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罗麦』作为一部院线影片最后剪的只剩83分钟片长,可想而知原本同志题材的卖点几乎连擦边球都不剩,剧情七零八碎全靠脑补,如果不去看下影片宣传中原本想要拍的题材,可能极度煎熬的看完后,也不会明白到底拍的什么。
【4分】
『寻找罗麦』作为一部院线影片最后剪的只剩83分钟片长,可想而知原本同志题材的卖点几乎连擦边球都不剩,剧情七零八碎全靠脑补,如果不去看下影片宣传中原本想要拍的题材,可能极度煎熬的看完后,也不会明白到底拍的什么。
【4分】
Li Yi (Han Geng) put the ashes of Mc Cartney (JÉRÉMIE ELKAÏM) in his travel bag, he is leaving for France on tonight’s plane. He has two tasks: to look for Mc Cartney’s ex-girlfriend in Paris and visit Mc Cartney’s mother in Provence and bury his ashes in the mountain. He arrived at Paris, looking everywhere for Mc Cartney’s ex-girlfriend. In the dusk, sitting on a cab in traffic, Li is reminded of the car accident that put a fracture between their friendship.Li finally finds Mc Cartney’s ex-girlfriend and introduced himself as a friend of Mc Cartney’s. He told her that she was the only girl that Mc Cartney has ever mentioned to him. She looked up in surprise and told Li, “Really,” she paused, “you are a good person.” Then she told Li that she only really know Mc Cartney for a few months and really didn’t even consider themselves to be dating.Li Yi was stayed quiet for a bit and finally told her that Mc Carney had died in Tibet.Technically they had no legal liability to the boy who died in their car crash, but both Li and Mc Cartney felt that they should do something for their conscience. That’s why Mc Carney wend to Tibet. Li left Paris to go to Mc Cartney’s birth place, Provence, to visit his mother. The view along the way gave Li flash backs of the month spent in Tibet: Potala Palace, Lhasa, etc.When Li goes down further in his memory lane following the letters Mc Cartney left him deeper into Tibet, Li became convinced that Mc Cartney is not dead and is still living in Tibet somewhere .In Li’s Tibet trip, he saw a Tibetan wondering troupe, they were going to the same village Li was. The troupe mainly stops at each temple and perform an ancient play called “Zhu Ma”. Whenever the troupe stopped to perform, Li would join in and act a small role who mainly follows the prince around as he recites the holy text and recite with him.Li finally arriving at the village, the same ancient village located in the snowy mountains as in the play, the same village where Mc Cartney died in a avalanche. In a final play in front of the village temple, Li Yi saw Mc Carney in the image of the revived Zhu Ma.Half a month later, Li arrived at Provence, a beautiful town in the south of France. Li and Mc Cartney’s mother buried Mc Cartney’s ashes in the mountain cemetery. As the minister spoke on, Li was reminded of Mc Cartney’s funeral in the snowy mountains of Tibet half a month ago.At night, Li suddenly woke up in shock, a ray of moonlight shines on a picture of a young Mc Cartney that hung at the foot of the bed, Li could help the tears running down his face.
近日,中法合拍影片《寻找罗麦》正于各影院热映,该影片是由王超自编自导,韩庚、杰瑞米·埃尔卡伊姆、阿丽丝·德·朗克桑、海伦·文森特等主演的文艺大电影。
讲述了中法两个男人之间一场不为人知的故事。
影片中由韩庚饰演的赵捷和罗麦相识已久,在经历过一次导致少年意外死亡的车祸之后,二人逐渐产生罅隙。
事后,罗麦去了西藏,却全然未知等待他的是一场不测风云。
罗麦走后,赵捷也踏入这段象征涅槃与救赎的莲花之旅,一直在路上的他,始终在寻找着一个模糊的身影。
正如罗麦模糊的身影一般,《寻找罗麦》的主体也在情节的变化莫测中显得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而该影片也强行被一些影迷打上类似于“断袖之恋”的标签,被无情扔到“同志”“基情”的行列。
作为理性的电影爱好者,既然选择了一部电影就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接收一些有利的东西,而不是单纯为了黑而黑,更不是人云亦云,随意下定义!
