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看完这部电影,仔细去回味,貌似感觉没有接收了任何人生的指导,电影本身也没有讲什么特殊的故事,但就是感觉看完了很舒服,感觉内心中积累的焦虑和迷茫在不知不觉中被释放了出来,就在美丽的海中小岛、阳光、青草,特别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几个人之间有温度的交流——也许潜意识里这也是自己最渴望的,所以电影才能如此打动我心吧?
抛开爱情的立场,开头的纳粹往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分。
在纳粹的统治和剥夺下有一小部分人私藏猪肉和琴酒等抱团取暖进行聚会,在途中喝的醉醺醺被纳粹发现为了掩盖罪名谎称他们是一个读书会,在纳粹问到这个读书会叫什么名字是,他们说是根西岛文学,这时其中一个喝的不省人事说了句土豆皮馅饼,然后一个机灵的马上说了这个读书会叫《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这个名字也由此而来,惊险又荒诞。
而大家为了应付纳粹与圆谎只好真实的成立了这个读书会并为了它去学习知识,开会,讲故事,朗读等等。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女主来到这个读书会,参与了他们的“朗读会”,坐在中间,大家围成一圈倾听并调侃,那个画面,真美。
全剧呈现的是一种古典文艺的感觉,很安静,很美好。
剧中有关这个读书会所有的一切都像是在铺垫一种精神世界,面对战争的打击而反衬出温馨而又简单的情感。
剧末,女主将《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记录并打印下来送给了这个读书会,这大概是最好的结局。
最后必须要提出这个剧中的服装穿搭,复古电影感,满满的优雅,放在现代也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经典了。
首先是这么雅俗一体的片名引起了注意,然后是被这海报的妹纸深深吸引住了。
很不错的电影,有着我热爱的几个因素:50年代的英伦范,美丽的根西岛风景,热烈的读书会,以及德军占领区下的悲欢。
一明一暗的双位女主大概就是志玲姐姐说的爱和勇气的表现吧[奸笑]但真正吸引到我的反是那几个读书会成员,平常的就是些平凡人,背着各自的痛苦和坚持,平淡的活着,然后因为这虚构出来的读书会而真正爱上了读书会,那几幕热烈的讨论,抑扬顿挫的朗读,真让人心生向往。
P.S.话说最初是被这女主海报吸引了,但全片下来,反倒是觉得这妹纸真不适合这角色,海报上这种古典美的气质镜头下荡然无存,且代表的爱情观忍不住想吐槽,这算是为了灵魂伴侣抛弃了钻石王老五的未婚夫吧,问题是就几次没深度的通信,两次气氛下的对视就能认定?
还是说只是残缺的人生为另一份相似的缺憾所吸引?
亦或者养猪男主真的是好帅啊[奸笑]
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姐!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8部:《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以前一年也看不了几部电影,现在一年可以看100部电影。
为什么越来越喜欢看电影呢?
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电影剧情感悟、提升自己,还可以在另一个环境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看不一样的风景。
换句话来讲:现实中的我,只能过一种生活,但在电影里,可以体验无限人生。
根西岛风景如画,看完就好想去根西岛啊!
影片的名字有点长,还有点拗口,大概内容就是一个美女作家与“根西岛文学及土豆皮馅饼俱乐部“之间的故事。
影片根据安妮·巴罗斯、玛丽·安·谢弗同名小说改编,用读书和书信这两种极致浪漫的沟通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女性寻找真爱和自我之路。
分开来看,影片可以用3点内容来概述:1⃣️二战期间,被占领区(根西岛)的老百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组建了读书俱乐部,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反抗。
2⃣️根西岛女孩爱上了纳粹军官,还生了一个女儿,这种行为遭到了当地很多人的不理解和唾弃。
3⃣️都市女作家结缘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来到根西岛之后,她对一个农夫动了心,放弃了富有的军官未婚夫。
主线就是第3⃣️条。
二战之后,小有名气的作家朱丽叶,事业爱情双丰收,但是她好像并不是特别开心,在战争中失去家人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
有一天,她的生活被一封突如其来的书信所打破,她对信中所提到的“根西岛文学和土豆皮馅饼俱乐部”很感兴趣,因此她只身前往根西岛。
处于战争年代的根西岛比较混乱,是因为阅读让不同的人聚到了一起,他们读书、喝酒、偷偷聚餐,在那段黑暗时光里,因共读一本好书而给他们对抗一切的力量。
朱丽叶想把他们的事情写在自己的书里,在深入了解他们的过程中,朱丽叶与“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一起阅读经典书籍、探讨各自话题、共同成长,但与此同时,她也发现了他们的很多秘密。
很多人不理解女文青为啥会甩掉富有的美国军官男友,而是选择了养猪的农夫达西?
