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精彩的故事,豆瓣的评分偏低了。
电影里面很多梗,唯一的遗憾是为了反转,每个梗都挖得不深,反而显得浮夸。
例如量化投资,例如大众救市,例如股价反转,例如人生打分,例如女朋友劝说,例如南非罢工,例如最后的辩解,等等。
资本是头怪兽,然而每个人都在喂养它,都希望被咬死的不是自己。
本片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也是最搞笑的一个片段,就是乔治克鲁尼饰演的财经砖家在镜头前呼吁全国观众买那只股票,让赔钱的投资人回本,然后救自己的命。
当时我就心想:美国的砖家也脸皮这么厚?
这么没有自知之明?
看到股票上升的时候,心想不会真的来个真善美伟光正的结局吧?
观众脑抽了?
圣母心泛滥了?
还好后面很快来了个讽刺的下跌。
歹徒适时地调侃:看来这就是答案吧。
观影时的我心里舒了一口气:还好没有往烂片方向发展。
但是影片后半段显得很平淡,没有《入侵华尔街》的血脉贲张,也没有《大空头》的烧脑推理,作为描写金融黑幕的影片,没有带来强烈的冲击力。
只能算一般。
影名金钱怪兽,金钱如同怪物,它如同伊甸园的禁果,诱惑着人性中贪婪的一面,恶的一面。
这种贪婪唤起恶的邪念,如影片中操纵股价的黑心老板,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他却选择欺骗社会,损害别人的利益中饱私囊,最终阴谋败露,玲铛入狱。
这种贪婪也让原本有属于自己平静祥和生活得人失去理智,如影片中绑架主持人的卡车司机。
他本来可以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却在电视直播中因绑架和制造恐怖事件被警察击毙,让他尚在胎中的骨肉失去了父亲。
但是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黑心老板的女友固守原则,没有庇护她的男朋友,帮社会揭露了他的罪恶。
乔治克鲁尼扮演的主持人帮助绑架他的卡车司机,揭露操纵股价的幕后黑手。
摄影师冒着随时被炸弹炸死的危险,实时记录追踪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
说明尽管恶是存在的,但是正义和勇敢等人性中光辉的一面永远是不可战胜的,邪不压正。
影片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值得一看。
内幕操作一直存在,被抓住的少之又少,内幕操作者在被暴露时,甚至不觉得自己是错的,是啊,挣钱有什么错,大家都这样做,凭什么我一个人错。
影片中所有的跟主持人有来往的公司,都存在内幕交易,所以在片中会有主持人呼吁大家都来买股票,股票就会上涨的情节。
事实证明,当市场力量被人为操控的时候,规则不再围绕经济实体的时候,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一个人无法控制所有人,总有一些利益不能被收买的人。
人为失控或者不失控,后果由股市的小投资者,由底层人民和中产阶级来承担。
这一切,quant们是不会考虑的,他们只是受雇佣的技术员。
但是如果真的回到这一融资方式的初衷,让市场力量去选择经济实体,让所有的衍生品支持生机勃勃的产业,quant们不再受雇与一个或者几个公司,而是为整个市场服务。
让投机被限制在市场实体的范围里面。
会不会更好,借一句片中的台词,也许我的想法很中国人,但却是最有效率的市场机制,但不是现实,突然想到一句话,弱肉强食,也许所有规则都会被这句话打破,公平?
从来都是法理假设。
失败者的思维真恐怖,反正都是别人的错。
笨蛋真的好可怕,你好难跟他沟通,他们听不懂问题的核心在哪。
你要相信啊,大部分的人类真的都是很蠢的。
你先有了这个认知,很多人类的行为你就都会看懂了。
你根本不是在用股票投资理财,你只是想投机取巧,幻想靠股票卖差价来忽然变富豪,你最后只会是别人的赚钱工具而已啊。
其实,科尔就是现实中的我们,只是大多数的我们不自知而已。
我认识的一些开发商,他们每天在讨论的就是怎么找到足够的傻子来买他们的房子,关心的就是怎么把他们的房子包装成傻子们最会动心的调调。
我认识的一些股权投资管理人,他们每天在讨论的就是怎么找到足够的傻子来接受他们投资的烂的不知道怎么收手的项目,最好是最想从实业领域转型的手上有点钱又不知道怎么投的人。
是的,他们就是叫这些人傻子,可能你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还以为自己分析判断能力很靠谱。
一个接一个的套路,只是让傻子们深信自己的判断力超群,自己做出了睿智的决定。
当然也有做开发的聪明人又被做投资的当傻子玩了。
我不知道主播的名字Lee Gates是不是在影射另一个鼎鼎有名的盖茨,微软在营收高峰的时候一天能赚到的钱就是沃尔玛一年的盈利,是他绝顶聪明,还是让我们多付出了本来不值得的金钱?
