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無聲婚禮》,是一部從荒誔、默劇形式、舞台劇呈現風格,到最後急轉直下,成為以悲劇收場的悲喜劇電影在收尾前,我一直覺得可以把在史達林統治下的羅馬尼亞 拍的如此歡樂、又充滿色彩,真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手法。
尤其是最高潮,那場因為史達林過世,要求全羅馬尼亞不淮開心、不準任何聚會下,產生的「無聲婚禮」,更是用來作為舞台劇的最佳內容。
沒想到最後十分鐘的風雲變色,給出意外的衝擊。
全劇沒有控訴、也沒有過激的情緒,只有靜默的畫面,以及最後老婦人問:「你們還要奪走什麼?
」,強而有力地訴說那個無情又心痛的時代。
#中間一度看到多金兄弟姐妹的影子#看完後完全靜默#結局收的太令人心碎
那是一个快乐的村庄,即使处于斯大林独裁统治之下,他们依然快乐。
他们嘲笑共产主义,讽刺村庄的领导者,并为此乐而不疲。
在这个快乐的环境之下,兰库和玛兰相爱了,并要结婚。
可就在婚礼的前两天,一位哑巴老人的女儿的尸体在森林中被发现了。
她的手中握着苏联军队的勋章,衣服被撕烂。
众人伤心的将她埋葬,却看见她的尸体身披婚纱在眼前出现。
婚礼当天,他们被通知斯大林在前一晚去世,他们不能进行任何活动,婚礼也要取消。
在夜晚,他们举行了一场无声婚礼。
虽然新娘的父亲已经尽力保持了仪式感,可是没有欢乐的乐声婚礼还是不完美的。
于是他们开始尽情欢乐。
而这短暂的欢乐带来的后果是无穷无尽的。
新娘的父亲被当场打死,其余所有的男丁都被带走,并以叛国罪论处。
留下的,只有身披婚纱神情呆滞的新娘和老弱病残。
电影最后,导演采访已经耳聋的新娘,她什么都没听清,只说了一句,你们还想带走什么。
再想继续问下去,却只是发笑。
前人所经历的痛苦是后人无法理解的,时间让我们选择了遗忘。
在六千十年代,由于与苏联在敌对立场上的一致,罗马尼亚电影成为少数几个进入中国传播的社会主义电影之一。
从那时候罗马尼亚电影就有着其它同阵营国家不同的质性,“搂搂抱抱”的小资情调是罗马尼亚电影的特征之一。
到了新时期,罗马尼亚电影里的这种情致有增无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许多sex场面,这些性爱场面生机勃勃,一点也没有许多电影里遮遮掩掩的猥琐。
在七十年代,罗马尼亚除了有《侦察英雄》、《爆炸》这样的典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电影在中国传播,同时还有《多瑙河之波》这样的以非党员为主角的电影,电影对于人性的肯定,在一个以集体为话语特征的非常时期,对个人命运的关照让这部电影极具魅力,影片的价值观即使放到现在也不为过时。
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已经成为加入欧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个有着古罗马血统的国家沿袭了古罗马人对人类欢愉的追求,显然这种追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悖。
整体上社会主义执政党提倡的是一种清教徒式的道德观。
这种道德观看似神圣,但其对人性的压抑是导致扭曲暴力出现的直接原因。
电影中,那个衣冠楚楚的俄罗斯军官奸杀了那个戴着花环的纯洁少女,并在最后杀了新娘的父亲。
斯大林死了,但极权并未消失,婚礼也只能无声进行,但难盖罗马尼亚人民的生命精神,在一声惊雷中,人们不再畏惧,跳着笑着……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正兴奋地筹备著玛拉和颜古的婚礼,大喜之日是3月9日,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欢乐即将上场的时刻,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传来,苏联老大哥决定举行七天国丧,派驻当地的苏联政治指导员要求立即取消婚礼。
