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与尘埃
خاکستر و خاک,阿公带我回家,Khakestar-o-khak,Terre et Cenders,Earth and Ashes,Soil and Ashes
导演:阿提克·拉希米
主演:Abdul Ghani
类型:电影地区:阿富汗,法国语言:达里语,普什图语年份:2004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亚国家阿富汗陷入连绵的战火之中。国家饱受摧残,人民流离失所。无情的轰炸摧毁了老人达斯塔戈(阿卜·拉贾尼 Abdul Ghani 饰)所在的村庄和家园,他的亲人几乎全部遇难,只有5岁的孙子亚辛(贾温·马德·何马翁 Jawan Mard Homayoun 饰)幸免于难,却也被爆炸声震聋了双耳。老人..详细 >
在战争年代,死去的人比活着的人要幸福,活着的人还要忍受生活的痛苦。
《细读经典》
乱离人不及太平犬
感觉有阿巴斯的风格。苦难的国家中,个人不得不面对的残酷命运,面对苦难,每个生命的底色都相同,如果毫无来由,会感觉空茫心死,而来源是战争,则是各种组织的荒谬。
土地与尘埃 国家与人民。 没有战争的画面实时出现 却哪里都跑不出战争的影响。 阿富汗这个国家 真的承受了太多。 导演没有很用力 很有技巧的淡淡的拍出了残忍与阴郁。
鼓励一下。就电影艺术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样杯具的国家 人性熠熠生辉
用了一个下午 了解了阿富汗 伊拉克到伊朗 这5-60年的故事,再打开这部片子 真的是泪目。战争面前 人民渺小如尘埃 真的不敢想象同一个地球 不同的土地上竟然经历着那样的事情。让人太绝望了。
2004年,其实已经被美国照顾了。没有宗教,没有塔利班,没有恐怖分子,有战火,有地雷,处处家破人亡,残垣断壁。感觉还是在我们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状态!在无尽的荒野中,爷孙两人,无尽的悲痛。桥边店主好善良,本片一大亮点。去矿场等待过程中碰到的两三人,反映出阿富汗的一些问题。
生活就是一片瓦砾
2004阿富汗青年导演的战争电影,获奖无数。背景为198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一位村庄和家人被轰炸的老人,带着在轰炸中仅存但失聪的5岁孙子,远赴矿区去找自己的儿子想告知厄运,却知儿子早已知而无言。这是一部没有任何战争场面的电影,光由漫天黄沙、耄耋失家老人和天真失聪孩童已令人感伤,而小娃娃却不知自己已被炸聋,还以为其他一切都变成了哑巴——仿佛强国强人不知他者之痛,拼命为己快而霸凌他人。受害人写苦难,如何写,都是深刻意义的佳品。只是,世界霸者依旧长存。
How sad, but how true. 在战争中我们流尽鲜血,在和平中我们寸步难行。总有难题在考验着每一个活着的人。庆幸的是,生活很艰难,但大家都很朴实善良——给一口水,给一片西瓜,搭一个便车,送一个小玩具,一句温暖的关心......这么艰难穷困,依然不吝啬将自己拥有的分享给别人:小男孩大方地把店老板给他的豆子分给路边的小姑娘。虽然境地如此之难,但从影片中却能感受到每一个人内心的平静,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或许不会让人迷失。也许是太多苦难凝结成的沉重。他们很苦,但他们没有崩溃,更没有咆哮,他们只是忍受着,继续活着。
战争就是战争 战争自有定数战争和献祭 是一样的道理 要不就是血染双手 要不就是被人隔断喉咙在战争中 幸存者比罹难者更痛苦伤痛 要不就是化成眼泪从你的眼中流出 要不就是化为利刃从你口中吐出来 要不然就是变成不定时炸弹哪天突然爆炸因为最近在看勒德 ·胡赛尼的书 所以想来看看关于阿富汗的电影 在中途看到了在《追风筝的人》中也有描述的索拉博罗斯坦的故事
想到这些纯真的孩子,将来也会变成极端宗教分子,真不是滋味。
人間悲傷,到了那個時間點,巴米揚大佛也沒什麼意義了。死了是種解脫,活著的繼續受折磨。雖然你得感謝天讓你活下來,但真的是「好死不如賴活」嗎?
满目疮痍,满眼荒凉
不能理解在如此贫苦的大地上为什么还有杀戮和掠夺。村庄满是荒芜残破,而在矿区居然有绿树花朵,这种反差也让人诧异。那个信物又成了下一轮等待的希望,然而希望也看似渺茫。
声音被坦克偷了
在战争中,死去的人比活着的人还幸运。
为什么我要在睡前看一部这么绝望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