反正男主、男配都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都还不错!
选谁都一样的感觉!
最主要是女主不光找到了爱情,还找回了深埋内心的那颗文艺的种子。
女主的每套衣服都好好看!
举手投足女文青的烙印深深地刻在她身上。
有美女、有美景、有文学,反正我是爱了。
电影:《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DB评分:7.4导演:迈克·内威尔上映时间:2018主演:莉莉·詹姆斯、米希尔·郝伊斯曼、格伦·鲍威尔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over-
她是一位作家,她可以为一个地方,一群人,一段时间和一个有关历史和生活的故事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那个情境中去,她也许会在其中得到成长蜕变,找到自己曾经为之迷茫的问题,但是,这只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她路过,然后就留在那里了?
这是我看到最后发出的质疑。
思考片刻,我懂了。
她是在失去家人之后找到了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同伴,她应该回到那,留在那,因为那里有新的家人,互相治愈战争留下的创伤。
“但是伊丽莎白意识到我们真正的渴求 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和陪伴 是友谊”“一个私人的空间 去感受你周围的世界变得越来越黑暗 但只需要一直蜡烛就能看到新世界 这就是我们在社会中所发现的”很抱歉,我以为了看一个女性成长的过程打开了这部电影,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这是这部电影里所提到的所有角色以及二战后的英国人的故事。
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间,我不断回味,从而意识人生在这和平世界,有家人朋友和书就已经是非常幸福圆满的,更何况我还有美食呢!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2018)7.42018 / 英国 美国 / 剧情 爱情 历史 / 迈克·内威尔 / 莉莉·詹姆斯 米希尔·赫伊斯曼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最初是这个文艺又拗口的名字吸引了我点进来,影片以二战时期为背景,虽然以爱情为主题,却也绝不局限于因书结缘的爱情,故事性不强,但对于喜欢这种风格的人总体来说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温暖真挚的电影。
故事主要发生在根西岛,一个风景美丽的岛屿,它名义上是英国的属地,但并不直接作为英国的国土,而是一个属地。
根西岛并不在英国,而是在一个更加接近法国的岛屿上,由于太接近法国,二战时期被德军迅速侵占,德国人基本完全封锁了这个岛。
德国人收走了所有的猪,岛上的居民只能以土豆为食,过着食不果腹的艰困生活。
Juliet对自己的作品并没有十分的自信,她把自己的作品用Lzzy的名字发表,写根西岛的故事时也担心自己没有办法写好,她一直在找寻自己想要的一切。
在对Juliet过去的回忆中,可以看出Juliet对失去家人的痛心,抚摸破碎的镜框,拼命抓住父亲留下的水晶球。
也正是因为这样,让她在根西岛上更加理解Amelia的痛苦,才得以让根西岛这“一家人”接纳她,成为这个温暖家庭中的一员。
Mark对于Juliet的爱情是财富、“给予”和束缚,送给Juliet的玫瑰花可以堆满一屋,对于一个卧室来说已经超过了花本身赋予的美感,显得有一丝压迫。
但房间处处都放满了花,唯独她的写字台上没有。
直到收到了Dawsey的来信,配乐也从嘈杂变成了安静,心灵相惜的感觉慢慢走入她的内心。
关于Mark送给她的戒指。
Juliet每次望向它的时候少了些对爱情的喜悦,甚至有一丝怀疑,是一个“王冠般”的存在。
在飞机上拨动戒指时,戒指显得有些松垮不合适,Juliet也在思考这样的生活和Mark给她的未来到底合不合适呢?
在初到达根西岛的时候,岛上的居民都在忙着重建战后的家园,她注意到了这里人们的贫困,于是取下了这颗硕大闪耀的钻戒,想要融入他们,也在不自觉地追求自由。
在根西岛,Juliet遇到了Dawsey,Dawsey虽然只是一个“养猪的农民”,但给她的一切都不是束缚性的,可以在沙滩上脱了鞋散步,衣着素雅抱着小猪,送的花是路边采的小野花,无需多言也可以懂得彼此,就算吃着奇怪的土豆皮馅饼和自己酿的杜松子酒也是快乐的,两人最后戴的戒指也是简单不加繁饰的。
Mark给她的花束是捆绑包扎好的,飞机上的座位也是绑紧安全带的,想把Juliet一直留在身边,不让她离开他的视线,甚至在她坐船离开的前一秒把戒指戴在Juliet的手上。
战争不单是对物质、身体的打击,更是给人们的精神上留下印记。
战争表面上结束了,但战争给人们精神上的创伤却依然在继续,他们拒绝讲述Elizabeth的故事,也拒绝将俱乐部的故事写在泰晤士报上。
俱乐部中是一群和她志同道合的人,起初是一个意外的借口创建的俱乐部,最后却因为书籍的共鸣与精神上的交流让这个俱乐部延续了下来,继续着热烈的讨论,像一个温暖的家一样,互相取暖。
他们最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陪伴,是友谊。
在这里的Juliet是自由的,她拥有这样一个温暖且懂彼此的家庭,有Isola这样一个可以谈论小女孩话题的闺蜜,让她在这里能够寻找到一直找寻的自己。
Juliet写给俱乐部,不知不觉中我觉得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熟悉的老面孔,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会觉得你们就是熟悉的老面孔。
但是我知道。
你们会觉得,在我们遇到某人之前,我们已经属于他们了吗?