在威吓下,村民不得不低头。
但当监视者离开,所有的欢乐气氛再度引发,双方的亲朋好友决定举行一场无声婚礼。
席间客人不能做出任何声响,笑不能笑,唱不能唱,舞不能舞,鼓掌只能打手势,期间演奏乐器也只能是拿拿样子吹出无声的奏乐,即使是一个笑话也只能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进行。
到了最后,人们已经无法忍受这样的无声婚礼,于是寂静被打破,这样一群狂欢的人们最后招了了毁灭。
这些专制所要带给人们的就是要憋死你的快感,他们用冠冕堂皇的理由绑架你的自由。
影片得到很大赞许,是因为电影本身激发了人们心中的共鸣。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还是有很大的不自由,网上发言要先被审核,如果有言论过激或者敏感词,对不起,你的发言会被删除或者退回邮箱。
于是乎,人们学会了在和网络管理员的博弈中懂得了敏感词分类。
原本只是一片小小博文,接二连三的被退回来重新修改,将自认为是敏感的地方删除,然后继续发表,发现删除的词语不对,三番五次后终于发现所谓网络设置的敏感词汇也不过是一个人名,一句调侃。
如此博弈的结果,就是人们发现自己自由言论的空间被一步步压缩,被限制的地方越来越多,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越来越多,但是人们还要跳舞,于是智慧无穷的网民便激发出了更大的语言和词汇来和这些限制与不自由做斗争。
与电影相反,追求快感是人最起码要求,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可以试想一下,做爱要射精的时刻,突然伸出一双手对你说,“现在不行。
”,歌曲听到高潮戛然而止,电影看完了漫长前奏,酝酿了好久情绪,就等着高潮迸发的时候,突然黑幕,然后影院工作人员告诉你,“对不起,停电了。
”在快感爆发的时刻忽然被人制止,这样的感觉断然不会好到那里去。
人生在世,所追求的不多,一是快感,一是自由,当两者都被钳制的时候,人们就会憋不住,然后就要寻求一个倾泻的闸口,然后如洪水猛兽,喷涌而出,否则,心理健全者回沦为变态,心理不健全者会拔刀相向。
所以,在人们能把握自己人生快感的时候,大家都尽力。
熬夜看场电影,只为片中男女演员深情对白的时刻,一首老歌翻来覆去地听,只为了祭奠以往逝去的岁月。
常为《三联生活周刊》写圆桌杂谈的作者大仙曾经打车回家,当时出租车内正在播放一首萧亚轩的歌,大仙正听到兴头上,等车到了大仙家门口,歌曲还没有放完,当司机准备抬起计价器跟大仙结账的时候,大仙告诉司机“麻烦你在我家楼下再绕一圈,等我听完这首歌再下去。
”等歌曲终了,大仙才心满意足地结账下车回家。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王小峰身上,当时出租车内正播放着侯宝林老先生的相声,还差几句就说完,但出租车已到家门口,于是也和大仙一样,让司机继续往下开,等侯宝林先生都出最后的包袱后才心满意足下车。
所以说,快感和自由其实是一样的,是顺其自然而来的东西,是不能被压制和绑架的,要不然,憋死了快感,人生也就真的无奈了。
起初是一个村子,像我们熟悉的那样满溢质朴的爱憎、粗俗的欢乐、未加掩饰的蓬勃欲念——土地被公有化的农夫懒洋洋地度日,醉醺醺的妓女坐在酒馆里打瞌睡,因为日子乏味,所以有开不尽的玩笑恶作剧,只有年轻人不抱怨生活,他们无休止地追逐打闹,在田野、在森林、在谷仓里欢爱,尽情享受生命的美好。
村落宛如生命体,有自己的规律、法则和好恶,当生生不息面对陌生而粗暴的极权制度,它笨拙地应对着,帮助苏联人的人成为被嘲笑揶揄的对象,电影放映前插党旗的宗教化仪式,被顽童赋予了玩笑般的性意味。