首先从各位观影者所说电影中的“内涵”暗示,确实存在,比如罗麦车上送赵捷偏女性化的围巾说好看;又比如因为路边男孩事故之后的自责而去“同志”酒吧买醉的罗麦,亦或是之后的赵捷恍惚间就会看到罗麦的背影;最为重要的一点明示是,罗麦多次拒绝结婚并在女友怀孕的情况下让其做手术!
再从几乎贯穿整部电影的骨灰盒来看,罗麦的骨灰和赵捷无疑是如影随形的状态,十分生动的勾勒出一幅“我带着你的骨灰寻找你灵魂的画面”。
珠玛的传说与后来赵捷的行为无不印证了影片中的内涵点。
但若如此,就断定这单单是“同志”电影的话,绝对过于片面。
只能说这只是该电影“多面体”之下的一小面而已。
记得有一个片段是赵捷去找法国找罗麦的前女友,依稀听见她跟赵捷说了一句:“当初我拒绝你是我的选择,拒绝和我结婚是他的选择,生下奥利弗是我的选择”,听着像是“三角恋一般的狗血,但剧情并没有往这个方向发展,也算避免了一条走大众化的不归路!
所以说该电影有它别出心裁的可取之处。
在口口相传的“同性恋”中,被忽略的细腻情感无人问津。
如果抛开“同性”的偏见,其实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像两个拥有共同信仰与向往的人,经历着相同的遗憾,一样的罪恶感,在旅程中的相互取暖,在长久的想处陪伴中了解对方的优缺点及爱好,甚至最爱吃什么菜等。
奈何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且每个人都有一死,只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而已。
而死者无法阻止的是生者对其无尽的思念!
所以赵捷唯一的执着便是要为死去的罗麦做点什么,也因此出现赵捷经常穿梭于西藏、辗转于普罗旺斯,出没在北京的状况,这也使得影片在三地之间频繁切换让人摸不着头的来源!
最后,回归到结局,确实有点仓促,马修的出现也耐人寻味,剧情看似七零八碎可能是后期剪辑的缘故,也许这正是《寻找罗麦》的“多面体式”存在吧。
《寻找罗麦》不局限于生死,不禁锢与爱恨情仇,还有人的自我救赎,对希望的永不放弃。
无论如何,尊重主创,把判断留给自己的理性!
今年3月,沉寂5年的《寻找罗麦》正式宣布定档,这也是号称“内地第一部过审可以公映的”同性片。
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破冰之作”。
然而,成片却相当令人失望。
豆瓣评分低开低走,从4.9一直跌到了4.6,还将继续下跌。
电影片长只有83分钟,据说是被删减了9分钟,也有消息称删减了17分钟,“同性”元素被剪得一干二净。
电影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手法,一开头就是讲赵捷将罗麦的骨灰带回法国。
随后,赵捷开始展开回忆。
原来,在经历过一次导致少年意外死亡的车祸之后,二人逐渐产生隔阂。
事后,罗麦前往西藏,希望能借机寻找平静、忘记过去、洗清罪孽、净化内心、完成救赎,不料遭遇雪崩而遇难。
电影多线叙事,好几段不同时空的故事交织进行,使得剧情混乱不堪。
一部爱情片连故事都讲不清楚,还搞各种闪回、插叙、倒叙……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跑了。
现实线中,由于罗麦已经去世,只剩下赵捷一个人,观众很难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爱情。
即便是赵捷亲自将罗麦的骨灰送回法国,也不能说明他们此前是同性恋人,挚友、战友都可以为对方做这些事情。
而回忆线中,赵捷、罗麦没有一起接吻、睡觉,甚至没有牵过手,没有说过一句情话,完全是打擦边球的伪同性片。
即便是那些伪同性片,至少也会说情话,或者亲密接触,然而《寻找罗麦》通通没有。
仅有的镜头是他们一起在澡堂洗澡和一起去gay吧,但这能说明什么吗?
