的注目,一个人,一组人……这其实是很诗意的地方,能联想塔科夫斯基的相关镜头。

贾樟柯在影片里是试图弥漫诗意的,只是有时候类似叶芝的诗歌的添加,个人觉得有点适得其反。

注意到,贾樟柯对被采访者的两段采访之间的处理,用的是黑场过渡(不是跳接或其他)。

对于这种后期剪辑,我持保留看法。

至少,情绪上有被设置的感觉,更有露出随意的问题。

大概是纪实拍摄法的关系,摄影上也有瑕疵。

在《24城记》里,贾樟柯还是放置了他的特有的元素,时代印记的音乐与图像,文学语言(本片特别突出),镜头里的凝重感(这个特点在新近电影里越发明显),现实与诗意的结合。

除此之外,贾樟柯开始了对女性角色的偏重。

这大概是成大导演的男人所必然经历的,从费里尼到安东尼奥尼,从特吕弗到法斯宾德。

我以为,这是一种情怀。

尽管《24城记》里的被采访者男女比例相当,但四位女性角色的重量还是压倒性的。

最后,“华润·24城”的招牌取代了“成发”字样。

贾樟柯在这里大做文章,沧桑变迁便是他对当下的一种关注。

有些人喜欢在往昔的废墟上行走,但他们并不真的钻进往昔里,只是一种探问当下的方式,贾就是一个。

他所有的对历史的着墨都是一种“喻今”。

连为投资方留下的好词——“24城是好楼”也赋予了灰色的问号。

这是贾樟柯有史以来最随意的一部电影,是他近来的故事片和纪录片套拍方式的延伸,也是他行走于民间和国际的轨迹。

如果说不讲技巧,这部电影恰恰是最讲技巧的;如果说受困于投资商,这部电影恰恰又是最违背投资商的。

它不忌讳标贴,它就是这个时代的夹缝里诞生的作品。

古老的成都真的在消逝,别说“仅你消逝的一面”,就说它变更的速度,便足以让我们沉默一生,而不是“荣耀一生”。

 5 ) 人有事做 老的慢一点

我父亲是上世纪30年代生人 由于政治问题80年代才留在省监狱的附属的单位里做了工人 工龄不到20年 退休后就经商做小买卖 05年至今瘫痪在家我小时候问过爸爸 为什么人退休以后在家什么事情不做 国家还要给我们钱 爸爸说那是应该的哪里有那么多的应该 哪里有那么多的理所当然数以万计的退休工人 数以千计的下岗职工愧疚 我所理解的只有这两个字九十年代 我上了小学 周围有很多平日见不着的邻居 都赋闲在家 打扑克 搓麻将 我知道了什么叫全国性的炒鱿鱼 更多的家庭因为油盐酱醋鸡毛蒜皮吵架 而新闻上更多的说的是私营企业接收下岗职工 下岗职工自谋创业 我看到的是夏天路边扯淡的中年妇女越来越多 鸡蛋越来越贵 平日里素衣素食的阿姨 打扮的花枝招展晚出早归 《国家公诉》里有讲到 下岗女工 多数为中年妇女家中有父母子女的 迫于生计 浓妆艳抹专门为民工做廉价的性服务 报纸 电视官方又粉饰太平好一点的做小买卖 但东躲西藏 工商城管 一个个穿着人皮 耀武扬威 小商贩指着养家糊口的营生 一堆堆一车车的往铁门里拉 我见过一个瘦的跟鸡仔是的男人 因为随地摆摊 被没收了东西 吓得尿裤子 我见过一个卖烟的妇女硬生生的往城管兜里塞钱 求他能让自己在原地多卖会 我见过的并不是我听说过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穷山恶水出刁民 吃饱了谁会偷谁会抢 ?

电影上映 正好赶上金融海啸 失业 物价 房价 这些词天天会出现在电视报纸上国家调控物价 招聘会天天有 得承认政策是好 民生是国家治国的首要问题 吃饱了才能搞精神文明 人有事情做 打发时间也有目的性 日子过得也有盼头纯属扯淡 不是评论 如有雷同 更tmd的扯淡

 6 ) 一部自由的影片——《二十四城记》

贾樟柯可能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他的这部新片的最初亮相竟然跟中国的一场巨大灾难联系在一起,《二十四城记》在嘎纳参赛的时候便传来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当时嘎纳的华人电影圈几乎变成了募捐委员会,而对于贾樟柯这个始终以平民小人物命运为表现题材的导演来说,被寄予先在的期许是正常的。