生活在继续,那庞大的机器一步步推进,人们从未察觉。
只有畸零的边缘人,站在离怪兽最近的地方,疯子少女用荒诞的语言警示大家,欢乐的侏儒则坐上马戏团的车子一去不回头,像《铁皮鼓》里的男孩一样用流浪逃避成长的危险……可俗世的人只关心眼前的欢愉,金童玉女终于要在一对冤家父亲的争争吵吵中喜结良缘。
第一个黑色信号降临,疯子少女惨死在森林里,手里紧握着苏联军官的勋章,而这时那怪兽还尚未露出一点真容,这只能算他临近的足音。
村人的悲伤像一阵风掠过,临近的喜事很快冲淡了每个人的哀恸,不甘心的鬼少女从坟墓里出来试图再次拯救大家,无奈依然像生前那般无足轻重。
第二个黑色信号是“各民族之父”的死亡,胸口带着被拔掉徽章的痕迹的苏联军官来到,仿佛不详和死亡的信使,让所有欢乐陷入停顿,从此后,静寂无声。
哑剧一样偷偷摸摸的婚礼,应该很好笑,但笑都在还曾有阳光的时候用完了,透支了。
人们无声地动作默契荒唐,却再引发不了内心的笑意。
女人的眼泪总能激发男人的血性,男人的血性总能引来怪兽的胃口,欢乐的歌声还来不及收场,坦克(熟悉的坦克)已经推倒了家园的墙……我想,不管结局怎么急转直下,这终归是一部喜剧片,幽默对抗极权,就像前苏联和罗马尼亚数不清的政治笑话,高压下人们找不到别的途径宣泄不满,开始用类似段子和三只小熊的歌曲这种轻松俏皮的途径来对抗暴政……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喜剧的最高境界是“笑着流泪”;也记得我最初很不喜欢《美丽人生》这片,有了孩子以后才明白它的宝贵;俚俗的东西忘记了故弄玄虚,往往如稚子一般,看到皇帝赤裸的身体。
只可惜是肉身对抗坦克,最终结局,不过是螳臂当车,留下一个黑衣岑寂的寡妇村。
喜欢一开始的那句话:社会主义把村子夷为平地,变成了工厂,资本主义现在又要把工厂拆掉,建成村子。
各种主义风里来火里去,轰轰烈烈一场只留下断壁残垣,而一个个人的鲜活历史,祭奠其中,如孤魂野鬼流离失所,曾经鲜活的村庄只残留在记忆蒙尘的角落,影片一步步走入灰暗的色调,仿佛前一段看到的那个解放前昆明、重庆、上海的影集,惊讶于曾经还存在那样缤纷的色彩,只可惜后来,也一样沉沦在灰黑暗淡的历史深处。
他们笑过,后来哭了;他们爱过,后来忘了;他们活过,后来死了。
所有人都死了,一个村庄成了各民族之父的随葬品,一个国家成了一种制度的牺牲物。
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对年轻人正要举行婚礼,为了这个婚礼,父亲准备了牛和猪,神父也已准备金就绪,亲朋好友也凑齐,正在载歌载舞欢庆之际,斯大林去世了,于是苏联军官强迫他们停止婚礼,不然按叛国罪处理。
可是准备了那么多的婚礼,众人皆不愿意,于是半夜偷偷聚集在一起,最后招致苏军的屠杀,婚礼变成了葬礼,喜剧变成了悲剧。
电影中让我最感到比较有冲击力的有两段。
第一段是村民聚集在一起看红色政治宣传片,当大家都情绪饱满地感动时突然来了一队马戏团,观众不再看宣传片,而是目光聚焦在滑稽而又有点诡异的马戏团,虽然不太看得懂这队马戏团的寓意,但是这个场景的转变带给我的冲击感还是很强的;第二段就是这部电影的精华片段,半夜大伙聚在一起险中求乐,为了让婚礼如期举行的同时不违反禁令,杯子绑上了布料、乐队假装奏乐、孩子们被绑上布料封嘴,为了不弄出声音,大家很努力地维持这沉默中的快乐,突然一声惊雷让所有人都不再束缚自己,开始放肆纵情欢乐,然而悲剧也就此降临,墙被坦克冲破,父亲被军官射杀,男人们都被抓走,婚礼的美食被掠空。
百度百科了下罗马尼亚的近代史,二战期间参加法西斯同盟,为纳粹德国干活;后来苏联红军进入罗马尼亚,借助共产党的力量罗马尼亚赶走了法西斯;55年加入华约,04年加入北约,07年加入欧盟。
再看下其地理位置,简直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强敌环伺四周,夹缝中求生的小国,作为棋子,其命运也只能是任由大国摆布。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抨击共产主义、批判苏联的电影,在斯大林的统治下,罗马尼亚的人民活在沉默中、活在压迫中、活在禁令中,然而电影所要讲的也许并不止如此。