我们疯狂追买苹果产品的时候,是不是为自己对教主的膜拜,多花了身为傻子才会花得冤枉钱?
肮脏的金钱。
生意就是生意,人天生就有追求利润的天性,《资本论》里面说,当利润超过百分之百,资本就敢杀人放火,把你我当成傻子来骗是不是还算温和呢?
我们把盖茨乔布斯马云奉为成功的圭皋,我们有又什么权利去批判开发商股权投资人,甚至股票培训老师呢?
片中所谓的黑幕其实交待的很含糊,IBIS当然认为自己没错。
我不就是打了个擦边球吗?
南非的罢工如果顺利结束,矿业公司股票如期上涨,8亿投下去带来40亿的回报,你们还会说我是骗子吗?
不是又要激动的膜拜我,把我当上帝吗?
为什么你们就这么没耐心,这么冲动呢?
Lee Gates其实也很无奈和摇摆,如果不是和科尔的接触让他有了一点良心发现,他当然也是对的。
电脑故障只是个借口,谁都应该知道,我只不过是强化了一下,为什么要来怪我呢。
良心发现可能是骗子们最后的救赎了,盖茨基金会每年捐出的数额也是巨大的。
而傻子们,砸门好自为之吧。
整个片子的故事就不介绍了,除了直奔主题外,首先要对影片的两个主角略微点评一下,乔治•克鲁尼一如既往的帅,只不过在本片的绝大部分时候都相对狼狈,毕竟被人拿枪指着头的同时,身上还穿着一件炸弹马甲,换谁都一个德行,或者从某种角度看乔治•克鲁尼比我们普通人表现的还强很多(毕竟在那样一个时刻还能采用诸多策略)。
至于朱莉娅•罗伯茨,你不得不叹服于老戏骨就是老戏骨(虽然朱莉娅•罗伯茨也不是很老),开场节目前期准备加开播的短短十几分钟里朱莉娅•罗伯茨把这个导演身上的那种在繁忙复杂环境下的干练,掌控大局又游刃有余的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继而为之后她一直掌控全场做了非常好的铺垫,而之后的临危不乱,果敢聪明,逻辑思维清晰的精彩演绎更进一步的呈现给我们她仿佛就是中枢神经,包括乔治•克鲁尼的支持人,制片,摄像,采光,采音,以及投资公司的通讯负责人和更远的黑客都成为了如臂使指的器官,在她的领导下,在这样一个危及时刻下高速运转从而一举扭转了局面,出人意料的解决了该突发事件(除了劫持者身亡外)。
说完主角,直奔主题。
电影永远是艺术再加工的一种表现形式,里面包含了我们所寄予,所期望的某种美好。
“金钱怪兽”这个片子在我眼里也有着类似的体会。
美国媒体向来标榜自己的新闻自由,可其实任何国家任何制度下的媒体都有着其内在控制性的一面。
本片表面讲的是华尔街中的一家上市公司,其实反应的是华尔街对于美国普通民众财富的“变相”掠夺。
这自然让我联想到2011年席卷全美的“占领华尔街”运动。
其实在这场长达两个月之久的运动中,美国媒体的表现可不像本片中所展现的那样,深挖,往祖坟上挖一样站在华尔街,站在资本的对立面为整个美国民众进行“拷问”。
在2011年9月17日,当“占领华尔街”这样惊天动地,前所未有的创举在纽约震撼上演时,美国媒体罕见的集体沉默,甚至是封杀报道。
要知道,美国的CNN,FOX在全球一有风吹草动无不兴奋无比,大肆报道。
尤其有意思的是《纽约时报》全资拥有的国际性报纸《国际先驱论坛报》不但对发生在自己地盘上的如此重要事件视而不见,相反却与9月19日也就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第三天,于国际版第一版大幅照片和篇幅报到了中国海宁市数百村没抗议企业污染的事件。
(跟我们所抨击嘲讽的本国媒体何其相似)这也就是本片的劫持者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财经节目下手的原因---要求话语权声势如此浩大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尚且能被媒体封杀之,个人的呐喊声如果不通过这种极端手段是绝不可能被人听到。
