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这是一本研究日本文化双重性的社会学著作,被誉为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为了制定最后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就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分析了日军在二战中的行为及其背后的文化模式。
其中美军与日军在马里亚纳海沟一带的战斗,正是本尼迪克特分析日本文化的重要样本之一。
读这本书时,顺便看了日本导演平山秀幸执导战争片《太平洋的奇迹》。
这部电影根据Don Jones的长篇实录小说《Oba, the Last Samurai: Saipan 1944-45(大场荣,最后的武士:塞班岛1944-1945)》改编,以二战时期塞班岛真实史实为基础,可以说包含了西方和日本两重视角。
影片对二战原因的暧昧态度和民族立场,会让很多中国人感觉不适,但是这部影片在美国和日本却非常受欢迎,说明一定程度上还是引起双方的共鸣,契合两国民众的文化心理。
说实话,中国人仿佛和日本很近,其实又离得很远,这么多年国人看日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附带了太多民族立场和爱憎情感,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我们对它的理解。
将日本人根据美国小说改编的电影《太平洋的奇迹》与西方学者研究日本的著作《菊与刀》对照起来观看,是一个有趣的体验。
电影中通晓日本语言和文化的美军小鲜肉上尉,和本尼迪克特一样代表的是西方的视角,都希望通过研究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来制定对日作战方针。
虽然两者对日本人所持的态度未必相同。
在许多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日本是一个非常矛盾的民族,有着许多不可理喻的行为。
就像影片中的美军司令官,对于塞班岛上日军将领在总攻前夜集体剖腹的行为,听得一脸懵逼。
小鲜肉上尉希望通过以和平方式招降日本人,并用日本象棋向他的上司解释日本文化,这位叼着雪茄酷似罗斯福的上司却一脸不耐地打断了他的下属,和这些不可理喻的小日本有什么可谈的。
对于很多西方人甚至文化比较接近的中国人来说,日本人的行为也是暧昧难解的。
比如电影中,日本军人可以为了天皇的荣誉战死沙场、甚至不惜破腹自杀、牺牲平民,也可以因为天皇一声令下立刻转变风向缴械投降,丝毫没有负担地和曾经的敌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就是日本人矛盾的地方。
用本尼迪克特的话来说,日本人好斗而又温和;黩武而又爱美;自尊自傲而又彬彬有礼;顽固而又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心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欢迎革新。
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但是,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依然会有罪恶感。
他们的士兵接受了严苛的训练,却又桀骜不驯。
就像《菊与刀》的书名,“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
“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柔美的花与刚烈的刀可以同时被人尊为至美而刚柔相济。
《菊与刀》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
下面就用这本书里的一些观点结合电影来做些分析。
一、日本人为什么不肯反思战争?
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中都有一套关于战争的正统理论。
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为其战争合理性辩护的前提,是认为需要通过战斗来建立一个等级体系——当然是在日本的领导之下。
身在一个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国度,日本人深知每个人“各就其位”的必要性。
在他们的文化幻想中,所有的国家将组成一个大世界,在国际等级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甚至是那些最没有沙文主义倾向的日本人,也很少去指责日本对东亚大陆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野心。
从这部电影里,也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战争的原因避而不谈,对历史持有一种暧昧的态度。
二、日本人的精神胜利法有多强?
日本人把精神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把和美军的战役比成是“信仰物质”和“信仰精神”的较量。
在这场较量中,物质注定会失败。
狂热的军国主义者认为精神就是一切,精神永世长存。
日军的“神风特工队”以自杀的方式撞向美国人的战舰,日本人狂热地相信精神可以战胜死亡,灵魂可以被训练。
上面提到这部电影,片名就叫《太平洋的奇迹》,日本人相信在强大的精神力量下,有什么奇迹不能发生?
