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圣学中人,一开始其实挺不理解丁家三兄弟的。
儒学是每一个文人士大夫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
所以信仰天主教的丁家三兄弟,在我看来就是异端。
电影一开始,我其实天然地站在朝廷的立场上(昌大的每一句台词都说出了我的心声啊,甚至太后的旨意、群臣的审判我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就像孔子诛少正卯,难道不是必要的么)。
我也不理解,明明圣学已经如此广大精微,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为何丁家兄弟还要如此桀骜不驯地皈依天主教。
更不理解为何先帝决定重用足以颠覆道统和政统的异端邪说,嗯,在古代儒学的语境中,西方天主教可不就是异端邪说。
随着观影过程的推进,我对主人公丁若铨的偏见一点点消解了。
看到最后,在丁若铨和张昌大的思想分歧中,我已然更加赞同若铨。
这也是人物魅力所在吧。
顺便说一下编剧真的太绝了,影片后半部分丁若铨写《兹山鱼谱》和昌大做官、归隐的情节线相互交织,形成了如同《琵琶记》一般的双线结构。
或者说,在昌大证道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交织进了他的老师丁若铨的身影——他呕心沥血书写《兹山鱼谱》的身影,他灵魂的叩问,他孜孜以求的脚步……昌大向宇宙发出的问题,好像在若铨那里得到了答案,一个发自灵魂深处的回声。
在影片的最后,达成了水乳交融、心心相印的共鸣。
“黑山到了。
”“不,是兹山。
”作为一个固执的儒生,为何我竟然更加赞同丁若铨了?
“性理学和洋学问,不是相冲的。
是要一起前进的朋友。
了解朋友,我也会受益匪浅。
”“无论性理学还是西方学说,只要是美好的都可以拿来用。
”明明精通四书五经(对五经注疏比我这个自诩儒生的中国人还要熟,惭愧啊),丁若铨对圣学之外的所谓异端,却抱着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心态。
比如天主教,比如佛学。
最动人的是他为国尽忠,为民请命的赤诚之心。
“我希望建立一个没有两班和贱民之分,没有嫡子和庶子之分,没有主人和奴隶之分,也不需要君王的世道。
”“我运用圣礼学接纳了天主学,但是这个国家,却连一个渺小的我也容不下,这个国家的圣礼学究竟是为了谁。
这个国家的主人是圣礼学,还是百姓?
”更敬佩他为了保护家人,没有把这些思想诉诸文字。
而只是写了《兹山鱼谱》。
格物致知的《兹山鱼谱》。
(唉唉这种形而下的学问到底有什么意义嘛,形而上者之谓道,证道,才比较重要吧,一开始,我这么想)这颗心,这颗滚烫烫的心啊。
都写在了这本书里面,可是,谁能懂呢?
藏之名山,以待后人。
牛耳岛的灵前,他一直等待的人来了。
因为他知道,他懂得。
现代转型中的痛苦,每个人物都是其中一种类型。
传统儒学的现代命运,在丁若铨这里,他找到了西方进行拯救。
从日常之物中发现新的道理,将自己的政治意图放置在鱼谱之中——沈从文经历的不也是同样的痛苦吗?
他教育张昌大,但是里面却是一种痛苦,自己作为最高层的设计者之一,提倡西学却落得如此下场(开头部分感觉可以删掉),其他民众又怎么办呢?
可笑的是,作为最通识儒学与西学者,被流放之后,却被不识任何知识的民众斥责为异端——但是他们信奉的又怎么能被称为正统?
“异端”甚至也是建立在改良儒学的基础上的(改良最终没有好下场)。
甚至异端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了正统。
丁若铨是一个有抱负的士人,选择西方是可以理解的道路,(对鱼类的兴趣和科学精神是相通的,他的转向可以看作是从欧陆走向英美),可是他为什么最终选择的是倡导天主教的方式?
这几乎撼动了整个王朝的基础,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了。
(难道又是文化之说迷信了文人?
)昌大完全是一个悲剧人物。
为什么丁若铨一直要强调“贱民终不可入仕”,并非一种歧视,而是讲昌大本人作为受难者,不可能接受权力享有者的逻辑。
他执意入官,最终见到的只有官场的败腐。
(这种败腐在今日何尝不如是?