影片一开头就有段台词“以前是个村庄。
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电影的最后记者采访的时候也重复说了这段话。
可见,不管是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这个村庄于它们而言只是获取利益的一个工具,至于这个村中有什么不重要,也不关心。
如果能结合其历史,结合其地缘政治,再结合电影中的这句台词,也许它要说并不仅仅只是批判苏联的共产主义。
之所以批苏那么明显,也许是恶心一下已死的苏联,毕竟它也不会再反击,假如灯塔国倒下,也许某石油国也会拍一部自己的无声婚礼吧。
电影的最后,当那个老去的新娘因为听不清记者的电话而说了句“你们还想夺走什么”时,几个记者哄堂大笑。
这一段笑,笑的是多么刺耳。
对这些记者们来说,他们的目的只是来这里找寻特殊的素材,听完镇长说的这个婚礼的故事,很显然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至于这个故事所涉及的这些当事人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所以面对年老色衰、耳背口讷的寡妇们,他们可以大声嘲笑。
历史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素材,可以拍,可以卖,可以笑。
听着他们刺耳的笑,你会感到多么的冷酷、麻木、无奈。
不懂历史不可怕,就怕历史被遗忘。
一直犹豫要不要写这部电影的影评,因为题材略敏感。
罗马尼亚电影《无声婚礼》的海报上鲜红色的斧头镰刀标志下是一对新婚的小夫妻,蓝天白云,周围都是欢笑的人们,谁能料到这故事的结局竟是如此令人唏嘘,于是,这又是一部被喜剧包裹的悲剧电影。
这是一段被遗忘的人和他们的故事,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正兴奋地筹备著连个相爱的年轻人的婚礼,婚礼的日子是3月9日,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欢乐即将上场的时刻,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传来,苏联老大哥决定举行七天国丧,派驻当地的苏联军官带着村里的领导来发布这一消息,并要求他们立刻取消婚礼,新娘父亲苦苦哀求说为了婚宴已经杀好了牛和猪,这些东西可是放不了一星期的,但军官果断的拒绝了请求,在军队枪管的威慑下,村民不得不低头。
当军队离开后,一场无声的婚礼在深夜举行,全村的人们都前来赴宴,强权镇压之下也挡不住老百姓追求快乐的权利。
但是一场惊雷带来的动静让所有的欢乐氛围再度引发,他们狂欢起来,但苏联军队用坦克碾压了这份快乐。
我看的上一部罗马尼亚电影是《只爱陌生人》(与法国合拍片),全片充满自由和放荡的吉普赛气息。
感觉罗马尼亚人天性奔放,乐观豁达,这部《无声婚礼》中你可以感觉到戏谑、癫狂,荒诞不经中又有反讽意味。
据说这是导演的处女作,之前他是位舞台剧演员,这部处女作里确实有点舞台剧效果的感觉,重头戏婚礼的群戏,灰常精彩,无论是演员的演技还是节奏的控制,收起来的刀叉,假装演奏的乐队,新郎新娘跳着没有伴奏的舞蹈,像是奋力反抗的压迫的无声呐喊,隐忍但也快乐着。
新郎父亲那个沉默中爆发的屁声也要憋到没声,众人在席间传话那段也妙趣横生,一句话传着传着就变味了,但老百姓们就是享受着这样俗气的快乐,直到一声轰鸣的打雷声传来,才打破了积蓄已经的沉默,可惜这份维持了片刻短暂的狂欢就被接下来的坦克大炮毁于一旦。