如果不告诉你这是同性片,你根本看不出来这是同性片,顶多觉得是赵捷和罗麦之间的兄弟情谊。
我们再看看豆瓣的条目,类型仅仅是剧情、爱情,并没有“同性”二字。
这里的“爱情”,并非指罗麦和赵捷之间的感情,而是指罗麦和女友苏菲的爱情,以及赵捷和女友朱丽的爱情。
换言之,要么是《寻找罗麦》原本是同性片,为了过审被剪成了异性恋爱情片;要么是从一开始这就是部打擦边球的伪同性片,“同性”仅仅是宣传电影的噱头,和电影内容名不副实。
赵捷和罗麦相爱,却又各自都有女朋友,这种特殊的关系原本有很大的发挥余地。
这样的剧情不由得让人想起李安执导的《喜宴》。
电影中,中国人伟同,和美国人赛门是一对同性恋人。
面对父母的逼婚,伟同选择了与女性朋友威威假结婚。
可是,小谎逐渐铸成大错,伟同不得不开始思考,是继续隐瞒下去,还是对父母说实话。
《喜宴》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同时也将同性恋与异性恋、传统与边缘、爱情与生育等矛盾探讨得入木三分,从而引人深思。
《寻找罗麦》中,虽然罗麦和赵捷分别都有女朋友,但是浅尝辄止,隔靴搔痒,平淡如水。
比如赵捷明明和罗麦相爱,为什么还和朱丽谈恋爱,电影没有给出解释;这一段恋情中,赵捷、罗麦、朱丽的心理活动、所思所想也没有拍出来,人物形象完全立不起来。
罗麦和苏菲之间同样如此,电影对罗麦、苏菲的塑造根本不够,你知道罗麦让苏菲怀孕了,但不知道罗麦为什么这么做,也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是什么。
是不敢直视自己的身份,还是受到外界的压力,电影通通没有展现出来。
赵捷、罗麦、朱丽、苏菲之间的情感太空洞、抽象,不仅同性恋方面的描写几乎没有,异性恋方面同样处理得不好。
这不是一部合格的同性片,同样也不是一部合格的爱情片。
因此,这不是同性片,也不是爱情片,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剧情片,甚至只是一部风光片。
我们抛开同性恋、异性恋的元素,以普通的剧情片来看,电影的剧本也非常劣质。
这里我想提出两个问题:1.明明不是你罗麦的责任,你为什么那么矫情?
2.想洗涤心灵,为什么一定要去西藏?
导演真的是强行安排少年死亡,强行安排罗麦去西藏,强行安排罗麦遇难,从而强行煽情。
罗麦和赵捷开车等红绿灯的时候,一位少年向罗麦推销房产,罗麦没有开窗理会少年。
随后绿灯亮了,少年仍然站在那里,导致被另外一辆汽车碾死。
在我看来,罗麦即便是开了车窗,少年还是可能继续站在那里,从而被碾死。
换言之,这是肇事司机和少年两人的责任,并不是罗麦的责任。
毕竟赵捷也说过,这不是他们的责任。
电影没有警方逮捕肇事司机的镜头,没有法庭的宣判结果,也没有交代肇事司机和罗麦承担怎样的罪行。
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是谁的责任,谁就依法判刑。
如果法庭宣判这是罗麦的责任,该坐牢就坐牢;如果法庭宣判这不是他的责任,他再考虑忘记这件事、还是自我救赎、还是去西藏洗涤心灵也不迟。
电影里发生了一宗刑事案件,警方、法庭却都没有出现,仅有的一位警察,是叫赵捷把汽车开走,剧本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漏洞。
明明都不是罗麦的责任,他还去西藏就显得很矫情了。
而且,想洗涤心灵、平复心情,为什么一定要去西藏?