声称规则却只按照自己的逻辑行事,维持着整个体系的缓慢运作,运用权力压制他人谋求私利)丁若铨希望的是取消等级,取消贱民和帝王的等级,可是或许这句话在时人眼中,意思大约是“任何人都能做王”吧。
心中的帝王始终不能消失。
前半部分昌大质疑丁若铨的部分最妙;丁若铨写《鱼谱》与昌大入仕的部分也妙。
看到了很多,看到了梁启超,看到了严复,看到了晚清,看到了当下中国。
东亚诸国比中国的西方转型多一重对汉字文化圈的摆脱,这是当代比较重的课题之一,在当时或许不那么明显,这部片子的度把握的很好。
另外,朝鲜的海洋儒家美学,确实是汉字文化圈中又被遮蔽的另一重,可以与当下的华语文学媲美了。
想到《潮汐图》。
好片。
这个春节没能欣赏国足的脚气干云,也没能领会韩寒老师的四海蚝气,而是在一个小岛上给灵魂洗了个澡,看了一部叫《兹山鱼谱》的黑白电影。
导演是韩国名导李濬益,执导过《素媛》、《王的男人》。
电影讲述了一位朝鲜儒家士大夫丁若铨被流放到孤岛黑山,在这里写了一本叫《兹山鱼谱》的故事。
乍一看这是个朝鲜苏东坡的故事,但仔细看,这部电影承载的东西着实令人震撼,它讲的是一个传统精英在现代世界的自我救赎,真是值得每一位自诩精英的人认真看一看,重新思考理想、生存和生命的本质。
丁若铨兄弟三人是李氏朝鲜的贵族,对儒家思想掌握精熟,不仅一手好书法,还能熟练地写出上引的七律、绝句。
同时,正直西学东渐思潮,他们兄弟三人又深受西学影响,甚至还皈依了罗马。
原本三人深得王的重用,希望引领李氏朝鲜从事西化改革,但老王驾崩之后,奸臣掌权,三人被指信奉邪说。
有趣的是兄弟三人被捕之后的反应。
· 丁学钟坚韧不屈,直接殉了信仰。
· 丁若镛态度暧昧,一言不发。
· 丁若铨(故事主角)则秒变叛徒,否认自己背叛朝廷,甚至愿意帮朝廷镇压邪说。
其实早在他们被捕之前,丁若铨已经被同侪不耻。
当初罗马要求他们让信徒不拜祖先,他觉得与朝鲜习俗不服,拒绝执行,很多人已经觉得他信仰不够纯粹。
最终若铨、若镛兄弟二人被分别流放,丁若铨来到了鸟不生蛋的荒岛黑山(因为觉得黑山的名字晦气,丁若铨将其改叫兹山)。
之后的十多年,丁若镛写了两百多卷的皇皇巨著《牧民心书》(此书中文本2001年出版)和其他讨论治国的大作,广涉兵书、礼法、经学……而丁若铨则只写了几本奇怪的小书,一本讨论松树国有化扰民的小文章、一本类似《鲁宾逊漂流记》的小故事《漂海始末》,还有就是这本介绍黑山附近各种海鲜的科普书《兹山鱼谱》(此书至今没有中译本)。
丁若镛的巨著让他拥有了巨大影响力,最终结束流放重新起复,而被所有人认为才华远在丁若镛之上的丁若铨则终老于小岛,再未见到光明。
在小岛上还有个渔民小伙昌大,他是张进士的私生子,与母亲被遗弃在荒岛上。
昌大熟悉各种鱼类、海草、海鸟,但他一心想要读圣贤书做官,证明给父亲看。
他认为程朱理学里有救世济民的不刊之论,毕生理想就是用朱子的学问改变世界。
昌大最初对丁若铨极为反感,认为他信奉邪说,有悖程朱理学。
意识到丁若铨的才学之后,他不情愿地跟丁若铨达成了一项「交易」:丁若铨教他四书五经,他则把自己对鱼类的理解告诉丁若铨,助其写成《兹山鱼谱》。
在名师指引下,昌大的学业突飞猛进,不仅在饮茶对诗的时候大败丁若镛的弟子,而且很快名声大噪,被父亲张进士提拔,跻身上流阶层。
直到有一天,他在官场为名请命,惹了大祸,这才发现《牧民心书》里的理想根本就无法实现,于是想起了老师。
然而此时丁若铨已经病逝,昌大看着他留下来的《兹山鱼谱》,泪流满面。
丁若铨在留给他的信里写道:「昌大,我原本很害怕黑山这个名字,但是遇见你并一起生活,这种害怕消失了。
我这个好奇心很重的人,重新找回了在流放之路上失去了的好奇心。
多亏了你,在死气沉沉的黑山上,我发现了坚强活着的黑色兹山。
昌大呀,如鹤一般飞于九天固然好,但像沾满了泥土和污水也来者不拒的兹山一样,做一个黑色的无名之人,不也是很有意义吗?
」故事最后昌大带着家人回到黑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决策分析】《兹山鱼谱》的出彩之处特别多,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展开了,我们聚焦一下丁若铨这个人。
很多人当年看不懂《黄金时代》,现在依然看不懂《兹山鱼谱》。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萧红总是放弃easy模式,非要选择hard模式,他们也不能理解丁若铨明明天赋异禀,为什么非要不务正业,写这么一本小岛海鲜大全。
他连叛徒都做得,为什么就不能像丁若镛那样,认个怂,歌颂一下程朱理学呢?
这个问题不仅观众好奇,昌大也很好奇,他全程不理解丁若铨,仕途打开之后甚至怕丁若铨拖累自己,一度跟他划清了界限。
直到他发现丁若镛的《牧民心书》根本不治病,才想起老师这些年的追求才是实现理想的路径。
丁氏三兄弟代表了精英实现理想的三种态度。
杀身成仁的丁若钟选择了削足适履,正面硬刚,最后理想和肉身都被现实砸得稀巴烂。
丁若镛则有点类似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理想受阻之后,他开始转而拥护王道,又开始研究如何「牧民」,曾经的理想被他束之高阁……而丁若铨看似选择了easy模式——逃避,实际上他选择了最hard模式——找到理想的实现方法,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口子。
这也让这部片子不能简单理解成韩国版的苏东坡。
苏轼时代根本没那么多纠结,宋朝儒释道三家和谐共处,根本没有那么多非此即彼。
丁若铨很早就发现日本西化之后国力大增,然而西学到底是什么?