事实证明,贾导总是思考缜密,行为得体,除了发起了募款,还选择了在上海、北京、深圳、成都进行《二十四城记》的点映活动,门票所得全部捐出,他本人也是每场必到,态度低调而诚恳。

突如其来的外来性灾难总是提醒人类自己毕竟还是物质性的,无论在历史长河还是在大千世界里面个体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但在非正常的状况下,人类内心最深层的一面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如那些高贵的情感,当然也有人性的扭曲。

在很多相关的艺术作品里面,观者为之着迷的就是那种在与毁灭对抗过程中的人性的自我建立,或者如同“倾城之恋”那般在平庸委顿的现实中绽放出的绚丽,总之,都是跟灾难相生的那些带有超越性的体验。

《二十四城记》也带有毁灭的性质,这种毁灭具体体现在过去跟现在传承性的断裂,在这种断裂中,主体则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贾的作品里经常带有这种更加平常也更加现实的毁灭,这种毁灭具有一种当代性,往往是历史变迁的结果,历史不像自然那么简单,有很多复杂因素的作用,而且做为少数人,他们的境遇常常被冠以利益综合平衡的名义,因此这种毁灭使得承受者感到更多的迷茫和无力。

空间的毁灭和重建是现代化的母题之一,也是贾樟柯电影中不断出现的背景性话题,做为一个以当下中国现状为题材的导演,贾樟柯对能够反映时代性的那些关键点总带有一种敏感性,并且把握准确。

在《二十四城记》这部影片中,比起空间这个常见话题,里面的主人公——工人——更加带有时代的典型性,这里的工人特指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人。

他们曾经的光辉使命就像他们青春时期的沸腾热血一样一去不复返,统统被封存在历史的某个短暂的阶段里,但是他们做为特殊的一群完全有理由被记载和讲述,导演充分知道那些理由,所以他选择了这样一个群体。

同时这个群体在人生状态上又必然是极为鲜活生动的,这点从王兵的纪录片《铁西区》中就可以看出。

但跟《铁西区》有所不同的是,在《二十四城记》里面,贾樟柯加进了自己对工人的想象,这想象的来源看起来不够扎实,至少不如他对那些城镇里面的游荡青年那般了解,不由得使人怀疑,他选择那样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二十四城记》向外打出的宣传标签是实验片,所谓实验片是因为它形式上的实验:结合纪录片和剧情片的表现手法,同时还加入了黑场、字幕等默片时代的画面手段,整部影片由多个人物的访谈串联起来,利用拼贴的形式来讲述一个历史阶段下特定人群的的故事。

其实贾樟柯始终都是在自己原来的美学基础上来进行各种尝试和突破的,像“人物的生活化表演、写实主义的风格,某些跳脱场面的写意手法”等等,都已经在他以往的作品里面反复出现过,因此这部影片更多地是像贾樟柯自己所说的“对自己美学体系的一种完善”。

在众多被访谈的人物里面,有四位是职业演员,其余的都是那个工厂里面的工人。

这些非职业演员的表演非常的放松自在,这跟导演的一直以来强大的人物开掘能力密切相关,与单纯纪录客观状态不同,面对面的访谈能有如此的人物状态实属难得。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于纪录形式的采用显得相当彻底,甚至毫不避讳自己在访谈中一再出现的声音和画面,但是这同时也带来了影片整体结构的难度,对于那些熟悉这些演员的中国观众来说,表演的效果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割裂感。

贾樟柯作品中从来不缺乏意象化表现,这些意象化表现往往使得他的作品里面带有一种永恒的性质,在极度写实的场景中突然加入超越性的成分是导演的常用表现手法,在《二十四城记》里面,贾樟柯首次放掉自己的绝对掌控权,除了用纪录的形式把部分的语言表现任务交给了采访对象,也找来女性诗人翟永明担任影片的编剧。

翟永明间歇地在影片的段落性黑场中加入不同的诗词,配上林强空灵诡谲的音乐,与影片的写实主义风格形成间离,从而也使得整部影片的拼贴形式看起来更加完整。

这种手法看起来很像“幕”,很有某种中国文化情调。

实际上,贾樟柯在他后来的几部作品中,越来越明显地运用到中国的传统美学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跟与影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常常形成一种气质上的契合。