你就不可以去健身、听歌、读书、写作,或者去咨询心理医生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开始宣传,去西藏可以洗涤心灵、净化灵魂,于是人人趋之如骛,每年无数人去西藏,搞得好像去了西藏就能羽化成仙一样。
更有甚者走火入魔,完全生活在幻想之中,比如前段时间写出《张杨导演,我爱你》的小二姐,去了一次西藏就觉得自己是三毛转世了。
前几年一位女生1000元穷游西藏的帖子火遍网络,于是人们纷纷效仿。
后来有人揭晓真相,这位女生一路上都是出卖肉体,来交换沿途司机的顺风车。
可以说,她是一路“睡”到西藏的。
因此,川藏线逐渐变得污浊不堪,一方面是每年都有不少女性效仿,一路“睡”到西藏;另一方面是不少司机特意游走于川藏线,寻找那些肉偿的女性。
尽管这是你情我愿的事,但结果导致那些真正单纯想旅行的人们成了受害者,男生在川藏线根本搭不到车,女生一搭车就可能遭到性骚扰。
当然,我并不是在酸什么,2014年我也去过西藏,西藏的确风景优美,我也的确开阔了视野,忘记了一些烦恼,仅此而已。
去过西藏不能让我脱离现实,更不能让我升华灵魂,我只能选择面对生活。
回到家后,我仍然是该上班就上班,该努力就努力。
我不会因为去过西藏就觉得自己功德圆满了,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三毛转世。
所以说,洗涤心灵、寻找平静有那么多方式,为什么偏偏要去西藏呢?
不仅坑了国人,还搞得外国人也这么想。
求求你们不要再传播这样的思想了,求求你们放过西藏吧。
《寻找罗麦》不仅同性恋、异性恋方面是打擦边球,爱情元素之外的剧情也漏洞百出,粗制滥造。
昨天,微博宣布清查同性恋题材的漫画,如包含“腐、基、耽美、本子”的内容。
“同志之声”宣布暂停工作。
与此同时,微博上“锤基”“盾冬”“盾铁”等热门CP超级话题,即便这些话题仅仅是粉丝调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却也遭到封杀。
我不禁感叹: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过审并上映一部不打擦边球的真同性片?
我们寻找的不是罗麦,而是真正的同性片。
本身在豆瓣舆论低分的引导之下,本来对这部片子不抱有任何期待。
看就看了,但看到竟然那么多人没看懂其中的基情,这我就WTF了。
好吧,以下分析仅供参考,五星不是因为片子有多好,纯粹是中和一下。
--首先,这其实就是一部典型的寻找自我的片子。
罗麦寻找的是啥?
表面上看是对少年之死的愧疚,实质上是因为这件事情,他想到了昔日女友为他打掉的孩子。
而导致这两起死亡事件的起因都是因为他对赵捷的感情,一次是为他抛弃女友和她肚子里的孩子来了中国,另一次则是听到赵捷的逼婚电话导致了车祸。
因为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使得周遭的人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不幸,这是罗麦所不愿看到的,于是他去了西藏,想要暂时远离赵捷,也远离这些不幸带来的一切。
罗麦去了中国之后,很显然在各方面的人际上都处于出柜状态(如写信告诉法国的朋友赵捷的事情,去GAY吧等),但这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却是,你和他相爱着,但他始终不肯承认他的取向。
他依然有女友,要结婚,自己的不顾一切对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故事中的罗麦从各方面来说都是痛苦的,车祸只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赵捷寻找的是啥?
表面上看是去找罗麦,实质上就是一次出柜之旅。
赵捷这个人物其实就是比较典型的“深柜”。
百度百科“深柜”这个词的解释是: 男同或女同,不敢出柜。
男同性恋比女同性恋更倾向于“深柜”。
人们对于“男性”有着“强势”的社会期待,在社会认知中,“同性恋”有损男性的“强势”气质,不符合社会期待。
因此,迫于符合自己社会角色的需要,男性更多得选择“深柜”。
就是这样一个深柜式的人物一路走,一路回忆两个人相处的时光,虽然他明知道罗麦对他做的一切意味着什么,但他始终不肯承认。
他依旧交着女友,却又依旧与罗麦保持着不可说的关系,直到藏戏演到最后,他才意识到罗麦是他心中真正的珠玛。
为什么这是中法合拍片?