是信仰么?
好像也不是。
从他拒绝执行罗马的乱命开始,他已经意识到西学本土不服的问题了。
在岛上百无聊赖之际,丁若铨终于想明白了。
他发现自己饱读圣贤书,却对现实一无所知。
他刚到小岛的时候,发现接待他大婶正在拔松树苗,他怒斥大婶浪费资源。
大婶则告诉他,官府见松树长大就把这里入官,这里是我们老百姓赖以活命的农田,我们怕被征走,就只能砍掉了。
丁若铨把这个观察写成了小文章。
他听说岛上的一个鱼贩遭遇海难,在琉球、吕宋、大清辗转一圈之后回到岛上的奇遇,很多地方他闻所未闻,赶紧一字不落地把这段奇遇全都记录下来。
这本《兹山鱼谱》最难理解,一个才华横溢的士大夫写这些咸鱼、海草究竟为了什么?
连深谙每种鱼有多少根骨头的昌大都无法理解。
有一次被问急了,丁若铨告诉昌大:我的理想是人人平等,如果写出来会给妻儿惹来大祸。
我兄弟若镛的思考我并不认同,拥护王道于世无补。
所以我选择什么都不写。
一个有丁若铨这样才华的人选择不说,比说还令人觉得震撼。
他选择了自我流放。
然而《兹山鱼谱》真的是什么都不说么?
他很努力地想要把现代文明的真谛写在纸上:利用好奇心发现世界,改变和创造。
这就是大航海精神。
与其说教,不如身教,丁若铨把大好才华束之高阁,用毕生精力跟一个小岛渔民写了一本关于大海的书,这不就是在告诉人们未来在哪里吗?
丁若铨还在观察海鱼、海鸟的过程中体悟了生命的壮阔。
许多文明的哲学都是关于死的,而儒学的精髓却在于生。
这又是儒家思想最内核的部分。
每一种生命都值得赞颂,顽强地生活本就是最美的史诗。
丁若铨看到了,找到了,也做到了。
这就够了。
那座黑白的小岛,在故事最后也有了颜色。
曾经精英们的说教总能迎来无数拥趸,现在大家则在各自的社群里学习实用的技能,有人关心怎么副业赚钱,有人关心怎么职场进阶。
我们都是普通人,欣赏不来网红哲学家那些诗和远方,只想午饭多加个鸡腿。
我们没有那个时间思考现代性和人为什么空虚,我们努力赚钱的时候一点都不空虚。
若真有那救世济民之心,不如专注研究一个小问题,哪怕它很小,小如《兹山鱼谱》呢?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心灵之旅吗?
为什么非要无病呻吟?
且不闻庄子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于无可就药之地与人希望,是菩萨行。
一场流放,得以窥见世界真颜。
亦师亦友,出尘入世殊途同归。
《兹山鱼谱》,韩国最早的鱼类学书。
其作者丁若铨,是李氏朝鲜的第一才子丁若镛的哥哥,一代知名大儒。
本片前半段讲述其家族三子作为“西学”领军人物时派,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因信奉天主教而被指异端,丁若铨也在政治清洗下被迫害流放的经历,格外凄惨。
在当地渔民接受丁若铨带来的文化之光前,他在众人眼中还是罪人身份,只有善良的寡妇可居嫂收留了他,尽心照料。
穷山恶水却孕育着学富五车的丁若铨未曾见过的海洋万物,也让毕生所学无所出路的他找到新的心灵栖息和精神寄托。
怀疑人生的人逐渐认识到,生存之道亦有旁道,见微知著的“新世界”同样有其价值所在。
在这趟旅途中,丁若铨认识了张昌大——一个崇尚道德礼法只读圣贤书的年轻渔夫。
他的生活经验之谈成为点醒丁若铨的哲理:“魟鱼游走的路只有魟鱼知道,鳐鱼游走的路也只有鳐鱼知道。
”于是他决定不再研究抽象的习人之道、志贤哲理,而是将具体客观、简明有实的物体生物作为余生的研究对象。
张昌大成为丁若铨的鱼类百科全书,丁若铨也相应为其传授知识来换取其经验。
他们在等价交换中达成了某种平衡,而这种平衡也会因为外来的冲击打破。
丁若铨和张昌大看待世界是两个世界观,两种方法论。
为讨父亲欢心而读书的张昌大,经过多年所学,想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人,母亲庶民出身,张昌大一门心思想要入仕,通过知识改变个人命运、报君报国;才经历过朝堂斗争的丁若铨清楚这一切太过理想化,而他改变世界、获得尊严与价值的主张正由虚落实、从大化小,以求知与信仰的实用主义来实现个人抱负。
当士大夫的到来再次证明阶级尊卑、“海归”的渔民摇身一变成为“基层干部”,这让张昌大在仰视和比较中,确定了自己选择的路和要到达的位置。
亦师亦友的两人分道扬镳。
可当张昌大在官场奉行所学圣贤伦理,却经历一系列打破认知的事:科考被冒名顶替、接受卖官鬻爵、苛捐杂税鱼肉百姓……曾经刎颈之刀变成手中凶器,被迫害者化身刽子手的帮凶。
曾为小民的张昌大难以认同,不为民请命何为官?