日本人还极其自大,当他们被美军轰炸或者打败仗时,总是说:我们早已经预料到这一切,并且做了万无一失的准备,这些都是他们主动期待发生的,而不是被动的挨打。
输得越惨,反而越成功。
三、日本人对天皇的态度。
在日本人心目中,天皇和日本不可分割。
没有天皇就没有日本,天皇是日本的符号,是宗教生活的中心。
军国主义分子极力利用人民对天皇的忠诚,为天皇效命。
这种对天皇意志的服从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就像《太平洋的奇迹》里,只要天皇有令,哪怕手上只剩一根竹竿,也会奋战到底,同样只要天皇一声令下,日本人会立刻收手。
因为只有天皇的意旨才能让本日国民心甘情愿地接受战败结果,为重建家园而活下去。
四、日本人为什么热衷自杀?
日本人拒绝拯救,认为只有视死如归、临危不惧才是美德,荣耀只属于奋战到死的人。
在战争期间,日本军队没有一支受过训练的的救护队,医疗供给少得可怜,他们从来不带那些伤病患者一起转移。
就像《太平洋的奇迹》,伤病患者只能自己引爆手榴弹自杀。
日本这种“伤损弃之”的理论极端表现就是不投降政策。
哪怕毫无胜利希望,日本士兵也会用最后一颗手榴弹结束生命,或者赤手空拳冲向敌人的炮火,进行一次集体自杀式袭击。
哪怕因为负伤或者昏迷而被俘,从此在日本再也抬不起头来。
对投降的羞耻感深深烙印在日本人意识深处。
五、战后日本和美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美日士兵最戏剧性的差异,无疑是日本人被俘后和盟军的配合。
其实日本并没有变。
日本人总是说,全世界的眼睛都聚焦在我们的身上,必须全力展现日本精神。
对自身形象的关注深植于日本文化之中。
这就是日本人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的一面。
战败后的日本人,很清楚自己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战后留下一个好名声。
自己所能做的就是表现友好,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而轰炸后的一片狼藉还没清理,损坏的公共设置也没有修复,这对日本的名誉造成多大的玷污。
他们希望,作为一个国家,他们能够尽最大努力,将来在联合国重新赢得一个受人尊敬的席位,这也是为荣誉而奋斗,只是朝着新的方向,如果未来军事强国之间能够维持和平,日本将会选择一条新的道路实现其自尊。
在日本,赢得名誉是一个永恒的目标。
得到尊重的方案像工具一样可以因形势变化而随时拿起放下,这种改弦更张对日本人来说无关道德问题,除了少数顽固分子,日本人从来没有组织过任何对抗运动,或者秘密反对美军的占领。
美日之间没有宿怨。
日本对二战的态度就像中国人对文革的态度,青春无悔,信仰万岁!
没有人是罪恶的,连天皇也没有罪恶,那些参与罪恶的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受害者,没有罪人,无需承认!
谁需要负责?
没有人!
那不是具体的人的错,是时代的错!
都推给时代这个替罪羊,这连个人都不是!
既然每个人都没参与罪恶,那谈什么忏悔?
谈什么反思?
剩下的就是讴歌激情咯,讴歌忠心咯!
讴歌无悔咯!