在我看来,两个男主代表了两种社会阶段的认同与自我认知。
这是反思真我与自欺欺人之间的较量,两者非常隐晦地演绎了两种社会环境对个体带来的影响。
其实剧情真的不复杂,那为什么要花大幅的时间维度去拍风光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呢?
我想,出柜这件事,在国内本就非常不易了,如果还不能用看风景的时间去脑补那些被滤去的对手戏,那观众就真的没法在国内的院线里感受到其中的纠结与虐心了。
始终觉得这个片子能上映也算是一种视角的关注,期待能出个导演剪辑版以供学习推广。
至于韩庚的演技,我觉得他还是挺适合钢铁直男的角色的,但问题在于对“出柜”这件事的理解之上,还没有做到感同身受,所以全程更多看到的是凝重的扑克脸。
这个虽然比较难表现,但真的对整部电影来说,都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自欺欺人已经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电影的隐晦化自欺自然也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赵捷在巴黎认识了罗麦和罗麦和罗麦前女友(豆瓣里显示叫苏菲,记得不是叫这个名字,暂且叫苏菲吧),三人在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赵捷疯狂迷恋苏菲,但苏菲最终选择了罗麦并怀了罗麦的孩子。
罗麦知道后让苏菲把孩子打掉,并和赵捷一起去了北京。
六年后,罗麦驾车载着赵捷在拥挤的街道上等红灯,赵捷女友朱莉催他结婚,罗麦知道后闷闷不乐。
这时一个少年敲车窗要给罗麦发一份楼盘广告,罗麦正在生闷气拒绝开窗。
不识相的少年一直在敲窗户,在绿灯亮了之后被后面的车撞死了。
罗麦感到自责,纵情声色,一蹶不振。
之后罗麦为了赎罪前往西藏朝圣,途中看透生死,在雪崩的清晨将自己葬身雪山。
赵捷得知死讯,心痛不已,前往西藏将好友的骨灰带回并把骨灰交给罗麦的母亲。
故事就是这样,平淡如水。
为了防止观众睡着了,导演导演采用了混剪,北京,西藏,法国三线交错并行,也因此被诟病时间空间混乱。
这部号称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公映的同志情感电影,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找不到同性之恋的影子,两位男主手都没牵过,最亲密的一次接触就是离别前的拥抱。
导演靠着打擦边球的方式捞了一把金。
没有讲同性之恋,那这部剧讲了什么?
讲了两个异性恋之间的友情。
朱莉深爱赵捷,一直催他结婚,但赵捷对他不冷不热,为了躲避未婚妻的纠缠去了巴黎。
在巴黎赵捷认识了心仪的女孩苏菲和好哥们罗麦。
苏菲最终选择了有主场优势的罗麦,但不想罗麦是个渣男,把女友的肚子搞大了,但是还太年轻,想多潇洒几年,惧怕家庭和婚姻的束缚,也不敢承担做父亲的责任,于是要把这个孩子打掉。
无颜再见女友,于是去好哥们的城市北京避风头。
在北京,赵捷不得不面对未婚妻朱莉,于是天天和罗麦待在一起来躲着朱莉。
朱莉也是痴情,一直对赵捷死缠烂打,赵捷向罗麦吐槽自己的难处。
罗麦想着自己的懦弱给好友带来了麻烦,陷入沉思,这个时候发生了车祸。
看着死去的少年,罗麦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受不了内心的谴责去了西藏,最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赵捷怀着沉痛的心情将好友的遗体带回故乡,途中回忆与好友相处的点点滴滴。
如果不提示这是一部同志电影,观众看到全剧终都发现不了。
剧中男主一直在寻找罗麦,最终没有找到。
观众也在努力寻找使自己相信这是一部同志电影的理由,也没有找到。
前期宣传造势,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整部剧的剧情简单单调,像是有人向你推荐了一款招牌菜,但那道菜忘了放盐。
矛盾冲突也不明显,为了剧情发展强行制造了一场车祸。
发传单那个少年真是没有眼力劲,明显别人不想理他,还在一直敲敲敲,路灯亮了后面的车没有按喇叭就直接撞了过来。
最重要的是,这场车祸和罗麦一点关系也没有,他自责什么?