所以本片的“直播”就是一场话语权的争夺。
当然,在全球化时代,信息封锁其实很难真正奏效,于是媒体惯用的第二招就是--丑化在当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中的民众,在美国乃至西方媒体面前就成了暴民,乱性者,吸毒者,美国媒体在沉默之后开始集中报道占领运动中出现的打架,性乱,偷盗,吸毒,毁坏财物,混乱和肮脏环境等等诸多负面现象。
把运动描述为“小打小闹的接头话题”“乌合之众”,当警方拘捕700多名示威者只不过是因为“交通占道问题”,完全不应受到批评,明明美国大众对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华尔街及其本国金融制度极度失望,认为存在严重问题时,美国媒体却说这套制度没有任何问题,而确实事后也无人被问责,华尔街依然是那个华尔街,美国金融制度的改革依然犹如水中镜月。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本片结尾当劫持者被击毙后,电视机前的观众们眼神有怜悯,有同情,但转眼间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该玩桌游继续玩之,因为大家都已经知道或者不知道(但已经习惯)这套体“游戏规则”。
不否认西方的一些媒体从业人员还是敢于向一些内幕发起挑战,向一些背后势力甚至是政府部门进行新闻从业者本该有的专业精神的深度追踪报道乃至揭盖。
但是一旦触碰到国本,或者说根本的资本力量时,都会技巧性甚至是赤裸的为资本进行背书。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媒体背后的老板就是资本本身,这才是美国媒体与华尔街的真实关系。
所以看似美国媒体抨击政府,揭发政府黑幕非常活跃,其实大家都深知该挖谁,不该挖谁,作为政府的执政党骂了就骂了,反正他们只是台前的木偶,真正掌控者是媒体背后的资本,这就是为什么共和党和民主党能够轮流执政的原因,因为资本需要这样一种“替罪羊”模式。
正像我在这里认识的一个从美国移民过来朋友说的话,翻译成中文大意是铁打的华尔街,流水的民主和共和党。
所以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媒体播放的新闻是怀疑可怜的亡者科尔作案动机之一是因为母亲去世,而那个CEO只不过摊上个《反国外行贿法规》以及相关的民事诉讼而已。
作为一名曾经的文艺青年现在的体制内大龄剩女,从以前挖掘影片角色内涵、分析镜头剪辑风格、揣摩影片与现实的映射关系,到现在满眼都是制作人、police、主持人如何成功高效处理了一起另类的“公共危机事件”,不得不感叹时间真是一把杀猪刀,活生生把文艺女青年剐成了生冷硬的体制人啊,码字的同时满腹的怀念和惘然。。。
(下面进入正题)公共危机事件是指一种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和共同利益的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
本片中的突发事件虽然没有危及“全体”社会公众,但就其爆发的突然性、指向的破坏性(十条人命或更多)以及影响范围(公共媒体)和复杂程度(涉及一个大型上市公司)来说,完全可以算作一个局部性公共危机事件。
为什么说本片是一部公共危机处理教学片?