1944年6月,美国以7万人的兵力包围了日本海军司令部所在地塞班岛,在这仅有1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美国人三周内投下50万枚炸弹,使塞班成为汪洋中一片火海。
经过三个星期的激战,日军弹尽粮绝,日军便将当地居民的所有粮食和牲畜都掠去,当地土著人只好采野果树皮吃,后来甚至发展到割死人肉吃。
塞班岛北部有个山洞叫蓝光洞,洞中有水,水深约10米处有洞与海水贯通。
一土著人不堪饥饿,潜水入洞出海捕鱼以充饥,不料被美军抓获。
美军审问得知有“入岛暗道”,便给他吃好吃饱,让其带美军从洞中潜入。
据说,美军一夜就从该洞潜入3000多人,然后探明日军的炮火位置、堡垒位置以及指挥据点所在,发电报回海上指挥所,随之而来是空中、海上的火炮对准日军的要害部位狂轰滥炸,打得日军晕头转向。
当时的日军指挥官是南云中一中将,知道这座孤岛再也守不住了,便命令部下全部“殉职”。
当时岛上仅剩1000多名官兵、100多名家属和100多名女子中学的学生。
1944年7月7日,南云中一命令日军端着上了刺刀的长枪押着妇女、老人、孩子向岛北端高30米的石崖走去,到了崖边举行“殉难仪式”。
孩子们开始不知“殉难”是什么意思,可妇女们哭了,老人哭了。
仪式后,几十个孩子排在第一排,妇女和老人排第二排,端枪的日军在第三排,一步步向石岸走。
到了岸石边缘,孩子们探身一看,连连后退。
许多孩子哭着抱住大人的腿,喊着“我不跳海,我不死”。
这时队伍乱了,大人孩子抱成一堆,哭声喊声盖过巨浪的涛声。
日军课长举着军刀喊着“挺刀上前”,这时抱着孩子的妇女返身向课长跪着求饶,希望让大人死,留下孩子。
课长过来夺过一个妇女的三岁孩子,向岩边跑几步,双手高高举起孩子,口喊“天皇万岁”,就把孩子扔向大海。
妇女一时呆在那里像铁柱似的,面向吞噬孩子的大海,过了一会儿,她口里也喃喃地喊着“万岁,万岁———”声音从小到大,跑动的步履踉踉跄跄,接着大喊一声“万岁”就扑向大海。
这时,妇女、老人都不哭了,孩子也吓坏了。
继而,妇女老人在刺刀的威逼之下,抱着自己的孩子,机械地喊着“万岁”跳下山崖,坠入大海。
从此,这个无名的石崖就有了名字———“万岁崖”。
日军逼着家属跳崖的第二天,南云中一又发布了第二道命令,所有军人都要殉职,向天皇效忠。
先是全体集合,向天皇宣誓。
接着命令1000多名军士上山。
随后是塞班女子中学的校长带着100多名学生上山。
上得山来,校长向学生们讲话,“将士们浴血奋战,完成了天皇交给的使命,他们就要殉职效忠了,我们女子中学的学生面临着要被美国兵侮辱的危险,不如将你们美丽的身体献给为天皇效忠的大和民族英雄们,以表慰安……”校长的话还没说完,那些如狼似虎的日军官兵们就蜂拥过来抢夺学生…… 7月10日,美军打扫战场,发现崖下有1053具日军尸体,还有107具少女的尸体,少女们都一丝不挂,可那个女校的校长衣服却很整洁。
在山崖下的司令部里,南云中一已剖腹自杀。
本片开始的屏幕自述为来自真实事件改编。
这个是否完全100%重演历史不得而知,但能够同时从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的电影确实不多,从黑白片时代的好莱坞二战片,关于太平洋战争题材的电影多不胜数,大多是单方面角度进行描述,敌方的描述往往一笔带过,或者丑化对方,或者淡化对方。
甚至可能由于二战的创伤大家在电影中不想反复描述,好莱坞黑白电影的二战片,往往还带有战争幽默,娱乐性质。
类似咱们的抗日神剧,让人觉得战争片很好看,很好打,很好玩。
只有从估计《拯救大兵瑞恩》开始,才着重描述战争的残酷。
这部片子主要在于描述塞班岛残余鬼子兵的心理活动描述,着重刻画日本人是不会投降的,生死事小,面子事大,这点好学不学,一定要用“终战”,不能说投降。
最后,还搞个光荣出山仪式。
但有一点,如果作为战士,他们是合格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但作为人,他们典型被他们所谓的天皇愚弄了,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是典型的对方明明加害于你,你还歌功颂德的傻叉!!!
看完此片,尤其是最后的鬼子军人虽然是要投降但是依然整齐着装歌声响亮的投降仪式,再想想国内的《亮剑》《举起手来》等等等等一系列的各种影片,不禁感到,我们的民族怎么了,我们现在的社会怎么了 ?
连真话,真实的历史什么的都不愿意承认吗?