是在为车祸中死去的少年自责?
还是自己的孩子自责?
还是为这段待定性的感情自责?
本来有许多发挥空间的,都被导演忽略了,导演的才华都用在了如何美化罗麦这个形象,把它塑造成一个完全没有责任而又有强烈内疚的人,简直无病呻吟。
同性之恋,人们关注的是个人需求与社会舆论之间的矛盾,是旁人指指点点的眼光和内心真实渴望之间的冲突,是那种爱而不得的内心纠结。
电影是要反映社会问题的,王超消费的LGBT群体希望看到的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或者取舍,是赵捷和罗麦的相识相知。
而导演把所有的重点都抛开不谈,通过旁白和风景来推动剧情发展(虽然剧情基本可以忽略),感觉不像是电影倒更像是纪录片。
故事简单的同时,剧情也十分拖沓,很多剧情都是不必要的。
在火车上遇到的那个开中餐厅的法国人,花几分钟镜头去拍这对夫妇,就为了引出一个宫爆鸡丁?
还有什么橄榄节,就是为了描写法国风情?
在西藏非要拍信徒朝圣,怕别人不知道这是西藏吗?
该有的剧情没有,累赘的剧情一堆。
关于人物刻画,形象过于扁平。
赵捷内心的矛盾冲突?
罗麦,朱莉,苏菲三人在男主心中的定位?
两人有过怎样的过往?
能够让人物形象立体起来的情节都没有。
A在某地遇上了B,有一天B自杀了,A很难过,全剧终。
A有多难过,不知道。
A全程面瘫,连唯一一次流泪的镜头都是带着墨镜。
即使A的内心天崩地裂,但他没有把这种难过表现出来,没有感染银幕前的观众,那么他是失败的。
观影过程中走了一半的人,最后坚持到最后的,玩手机,吃零食,没有人难过,大家只是觉得无聊。
A为什么难过,不知道。
你说,人死了应该难过,是的。
两人的关系越密切,一个人的离去对另一个人的伤害就越大。
妻子父母离世,难过程度最大;亲朋好友离世,程度次之;同事邻居离世,程度再次。
一个几十年不见面的远房亲戚离世,可能就只是叹息几声。
B对A而言,就像同事邻居一样,两人关系并不亲密,毕竟A和B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连可以怀念的记忆都没有,伤心从何谈起?
关于罗麦形象的刻画就更失败了。
观影结束,请谈一下罗麦给你留下的印象?
呃,容我想想……哎呀,真是想不起来,在他身上也没发生什么事呀。
那我提示一下:未婚先孕,逼女友打胎,逃到另一个城市,懦弱无能;在自己身边发生了一场车祸,自己就要以死谢罪,莫名其妙。
怎么都是负面的形象,罗麦是反派吗?
不是。
那他的优点呢?