热闹非凡的场景让人有看库斯图里卡电影的感觉,《白猫黑猫》里荒诞不经的吉卜赛式狂欢和这部电影里的热闹的场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娘父亲被子弹射中的那刻,他下意识的用手擦拭血渍,越擦血渍越大,如此悲壮却透露着喜感。
村子里的男人们都被抓走了,唯一的男丁是一个小男孩,新娘脱下了白色婚纱换上了黑色寡妇服,一穿就是几十年。
斯大林这位独裁者在那个年代的影响力的极大的,简单粗暴的统治手段是赤裸裸的压迫。
苏联老大哥的强权政治之下,罗马尼亚执政党的软弱可见一斑,作为罗马尼亚人民却用行动力极力反抗这样的强权政治。
罗马尼亚被苏联老大哥关照,但罗马尼亚人民却不领情,因为干预他国的内政,无异于侵略。
死了的女孩还魂和借助人造翅膀翱翔这两个镜头颇具超现实色彩,女孩被苏联军人凌辱致死,灵魂却一直走不出这个小村子,所以村里经常可以看到灵异现象,相比之下之前和吉普赛马戏团一起离开村子的侏儒才是幸福的,因为他跳脱出这个被限制的框框,奔向自由的彼岸。
驾着人造翅膀被苏军枪杀的人死后居然在天空自由飞翔,也许寓意死亡才是解脱,不被政治枷锁禁锢自由。
影片结尾摄制组采访已经老去的新娘,老太太年事已高,听不清年轻人的问话,直接回了句:你们还想从我们这儿拿走什么?
这一句一出来,更加让人觉得讽刺,一生的转折点都在那一天,大喜大悲之后都归于平静了。
狂风叫嚣而过,磐石坚韧岿然不动。
丝毫不觉得是部喜剧,是一种很荒诞的悲剧。
小小的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可是那一个人是他身上经历的全部,从他为起点可以看到周遭事物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更主观,更能令人共鸣,更加深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这是对中国有一个重要意义的影片。
“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是对记者的叩问,是对历史的叩问,也是对我们的叩问,振聋发聩。
无声的号角—新娘看到被捂住嘴巴的小孩,这一刻无声婚礼的荒谬讽刺感有了具象化的表现,她感觉自己也被“有权的家长”用白色毛巾捂住了嘴巴。
随着雷声响起,觉醒的号角吹响,雷声给了他们勇气,释放出对自由的渴望。
可惜这个结果是黑色的。
人们对历史的调笑贯穿全篇,甚至是在片尾,他们面对一个从历史当中走过来的跟不上时代的当事人,没有讨教敬仰的心,有的只是嘲笑,这是历史的悲哀。
婚礼的破坏,使村子变成灰暗色调,那个在奔跑的新娘,是否是回魂的少女?
那个“上帝”戴着翅膀飞在天空,最终会飞向哪里?
这个村子的未来呢?
丝毫不觉得是部喜剧,是一种很荒诞的悲剧。
小小的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可是那一个人是他身上经历的全部,从他为起点可以看到周遭事物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更主观,更能令人共鸣,更加深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这是对中国有一个重要意义的影片。
“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是对记者的叩问,是对历史的叩问,也是对我们的叩问,振聋发聩。
无声的号角—新娘看到被捂住嘴巴的小孩,这一刻无声婚礼的荒谬讽刺感有了具象化的表现,她感觉自己也被“有权的家长”用白色毛巾捂住了嘴巴。
随着雷声响起,觉醒的号角吹响,雷声给了他们勇气,释放出对自由的渴望。
可惜这个结果是黑色的。
人们对历史的调笑贯穿全篇,甚至是在片尾,他们面对一个从历史当中走过来的跟不上时代的当事人,没有讨教敬仰的心,有的只是嘲笑,这是历史的悲哀。
婚礼的破坏,使村子变成灰暗色调,那个在奔跑的新娘,是否是回魂的少女?