他终于意识到老师丁若铨据理力争的一切有何原有,致力于研究客观事物、讲求实用的“隐士”之态有何良苦用心。
丁若铨认为学与派不应是禁锢人的,而应为人所用,他所主张建立的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宗法的大同社会,以另一种方式在张昌大脑中成形。
而难以扭转这种体系的他,决定放下荣华,回到曾经逃离的小岛。
张昌大同丁若铨这种钳形的相遇却并未迎来重逢,《兹山鱼谱》成书次年,丁若铨病逝。
张昌大只来得及在老师的著作中完成这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坚持初心,脚踏实地,身染泥垢,寂寂无名,也能够在精神上翱翔天际;修身、治世也应如兹山,拥抱所有有名无名之辈,开明豁达,光明的未来才得以延续。
正如丁家三兄弟对待天主教的态度不同:大哥以身殉道,二哥用以弥补不足,丁若铨则是以其为眼,开阔眼界。
虽然既往经历让他对一向信奉的伦理纲常产生质疑,但并未影响他发现世界的好奇心。
丁若铨的世界观里,前往大海的尽头黑山岛“比起恐惧更是激动”,听听村民牢骚便写出对国家松树管理政策提出建议的《松政社议》,目不识丁的寡妇与满腹经纶的士大夫也能结为夫妻,倾听知行合一的芸芸众生可以将其所言所行汇集成书……所识从何而来,又有何用?
东西思想的交融、各家所长的启发,让他看待万物的角度更多元包容,也使他能够反复翻越思想的藩篱,推翻认知,重塑对家国天下、人情往来、价值理想、学问知识的思考。
人活于世,贵在生机勃勃、自由自在。
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世界又是否是我们以为眼中看到的样子?
本片黑白基调唯有三处彩色:出,新,归。
开眼看世界——圣礼学和西学绝不会是敌人,而是要一同前进的挚友。
了解伙伴越多,越能了解自己。
破陈出新——跳脱思维,不落窠臼。
海胆化鸟,只羡黑山不羡白鹤。
殊途同归——宦海浮沉重回故里,小而有益才是人间清醒。
是流放地还是伊甸园,是囚笼还是沃土,只是看待人的心境罢了。
星空的色彩,大海的蓝,文化文明的意识冲突下,只有包容的心能够赏析。
何为真实?
何为有用?
何为正确?
如果道德三观成为精神癔病,价值体系变为外在桎梏,客观知识也难以脱落主观骨骼。
任何宏大的框架都无法脱离生活的奠基,再高调的声浪也无从消磨人文的本质。
在片中,导演从个体视角,浅析儒家传统及西学东渐对社会的影响,穿过历史脉络,叩问当代一个“如何生活”的问题:你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学什么,学的能否治国理政、经世济国、阐述真理,又是否需要学来达成这些目的?
读书人越是想要担负道统,越需要权柄;而越靠近权柄,却越会偏离初衷。
工具本身没有错,全在于手持工具使用之人的目的。
所谓出尘入世,也只是一个人的自我求全。
历史的厚重深刻,个体的格局情怀,透过影片细节化解融合。
丁若铨从郁郁寡欢的士大夫,到不拘小节的一介布艺,走过了由翩翩白鹤到不知名鱼的蜕变。
而千千万个如张昌大类门生,也归去千千万个“兹山”,书写他们平凡又不凡的鱼谱。
(一)有粟无人食,多男必患饥。
达官必蠢愚,才者无所施。
(二)家室少完福,至道常陵迟。
翁啬子每荡,妇慧郎必痴。
(三)月满频值云,花开风误之。
物物尽如此,独笑无人知。
(四)北风驱我来,行行遇海止。
我兄风力猛,乃入沧溟里。
留妻作寡妇,别儿为孤子。
方其入海时,旷然若自喜。
杰气在胸中,百压犹百起。
何来两盂饭,欻然来养己。
皇帝虽巨富,如斯而已矣。
赤县本绝岛,目短迷涯涘。
豪门尽倾覆,其间仅五祀。
(五)茅店晓灯青欲灭,起视明星惨将别。
脉脉嘿嘿两无言,强欲转喉成呜咽。
(“嘿”通“默”)
让我感到悲哀的是,中国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里,有无数个丁若铨般的士大夫形象的存在者,可偏偏中国没能拍出像《兹山鱼谱》这样一部电影。
本该由自己讲述的历史人文,却是一部韩国电影。
看完《兹山鱼谱》,想到的第一个历史人物其实是杜甫,或许对应的是昌大步入仕途后亲历的百姓疾苦。
老师在兹山的流放生活让我想起出使匈奴被扣的苏武,在西伯利亚牧羊十九年之久才得以返回长安。
但谈到丁若铨的思想,不得不让人想到李贽。
提及李贽,说来颇有渊源,我的老家在麻城,正是李贽曾在此讲学时,每一次都万人空巷,从者数千人,其中还有不少平时不迈闺门的妇女也会去旁听的那个麻城。
我家门前的那条大道,被冠名为李贽大道,我家的门牌号也永远和李贽有了这样一丝微妙的联系。
说丁若铨是时代的理想主义者,莫过于说他是走在时代前的思想启蒙者。
他所期望的社会是,没有两班和贱民之分,没有嫡子和庶子之分,没有主人和奴隶之分,也不需要君王的那种世道。
一个生在纲常伦理的时代的人,怎么能认为一个国家是不需要君王的呢?