可以从以下几个影片反映出的内容来说明。
首先,应急体制健全,应急预案完善。
影片中,当危机事件出现、在场人员示警后,当地警察部门作为专业机构迅速响应,及时疏散大楼人员,封锁周边街区,了解建筑结构和场内人员分布情况,组织SWAT和谈判专家进场,想法解救在场人质,在人质和嫌犯移动过程中保证围观人群安全和场面有序可控,到最后做出判断击杀嫌犯,体现出了极强的现场控制、组织调配能力,显然是应急预案健全完善,对处置类似事件非常老道熟练。
值得注意的是,在事件进展的整个过程中,出现的最大政府boss是现场组织营救的警长,但是各应急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做到了对危机“属地管理、就地消化”。
其次,应急能力强,团队配合给力。
危机事件对决策者和事件利害人的心理要求是极高。
本片中的节目制作人和主持人,除了最初的慌乱,在事件进展深入后,他们的表现都可谓精彩纷呈,这与他们的个人性格和职业素养有很大关系。
主持人本来就是一个对个人应变能力要求较高的行业,更不要说一个经常不按套路出牌的话唠型主持人(话多的前提是他能绕得回来啊),面对危机努力拖延时间等待police到来,通过煽动观众抬高股价减少嫌犯损失(虽然后来失败的时候有点丢脸),打感情牌与嫌犯吐槽自己生活的不易,与制作人班底配合默契到最后自己全身而退,如果不是应对得当,面对情绪激动的嫌犯他随时可能被一枪爆头。
制作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演播室危机处置决策人,尤其是长期面对这样一个状况频出的主持人,估计神经已经炼得够强大了,但最值得称道的是她组织得力、自己的制作团队通力配合,硬生生把一场公共危机变成了一个危机事件处置直播,不仅避免了人员伤亡更主导上演了一场金融内幕大揭底的精彩好戏,让人拍案叫绝。
最后,信息公开,直面矛盾,达成了谅解基础。
面对嫌犯的诉求,危机决策者做到了“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深入了解群众诉求意愿,有问题必回应、有问题必解决”(虽然此群众非彼群众,是被迫非自愿)。
面对暴力,做出信息公开的正确选择(打开镜头继续直播);直面工作中的矛盾,找出往期节目录像带,承认主持人的“口误”,安抚嫌犯情绪;努力找出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真正原因,积极回应嫌犯要求,片尾时嫌犯对“金钱怪兽”节目团队已基本没有了直接矛盾,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了追查金融内幕的“队友”,此时危机已算成功处置。
片子本身还算流畅,但片子的核心价值观实在混乱,以至于不得不吐槽。
片中的核心矛盾就是Kyle本身只是时薪14美元的司机,在成本高昂的纽约自己都活着吃力,结果在发现女友怀孕后决定铤而走险,用母亲的遗产进行投资,结果因为听信了投资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亏了很多钱。
电影仿佛在告诉我们,作为公司董事长和基金负责人的McNulty因为误导群众,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George Clooney因为说话不负责,所以对Kyle的伤害有责任。
但如果要说电视节目主持人有责任,接下来要讨论的是宪法第一条修正案的问题。
如果这条修正案成立,那么主持人在电视上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
在现在的体系下,如果观众不满意电视台主持人所说的,不看他的节目就是了。
一般来说,如果观众被媒体所误导,那么问题大部分是在观众而不在媒体。
如果媒体应该为自己所说的负全责,那么第一条修正案就不复存在了。
如果要说McNulty有责任,那么就涉及资本主义的本质。
连中国股市都宣传,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任何回报都是和风险成比例的。
McNulty在片尾说的好,投资者挣钱的时候没有人气急败坏,那么为什么亏钱的时候要找人开枪?
片中McNulty是真的做了错事,但Kyle之前并不知道啊,他只是因为亏了钱就认为自己有权拿枪恐吓别人。
片中为了让Kyle有些许正义,安排了McNulty实质有罪,但如果他只是一般CEO呢?
不小心做错了业务也需要被人枪击?
即使McNulty错了,那么冤有头债有主,为什么其他节目工作人员(也是普通人打份工)就该被危急和恐吓到?
所有警察都需要加班加点禁心动魄?
纳税人必须为整件事埋单?
最后,这事最大的负责人难道不该是Kyle?
投资这种事本来就是愿赌服输,听从了他人的错误意见而做出错误的判断还是自己的问题。
在纽约生活不易,那么他要么可以搬走去成本更低的地方,要么可以去求学来提高自己的收入。
任何地方穷人都居不易,但美国生活已经比其他地方易很多。
仅仅作为在美国有份工作、另外有6万美元遗产的人,Kyle的生活案按比例来在世界、甚至在美国来说都是上层、甚至名列前茅(和发展中国家相比)。
Kyle只要简简单单生活,大事上不犯错(比如吸毒、辍学等),不想占便宜(比如干自己不懂的投资),其实过上中产阶级生活没有问题。
他为自己贪婪付出和无知付出了代价,为何要伤及他人?