且不说拍摄水平,仅仅人家没有污蔑敌人,丑化敌人就值得我们尊敬了。
当然肯定带有一定的歌颂自己的主观想法,但是不至于叫你看着恶心的受不了,我们的电影,媒体,电视等等都是怎么回事,不说真话讲罢了,天天都是什么呀,难道真的是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敢说真话,才叫人敢路上扶老,看见小孩被车碾敢救助吗。
我们的国家怎么了,国将不国是这个意思吗?
很多人会说日本不反思战争如何,其实日本立场来看,日本没错,中国这片土地本来就是有能者居之,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重复的朝代更替史,春秋战国互相战争,秦朝建国坑杀几十万人在今天看来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只是着重描绘其丰功伟绩,顺日本不反思?
难道我们就有多好?
蒙元入住中原有史可查的杀了近一个亿人,这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满清入住中原各种屠城历史记载也杀了八九千万,希望日本反思战争怎么不指责满清?
我看到的都是一堆康乾盛世的赞美,国共两党不也是为了逐鹿中原互相残杀吗?
难道自己人杀自己人比外人杀自己人高端大气上档次?
如果这样,历史还会重演!
看完这部电影感触最深的是日本这个国家在近代靠上天眷顾之类的运气几乎没有,只有靠自身努力,我都替日本不服气,替满清夺回俄国侵占的东三省不说,仅仅为了殖民经济权益都被蒋介石这样的愤青夺回,日本可是死了十万人才多回来的东三省,就被蒋介石一句激进的民族口号要收回,日本能咽下这口气吗?
试想现在的本朝,不也是等香港到期在谈回归问题吗?
可以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一手造成了近代历史上战死几千万的惨剧,对此受俄国苏联一手栽培资助的国共两党要付历史责任,可惜的是生不逢时加上命不够硬的汪精卫,在决定未来命运的关键时期,我们都选择了最差的一面,这不能不反思一下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们明白了个什么道理呢?
1、日本人还是歌颂和崇尚忠勇的。
电影的价值观是日式的美国价值观。
美国价值观的那部分是描写人性,日军的绝望与恐惧及愚蠢无谓的进攻都是很美国化的表达,所有这些让我们想起另一部美国人拍的电影《硫磺岛家书》,基本上如出一辙。
而另一部分日式的则是歌颂日本人的忠勇,概而言之就是决不妥协,坚持到底和保持荣誉感。
如果用我们从小到大被培养起来的“爱国主义”思维来看待的话,这部电影大概就是“赞美顽固的军国主义死硬派份子”。
2、对于二战,日本人真没把中国当做对手。
基本日本拍的有关二战题材的电影都是跟美国打的,以中国战场为背景的我还一部都没看过。
这里面大概有两个心理因素,一个是他们认为日本是被美国打败的而不是中国。
另一个则是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更像受害者,或者至少这是两强相争。
而在中国战场上日本的侵略者角色无法规避。
3、影片对于日本军队是有批判也有保护的,这其中保护的成分更多,和许多日本拍的此类题材一样,影片刻意规避了战争的起因,但宣扬的是反战。
而虽然导演的立场基本中立,但日本更像是受害者的偏袒是很容易看出的。
影片中的大场荣大尉既关心士兵又照顾百姓,这其实是基本不可能的。
日本昭和后的军国主义洗脑跟文革洗脑其实差不多,士兵入伍后就要挨揍,目的就是消除自我意识。
所以军队中的冷漠不仅仅是针对敌方的也同样针对己方的士兵和平民。
这种美式的人性化表达其实很难适用于日军。
4、影片没有刻意丑化敌人。
这一点让它与中国所有的同类题材电影拉开了距离,至今我还没看到过一部不丑化日军的中国影视作品。
日本导演描述的美军和我们看惯了的美国二战电影中的美军完全一样,无差距。
但是影片对于日军的美化却很不合情理,特别影片结尾大场荣大尉领着47名日本兵着装整齐扛着枪唱着歌齐步走的去美国营地投降,这场景可能吗?