这对昌大来说是万万不可接受,也是他所不能理解的。
他问老师,为何在书堂上梁写上圣礼学的核心复性。
老师回答,无论是西学还是圣礼学,只要是美好的就都可以用。
老师说他用圣礼学接纳了天主学,但是在这个国家,却连一个渺小的他也容不下。
这个国家的圣礼学究竟是为了谁?
这国家的主人是圣礼学,还是百姓?
昌大无法回答。
一个不需要君王的世道,谁是主人,又有何不同呢?
和《兹山鱼谱》比起来,昌大更愿意选择《牧民心书》的路。
他以为只有投奔君王,才能为百姓做事。
昌大和老师分道扬镳。
可惜步入仕途后的他,并没能通过朱子礼学使自己走上渴望已久的那条能为百姓做事的道路,取而代之的是他这才清醒意识整个官员体系不过是一个腐败的体制下拥有着不断奴役压榨着人民的特权而已。
“既然无法学以致用,那就按我的性情活着好了。
”最终,昌大选择了和老师一样的道路。
和丁若铨颇为相似的李贽,同样大胆地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
他提倡人类平等,婚姻自由,尊重妇女,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他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
老百姓并不卑下,侯王贵族并不高贵。
他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和孔孟之学进行抨击,并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
他堪称时代的超前卫思想者,却并不被时代所接受,时代的力量也无法接受他。
毫无疑问,丁若铨和李贽都是悲剧式的人物。
这种悲剧不仅属于他们个人,也属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
“活成不断向上飞的鹤虽然不是坏事,但是即便身上沾满污水泥浆,也要活得像兹山一样,虽外表看着黑暗却生机勃勃自由自在,也未曾不是有意义的事啊!
”老师临终前留给昌大的信里,这段话令我念念不忘,引人深思。
有时候我想,如果我们读书的目的和对求知的渴望,最终都是基于功利心为了满足自我想达到的某种物质阶层而作出的努力,那我还是会有些失望。
如果说电影对我启发最深的一点,莫过于它让我再一次深刻相信着我所认识的一个真理:知识并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它能改变看待命运以及应对生活的方式。
我希望自己可以永远无功利之心的爱着喜欢做的事:阅读,思考,写文字,坚守内心。
当一个大隐隐于市中最安贫乐道的姑娘。
《兹山鱼谱》设置了多个主题,但都浅尝辄止。
天主教与朱学礼教的冲突,入仕为民与明哲保生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些主题都有所涉及,但可惜均流于表面。
电影最终变成了一道流水账,平铺直叙地讲述一段值得讲述的历史。
好在剧作用心,仍然值得一看。
它的价值表现在历史的演绎上:抛弃宏大的概念,从日常生活入手。
这是值得赞赏的。
我们不知道是创作者刻意为之,即贯彻“历史无非当下之事”的思路;还是借由一种剧集模式置入,碰巧达致的效果。
总之,人物多少算是可信,因为有对内心的冲突和成长的转变深入的刻画。
作为历史正剧,为了取得戏剧效果,《兹山鱼谱》不时坠入流俗的插科打诨,让人多少还是有些不适应。
在对日常生活的呈现上,本该着眼于那些能揭示本质的瞬间,而不是烂俗的套路。
电影最大的败笔或许是丁若铨的忘年恋,并诞下孩子,一种过度生活化之后的景观呈现。
另外,后半程草草叙完收场,也不及前半段来得有力。
对于我们这些对朝鲜历史不甚了解的人来说,《兹山鱼谱》对史实的记述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只是简单地还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细致透析了过去朝代的政治体系与社会结构。
西方宗教的入侵、人在传统与信仰间挣扎、社会的等级制度、民生凋敝、为官不仁的现象,以及被作为潜规则普遍接受的腐败等等,都让人看到了不受历史约束的人类社会本质的运作法则。
如果能抓住一个主题进行深入阐释,情况或许会好很多。
对于丁若铨这个人物,朱学礼教与西方天主教两种不同信仰对他所产生的撕裂,并非一次简单的事件。
他也不是断然抛弃一种,拥抱另一种。
他所言“凡是美好的都可以拿来”显示了他开明的思想观念。
即便他信仰天主,但要让百姓放弃祭拜祖先,他还是选择了背弃信仰。
这说明丁若铨是真正为社稷和黎民考虑的清官,与电影里只知道剥削百姓、不把穷人当人的官员有别。
而在昌大身上,他之所以断绝师徒关系,选择入仕,也非他的野心使然;根本原因是他相信只有进入仕途,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学识,为百姓造福。
在内心,他还是尊崇和信奉丁若铨给予他的教诲。
最终,昌大以个人的良善硬磕朝政的腐败,无异于以鸡蛋撞石头。
他自然是失败的,他身上的困境和挣扎,同样也是他的老师丁若铨曾经面对过的。
昌大只有以这种理想破灭的残酷方式才能获得成长。
这是摆在所有青年人面前的难题;理想与现实,孰轻孰重?