总之,这是贾樟柯的一部状态非常放松的电影,也是一部看起来非常自由的电影,这种放松和自由根植于贾樟柯对于自己的美学基础的了解。

他拥有敏锐的当代艺术的感觉触角,因此又可以及时而准确地为自己的作品加入那些跟时代有关的因子,这使得他的影片看起来洞察力十足。

 7 ) 管中窥豹

吕丽萍:钢铁洪流下无个人”船上的汽笛就像军队号角一样,必须服从“ “保密单位,只进不出,孩子丢了也没辙,禁止私自外出寻找”陈建斌:条经济区对块经济区的鄙视“我幼儿园到高中都是厂里自己上的”, “我们厂有电影院游泳馆医院,不觉得和成都有什么联系”,“唯一有联系的就是打架”:70年代啊,大家可以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的天性“我当年想靠医科大学,我爸不让,留在厂里顶替多吃香,何必冒着分配去外地的风险”:再一次体现了条经济区的高傲陈冲:上海女孩对内地土鳖的鄙视你们都是谁啊,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还整天yy,自导自演写情书,得有多么pathetic,只有英俊帅气的飞行员才配得上我,可惜牺牲了。

给我介绍二婚的,谁愿意给人家当后妈。

现在50多了,有个当年的街头混混发达了,当上了老总,鼓起勇气来了个迟到三十年的表白,切,你还是当年的俄那个癞蛤蟆,我虽然是老天鹅了,标准也没那么低吧。

赵晋:阶级鸿沟就在那里,从未缺席很多人怀念8.90年代,认为寒门还能出贵子,农村土鳖可以逆袭,然而赵晋直白地告诉你太稚嫩。

我爸是国营大厂地厂长,我不读书,还不是照样穿名牌开豪车,我从小伙伴都是那种孩子一出生就不用为车房发愁的主,我那波阔太太朋友懒,我就给他们做代购,飞机上又认识了马来西亚老板邀请我当电视塔顶楼旋转餐厅总经理,这些,寒门子弟读书读200年能读出来吗

 8 ) 个人的归个人

    一代人的故事只属于一代人。

红衣小女孩似乎是用来代表这个时代的,而420工厂只算是上个世纪的遗留物,他们之间并不发生联系。

    老贾说他不是局限在自身观察,是致力于关注时代下的个人感受。

“历史不能是抽象的,个人的表述对于这个时代非常重要。

”    一个伪纪录片,将创作者的个人理解提升到表面,在被事实和想象联合构建的历史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就像所有的口述历史都是亦真亦假,抹不去个人的印迹。

在每一个转折点出现的黑场,不失刻意地强调他要表现的是大环境下的个人命运。

不同人物对同一个事实的回忆会出现多少偏差,抱歉这好像是我曾经试图在短片中探讨而惨遭失败的问题。

    这“不伦不类”在我看来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他说“没有什么可以束缚我们,我们要不停尝试,最终找到一种最适合我们表达的语言。

”此话一出,带着来自电影学院的亲切感。

狂妄与盲目,有时并不那么无用。

    仅你消逝的一面,足以让我荣耀一生。

 9 ) 三个关键词

工厂:《二十四城记》的故事发生地是成都420厂,老工厂的空间感,重型机械重量感,斑驳的历史感非常有特色点;420厂让我想起《三峡好人》中的那个被拆迁的化工厂还有王兵《铁西区》中的炼钢厂。

这些曾经的国有企业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无上荣光,有着感人肺腑的故事和记忆,《二十四城记》非常好的找到一个切入点,把历史和现实、光荣和凄凉的剖面呈现给观众,我们不能不为之动容。

从农民到工人,从县城到工厂,贾樟柯的电影触角逐渐深入中国这个面庞上的皱纹深处,掬取隐藏着的尘埃和眼泪,让我们再次注视那些在身边走过的卑微的面孔,让我们再次被打动。

纪录:《二十四城记》是部纪录片,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尽管其中设置了几段演员表演的故事,但是这几段采用纪录片手法拍摄的,这几段故事有生活的原型,演员模拟原型搬演生活,尽管不是原型本人,但我以为这和原型自述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影片还是部不折不扣的纪录片。

其实对于《二十四城记》探询影片类型已经没有意义,重要的是他呈现了什么给大众。

广告:《二十四城记》在开拍之际就饱遭“为地产商拍广告”的非议,批评者众;这种批评一度影响了我对影片的期待,但是我相信只要是贾樟柯的电影再次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即使他是在拍一个广告电影。

事实上《二十四城记》确实不差,而且好的超过我的想象,所以我为贾樟柯欣喜。

不可否认《二十四城记》是个广告痕迹非常重的电影,但他竟然可以让你忽略片中如此重要的广告,按照工业术语这叫广告与艺术超完美的无缝焊接.