如果是这样,我属于你们,或者你们属于我,或者说我被根西岛上的你们身上的精神所折服。
这是我对于家庭很好的定义。
这是一个写作者聆听内心声音的故事。
If ever there was someone who earned a happy ending. It was me.如果曾经有人赢得了一个美好的结局,那个人就是我。
画面很漂亮,英音好听。
马修怎么那么苍老了!
女主有点矫情,打扮精致到乡间好扎眼。
也没怎么和男主相处,怎么就能放弃伦敦生活和有钱的未婚夫嫁给这个人了?
这就是心灵感应的真爱?
女房东妆容和行为举止诡异,还以为她有什么惊天大秘密要揭发,事实也跟预想的差不多,没什么好故弄玄虚的。
杂货铺小男孩和爷爷,老太太都是很精彩的配角,整个影片人物很有特点,故事就稍微有点瑕疵。
优美的风景美好的故事,像英伦下午茶适合慢慢品。
书比电影好看,电影可能是为了剧情吧。
看完书再看的电影,有些情节做了更改。
还是喜欢书一点,书里梗侧重女作家和岛上读书会的描写。
一本书将女作家与小岛上的人产生联系,进而发现了一群质朴又善良的人。
战争带走了她们的家人、朋友,也收获了很多东西:一起烤猪、一起躲避抓捕、一起建立了读书会。
看到这些平凡又温馨的时刻,我差点忘记了她们的苦痛。
亲人的逝去、平时吃饭游玩的地方变成了堡垒、布满了地雷,房子周围一直有人拿着枪、不能听电台、没有吃的、家里被洗劫一空;经历了这样压抑的环境,她们对生活的态度是很积极的。
多多陪伴已有的亲人、酿造各种美味的酒、不断的从书中发现新的感慨和故事。
她们更加专注于当下的生活,生活也因此充满了乐趣和希望。
生活总是这样,一直很难,但是又会夹杂着一些糖让我觉得还不错。
苦难是真实的,当下的生活也是,这一步是浑水,下一步可能踩到空砖,再下一步车子飞速溅起的水打湿全身,只能奖励自己吃点好的了。
这颗糖我请客!
影片的讲述方式开篇的转镜很特别,从一个优雅的公寓中转到沦陷时的女主童年回忆。
其间描述展现的乡下风光 ,英伦风中夹杂的淡然的美好。
但故事情节整体还是比较普通 老套 。
还有就是女主的颜值很可以,而且女主的演技里,那些小表情十分到位。
从与男友相处时的心动愉悦,到与艾宾邮寄厅时对艾宾刚开始的不理睬的微微无奈,再到与达西相认时的有点羞涩和疏离,再到对花酒朋友的喜欢和大方谈心。
展现了一个落落大方大方,优雅洒脱,又勇敢认真的形象。
初次看到这部影片,是被它的台版名字所吸引——真爱收信中。
但其实原版的名字是The Guernsey Literary and Potato Peel Pie Society,正如影片之中最后写作时所说,直译出来显得拗口。
影片虽然以爱情为主题,但是不仅限于爱情,更多地是对人性的一种探讨和对真我的追求,虽然有些地方感觉来得有些唐突,但是总体上我觉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故事背景为二战时期的英国和一座被德军占领过的小岛,围绕英国女作家Juliet和岛上的居民展开,而故事又刚好发生在小岛刚开始重建的那段时间,在表面的平和下,每个人的内心多少都会有一些创伤,而正是这种战争所带来的创伤感把Juliet和这些居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个性都十分鲜明,因此我想把我的感受给简单续写下。
主角Juliet,一个性格单纯、有原则、酷爱写作的女士,但是由于在二战期间失去了双亲,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而这种痛苦是别人所难以理解的,我想着也许是她和Mark最终没能在一起的根本原因,而她最终能够跟Dawsey在一起的原因,也许是他们两人都经历了失去挚爱之人的痛苦。
正如Juliet对Dawsey所说,我与你好像是一个久未蒙面的老朋友,我们之间的交流不需要太多解释。