导演好像忘了写。
整部剧的风景还看得过去,但也没有太惊艳,而且与剧情脱节,也没有反映人物内心,没有为故事加分。
整部剧不咸不淡,虽然自我标榜为同志电影,却找不到爱情的影子。
如果导演真的有心要拍好同志之情,请先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他们的需求,迷茫,矛盾,真实的情感。
抛开生活谈艺术,都是耍流氓。
影片剪辑不算流畅,表达也很隐晦,不过我喜欢它的叙事方式,也喜欢它的表达方式。
不是所有感情都一定要说出口,它可能隐藏在一个叫《珠玛》的故事里,可能隐藏在一段金刚舞里,可能隐藏在一句未说出口的话里,又可能隐藏在十万次的念经里,这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超度,只为在途中遇见你。
爱没有性别,不分国别,只是一段突然的沉默,只是一滴刚落下的眼泪。
西藏和普罗旺斯的旅程穿插叙述,却完全不觉得突兀。
这两地,太美了。
西藏有一望无际的雪山和白云,普罗旺斯有看不到头的花田和馥郁芬芳,藏人的吟唱诵经和来自西方的美声交替出现,奏响了跨越种族和语言的爱的乐章。
片中出现了两场舞蹈,一场剧,非常打动我。
你知道,饱含深情的一句告白,不如这样一场酣畅的舞。
有纠结,有痛苦,有期盼,有愉悦。
未有任何剖白,但心意已知,心意已知。
心意已知,又哪里差那一句话。
寻找罗麦,在豆瓣也打出了极低的分数,其实在我看来这无关乎是不是同志的元素,也无关乎韩庚的演技能不能撑起这部片子,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能引起公众窥探欲的情节,它只是在很安静叙述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画面一个情节,很多人在唾骂四处晕染去西藏洗涤心灵的梗,在物质极其丰富的城市中的我们内心却是那么匮乏,在藏民的生活中,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非常有限的物质,但脸上却是那么真实而又灿烂的微笑,这就是寻找罗麦的意义。
片子已经下线了,总想说些什么,却又迟迟没有开始,关于超越同志的情感,关于隐而不发的留白风格,关于法国演员的表演,关于纯粹道德的救赎,关于失落存在的寻回,已有许多精到的评述,它们固然吸引我,然而大气磅礴的风景叙事,或许吸引我的另一极。
有人问为何一个外国人要去西藏,也有评论说无论是西藏还是普罗旺斯都只是一个借代,换做任何地方都可以,然而,真是这样么?
至少我不认为如此。
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每一处能称得上风景的地方,都是灵魂的栖息地。
无论是禅之参悟,还是道之静修,似乎都不是随意的山川皆可为之。
于藏地,自然因信仰而集聚起难以言说的灵性。
冈仁波齐所展现的,是信徒的虔诚,心有所向,而地之为圣。
而《寻》却是普通人被圣地所感召而得到的救赎,真正的风景于人的力量。
前者描述着已存在的信仰力量,而后者却昭示了一种灵魂之变,即救赎,一种未存在而至存在的过程,全然是另一种格调。
历来的电影中当然不乏风景叙事传情的手法,然无论是精心培育为之的树林花海,又或精心布局的自然风光,多半无法在风景本身构筑起向心性。
或许,在这苍茫,苦寒,与天最近的地方,才与天堂本身交接吧。
人,所有过不去的痛苦,是不是都可以通过旅行来解决呢?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是不能的。
很多问题没有答案,很多痛苦也是无法得到救赎的,时间与遗忘是你追寻的所有没有办法找到答案的问题,和化解痛苦的最好的解决方式。
我看了一部印象深刻的电影,叫《寻找罗麦》,这应该也算一部公路电影,影片通过倒叙和插叙的方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赵捷和他的法国友人罗麦共同经历了一场车祸,亲眼目睹了一个少年在自己面前死去,从此两人产生了心结,罗麦消化不了这件事,跑去了西藏旅行,遭遇了雪崩,死了。
赵捷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少年的死和罗麦的死,让他过不下去,他也跑去了西藏,沿着罗麦的轨迹行走,思考,试图找寻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在按照罗麦的遗嘱,把他天葬和焚烧中,赵捷说:“我们这一世的缘分尽了”,突然让我很难受。
这一切都结束了,所有过不去的忘不掉的都将结束了,生活还要继续下去,活着的人始终还是要活下去的,所有无能为力解决的事情,内心的困境,我们都必须让它过去,让它成为过去。
还能怎么样?
也不能怎么样,也怎么样不了,也就只能这样了。
我年轻的时候,也跑到很多地方旅行。
其实,旅行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光鲜亮丽,你要吃很多苦,忍受许多事。
比如,舟车劳顿,忍饥挨饿,肮脏困乏,以及应对大段无聊孤独的时光。
那么,为什么还要旅行?