 10 ) 《二十四城记》:作为艺术家的贾樟柯

我是带着期许看《二十四城记》的。

在看《无用》的时候,我认为贾樟柯在处理摆拍和纪实拍摄时出现了技术问题,这自然激发了我看《二十四城记》的兴趣。

因为我得知,作为纪录片的《二十四城记》,却启用了陈冲、吕丽萍、赵涛等演员,贾樟柯在《二十四城记》中如何为虚构部分找到着力点,就成了我乐于了解的问题。

(如果有兴趣详见这里http://www.douban.com/review/1937980/)可事实证明,我为自己找的这个看点并没有找到点子上。

从感性的观感角度看,《二十四城记》的表演部分并没有给观众带来多少不适感,它的表演部分似乎天然就不存在《无用》里存在过的问题,我认为原因有二。

首先这些部分都采用了知名演员,因此观众可以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表演的开始,当然这一条在外国观众那里并不起作用。

第二,也是关键的一点,《二十四城记》里的表演部分只是对消逝的历史的重现,而《无用》里的摆拍却更多地带有导演的情感抒发,因此《二十四城记》不存在感情着力点的问题。

在《二十四城记》里,我们无需去追问陈冲等人的讲述是否确有其事,我反而倾向于认为这些回忆中有不少编剧成分,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比较戏剧化。

我觉得贾樟柯本来就更多地在采用故事片的手法,导演的用意就是如此(回想一下可以发现,真实的访谈部分在电影中占的比重是比较少的,而电影中的非访谈部分,则既可以看作纪实镜头,也可以看作故事的一部分)。

比较真实访谈与演员谈话,我认为演员表演远不及真实访谈生动具体,只有陈冲的那一段更像真的,这也许是因为表演的风格正好暗合了上海人性格中某些浮夸的成分。

那么问题出现了,如果贾樟柯本来就更多地采用了故事片的手法,那么这部电影又为什么非要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呢?

结合我之前看过的贾氏的访谈、讲座,我的判断是这样的:对艺术家而言,现实并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那些想象的,高于现实,而又与现实紧密相连的东西,才天生是艺术家的领地。

而真实(或曰纪实)就是维系想象与现实,赋予想象生命、理清现实脉络的那根细线。

贾樟柯力图摒弃故事片的模式,正是为了更多地追寻那些高于现实的部分。

在故事片中,导演会把很多精力放在铺陈情节,烘托背景上,可这些并不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导演最为倾心的部分。

对于《二十四城记》而言,纪录片的形式就是那根天然的细线。

从这个角度看,贾樟柯的努力称得上是成功。

有评论认为贾樟柯对于三线建设这段历史的观察是流于表面的,这完全可以理解。

作为一个外来者,贾樟柯显然不可能像《小武》或者《站台》那样为观众呈现出如此之多的个人生命体验。

在故乡三部曲之后,为贾樟柯所越来越多地关注的是中国的当下现实。

在《二十四城记》中,贾樟柯的真正焦点并非三线建设历史,而是历史与现实的重叠,并由此将观众引入微妙的思考。

在这个角度之下,我们可以找到非常之多的意象:穿着古装,走在现代大街上的陈冲;即将被改造为“二十四城”的420厂灯光球场;作为演员的陈冲和顾敏华(陈冲扮演的角色)的故事中的陈冲…同时,贾樟柯在处理电影配乐时采用了这样一种方式,即一首流行歌曲在访谈中被提到,然后在下一个镜头里成为电影配乐。

当然,这部电影也远非完美,当贾樟柯选择了这种形式,其实同时也决定了《二十四城记》感染力的不足。

最后八卦几句:看到最后一段时,我已经没有办法客观地看待这部电影了,每次看到赵涛我就想笑——因为我发现在此之前我还从来没看见过一个漂亮的赵涛,印像里每次贾导都把人家打扮得灰头土脸的。

而且,这次赵mm演的不像是一个消费主义的时尚女魔头,倒有点像一个顾影自怜的小文青。

《二十四城记》短评

没有演员就好了

10分钟前
  • 推荐

越看到后面,越觉得别扭。一点都没真是的感觉了。四不像。

15分钟前
  • 喵禾禾
  • 较差

被拍毁了的好题材

16分钟前
  • camille
  • 较差

可能我看不懂。

21分钟前
  • 大音希声
  • 较差

一个时代的消逝,带走了一批人的生活。每当看到身边高楼平地起,却再也找不回儿时嬉戏的瓦砾。不是我在维护这个体制,而是这个体制曾在我的青春给了我一生的荣耀。也只有厂矿子弟才能感受到,这种最痛的失去。作为厂矿子弟的一员,谢谢贾樟柯,给了我这部有关尊严的电影。