美军对于这些死硬分子难道真的这样高容忍度?
这是最大的败笔。
给电影打2星并非是出于仇日情绪,而是单纯从拍电影的角度分析,这也实在算不得一部及格的片子。
片中唯一的亮点,就是战斗场面拍摄比较用心,给非军迷级别的外行看,还是找不出什么破绽的。
这在近年来低成本小制作泛滥的日本电影界中,算得上罕见。
接下来要吐槽的话,恐怕写到天亮也写不完,就摘要讲讲吧。
1、人物刻画失败。
主角号称“狐狸”,牛皮吹破了天,实际上战绩也只是在山中窜来窜去,零星杀死几个美军斥候而已,说保护日本百姓更是扯谈,不是他们阻碍的话,老百姓早被美军安全收容了。
还有那女护士,全程带着仇视的眼神,恨完了美军又恨日军,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她明显是有针对性地纯粹为制造戏剧矛盾而恨,只恨萍水相逢的男主,不恨其它人,整个角色从设计到演绎都用力过猛了。
美军上尉路易斯这个角色尤其糟糕,感情用事,指挥无当,判断失误,偏偏还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脸孔来。
完全是编剧意淫出来同情日本人用的。
美军如果真用这种多愁善感的怂货做军官,二战历史早改写了。
然后其它配角也好不到哪儿去,在他们齐心合力之下,使得整部片充满了虚假和伪善,一场血腥丑恶的残酷战争硬是被演绎成了温情脉脉的传奇诗篇。
2、在价值观的传递上,对侵略恶行毫无自省,反以为荣。
据我所知,战后德国就没有拍过关于二战的战争片子,更不要说是为本国唱赞歌的二战片了。
从这点来看,德国人反省战争罪行的态度,直接甩开日本人几个光年。
当年宫崎骏拍《萤火虫之墓》,只敢刻画普通百姓的苦难,批判的矛头也只是含糊地指向整场战争。
但随着时局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日本核泄漏危机后,日本人就越来越不甘于仅通过电影来博取同情。
这部《太平洋的奇迹》,从片名开始就是赤裸裸的歌颂体,然后全片人物都活在虚幻的“大和魂”中——为天皇死战是一种骄傲,将士们通过“玉碎”来体现骄傲的武士道精神,即便战局节节败退,军人还是要尽全力杀敌,为夺取最后的胜利用尽自己所有力量。。。。
幸好有史实为框架限制了编剧的胡诌,不然就算竹野内丰这个角色最后跟美军拼个鱼死网破,全片在悲壮的日本军歌声中落幕,我也一点不会感到奇怪。
日本在2011年拍出了这样的电影,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首先这不仅是面向本国做军国主义宣传,更是拍给美国主人示好。
片中塑造的美军大尉是政治宣传片中典型的高大全形象,导演更通过大尉之口,说出了:“日本人对君主是绝对的忠诚,之前会为了天皇而死,但如果被击败后,也向新的君主效忠至死。
”这样的舔脚板的话来。
美国是日本的重要盟友,没有美军强大军力做保障,日本在面对中、韩、俄三国的岛屿纷争中根本无法讨到任何好处。
但另一方面,日本又对美国充满了不信任。
不久后的福岛核泄漏事件充分说明了问题:在关系到日本人生死存亡的重大灾难面前,美军只是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令日本人为之胆寒。
类似的事例,令日本人认识到现实的残酷——在灾难面前,美国绝不会是一个好朋友。
一旦发生战事,美国人顶多会像二战时对待蒋介石政权一样,只给予有限援助,让双方火拼至元气大伤再来收拾残局。
所以为了生存下去,日本必须自强。
目前经济上的强盛已达到,但国民尚武精神的复兴,却还需要花大力气。
对于这样的情况,全亚洲善良的人们都要小心了。
首先必须说,我是冲着加古隆来的。
虾米加古隆正好有作品更新,然后有注意到唐泽寿明。
然后就耐着性子把戏看完了。
槽点很多,非常多。
剧情因为太过天雷滚滚,还有就是节奏忒慢,结果就经常按右键快进。
首先是切腹那场景,不知道导演到底在隐晦的表达些什么。
那几个师团长以及其高参切腹时,才下刀,然后身后立即开枪,这是介错么?