美国的体制确实有很多问题,但在我亲眼看到有人能够凭借扫地这份职业攒下两套房子后,我很难想象体制问题比个人问题更严重。
整个影片中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情节就是Lee鼓动观众,让大家都买一点IBIS的股票,把股价哄抬上去解放Kyle也拯救他的生命,但即便是8块多美元的股价,最少买10股就是80多块钱,也并没有多少人买,股价扑腾了一下,上涨了几分钱,随即又跌回去了,只能让人不禁感慨上方套牢盘太重了。。。
这个想法也亏他能想得出来,在被人用枪指着的情况下,能有这个想法还是很让人惊叹的。
Lee问观众他的生命值多少钱,得到的回答就是就是股价扑腾了一下,不知道这只股票盘子多大,如果是大盘股,这么扑腾一下还是挺让人感动的。
这个情节想点出的还是生命价值的老话题以及人对生命冷漠的现状。
一个人的生命究竟值多少钱或许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就像哲学家柏格森讲的时间就是连续不断的绵延,而秒、分、时,日,年是人为划定的,而非时间本身的属性一样。
金钱的刻度本身并不是生命自带的属性,生命不是用来交易的,而是用来实现的,人只能是目标,而不能是工具。
这是从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生命的本质。
但这些人为的刻度也并非毫无意义,在诉讼过程中,在保险业、医疗业等行业,人为地给生命标上一个价格都是保障行业甚至整个社会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
如果不给生命标上一个可承受的价格,按照人风险厌恶的特性,无穷大的风险必须配上无穷大的回报,而世上有什么事的回报是无穷大的?
没有。
所以人就不会去做那些可能导致一部分人死亡、却对整个人类有极大意义的事。
人就会畏首畏尾,而不敢去造飞机、造轮船、造房子,造宇宙飞船等等。
其次,人是社会的人,人不是孤立的。
资源是有限的,而金钱作为资源交换的媒介,恰恰象征着资源的稀缺性。
人的生命如果是无价的,那一个人的生命对资源的占有也可以是无限的,而一个社会是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无限制地投入资源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人的生命也不能是无价的。
那么问题就在于“生命是无价的”这样一个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命题究竟可不可以为真?
我想是不能为真,因为你既然已经在用金钱的刻度来度量生命,不管度量的结果是有价或无价,其实已经堕入了现实的讨论范畴,而不是空谈理想,否则你不会用金钱这个度量衡。
一定是面临着现实的问题,才会将生命与金钱联系在一起。
既然是现实问题,那么一个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命题自然是假的。
另外一点让我最感觉悲哀的就是这部影片和《恐怖直播》的两个受害者的唯一诉求就是让责任方承认错误。
弱者的复仇方式是向内求,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心态,更确切地说他们不是复仇,而只是讨个说法。
他们自知无力改变世界,所以只能退而追求内心的平衡,只求对方一个道歉,类似于阿Q;强者的复仇方式是向外求,改变世界而不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因为“超人”是道德规范的制定者而不是遵循者,“超人”已经到了一种“从心所欲”的境界,他们所认为的和所做的的就是道德的,正确的,他们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价值观输出,而非向内求纠正自己,强者的复仇类似于马云投资百胜→_→。
复仇就要从对方最关心的人、事、物下手,而不是从他们最不关心的人、事、物下手,例如良心,更不是从自己最关心的事下手。
要求对方承认错误貌似是一个简单的诉求,表现了主人公淳朴的品质,也侧面烘托出了资本家的罪恶,但这实质是一种口舌之争、意气之争,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帮助。
提出道歉这种要求恰恰证明了主人公loser的品质,也侧面烘托出了不是资本家太狡诈而是有些人太傻太天真。
既然抱着一拼两亡的决心就要有点一拼两亡的样子,不杀一儆百不足以解决问题。
归根结底,一个人的复仇方式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格局。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