(也许这才是真爱的本质,无需多言,你懂我我懂你)主角Dawsey,一个性格坚强、沉默、深情的养殖户,领养着从前自己深爱的女人的孩子,即使明知道那个女人不爱自己,他也一直责怪自己那天晚上没能阻拦住Elizabeth出去救那个小男孩,这也许是他这辈子的心结,但是对于心结的解开和他与Juliet相爱的过程我觉得太过于迅速,有所铺垫,但是仍让我感觉稍有欠缺。
至于其他人我不一一详说了,Amelia是一个悲惨的女性,在战争中她承受了太多的伤害,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儿,也失去了自己视为女儿的Elizabeth,她这么大的年纪,却仍说I still understand nothing,战争实在太过于残酷而无情;Isola勤劳诚恳,性格有些胆小,但对爱情充满了幻想,我还记得她在跟Juliet谈论起爱情的时候,瞬间热泪盈眶;……整体来讲,这是一部不错的爱情片,对人性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探讨,从头到尾是由读书这条线贯穿的,逐步深入。
这也让我不由得反思,外国人在那种环境下,几乎每个人对对读书保持着浓浓的热爱,对于爱情的追求,对于真正自我的追求,都没有停止脚步,相比较之下,我们是不是有些太急功近利了。
花了一个小时写下来了自己的感受,也把电影给重新过了一遍,第一次写,有什么不妥的或者不同的想法欢迎交流
孤岛情殇,孤岛情长:一个女作家想象的完美爱情,如《简爱》一样跨越阶级,如《罗马假日》一样一见钟情,如《飘》一样历尽波劫 (3个男主角,3种美,富贵傲天,绅士知己,农夫如诗)
糟糕
美女畅销书作家不嫁大亨爱猪倌,逃离伦敦、文化下乡,让人大跌眼镜又为哪般?且看本片并不细细的分解… 莉莉詹姆斯真的是方脸届的神颜。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起个复杂名字,加上狗血剧情,代表英伦当代艺术趣味?
重点全错。
风景真美。其实比较喜欢男二。
镜头语言太美了!!!
Elizabeth和根西岛的故事挺好的,Juliet的爱情线就很狗血了。
我居然為了狗去過根西島演出看了這個悶片⋯
我们需要很多勇气去面对生活,勋章磨平了棱角,书籍被翻得破烂,鲜花一束接一束地凋零,甚至后来不朽的爱也在日常琐屑里消散。但是关于勇气的魔法,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去追寻。
结尾有点搓,原著男女主“兜兜转转冰释前嫌”这个感觉没拍出来。伊丽莎白那一段又太点到为止缺了点。anyway,看到被拍出来还是开心的。Lily James的衣服都太美了吧!
玛丽苏 杰克苏
马克的选角可以更迷人,女主的选角也可以更成熟的,毕竟原书中是还了戒指后还暗自担心再也嫁不出去了的碎碎念……哦,对了,马修古迪依旧迷人。
主角是敌占时期组织读书会抱团取暖、偷偷分享自酿酒和烤猪的小岛邻里,在如此美丽温暖的地方做农夫农妇也快活。
看来导演和他片中的女主角一样,想被人认真看待。但是电影借着一个很深刻很有人文关怀的主题,讲了一个匆匆忙忙的俗套爱情故事
电影三星半,八年前看过原著小说,深受感动
根西岛码头和沿岸悬崖绿地的景致被展现很彻底了,现在至少有标准机场,不再需要沙滩起落。海峡群岛(根西、泽西),作为二战时被德占的唯一英国(王权)领土,发生在4年间的本岛故事还是挺不错的(隔壁泽西岛有个地下室博物馆,就让参观者做出是否揭发威胁自己生存安全邻居的选择题),可惜改编电影非要带出这个现在时空跨阶层的狗血爱情故事。如果形成“广岛之恋”和“海峡之恋”的呼应关系,倒也挺好,偏偏什么情感逻辑都没,还牺牲了过去时空有关勇敢无畏和生存尊严的精彩叙事。
“有没有可能,我们在遇见某人之前,就知道自己已经属于他了。”
2.5 开头还挺有趣的,后面全是狗血。像是那种唐顿亲戚演的周边。哦对了,Kit 真是长得超可爱,看到自己的名字让男主给她念的时候。
在查令街一家影院看的,出来就扎进foyles书店转了一圈;原著看太早了记不清爱情线的比重,但电影删掉俗气的爱情线(尤其是结尾)加快点节奏应该会好很多;古迪子什么时候能接点好角色啊