每个人都要借助自己的经历做出回答。
搬运一篇李濬益导演关于电影拍摄初衷、创作意图的采访翻译出处:Gospel卞约汉中文站 原文链接《兹山鱼谱》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件,也没有刺激的冲突,只有深刻而美好的情感。
该片讲述了丁若铨和其弟子昌大之间的故事,“越了解同行之人,我也会随之变得深刻。
”这一行文字的刚好诠释了该片所讲述的丁若铨和弟子昌大的关系,是一部深邃的剧情片。
“说实话,最近的电影总是充满紧张的状况和戏剧冲突,我们和最近商业电影潮流背道而驰,在同类电影泛滥的情况下,是不是也应该有一部这样认真讲故事的慢节奏电影?”正如李濬益导演所说,该片所追求的目标很可贵,也因此美好。
--对丁若铨所著的《兹山鱼谱》感兴趣的契机是什么?李濬益:与被称为朝鲜后期最天才的丁若镛相比,他的哥哥丁若铨相对而言并不为人所知。
因为在丁若镛流放生活中留下数百本书的时候,丁若铨只留下了《松政私议》和《兹山鱼谱》两本书,本来也是写过更多书的人会名留青史(笑)但是《兹山鱼谱》这本书真的十分奥妙,简单地说,就是流放地黑山岛周边的鱼和海洋生物的观察图鉴,但是在这本实用书籍中却完整地蕴含着丁若铨的哲学理念。
在《边山》(2018)票房惨败后,对于当时徘徊不前的我来说,这本书就像是缘分降临。
--是想在《边山》之后再次回到史剧,还是认为应该回到真实故事的基础上。
李濬益:了解《兹山鱼谱》,决定拍成电影的过程也很奇妙。
很久以前就有制作“东学”题材电影的热情,为了完整了解历史始末,从学术根基开始钻研,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西学”。
因为首先存在“西学”,所以才有“东学”的概念,就这样开始学习了解“西学”,读到了1801年辛酉迫害时了解了丁若钟、丁若铨、丁若镛兄弟。
丁若钟把天主教当作宗教,丁若镛将其作为性理学的补充品吸收,但丁若铨把“西学”当作哲学来接受,《兹山鱼谱》是其成果之一。
也就是说,通过《兹山鱼谱》,丁若铨得以窥见“西学”的要义。
--读了剧本,发现不仅台词很长,而且充满了哲学思维。
李濬益:梼杌金容沃老师负责翻译了英文字幕。
以前《王的男人》也曾由他翻译。
事实上,我们的英文字幕本来已经翻译好了,但如果没有同时学习莎士比亚和性理学的人,会有误译之嫌,所以梼杌金容沃老师主动要求自己来做。
例如,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朱子(朱熹)的力量真大”,这句话该怎么翻译呢?如果不能以脉络说明性理学的价值和哲学,可能很难传达这句话的意义。
剧本不过只是一个记号罢了,像《东柱》一样,将纸面的东西具象化正是电影的魅力。
--所以像《东柱》一样拍了黑白片。
李濬益:坦率地讲,要完整地展现这一时代背景,电影的预算并不宽裕,因为不想在成像效果上让步,所以减少预算的方法之一就是换成黑白画面。
当然,如果不是符合《兹山鱼谱》的形象,我肯定不会尝试。
黑白片也有一种别样的深度。
《东柱》本来就是低成本片,所以画面质量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这次我敢说每幅画面都美轮美奂。
拍摄地飞禽岛一带的风光自不必说,应用CG的场面也很多,很有韵味。
丁若铨(薛景求 饰)和昌大(卞约汉 饰)师生共泛一舟漂浮在茫茫大海上,二人这样在一起的场景使用了相当多的CG,就像一幅幅水墨画。
--恍然看似静谧,实则蕴含着个人宇宙的变迁和世界观颠覆的过程。
李濬益:这部电影没有什么起伏。
虽然有辛酉迫害的时代背景,但这是为了初期的人物设定,在丁若铨被流放到黑山岛之后,要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而且主要为了反映时代的价值观问题。
如果你想轻描淡写地看,那这部电影只是描述丁若铨和弟子昌大的关系,但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价值观念的对抗,这是关于世界观冲突的故事。
丁若铨是以自己的方式接受西学,追求新哲学的人。
相反,丁若镛以性理学为基础,接受了部分西学。
而昌大是想在现有的秩序下取得成功的人物,因此比起丁若铨,他选择了丁若镛的道路。
在此过程中,与老师的观念冲突、思想的碰撞等等,都以电影的方式讲述着。
简单远观,你可以享受两人的友谊,如果深入挖掘文本的话,这将成为一部可以从哲学角度思考的电影。
--在《兹山鱼谱》的拍摄中见过饰演丁若铨的薛景求演员。
虽然本人以前从未用过类似表达,但他却说"这会是一部美丽的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濬益:这可能不仅仅是指风光或画面漂亮。
当然,画面也让人美到失语(笑)。
人在面对从未体验过的事情,和难以表达的东西时,往往会在那些生疏的经历面前使用“美丽”一词。
薛景求演员就是丁若铨本身,恐怕你将会看到他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次表演。
扮演昌大的卞约汉也展现了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演技。
这部电影只要看到演员们的演技,就已经是一种享受。
不,也许不应该形容为演技,因为镜头里有真正的丁若铨和昌大。
观众也一定会期待他们美好的相遇。
观看要点越深入,越能看到更多东西。
影片以黑山岛的美丽风光为背景,纵使之追随丁若铨和昌大两人深厚的友谊,也足够精彩。
但是如果再深入挖掘的话,这也是世界观冲突的故事。
价值观念的对抗、观点的差异,最终指向对“如何生活”的哲学思维。
虽然是过去时代的背景,但是对现在也能够充分引起共鸣的生动故事。
这是活生生的故事,也是厚重的纪实文学。
另外分享一则趣闻,在我们国家部分演员接连爆出天价片酬的同时,《兹山鱼谱》自开拍之初便有报道,主演薛景求和卞约汉都是自降片酬接演这部电影。