是枪决好吧。
感觉在黑裕仁。
当然,这点还算喜闻乐见。
最后的奇袭,四千板载兵突击,然后用一个象征意义的挂旭日旗的兵被打翻,旭日旗躺枪来形容军事作战失败,这个倒是挺有诗意蕴含,不过悲剧的是这个桥段,一会儿是黎明前(美军阵地上),一会儿是大白天(美军指挥部),镜头还反复交错了几遍,这导演到底咋想的?
再省钱也不至于连两个黎明的戏剧场次都排不到,想不到吧。
最搞的是,等仗打完了,字幕上说是几个小时,四千板载兵和美军全部阵亡。
可背景还是黎明前,就地平线隐约有了太阳光,太阳刚刚要升起又没升起的那段。
此外,啥狐狸?
难道能躲猫猫就能被敌人尊称一下狐狸?
难道也就逃命时截击了一下敌人,就那一次,之后就一直龟缩流,那也配叫狐狸?
狐狸是长牙齿会咬人的。
如果不是因为狐狸时常咬人,鬼才相信美军需要忌惮他们。
看到大场荣调戏小孩的镜头,真心笑尿。
导演或许是用孩子来展现狐狸的人性温情,以及用小孩来寓意日本的未来和希望。
可小孩饿了那么长时间,为啥不哭。
这导演又坑爹了。
常识啊,常识。
小孩被饿极了,会不断的哭。
大场荣第一次进入破损的小木屋之后,显而易见,孩子已经被丢在那里很久了。
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饿得哇哇大哭,另外一种则是因为哭累了,陷入睡眠。
所以导演挑个小孩子睡着的时候拍摄,要死啊?
老戏骨唐泽寿明没什么可说的,他做到他该做的了,痞子兵刻画得很生动。
(说实话,他又抢戏了。
)至于井上真央,我就不想说什么手榴弹丢在那么浅,那么明显的小山洞里,连块必要的遮蔽岩石都没有,光靠人的血肉,能够护全她不被炸死。
然后,两方出来会面,谈判什么的。
有没有搞错,一个美军上尉,会冒着生命危险去跟一个穷途末路的敌方指挥官会面?
而且还让敌方的一个小兵杀害了自己的一个同伴,哪怕那个同伴是日本人。
美国人有这么好说话么?
谈判过程中,坐视同伴被杀,事实上也是对自己面子的侮辱。
是挑衅。
遇到这事儿,早就勃然大怒了吧。
最后,最搞的是日本兵士气饱满的身穿崭新军装走出丛林。
44年六月爆发战役,就算他们穿得再省,想崭新都是没门。
将那些衣服做旧或者故意磨损。
干净点或许可以有,但崭新完全是坑爹。
简而言之,拍这片子的导演是个坑爹货。
然后,根据总体剧情况看来,加古隆的配合度也果断的不是非常高。
当然,人家好歹在几个催泪的场景还是展现了一定的功力,但也仅仅只限于此。
人家或许也就是偷懒之余不想太砸自己牌子,如此而已。
我是看了龙洲剑客的评语之后才想起看这部日本电影的,那时在想真的还有这种数典忘宗的中国人啊?看完电影以后我推测这人应该是所谓"中国通"的日本人,取龙洲剑客的网名大约的意思是在龙洲横行的剑客,而非是龙洲的剑客,呵呵,极尽挑衅的意味. 但是我看完影片还是感到不小的震动,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感觉. 第一在反战"的旗帜下极力鼓吹的是为××而战的光荣感和对正义惩罚的仇恨感。
影片的末尾大佐目视女猪角怀中的小男孩不经意地说:他还不知道什么叫日本吧。
女猪角恶狠狠地回道:我会教他知道。
怨恨的眼神让人感到那个小孩就是仇恨的种子。
我想大部分日本人在看完本片之后的想法会是:“日本没有战败,而只是停止抵抗(电影的原话),如果再来一次战争,我也会象主人公一样为××而战。
”这种情绪强烈以致于渴望战争更甚于和平. 第二反观中国影视所拍抗日神剧中的浮躁、YY,此片自然极尽煽情之能事,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确实高明不少,中国真应当反思这种差距。
诸君,请不要小看这种软实力的比拼,它并不比战场上的惊心动魄来的逊色,年青人没有正确的思想就会被别的思想所占领!