那个“上帝”戴着翅膀飞在天空,最终会飞向哪里?
这个村子的未来呢?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句很古早的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很讨厌日耳曼语系及和拉丁语系。
模糊地记得2018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异国他乡的语言配合荒诞的画面带来的不适感。
电影少有的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把我的生活切割成熟悉的一半和陌生的另一半。
我坐在熟悉的沙发上,头脑却被眼前的景象丢进了一片陌生、震惊和恐惧中。
无论是激烈的性爱场景还是无声的极权压迫。
都充满着令人作呕的不适感。
今天在回家的地铁上突然想起了这部影片,由此重新记录一下当时的场景。
谷堆里做爱是我没想到的。
我想听起来哪能嘎怪,原来是罗马尼亚语。。。如果不是铺垫太长,婚礼太短,其实应该4星的。。。话说婚礼那会有个老头放了一个绵长的响P,另一个老头递了个瓶塞过去真的乐死我了。。。婚礼还是蛮有劲の,only wedding。。。
又名:婚前疯狂性行为
本该是容易出彩的题材,却毁在了类型定位不明确。既想用黑色幽默逗笑观众,又想借残酷的故事批判历史,加上节奏比较混乱,一路下来东拉西扯,甚至连超现实元素都出现了,导致观众还未找对情绪,电影就已经仓促结束。
专制与独裁,只剩下悲惨运镜较为晃动,颜色饱和,给人气氛
节奏真不好,尽管是处女作,可毛病也太多了
细节大于情节。有些地方使力过重,但婚礼宴会一段实在太精彩。极富戏剧性。摄影精彩,森林彷佛仙境,结尾让人揪心
“我们的伟大领袖斯大林去世了” 众人一脸懵逼 心里想: 关我屁事 哈哈哈哈哈哈
“长大了就有伤心事了,还是永远做孩子好。-那么为什么孩子们都想长大?-他们傻呀。”
红色之罪啊,当年我朝也是层出不穷吧。。。不谈政治,还是聊聊钱吧
前面一大半情节充斥太多浮潜的批判和不高明的嘲讽,灵异一段甚是蹩脚,而且荒诞都只停留在文艺小清新的视觉层次。比较有故事开掘价值的无声婚礼一场戏,硬是变成了无聊的默剧表演和传话游戏,急转直下的杀戮来得突然却也生硬
很像一部命题作文。丑化是必须的,费里尼是必备的,夸张的,舞台剧式的象征主义。“自由”这个主题只要登场,必然就会赢得许多人的好感。自由是伟大的,但电影是小小的,它虽然有想法,但却刻意,虽严肃,却也单薄。我如一个屠夫,如此一来,电影只剩一具并不出奇的骨架。
明明是个讽刺性的悲剧故事,导演却把每一个细节都讲的这么动人有趣。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冲破这个一党制的牢笼真正走上民主独立的道路。。
四星半.精彩绝伦的小品
特别真诚 特别朴实 特别善良 特别有意思
被海报骗了
插科打诨对上刺刀见红的直白,很奇怪的搭配和观感。
4.5;迷你版的库斯图里卡,典型的东欧式狂欢与超现实元素,癫狂闹腾幽默表象之下的残忍冷酷揪心;前半段如梦幻般的田园牧歌,与震撼的无声婚礼段落呈鲜明对比,凡人的幸福被剥夺得如此轻易,政治icon的巨型阴影至今仍覆盖在历史的废墟上,时隔半个多世纪的质问“你们还想夺走什么?”振聋发聩。婚礼段落利用多种道具与精湛表演,将“无声”与小心翼翼的喜悦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实想给三星,导演处女作,又模仿罗马新浪潮,把本可以深挖的一部片子拍得过于直白,但二十多分钟的无声婚礼部分加分不少
政治讽刺,只有罗马尼亚人会
“XXX是俄罗斯人的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