据媒体报道,电影开拍之初导演宣布缩减制作费,两位主演薛景求和卞约汉演员主动把片酬调整到制作费可以适应的水平。
任何电影制作方都争抢合作的两位演员,如此大胆举动吸引了电影界的视线。
李濬益曾公开表示过,拍电影一定要花最少的钱。
他曾以低于韩国古装电影平均制作费一半的投资,打造出实力展示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时期背景的《东柱》《朴烈》等作品,所以《兹山鱼谱》能否延续导演的志向和实力,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出品方正在进行前期制作,虽然尚未公布具体规模,但是考虑韩国古装电影制作费一般在100亿(约等于5700万人民币)韩元左右的情况,《兹山鱼谱》的制作费大概会是50亿(约等于2800万人民币)左右。
电影界一位相关人士20日表示:"抛开电影制作规模和片酬问题,想要一起合作的演员对制作方和导演的意愿产生共鸣,这一点已经值得关注","在演员片酬和参与分红都居高不下的趋势中,《兹山鱼谱》从制作开始便已不同寻常"。
我不知道这些松树能不能对国家有用,但是我知道它长大了我的财产就没有了。
只有了解鱼才能够抓鱼。
斑鳐走的路斑鳐知道,黄貂鱼走的路黄貂鱼知道。
始祖又如何?
只撒种子有什么用,如果地不好,种子是不会发芽的。
如果土不好,就算发芽也不会长大。
只要好的就要学习,我通过性理学接受了天主学,但这个国家却连我一个人都没有接受。
这个国家的性理学是为了谁。
这个国家的主人是性理学还是百姓?
其实昌大也没有错吧,他有他的局限性。
那是的渔民居无定所谁不喜欢陆地啊。
人学习那么多知识就是为了研究人何去何从,所以我不研究善变的人,我研究通透之物。
特意查了一下中国最早的海洋生物的书籍是《清宫海错图》经过几十年积累,聂璜最终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完成了《海错图》。
明朝万历年间中国便诞生了拥有类似的生物分类方式的动物志,其书名为《闽中海错疏》牧民官是替国家办事的人,牧民官知道,皇帝会不知道?
百姓把土地当农田,而小官吏把百姓当农田。
乌贼的墨汁用来书写,其着色非常光泽,但时间长了,就会褪色直至消失,如果放回海里,墨汁的痕迹就会再次出现。
是啊,他靠在千万个贝壳🐚前,聆听这天下的委屈。
做一个黑山一样的无名人也是有意义的吧黑白〉局部彩色〈黑白〉彩色
我之前重译了列文森的《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该书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儒家学问在现代社会失去了现实有用性,因为科举制度取消了,选拔官员不再需要儒家学问,皇权也不再需要儒家学问构建的世界观,所以儒家学问只能成为博物馆里的文物,干干净净,作为过去辉煌的象征,而与当下政治无关。
这个论断大致是对的,但我一直困惑的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信念系统的儒家,在脱离了现实有用性以后,是否还有生命力。
我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读钱穆,读到他引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是会心里一热的。
后来书读得多了,反而对那套话语无感了。
再后来读什么都带着批判的眼光,读来读去,也不知道为了什么。
《兹山鱼谱》这部电影,让我感动的是里面表现的“性理学”。
所谓“性理学”,也即朱子学,是当时朝鲜科举考试的内容,是读书人安身立命的唯一“真正”的学问。
被流放的丁若铨固然极其精通这套学问,黑山海岛上的渔民昌大也向往并深信这套学问。
这是建立在书本和文字基础上的知识,也是社会阶层区隔的坚实壁垒。
但是丁若铨理解的“性理学”还有另一个层面,也即电影里解释《大学》第一句的那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昌大查了字典,每个字都认识,但什么意思不明白。
丁若铨随口就给解释明白了:“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德行,在于亲近民众,在于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 这个解释其实更接近于王阳明的心学了。
也正是有这种对于本性之光明的坚定信念,丁若铨才会觉得性理学和几何学数理学等等西学是不矛盾的,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也是了不起的知识,满足好奇心本身就足以成为目的。
昌大认为像四书这样记录下永恒真理的书,才是真正的书,而丁若铨觉得实证知识也是值得记录下来的——海客的游记,海洋生物的习性——这才是真实。
因为丁理解的性理学是一个开放系统,所以才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去接受西学,甚至是渔夫的知识。
我一直觉得儒家知识体系里最有现代精神和包容力的就是阳明学,因为它是一种向内的探索,而不是向外的。
内圣可以接续各种各样的外王,甚至可以不要外王。
内圣,最要紧的还在于一种人人平等(皆可成圣人)的核心价值。
如果不相信人人平等,不相信在本质上人性都是相通的(如果不是相同的),那么政治设置上的区别、权力分配上的高下,就不会消失。
如果儒家在现代社会还要有生命力的话,谈孝道,谈牧民,谈亲亲尊尊,谈和谐社会,都很难唤起被现代性深刻塑造过的独立个体的共鸣。
当然,很多人在今天谈儒家,原本也不是为了去彰显个人性,而是更看重其“治道”。
但那种“治道”,在脱离了科举和官僚制度以后,也不过是肤浅的装饰品罢了。
日本拍此类题材我可,韩国我不可。
没有王的国家 可以想象吗?