因为在尘世生活中累积了太多的不快乐,没有具体的事由激发我一定要这样做,只是某一天,我突然想出去透透气,我就走了。
去的地方大多贫困,荒凉,偏僻,而我总选择一个人走,不是为了要遇见谁,发生点什么故事,让自己以后无聊的生活中能有点谈资和回忆,我是妄想通过旅途的奔波与劳累来消耗掉我身上诸多的不快乐因素。
没有成功。
走的地方越多,越能直观真实的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残酷。
我看到了很多生活不幸的人,为钱所困,在苦熬与煎熬中无用的挣扎着,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又那么坚强乐观充满希望的活着,我开始反省反思反观我自己,我觉得我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无足轻重,我的不快乐显得太矫情与苍白,我并没有被特殊对待,成为最不幸的人。
我对这个世间的所有不良情绪似乎都在慢慢释怀了。
我也许找到了某种平衡。
当我重新回归到我的生活中,尽管依旧还是存在着太多的不如意和对人无法抑制的失望,但是一切都不再那么重要了,我比从前更能忍受生活的平庸,琐碎与无趣,这应该就是旅行带给我的意义。
现在,有很多人都企图通过旅行来逃避和获得救赎与解脱,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终将会失望。
因为很多说法看起来冠冕堂皇,其实还是在兜圈子,兜了一圈又一圈,你还是会回到原地,该面对还是要面对,存在的问题始终还是存在的。
我对旅行的理解是,它把你带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空间中,让你看到了这个人世的诸多变故与无常,天大地大,生而为人,个人的遭遇都会瞬间变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你再看待所有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切都不再那么重要了,也不会再去执迷不悟强求什么。
旅行是救不了人的,它能改变的也只不过是人的心境而已,学会忍受与遗忘,是救赎自己的唯一出路。
拿同性恋当卖点,为了文艺而文艺,而且韩庚台词太一般了,一张嘴就很弱气,韩庚的演技根本撑不起这个电影
记事本?回忆录?小众电影还算不错吧
爱是克制又想念的喜欢。
只能说摄影很好,人气偶像离成为演员还是差很远,演什么都是他自己。片子节奏有很大问题,漫无目的地抒情,一不小心就落入矫揉造作。难得一部同性片过审,不容易,可惜电影让人失望了。
可能是我期望太高了吧。五年前初剪出来的时候,好多电影人都给了极高评价来着。结果审了五年,删了个支离破碎,似乎只留下了空镜头和人脸特写……估计主创也跟走出电影院的我一样,一俩懵逼。
韩庚!演技!真!!!棒! 棒!给一星鼓励下
“你是我的同谋!”
烂到极致
守护他的儿子 谁先爱上他的?
自我救赎之路就是在西藏走一走,然后找个雪崩把自己埋了,或者在西藏走一走,然后去法国走一走。
当时看的时候觉得还不错,但也不知道影院里有没有删减。
这得高考阅读理解满分才能看出来是同性恋
喜欢的人:“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不喜欢的人:“什么个矫情玩意儿。”
今生的缘分尽了,我到哪里再去找你?
不懂评分那么低为什么,一定得男主之间疯狂啪啪才能叫同志片?传说中只要到圣山上转经十万次就能使爱的人起死回生,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并不是轰轰烈烈的,你需要细品。btw,这并不是电影的锅,只能怪剪刀太大,刀刀致命吧……
真没看懂在说啥,就当看了一个风光片吧。
讲下触动我心的三个点。第一个点是火车上看到罗麦照片时,第二个点是在西藏天上的云散开出现太阳主角在车上的流泪,第三个点是那匹白马。BGM棒,罗麦这个演员选的棒,罗麦妈妈等外国配角都很好。Ending有点新浪潮的感觉。整体情感克制细腻又很强烈。
很想看看未剪辑版本
时间拦不住感情的暗涌。
相比王超之前的,这部其实有进步的,包括镜头语言也更丰富了一些。不过,还是挺难看的。那种故作姿态的,文学式念白的所谓疗伤文艺片,尤其韩庚这台词功力……另外,宣传有意打同性牌,消费LGBT群体,结果正片都隐晦到这程度了,甚至连爱情元素都看不到了,也难怪被吐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