要记得120年前的甲午海战(其实败在陆战),在海军装备对等,陆军装备领先一代的情况下中国惨败的原因就是缺少中国的军魂。。。
第三淡定地想其实有日本这样的近邻有时对中国来说也不是一件坏事。
诚然建国以来60多年中国的道路走得并不平坦,即便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中国现在面临着一大堆的麻烦事。
有日本国内这样一群阴魂不散的一小龊极右翼的时时敲打,国人才会警醒,才会振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复兴之路还任重而道远,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野立!野立!你不要这么正经好不好。
Saipan.
拍的很烂,表达的情感也十分反动,百无一是的东西
很YY,借美军之口进行自我表扬
日本的反思总是站在打仗打输了而不是发动战争这一立场上,还在幻想着旧日本帝国的荣光。而且主要是反思打美国是个错误,应该专注于中国,中国根本就抵抗不了,所以入侵中国是没错的。
平淡但是好看的历史片。我特别讨厌战争,也不赞同愚忠。但是那些人“绝不忍辱偷生做俘虏”,那个气节,不得不服。再说一次,谁他TaM爱打仗就自己去S,别送年轻人去杀人和送S。
音乐凑出来的抒情气氛,不过下面还是有很冷静的反省,美国人用来是为了陪衬日本军人的坚忍的。真正失分的是中心英雄虽处处着墨,却始终不像个真实的人,仅仅是个演绎出来的概念。
倭人从不反思其发起战争给亚洲民众带来的伤害,只一味叙述其国民受到的创伤和其军队对裕仁的忠义。故其因战争遭到任何形式的伤害均是罪有应得。
万岁崖残忍
在ac451852上看的,日本战争片一般都很沉闷,这部前头好点后面又开始文艺了。
影片对于日本军队是有批判也有保护的,这其中保护的成分更多,和许多日本拍的此类题材一样,影片刻意规避了战争的起因,但宣扬的是反战。影片没有刻意丑化敌人。这一点让它与中国所有的同类题材电影拉开了距离,至今我还没看到过一部不丑化日军的中国影视作品。但是影片对于日军的美化却很不合情理,特别影片结尾大场荣大尉领着47名日本兵着装整齐扛着枪唱着歌齐步走的去美国营地投降,这场景可能吗?美军对于这些死硬分子难道真的这样高容忍度?这是最大的败笔。
看到了日本的军魂。
制作精良,以人性刻画为主,比较有感染力。
开篇就把日本描述成被动被美国攻击,说岛上许多日本平民多可怜等等…真的有种再可怜还是会觉得活该的态度//角色都片面,主角不出彩
东西方对生命的价值有不同的认识。军人保护不了百姓,就应该放百姓一条生路,而不是裹挟。
「貴方は200人の日本人の命を救いました。――しかし私は、それ以上の多くの命をこの手で奪いました、私はこの島で褒められたようなことは、何一つしていません。」「この子はまだ、日本知らないんだな。――私が、教えます。」——这样的反省还不能称之为深刻的话,我真不知道什么叫深刻了。
奇迹在哪?
日本人的视角表现太平洋战争的一个局部,不必解读太多,就当成是真实事件好了
2015年的今天看过的。
日本的确是很可怕的民族,电影只看了一半,不爱看这种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