只拍鲷鱼和海蜇一段就可以了。远山近水之境画面过曝。墨汁比喻文人之心,乌贼之骨为文人风骨。过于表面。以声音(诗文心声)勾连全镜。但整体过于乏味甚至过时,结尾的大型回忆段落和色彩重现,都是。
拍的太浅了,滤镜这个黑白也是很奇怪的黑白色调,这个故事简单到没有任何变化,没事时候拿出来看看,看了得有二三十次才看完
完全没有感受到这部片子有如其他人所说的好。探讨宗教?宗教在片中太符号化;探讨东西文化碰撞?西学表现得太浅显;讲友情?这情感也太平庸了;探讨儒学?儒学表达又太刻意、炫技;反两班和贪吏?反得又太样板;反君王制度?反得太仓促,快结束了才匆匆登场。总的说来,导演想表达的一切都太刻意又生硬,如果只是因为黑白镜头就叫文艺,那文艺未免俗套,还不如正常彩色,至少风景优美。另外,我也觉得中国拍的很多古装影视作品很拉胯,韩国整体古装作品要好于中国,但这部不是。这个水平如果很好表现了传统文化,那传统文化在豆瓣很多人眼里到底得有多肤浅~还有扯到了偷不偷的,这就是典型的用道德掩盖能力了
开头不错,中段突然垮掉,后半段没看,没兴趣。就是想讲的东西太多,结果一个都没讲好。
陆海之间的对比。陆是庙堂之高,海是江湖之远;陆是血色人间,海是闲云野鹤;陆禁锢人生,海滋养万物;陆是流放,海是接纳;陆是虚无的探求,海是真实的厚重。“在朝廷他是罪人,在我这他是客人”,“如果不能按照所学的生活,那就按自己的本性来生活。”陆与海的博弈中,仍有一岛,仍有人如山。他等待岛屿成片,恰似山隆于海。
NOT BAD
这不就韩国版二舅吗?知识分子对底层大众的意淫,对劳动生活的浪漫想象,对技术理性的愚昧推崇,对儒学与权力媾和貌似祛魅实则回避的态度,对实用之学与修身之学的刻板对立,以及媚俗的趣味与浅薄的思辨,当成cult片看不错,当成严肃表达实在是太恶心了。
能看一半都算我厉害了
过于公式化😓😓
无聊的可以,适合装逼,难怪8.8
叙事割裂感强烈,这种发生在古代,发配边疆的故事,应该用长镜头拍那种时间用不完的寂寥感,絮絮叨叨,终归是一部经不起推敲的商业大片。
看开头:难道是幕府将军类型的片子?东亚俏文人老头落难记?看中间:有点像我上四书精读,呃这片子有喜剧tag吗为什么拍成这样?看结尾:老头小伙99最东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拍得这么现代which means肤浅,只是画面黑白而已没有任何很突出的美学特征,为啥能8.8分??为什么戴锦华说这是近几年最好的韩国和亚洲电影????咋回事????啊????
成熟的制作工业,主流的表达方式,金句式输出,二元化对立,够直白,够脸谱,够通俗易懂。抛开本片意识形态(虽然也没探讨出什么新鲜的)不谈,这种剧作和拍法真挺适合简中主旋律的,那些被流放的清官故事赶紧安排上啊,典籍里的中国啥时候复播?
画面好美呀。晴耕雨读,人生永远有路走,永远有重要的事可以去做,格物永无止境。但是怎么说呢,片子没什么回味
只能说外壳不错,难以细究。聪明的点在于没有用宗教去和儒学直接碰撞,而是越过二者选择了更先进的意识形态。缺点是弧光还是依赖传统套路而成型,中进士后的一段真是看腻了。虽然在图像上下了功夫,但所有观点都是依赖文本展现,缺乏电影感
看不下去,寡国小民,蝇营狗苟
吹不副实。用韩片惯有的插科打诨及暴虐冲动来加工《思悼》的厚重与苍凉,甚为无趣。
网文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