23分钟前
  • 乔小囧
  • 推荐

尝试模糊记录与剧情片界限,真实采访的情绪感染力与职业演员演绎的“间离效果”互动。对历史和记忆的探究,对后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被遗弃和遗忘悲剧历史的关注,以有素朴质感的电影语言和固定机位长镜头表达。

26分钟前
  • 黄小邪
  • 还行

成都,仅你消逝的一面,已足以让我荣耀一生。如果不是因为成都,我不知道还会给这个电影打多少分。实在是很空洞很说教的片子,有很多420背后的深意,实在是除了中国人,不会有人能懂。那也太含蓄了吧。拍摄的手法新颖了一点。还是群众演员演得好,除了陈建斌,其他的专业演员都巨不真实。

28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眼里没包住泪

30分钟前
  • Dodov
  • 力荐

成都 成都

31分钟前
  • 猛猛然
  • 力荐

城市的变迁 带走了太多 我胡推荐 在开头的一刹那我就感觉到成都的味道了 想念

35分钟前
  • ≧▽≦蚊米
  • 还行

一个成都军工厂的衰落。纪录片与伪纪录片的结合。全片访谈式对话,访谈者贾樟柯在一半时间里对话的是真实老职工,一半是和演员扮演的老职工对话。这种手法值得品味,但也有些违和。当陈冲说起“自己长得像陈冲”,确实让人出戏。与真实人物相比,演员再精湛的表演也显得做作。三星半

3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介于幽灵影像和档案化之间的后SH主义,后军权主义。在《二十四城记》中,贾樟柯拆毁了某种可能和国家话语合谋的,关于SH主义时代的怀旧叙事,通过混入吕丽萍,陈建斌,赵涛等不同时代的大众明星。在影片中赵涛无法真正饰演一个四川出生的奢侈品买手,她的口音和身体表现都与其并不相似,通过叙述quote自己真名的陈冲也无法真正成为一个“标准件”的厂花,诸多演员自身的缺陷关于过去的真相成为了一个问号,某种程度上和雷乃的集中营或是希伯来性的至高者一样,因为某些原因成为了无法观看,无法再现之物,另一方面引出了一个正在衰退,却又充满怪异的熟识感的此在——正在被资本,城市化接管的中国西南城市成都自身也成为了90年代下岗潮的幽灵拟像,可以说贾樟柯通过反讽的方式寻找到了正在发生的真实与崇高。

43分钟前
  • 千砂
  • 推荐

我觉得贾樟柯你动机不纯,居心叵测,拍个电影你耍什么心机.

47分钟前
  • dumbo
  • 较差

还是比较喜欢贾樟柯的,但99小武印象更为深刻。24城里最喜欢第二个故事,下岗妇女晃着公车接受采访,看哭了。陈冲那段故事,比较哀凉。

52分钟前
  • 面包超人
  • 还行

陈冲说自己长得像陈冲。。喷了

54分钟前
  • mibo lost
  • 较差

不好看

55分钟前
  • 找了很久找不到
  • 较差

改革的阵痛。

57分钟前
  • 失控芭乐
  • 还行

看的也太累了。。

1小时前
  • 停止的时钟动了
  • 较差

纪录片请换掉专业演员,太别扭了他们。

1小时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贾樟柯绝了,在纪录片里拍故事片,这次又在故事片里整纪录片。开头还挺惊喜,特别是第一个老太太讲她被解雇的故事十分感人,所有人都吃不下散伙饭,大家都抱在一起哭。然而到后面整件事情急转直下,自吕丽萍出场之后,所有故事都变得媚俗了起来,虽然每个人讲的都是与这座厂相关的个人经历,但片子的目的性太强,说教的意味没有被淡化掉。另外只能说专业演员们都演得太好了,让观众一看就知道这部纪录片是假的。插入流行歌来唤醒时代回忆的这种小伎俩已经诱惑不了我了,而且这次比之前离谱,歌选得还挺多。一个镜头拍不了太长,于是用黑屏直接卡掉,这种手段也很单调。

1小时前
  • 高詩遠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